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
《还乡》读后感
《还乡》是哈代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爱敦荒原的描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悲剧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思考。
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无情的自然景观,它象征着大自然的伟大和冷酷无情。
在这个荒原上,人们与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无论是美丽的游苔莎还是善良的克里斯朵夫,他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都沦为了荒原的牺牲品。
通过阅读《还乡》,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类虽然有智慧和技术,但在大自然面前却是如此渺小和脆弱。
我们常常试图征服自然,但却往往被自然的力量所打败。
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让人感到无奈和绝望,也让我反思起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苔莎是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她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却最终被命运所击败。
克里斯朵夫则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青年,他无私地爱着游苔莎,但却无法改变她的命运。
他们的遭遇让我感到心痛和悲哀,也让我思考起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从《还乡》管窥哈代的生态思想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37)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同时也是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郡为背景,他用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笔触无限留恋地描绘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哈代被誉为“英国现代文学的直接先驱”,在思想意识方面哈代对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影响可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维多利亚小说家。
一、生态批评与哈代作品生态思想的来源哈代小说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哈代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说。
有的关注哈代的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郡小说体系中的意义,有的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揭示了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有的研究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有的着重研究哈代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其小说中表现出的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小说中“人按照两条法则生活———自然法则与人类自身愿望及志向的法则。
但是自然法则并不在某种叫做‘自然世界’的疆界面前止步,它就像支配蚂蚁和蚁冢那样支配人类与社会”。
自然法则与人类法则的冲突,即自然与人的意志的冲突,构成了哈代小说的基本冲突之一。
20世纪末,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的兴起,从生态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解读也应运而生。
人们发现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原始的山野乡村、淳朴的荒原居民都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赞美了一个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早在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 )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in Ecocriticism )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这一批评术语,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还乡》中的两位女性形象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还乡》中的两位女性形象摘要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女性和自然是他小说中的两大主题。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及自然的重新讫释。
其中最突出的观点便是女人同自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自然是女性的生存沃土。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结合女性与自然的悲剧小说,体现了他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在小说中,自然就像一面镜子,反应了女性命运的走势,顺应复归自然就能获得力量追求幸福,一旦游离自然便失去自我走向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还乡》中游苔莎和托马辛的形象,呼吁当代女性积极对待生活,从自然中获得能量,进而在社会中寻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生态女性主义,《还乡》,游苔莎,托马辛An Eco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AbstractThomas Hardy is a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men and nature are the two main themes in his novels. The ecofeminist is the product of combining feminist movement and ecological movement, which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society and nature. The most prominent view of ecofeminist is that wome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nature, and nature is the homeland of wome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s Hardy’s first women and nature tragedy novel, which reflects his advanced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nature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fate of women. Returning to nature can give women the power to pursue happiness, without that power they will lose themselves. This thesis will have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stinies of Eustacia and Thomasin from an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and aim to advocate contemporary women to be positive in life, get energy from nature and achieve personal values in society.Key words:Thomas Hardy, Ecofeminism,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Eustacia, Thomasin1. IntroductionThomas Hardy, as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ist in Britain at the end of thenineteenth century, was born on June 2, 1840 in Dorset. His novels, according to his own classification, fall into three kinds: novels of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also called “Wessex novels”; romances and fantasies; and novels of ingenuity. Hardy’s novels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ism works, but also develop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sm. The study of his works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Hardy’s works, these article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tragedy, characterization, religious view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in Hardy’s Nove ls; another one is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his works, including symbolism, feminism, modern psychology, structuralism. Wessex novels are quite popular among his novels, and they are Jude the Obscure (1895), Under the Greenwood(1872), Under the Greenwo od(1887),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78),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886),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 and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1878). History proved that Hardy’s work has a permanent vitality, his work has been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resea rchers after his death. Hardy’s literary work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terary research object in the world.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was Thomas Hardy’s sixth novel, and it was probably begun at the end of 1876 and completed in the spring of 1878. The novel is a symbol that Hardy’s works change from comedy into tragedy. In China, The study of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and Hardy’s literary works ha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The study about Hardy in China bega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beginning in the 1920s. Xu Zhimo was a well-known representative that researched Hardy during that period. Analysis of Hardy’s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feminism is a new one which has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The earliest was Hardy’s View on Nature and the Tragedy of Eustacia and Tess (Zhang Qunfang)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in 2004.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women of Hardy’s work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nature. Hardy is good at using the changes of the natural world to reflect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women, express the image of women, and also use the women’s tragedy to convey the pain of organic nature. Then, in An Ecofeminist Reading of Thomas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author, Yu Kun, focuses on the anal ysis of the tragedy of Tess fromthe ecofeminist perspective.Hardy's novel, especially his “character and the environment” novels, not only describe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is magic and full of vitality, but it also depicts the rich personality and spirit of the resistance of female characters, expressing his attention to nature and wome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s Hardy’s first women and nature tragedy novel, which reflects his advanced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nature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fate of women.Ecofeminist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and the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reveal Hardy’s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tudy of two major female characters, Thomasin and Eustacia in Hardy’s novel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two characters by using the contemporary Ecofeminist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n in-depth comprehension of Hardy’s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and tries to call for new women to find their inner world from nature.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s about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omas Hardy and his works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t also includes the purpose and composition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cofeminism and the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 of Hardy.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This part has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stinies of two major female characters, Thomasin and Eustacia, from an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Finally,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will summarize the thesis: employing the literary theory of ecofeminism and interpreting Hardy’s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se will not only help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Hardy’s novel from a new angle, but it will also call for contemporary women to be positive in life, get energy from nature and achieve personal values in society.2. Hardy's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cofeminism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from Wikipedia: “Ecofeminism is a term that links feminism with ecology.” Ecofeminist theory appeared in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Ecofeminism was coined by Francois d’Eaubonne in her book LeFeminisme ou la Mort in France in 1974, she called for combined ecological and feminism movemen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Early ecofeminist theory think that the split can only be healed by the feminine instinct for nurture and holistic knowledge of nature’s processes. Its advocates say that capitalistic society has led to a harmful split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Modern ecofeminism, or feminist ecocriticism, eschews such essentialism and instead focuses more on intersectional questions, such as how the nature-culture split enables the oppression of female and nonhuman bodies. Shiva and Mies said: “Ecofeminism is an activist and academic movement that sees crit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domination over women both caused by men.”[](p.29) The main members include Karen Warren, Maria Mies, Greta Gaard, Vandana Shiva, Noel Sturgeon, Val Plumwood and Ariel Salleh.In the introduction of Rosemarie’s book Feminist Thoughts: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our branches of ecofeminism: “ecological feminism of nature or culture; spiritual ecofeminism; soci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ecofeminism; socialist ecological feminism and reform - socialist ecological feminism (philosophical ecofeminism).”[](p25) Karen J. Warren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scholar in the study of ecofeminist, and she has many monographs on feminism and ecofeminism., such as: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Ecological Feminist Philosophies, Femin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Feminism and Ecology: Making Connections. And the book Death of Nature by American ecological feminist scholar Carolyn Merchant is also one of the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works. Since then, ecofeminism as a non-traditional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and ecological ethics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Early ecological feminism focuses on the harmony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and the concept of women’s natural equality. Griffin points ou 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women in Woman and Nature: The Roaring Inside Her “We known ourselves to be made from this earth. We know this earth is made from our bodies. For we see ourselves. And we are nature. We are nature seeing nature. We are nature with a concept of nature. Nature weeping. Nature speaking ofnature to nature.”[](p.96)The patriarchal worldview emphasizes that men have absolute domination of nature and society. This view leads to the disdain and oppression of ecofeminism, and this is fully embodied in many literary works. As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feminism and different beliefs held by feminists, there are different versions of ecofeminism. Charlene Spretnak has argued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paths to ecofeminism, and that they draw in a diverse group of people, which strengthens any movement. The three paths are: “through the study of political theory as well as history; through the belief and study of nature-based religions; and through environmentalism.”[]However, all ecofeminist theories agree that women are closer to nature and there are spe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men and nature. Just like Mellor said, “Women have a sense of identity to natur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nature in a concrete and loving way. Therefore, women are closer to nature, more suitable for consid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p65) This thesis will have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destinies of two major female literary characters, Thomasin and Eustacia, under this ecofeminist perspective.2.2 Hardy’s Novels and WomenHardy’s works are not to read, T.S. Eliot has criticized the lack of passion in his novels, his text remains plain and in shortage of aesthetic beauty (because of the description of rural life). However, reading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especially when reading the part Eustacia standing in the wilderness and asking why it is so unfair to her fate, nature is silent, the silence let us mistake the author is silent. I feel the author Hardy is a passionate man with strong compassion. Female characters are always under a web wave by the “ghost”, trap them in the moral and ethical concepts. The traditional female take a subordinate role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n the literature. The women will be sanctified, if they sacrifice themselves for men. And the women will be demonize, if they refuse to obey. But Hardy, at this poin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le writers. Women in his novels are depict as a normal person with flesh and blood.The social biased public opinion says women are always in a hostile environment. No matter how women struggle in the hostile environment, trying to escape, they nevertheless will be defeated in the end. As a male writer, Hardy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plight of the women, for them he had deep sympathy. In the 19th century, Victorian women were defined as loyal obedient. Many authors portrayed women as innocent figures. Hardy rejected the traditional one-sided emphasis on ethical moral obligation, which ignores emotional rights in an all-round way. Hardy creates the new female images that shook the Victorian female role models. The women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have the right to pursue marriage freedom and happiness from love. From this perspective, Hardy is a women sympathizer, understanding the plight of women. He supported women’s rebellious thoughts, appreciating the spirit of women to pursue a happy life. We have noticed that, on the other hand, Hardy didn't put the female characters as “angel” or “the devil” image. In the literature of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tend to be portrayed as an angel or as a devil.[](p.38)It's hard to see female’s life from Hardy’s novels was happy, even there is a happiness it will be a short one. As Stave said, “Tragedy has al ways been a Hardy creative theme, especially the tragedy fate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p104) However, what causes the tragedy of women? Hardy believes is the fault of environment and destiny. Conflict between character and environment caused character’s misfortune in life. As Jagdish said, “In Hardy’s works, we can see: in front of control the fate of the powerful environment, people seem so helpless.”[](p.78) A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solve. Destiny coincidences sudden events, the character is not guarded against sudden attack which make their lives change. And let them fall into the abyss of unfortunate destruction. Many researchers noticed that Hardy’s novels always reveal a distorted and mystic atmosphere with help less pessimism. Hardy believes that the universe controls human ability and their fate, so Hardy’s works prevail a mysterious atmosphere,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coincidence. Swigg says:“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itself does possess a staying power of a ci rcumscribed but decisive kind. By the creation of Egdon Heath, Hardy porpounds a mental。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托马斯·哈代是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英国乡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冷酷。
在哈代的小说中,“还乡者”这一概念不断被提及,这也成为了他的文学特色之一。
本文将较为详细地介绍“还乡者”的含义及其与哈代的精神概观之间的关系。
“还乡者”指的是离开家乡走出去闯荡的人,在某一时刻重新回到了家乡。
这种现象在哈代的小说中不胜枚举,不仅出现在主角身上,还常常以一种曲折、微妙的方式出现在故事情节中。
可以说,哈代对于“还乡者”的描写是他小说中反映英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乡者”在哈代的小说中往往代表着一种回归、觉醒或者是痛苦的经历。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曾离开家乡,经历了漫长的磨难之后回到故乡,但是她并没有重新获得过去的幸福。
在《干草堆里的针》中,离家多年的神父克劳弗多次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却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在哈代的作品中,人们重返家乡不仅代表着回归,更是一种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对于历史的反思。
对于哈代而言,“还乡者”的经历可以被视为他对英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审视和批判。
在他的小说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往往是贫瘠、险恶、残酷的,人们的生命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这一现象在19世纪英国尤其突出,哈代的作品正是对其残酷性的控诉。
同时,哈代也通过“还乡者”的身份展示了英国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经历了饱受苦难的“还乡者”渐渐意识到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和罪恶,开始思考和探寻一条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道路。
对于哈代来说,“还乡者”也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远离虚幻的探索。
哈代认为,现代英国社会缺乏人性的关怀和意义的追求,人们的精神处于迷茫和失落中。
而“还乡者”则是摆脱这种迷茫的关键。
离开家乡的人在外面经历了许多实际与虚幻的抉择和挣扎,只有回归自然生活、回归真实生活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在哈代的小说中,“还乡者”往往是非常脆弱和孤独的,但他们也是极富勇气和自信的。
他们从社会现实中学到了生活的真谛,通过回归故乡和重新接纳自然的方式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作者:方明来源:《牡丹》2018年第32期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出生态和谐、共荣共生的鲜明观念。
哈代的这种生态观构建起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一体性,人与自然应当和睦共生,相互依存。
此外,在两性的生态关系上,哈代也表现出了对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同权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一、自然观哈代的作品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自然与生态,他的许多小说都蕴含着生态自然观。
比如,哈代对于自然的关注就始终贯穿于《还乡》这部小说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哈代早期的成长环境以及哈代对于生活、自然的理解,他十分热爱和尊重大自然。
以《绿荫下》为例,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展现出一幅充满田园风的画面,使用荷兰派的田园画作为这部小说的副标题,由此可以看出哈代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推崇。
在小说《绿荫下》中,哈代以绿荫下的农民欢歌鹊舞、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等画面,突出了农民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与自然和睦相处,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场景。
因此,哈代的自然观是将人看作是自然中的一员,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
二、生态伦理思想从哈代的多部叙事小说可以看出,他始终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原始的、永恒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共同体。
在小说作品中,哈代主张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就是尊重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能遗忘、更不能抛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哈代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在其文学作品中一一展现,如《还乡》中,他将爱敦荒原写成了具有生命力、雄伟壮丽的一片大地,这片荒原中孕育着无限的生命。
山的高耸入云、大地的粗犷有力都向人们展现着大自然的魅力,也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还乡》中还包含大量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例如,哈代这样描述道,住在荒原上的人们以割草皮、编制草具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亘古不变,在这样一片荒原中,任何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都必须经历生长、腐烂、再生长,这就是这个荒原全部的面貌,也是这个荒原最为原始的面貌,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生态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哈代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以《还乡》为例
主义理论 , 阿恩 ・ 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理论 , 它在肯 定人与 自然万物存 在密切整体关 系的同时 , 更加关 注生命体 的内在价值 。正是因为生命体的内在价值
的存 在 , 自然 世界 与 人类 构成 了相 互 联 系 、 相 互依 赖
的氛围主要源于人与代表 自然 的埃顿荒原的格格不 入, 作者用荒原的意志控制人的越轨行为 , 制造出尖 锐的矛盾和浓郁的悲剧氛围, 其 中隐含 了作者的生 态整体思想 。哈代这种生态整体 观体现在《 还 乡》 的第二章 : “ 山谷、 高地 , 以及这座古 坟使整个 景致
作者 的生态整 体 思想 。
关键 词 :哈代 ; 还 乡; 生态 整体 主义 ; 二元对 立
中图分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识 码 : A
哈代是英 国 1 9世 纪 末 2 O世 纪 初 著 名 的现 实 主义 作 家 , 他一共创作 了 1 4部 长 篇 小 说 , 其 中《 还
第 3期
有大 肆宣 扬生 态保 护 的重 要 性 和 迫 切性 , 而 是刻 意
制造 女 主人公 与荒 原 的种种 不 和谐导 致 的悲剧 来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谐 是生 态 整体 观 的灵魂 , 一 旦失 去这 个灵 魂 , 人 类 将失 去 自己赖 以生存 的世 界 , 也就 是说 , 万 物 的 不和谐 , 其 中包 括 人 与 自然 的 不 和谐 将 产 生 严 重 的
J o u r n a l o f H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1 0 3( 2 0 1 7 J 0 3— 0 0 4 0一o 4
哈代 的 生 态 整 体 主 义 思 想 分 析
《还乡》的生态美学解读
外国文学《还乡》的生态美学解读陈志凯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展现了古朴而诗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来重读小说,除了加深对小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的自然生态问题,为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还乡》;生态美学;自然风光;和谐之美生态美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1]。
它拒绝以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观点看待人与自然,而是强调两者和谐共融的关系。
生态之美恰恰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所展现出的生态的整体和谐之美。
生态美学以生态美作为自身独特的评价标准。
秉承这一标准的生态审美倾向于“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2]。
由此形成的生态美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2]。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生态美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但是生态美学的具体实践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
应该说“生态美学的审美追求是一种回归,是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回归”[2]。
当然,回归不同于倒退,回归中有着现代性的超越。
《还乡》是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一名乡土小说家,哈代尤其擅长自然风光的描绘。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于故乡多塞特郡的乡间,熟悉英国乡居生活和乡村的自然风光。
小说中对荒原优美自然风物的描绘正是得益于哈代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的重要作品,其中充满了对荒原风光的大量描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展现。
小说尤其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美丽画卷,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托马斯·哈代的《还乡》
[ 2 ] 朱光潜 ,朱 光潜全 集 ( 第二卷 )
. 合 肥 :安徽教
火 ,而 像所 有 的怜悯 、绝 望和 信念 那样 安详镇 静 。 ( 福克 育 出版社 ,1 9 8 7 . [ 3 ] 威廉 ・ 福克 纳 ,八 月 之 光 嗍 . 蓝 仁 哲译 ,上 海 :
1 .引 言
苏 格 拉 底 曾说 过 , 未经 审查 的生 活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 中 期 的产 物 , 是他 悲 剧 小 说创 作 的开 端 。虽 说 不是 严 格 意 义 上 的生 态 小 说 ,但 是 哈代 超 前 的生 态 思 想 已经 蕴 含
著 名 的生 态伦 理学 家霍 尔姆 斯 ・ 罗尔 斯顿 则认 为 : “ 生 活 在他 的文 字 中,与 当前 的 生态 思 潮 不 谋 而合 。在 以往 的 在 未经 审查 的 世界 也 是没 有 意义 的。 ”[ 1 0 ] 1 长期 以来 ,人 文 学作 品 中, 自然 是 无 声且 无 价 值 的 背 景衬 托 ,是 人 类 类 自视 为 万 物之 主 , 这 种 与 自然 对 立 的人 类 中 心论 导 致 眼 中无 足 轻 重 的 “ 他 者 ”。但 是 ,读 者 不 难 发现 在 哈 代 了生 态 失 衡 。随 着 生 态 环 境 日益 恶 化 ,人 类开 始 自省 自 己 的行 为 ,将 注 意 力 转 向 岌 岌可 危 的生 态 环 境 。文 学 作
上海 译文 出版社 ,2 0 1 0 .
【 4 ] 王萍 ,尼采 悲剧理 论 的美 学 内涵 Ⅱ 】 _ 武汉 理 工大 学
【 5 ] 严 敏 ,汪பைடு நூலகம்雨 涛 , “ 真 理 的 两面 ”一 略论 尼 采 的 悲
对托马斯·哈代《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解读
对托马斯·哈代《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解读作者:朱虹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2期朱虹[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摘要:乡土小说作家托马斯·哈代通过《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作品,反映出其对生态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中心论”的指导之下,人类开启了征服自然的错误旅程,对自然的肆意开发利用,必将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如果失去了植根的土地,也必然走向自身的毁灭。
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上述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后得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出路。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生态文学批评一、引言《还乡》(1878)和《德伯家的苔丝》(1891)具有最为典型的以乡土叙事为依托的田园牧歌倾向,反映出哈代对生态自然的深切关怀。
生态批评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全球生态危机的爆发促使评论家将生态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去,引发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关注。
在《还乡》与《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试图将一个美好的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爱敦荒原上风景宜人,民风淳朴,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入侵,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和谐。
这是哈代成长并热爱的土地,尽管他不否认工业发展在社会进步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仍希望回归和谐的精神家园,渴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哈代一生的愿望。
二、哈代的自然观哈代出生于19世纪的威塞克斯腹地的多赛特,这里与英国各地都有所不同,它远离城市,有自己的语言、传统和文化。
威塞克斯成为哈代后期创作的大部分“性格与环境”小说的背景,大家较为熟悉的《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都位列其中。
纵观英国文学史,丛浪漫主义诗歌再到自然主义小说,作家对自然的关注似乎从未缺席。
英国人主张“人类生来自由”,文学批评家认为自然是自由的化身,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遵守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相处。
《还乡》的生态美学解读
《还乡》的生态美学解读作者:陈志凯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展现了古朴而诗意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来重读小说,除了加深对小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的自然生态问题,为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还乡》;生态美学;自然风光;和谐之美生态美学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1]。
它拒绝以主客二分的二元论观点看待人与自然,而是强调两者和谐共融的关系。
生态之美恰恰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交融所展现出的生态的整体和谐之美。
生态美学以生态美作为自身独特的评价标准。
秉承这一标准的生态审美倾向于“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2]。
由此形成的生态美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2]。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观,生态美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但是生态美学的具体实践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早已存在。
应该说“生态美学的审美追求是一种回归,是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的回归”[2]。
当然,回归不同于倒退,回归中有着现代性的超越。
《还乡》是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一名乡土小说家,哈代尤其擅长自然风光的描绘。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于故乡多塞特郡的乡间,熟悉英国乡居生活和乡村的自然风光。
小说中对荒原优美自然风物的描绘正是得益于哈代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的重要作品,其中充满了对荒原风光的大量描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展现。
小说尤其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美丽画卷,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还乡》研究
生态批评视野 中的 《 乡》研究 还
李晶晶
哈 代 作 为 一位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小 说 家 ,在 英 国 文 坛 占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他 的 创 作 题材 十 分 丰富 ,其 中 “ 格 与环 境 小 性 说 ”是 哈代 创作 的 最高 成就 , 《 乡》就 是这 类 小说 的代 表作 。 还 从 生态 批评 的角 度解 读 《 乡 》,可 以感 悟到 哈代 对大 自然 的深 还 情依恋和无限热爱 。伍 尔夫称 他为 “ 自然一个 细致 入微 、 大 炉 火纯青 的观 察者 ” , “田野和 晨 曦的忠 实儿子 ” 。作 为 个有 敏锐洞 察力的作家 ,哈代深切 感受到英 国工业革命 时 期 的 工 业 文 明给 整 个 社 会 带 来 的弊 端 : 工 业 文 明 不 仅 破 坏 了 美丽 的大 自然 ,人与 自然的关系 处于对立状态 ,而且摧残 了 人性 ,扭 曲了人与人之 间的正常关 系,人生 活在 这样 的社 会 中, 自我迷失 ,很难达 到 自我实现 的 目的 。本文 试 图从 自然 生 态 、 社 会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三 个 纬 度 解 读 《 乡 》 ,探 究 作 还 家 更 深 层 次 的 思 想 内 涵 , 发 掘 这 位 伟 大 作 家 超 前 的 生 态 哲
冷漠的人际关系 :不和谐的社会生态
工 业 文 明 的 入 侵 解 放 了 生 产 力 , 给 人 类 带 来 了 种 种 利 益 ,同时也改变 了人 的价值观 。人 们追求物质 的满足 ,变 得 贪婪 、 自私 ,为 了达 到 目的不择手 段,人与人 的关系开始疏 离 ,最 终 造 成 人 际 关 系 的 不 和 谐 。 女 主 人 公 尤 斯 塔 西 雅 从 小 生 活 在 城 市 里 ,后 来 被 迫 来 到 了荒 原 。 她 深 受 资 本 主 义 价 值 观 的 影 响 , 一 味 地 追 求 物 质 的 享 受 , 爱 慕 虚 荣 , 自私 自利 , 从 不 考 虑 他 人 的 感 受 。 她 日 日夜 夜 都在 幻 想 着 去 大 城 市 过 那 种纸 醉 金迷 的生 活 ,每 天都 在怀 念过 去 那种 奢侈 的生 活 : “ 住在蓓蕾 口时我一直 非常快活 。那是多好 的时光啊 !” 她 与怀尔德 夫交往并不 是因为爱 ,而 是把他作为一 个生活 的玩 偶 来 驱 除 她 荒 原 生 活 的 寂 寞 。她 对 痴 迷 于 她 的怀 尔 德 夫 说 , “ 点 篝火 只是 因为 我 太烦 闷 了,这 样 我可 以寻 得 一点 乐 我 趣 ,也可 以看到我控制 你的力量 ”。对于尤斯塔 西雅来说 , 利用别人 达到 自己的 目的是她 常用 的手段 。克莱 姆的 出现 让 她 离 幻 想 更 近 了一 步 , 因 为 他 是 从 巴 黎 回来 的 。 此 时 ,怀 尔 德 夫 在 她 的 眼 里 已无 任 何 利 用 价 值 , 她 用 尽 一 切 手 段 接 近 克 莱 姆 并 嫁 给 了 他 。 就 如 哈 代 在 书 中描 述 的 ,尤 斯 塔 西 雅 并 不 是 爱 上 了 克 莱 姆 本 人 , 而 是 爱 上 了 一 个 从 繁 华 世 界 来 的 客 人 。她 渴 望 有 朝 一 日克 莱 姆 能 带 她 一 起 去 巴黎 过 上 奢 侈 繁 华 的 生 活 。可 惜 ,事 与愿 违 , 克莱 姆 因 为用 眼 过度 ,几 乎 变成 了 盲人 ,她 的幻 想 完全 破 灭 了 。此 时她 又 想 尽 一切 办 法 向旧 情 人 怀尔德夫示 好 ,准 备和他私奔 ,因为他 继承 了一 大笔钱 ,能 带她去追求她 所 向往 的荣华富贵 。然 而 ,在那个 暴风雨 的夜 里 ,她被 永远埋葬在 了荒原上 。尤 斯塔西雅 与世 世代代生 活 在荒原上 的朴素 的村 民格格不入 ,她 从 内心深 处憎恨他们 , 瞧 不 起 这 些 无 知 的 人 们 , 她 也 不 原 意 与 他 们 交 往 。 为 了达 到 接近克莱姆 的 目的 ,她 利用可怜 的小伙子查理为 她服务 , 目 的 达 到 后 ,她 却 无 情 地 将 他 抛 弃 了 。 尤 斯 塔 西雅 的 出 现 破 坏 了荒 原稳 定 的 生 态 系 统 ,而 她 最 终 也 被 大 自然 所 弃 。 工 业 化 进 程 改 变 了 人 的 价 值 观 。在 物 质 利 益 高 于 一 切 的驱使下 ,人类 以不惜 牺牲他人 的利 益为代价 ,去达到 自己 的 目的 。这种 行为与人类 中心主义 正好 是一致合 的。人类 中 心主 义 将 人 类 的 需 求 和 利 益 作 为 最 高 目标 , 放 置 在 人 类 社 会 中 , 我 们 可 以 解 读 为 做 任 何 事 情 只考 虑 自身 的利 益 , 不 顾 及 他人 的感受 ,势必会形成 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冷漠 。因此 ,社 会生态 的失衡 是不可避免的 。
《还乡》读后感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一部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埃姆贝特·汤姆森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埃姆贝特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故乡的深情。
埃姆贝特·汤姆森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女性,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偏见让她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击。
她的悲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哈德良·卡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命运让我反思了男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他的故事让我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质疑。
哈代在《还乡》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与人物心情相互呼应,使我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
哈代《还乡》中的生态意蕴探析
马哈代的诗歌《还乡》写的是他回乡的心情。
诗中充满着游子对家乡乡间山水
牧歌的思乡之情。
诗人笔下,大地不仅仅描绘了乡间的田园风光,还暗示着深刻的生态意蕴。
一是尊重自然,把自然融为家的一部分。
诗中写到“山头覆绿草,青杏天地间;江岸波光摇,柳叶新沙坎”,把大地宽广的自然景观融合进家的温暖,强调自己自然是家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和家乡相依相偎,共度美满时光。
其次,诗中暗指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表达了反对人类破坏环境,破坏生态
系统的保护自然的态度。
正如诗中所写“牧羊声过村低,粮草返日新;人事再思乡时,河水见应春”,当牧民敬畏大自然,生态得到改善,河水恢复清澈,农家的粮食也因此得到增多,给乡间儿童创造了一片美好的生态环境,给山村带来喜悦与欢乐。
在今天被污染的环境下,《还乡》的诗歌把生态的关怀和保护自然的理念与安
家的家乡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发出了远洋游子重回乡间的呼唤,更传达出人类物我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浅析《还乡》的生态思想
、
作 品 的 生态 整 体 观 : 与 自然 的 融合 人
《 乡》 还 中人 物 与 自然 和 谐相处 , 融人 自然 。 并 哈代 强调荒 原 居民 的生 产和 活动对 荒 原没 有造 成
多大 的影 响 , 不造 成 破坏 ; 荒原 未 遭蹂 躏 , 古 不 亘
关键 词 : 哈代 ; 乡; 还 生态思想; 环境小说
The H a m o y b t e a nd Na ur : r n e we n M n a t e
E oo i ld a h e r e ai clg a Ies nT e t no t t e c i R u fh N v
w i cod i h o cp fi e ujc v e en ma n a r. H l r ssn t a le i hc acrsw t te cn eto n r bet i bt e n ad nt e h h ts it y w u e as pa e a rl i n o i u f
方式 、 风俗面 貌和 自然面貌 的责任 感和使 命感 。今 天 我们从 生态批 评 的视 角来 重读这 部 小说 ,怀 着 生态和 生命 的关怀 来理 解 人物和他 / 她们 的环 境 , 将在 书中 的世界 和 自己 的心 中发现 另 ~种思 考 生 命 和 世界 的可能 。本 文重 点探 讨小 说所 反映 的作
文 献 标识 码 : A
人 与自然 的和 谐
— —
浅 析《 乡》 生 态思 想 还 的
陈 缘 梅
外 国语 言文 学系, 福建 莆 田 3 10 5 10)
(莆田学院
摘 要 : 指出《 乡》 还 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 自 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 自 然和谐相处, 人的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还乡者”是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通过对主人公特来维尔的命运和精神斗争的描写,探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和挣扎,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乡土精神的思考和回归。
在小说中,特来维尔是一个在城市中谋生的青年,但最终因家庭变故而被迫返回农村还乡的故事。
他回到了童年的乡村,重新感受了乡土风情、家庭温馨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通过特来维尔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哈代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乡土精神的赞美。
特来维尔的还乡之路,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和超越。
在城市生活中,特来维尔沉浸在物质和利益的诱惑中,迷失了自我,对生活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而在乡村生活中,他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衡,重新认识了亲情和友情的珍贵,反思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特来维尔的精神飞跃,哈代呼吁人们回归本真,珍视传统和家庭,寻找内心的平衡和觉醒。
“还乡者”这部小说充满了对乡土精神的赞美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在小说中,哈代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淳朴和自然,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温馨和和谐。
他认为,现代都市生活虽然繁华和便利,但也带来了社会的虚荣和浮躁,使人们迷失了本真和纯粹。
只有回归乡村,回归本真,人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寻求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除了对乡土精神的赞美,小说中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特来维尔在城市中经历了贫困、失业以及种种诱惑和磨难,而当他回到农村时,看到的却是家乡的衰败和残破。
哈代通过特来维尔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他希望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也能够关心家乡和社会,关心贫困和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社会现状,重拾乡村的活力和希望。
“还乡者”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的小说,它呼吁人们回归乡土,重拾本真和纯粹,关爱家庭和社会,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变社会现状。
通过对特来维尔的命运和精神之旅的描述,哈代揭示了现代人在物质追求中所面临的迷失和挣扎,呼吁人们回归本真,关注内心的需求和家庭的温暖,以及共同努力去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义。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问题、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而闻名。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主题,即“还乡者”。
“还乡者”是指离开故乡的人,然后在某个时刻回到家乡。
这个主题在哈代的作品中出现多次,例如《远离尘嚣》和《驴鸣》等。
在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中,主人公巴茨巴俄姆·波特(Bathsheba Everdene)是一个年轻的农场主。
她开始时是一个独立和坚强的女性,拥有自己的农场。
但她被三个男人追求,分别是农民加布里埃尔·奥克(Gabriel Oak)、军官弗朗西斯·特洛伊(Francis Troy)和富商威廉·波尔斯特德(William Boldwood)。
在她的旅程中,她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最终她选择了返回加布里埃尔·奥克的身边,并开始经营农场。
这个故事表达了哈代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传统价值的追求。
巴茨巴俄姆·波特的决定显示了她对传统农业生活的向往,她不再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而是返璞归真地回到了最初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哈代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简单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类似主题出现在哈代的另一部小说《驴鸣》中。
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妇女杜伊·肖布里奇(Dewy Shobbriidge)离开了农村家庭并成为伦敦的佣人。
她在城市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然后在一次意外之后决定回到家乡。
这个故事探讨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腐朽和农村生活的纯洁之间的对比,鼓励人们回到根本、真实的生活方式。
哈代的“还乡者”主题反映了他对现代文明的不满和对传统价值的追求。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追求和个人功利主义导致了人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对真正价值的认识。
他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简单和纯粹的生活方式,从而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人,回归诗意地栖居
人,回归诗意地栖居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还乡》被许多文学评论家所关注,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
有评论家从“性格与环境小说”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此小说,揭示了哈代作品的“悲剧情结”。
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批评的角度阐释这篇小说,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哈代的自然观、荒野乡村与现代都市的矛盾、人类对抗自然的悲剧,由此证明哈代超前的生态思想。
标签:《还乡》哈代生态批评自然英国著名作家哈代一生著述颇丰,且他大多以他的家乡“威塞克斯”作为小说的背景。
如《还乡》以威塞克斯的爱敦荒原作为背景,描写了一对人生理想截然相反的夫妻:克莱姆和尤丝苔西娅。
年轻英俊的克莱姆在巴黎做了多年的珠宝店职员后回到家乡,与美丽的尤丝苔西娅结婚,准备在家乡办一所学校并定居下来。
妻子尤丝苔西娅憎恨她生活多年的荒原,想通过与克莱姆结婚达到离开家乡去巴黎生活的目的。
但丈夫的理想让她失望,于是她转而求助于旧情人。
在她准备逃离荒原的那个暴风雨的晚上,她与情人双双溺水而死。
有许多评论家从“性格与环境小说”的角度分析了此小说,揭示了哈代作品的“悲剧情结”。
例如李红蓉的“论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女主角”分析了主人公尤丝苔西娅的性格,认为她具有追求幸福的坚强意志,但是由于她空洞的理想主义和怀旧的浪漫主义态度,注定她只能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显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些渴望摆脱压迫和环境以实现自己意志的所有人的悲剧。
廖天亮“《还乡》悲剧的根源”一文则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了《还乡》的主题、人物和结构,突显其社会悲剧主题的同时,细致地分析了其环境原型和结构原型。
在当今生态灾难频繁发生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阐释《还乡》这篇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批评理论,它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
哈佛大学布艾尔教授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构成》被誉为是“生态里程碑”的著作。
《还乡》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活的。 ( 9) ” 32①哈代用鸟的意象来象征托马 “ P 辛: 小媳妇走 品而已。
收 稿 日期 :2 1.82 0 00 .3
作者简介 :胡
敏 (9 1)女 , 17 . , 湖南长沙人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 系副教授。
l9 2
21 00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 6期
129万方数据2010托马辛生性善良宽容当约布赖特太太与儿子克林发限于身边数英尺的圈子他的熟朋友也就是地上爬的和空生误会极度痛苦时她极力劝说姑妈要相信克林明明知中飞的小动物它们好像把他收容在队伍里了p253道丈夫和游苔沙眉来眼去p217也替游苔沙辩白让约使他离大自然更近了他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也更快布赖特太太宽心
一
动, 一颦一蹙 , 都让人 回想起栖息在她家四周的羽毛族。
奈克 :2 。它反对父权制世界 和二元式思维方式对女性 形容她的象征比喻无不以鸟儿开始 , 6) 到鸟儿结束。 她的举止
就像鸟儿飞翔时多姿多彩。沉思默想时, 就像红 与自 然界的压迫和蔑视,唤 人们对女性和自然的重新思 婀娜多姿 ,
说中自然季节的变化往往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 给荒原带来光明。
人物性格的发展都与 自然场景的变换和交替密切发生关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女性和 自 然的密切联系,认为西方
联, 自然反映着女性的心理变化, 烘托出女性形象。在代表 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是对女性和 自然压迫的根 作《 还乡》 中哈代正是通过 自然和女性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 源。如 同自 然在人类文明社会中居于被支配、被征服的地 女性也属于人类父权制社会 中的他者 , 长期遭受歧视与 系, 表达了对女性与自然的双重关注。 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 位, 主义的视角解读《 还乡》揭示作品中所倡导的人与 自然和 , 压迫。 托马辛就是处于这样一个“ 他者” 的地位。 她在嫁给怀
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从《还乡》看哈代的自然观胡克红(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
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关键词:哈代;还乡;生态批评;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029-03一引言“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1]生态批评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始于美国并逐步向世界各国扩展。
它是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语境下,在全球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 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类在悠然享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创造的累累硕果的同时,大自然也因人类的探索与开发被破坏的程度日益深化,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物种灭绝、酸雨、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温室效应以及大气与水源污染等都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事实证明,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自然观方面的危机。
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生态危机,这一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而是人类伦理道德系统作用的结果”。
[2]生态批评理论将生态伦理思想引入文学领域,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研究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英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是公认的描绘大自然画卷的高手。
自然是他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自然也 因人类的探索与开发被破坏 的程度 日益深化 , 环境 问题纷至沓来 。 0世纪 6 年代 以来 , 2 0 全球变暖、物种灭绝、 酸雨 、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温室效 应以及大气与 水源污染等都 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事实证 明,生态危 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 , 是人们 的生活方式、价值取 向 威塞克斯”地 区。多塞特 “ 远
离尘 嚣” ,贴近 自然 ,风景优美。哈代 出生在 多塞特 并在 那
里长大 ,除了曾到伦 敦学习五年 ,一生很少离开过家乡。1 9
收稿 日期 :2 1 —0 一 l O2 4 2
自然的关注 和赞美贯 穿于他作 品始终 。 从心理学角度讲 , 儿
童时代 的早期经 验在一个人个性 的形成 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 对于文 学艺术家来讲 , 早期经验具有更为重要 的意义 , 其 它
可以持 久地 影响其文 学艺术创作 的审美情趣、 创作思想和风 格 等。如前所述 ,哈代作为多塞特本土人 , 的生活贴近 自 他
基金项 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阶段性研究成 果 ( 目编号 2 1G 项 0 1 WX0 1 。 3 ) 作者简介:胡克红 (9 8 ) 16 - ,女 ,河南许 昌人 ,副教 授 ,文学硕士 ,主 要研究方 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
代笔下 , 古朴庄严的荒原 充满神秘 和灵性 。哈代 以其敏锐 的
眼光和高度的崇敬 之心洞悉大 自然 的美丽与活力 , 并热情赞 美 自然 ,真实反映出他对 自然 的眷恋和远离尘嚣 生活 向往 ,
境小说最能代表哈代 小说的创作成 就。 哈代把他对 家乡 的全
“ 生态批评 是研究文 学与 自然环境 之间相互 关系的学 问” … 生态批评 理论于 2 。 0世纪 9 0年代初始于美 国并逐 步 向世界 各 国扩展 。它是在 当今 生态 环境 E益恶 化的语境 t 下, 在全球风起云涌 的绿色运 动的感召 下, 在文 学批评领域 掀起的一股 “ 绿色批评”浪潮。随着现代科技 的飞速进步 ,
观方面的危机 。 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 ・ 沃斯特所说 “ 人类正
面临着一场生态危机 ,这一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 , 而是人类伦理道德 系统作 用的结果” 生态 批评 理论将生 。 态伦 理思想引入文 学领域 , 通过寻找文本 中自然的缺席 , 研 究作 品中 自然 如何被再现 ,并通过重新发现 、重新思索、重
从 《 乡》看 哈代 的 自然观 还
胡克红
( 马店 职 业 技 术 学院 外 语 系 ,河 南 驻 马 店 4 30 ) 驻 6 0 0
摘
要 :《 乡》是托 马斯 ・ 还 哈代性格与环境 小说 中的的代表作。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 角看,该小说 充满 了
对大 自然的关照 ,以及对人与 自 然和谐统一关 系的深情描绘 与赞美, 体现 了 代热爱 自然、崇尚 自然、回归 自然、与 自然和 哈
然 , 自然感情 无比深厚 ,形成了热爱 自然 ,崇尚 自然 的天 对 性。 不少评论家们 曾说过 , 哈代 早期小说的真 正主人公就是 大 自然 。早年幸福 的生活经历使 哈代积累 了大量 的生活素
材, 也是他小说创作 的主要来源 。 他善于捕捉大 自然景观的
独特性 ,能够听懂大 自然发出的不同声音 。在他看来 ,一切 自然现象 ,如 山川河流 ,山谷荒原 ,花草树木 ,太阳月亮 ,
第3 3卷 第 6 期
21 02年 6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Hu a ie st f ce c n n ie r g o r a n n Un v r i o in ea dE g n e i o y S n
1 3No 6 . . 3 Jn2 1 u .0 2
谐共处 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
英国 1 9世纪后期著名的现 实主义作家托 马斯 ・ 哈代是 公认 的描绘大 自然画卷 的高手 。 自然 是他创作 的一个永恒主 题 。哈代于 14 8 0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 的上博克汉普
二
小 说 《 乡》 中蕴含 的生 态 自然观 还
首 先 , 还乡 》充满对大 自然的关照 。事实上 ,哈代对
谐 相 处 的 生 态 思 想和 意识 。
关键词:哈代 ;还 乡;生 态批评; 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 lO 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 2 9( 0 2 6 0 2 — 3 6 3 2 1 2 1 )0 — 0 90
一
引 言
世纪 中叶 , 强大 的英 国工业革命 尚未侵入多塞特 , 那里的人 们仍然过着宁静 的田园生活 。 而哈代 曾经在伦敦患过的两次 重病 , 也均是 回到家乡后得 以治愈康复 。 于是哈代终于意识 到, 是家乡新鲜 的 自然 空气与和谐美满 的田园生活给予 了他 生命与健康 , 他属于 “ 威塞克斯” 。从 19 起哈代定居家乡 5 8 多塞特 。哈代 的定居意味着他 的精 神 “ 还乡” ,回归自然 。 多塞特 秀丽的风景 ,肥沃 的土地 ,宜人的气候 , 神秘 的历史 遗迹 , 多彩的地 方民俗 和特 色,以及丰 富的民间传统和勤劳 朴 实的人民都为 哈代提供 了取之不尽 的创作源泉 。 哈代一 生 著 有十四部长篇小说 和四十余篇 中短篇小说 。 哈代将 自己的 小说划分为三大类 ,即浪漫与 幻想小说 、爱情与 阴谋小说、 性格与环境小说 ( 或称 “ 威塞克斯小 说” 。其 中,性格与环 )
新阐释 自然写作 ,唤醒人们 的生态保护意识 。
部深情都熔铸在其创作的 “ 威塞克斯”小说世界里 。 还乡 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 中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 , 哈代对 自然 有着大量充满真情的描绘 , 对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关系有着 由
衷 的赞美 , 体现 了他热爱 自然 , 尚自然 , 崇 回归 自然 , 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