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访谈录
格拉斯访谈录
格拉斯访谈录作者:来源:《润·文摘》2015年第06期问:你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格拉斯:我想这和我成长的社会环境有点关系。
我们家是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我们有一套两间房的小公寓,我和我姐姐没有自己的房间,连个属于自己的角落也没有。
在起居室的两扇窗之上,有一个小小的角落,刚好可以放我的书和其他杂物——我的水彩颜料等。
那时我经常幻想拥有我想要的东西。
很早我就学会了在嘈杂的环境中阅读。
所以我很小就开始写作和绘画。
问: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什么让你转向阅读和写作,而不是比如说体育或者其他事务的?格拉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是个大话王。
幸运的是,我母亲还挺喜欢我撒的谎,我向她许诺,说得天花乱坠。
我十岁的时候,她就叫我Peer Gynt,她说,你就告诉我些美妙的故事吧,比如说我们将要去那不勒斯的情况之类。
十二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试着写本小说,小说是关于卡舒比人的,很多年后他们出现在了《铁皮鼓》里,主人公奥斯卡的祖母安娜,就像我自己的祖母一样都是卡舒比人。
问:你的作品将语言与画面美妙地交织在一起,你是如何做到的?格拉斯:写作和绘画是我的作品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
我有时间的时候也会雕刻。
对于我来说,艺术和写作之间存在一种非常明确的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这种联系,有时候强烈些,有时候微弱些。
过去几年里,这种关系变得很强烈。
《亮出你的舌头》就是一个例子,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地区难以置信的贫困经常使得来访者陷入语屈词穷的境地,绘画就帮助我重新找到了语言的感觉。
问:您认为在当今社会,什么是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格拉斯:文学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数而是复数。
有些完全专注于个人内心生活的书,不仅具有其合理性,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反对诸如“政治文学”的说法,即使有些作家完全远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我绝对不会期望,所有的作家都要具有政治责任感,同样我也不会认同作家应该退回到象牙塔里去的观点,这也是荒谬的。
天才职业者访谈录
02
“现编”的 艺术
03
为了配音, 去红灯区体 验站街女心 态
04
配过《大话 西游》,也 不叫成功
06
声音的“诱 惑”与祛魅
05
配音指导秘 籍
要“新欢”不要“旧 爱”
指甲盖那么大的陨石, 我花了十万元
爱在离家出走时 西双版纳陨石大搜寻
陨石险中求
陨石猎人的自 我修养
整容之路
整容大“坑”
天才职业者访谈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生
鉴定
医生
鉴定
职业者
遗体
流浪汉
职业者
配音
职业者 天才
美容师
访谈录
体验
猎人
配音
陨石
风云
温情
内容摘要
梁文道推荐!八卦、生猛、传奇,令人连声惊呼的新奇活法!10位天才职业者,10段带劲人生:DNA鉴定师、 卧底警察、陨石猎人、配音女王、睡眠医生…从127个真实故事里遴选而出!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各种不为人知 的小众职业。我们听过很多传说,却不了解真相。· DNA鉴定师心里藏了哪些秘密?·遗体美容师会见鬼 吗?·在站街女的地盘摆羊肉串摊卧底是什么体验?·睡眠医生怎样让人睡个好觉?·如何当一个“合格”的流 浪汉?·花10万买指甲盖大小的石头值得吗?· 《大话西游》“情敌”紫霞仙子和白晶晶竟是同一人配音?
就拿这本书作为一段奇幻经历的结束吧~这些神奇的职业,这些比故事更加不真实的八卦 与人性
2
DNA鉴定:让 死者说话
3
《青年作家》2021年总目录
【中国经典作家访谈录】《你的过去在你脸上——哈金访谈录》哈金/朱又可2021.01《读者比我想象的要保守——马家辉访谈录》马家辉/朱又可2021.02《这世界幸好还有神秘不可复制》宁肯——宁肯访谈录/刘国越2021.03《我企图在人类的关系里找出情有可原的地方——严歌苓访谈录》严歌苓/朱又可2021.05《所有优秀作家都在共写人类文学这本大书——邱华栋访谈录》邱华栋/张英2021.06《迎难而上的现实主义——马平访谈录》马平/王棘2021.07《我爱写作,像爱一个人一样——虹影访谈录》虹影/周江林2021.08《我注定是孤独的行者——刘恪访谈录》刘恪/沈念2021.09《那可能就是文学的时刻——陈河访谈录》陈河/郑润良2021.10《今天比以往更需要现实主义——邵丽访谈录》邵丽/杨毅2021.11《中国这个时代,应该产生大小说》 刘大任/朱又可2021.12【重金属】《幽暗》韩东2021.01《佛系》韩东2021.01《小说观:我的确是一个“青年作家”》韩东2021.01《夜酒馆》胡学文2021.02《小说观:小说的光芒依旧》胡学文2021.02《<聊斋>新编二题》李浩2021.03《小说观:旧瓶和可能的新酒》李浩2021.03《算数》凡一平2021.05《小说观:小说可不可以没有情爱》凡一平2021.05《散步》付秀莹2021.06《小说观:小说是生活之杯的溢出》付秀莹2021.06《偶回乡书》潘灵2021.07《小说观:乡愁的乌托邦》潘灵2021.07《酒鼻子》荆歌2021.08《小说观:石油在地下,火焰在人间》荆歌2021.08《能同行偶遇在这个星球上》海男2021.09《小说观:小说家何为》海男2021.09《稀少的听众》刘建东2021.10《小说观:巨浪与岸》刘建东2021.10《软弱》李西闽2021.11《小说观:要写出人的复杂性》李西闽2021.11《民间消息》刘恪2021.12【锐小说】《送进大海》寇挥2021.01《洪荒记》大解2021.01《枪和一只公鸡》钟二毛2021.01《短途》梅驿2021.01《西湖水怪》王若虚2021.02《口袋子》武歆2021.02《洛芙特》周洁茹2021.02《荒野诗篇》鬼金2021.03《十面埋伏》刘守芳2021.03《轻易凋谢的人》河西2021.03《城市的门》刘鹏凯2021.03《长安》杨袭2021.05《小娟买鱼》赵大河2021.05《皮囊》李蔷薇2021.05《青丝》湛蓝2021.05《校长启示录》禹风2021.06《田夫子抱川》陆源2021.06《移民区的警察》了一容2021.06《无可无不可》郊庙2021.06《李迷在行走》冯积岐2021.07《让我和你们团聚吧》罗鸿2021.07《慈悲引》曾剑2021.08《天空蓝如深海》恨铁2021.08《胜利》渡澜2021.08《歧路亡羊》赵志明2021.09《我的仇人》皮皮2021.09《枪替》夏立楠2021.09《春暖花开》陈年2021.09《边城雨》钟正林2021.10《就此别过》娄光2021.10《我在暗处》杨永磊2021.10《西戈壁上的苏盈盈》龚培德2021.10《大水》彤子2021.11《镜中鹅 》熊德启2021.11《同胞兄弟》杜阳林2021.11《望子成龙》蔡文华2021.11《须弥 》刘鹏艳2021.11《春风十里》高鸿2021.12《玫瑰镇》徐广慧2021.12【新力量】《主持人语:情绪也是一种文学经验》徐晨亮2021.01《去南方》宋迅2021.01《迷雾河往事》宋迅2021.01《评论者说:讲故事的人》张楚2021.01《青年作家》2021年总目录《主持人语:向下“开掘”的努力》徐晨亮2021.02《故事大王》杨知寒2021.02《失眠》梁宝星2021.02《鱼王塘传说》于则于2021.02《小长夜》杨萌2021.02《评论者说:讲故事与设谜题》黄厚斌2021.02《主持人语:最深的恐惧来自心底的暗影》徐晨亮2021.03《远行》三白2021.03《鬼》三白2021.03《评论者说:主人公可以死,但最好死有所值》向祚铁2021.03《主持人语:为遥远的树画一张面孔》徐晨亮2021.05《红裙子》刘春言2021.05《父子之间》刘春言2021.05《评论者说:以巨大的疑惑求证灵魂的质感》罗勇2021.05《主持人语:来自两个世界交界处的新声》徐晨亮2021.06《如何拆解我的阿丽塔》严孜铭2021.06《牧之镜》罗笛轩2021.06《夏蝉》樊衍2021.06《弃路》赵祺姝2021.06《房间》桑宁敬2021.06《评论者说:志向的转弯》韩松刚2021.06《主持人语:怪诞的梦境与记忆的余烬》徐晨亮2021.07《臆马》路魆2021.07《心猿》路魆2021.07《评论者说:新南方写作与黑色浪漫主义者路魆》唐诗人2021.07《主持人语:“非写不可”与“非如此写不可”》徐晨亮2021.08《竹林深处》裘胜斌2021.08《当兵》刘成硕2021.08《躺在树枝上的疯婆子》南音2021.08《被窃者记》杨印子2021.08《评论者说:他们的絮语》崔耕2021.08《主持人语:灵力溃散的时代,何以“志异”》徐晨亮2021.09《“新聊斋”七题》夏岚2021.09《评论者说:从语言的原点出发》阿来2021.09《主持人语:占卜、谎言、小说家》徐晨亮2021.10《平常人》王卉子2021.10《彗星姑娘》孟祥鹏2021.10《巴中少年》后村2021.10《评论者说:青年写作与写作青年》闫东方2021.10《主持人语:家是自我的剧场,家是经验的丛林》徐晨亮2021.11《晚晴》田逸凡2021.11《泥沼》田逸凡2021.11《评论者说:“零零后”田逸凡笔下的家庭生活》安宁2021.11《主持人语:在逃逸线与摩擦力之间》徐晨亮2021.12《董小姐》韩啸2021.12《Mr.K》林素2021.12《千水漂流之欲》李锦峰2021.12《评论者说:瑕不掩瑜的探索》郊庙2021.12【实验场】《一篇由三则评论拼贴而成的小说》徐清松2021.02《幻想故事集》黄金明2021.05《圆明园的洛神》王好猎2021.09《暴力》陈鹏2021.11【散文坊】《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40则》虹影2021.01《莫言不言》姜宝才2021.01《高阳一梦》吴文君2021.01《养一只美狐》江子2021.02《野性高原》耿占坤2021.02《言之宴宴》鄞珊2021.02《唐卡》任林举2021.03《向牛致敬(外二篇)》侯志明2021.03《橡皮擦》沙爽2021.03《城市的酒旗》范稳2021.03《在成都醒来,在宜宾醉去》沈苇2012.03《父亲好的这一口》田耳2021.03《文化的五粮液》肖江虹2021.0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蒋蓝2021.03《酒城行》彤子2021.03《献给无限生活的愉悦艺术》宋尾2021.03《昆虫记》邹汉明2021.05《故乡的桥》冯祉艾2021.05《一树锦绣》杨家彬2021.05《跌落人间的雨》熊红久2021.06《速写》陈春儿2021.06《再游三坊七巷》俞胜2021.07《光雾山记》阳云2021.07《面向高山大地的写作》陈应松 2021.08《摊破》赵瑜2021.08《巴克斯特的南瓜苗》川妮2021.08《众生》安宁2021.09《爱情的源头——<诗经>读札》雍也2021.09《绰尔记》梁豪2021.09《寻迹马家沟》李春蓉2021.09《牛年六记》庞惊涛2021.10《自童年来》钱红莉2021.10《妖精的启蒙》余志勤2021.10《寓言、诗、未尽书——关于诗人昌耀的十二则笔记》闫文盛2021.11《诗歌与毒药》铁梅2021.11《梨花啊》南子2021.11《书札》兰干武2021.11《顶点》张远伦2021.12《城市的夜言》冉令香2021.12《仰望》邓子强2021.12【海外•华语作家】《鸟群远去的海滩》【美】凌岚2021.02《特莫一•镜子里》【美】吴启寅2021.05《德州牛仔与梁山好汉》【美】刘秀平2021.05《三音石》【美】顾月华2021.08《一个人的公共汽车》【美】二湘2021.10【海外•译品】《僧•额尔德尼短篇小说五题》[蒙古]僧•额尔德尼/照日格图 译2021.01《美国人的财富》【哈萨克斯坦】热合木江•沃塔尔巴耶夫/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译2021.06《写给我可爱的孩子们》【日】有岛武郎/仓持李子 译2021.06《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小说三篇》【保加利亚】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靳柳悦 译2021.9《里卡多•苏马拉维亚小说二题》【秘鲁】里卡多•苏马拉维亚/范童心 译2021.11【非虚构】《在巴什托奴村》陈漠2021.01《澜沧江上游的初恋和洛克的异乡》朱零2021.03《流散——重走西南联大西征之旅》夏榆2021.06《东莞地主》袁凌2021.09《悬天净土》熊莺2021.12【成都笔记】《与李冰相遇》凸凹2021.03《住锦城,看星辰》羊子2021.06《成都幽巷》潘鸣2021.11【新批评】《主持人语:纯文学是以往所有世界文学经典的总和》贺绍俊2021.02《黏合碎片,再造宇宙——从托卡尔丘克的小说谈起》王威廉2021.02《碎片化时代长篇小说的可能与空间》刘火2021.02《主持人语:批评家的职业与医生相似》贺绍俊2021.05《碎片化时代的逆时针写作》陈培浩2021.05《以“中国经验”的总体性叙述对抗碎片化》郑润良2021.05《主持人语: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贺绍俊2021.08《纯文学写作的泥淖》唐小林2021.08《话语权的分散与纯文学写作的困境》陈琛2021.08《主持人语: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贺绍俊2021.10《总体性视域下的个人化写作》傅逸尘2021.10《作为模型的碎片——从重述到重塑》杨婧媛2021.10《主持人语:纯文学的精神不会消亡》贺绍俊2021.12《纯文学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吴平安2021.12《漫谈纯文学的危机与新的可能性》江 涛2021.1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杨大脚的战争》(中篇小说)王坚平2021.07《战川中》(纪实文学)赵郭明2021.07《三名仪陇红军命运踪迹考》(非虚构)章夫2021.07《红房子》(短篇小说)程多宝2021.07《白色羊群》(短篇小说)尹德朝2021.07《余热》(报告文学)苗秀侠2021.07《红色映嘉陵》(随笔)邹安音2021.07【外一首】李杰/张敏华/裴祯祥/杜鹏/腊维/高亚斌/夏旭志2021.01蒲苇/郑懿/箫佚/冯书辉/侠子/王俐才2021.02春泥/李铣/夕夏/刘鹏/朱开见/艾叶2021.03车前子/米乐/江维中/王毅/李承翰2021.05陈海龙/苗芳/墨鸣/夏子豪/刘芝英/杨旻怡2021.06韦忍/孙梓文/赵星宇/吴虚谷/戴长伸/吕政保2021.07卢文赞/万晓英/王俩合/吴宛真/周舟/刘德路/黄秋2021.08鲜圣/施展/张舒一/辛无恙/王谨宇/栖鸟2021.09黄政钢/马道子/邱伟强/严来斌/唐海峰/周春文/范庆奇2021.10陈安辉/夕夏/沈前祥/李凯2021.11邓太忠/昂格乐玛/田杰/党永高/洪佑良2021.12【校园文学小辑】《跛跛的右脚》曾星月2021.12《宜宾琐记》陈从与2021.12《一棵树的故事》蒲钇璇2021.12《觅书(外一篇)》唐国闶2021.12《面》云曾宇杰2021.12【本刊特稿】以青年的锐气成就作家,以作家的情怀形塑青年——《青年作家》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嘉宾发言摘要 2021.12【创刊40周年特刊】【题 词】铁 凝/ 吉狄马加/ 李敬泽/ 邱华栋/ 阿 来【贺 词】人民文学/ 诗刊/ 中国作家/ 小说选刊/ 收获/ 当代/ 十月/ 小说月报/ 散文/ 钟山/ 花城/ 作家/ 北京文学/ 江南/上海文学/ 芙蓉/ 长江文艺/ 青年文学/ 散文海外版/ 散文选刊/ 大家/ 山花/ 清明/ 中篇小说选刊/ 思南文学选刊/ 四川文学/ 星星/ 当代文坛【回声】《在创作上,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最高峰》莫言/张英【中篇回放】《我的阴阳两界》王小波《云缝》张抗抗【短篇再读】《邱家桥首户》周克芹《空地上的阳光》苏童《野人》阿来《菩提之心》李锐《神童》史铁生《雪白的芭蕾》毕飞宇《我的雪婆婆的黑森林》刘醒龙《今夜星儿多》周大新《洁白的天鹅》肖复兴《吴菲和吴芳姨妈》叶兆言【美文重现】《青年作家》巴金《走自己的路——祝<青年作家>创刊十周年》马识途《活动的限度》王蒙《条子沟》贾平凹《秋雨布拉格》王火《协和山庄去来》王鼎钧《英文中的张爱玲》哈金《时间的作品》韩少功《一条鱼和它的池塘》周涛《白发飘散的乡音》范稳《那一代人》杨炼《那些师友们》杨显惠【追忆】《一个刊物和一群人》傅恒【故事新读】《王二故事的补充,及四十年来之青年》 丛治辰【其他】【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特辑】2021.12【《青年作家》2021年总目录】2021.12【2021年《青年作家》被各大选刊选载情况】2021.12。
【推荐】宁静访谈录专注医药人成长访谈
【推荐】宁静访谈录专注医药人成长访谈点标题下方中医书友会快速关注网页版读者可搜索微信号zhongyishuyou文/宁静 | 编辑/蔡仲逊编者按:今天特别推荐我的好朋友宁静所精心维护的微信订阅号【宁静访谈录】,这不仅仅是一篇广告,相信用心读下去,你能有所收获。
宁静访谈录微信: ningjingfangtanlu专注医药人成长访谈,呈现经历与思考;分享医药人成长故事,获取经验与智慧。
【肖君在美国专栏】留美药学博士,世界制药巨头美国研发中心科学家,讲述大洋彼岸中国科学家的笑与泪。
【末流作家喵小泥专栏】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女博士,现执教于帝都最高学府,以绝对小众的文字,记述我们身边的喜悲生活。
最近,不断有新朋老友问我同样一个问题:“你做【宁静访谈录】不累吗?”说实话,有点累。
联络、沟通、采访、整理、写稿、修改、编辑、发布……所有这些对一个非媒体人而言都不是轻车熟路,所以有时感觉真有点累。
不久前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书名叫《改写未来》,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美丽美国”项目创始人WENDY KOPP,当日的主题演讲者正是她。
温迪·科普有一个独占先机的名字KOPP,所以被称为“靠谱女士”。
不过,“靠谱女士”所做的事情在常人看来一点儿都不靠谱。
1989年,温迪·科普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她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成立“美丽美国”的构想。
她坚信,有许多大学生愿意承担有重大意义的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真正不同;她坚信,如果有一个杰出的教育机构,优秀的大学生们会愿意放弃其他更有诱惑力的机会而选择教书育人,为改变教育落后地区学生的人生而努力。
毕业后,只凭着毕业论文里的构想,她创办了“美丽美国”这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她让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生去解决全国性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巨大的社会问题。
她以25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和5个人的团队起步,想要让全美国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平等的优质教育。
20多年过去了,现在,美国每年接受名牌大学生最多的不是昔日炙手可热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也不是领导世界IT潮流的计算机公司,而正是“美丽美国”。
莫言访谈录
莫言访谈录莫言访谈录引导语: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莫言的访谈录。
莫言访谈录得知获奖消息很吃惊当时正在吃饭莫言:首先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听说你们有的来了好几天了,所以我确实是没有办法提前跟你们见面。
非常感谢大家跑到我们高密这个地方来,这是一个本来应该有红高粱的季节,可惜现在不种高粱了,我估计你们都没有看到。
我的心情很高兴,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也有一点吃惊。
因为我想我们全世界有许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那儿排着队等候,要轮到我们这个还相对年轻的,相对年轻的作家,可能性很小,所以刚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惊讶。
记者:原来有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这个奖项?莫言:基本上没想到,因为我觉得可能性太小了。
刚才我反复说过,全世界有这么多个优秀作家,包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他们也都具备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我想这么一个大奖,落到我头上可能性太小了。
记者:您现在觉得获了这个奖对您以后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吗?莫言:这应该是一种巨大的鞭策,我想尽快地从热闹和喧嚣当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你们明天回去该干什么干什么。
记者:当时您听到获奖这个消息的时候,您当时在做什么?莫言:我正在吃饭。
记者:看着电视吗?莫言:没看电视,因为我家的小外孙他妈妈不让他看电视,反正是他们打电话告诉我的。
我是靠作品的素质打动了诺贝尔评委记者:今年和您之前一直呼声特别高的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先生,我们知道您和大江健三郎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不知道您和村上先生有没有交往,然后您怎么评价他的作品?莫言:跟村上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互相之间也通过朋友,通过信息,我认为他也创造了他独特的文体,他也描述了他所熟悉的这种生活,我觉得他的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也完全具备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
记者:那您觉得您这次能够获奖是您作品当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会?莫言:我想最主要因为我的作品的文学的素质,因为这是一个文学奖,授给我的理由就是文学。
金庸访谈录
金庸访谈录11月16日下午,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出现在深圳市民中心B座演讲大厅的讲坛上,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主持本次论坛,他说自开设“读书论坛”以来,第一个想要邀请的演讲嘉宾就是金庸先生,5年盛情相邀,今天终于有了“一睹真容,倾听教诲”的机会。
金庸热情欢迎读者就历史问题向他提问,并说:“我能答得上来的就答,答不上来的我就说对不起,我回答不了,再回去看看书,等弄清楚了,第二年第三年再来讲。
”历时两小时的演讲和现场交流结束后,年已八十、精神矍铄的金庸先生又与部分记者相谈甚欢。
“我不喝酒,但美女是喜欢的。
男人说不喜欢美女那是骗人的话。
”虽然夫人就在一旁,金庸仍一脸坦然。
谈古论今不希望两岸金庸迷兵戎相见记者:您通读中国古籍,认为最经典的书和词句是什么?金庸: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这一句。
这是我此次演讲的真正主题,邀请方要我讲《我的武侠世界》,我说这个题目不好,这个是你们读者自己的事,你把我的书读完,我的武侠世界你不就清清楚楚了吗?记者:您的主要历史观是什么?金庸:我一直认为编撰中国通史的各派历史学家大都陷入“大汉族本位意识”的怪圈中,不能将中华各民族平等对待,眼光颇为狭隘。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观我也同意,阶级斗争带来社会变革。
但具体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就又有其自身特点。
我们就看欧洲吧,罗马帝国跟西汉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期。
疆域很大,武力很强,经济很发达。
为什么罗马帝国一垮台就没有了?而中国汉朝封王之后,后来唐朝又复兴了,一直到宋元明清,到现在,我们中国还是很强大。
中国历史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中国人哲学思想是融合的,不像西方国家哲学思想是向外征服扩散的。
中国历史最大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当汉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融合一次,中国就强大一分。
最初的夏商周无一不是民族联盟的结果——夏与东夷、商与北狄、周与西羌……而中国历史上最盛的四个朝代(汉、唐、宋、清)也都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成果。
唐太宗,我们汉人心中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其实他的血统中有四分之三鲜卑人的血统。
蒋经国为何罢黜与外放王-N
蒋经国为何罢黜与外放王?N关于《蒋经国为何罢黜与外放王?N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蒋经国为何罢黜与外放王?N作者:未知王?N久任要职,招嫉惹祸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检讨在大陆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队的政治工作没有落实。
因此,从1950年开始,蒋介石决心在台湾军中设置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政工),从基层的排、连、营、团到师、军、军团、军种总部,以及“国防部”,都全面设置政工人员,排、连、营基层政工干部称为“辅导长”,团以上则设“政治部主任”,“国防部”设置“总政治部”(1963年以后,又改称“总政治作战部”),首任“总政治部主任”就由蒋经国担任。
随着蒋经国日后在台湾所肩负的各项工作层级日渐提升,职位也日趋重要,实在无暇兼顾“总政战部”繁重的任务。
因此,从1954年辞卸“总政治部主任”以后,蒋经国就将“总政战部”的实际工作,逐渐交由从1939年在江西赣南时期,就追随他的亲信王?N 接手,掌控军中最重要的政战工作。
王?N本名修阶,号化行(故在台湾人皆称“化公”而不名)。
1915年生于江西省龙南县木笛村。
1939年完成了中央军校第三分校的学业,王?N被分发到时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专员的蒋经国那里,从事“建设新赣南”的工作。
这是王?N与蒋经国深厚渊源的起点。
到了台湾以后,在蒋经国地位“水涨船高”的形势下,王?N也随着屡受拔擢,从“总政治部”成立时(1950年4月)就受命担任第五处副处长,接着在6月又接任第一处副处长,负责政工干部的训练,在台北近郊的淡水沙仑开办第一个政工干部训练班。
以后又陆续在台北、新竹、台中、左营、凤山、台东、澎湖、金门等地成立政工训练班。
而为了强化、深化政工干部的教育训练,王?N又向蒋经国建议,在台北北投复兴岗成立“政工干部学校”,在蒋经国的同意支持下,1951年10月第一期的学生报到开学,王?N担任训导处长,这是他积极参与、掌握台湾军中政工干部重要的一步,也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台湾“政战教父”。
福柯访谈录
福柯访谈录读书笔记权力的眼睛(边沁从权力的角度看待人口的支配关系,提出圆形监狱的构想),是对卢梭的补充。
激励了众多革命者的卢梭式的梦想是什么呢?那是梦想一个透明的社会,每一部分都清晰可见,梦想一个没有任何黑暗区域的社会,那些黑暗区域是由王家和其他组织的特权建立起来的。
那是梦想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如何,都能洞察整个社会,人的心灵可以沟通,他们的视觉不受任何阻碍,公众的观点相互作用。
斯塔罗宾斯基(Starobinski)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自由的透明度、障碍和创造》中有很好的说明。
边沁既是这种观念的体现,又是它的对立面。
他提出了可视性的问题,但是把可视性想象成完全围绕着一种统治性的、无所不见的凝视。
他发起了普遍的可视性的计划,该计划为严酷而细致的权力服务。
所以,边沁的这种实施“全景”的权力的技术观念,是嫁接在伟大的卢梭主题之上的,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大革命的诗意的音调。
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体:卢梭的抒情注意和边沁的执着。
对大革命来说,公正问题的新的视角,并不在于惩罚过失者,而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过失的可能性,通过把人置于完全可视的空间,这样他们的观点、思考和有关他人的话语就可以避免导致有害的行为。
这种观念在大革命时期的文字中经常出现。
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国和法国,对于圆形监狱有过很大的关注。
当时不断兴起的“看法”的统治,代表了一种操作模式,通过这宗模式,权力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实来得以实施,即在一种集体的、匿名的凝视中,人们被看见,事物得到了解。
一种权力行使,如果它主要由“看法”构成,那么,它就不能容忍黑暗区域的存在。
如果边沁的计划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以施用于许多领域的公式,即“通过透明度达成权力”的公式,通过“照明”来实现压制。
启蒙时期的一个任务也就是要消除人心中的黑暗区域。
大革命最关注的问题的核心:防止人们干坏事,驱散他们想要干坏事的念头。
换言之,使人们处于不能和不愿的状态。
阿城先生谈莱昂内的访谈全文
《时代周报》的朋友想用,我也没细想就给他了,删节大半,近两万字删成四千字。
阿城先生的谈话都是信马由缰,你只有亲身听他聊天,才能从他独特的观察和思考中得到非常多的启发,个人就受益匪浅。
但原文访谈看上去往往却是残篇断章,这个跟甘阳先生倒是很类似,聪明人物惺惺惜惺惺,阿城先生对甘阳读书的能力很是欣赏——“书应该是越看越少。
人生有限,你要不提高效率的话,读的书一定少。
对角线阅读,譬如这一页,你头里选个词,中间选个词,斜下角再选一个,对这一页的信息就基本有个判断,如果是知道的,那就翻过去了。
还有大量的形容词、修饰语,也都翻过去嘛。
那些你没读过的信息会自动跳出来,也许这本书读完只有一句话。
甘阳就有这个本事,几卷本他能提炼出一句最精的话给你。
”(转引自李宗陶妹子的访谈)李宗陶的文字很细腻,访阿城一篇写得相当不错。
至于我这个访谈(本来还有大旗虎皮),所有文字记录大约三万字,我做了删节和大幅的段落调整,做成现在的样子。
或许与话题设计有关,整体访谈我并不是太满意,既没有如我和虎皮兄所想象把莱昂内谈透,也没有让阿城先生将他对电影的理解有更精彩的阐释。
责任一半在我,大旗虎皮负另外一半责任。
不过,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但愿他把钱包找回来了。
以下为访谈全文。
阿城谈莱昂内:娱乐、历史与文化1989年,正当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风起云涌,美国的民主模式正在逐渐终结冷战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之时。
一直用电影质疑美国历史、美国梦的欧洲最后一位史诗电影导演塞尔齐奥•莱昂内因心脏病去世,他没能看到20世纪最后十年中的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也没能完成它的最后一部更为宏大的战争史诗片《列宁格勒九百天》——他生前颠覆了流行全球,象征美国文化的西部片、黑帮片类型,同时也开创了新的影片类型,影响了无数后继者——斯皮尔伯格、科波拉、斯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也包括亚洲的众多导演。
影迷们都相信,假如他能活着拍完《列宁格勒九百天》,那也一定会开创一种新的战争片类型,可惜,晚年的莱昂内为了偿还很多拍摄《美国往事》所欠下的债务而未能再拍摄电影,抱病去世。
蜥蜴团队长官何坊访谈录
精心整理蜥蜴团队长官何坊访谈录『访』听说蜥蜴团队曾经与某家着名的媒体发生过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讲讲吗?何坊:蜥蜴团队自出道以来,一边进行营销实战的同时,一边写作了大量的研为双璧的一部中国人智慧与韬略的书。
我们耳熟成详的“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混水摸鱼”、“偷梁换柱”、“上屋抽梯”,以及“美人计”、“苦肉计”等,中国古人没有谈伦理,因为他是军事家,我也不想谈,因为我是营销专家。
『访』听说蜥蜴团队曾经发生过给服务的客户退款的事情,能谈谈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你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客户,蜥蜴团队会选择自己的客户吗?何坊:毫无疑问,一般策划公司在与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基本上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我们不会接受这样现实,客户可以炒我的鱿鱼,我也可以炒客户的鱿告公司似的,搞一大堆形式感的东西,而有些客户却往往将其等同于价值感。
所以说,能与客户达到上面三点关系是我们所梦想的。
蜥蜴团队会选择自己的客户。
一是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二是客户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的,我们就会放弃合作的机会。
『访』据我所知,国内还有几家定位于医药保健品行业的策划公司,并且,你曾经服务过的4A公司实力媒体也成立了一家类似的公司,你如何评价这些同行?蜥蜴团队的竞争力在哪里?进步。
一个老板,我绝不会把这个企业变成我个人的据点。
我的口号是“以速度战胜规模,以开放求得进步”,就是说,蜥蜴团队的服务速度要快,成功速度要快。
开放主要是指,开放职务、开放岗位、开放股权,以此来促进发展和保证团队组成的核心架构合理、有价值,有力量。
因此现在,蜥蜴团队快速而且不断的汇聚着行业精英,因为大家知道蜥蜴团队是大家的事业平台。
其次,蜥蜴团队是一个共有的品牌,目前旗下共有八家公司,并且第九家即北京的销售公司正在筹建当中,其中,在上海和北京各有一家策划公司,比如样板市场运作,甚至代理一部分产品的销售业务。
何坊:时代变了,服务模式也要变,至少要适应中国国情,不能因为他大他牛,我们就一定要照搬。
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
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
周新民;苏童
【期刊名称】《小说评论》
【年(卷),期】2004()2
【总页数】11页(P25-35)
【关键词】苏童;人性精神;先锋小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叙述风格
【作者】周新民;苏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写作实际上是虚与实的较量——苏童访谈录 [J], 苏童;姜广平
2.经典阅读唤醒心灵——著名作家苏童访谈录 [J], 李杰
3.经典阅读唤醒心灵——著名作家苏童访谈录 [J], 李杰
4.苏童用文学打开人生的窗 [J], 澄澄
5.我只忠实于小说想要表达的东西——苏童访谈录 [J], 苏童;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灵魂触摸:真实访谈纪实
很高兴为您创作"灵魂触摸:真实访谈纪实",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成长和梦想的纪实文学作品,将通过真实访谈记录下来的故事,触动人心、启发思考。
以下是正文内容:灵魂触摸:真实访谈纪实引子在此次真实访谈纪实中,我有幸邀请到了四位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分别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充满着力量和勇气,这些见证历程将会触摸灵魂,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声音。
第一章:勇往直前——从重重困难中崛起访谈对象:李晨(化名)李晨曾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一场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工厂意外中失去双臂后,他陷入了巨大的挫折和困境。
然而,李晨没有沉沦,反而以更加顽强的毅力重新站起来。
在访谈中,他告诉我,失去双臂并没有让他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学会了使用假肢,重新学习生活的一切,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小型创业工坊,并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励志演讲家。
他说:“生活没有赋予我双臂,却赋予我坚强的内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要用我的坚毅和努力,证明自己仍然可以创造价值,影响他人。
”第二章:爱与奋斗——家庭、事业与人生平衡访谈对象:张琳(化名)张琳是一位职场女性,在事业上非常出色,但也面临着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访谈中,她分享了自己在职场上的挑战和努力,同时如何在家庭中扮演好角色。
她提到,最初她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但通过调整心态和时间管理,她学会了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她说:“家庭是我心灵的港湾,工作是我的自我实现,我学会了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珍惜每一个当下,让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第三章:梦想启航——追寻内心的声音访谈对象:王强(化名)王强曾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但内心一直怀揣着音乐的梦想。
在访谈中,他向我诉说了自己在追寻音乐梦想的历程。
尽管遭遇了诸多困难和质疑,王强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最终,他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和演出中。
如今,他已经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音乐人,他说:“梦想是生活中最美好的礼物,追寻梦想的过程充满挑战,但只有坚持和执着,才能最终看到梦想的绽放。
成功人士访谈-成功人士访谈录3篇
成功人士访谈:成功人士访谈录3篇成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
与_lt相同胜利。
它是指对事物或事件达到或实现一定的价值尺度,从而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成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访谈:成功人士访谈录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一、被访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男教育背景:本科毕业研究领域:无现工作单位和工作职务:珠海屈臣氏销售部员工联系方式:二:访谈内容报告问:首先我想问您的是,当初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朱:大学毕业前就在这实习。
毕业后由于自己在这工作过,认识了好几个同事,所以得以通过在这的同事知道自己可以应聘进来,然后就电话预约,就来应聘了。
问:目前,行业内要求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朱:目前,销售这个行业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的教育背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必须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具备怎样的教育背景方面,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比较有优势。
至于培训背景,公司都会对每位新来的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的,就好比如我所在的销售部就要接受销售方面的培训。
至于在这个行业来说,接受过经济类知识的培训是最好的。
问:您认为做好这份工作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经验?朱:专业上要格外熟练,要具备灵活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朱:个人品质:诚信,坦然,坚持不懈,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等;性格:头要热,心要静;能力:专业要精通,具有较高的逻辑能力、应变能力。
问:您觉得这项工作需要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同别的工作要求的有什么不同吗?朱:主要的要求区别是,这项工作所需要一个人的胆子一定要大,勇敢,而且要把个人的脸皮,面子放下。
问:行业内,单位对刚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员工一般会提供哪些培训? 朱:我在前面就已经说过了,像我们公司,肯定会让刚进入该领域的员工进行培训的。
不仅是专业方面的培训,而且还包括对公司文化的培训,达到认同公司的文化的结果。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笔记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阅读笔记1. 内容简述《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是一本收录了20位来自港台和海外的知识人对于各自领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见解和思考的书籍。
这些知识人包括了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当今世界。
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多个主题,如教育、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人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当下社会问题和挑战的启示。
这本书还展示了港台和海外知识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和期待。
这些知识人认为,通过加强两岸和海外华人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我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1.1 背景介绍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交流与知识分子的声音愈发显得重要。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集结了港台海外二十位知名知识分子的访谈内容,展现了他们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港台海外知识分子思想观点的平台,更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中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的访谈,读者可以窥探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理解与思考。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学术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潮。
本书聚焦于港台海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观点,通过对他们的深度访谈,展现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也对于推动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子访谈
【天子访谈】时间:2009年3月9日星期一晚20:00地点:废材俱乐部主持人:明辉记录:猫猫参与者:俱乐部群众minghui(445983) 20:00:01热烈欢迎天子巨光临我群指导写作工作,欢迎。
天子(670868777) 20:00:05好吧,我总结一下我写书的一些经验。
这反应在作品上,就是订阅的起伏,从中大家可以归纳一些写作的规律。
我这书刚开始的时候,主角极度受虐,一路逃亡,照理说应该很扑街。
但由于有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复仇,所以牢牢地牵扯住了读者的眼球--然后就是主角的能力了,他虽然很低调,但由于身负武功,特别是在前期那么紧张、情况那么恶劣的情况下,依旧逃了出来,所以读者对故事发展充满了期待。
然后就是主角低调在内江,和黑社会卯上了。
当时主角虽然是逃犯,但由于知道主角很牛逼,所以并没有多担心,然后更先后有两次奇遇做铺垫,再加上读者喜欢的酷刑等阴暗桥段,所以随后一系列的装逼,大杀八方的情节,让读者大声叫爽,所以上架后,订阅一直稳步上升。
然后就是主角回到南宁,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但被警方败类和对手联合陷害,亲人被杀害,父亲的埋怨,让故事冲突非常激烈。
然后情节发展到铲除南宁黑道,清除警方败类,可以说每一步的剧情发展,都出乎读者的意料,所以这个时候的订阅依旧处于上升阶段。
主角逃到越南,为了谋生,然后从事海上走私。
这一部份内容我写得很真实,实际上当时的走私就是那个样子,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然后再加上一些救助国内特警,在黑龙山的第三次奇遇,同时利用医术装逼等桥段,读者看起来很爽,这个时候订阅处于最高峰--因为大家对主角的复仇有了更多的期待。
接下来,我写了一段相对沉溺于温柔乡,在越南厮混生活,出入越南高层的剧情,订阅开始平缓下来,但没有掉。
掉订阅是阿英的死,一个越南的女特工,因为任务失败,被越南自己的情报部门的人处死了,而手段是想强奸。
这一段我已经充分照顾了读者的情绪,没有写强奸而是写自杀,但没想到大家依旧不能接受,结果订阅迅速下滑,当时这段过后的两三天,首日订阅下滑了三四百,有点儿吓人。
卡斯特访谈录
卡斯特访谈录:“我不是未来学家”曼威·卡斯特满头花白头发,有着一对东方式浓黑的眉毛,宽阔的额头,高耸的鼻梁,几乎所有象征智慧的外部特征他都具备——甚至也包括他矮小的身材。
但他却有着一张看起来有点孩子气的嘴,这一点让他这张脸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也让人疑心这个小老头有着天真的一面!这不,当记者们拿起相机对准他拍照时,他居然冲着大家做起了鬼脸来了。
谁也难以相信,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的卡斯特曾经徘徊在死亡边缘,医生告诉当时罹患肾脏癌的卡斯特说他至多还能活三年,但倔强的曼威·卡斯特在切除了一个肾脏之后,活了好几个三年,而且还会继续快乐的活下去!根据卡斯特自己的介绍,他来自一个有着军旅传统的家族,他从未见过面的爷爷曾经在西班牙的工兵部队里担任高级军官,而他这个家族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即长子的长子要都要入伍当兵,直到他这一辈——卡斯特年轻的时候将他的堂兄拖下水,秘密反抗弗朗哥,结果他这个就读于军校的堂兄因此而入狱,他父亲所在的法兰奇党尽管同弗朗哥同一阵线,但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解除职务。
但你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身材矮小的卡斯特同这样一个家族传统和这些事情联系起来。
卡斯特十六岁就上大学,在巴塞罗那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但他真正关心的却是文学和戏剧,并且曾经获得学生和学院的文学与戏剧奖。
但弗朗哥时期的高压气氛,风头出尽的卡斯特无疑成为政治警察关照的对象,他的刊物被查封,戏剧也禁止演出。
“我受够了!”多年以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卡斯特还是有些愤愤难平。
于是他参与秘密抵抗运动。
1962年,他们组织的罢工最终导致了众多伙伴被关进监狱,而他则幸运的穿过边界,来到法国。
他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政治难民的身份庇护,并且拿到了法国政府给予政治难民的一小笔经费——对于这个身边还有一个同他一样年轻未婚妻的异乡客,这笔钱实在是太重要了——他的未婚妻逃离自己位于巴塞罗那父母的家,前来巴黎同卡斯特会合,为卡斯特生了个女儿,但最终二人的婚姻以失败告终。
央视杨君访谈宁辛:我喜欢快乐的工作的感觉
央视杨君访谈宁辛:我喜欢快乐的工作的感觉央视杨君访谈宁辛:我喜欢快乐的工作的感觉约宁辛的时候,总是很顺利,即便她有即将转播的2000奥运会的繁忙事物在身,她也总是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样子,使人舒服,喜欢听她讲话。
当然由于我们是十分好的朋友,即便很久没有见面,还是有很亲近的感觉,所以自然也十分投缘。
远远近近看着的宁辛,总是一副很温和、友好的样子,乐观的天性使她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烦恼,而对人言谈话语的交往尺度的恰当把握,又让她的知识女性形象更多了几分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最有感染力的还是她的笑容,真挚,美好,发自内心,一种真正灿烂的笑容,于是不知不觉中,有很多的观众喜欢了她的亲和力,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朋友喜欢了她的快乐,而她则坦诚的承认,她喜欢极了让人快乐的感觉。
就是这样的一个宁辛!就是这样的一个在电视行业中工作了十几年的宁辛!机会很重要你说为什么欧美的电视业比我们领先这么多?我通过接触才了解到,才知道欧美的同行他们刻苦啊!美国电视人他们每天平均工作十二个小时,他们刻苦。
你如果不刻苦,怎么可能做得出色呢?不大可能。
1990年亚运会宁辛脱颖而出,她认为这关键就是机会。
当机会摆到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否抓住机会,几乎决定了你的将来。
30岁,有人没有抓住机会。
现在的很多人没有出来,其实他们有很多机会。
当一个播音员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表情恰到好处表达时,观众就会喜欢。
“我觉得我自己特别用功,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人与人是差不多的。
我上学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刻苦,因为播音系不用太用功,就可以轻松完成。
但当我走进电视台以后,就不一样了,你要从事这个职业,你要把她干好,不用功根本不行。
”“你看我现在做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节目,我就必须要去队里采访,我要去和队员们聊天,和他们就象朋友一样,这样一来我在电视上说起来就象说自己朋友的事情,我对他们就很有感情。
现在有人说体育节目主持人中宁辛是很不错的,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在每一场比赛时去和他们聊天,有的尽管已经很熟很熟了,但我在比赛前和比赛后的不同状态里和他们聊天,我要把他们给我的最新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小提琴大师奈吉尔·肯尼迪访谈录
奈吉尔•肯尼迪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之一,也是最能创造商业价值的古典小提琴演奏家和最具叛逆精神与标新立异的音乐奇人。
说肯尼迪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大师,缘于其师出名门——曾是梅纽因和迪蕾的得意门生,且演奏作品涉猎广泛,从巴洛克直至近现代,无所不包。虽然肯尼迪演奏的音乐风格多样,但他都能极为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神髓,因此赢得人们的赞誉,奠定了其在当今国际乐坛的大师地位。
问:在《四季》这首协奏曲的每个快板乐章中,您都摒弃了过去的那种传统的分弓和连弓的演奏方式,而是将其改成一种富有激情的跳弓和连顿弓;而在慢板乐章抒情的乐段中,您又加上了很多自己创作的装饰音和滑音,您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好像在其中您还借鉴了一些爵士乐演奏的手法?
2009-3-27 18:48 回复
222.179.134.*3楼
问:说到个性,那么就为我说说您为什么会喜欢吉他演奏家亨得里克斯和爵士小提琴家格拉佩里吧。
肯尼迪:亨得里克斯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演奏的音乐既不是布鲁斯,也不是摇滚,既不是乡村音乐也不是民乐,他是所有风格的综合,这也就是他的独特之处。至于说到格拉佩里呢,我第一次遇到他的时候才13岁,在跟他一起演出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梅纽因完全不同的风格。尽管两位都很出色,但两者却是截然不同。你知道,梅纽因呢,他会做瑜伽,他的妻子在音乐会之前都会为他梳头,他不会喝酒,完全是一种严肃的生活。但是格拉佩里却完全相反,他通常会在中午12点半才起床,然后去古董店看一看,溜达一圈,告诉他们,这些东西他都不喜欢,然后他会跑到音乐会现场去,开演之前5分钟,两杯威士忌下肚……他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在我的音乐生涯中,我始终能够和各种不同的人保持接触,你知道音乐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和人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能遇到这些伟大的人物,你的心会从此受益匪浅。而遇见我对你说的这两位完全不同的小提琴家,他们会告诉我这样的一个信息:所有人都是不同的,不要学别人,只做你自己。
杰克_斯奈德教授访谈录_杰克_斯奈德
杰克·斯奈德教授访谈录〔美〕杰克·斯奈德 于铁军在讲学即将结束时,斯奈德教授欣然接受了本刊编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铁军副教授的访谈,就他本人的学术历程、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同范式以及新近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些要点和发展趋向,坦诚、扼要地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访谈录由于铁军翻译、整理。
———题记1.请谈谈您的学术发展道路。
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国际关系这一专业?在这方面谁对您的影响最大?能列举几个人吗?我之所以选择国际关系作为我的专业,部分是因为我的家庭熏陶。
我的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我的母亲是学校的护士。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常围坐在餐桌旁,讨论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政治问题。
我们还到国外旅游,我们甚至在卡斯特罗掌权之前便到过古巴。
我们还去过欧洲,这使我对世界产生了兴趣。
因此,在越南战争期间,我对国际局势非常关注。
这场战争对我影响很大,我那时正在读大学,参加了各种反战游行和集会。
同时,我也开始学习国际政治,试图理解大国到底怎么会陷入一场发生于数千英里之外的丛林战中,并且是在看上去似乎并不关涉重大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介入到这场战争中去的。
大学期间,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些极为出色的老师。
我在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通过考察决策来研究国家对外政策的研究路径正逢其时。
所以,我选了欧内斯特·梅(E r n e s t M a y)的课。
那时候,他是一个试图通过研究官僚政治来理解对外政策的教员群体的头儿。
我也选了约翰·斯坦布鲁纳(J o h nS t e i n b r u n e r)的一门课,他当时刚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决策控制论》(C y b e r n e t i c T h e o r y o f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我还听过罗伯特·杰维斯(R o b e r t J e r v i s)的一门课,他那时候正在写关于知觉与错误知觉的心理学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肯访谈录宁肯访谈录作者:安妮宝贝&宁肯我的小学中学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67年-77年,一点没糟踏。
我所在的小学叫北京琉璃厂小学,现在是文化街了,那时就一个荣宝斋,我上学时已改卖毛主席像了。
我们家住在琉璃厂一个胡同里。
我应该是66年上小学,但“文革”一开始就乱套。
那年没招生,毛主席说,不招了再玩一年吧,就不招了。
我想他是这么说的,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除了他还有谁敢让全国的孩子说再玩一年就再玩一年。
我八岁多上学,说老实话还不想上呢。
我成长于文革十年,文革实际与我们这些孩子没太多关系,如果说有,那就是我们大体处在一种野生状态中。
在破碎中疯长,毫无规矩,没大没小,与老师平起平坐,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特“后现代”。
我在《我的二十世纪》里对此有一些描述,这里不多说了,只想说一点,“文革”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绝不是一个简单罪恶的符号,其对中国人深层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对此开展的研究像关于其罪恶部分的研究一样,少而又少。
我可以说从一生下来就开始旅行吗?我并非完全在另一种意义上讲话。
我五六岁之前每周都要坐火车跟着父母往来于北京与良乡之间,他们在良乡工作,我差点就生在良乡。
每个周末他们带我乘火车回北京,与哥哥姐姐团聚,我从襁褓到六岁都是这样。
我觉得五六岁以前的记忆跟子宫里的记忆没什么区别,一片蒙昧,混沌不清。
我多少能找回的是那时的一些心情和模糊的图景,比如早起赶火车,天不亮就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的街灯,那种十字街头的街灯,暗红,清冷,街上阆无人迹,我心里说不出觉的难过。
我还依稀记得在火车上,过一些桥和大河,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害怕,好像火车随时会开进河里,过了河我才觉得安全了。
我注视窗外,田野不必说了,我看到一些房屋,坟头,巨大的石碑。
石碑给我的印象像危险的河流一样深,是抹不掉的神秘记忆之一。
很久很久以后,我在母亲的病榻上才知道,那河是永定河,那桥是芦沟桥,那碑是桥边的老王八驮石碑。
小时候我曾多少次穿越芦沟桥,我都不知道。
六岁以后我停止了这种跟随父母的漂泊,过上安定生活。
直到十六年以后我才再次坐上火车,离开北京,开始一次自觉的旅行。
那是1982年,我大学三年级,与同学结伴去了济南,青岛,大连,不仅坐火车,还坐了船。
在火车上,我记得我跟人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我完全忘记小时的事了,对坐火车的感觉十分新奇。
后来我去过的地方主要是西藏,长达两年。
三峡,秦岭,海南,宁夏,深圳,俄国远东城市与河流,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给我留下了不同的心情和印象。
但都与西藏无法比拟。
我在作品中已经写了一些旅途中难忘的些事,有件事还没写,我觉得在这里值得一提。
我前面提到的第一次旅行,在济南,去洛河镇看黄河。
黄河如雷贯耳,可第一次见到黄河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眼睛,如此窄的一条河,看上去也就五六百米。
我下了河,走出去很远河水才到我的膝盖,我决定渡过去。
我顺流而下,过了黄河大铁桥多一半的桥孔,水很急,但一伸脚仍能够到底。
我仰面漂在河上,根本不着急渡过去,捉摸着一首诗的写作,完全忘了黄河的凶险。
后来我快近对岸了才越来越感到黄河的力量,流速快得像墙壁一样,眼看对岸不远了,却总也到不了。
非但如此,似乎反而开始离岸越来越远,我侧头一看,远处矗立着白花花的高墙,像夏日阳光下明晃晃的露天体育场看台,而我所要抵达对的岸此刻远离了我,直线已变成的弧状,我奋力游,弧度竟越来越来渺茫,再看那高墙我突然明白,并暗吃一惊,原来我这是到了黄河大拐弯的地方,黄河已变得十分开阔,那高墙原是黄河转弯的大堤!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苍茫黄水,一个人在河上,一下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想想开始时我还躺在黄河上写诗呢,现在突然感到直逼死亡。
我顺流向大堤游,我看到黄河在转弯处形成的巨大漩流,我被裹携,别无选择,逆流向堤上冲。
过了不知多久,我渐渐接近堤岸,希望已在眼前,可浊浪也越来越急,我几次手都摸到了岸又被冲走了,那种打击惊心动魄!最后当我拼命抓住岸边一块石头,撑起来,扑到岸上,向上看了一眼就闭上不动了。
不是因为累晕了,是我在哭泣,亲吻石头,大地。
我四点多下水,现在夕阳已落下地平线,在水中我挣扎近四个多小时。
我沿着生满野蒿的黄河滩走,小跑,我知道同伴们得等得我多着急,天黑下来,还有一点点亮度,我看到来寻找我的人影,你可以想象我们见面的情景。
当我回忆这件事,我觉得像是又经历了一次这件事。
我觉得自由是可以涵盖一切的概念,是生命的本质属性。
我理解的自由就是让生命达到最大的熵。
惯于压抑自己的人,常常是压抑别人的高手,酷爱自由的人也一定愿还别人更多自由。
我不愿谈论死亡,讨厌死亡,我觉得我与死亡势不两立。
爱情和太多东西相关,但有时又似乎是毫无关系。
仅从男女之间的差异,这个问题就足以让人悲观。
比如男人倾向于简单的爱情,而女人绝对反对简单化。
在短暂的爱情里,这种差相对小一点,甚至没有,但只要一长这种基本矛盾就会暴露无遗,我认为永远无法得到解决,除非将来人类有一天都变成以双性人。
我已经写作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写作,甚至当我已写出了一篇四千多字小说的时候,我仍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
1977年我上高二的时候,那时没高三,高二就到头了,下半学期重新分班,把好学生与差学生分开重组,所谓的快班慢班。
我们班被拆了,我的好多哥们被分到别的班。
我虽然学习差,但地位特殊,是班军体委员,纪律方面得靠我镇着,而且我量他们也不敢分我差班去。
但别人分到了差班,我觉得一种巨大的侮辱,感到悲愤。
那时我刚读完苏联一本叫《人世间》的小说,那里有着一种无法言状的悲愤在里面,正好语文老师作文题目下来,叫“在党的十一大召开的日子里”,我不管那套就按自己的方式写起来,大致情节是一个叫王奇的学生被分到了慢班,心里悲愤交加,回想自己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现在正要发奋图强却被分到慢班,开始自暴自弃,与他前班主任尖锐地对立,做出一些事情,后来他留在快班的哥们找他,帮助他,最终使王奇思想转变,发奋图强,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后来又回到快班。
作文居然写400字稿纸十二页,抄袭了《人世间》中养蜂人、退休将军悲愤时的心情,诸如“出神地望着天花板”“万念俱灰”之类。
作文交上去了,结果语文老师用了一节课讲我这篇作文,又拿到别的班去讲,全年级震动。
一些其他班老师好奇地问我有没有“模特”,我当时听愣了,不知什么叫“模特”。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虚构,完全按想象中的真事写的,老师在讲我这篇作文时才给定性为小说。
我的作文破天荒得了优,这以前我全都是中。
从那时我爱上写作,开始补习有关小说的基本常识。
不久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了,我认真看了,颇不以为然,觉得不如我写得感人。
从那时到现在,应该说我写了二十多年了,中间断了五六年,搞公司去了,但始终也没忘了有朝一日重新拿起笔。
要说写作对我的意义,倒不如说我常常感这样的反题:我对写作的意义。
这或许过于自恋,但没有这种真实的自恋、自命不凡,我认为写作是不可能的。
我不能设想我写的东西是差的东西,我必须感觉那是非我莫属的东西。
这也是我写得少的原因之一。
城市与大自然应该交替出现在人的生活里,我们在城里向往大自然,事实上,我们在大自然时间长了会比向往大自然更加向往城市,是城市的出现才使自然界获得了另外的意义。
城市使人的心情变得复杂,自然则使人归位,但我认为归位只能是一种体操,而不能变成一种常态,否则自然界将失去城市赋予它的意义。
我因为热爱城市生活,所以才更加热爱大自然。
是山脉与河流。
大海虽然辽阔,纯净,但一览无余,缺少可以把握的变化。
山脉由于视觉上遮住了你,因此更加吸引你,使你想知道山后有什么。
此外山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向上的信念和坚定,这是我喜欢山的原因。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水,我是说河流。
我总觉得河流与男人有一种亲缘的关系,它的动感,弯曲,裸露,空灵,缥缈,可以触摸,最接近于女性的美。
所谓勾魂摄魄,我认为河流与女人不相上下。
而“仁山智水”,我觉得包含了女人的视角,女人最欣赏男人的是什么呢?仁也,智也。
上帝既然创造了我,肯定有他的想法,我想印证他的想法。
我的阅读杂乱无章,不成系统,不求甚解,不作笔记,记不住情节。
以前是逮着什么书看什么书,现在是习惯先嗅一嗅开头,中间,是否是我喜欢的那种质地的语言,那种感觉,如果是,不管写的是什么,我会认真的像吸毒一样地读下去,我愿忘记作者,手法,决不有意识记一些东西,而是让它深入我的骨头和血液,永远奔流在我的血管中,最终它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不清楚。
我不固定喜欢哪一个作家,常常我只是喜欢一个作家的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
比如我喜欢萨特,但只喜欢读他的《答加缪书》,真是棒极了,这篇文章我读了有十五年了,有一阵子天天读,大声朗诵,十几年我读了不知有多少遍。
看看萨特与加缪是怎样交锋的吧,高蹈,谦逊,锋利,尊重,讥讽,智慧,直言不讳。
咱们呢,就是骂,对骂,什么呀都,乌泱乌泱的。
真的,你真的不敢着他们,溅你一身,或爬你一身,你糟心不糟心呀。
到目前为止我只读了萨特的《答加缪书》,《厌恶》及其它我都没读完或读进去。
我是一个很荷刻的人,对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挑挑捡捡。
我犯不上把握一个作家的全貌,我只丰富我自己喜欢的气质,在阅读中发扬它们,锤炼它们。
让我读的入神的作品(小说)主要是这些:《唐璜》、《牛虻》、《九三年》、《城堡》、《红与黑》、《局外人》、《喧哗与骚动》、《一个女士的画像》、《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百年孤独》。
我经历过不下五种职业,首先这五种职业综合起来对我构成影响,也符合我的性格特点,一种职业无疑是一种经历。
现在下岗失业不再新鲜,但1989年还是很新鲜的,我在那一年丢了饭碗,做起了推销员。
各种职业中对我最没影响的是教师职业,我大学毕业当了中学教师,我天然不适合从事教师工作。
当然事实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没对我构成决定意义的影响,泥瓦匠与推销员时间都比较短暂,只是使我认识到社会不同方面,记者使我有机会到处跑,去想去的地方。
但新闻这行我并不喜欢,我觉得新闻写作是一种无效劳动,太易碎了,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虚假,我厌恶新闻工作。
我还做了几年广告人,创办了广告公司,大体知道公司运作、老板是怎么一回事,对一些东西不再恐惧。
综合起来说,职业的变迁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变得豁达,大度,无论失意得意,我始终没让我忘记写作,我最爱的还是写作,是写作使我无论怎么变,都万变不离其宗。
我想主要是我二十几岁在西藏的漂泊对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使我的内心变得乐观,透彻,广阔,自信。
很多事情我都不由得有一种超越的品质,直接的影响体现我的文字中。
目前我写的所有作品都与西藏有关。
西藏可能比我读的书对我的影响还大,没有西藏的两年,我很可能会放弃写作。
我曾在一些作品中描述过一次在街头听《阿姐鼓》的情形,那时我驾车在东单银街上,去天伦王朝饭店谈一笔广告生意,路上堵车,突然从街边音像店传出《阿姐鼓》的声音,我当时真是魂飞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