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不同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流会在某些地方形成壮观的峡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拍摄相关照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b.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注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确保所学知识的巩固。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地貌知识的掌握。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展示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流地貌发育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风光宣传片,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提出探究性问题:“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调查当地河流生态环境状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认识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
1.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以长江三峡为例,让学生探讨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和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C 、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艺〔1〕了解流水腐蚀地貌的构成,掌握流水腐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构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局部及构成进程。

2.进程与方法〔1〕依据资料,可以剖析不同河段河流腐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表示图,可以剖析冲积平原各局部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点】1.流水腐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构成。

【教学难点】1.流水腐蚀地貌的构成原理。

2.河流演化进程中凹岸腐蚀和凸岸堆积的剖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构成进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剖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设计风水学在中国文明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诲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并应用此环境,积极妥协,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安康、平安又兴隆成功。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外面却包括着中国现代朴素天文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寓居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包括着丰厚的迷信道理,也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主要教学进程设计一、河流腐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腐蚀地貌1.溯源腐蚀及其构成地貌先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腐蚀方式并说出判别依据。

教员活动:结合图片解说溯源腐蚀。

甲河源头处遭到流水腐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伸。

经过临时开展,甲河的源头不时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

可见,经过溯源腐蚀作用,河流向源头局部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状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先生剖析招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2.下蚀、侧蚀及其构成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河流腐蚀地貌的类型及其腐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先生看法〝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构成的。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及地貌形态。

(3)学会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实物图片,培养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增强保护河流环境的意识。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特点及地貌形态。

2.教学难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地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分类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侵蚀地貌、搬运地貌、沉积地貌等。

(2)河流侵蚀作用及地貌形态分析河流侵蚀作用的特点,如侵蚀力、侵蚀方式等。

展示侵蚀地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侵蚀地貌的形态,如峡谷、河流阶地等。

(3)河流搬运作用及地貌形态分析河流搬运作用的特点,如搬运力、搬运方式等。

展示搬运地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搬运地貌的形态,如河漫滩、心滩等。

(4)河流沉积作用及地貌形态分析河流沉积作用的特点,如沉积物、沉积方式等。

展示沉积地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沉积地貌的形态,如三角洲、冲积扇等。

(5)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

讲解影响河流地貌形成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岩性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流域地貌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典型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解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②教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六、教学过程
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点引入新课
(一)、河流的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的类型
【引导看材料】选择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长江来了解河流地貌的情况。

让学生看图回顾长江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看情境】通过本情境的设置,主要让学生分析长江上游虎跳峡河谷、中游河谷和下游地貌的特点,进而分析其受到的主要作用力。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河谷的形成原理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展示投影师生分析:
3.【活动探究】张家界河谷的形成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总结讲解】
洪积一冲积平原。

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师生总结河流的侵蚀地貌和河流的堆积地貌在河流上、中、下游的表现形式。

3.【活动探究】p86 活动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