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问题的制度分析

合集下载

[说明]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说明]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是指在交通工具上或者其他场合中,利用别人的空位或者资源等而不付出代价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如乘坐别人的车、跟随其他人进入公共场所等。

但是,这种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却不尽相同,也需要同时考虑规避措施。

首先,搭便车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于经济考虑,也就是为了省钱而采取这种行为;另一种则是出于方便的考虑,也就是为了省时间、省力而采取这种行为。

对于经济考虑出发的搭便车行为,人们常常会选择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搭便车,这种做法可以让人们减少在交通方面的开支。

而对于方便考虑出发的搭便车行为,人们常常会选择跟班进入某些场所,例如进入一个需要身份验证的场所或者博物馆等,不需要付出官方的门票费用,同时也可以不用等待检票时的繁琐程序,因此有一定的“捷径”效应。

其次,搭便车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也有两种:一种是对他人带来的影响,另一种则是自己的安全问题。

对于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来说,如果搭便车的人太多,就会出现其中一些人被排除在外的情况,这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

对于安全的考虑来说,如果是搭便车出行的话,那么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加,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或者危险区域里搭便车就更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最后,几种规避措施也值得注意。

对于搭便车的行为来说,首先需要考虑到的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在选择搭便车的交通工具时,要尽量选择有时刻表、有保险和经常接受检修的公共交通工具,以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其次,对于搭便车的动机来说,需要考虑到目的地的重要性和自己的经济状况,明确自己的需求与权利,以免因为自己的措施而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最后,对于对他人的影响来说,需要多考虑别人的需要,以避免人际关系的破裂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总之,搭便车这种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涉及的,因此对其动机、影响因素和规避措施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从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是指一些人利用其他人的资源或劳动成果,得到自己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为其所做出的贡献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败坏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损害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 动机因素:“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个体的利益动机。

他们可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或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利用他人的资源和劳动成果,避免承担风险和责任。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也是“搭便车”行为的重要原因。

如果社会制度不公正,权力不公开、不透明,这些事实都会降低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个人行为的要求,进而鼓励“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3. 自我形象和认同因素:某些人出于自我形象和认同的原因,表现出“搭便车”行为。

比如那些认为自己很有实力和能力,但出于某种原因却不得不采取“搭便车”行为的人,这种行为也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虽然“搭便车”行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但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

1. 提高道德水平: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人们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教育,强化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识别能力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预防“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2. 完善制度:构建合理完整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是预防“搭便车”行为的必要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制度,针对“搭便车”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营造公平、正义、诚信的社会氛围。

全社会应普及社会知识,学习社会道德,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搭便车”的现象,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杜绝“搭便车”行为,从自己身边做起,争做一个忠诚、守法的好公民。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行为是指乘客在行程中无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

由于动机的不同,搭便车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搭便车,另一种是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故意搭便车。

而这两种类型的搭便车行为都会对公共交通运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分析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并提出规避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有无奈的情况下选择搭便车的乘客来说,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

有些乘客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车票费用,只能选择搭便车。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提供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交通优惠政策来缓解问题,比如提供免费或半价票等。

第二,交通拥堵。

在某些地区或时间段,交通拥堵情况比较严重,使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搭便车可以省去等车时间,从而减少行程时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公共交通的运营管理,增加班次,提高运力,精细化线路规划,加快公交车的运行速度,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吸引力。

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

比如遇到大雨、暴雪、台风等极端天气,或者发生突发事件导致公共交通停运,乘客为了避免被困,会选择搭便车。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完善应急措施,加强天气预警,及时发布公共交通停运信息,并鼓励乘客按照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安排,避免出行困难。

第一,攀比崇拜心理。

有些人因为攀比心理,想要与朋友、同事保持一致,或者攀比他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会选择搭便车,即使其经济实力可以支付车票费用。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提倡理性消费和节俭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个人利益追求。

有些人搭便车是为了节省开支,以便将有限的经济资源用于其他方面。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从而减轻个人的经济压力。

监管不力。

一些地区对于搭便车行为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搭便车行为变得普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搭便车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从而降低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频率。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作者:许文汇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摘要:搭便车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一定的投机行为来获取与别人同等的资源的现象。

在组织运行的实践中,容易出现制度设计和实施不合理、制度与组织实际运行相分离的问题,市场对于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和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调节力量有限,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制度的力量来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整合度才能更好地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组织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信任危机的解除,形成组织内部的“利益共同体”提升组织内生性发展动力和潜力,促进组织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搭便车;制度分析;组织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调节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旨在激发组织内部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带动组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但市场有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调节失灵的现象,使得不论在经济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内部都极容易出现一种搭便车现象,即一种不劳动而获得同等报酬的投机行为,导致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失灵,挫伤勤奋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引发组织危机。

文章旨在通过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搭便车现象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一、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搭便车”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1]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中,往往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目标实现的目的,往往忽视劳动过程。

在团队的合作中,如果组织成员过多、或者分工不明确、不按组织内部制度进行工作的时极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危机,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解体的问题,比如:例一:某组织内部员工在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各自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付出,但在年终评奖和发工资时,采取了绝对平均分配的原则,没有按照每个人的劳动程度进行分配,对所有人都給予了无差别的报酬,结果在后续工作中部分人由于拿到了少于自己劳动价值的报酬而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部分人在没有付出一定的劳动却拿到了超额的报酬,进而产生了惰性心理,最后组织的整合度和工作效率越来越低,走向了解体。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搭便车”的行为,即某些人或者组织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那里获取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荣誉感强、奉献精神强的团队带来了挫折感。

本文旨在分析“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规避措施。

1、经济状况:对于贫富差距大、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搭便车行为比较普遍。

一些群体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大、经济条件不好而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来获取生活上的某些福利。

2、文化影响:文化因素在搭便车行为中也占有很大的地位。

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强调自由奉献、个人价值,并且有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无需为他人贡献或者付出,只要自己快乐就可以。

3、社会信任度:社会的信任度也是搭便车行为的动机之一。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较低,导致个体搭便车的行为比较常见。

4、道德标准的认知:对于搭便车行为的认知程度不同,个体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可能认为搭便车行为并不违法或者道德上不可取,因此他们会比较随意地采取这种行为。

二、针对搭便车行为的规避措施1、制定明确的利益分配规则:有了明确的利益分配规则,能够有效地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能够降低不必要的争议和不满,更有利于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2、建立强制性的奉献文化:通过建立强制性的奉献文化,能够有效地加强个体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搭便车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后,一些“搭便车”的人也会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文化。

3、加强对道德和法律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加强对道德和法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搭便车行为的解释和阐述,使社会更好地理解搭便车行为的丑陋,避免利己主义、唯我独尊的思想。

以上就是本文对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规避措施分析,这里呼吁大家能够从自我做起,抵制这种搭便车的行为,让我们从点滴做起,让道德文化在我们身边繁盛生长!。

搭便车的根源与启示

搭便车的根源与启示

二、主要启示
3.加强制度建设,明晰产权界定,提高产权 加强制度建设,明晰产权界定, 加强制度建设 配置的效率 生活中类似智猪博弈的事件充斥了每一个 角落,因此有必要引入产权保护法律, 角落,因此有必要引入产权保护法律,这 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道路, 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道路,法律在社会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比私下合约更具有 实施上的效力和成本优势。 实施上的效力和成本优势。
一、权利配置与强行搭便车
(一)搭便车的根源
如果在智猪博弈引入产权保护法律, 如果在智猪博弈引入产权保护法律,也是一条可 产权保护法律 行的道路。法律对产权可以实施完全的保护: 行的道路。法律对产权可以实施完全的保护:谁 劳动谁受益;也可实施部分的保护(如规定凡去 劳动谁受益;也可实施部分的保护( 踏踏板的猪, 至少会得到3 单位以上的食物) 踏踏板的猪 , 至少会得到 3 单位以上的食物 ) , 这同样可以抵制搭便车的行为。 这同样可以抵制搭便车的行为。产权保护法律比 大猪的私下承诺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法律是确切可 信的,而对于大猪的承诺, 信的,而对于大猪的承诺,其可信性则会受到怀 这个道理也肯定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肯定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疑。这个道理也肯定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权利配置与强行搭便车
(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
1.商场“买一赠一”是一种强制的搭便车行 商场“买一赠一” 商场 为
商场是刀俎, 商场是刀俎,消费者是鱼肉
2.公司的高管们花股东的钱来帮自己谋取好 公司的高管们花股东的钱来帮自己谋取好 处
高管是刀俎, 高管是刀俎,股东是鱼肉
3.聚餐时的“AA” 制 聚餐时的“ 聚餐时的
一、权利配置与强行搭便车
(一)搭便车的根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又称免费搭车,是指乘客在未支付给车主的情况下,通过车主的同意得以乘坐其车辆。

这种行为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而在发达国家,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文明,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而客观来看,搭便车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却决定了其合法性和社会价值。

本文就将以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进行浅析。

一、搭便车行为的动机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搭便车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一些乘客出于经济考虑,选择搭便车来减少交通费用。

这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普遍,因为公共交通不发达,出租车费用较高,乘坐私家车成为了一种省钱的选择。

2.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也是推动搭便车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因为搭便车可以省去等待公共汽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时间,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一些乘客选择搭便车是为了节省时间,将会选择搭乘私人车辆。

3. 社交因素社交因素也是搭便车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一些乘客出于社交目的,选择搭便车来认识新朋友,或者与老朋友一起出行。

这种情况在一些旅行社或者联谊活动中尤其普遍,搭便车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

1. 安全问题搭便车行为存在着安全隐患,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为搭便车的乘客与车主通常是陌生人,乘客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在一些案例中,乘客可能会遭遇车祸、盗窃等情况,而且由于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乘客在遭遇意外时很难获得法律上的支持。

2. 社会风气搭便车行为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

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搭便车行为被视为正常的交往方式,而在另一些地区和文化中则是不文明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这种社会风气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搭便车行为的合法性和社会接受度。

3. 法律法规乘客在搭便车前,应该增强安全意识,选择合适的搭便车对象,了解行车路线和车主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搭便车,这样能够追踪行车路线,也减少了一些安全隐患。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是指在旅行或出行时,没有购买车票或支付费用,而是选择乘坐他人的车辆。

这种行为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

本文将从动机影响因素和规避措施两个方面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浅析。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方便因素、懒惰因素和冒险因素。

经济因素是指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个人无法支付车费或者想节省开支而选择搭便车。

方便因素是指在旅行或出行时,搭便车可以让个人更加快速、轻松地到达目的地。

懒惰因素是指出于个人的懒惰习惯或缺乏责任心,而选择搭便车代替购买车票。

冒险因素是指出于冒险的心态,个人选择搭便车来体验未知的旅程或找寻刺激。

针对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规避措施。

加强对搭便车行为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宣传搭便车行为的危害性,让人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合法性和不道德性。

加强对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经济的出行方式。

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的线路和服务,吸引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搭便车。

加大对搭便车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大对搭便车者的处罚力度。

通过加强执法和处罚,有效遏制搭便车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方便因素、懒惰因素和冒险因素。

针对这些动机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规避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公共交通和加大执法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规避搭便车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案例讨论中“搭便车”现象的规则控制———以管理学科为例

案例讨论中“搭便车”现象的规则控制———以管理学科为例

案例讨论中“搭便车”现象的规则控制收稿日期:2016-09-29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63015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M570811)作者简介:阎亮(1982-),男,陕西千阳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领域: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科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故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采用课堂讲授法,更需要融入案例教学法。

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均不断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因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法对理论教学起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管理知识,同时能让学生更加贴近管理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现象。

为解决“搭便车”现象,规则设计是一个常用手段,但需要在提高规则有效性和控制规则运行成本间进行平衡。

本研究基于管理学案例讨论过程,尝试进行规则设计,以期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保证对案例分析做出贡献学生获得应得成绩。

一、“搭便车”现象背后的理论奥尔森对“搭便车”进行了理论解读,表述了无论社会成员是否对公共物品做出贡献,都能享受其所带来好处的现象。

奥尔森的理论是基于个体均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在此假设下,形成了悖论或困境,即每个人都想获得公共物品的收益,但倾向于减少为之付出成本。

大家都不愿付出成本的情况下,公共物品难以维系。

故奥尔森认为需要对个人提供激励以打破困境。

后来的经济学家表明“搭便车”现象是经济学中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即个体的经济行为使他人或社会受益,但受益者并不用为之付出成本的现象。

但正外部性行为,因行为个体不能充分享有行为收益而逐渐减少,因此需要制度对其收益进行保护方可推动正外部性行为。

表现在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出现的“搭便车”现象,就是个别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逃避所承担职责而享受最终案例讨论成果的现象。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行为是指在一种集体活动中,个体以最小的个人付出或甚至不付出任何代价,享受其他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或资源,并从中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平性和团队协作效率。

本文将从动机影响因素和规避措施两个方面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浅析。

动机影响因素是导致“搭便车”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个体对于“搭便车”的行为选择往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收益期望。

当个体预期自身付出较少但能够获得其他个体的付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就更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这种心理上的“小投入,大回报”思维导致了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二是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于“搭便车”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当集体活动中的成员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行为,并将其视为一种被接受的行为模式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而选择进行“搭便车”。

三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当个体将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关心集体利益时,就容易选择进行“搭便车”行为。

这种自私的行为模式不仅损害了集体利益,还破坏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针对“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规避措施。

一是明确个体责任。

在集体活动中,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让每个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所需付出的代价。

这样可以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二是建立奖惩机制。

通过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对于付出较少的个体进行奖励,对于搭便车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引导集体成员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三是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加强团队合作培训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让个体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利益。

这样可以增强个体对于集体利益的认同感,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四是强化监督和沟通。

加强对集体活动的监督和沟通,及时发现和纠正搭便车行为。

通过充分的沟通和讨论,让集体成员意识到搭便车行为的不公平性和危害性,以此来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 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 、“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搭便车

搭便车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小论文--集体宿舍里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分析

小论文--集体宿舍里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分析

集体宿舍里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分析关键词:公共性质、搭便车、制度与道德大学里的公共品数不胜数,但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品莫过于集体宿舍了。

我们都想把宿舍建立成一个团结且有序的集体,都想在宿舍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要想建成一个优秀的宿舍就不得不对宿舍这个公共品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探讨出策略。

一、宿舍是属于什么产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首先,宿舍是公共产品是从宿舍里的成员这个小集体出发来定义的。

对于一个宿舍的几个人,每个人都是交了住宿费进来的。

因此,宿舍的每个人都有在宿舍里面获得自由做事的权利,可以自由的使用宿舍里的公共产品,可以在任何时间里在宿舍里做任何事情。

但是,宿舍里的每个人真的能在宿舍里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吗?再者,宿舍是私人产品是从宿舍在作为一个集体单位时所具有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来考虑的。

第一,当一个宿舍作为一个单位时,只有交了住宿费的人才有权利入住该宿舍,这是宿舍的排他性。

第二,一个大学里,其他的人会因为某个人对一个宿舍的消费(即入住该宿舍)而减少可消费的宿舍量,这就使得宿舍的消费和使用具有了竞争性。

由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宿舍又是私人产品。

那么,宿舍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呢?在分析宿舍时,是要把它看成什么产品呢?我的观点是:宿舍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私人产品。

如何理解呢?假设我们把一个大学看做是一个宿舍消费市场,这个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家(即学校)提供宿舍这个产品,所以市场上的宿舍的供应是有限的。

所以,对于这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来说,消费宿舍是具有排他性的——不付费就不能入住。

同时有具有竞争性——别人对宿舍的消费会减少你的可消费的宿舍量。

所以,宿舍是私人产品。

但是,又为什么具有公共性质呢?这是从这个消费品(即宿舍)它的本身来讲的。

宿舍里产品是公共的,这是个产品自身的小团体的公共性质决定的。

我们在分析产品属性的时候,应该着眼于整体,即整个市场,而是从这个产品的私有特性来分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行为是指乘客乘坐他人的私家车或出租车而不支付车费的行为。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受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也存在规避措施。

本文将简要分析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规避措施。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方便性和时间成本。

首先是经济因素。

由于搭便车行为可以节省自己的交通费用,因此对于经济负担较重的人来说,搭便车是一种吸引人的选择。

其次是方便性。

搭便车可以让乘客在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己的车辆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

这对于那些没有车辆或出行不便的人来说,是一种很方便的解决方法。

最后是时间成本。

如果搭便车的时间比等待公共交通工具的时间更少,那么乘客就倾向于选择搭便车。

针对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规避措施。

首先是建立搭便车平台。

通过建立搭便车平台,乘客可以找到愿意分享空座位的车主,从而确保乘车过程的安全和合法性。

其次是进行交流和协商。

乘客和车主可以在搭便车前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商,明确行程、车费以及其他相关事项,以避免产生争议。

再次是加强安全管理。

搭便车行为涉及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加强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车主可以要求乘客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或其他相关信息,以确保乘客的安全性。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受到经济因素、方便性和时间成本的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建立搭便车平台、进行交流和协商以及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来规避潜在风险。

在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权益和合法性,确保搭便车行为能够在安全、便利和合法的基础上进行。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指的是在他人车辆或交通工具上免费乘坐的行为。

搭便车行为的动机是多样的,包括节约成本、节省时间、方便快捷等。

搭便车行为也存在一定的道德和安全风险,需要进行规范和管理。

本文将从动机影响因素和规避措施两个方面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浅析。

一、动机影响因素1.1 需求乘车人的经济状况乘车人的经济状况是决定其是否搭便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人更容易选择搭便车,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搭便车来减少交通成本。

而在经济较好的情况下,乘车人更愿意选择自己购买或租赁车辆,以方便自己的出行。

1.2 乘车人的时间安排对于一些有时间限制的乘车人来说,搭便车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成本。

一些上班族可能因为临时情况而错过了公交车或者地铁,此时他们可以选择搭便车,以避免因此而导致的时间浪费。

1.3 社会道德观念乘车人的社会道德观念也会对其选择是否搭便车产生影响。

一些人认为搭便车是一种道德上的错误行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在占用他人的资源。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搭便车是一种互助互利的行为,他们愿意提供帮助给需要的人。

社会道德观念的不同也会导致乘车人在面临搭便车时所做出的选择不同。

1.4 乘车人与车主的关系乘车人与车主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乘车人是否愿意搭便车。

如果乘车人与车主之间有一定的熟悉度和友好度,那么乘车人可能会更容易开口请求搭便车。

相反,如果乘车人与车主之间没有或很少的交情,乘车人可能会更加尴尬或不好意思提出搭便车的要求。

二、规避措施2.1 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这样一来,乘车人就不需要通过搭便车来解决自己出行的问题,从而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2.2 加强搭便车行为的宣传与教育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媒体和广告等方式,对搭便车行为进行宣传和教育,向公众普及搭便车行为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 和契 约等 ,从 宪 法到成文 法和 不成文 法 ;而非 正 式 约束 包 括价值 观 念 、伦理 规范 、道 德观 念 、风俗 习惯 、 意识 形 态等 , 中意识形 态处 于核 心地位 。 其 制 度 具有 丰富 的 内涵 , 应至少 包括 以下 内容 : 1 制 它 () 度 是人 们 习 以为常 的 习惯 或规范 化的行 为规 则 ,它 与 人 的动机 、行 为 有着 内在的联 系 ,它能 够影 响人 的偏好 及 其行 为 。制度通过 各种 习惯 和规 则为 处于
中,那些 期望 他人 付 费而 自己不愿付 费 的行为 ,如
果 由个人 来表 示 他对 某种 非排 他性 产品 愿意支付 的
代价 ,个 人会 隐 瞒 自 己的偏 好 ,慌 报 自己愿意 支付 的意 愿 ,以便 从 他人 的支 出或 生产 中得到 好处 。搭
收 稿 日期 :2 0 —52 0 60 — 1
猪 、 猪 都会 去踩踏 板 。谁 想吃 ,谁 就 会去踩 踏板 , 大
因为对方 不 会 一次把 食物 吃完 。在这 种 制度 下 ,小 猪和大 猪竞 争意 识不 会很强 。其次 ,可 以减 少食 物 量 ,将进 食 量减 到 4个单位 ,则无论 是 小猪 先按还
得以表 现 。( )制 度带 有 明显 的集体决 策意识 倾 向 4
维普资讯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J ̄ NL tTEP RY ̄H O tCPC ON A l L O IE O A : I AT O O L : ... I OM O  ̄ P  ̄ ̄ T E A T
20 0 6年 第 3期
No. 3, 20 6 0
现 象 的 作 用 ,便 是 本 文 论 述 的 主 题 。
[ 关键 词 ] 搭便 车 制度
制 度分析
[ 中图分 类号 ]F 6 [ 0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3 4 (0 6 3 0 3 3 O 8 6 2 2 0 )O 一O 1 一O
在新 制 度经 济学 中 , 搭 便车 创造 的 、用 以约 束人 们相 互
可 以增 加食 物量 ,投食 量 可 以改 为 原来 的 一倍 ,即
按 一 下按 钮 会 有 2 0个 单 位 的 猪食 进 槽 。结 果 是 小
交 往行 为的 框架 。它 的主要 特征 在于具 有强 制性 或
约束性 ,并 主要 由法律 、法 规 、组织 安排 和政 策 来
织 。 制 度是 调 节人 与人之 间 、 “ 人与 组织 之 间以及组 织 与组织 之 间互 动 的规 则”2。 [ 制度 具有 正式 约束 和 ]
搭便 车问题 进行 深 入 的制 度 分析 ,采 取有效措 施克
服和 减少搭 便 车现 象 ,是对 我 国社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非 正式 约束 之分 。正 式约束 包括政 治 规则 、经 济法
1 3
维普资讯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20 0 6年 第 3期
No. 3, 2 06 0
D. t f t ^T C o N'LO EP RYS H A T
CPC OI A Ufl L 0 m任 ... f oM N P 啪 呦 c ^C
其 中的人提 供 奖励 或制裁 ,以便 为人 们 创造 机 会和
可能性 。( )制 度是 一种 “ 共 品” 2 公 ,作 为一种 行为 规 则 ,制 度不 是针 对于 某一个 人的 。 ( )制度 是社 3
作 者 简 介 :于 洪 波 , 山东 师 范 大学 经 济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
和历史 、 文化 的继 承性特 征 。 据对 制度 的理解 , 根 可 将 制度分 析 表述 为 以制 度 为框架 研 究人 们的经济 行
某些 经济 组织 ,不付 出任何 代 价 ,从 他人 处或社 会 获得收益 的经 济现 象n ( 我 国现 阶段 的市场经 济 ] ”。 中 ,搭 便车 的现象 几 乎随 处 可见 。搭 便 车现象 的大 量存在 ,会 严重 影 响市场 效 率 ,阻碍社 会的进 步和 经济 的发展 ,对 社 会主义 市 场经 济的健 康发展 产生 严 重 的负面 影 响 。探 讨搭 便 车现象 产 生的原 因 ,对
规范 健康 发展 是十 分必 要 的 。


制 度 、制 度分 析与 搭便 车
搭 便 车理 论首 先是 由美 国经 济学 家曼瑟 尔 ・ 奥
尔森于 1 6 9 5年 发表 的 《 体行 动 的逻辑 》 书 中提 集 一 出 的 。其 基本 含义 是 不付成 本 而坐享 他人之 利 ,更 详 细 的 定 义 是 指 在 非 排 他性 的 产 品的 生 产 和 消 费
便车 现象 产 生和制 度方面 的 因素有 着千丝 万缕 的联 系 ,探 究搭 便 车问题 ,有 必要对 其进 行认 真 的制度
分析。
什 么 是制 度? 根据据 美 国学 者 杰弗 里 ・ ・ M 郝 奇森 的定 义 ,制度 即通过 传统 、习惯 或法 律 约束 的
作用 力来 创造 出持 久 的 、规范 化行 为类 型的社 会组
‘ ‘ 车" 搭便 问题 的制度分析
于 洪 波
( 东师 范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山 东 济 南 2 0 1 ) 山 5 04
[ 摘
要] “ 便 车”现 象在 我 国现 阶段 的市 场经济 中几乎 随处 可 见 。 新制度 经济 学的视 角分析 ,产 搭 从
权界 定不 清 ,外部 性 、公 共 品 等 因素 的存在 是搭便 车现 象 产生 的根 源 。搭便 车现 象的普遍 存 在 ,会 影响 市 场效 率 ,甚 至导致 市场 失灵 。对 搭便 车现 象进行 制度 分析 ,探 讨 制度 的合 理设计 与有效 实施 对限 制搭便 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