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2课 2

合集下载

9物理沪科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9物理沪科版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知1-讲
石蜡熔化过程记录表
知1-讲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32 35 41 45 47 48 52 56 61 66 72
总结
知1-讲
1.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 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5 火山爆发是某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 吗,岩浆是由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 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 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 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 “升高”或“降低”)。
总结
知2-讲
1. 晶体的熔化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 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 晶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熔化 一是温度必须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知2-讲
比较内容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内部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内部原子排列无规则
并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3)每隔1min记录温度于表格中。
(4)根据碎冰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数据,在教材的
表格中绘出它们熔化的图像。
(5)分析作出的图像,得出结论。
比较下面两图:
冰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4 -3 -2 -1 0 0 0 0.5 1 1.5 2
知3-练
1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熔化
C. 先熔化后凝固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课件:第十二章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三册课件:第十二章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么亮了。请思考小灯泡不怎么亮了的原因。
要点提示:电池用久了,内阻变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总电
流变小,因此小灯泡不怎么亮了。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知识归纳
1.内、外电路中的电势变化
如图所示,外电路中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沿电流方向电势降
低,内电路中电流由电源负极流向正极,沿电流方向电势升高。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动势。
2.了解外电路、内电路,知道电
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
和。
3.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
容,掌握其表达式。
4.会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
系。
思维导图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一、电动势
1.非静电力
(1)定义:电源把正电荷由负极搬运到正极的力。
的本领。两者虽然单位相同,但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
(4)电源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两极之间的电压。(
)
解析:当电源开路时,电源两极之间的电压在数值上才等于电源的
电动势。
答案:×
课前篇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自我检测
(5)电源一定时,负载电阻越大,电流越大。(

)
解析: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 ,负载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1)电阻R3的值;
(2)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的值。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随堂检测
解析:(1)R2两端电压U2=I2R2=6 V
所以,R1两端电压为U1=U-U2=5.4 V
1
则流过 R1 的电流 I1= =0.6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课程标准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会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3.探究电源两端电压与电流关系。

素养目标1.知道内电路、外电路、内电压、外电压和电动势的概念。

(物理观念)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道电流流过电源内部和外部时的能量关系,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能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计算。

(科学思维)一、电动势1.闭合电路:由导线、电源和用电器连成的电路叫作闭合电路。

用电器和导线组成外电路,电源内部是内电路。

2.非静电力的作用: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在该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使电荷的电势能增加,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势能。

3.电动势:(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W 与被移送电荷q 的比值。

(2)公式:E =Wq 。

(3)单位:伏特。

简称:伏,符号:V 。

【生活链接1】不同型号的电池如图所示,能否依据电池体积的大小判断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电动势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对于常用的干电池来说,电动势跟电池的体积无关。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公式:I=ER r;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

3.常用的变形公式:E=U外+U内或U外=E-Ir;适用范围:任何闭合电路。

【生活链接2】手电筒中的电池用久了,虽然电动势没减少多少,但小灯泡却不怎么亮了。

请思考小灯泡变暗的原因。

提示:电池用久了,内阻变大,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总电流变小,因此小灯泡不怎么亮了。

三、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1.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U外=E-U内=E-ER+rr。

结论:(1)R增大→U外增大;(2)外电路断路时U外=E;(3)外电路短路时U外=0。

2.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1)公式:U外=E-Ir。

(2)图像(U-I图像):如图所示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该直线与纵轴交点的坐标表示电动势E,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内阻r。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教案)

滑轮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 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 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教学器材】F 1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生两人一组.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生活中常见的滑轮抢修现场用到的滑轮 旗杆上的滑轮 吊车上的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滑轮的分类: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1、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 2、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探究活动一 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定滑轮不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定滑轮不能省距离. 受力分析: 物体匀速上升: F 1 = G 物理论上 不省力也不费力. F 1>G 物 绳子与定滑轮之间有摩擦,拉力略大.假如摩擦忽略不计,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费力.F 1G 物 F 1杠杆的支点在O 点处ll 1=理论分析: 转轴固定不动,相当于支点 O ,拉力相当于动力,物体对绳子的拉力相当于阻力.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缺点: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 优点: 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探究活动二: 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1) 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 能否省力? 动滑轮能省力. (3) 能否省距离? 动滑轮不能省距离. 理论分析: G ·R = 2R ·F ; F = GR/2R = 1/2 G 优点:在使用动滑轮拉物体时,可以省力. 缺点:拉力的方向不能改变.实质:是一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思考:定滑轮虽然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使我们工作方便,但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虽然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时经常感觉不方便.怎样才能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呢? 二、滑轮组: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探究活动L 1 = L 2 F 1 = F 2 F 2 = G 物F = G2动G G F +=3动G G F +=方法一方法二三 滑轮组-绕线播放flash 课件,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点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 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1) 一动一定滑轮组绕线(2) 探究一动一定滑轮组的使用特点使用此滑轮组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使用此滑轮组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思考:有几段绳子对研究对象施加拉力? 不计轮与轴间的摩擦及绳重 匀速提升物体时3动G G F +=2动G G F +=思考:有几段绳子对研究对象施加拉力? 若不计轮与轴间的摩擦及绳重 匀速竖直拉绳子的自由端时 实际在使用时,不计轮与轴间摩擦及绳重,匀速提升 ,滑轮组省力但费距离 总结:当定滑轮和动滑轮个数相同时,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式,已知吊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为n , 当n 为偶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定滑轮上,向动滑轮绕线.GF当n 为奇数时,绳的起始端应先结在动滑轮上,向定滑轮绕线.思考题: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中,分析:图中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5 (a) 若动滑轮重G /不计,拉力F 是多少? F=1/5 G(b) 若动滑轮重G /不能忽略,那么图中的拉力F 应等于多少? F =1/5 (G+G /)如图所示,拉力F 的大小等于 F=1/3 f . 探究活动四 滑轮组—力的计算1、不计摩擦、绳重时:2、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的自重时: 四、滑轮组的组装组装原则: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FF例:一根绳子只能承受100N 的力,要把330N 的物体拉起,怎样组装滑轮?绳子的股数必须是整数,因此需要4股符合条件的滑轮组的组装形式课堂小结: 1.定滑轮:(1)特点: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2)实质:等臂杠杆. 2.动滑轮:(1)特点: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3.滑轮组1)s =nh (2)优点: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的几分之一. (3)公式:F=G总/n =(G物+G动滑轮)/n (不计滑轮摩擦) 拓展知识:轮轴与斜面简单的机械还包括轮轴与斜面,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斜面也是大家经常接触的,下面我们给出了常见的轮轴与斜面的图例:水龙头(轮轴) 自行车轮(轮轴)杠杆、滑轮都是简单机械,它们还可以变形为轮轴.播放斜面的视频,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能够省力.n = --- = ---- = 3.3(股) 330N100NF=?F=G/4斜面的应用习题巩固1.根据绕线确定F与G 的大小关系(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2、根据F 与G 的大小关系画出绕线F=1/2GF=1/3GF=G/5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或末端)在动滑轮上.。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

这些判定方法是解决三角形全等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全等图形的判定方法。

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对于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理解不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

2.难点: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全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全等图形的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SSS全等判定、SAS全等判定、ASA全等判定、AAS全等判定四种判定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展示。

沙县X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沙县X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课题.2.学习目标:(1)能说出“边角边”判定定理.(2)会用“边角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学习重、难点:重点:“边角边”定理及其应用.难点:“边角边”定理的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有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根据探究提纲进行操作,并观察归纳得出结论.(4)探究提纲:①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有几种可能的情形?②画△ABC和△A′B′C′,使AB=A′B′,BC=B′C′,∠A=∠A′,剪下两个三角形,相互交流一下,看△ABC与△A′B′C′是否一定能重合?不一定③画△ABC和△A′B′C′, 使A′B′=AB,∠A′=∠A,A′C′=AC,剪下△ABC和△A′B′C′,大家试一试,△A′B′C′与△ABC能重合吗?能a.由上面的探究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b.将上述结论写成几何语言:∵AB=A′B′,∠BAC=∠B′A′C′,AC=A′C′,∴△ABC≌△A′B′C′(SAS)④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a.如图(a),AB、CD相交于点O,且AO=OB.观察图形,图中已具备的另一个相等的条件是∠AOC=∠BOD;联想SAS公理,只需补充条件OC=OD,则有△AOC≌△BOD.b.如图(b),AB⊥AC,AD⊥AE,AB=AC, AD=AE.能得出△DAC≌△EAB吗?能.∵AB⊥AC,AD⊥AE,∴∠BAC=∠DAE=90°,∴∠BAC+∠CAE=∠DAE+∠CAE,即∠EAB=∠DAC.在△DAC和△EAB中,AC=AB,∠DAC=∠EAB,∴△DAC≌△EAB(SAS)AD=AEc.如图(c),AB=CD,∠ABC=∠DCB,能判定△ABC≌△DCB吗?解:∵AB=CD,∠ABC=∠DCB,BC=CB,∴△ABC≌△DCB(SAS).2.自学:学生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部分学生在归纳结论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夹角”的理解及表述上.②差异指导: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类指导.(2)生助生:探究提纲中的问题可以由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寻找出题目条件或隐含条件和说明方式.4.强化:(1)已知两边和夹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三角形.(2)边角边公理内容及几何语言的表达.(3)边角边公理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第二个方法,现在一共学习了两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SAS,结合条件可以选用这两个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4)强化练习:①下列条件中,能用SAS判定△ABC≌△DEF的条件是(B)A.AB=DE,∠A=∠D,BC=EFB.AB=DE,∠B=∠E,BC=EFC.AB=EF,∠A=∠D,AC=DFD.BC=EF,∠C=∠F,AB=DF②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7个.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2到教材第39页练习前的“思考”.(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指导:结合自学参考提纲,阅读教材.(4)自学参考提纲:①看懂例题题意,对照定理,在证明过程的后面注上理由.②此题证明△ABC≌△DEC的理论依据是什么?SAS③归纳: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证明三角形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④思考:定理中为什么要强调“夹角”?因为只有满足“两边及夹角”的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否则不一定全等.动手操作: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两边相等,夹角不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第二层次的学习是教会学生证明角、线段相等的方法是构造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这种方法,应用起来会比较生疏.②差异指导:a.指导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角或者边相等;b.引导学生理解“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是不是一定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2)生助生:小组共同探讨帮助认知例题的证明方法及教材第39页的思考所反映的问题.4.强化:(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到目前学习的方法有“SSS”、“SAS”,注意没有“SSA”或“ASS”(特殊情形除外).(2)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步骤.(3)课堂练习:①课本教材第39页练习.练习1:相等,根据边角边定理,△BAD≌△BAC,∴DA=CA.练习2:证明:∵BE=FC,∴BE+EF=FC+EF,即BF=CE,又AB=DC,∠B=∠C,∴△ABF≌DCE,∴∠A=∠D.②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你能得出AB=CD吗?若能,试说明理由.解:连接AC.∵AD∥BC,∴∠DAC=∠BCA.在△ABC和△CDA中,AD=BC,∠DAC=∠BCA,AC=CA,∴△ABC≌△CDA(SAS).∴AB=CD.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交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中的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引入,可采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索的过程,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同时利用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对得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最后再通过实际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基础巩固(第1、2题每题10分,第3、4题每题20分,共60分)1.下列命题错误的是(D)A.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B.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C.有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全等D.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图,AB=AC,若想用“SAS”判定△ABD≌△ACE,则需补充一个条件AD=AE.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给出5个等量关系:①AD=BC;②AC=BD;③CE=DE;④∠D=∠C;⑤∠DAB=∠CBA.请你以其中两个为条件,另三个中的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正确的命题(用“若……则……”的形式表述)(只需写出一个),并加以证明.解:命题:若AD=BC,∠DAB=∠CBA,则AC=BD.证明如下:在△ABD和△BAC中,AD=BC,∠DAB=∠CBA,AB=BA,∴△ABD≌△BAC(SAS).∴AC=BD.4.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B=∠DEF,BE=CF.求证:AC=DF.证明:∵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和△DEF中,AB=DE,∠B=∠DEF,∴△ABC≌△DEF(SAS).∴AC=DF.BC=EF二、综合应用(20分)5.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求证:△ABD≌△ACE.证明:∵∠BAC=∠DAE,∴∠BAC+∠CAD=∠DAE+∠CAD,即∠BAD=∠CAE,在△ABD和△ACE 中,AB=AC,∠BAD=∠CAE,∴△ABD≌△ACE(SAS),AD=AE,三、拓展延伸(20分)6.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由此你能推出哪些正确结论?并说明理由.解:结论:(1)DH平分∠EDF和∠EHF.(2)DH垂直平分EF.理由.(1)在△EDH和△FDH中,DE=DF,EH=FH,DH=DH,∴△EDH≌△FDH(SSS).∴∠EDH=∠FDH,∠EHD=∠FHD.即DH平分∠EDF和∠EHF.(2)由(1)知,在△EOD和△FOD中,ED=DF,∠EDO=∠FDO,OD=OD, ∴△EOD≌△FOD(SAS).∴EO=OF,∠EOD=∠FOD=90°,∴DH垂直平分EF.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三角形的外角概念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浙江选考)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十二章 2 第2节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 爆炸 反冲练习(含解析)-人教

(浙江选考)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十二章 2 第2节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 爆炸 反冲练习(含解析)-人教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 爆炸 反冲【随堂检测】1.一弹丸在飞行到距离地面5 m 高时仅有水平速度v =2 m/s ,爆炸成为甲、乙两块水平飞出,甲、乙的质量比为3∶1,不计质量损失,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如此如下图中两块弹片飞行的轨迹可能正确的答案是( )解析:选B.弹丸爆炸瞬间爆炸力远大于外力,故爆炸瞬间动量守恒.因两弹片均水平飞出,飞行时间t =2h g =1 s ,取向右为正,由水平速度v =xt知,选项A 中,v 甲=2.5 m/s ,v 乙=-0.5 m/s ;选项B 中,v 甲=2.5 m/s ,v 乙=0.5 m/s ;选项C 中,v 甲=1 m/s ,v 乙=2 m/s ;选项D 中,v 甲=-1 m/s ,v 乙=2 m/s.因爆炸瞬间动量守恒,故mv =m 甲v 甲+m 乙v 乙,其中m甲=34m ,m 乙=14m ,v =2 m/s ,代入数值计算知选项B 正确. 2.(2019·金华质检)如下列图,游乐场上,两位同学各驾着一辆碰碰车迎面相撞,此后,两车以共同的速度运动;设甲同学和他的车的总质量为150 kg ,碰撞前向右运动,速度的大小为4.5 m/s ,乙同学和他的车的总质量为200 kg ,碰撞前向左运动,速度的大小为4.25 m/s ,如此碰撞后两车共同的运动速度为(取向右为正方向)( )A .1 m/sB .0.5 m/sC .-1 m/sD .-0.5 m/s解析:选D.两车碰撞过程动量守恒m 1v 1-m 2v 2=(m 1+m 2)v得v =m 1v 1-m 2v 2m 1+m 2=150×4.5-200×4.25150+200m/s =-0.5 m/s ,故D 正确.3.(2019·绍兴联考)如下列图,两小车A 、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 和2m ,一轻质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小车上,开始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用手固定两小车.现在先释放小车B ,当小车B 的速度大小为3v 时,再释放小车A ,此时弹簧仍处于拉伸状态;当小车A 的速度大小为v 时,弹簧刚好恢复原长.自始至终弹簧都未超出弹性限度.求:(1)弹簧刚恢复原长时,小车B 的速度大小; (2)两小车相距最近时,小车A 的速度大小; (3)求两小车相距最近时,弹簧弹性势能大小. 解析:(1)设弹簧刚恢复原长时,小车B 速度为v B ,以A 、B 两车和弹簧为研究对象,小车B 速度为3v 开始到小车A 速度为v 过程,此系统动量守恒,列方程有:2m ·3v =2m ·v B +m (-v ) 解得v B =3.5v ;(2)两小车相距最近时速度一样,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2m ×3v =(2m +m )v A 解得v A =2v ;(3)从弹簧刚恢复原长到两小车相距最近过程用能量守恒定律有E 弹=12×2mv 2B +12mv 2-12×3m ·v 2A解得E 弹=274mv 2.答案:(1)3.5v (2)2v (3)274mv 24.如下列图,光滑水平面AB 与粗糙斜面BC 在B 处通过圆弧衔接,质量M =0.3 kg 的小木块静止在水平面上的A 点.现有一质量m =0.2 kg 的子弹以v 0=20 m/s 的初速度水平射入木块(但未穿出),它们一起沿AB 运动,并冲上BC .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倾角θ=45°,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木块在B 处无机械能损失.试求:(1)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的大小; (2)子弹和木块能冲上斜面的最大高度.解析:(1)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子弹与木块系统动量守恒,设向右为正方向,共同速度为v ,如此mv 0=(m +M )v ,代入数据解得v =8 m/s.(2)子弹与木块以v 的初速度冲上斜面,到达最大高度时,瞬时速度为零,子弹和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支持力N =(M +m )g cos θ,受到的摩擦力f =μN =μ(M +m )g cos θ.对冲上斜面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设最大高度为h ,有-(M +m )gh -f h sin θ=0-12(M +m )v 2,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h ≈2.13 m. 答案:(1)8 m/s (2)2.13 m5.两滑块a 、b 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运动,并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x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下列图.求:(1)滑块a 、b 的质量之比;(2)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抑制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 解析:(1)设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m 2,a 、b 碰撞前的速度为v 1、v 2.由题给图象得v 1=-2 m/s ① v 2=1 m/s②a 、b 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 .由题给图象得 v =23m/s③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1v 1+m 2v 2=(m 1+m 2)v ④联立①②③④式得m 1∶m 2=1∶8.⑤(2)由能量守恒得,两滑块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为 ΔE =12m 1v 21+12m 2v 22-12(m 1+m 2)v2⑥由图象可知,两滑块最后停止运动.由动能定理得,两滑块抑制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12(m 1+m 2)v 2⑦联立⑥⑦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W ∶ΔE =1∶2.答案:(1)1∶8 (2)1∶2【课后达标检测】一、不定项选择题1.(2019·嘉兴质检)质量相等的A 、B 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 球的动量是7 kg ·m/s ,B 球的动量是5 kg ·m/s ,A 球追上B 球发生碰撞,如此碰撞后A 、B 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A .p ′A =6 kg ·m/s ,p ′B =6 kg ·m/s B .p ′A =3 kg ·m/s ,p ′B =9 kg ·m/sC .p ′A =-2 kg ·m/s ,p ′B =14 kg ·m/sD .p ′A =-4 kg ·m/s ,p ′B =17 kg ·m/s 答案:A2.(2019·台州调研)如下列图,子弹水平射入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的木块,子弹未穿透木块,此过程木块的动能增加了6 J ,那么此过程中产生的内能可能为( )A .16 JB .2 JC .6 JD .4 J答案:A3.(2019·浙江十校联考)将静置在地面上,质量为M (含燃料)的火箭模型点火升空,在极短时间内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 0竖直向下喷出质量为m 的炽热气体.忽略喷气过程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此喷气完毕时火箭模型获得的速度大小是( )A.mMv 0B.M mv 0C.MM -mv 0 D.mM -mv 0答案:D4.(2019·金华质检)两球A 、B 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m A =1 kg ,m B =2 kg 、v A =6 m/s 、v B =2 m/s.当A 追上B 并发生碰撞后,两球A 、B 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A =5 m/s ,v ′B =2.5 m/s B .v ′A =2 m/s ,v ′B =4 m/sC .v ′A =-4 m/s ,v ′B =7 m/sD .v ′A =7 m/s ,v ′B =1.5 m/s解析:选B.虽然题中四个选项均满足动量守恒定律,但A 、D 两项中,碰后A 的速度v ′A大于B 的速度v ′B ,必然要发生第二次碰撞,不符合实际;C 项中,两球碰后的总动能E k ′=12m A v ′2A +12m B v ′2B =57 J ,大于碰前的总动能E k =12m A v 2A +12m B v 2B =22 J ,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而B 项既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故B 项正确.5.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 (A >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假设碰前原子核静止,如此碰撞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A.A +1A -1B.A -1A +1C.4A 〔A +1〕2D.〔A +1〕2〔A -1〕2 解析:选A.设中子的质量为m ,如此被碰原子核的质量为Am ,两者发生弹性碰撞,据动量守恒,有mv 0=mv 1+Amv ′,据动能守恒,有12mv 20=12mv 21+12Amv ′2.解以上两式得v 1=1-A 1+A v 0.假设只考虑速度大小,如此中子的速率为v ′1=A -1A +1v 0,故中子碰撞前、后速率之比为A +1A -1. 6.(2019·温州质检)如下列图,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两个木块A 、B 中间夹一被压缩的弹簧,当弹簧被放开时,它们各自在桌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飞离桌面落在地上.A 的落地点与桌边的水平距离为0.5 m ,B 的落地点与桌边的水平距离为1 m ,那么( )A .A 、B 离开弹簧时的速度之比为1∶2 B .A 、B 质量之比为2∶1C .未离开弹簧时,A 、B 所受冲量之比为1∶2D .未离开弹簧时,A 、B 加速度之比为1∶2解析:选ABD.A 、B 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动量守恒,A 、B 两物体的落地点到桌边的距离x =v 0t ,因为两物体的落地时间相等,所以v 0与x 成正比,故v A ∶v B =1∶2,即A 、B 离开弹簧时的速度之比.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m A ∶m B =2∶1.未离开弹簧时,A 、B 受到的弹力相等,作用时间一样,冲量大小也一样.未离开弹簧时,F 相等,m 不同,加速度a =F m,与质量成反比,故a A ∶a B =1∶2,故A 、B 、D 正确,C 错误.7.对如下几种物理现象的解释,正确的答案是( ) A .击钉时,不用橡皮锤仅仅是因为橡皮锤太轻 B .跳远时,在沙坑里填沙,是为了减小冲量C .易碎品运输时,要用柔软材料包装,船舷常常悬挂旧轮胎,都是为了延长作用时间以减小作用力D .在车内推车推不动,是因为合外力冲量为零解析:选CD.击钉时,不用橡皮锤是因为橡皮锤与钉子的作用时间长;跳远时,在沙坑里填沙,是为了延长人与地的接触时间,所以A 、B 错误;据动量定理F ·t =Δp 知,当Δp 一样时,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小,故C 项正确;车能否移动或运动状态能否改变取决于外力的作用,与内部作用无关,所以D 项正确.8.质量为M 、内壁间距为L 的箱子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箱子中间有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小物块与箱子底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小物块停在箱子正中间,如下列图.现给小物块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 ,小物块与箱壁碰撞N 次后恰又回到箱子正中间,并与箱子保持相对静止.设碰撞都是弹性的,如此整个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为( )A.12mv 2B.mM2〔m +M 〕v 2C.12N μmgL D .N μmgL解析:选BD.设系统损失的动能为ΔE ,根据题意可知,整个过程中小物块和箱子构成的系统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如此有mv =(M +m )v t (①式)、12mv 2=12(M +m )v 2t +ΔE (②式),由①②联立解得ΔE =Mm2〔M +m 〕v 2,可知选项A 错误、B 正确;又由于小物块与箱壁碰撞为弹性碰撞,如此损耗的能量全部用于摩擦生热,即ΔE =NμmgL ,选项C 错误、D 正确.二、非选择题9.(2019·杭州质检)如下列图,一质量为0.5 kg 的小球A 以2.0 m/s 的速度和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1 kg 的另一大小一样的小球B 发生正碰,碰撞后它以0.2 m/s 的速度反弹.求:(1)原来静止小球B 获得的速度大小; (2)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解析:(1)A 、B 两小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设小球B 的速度为v ,如此m A v A =m A v A ′+m B v , 代入数据解得v =1.1 m/s.(2)由A 、B 两小球组成的系统能量守恒有 12m A v 2A =12m A v ′2A +12m B v 2+ΔE 解得ΔE =0.385 J.答案:(1)1.1 m/s (2)0.385 J10.如下列图,一质量M =2 kg 的带有弧形轨道的平台置于足够长的水平轨道上,弧形轨道与水平轨道平滑连接,水平轨道上静置一小球B .从弧形轨道上距离水平轨道高h =0.3 m 处由静止释放一质量m A =1 kg 的小球A ,小球A 沿轨道下滑后与小球B 发生弹性正碰,碰后小球A 被弹回,且恰好追不上平台.所有接触面均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 .求小球B 的质量.(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解析:设小球A 下滑到水平轨道上时的速度大小为v 1,平台水平速度大小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0=m A v 1-Mv由能量守恒定律有m A gh =12m A v 21+12Mv 2联立解得v 1=2 m/s ,v =1 m/s小球A 、B 碰后运动方向相反,设小球A 、B 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和v 2.由于碰后小球A 被弹回,且恰好追不上平台,如此此时小球A 的速度等于平台的速度,有v ′1=1 m/s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1=-m A v ′1+m B v 2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12m A v 21=12m A v ′21+12m B v 22联立上式解得m B =3 kg.答案:3 kg11.(2019·宁波质检)如图,质量分别为m A 、m B 的两个弹性小球A 、B 静止在地面上方,B 球距地面的高度h =0.8 m ,A 球在B 球的正上方.先将B 球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A 球释放.当A 球下落t =0.3 s 时,刚好与B 球在地面上方的P 点处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瞬间A 球的速度恰好为零.m B =3m A ,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忽略空气阻力与碰撞中的动能损失.求:(1)B 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 (2)P 点距离地面的高度.解析:(1)设B 球第一次到达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 B ,由运动学公式有v B =2gh ① 将h =0.8 m 代入上式,得v B =4 m/s.②(2)设两球相碰前后,A 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和v ′1(v ′1=0),B 球的速度分别为v 2和v ′2.由运动学规律可得v 1=gt ③由于碰撞时间极短,重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两球相撞前后的动量守恒,总动能保持不变.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有m A v 1+m B v 2=m B v ′2④12m A v 21+12m B v 22=12m B v ′22⑤ 设B 球与地面相碰后的速度大小为v ′B ,由运动学与碰撞的规律可得v ′B =v B ⑥ 设P 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 ′,由运动学规律可得h ′=v ′2B -v 222g⑦联立②③④⑤⑥⑦式,并代入条件可得h ′=0.75 m.答案:(1)4 m/s (2)0.75 m。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第十二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的第2节,主要涵盖了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其方式;3.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4. 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影响因素;2. 使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案例中的热传递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实际案例中热传递现象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等);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冬季取暖为例,让学生思考取暖过程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 原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量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和热传递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因素;热传递的原理、方式;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内能和热传递的关系。

答案:内能是物体分子运动的能量,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生活中,例如烧水时,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从火焰传递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 题目:请简述热传递的原理及其三种方式。

答案:热传递的原理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滑轮

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构造、特点及其作用;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构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会按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自制带刻度的铁架台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提问:三类杠杆及特点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为本节学习变形的杠杆做准备引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简单的机械——滑轮定义:周边有槽,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位置是否移动可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举例生活中哪里用到了滑轮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学生认真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本节课内容新课学习观察和欣赏漫画一、定滑轮:1、定义:工作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特点:《演示实验一》:教师演示定滑轮试验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理论分析》:1、L1=L2,F=G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认真看动画结合刚才的动画尝试理解这一概念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不能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滑轮的特点。

结合上节课的力臂画法得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走进文本2、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物体升高的距离h关系:S=h;3、速度: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绳=V物;二、动滑轮:1、定义:工作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HS)第十二章 整式的乘除 整式的乘法 第2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作业课件(HS)第十二章 整式的乘除 整式的乘法 第2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C.16x
D.6x
3.(3分)(沈丘月考)(-3x+1)(-2x)2等于(D) A.-6x3-2x2 B.6x3-2x2 C.6x3+2x2 D.-12x3+4x2 4.(3分)(河南模拟)计算:(2x2)3-6x3(x3+2x2+x)=( D) A.-12x5-6x4 B.2x6+12x5+6x4 C.x2-6x-3 D.2x6-12x5-6x4
8.(4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m-4,2m和m,则它的体积是(C) A.3m3-4m2 B.3m2-4m3 C.6m3-8m2 D.6m2-8m3 9.(4分)(蔡县期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x2y+xy-y2, 底边上的高为6xy,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A ) A.6x3y2+3x2y2-3xy3 B.6x2y2+3xy-3xy2 C.6x2y2+3x2y2-y2 D.6x2y+3x2y2
华师版
第十二章 整式的乘除
12.2 整式的乘法
第2课时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3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依据的运算律是( D) A.加法结合律 B.加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分配律
2.(3分)计算6x·(3-2x)的结果,与下列哪一个式子相同( A) A.-12x2+18x B.-12x2+3
10.计算 x(1+x)-x(1-x)等于( B )
A.2x B.2x2
C.0
D.-2x+2x2
11.若-x2y=2,则-xy(x5y2-x3y+2x)的值为(A )
A.16 B.12 C.8 D.0
12.(沈丘月考)要使(x2+ax+5)(-6x3)的展开式中不含 x4 项,
则 a 应等于( D )
三、解答题(共 36 分) 16.(12 分)计算: (1)4xy(3x2+2xy-1);

第十二章 第2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第十二章 第2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第2讲 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目标要求 1.知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变压器的特点,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并会计算线路损失的电压和功率.考点一 理想变压器的原理及应用1.构造和原理(1)构造:如图所示,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组成的.(2)原理:电磁感应的互感现象. 2.基本关系式 (1)功率关系:P 入=P 出. (2)电压关系:U 1U 2=n 1n 2.(3)电流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I 1I 2=n 2n 1.(4)频率关系:f 出=f 入.1.变压器只对交变电流起作用,对恒定电流不起作用.( √ )2.变压器不但能改变交变电流的电压,还能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 × ) 3.在任何情况下,理想变压器均满足U 1U 2=n 1n 2、I 1I 2=n 2n 1、P 入=P 出.( × )1.理想变压器的制约关系电压 原线圈电压U 1和匝数比决定副线圈电压U 2,U 2=n 2n 1U 1功率副线圈的输出功率P 出决定原线圈的输入功率P 入,P 入=P 出电流 副线圈电流I 2和匝数比决定原线圈电流I 1,I 1=n 2n 1I 22.含有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计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副线圈的变压器问题时,需注意三个关系: 电压关系:U 1n 1=U 2n 2=U 3n 3=…=U nn n功率关系:P 1=P 2+P 3+P 4+…+P n 电流关系:n 1I 1=n 2I 2+n 3I 3+n 4I 4+…+n n I n 考向1 变压器基本物理量的分析与计算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电压为220 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通过电流表与一阻值为40 Ω的电阻连接.已知理想电流表的示数为1.1 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24.2 WB .电阻两端电压的最大值为44 VC .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1D .通过原线圈电流的有效值为0.22 A 答案 CD解析 由P =I 2R 可知,P =48.4 W ,选项A 错误;由U 2=IR 可知U 2=44 V ,则电阻两端电压的最大值为44 2 V ,选项B 错误;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 1∶n 2=U 1∶U 2=5∶1,选项C 正确;由n 1∶n 2=I 2∶I 1可得I 1=0.22 A ,选项D 正确.例2 (2017·北京卷·16)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u =2202sin(100πt ) V 的交流电源上,副线圈接有R =55 Ω的负载电阻,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2∶1,电流表、电压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20 2 WB .电流表的读数为1 AC .电压表的读数为110 2 VD .副线圈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50 s 答案 B解析 由u =2202sin(100πt ) V 可知,原线圈电压最大值为220 2 V ,故原线圈电压的有效值为U 1=220 V ,根据U 1U 2=n 1n 2可知,U 2=n 2n 1U 1=110 V ,故电压表的读数为110 V ,选项C 错误;副线圈电流有效值为I 2=U 2R=2 A ,根据P =UI 可知,输出功率为220 W ,则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20 W ,故选项A 错误;原线圈中的电流I 1=P U 1=1 A ,故选项B 正确;因为ω=2πT,所以T =2πω=2π100π s =0.02 s ,故选项D 错误.考向2 原线圈接入用电器的变压器问题分析例3 (2022·江西高三模拟)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在有效值为100 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定值电阻R 1、R 2、R 3的阻值分别为10 Ω、20 Ω、20 Ω,电流表为理想交流电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 1的电功率为40 WB .电流表示数为1 AC .副线圈两端电压为20 VD .副线圈的输出功率为80 W 答案 A解析 原、副线圈匝数比为2∶1,设原线圈电流为I 1,副线圈电流为I 2 ,则有I 1=I 22,又有原线圈回路U =I 1R 1+2I 2·R 2R 3R 2+R 3,解得I 1=2 A ,I 2=4 A ,所以R 1的电功率为P =I 12R 1=40 W ,故A 正确,B 错误;副线圈两端电压为U 2=I 2·R 2R 3R 2+R 3=40 V ,故C 错误;副线圈的输出功率为P 2=I 2U 2=160 W ,故D 错误.考点二 理想变压器的动态分析1.匝数比不变的分析思路(1)U 1不变,根据U 1U 2=n 1n 2,输入电压U 1决定输出电压U 2,不论负载电阻R 如何变化,U 2不变.(2)当负载电阻发生变化时,I 2变化,输出电流I 2决定输入电流I 1,故I 1发生变化. (3)I 2变化引起P 2变化,P 1=P 2,故P 1发生变化. 2.负载电阻不变的分析思路 (1)U 1不变,n 1n 2发生变化时,U 2变化.(2)R 不变,U 2变化时,I 2发生变化.(3)根据P 2=U 22R ,P 2发生变化,再根据P 1=P 2,故P 1变化,P 1=U 1I 1,U 1不变,故I 1发生变化.1.变压器副线圈并联更多的用电器时,原线圈输入的电流随之减小.( × ) 2.原线圈所加电压恒定,当原线圈的匝数增加时,副线圈两端电压也增加.( × )考向1 理想变压器匝数不变问题的分析和计算例4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在交流电源上,图中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上滑动时,R 1消耗的功率变大B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上滑动时,电压表V 示数变大C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上滑动时,电流表A 1示数变大D .若闭合开关S ,则电流表A 1示数变大,A 2示数变大 答案 B解析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上滑动时,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大,变压器副线圈两端电压不变,副线圈中的电流减小,则R 1消耗的功率及其两端电压均变小,故电压表的示数变大,选项A 错误,B 正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上滑动时,副线圈中的电流减小,则原线圈中的电流也减小,电流表A 1示数变小,选项C 错误;若闭合开关S ,副线圈电路中总电阻减小,副线圈中的电流变大,R 1两端电压变大,R 2两端电压减小,电流表A 2示数减小,原线圈中的电流变大,电流表A 1示数变大,选项D 错误.考向2 理想变压器负载不变问题的分析和计算例5 如图所示,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0∶1的理想变压器,b 是原线圈的中心抽头,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从某时刻开始在原线圈c 、d 两端加上交变电压,其瞬时值表达式为u 1=310sin 314t (V),则( )A .当单刀双掷开关与a 连接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1 VB .副线圈两端的电压频率为50 HzC .当单刀双掷开关由a 扳向b 时,原线圈输入功率变小D .当单刀双掷开关由a 扳向b 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均变小 答案 B解析 由U 1U 2=n 1n 2,得U 2=U 1n 2n 1,因U 1=3102 V ,所以U 2=3102×1100 V≈2.2 V ,A 错误;由瞬时值表达式可得ω=314 rad/s ,则频率f =ω2π=3142π Hz =50 Hz ,B 正确;当单刀双掷开关由a扳向b 时,n 1减小,则U 2增大,电压表示数变大,I 2=U 2R增大,副线圈的输出功率P 出=U 2I 2增大,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增大,C 、D 错误.考点三 远距离输电如图所示,若发电站输出电功率为P ,输电电压为U ,用户得到的电功率为P ′,用户的电压为U ′,输电电流为I ,输电线总电阻为R .1.输电电流I =P U =U -U ′R . 2.电压损失 (1)ΔU =U -U ′; (2)ΔU =IR . 3.功率损失(1)ΔP =P -P ′=ΔU ·I ; (2)ΔP =I 2R =(P U )2R4.降低输电损耗的两个途径(1)减小输电线的电阻R .由R =ρlS 知,可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做导线.(2)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根据P =UI ,要减小电流,必须提高输电电压.1.增大输电导线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减少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 √ ) 2.高压输电是通过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少电路的热损耗.( √ )3.若发电站输出功率为P ,输电电压为U ,输电线总电阻为R ,如图所示,则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P 损=U 2R.( × )1.理清输电电路图的三个回路(如图)(1)在电源回路中,P 发电机=U 1I 1=P 1.(2)在输送回路中,I 2=I 线=I 3,U 2=ΔU +U 3,ΔU =I 2R 线,ΔP =I 22R 线. (3)在用户回路中,P 4=U 4I 4=P 用户. 2.抓住两组关联式(1)理想的升压变压器联系着电源回路和输送回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得:U 1U 2=n 1n 2,I 1I 2=n 2n 1,P 1=P 2.(2)理想的降压变压器联系着输送回路和用户回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得:U 3U 4=n 3n 4,I 3I 4=n 4n 3,P 3=P 4.3.掌握一个守恒观念功率关系:P 2=ΔP +P 3,其中ΔP =ΔU ·I 线=I 线2R线=(ΔU )2R 线. 例6 如图所示为远距离交流输电的简化电路图.发电厂的输出电压为U ,用等效总电阻是r 的两条输电线输电,输电线路中的电流是I 1,其末端间的电压为U 1,在输电线与用户间连有一理想变压器,流入用户端的电流为I 2,则( )A .用户端的电压为I 1U 1I 2B .输电线上的电压降为UC .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I 12rD .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功率为I 1U 答案 A解析 因为P 入=P 出,所以U 1I 1=U 2I 2,即U 2=U 1I 1I 2,故选项A 正确;输电线上的电压降为U 线=U -U 1,选项B 错误;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P 入=I 1U 1,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功率 P 损=I 12r =I 1(U -U 1),选项C 、D 错误.例7 (2020·浙江7月选考·11)如图所示,某小型水电站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 =100 kW ,发电机的电压U 1=250 V ,经变压器升压后向远处输电,输电线总电阻R 线=8 Ω,在用户端用降压变压器把电压降为U 4=220 V .已知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 线=5 kW ,假设两个变压器均是理想变压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电机输出的电流I 1=40 AB .输电线上的电流I 线=625 AC .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n 3∶n 4=190∶11D .用户得到的电流I 4=455 A 答案 C解析 发电机输出的电流I 1=P U 1=100×103250A =400 A ,故A 错误;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线=I 线2R 线=5 kW ,所以I 线=P 线R 线=25 A ,故B 错误;用户得到的功率P 4=P -P 线=(100-5) kW =95 kW ,则I 4=P 4U 4=95×103220 A =4 75011 A ≈432 A ,故n 3n 4=I 4I 线=19011,故C 正确,D错误.课时精练1.(2019·江苏卷·1)某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1∶10,当输入电压增加20 V 时,输出电压( ) A .降低2 V B .增加2 V C .降低200 V D .增加200 V答案 D解析 假设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输入电压为U 1,则由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可知U 1n 1=U 2n 2,变压器副线圈的输出电压为U 2=10U 1;当输入电压增加20 V 时,即输入电压为U 1+20 V ,则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为U 2′=10U 1+10×20 V ,则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为ΔU =U 2′-U 2=10U 1+200 V -10U 1=200 V ,即输出电压增加200 V ,A 、B 、C 错误,D 正确.2.(2020·江苏卷·2)电流互感器是一种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变压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原线圈匝数较少,串联在电路中,副线圈匝数较多,两端接在电流表上.则电流互感器( )A .是一种降压变压器B .能测量直流电路的电流C .原、副线圈电流的频率不同D .副线圈的电流小于原线圈的电流 答案 D解析 电流互感器原线圈匝数小,副线圈匝数多,是一种升压变压器,故A 错误;变压器的原理是电磁感应,故它不能测量直流电路的电流,故B 错误;变压器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故C 错误;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因此副线圈的电流小于原线圈的电流,故D 正确. 3.(多选)(2020·全国卷Ⅱ·19)特高压输电可使输送中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失大幅降低.我国已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假设从A 处采用550 kV 的超高压向B 处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ΔP ,到达B 处时电压下降了ΔU .在保持A 处输送的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都不变的条件下,改用1 100 kV 特高压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变为ΔP ′,到达B 处时电压下降了ΔU ′.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 ) A .ΔP ′=14ΔPB .ΔP ′=12ΔPC .ΔU ′=14ΔUD .ΔU ′=12ΔU答案 AD解析 由输电电流I =P U 知,输送的电功率不变,输电电压加倍,输电电流变为原来的12,损耗的电功率ΔP =I 2r ,故输电电压加倍,损耗的电功率变为原来的14,即ΔP ′=14ΔP ;输电线上损失电压为ΔU =Ir ,即输电电压加倍,损失电压变为原来的12,即ΔU ′=12ΔU .故A 、D正确.4.(2021·广东卷·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充电装置,如图所示,假设永磁铁的往复运动在螺线管中产生近似正弦式交流电,周期为0.2 s ,电压最大值为0.05 V ,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螺线管,副线圈接充电电路,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交流电的频率为10 HzB .副线圈两端电压最大值为3 VC .变压器输入电压与永磁铁磁场强弱无关D .充电电路的输入功率大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 答案 B解析 周期为T =0.2 s ,频率为f =1T =5 Hz ,故A 错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知U 1U 2=n 1n 2,解得副线圈两端的最大电压为U 2=n 2n 1U 1=3 V ,故B 正确;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永磁铁磁场越强,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会越大,故C 错误;由理想变压器原理可知,充电电路的输入功率等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故D 错误.5.(2018·天津卷·4)教学用发电机能够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利用该发电机(内阻可忽略)通过理想变压器向定值电阻R 供电,电路如图所示,理想交流电流表A 、理想交流电压表V 的读数分别为I 、U ,R 消耗的功率为P .若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变为原来的12,则( )A .R 消耗的功率变为12PB .电压表V 的读数变为12UC .电流表A 的读数变为2ID .通过R 的交变电流频率不变 答案 B解析 发电机线圈的转速变为原来的12,由E =nBSω2知,原线圈中输入电压变为原来的12,频率变为原来的12.根据U 1U 2=n 1n 2,知U 2变为原来的12,即U 2=12U ,则通过R 的电流变为原来的12,R 消耗的功率P 2=U 22R =14P ,根据I 1I 2=n 2n 1,原线圈上的电流也变为原来的12,即电流表A 的读数变为12I ,故选B.6.如图所示,电路中的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上.灯泡L 阻值不变,R 1是定值电阻,R 2是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 1、S 2,灯泡发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只向下移动滑片P ,R 2两端的电压变小B .只向下移动滑片P ,灯泡L 变亮C .只断开开关S 2,电阻R 1两端的电压变大D .只断开开关S 2,变压器输入功率变大 答案 A解析 理想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和电压比决定,输入电压不变,所以输出电压也不会变,当滑动变阻器R 2的滑片P 向下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副线圈中总电阻减小,副线圈中总电流变大,R 1两端的电压变大,所以灯L 、R 2两端的电压变小,灯泡L 变暗,故A 正确,B 错误;只断开开关S 2,副线圈中总电阻变大,副线圈电压不变,副线圈中的电流变小,R 1两端的电压变小,副线圈的电功率减小,因为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变压器输入功率变小,故C 、D 错误.7.自耦变压器在高铁技术中被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一理想自耦变压器接在u =U m sin 100πt 的正弦交流电压上,P 为滑动触头,初始位置位于线圈CD 的中点G, A 1和A 2为理想交流电表,R 为定值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P 向下滑动,A 1的示数将变小B .将P 向上滑动,A 2的示数将变大C .将P 下滑到GD 的中点,电阻R 的功率将变为原来的4倍 D .将P 上滑到CG 的中点,电阻R 的功率将变为原来的23答案 C解析 将P 下滑时,电阻R 两端电压变大, A 1示数变大,同理,将P 向上滑动,A 2的示数将变小,A 、B 错误;若将P 向下滑动到GD 的中点,原、副线圈的电压比将由1∶2变为1∶4,电阻R 的电压将变为原来2倍,故功率变为原来的4倍,C 正确;若将P 向上滑动到CG 的中点,原、副线圈的电压比将从1∶2变为3∶4,电阻R 的电压将变为原来的23,电阻R 的功率将变为原来的49,D 错误.8.(多选)如图所示为理想变压器,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4∶1,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原线圈接有u =362sin 100πt (V)的正弦式交流电,图中D 为理想二极管,定值电阻R =9 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600 s 时,原线圈输入电压的瞬时值为18 VB .t =1600s 时,电压表示数为36 V C .电流表的示数为1 A D .电流表的示数为22A 答案 BD 解析 将t =1600s 代入瞬时值公式可知,原线圈输入电压的瞬时值为18 2 V ,A 选项错误;电压表的示数为有效值,输入电压的峰值为36 2 V ,根据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可知,U =U m2=36 V ,B 选项正确;电流表测量流过副线圈的电流,根据理想变压器电压和匝数的关系可知,副线圈的电压为9 V ,正向导通时电流为1 A ,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可知I 有效2RT =I 2R ·T 2,解得:I 有效=22A ;故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9.(多选)(2020·全国卷Ⅲ·20)在图(a)所示的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的有效值为220 V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R 1、R 2、R 3均为固定电阻,R 2=10 Ω,R 3=20 Ω,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已知电阻R 2中电流i 2随时间t 变化的正弦曲线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B .电压表的示数为100 VC .电流表的示数为1.0 AD .变压器传输的电功率为15.0 W 答案 AD解析 根据i 2-t 图像可知T =0.02 s ,则所用交流电的频率f =1T=50 Hz ,故A 正确;副线圈两端电压U 2=I 2R 2=22×10 V =10 V ,由n 1n 2=U 1U 2得原线圈两端电压U 1=100 V ,电压表的示数U =220 V -100 V =120 V ,故B 错误;电流表的示数I =U 2R 3=1020 A =0.5 A ,故C 错误;变压器传输的电功率P =I 22R 2+I 2R 3=15.0 W ,故D 正确.10.(多选)(2021·河北卷·8)如图,发电机的矩形线圈长为2L 、宽为L ,匝数为N ,放置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的匀强磁场中,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n 0、n 1和n 2,两个副线圈分别接有电阻R 1和R 2,当发电机线圈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时,理想电流表读数为I ,不计线圈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电阻R 2的电流为n 1I n 2B .电阻R 2两端的电压为n 2IR 1n 1C .n 0与n 1的比值为2NBL 2ωIR 1D .发电机的功率为2NBL 2ωI (n 1+n 2)n 0答案 BC解析 由题知理想电流表读数为I , 则根据欧姆定律有U 1=IR 1根据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有 n 0n 1=U 0U 1,n 0n 2=U 0U 2则有U 0=n 0n 1IR 1,U 2=n 2n 1IR 1再由欧姆定律有U 2=I 2R 2 可计算出I 2=n 2R 1n 1R 2I故A 错误,B 正确;由于矩形线圈产生的交变电流直接输入原线圈,则有E max =2NBL 2ω, U 0=E max2=2NBL 2ω又U 0=n 0n 1IR 1则n 0n 1=2NBL 2ωIR 1,C 正确; 由于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则有 P 0=P 1+P 2=U 1I +U 2I 2=I 2R 1+U 2I 2 联立解得P 0=2NBL 2ωI n 0⎝ ⎛⎭⎪⎫n 12R 2+n 22R 1n 1R 2 由于矩形线圈产生的交变电流直接输入原线圈,则发电机的功率为P 0,D 错误.11.(多选)如图所示是远距离输电示意图,电站的输出电压U 1=250 V ,输出功率P 1=100 kW ,输电线电阻R =8 Ω.则进行远距离输电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电站的输出功率突然增大,则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增大B .若电站的输出功率突然增大,则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减小C .输电线损耗比例为5%时,所用升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n 1∶n 2=1∶16D .用10 000 V 高压输电,输电线损耗功率为8 000 W 答案 BC解析 电站的输出电压没有变,升压变压器的匝数不变,所以升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不变,电站的输出功率突然增大,则根据P =UI ,输电线上的电流增大,根据U 损=I 线R ,U 3=U 2-U 损,可知降压变压器的输入电压U 3减小,降压变压器的匝数不变,所以降压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减小,故A 错误,B 正确;输电线损耗比例为5%时,根据ΔP =I 线2R ,ΔP =5%P 1,解得I 线=25 A ,升压变压器原线圈的电流为I 1=P 1U 1=400 A ,升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n 1n 2=I 2I 1=I 线I 1=116,故C 正确;输送电流为I ′=P 1U ′=10 A ,损失功率为ΔP ′=I ′2R =800 W ,故D 错误.12.(2021·湖南卷·6)如图,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 1∶n 2,输入端C 、D 接入电压有效值恒定的交变电源,灯泡L 1、L 2的阻值始终与定值电阻R 0的阻值相同.在滑动变阻器R 的滑片从a 端滑动到b 端的过程中,两个灯泡始终发光且工作在额定电压以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L 1先变暗后变亮,L 2一直变亮B .L 1先变亮后变暗,L 2一直变亮C .L 1先变暗后变亮,L 2先变亮后变暗D .L 1先变亮后变暗,L 2先变亮后变暗 答案 A解析 由题意画出滑片移动时的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滑片在a 端时,R a =0,滑片在b 端时,R b =0.由于灯泡L 1、L 2的阻值始终与定值电阻R 0的阻值相同,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中间位置时,副线圈的总电阻最大.由图可知,滑片在两端时,副线圈的总阻值最小,当滑片从a 端向中间滑动时,副线圈的总阻值增大,则副线圈的总电流减小,根据I 1I 2=n 2n 1可知原线圈的电流也减小,则灯泡L 1变暗,由于输入端C 、D 接入电压有效值恒定,L 1两端电压减小,则原线圈两端电压增大,根据U 1U 2=n 1n 2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增大,而L 2所在支路总电阻减小,则通过L 2的电流增大,灯泡L 2变亮;当滑片从中间向b 端移动时,副线圈的总阻值减小,则副线圈的总电流增大,根据I 1I 2=n 2n 1可知原线圈的电流也增大,则灯泡L 1变亮,由于输入端C 、D 接入电压有效值恒定,L 1两端电压增大,则原线圈两端电压减小,根据U 1U 2=n 1n 2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减小,R 0所在支路总电阻增大,则通过R0的电流减小,而副线圈总电流增大,则通过L2的电流增大,灯泡L2变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第2课时滑轮组和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第2课时滑轮组和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第2节滑轮第2课时滑轮组和其他简单机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如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组、斜面和轮轴的实际使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3。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组的特点,会按要求组装。

【教学难点】了解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弹簧测力计、扳手、水龙头、长木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还使用了其他简单机械,如我们可以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装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并研究它的特点和组装方式,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简单机械.生:扳手、水龙头等。

教师提示: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简单机械,比如汽车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行驶到山顶便是利用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而汽车使用方向盘改变方向、开门时使用门把手将门打开便是利用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滑轮组、斜面、轮轴这三种简单机械吧。

【进行新课】知识点1 滑轮组师我们知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那能否把二者的优点都利用起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机械呢?生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将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进行实验,来验证是否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师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当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找出其关系.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并在黑板上画出甲、乙两组不同的滑轮组,并演示组装,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将同一个钩码提起来。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利用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SAS)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运算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线段或角相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剪刀。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问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无法直接到达,因此这两点的距离无法直接量出.你能想出办法来吗?(出示课件2-3)(二)探索新知1.师生合作,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教师问1: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请同学们回一下并回答其内容.学生回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教师问2:用几何语言如何表示呢?出示课件5:符号语言表达:在△ABC和△ DEF中AB=DE,BC=EF,CA=FD,∴△ABC ≌△ DEF.(SSS)教师问3:除了SSS外,还有其他情况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3个时,有四种情况,还有哪一些呢?(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教师问4: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两边一角的情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学生讨论并回答:有两种情况:两边及夹角和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学生问:它们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教师我们还是通过画图来验证,我们先看两边及其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同学们根据下边的要求作图: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分析:(1)作∠MB′N=∠B;(2)在射线B′M上截取B′A′=AB,在射线B′N上截取B′C′=BC;(3)连接B′C′.教师问5:如何画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作法:(出示课件9)(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 '.教师问6:△A′ B′ C′ 与△ABC 全等吗?如何验证?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方法: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作图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问7: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学生回答: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教师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边角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中,AB = DE,∠A =∠D,AC =AF ,∴△ABC ≌△ DEF(SAS).警示:必须是两边“夹角”例1:如果AB=CB ,∠ ABD= ∠ CBD,那么△ ABD 和△ CBD 全等吗?(出示课件11)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 △ABD ≌△ CBD.(SAS)边: AB=CB(已知),角: ∠ABD= ∠CBD(已知),边: BD=BD(公共边),证明:在△ABD 和△ CBD中,AB=CB(已知),∠ABD= ∠CBD(已知),BD=BD(公共边),∴△ ABD≌△CBD ( SAS).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证明:在△ABC 和△DEC 中,AC = DC(已知),∠ACB =∠DCE (对顶角相等),CB=EC(已知),∴△ABC ≌△DEC(SAS).∴AB =D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展开想象,探究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问8:同学们想一下,两边一角还有那种情况呢?学生回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教师问9: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小组讨论后,认为利用作图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作图,提示学生考虑全面,然后给出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15)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ABC和△ABD满足AB=AB ,AC=AD,∠B=∠B,但△ABC与△ABD 不全等.教师问10:画△ABC 和△ABD,使∠A =∠A =30°,AB =AB=5 cm ,BC =BD =3 cm .观察所得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出示课件16:结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例3: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出示课件17)A.AB=DE,∠B=∠E,BC=EFB.AB=DE,∠A=∠D,AC=DFC.BC=EF,∠B=∠E,AC=DFD.BC=EF,∠C=∠F,AC=DF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总结点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只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时,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1-25)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连线.2.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A.∠A=∠DB.∠E=∠CC.∠A=∠CD.∠ABD=∠EBC3.如图,已知AC平分∠BAD,AB=AD.求证:△ABC≌△ADC.4. 已知:如图,AB=AC,BD=CD,E为AD上一点.求证: BE=CE.5. 如图,已知CA=CB ,AD=BD,M,N分别是CA,CB的中点,求证:DM=DN.参考答案:1.答案如下:2.D3. 证明:∵AC平分∠BAD,∴∠BAC=∠DAC,在△ABC和△ADC中,AD=AB (已知),∠BAC=∠DAC (已证),AC=AC (公共边),∴△ABC≌△ADC(SAS).4. 证明:在△ABD和△ACD中,AB=AC (已知),已知),公共边),∴△ABD≌△ACD(SSS).∴∠BAD=∠CAD,在△ABE和△ACE中,AB=AC (已知),∠BAD=∠CAD(已证),AE=AE (公共边),∴△ABE≌△ACE(SAS).∴BE=CE.5. 证明: 连接CD,如图所示;在△ABD与△CBD中CA=CB,(已知)AD=BD ,(已知)CD=CD ,(公共边)∴△ACD≌△BCD(SSS)∴∠A=∠B又∵M,N分别是CA,CB的中点,∴AM=BN在△AMD与△BND中AM=BN ,(已证)∠A=∠B ,(已证),(已知)∴△AMD≌△BND.(SAS)DM=DN.(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 判定定理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角边”或“SAS”).2.利用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2)教材39页到41页的相关内容。

第十二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处理练习
教学反思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难点:眼的屈光近视
教学方法
观摩式、启发式、传授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2、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3、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第三课时
引入新课
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第二节 滑轮》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第二节 滑轮》优秀教案
2.请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3.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4.找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 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5.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为动力的方向吗?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
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 小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提问: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有哪些绕线的方法?可以画出绕线的示意图。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绳子的起点:
2.拉力的方向:
3.拉力的大小:
4.移动的距离:
讨论:如何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
总结: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称为。它既可以,还可以。
学生对实验更有兴趣
二、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利用桌上 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多?一会向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并画出示意图。
学生展示思考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复备标注
二、杠杆的特点
针对图1,请学生观察,看两种方法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在比较轴是否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精品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精品课件

生活中的滑轮
原始吊车
起 重 机
健身器材上的滑轮
问题:利用一只滑轮来提升物体,你有
几种方法?
使用时,轴固定 不动,叫定滑轮。
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 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 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使用时,轴和 重物一起移动, 叫动滑轮。
二、滑轮的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动手做一做,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弹 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和物体上升的高度。
F
2、用上图装置(可看作理想机械)拉出汽车,当 汽车被匀速拉出时,拉力为500N,求此时汽车受到 的拉力为多大?----留作课下思考
课后总结
1
学生: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2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学习知识。
作业
1
教科书本课课后习题。
2
课时达标册本课练习习题。
下课啦!
谢力臂:
O
L2
F1 L1
F2
1 如图,OA=AB,请计算出F=__2 _G。
F A
O
B
G
想一想
民工要把钢材、木料、 水泥等运到楼上通常 会怎样做呢?
一、滑轮: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 中的滑轮,说出它 有什么特点?
1、有轴;2、有槽; 3、是一个圆轮; 4、能够转动
这种周边有槽、绕轴心转动的圆轮叫做滑轮。
G F
B:动力臂l1等于阻力臂l2
1:定滑轮实际上就是等臂杠杆。
F
2:拉力大小始终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 F=G
3:F拉力的方向与重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_力___,但可以改变 施力的_方_向_。
动滑轮
A:支点在边缘O处
B: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的2倍。

第12章 第2节 参数方程

第12章 第2节  参数方程
(1)弦长 l=|t1-t2|; (2)弦 M1M2 的中点⇒t1+t2=0; (3)|M0M1||M0M2|=|t1t2|.
第二节 参数方程
1
2
3
走进教材·夯实基础 细研考点·突破题型 课时分层作业
一、易错易误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参数方程xy==fgtt, 中的 x,y 都是参数 t 的函数.
2.(2020·全国卷Ⅰ)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C1 的参数方程为 x=coskt, y=sinkt (t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 极坐标系,曲线 C2 的极坐标方程为 4ρcos θ-16ρsin θ+3=0.
(1)当 k=1 时,C1 是什么曲线? (2)当 k=4 时,求 C1 与 C2 的公共点的直角坐标.
(2)∵y=-1+cos 2θ=-1+1-2sin2θ=-2sin2θ,sin2θ=x-2, ∴y=-2x+4,∴2x+y-4=0.
∵0≤sin2θ≤1, ∴0≤x-2≤1,∴2≤x≤3, ∴所求的普通方程为 2x+y-4=0(2≤x≤3).
第二节 参数方程
1
2
3
走进教材·夯实基础 细研考点·突破题型 课时分层作业
点评: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时,要注意防止变量 x 和 y 取值 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必须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 f(t)和 g(t) 的值域,即 x 和 y 的取值范围.
第二节 参数方程
1
2
3
走进教材·夯实基础 细研考点·突破题型 课时分层作业
考点二 参数方程的应用
1.直线的参数方程中 t 的几何意义
(θ 为参数)
椭圆
ax22+by22=1(a>b>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2节 中点问题-中线倍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2节  中点问题-中线倍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D
C
∴ AB=CE ,∠E=∠BAD
∴ABII CE
E
中点问题(一)
——中线倍长法
武汉市79中学
二、例题讲解
例1、△ABC中,D为BC的中点
(1)求证:AB+AC>2AD
(2)若AB=5,AC=3,求中线
AD的取值范围.
A
5
3
B
D
C
3
E
(1)
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连接BE
∵D为BC的中点,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方法,注意第一 次全等得到的结论,作为条件用于第 二次全等。
∵CF⊥AD,BE⊥AD
∴∠CFD=∠E=9o° 又∵∠FDC= ∠EDB B ∴△FDC≌△EDB ( AAS) ∴FD= ED,FC=EB
F
D
C
E
∠FCD=∠EBD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过
点C作CE∥AB交AD延长线于点E, 问:有没有全等的三角形?
A
解:∵AD是△ABC的中线 ∴BD=DC
∴DB=CD,
在△ADC和△EDB中
AD=DE
∠ADC=∠BDE
DB=CD
∴△ADC≌△EDB(SAS), ∴BE=AC,
5
在△ABE中,∵AB+BE>AE,
A 3
∴AB+AC>2AD;
B
(2)∵AB=5,AC=3,
D
C
∴5-3<2AD<5+3,
3
∴1<AD<4.
E
例2、AE是△ABD的中线,AB=CD, ∠BDA=∠BAD,求证:AC=2AE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中点问题-中线倍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精品课件 第十二章 第2课时 闭合电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欧姆表的原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精品课件 第十二章 第2课时 闭合电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欧姆表的原理

标注方法
中值电阻
标注位置 电流为零处 刻度盘正中央
刻度
标注方法
续表 标注位置



例题2 [2023扬州江都区期中]某同学想用多用电表测量铅笔笔 芯的电阻,在测量之前他认真分析了欧姆表的原理电路图,如图 1所示。
图1
图2
图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2课时 闭合电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欧姆表 的原理
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2 核心要点·能力素养全提升
01 教材预习·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1.负载和路端电压 (1)负载:__外__电路中的用电器。 (2)路端电压:__外__电路的电势降落。
(3)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要点一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温馨警示 由于电源内阻很小,所以短路时会形成很大的电流,为保护电源,绝对不能把电源两极直 接相连接。
例题1 [2023盐城期中]如图所示的是某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像,下面结论不 正确的是( B )
A

乙Hale Waihona Puke 要点二 欧姆表的原理及其应用
2.欧姆表的刻度标注 刻度 “0”
3.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0 电动势
减小 E
增大
0
路端电压
增大
减小
二、欧姆表的原理
1.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是__闭__合__电__路__的__欧__姆__定__律__。
2.欧姆表的结构:欧姆表由__表__头__、__电__源__和__可__变__电__阻__三部分组成。
电阻
不均匀
02 核心要点·能力素养全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长方体与正方体
本章主要介绍求较复杂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表面积、体积的一些方法和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如果a 是长方体的长,b 是长方体的宽,h 是长方体的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V=abh.
如果a 是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V=a 3.
例1 如图12-10所示,一个长方体的3个相邻的面的面积分别是12cm 2、
15cm 2、20cm 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例2 有一个长方体,打算将其切成两个长方体,如果切面与前、后面平行,则切后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增加174平方厘米;如果切面与左、右面平行,则表面积增加138平方厘米;如果切面与上、下面平行,则表面积增加1334平方厘米,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3 图12-12是由2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其中由2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小长方体有多少个?
例4 有小、中、大三个底面是正方形的水池,小水池内底边长2米,中水池内底边长3米,大水池内底边长6米。

把两堆沙分别沉默在小水池和中水池的水里,小水池的水面升高9厘米,中水池的水面升高8厘米,如果把两堆沙都沉没在大水池的水里,大水池的水面升高多少厘米?
-------------------------------------------------------------------------------------------例5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两位整数,其中长最大,高最小,并且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的和为偶数,长方体的体积是下面四个数之一:8735、6864、8967、7853.求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例6 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是56平方厘米,正好可分成相等的三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7 图12-15是一个器具,立体图,它是由4个边长为50厘米,正方形板
材拼接而成的。

(1)求用料面积;(2)如果用它作容器,最多能装多少升水?
例8 小王和小李各有一张长100厘米、宽8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他们各在纸片的四角剪去一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后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小王的设计如图12-17,小李设计如图12-18,谁的设计的盒子容积大?如果让你设计,你怎么才能使做成的盒子容积最大?(小正方形的边长要求是整厘米数)
-------------------------------------------------------------------------------------------练习二
1.有一个长方体,如果将它的长减少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104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体的体积。

2.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有三种切面:如果切面与前后两个面平行,切成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比原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308平方厘米;如果切面与左右两个面平行,切成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572平方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把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现在把这个长方体如下图那样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600平方分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5.现有空的长方体容器A 和水深24厘米的长方体容器B ,要将容器B 的水倒一部分给A ,使两容器水的高度相同,这时水深多少厘米?
-------------------------------------------------------------------------------------------
6.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
少?(单位:厘米)
7.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的面积和为209平方厘米,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8.有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160平方厘米,如果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将它截成两个长方体,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为210平方厘米,求原长方体的体积。

9.一块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把它的四个角分别剪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焊接成一只上面开口的无盖盒子,如果这个盒子的体积是768立方厘米,求这块铁皮的面积。

10.有甲、乙两个长方体水箱,甲的长、宽、高分别是40厘米、30厘米、20厘米;乙的长和宽分别是30厘米和20厘米,乙水箱中装有24厘米深的水,甲水箱中没有水,现把乙水箱中的水向甲水箱中倒一部分,使两个水箱中水的深度相同,求这时水箱中水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