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

合集下载

3.蜡烛(八上导学卡)

3.蜡烛(八上导学卡)
课题 学习方法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课题 学习方法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心中有目标 学习效率会 更高,学习 之前一定要 明确本课的 学找 资料,理解 相关背景。
复述课文的方 法: 1.用课文中 的一些重要的 词语作提示 2. 抓住文中每段 的主要内容 3. 给 课 文 的 大 段加小标题, 根据小标题复 述课文 4. 多读 几遍课文,凭 记忆用自己的 把课文内容复 述出来 5. 把课 文画成连环 画,然后看着 连环画复述课 文 6.抓住主要 题一边回答问 题,一边复述 课文
学习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各国追求和平的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重 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 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学习过程: 预习园地 1.完成《配套》 “积累运用”部分 2.熟读课文,按照《同步》 “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 课堂学习 一、资料平台:蜡烛,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 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 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 ⑴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 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原因) , (经过) , (结果) 。 ⑶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 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精读课文 研究发现 1.目标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 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 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镜头聚焦: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寻找空气教案

寻找空气教案

寻找空气教案寻找空气教案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活动中产生探索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袋子16个、蜡烛、杯子、水、杯子、吸管活动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出示道具)当我将瓶子盖在蜡烛上,数到3蜡烛就会自己熄灭,你们猜我会不会成功?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吗?(没有空气)你们可真聪明,蜡烛没有了空气,就不能燃烧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次。

师:我们用手扇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呀(凉凉的,有风)其实那是空气在运动,诶你们看,你能抓住空气吗?能闻得到吗?看得到吗?小结师:我们身边都是空气,但是我们摸不着、看不到、闻不到,它呀一直躲起来和我们藏猫猫。

二、空气的作用师:你看我们身边都有空气,那你们觉得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空气呢?师:(出示吸管、水)那现在我要将我身体的空气吹到水里面去,现在水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仔细看,(吹气)发生什么情况了。

师:那我们也一起来试试看我们身体里有没有空气。

(出示袋子,将气吹到袋子里,演示讲解)让幼儿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如果没有空气了会怎么样呢?师:那好,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觉,先闭上小嘴巴,捂住,在用手捏住鼻子,我数到5,说放的时候,你们才可以放开小手,比比看,看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师:刚刚你们有什么感觉啊?(难受)师:对了,因为我们每人个人都需要呼吸,如果嘴巴和鼻子都堵住不能呼吸的话,空气就不能到你们的身体里面去,时间长了有可能就会死掉。

三、找空气师: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个小袋子,比一比谁第一个将空气装到袋子。

师:刚刚我们在教室里找到了空气,现在我们去操场上找找看看有没有空气。

带领幼儿去操场等地去装空气,并小结:虽然空气无色无味,但空气藏在我们的身边。

寻找空气教案2教材分析空气是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

本活动为幼儿让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的特征,探索空气的秘密,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数字3在蜡烛图技

数字3在蜡烛图技

山川底部形态与倒三尊形态
这两种形态表示市 场先后三次向下试 探某个底部水平后 必须向上突破这个 底部形态内的最高 水平,才能证实底 部过程已经完成, 第三个底部时会有 看涨形态出现,属 于底部反转形态。
上升三法形态
此形态表明多方 上攻虽遇阻,但 连续多日回调幅 度不大,后势将 继续上行。
下降三法形态
下降三法
这种形态表明股 价在高位震荡之 后,出现一根大 阴线,随后出现 三根反弹的小阳 线,但空头以一 根中阴线结束了 反弹行情,进入 了下降通道。
白色三兵形态
这种形态表现为一 个逐渐而稳定的上 升过程,是一种很 稳健的市场攀升方 式。当市场在某个 低价位稳定了一段 时间后,如果出现 了这样的形态,就 标志着市场即将转 强。
谢谢!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好事成双“, 但在日本这句俗语却变成了”好事成三“,由此可见,在 日本文化中数字”3“被看做是幸运的象征,而且数字姓 名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带有数字“三”的姓氏 举不胜举,如三浦、三木、三岛、三上等等,还有众所周 知的日本最大的垄断财团“三菱、三井”都是源自日本人 的姓氏。 有趣的是,在我们学习的日本蜡烛图技术这本 书中,有许多价格形态和技术概念也是建立在数 字”3“的基础之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数字3在蜡烛图技术中的重要性“,让我们来看一下,3这 个数字到底担负着怎样的重要角色。
三星顶部形态
此形态表明市场已 经维持了很长时间 的上升趋势,该上 涨行情达到了顶点 后,原有的发展趋 势开始显示出疲态, 预示着可怕的下跌 行情即将到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星底部形态
本形态出现后, 价格多会止跌企 稳,继而出现一 段上涨行情,是 空头平仓、多头 建立头寸的可信 依据。

3 蜡烛

3 蜡烛

3 《蜡烛》导学案赵守祥【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二、自主学习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ã):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2、走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蜡烛 (3)

蜡烛 (3)

蜡烛的深意: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1、环境 炮火连天(衬托)2、人 南斯拉夫妈妈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安葬烈士: 亲人礼葬 守护烈士:充满敬意3、物 喜烛、黑围巾课时 2课时 课型新授 备课教师课题名称 3、蜡烛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

教学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板 书 设 计蜡烛西蒙诺夫作业设计跨国母子之情 (感人至深)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三)梳理故事情节第一课时(梳理故事,复述故事、品味语言)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这是谁的蜡烛?《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文学常识复述课文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梳理故事情节(一)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蜡烛

3 蜡烛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
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 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 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 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
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参考答案: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 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
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参考答案: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
动词有何作用?
这些动词表达了她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和爱,同时也表达 了她对德国法西斯的痛恨。
8.老妇人是如何埋葬并哀悼红军烈士的?
老妇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顾炮火的危险,不顾 自己的年老体弱、行动艰难,用手掌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 手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掩 埋烈士。掩埋前老妇人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
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最后为了悼念烈士,老妇人还
拿出珍藏了45年的喜烛,点在了坟上。
9.第26段中“竟然”一词有何作用?
“竟然”一词是对老妇人的高度赞美。用手捧土堆起了 坟堆不能不令人惊奇,这不仅仅是坟堆,更是一座老妇人亲手
为红军烈士树立的纪念碑。
10.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老妇人形象的?
词语解释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块。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尽”。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

3+蜡烛 (1)

3+蜡烛 (1)

3)、保护遗体—— 想到老妇人
对烈士的感情。
想到老妇人, 4)、烛光闪烁——
奉献的精神。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对黑围巾的交代
•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 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 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 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 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 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 象征。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 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 象,请大家思考一下,文 中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方面?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 力—— 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写作背景
• 德国希特勒想实现称霸世 界的野心,在吞并捷克斯洛 伐克后,实施“永远消灭波 兰”的计划,英法被迫宣 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联等国也参与了战争。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jià o
烧 灼
pú fú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wēi
拂 晓

瓦 砾
qì kē yē
颤巍巍

八上,3蜡烛

八上,3蜡烛

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分
类品析对这些内容反复描写有什么效果。
18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 出来。 a.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b.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 了方场。”(15段)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 次。”(23段)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 堆。”(26段)
对炮火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 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 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 临危不惧。
对蜡烛的描写
•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 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 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9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30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30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 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38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 烛光。 39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 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43
37
哀思 生命 之光 两国 情谊


1、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5、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蜡烛

3蜡烛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 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 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 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 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都是在战 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8、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 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 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 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 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 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 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 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 的背景,再次点出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 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 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 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 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3、细节的描写——蜡烛。
4、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 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 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 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 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 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
6、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1) 炮火连天,环境 危险 (2) 年老体弱,掩 埋艰难 (3)掩埋形式,情 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4)燃起蜡烛,意义特殊 (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5)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7、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 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第3课蜡烛

第3课蜡烛

(课后作业)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 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 百字。 思考提示:
1、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 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找出来 。 二、找出主旨句,以及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三、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1、炮火 连天,环 境险恶。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 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 走进了方场。”(15段)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 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 的坟堆。”(26段)
4.点燃婚 烛,真情 祭悼
二、找出主旨句。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主旨句:末段
1、她仇恨侵略者,渴望和平。 2、看到苏联红军牺牲在南斯拉夫土地上,满怀沉痛和敬意。 她冒着生命危险安葬烈士,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 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最崇高、 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是 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的,是人类最美好的 感情。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 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 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 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 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 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 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三 蜡烛

三  蜡烛

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3个蜡烛实验报告

3个蜡烛实验报告

3个蜡烛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探究蜡烛燃烧的原理和特性,以及蜡烛的各个部分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和仪器1. 3支相同大小的蜡烛2. 打火机或火柴3. 支架和夹子4. 计时器5. 温度计6. 尺子实验步骤和观察记录实验一:燃烧持续时间对比1. 点燃第一支蜡烛,记录下开始点燃到蜡烛熄灭的时间。

2.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第二支蜡烛,不要触碰火焰,用支架和夹子将蜡烛倒置,继续记录燃烧时间。

3. 点燃第三支蜡烛,将其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如一个玻璃杯),继续记录燃烧时间。

实验条件燃烧持续时间正常点燃27 秒倒燃52 秒封闭85 秒实验二:蜡烛火焰的形态和温度变化1. 点燃第一支蜡烛,用尺子测量火焰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2. 在火焰上方用温度计测量火焰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火焰高度(cm)火焰温度(摄氏度)1.2 5133.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记录倒燃和封闭燃烧条件下的火焰高度和温度。

实验条件火焰高度(cm)火焰温度(摄氏度)倒燃 3.5 394封闭 1.0 325实验三:影响火焰颜色的因素1. 点燃第一支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并记录下来。

2. 将火焰压灭,再重新点燃,加入少量食盐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火焰变化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使用小苏打粉末和酒精来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

实验条件火焰颜色-正常点燃橙黄色加食盐偏黄绿色加小苏打偏蓝色加酒精蓝色实验结果和讨论实验一:燃烧持续时间对比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蜡烛燃烧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倒燃蜡烛的燃烧持续时间较长,而封闭燃烧方式的蜡烛燃烧时间最长。

这是因为倒燃和封闭燃烧方式能够有效减缓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供应,延长了火焰的燃烧时间。

实验二:蜡烛火焰的形态和温度变化通过对火焰高度和温度的测量,我们可以看到,倒燃和封闭燃烧方式下的火焰高度明显高于正常点燃的火焰,这是因为在这两种燃烧方式下,可燃气体能够充分被吸入并燃烧,促使火焰增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 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 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 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老体衰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 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 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伟大内心世界。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 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 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 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 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 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 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化学知识点讲解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

化学知识点讲解3: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共18张PPT)

结论
蜡烛火焰 外焰部分 温度最高, 内焰温度 最低。
外焰 内焰
焰心
实验探究4: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什么物质?
实验内容 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蜡烛燃烧 后可能生 成什么物 质?
取一个干燥的大 试管内壁 试管罩在蜡烛火 有水雾, 焰上方,然后迅速 澄清石灰 倒转过来注入澄 水变浑浊 清石灰水,振荡
结论
蜡烛燃烧 后有水和 二氧化碳 生成
观察实验内容方法
(1)实验前:参加反应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 密度等物理性质。
(2)实验中:观察到的光、热、火焰、沉淀、气体等现 象的产生。
(3)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实验探究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1:蜡烛的物理性质
点燃前:1、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对一支蜡烛在点 燃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在表中作详尽、客观的 描述和记录。
实验探究步骤
现象
1、观察蜡烛的制作 烛芯: 线状 ,
材料
外壳: 圆柱形 。
2、点燃前
白 色, 固 态,
①观察蜡烛的颜色、 有 轻微的
气味。
状态、气味
结论 由石蜡制作
探究1:蜡烛的物理性质
点燃前:(2)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小?
实验目的
了解蜡烛 的密度
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
用小刀切下蜡 烛少许,放入 水中观察
归纳与小结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白色圆柱形固体,硬度小,略有气味,难溶 点燃前 于水 ,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
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 最明亮,里层最暗;生成无色的液滴和能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熄灭后 结论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3课《蜡烛》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3课《蜡烛》

过程与方法: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 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 的。
3、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 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 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 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 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 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 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 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 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 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舀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打)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4)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
了一抖下。
(5)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闪和耀的火焰。
(6)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烛泪淹没了, 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文章不断对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 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 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 险,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 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 不惧。

3《蜡烛》3《蜡烛》

3《蜡烛》3《蜡烛》

广灵三中八年级语文预习案编号8103 班级姓名级别课题:《蜡烛》编制人:李钢编制时间:2013.8.5 审核人:张敏琴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预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中考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支的蜡烛,它象征;这是一支的蜡烛,它象征;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 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二、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 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三、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 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 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 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 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年老体衰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 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 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 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 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 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 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 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 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 不惧。
蜡烛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 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 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 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 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 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 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 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 联青年的坟头。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不厌其烦的反复
描写?
炮火
闪烁的蜡烛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
老妇人的动作 ……
炮火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 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 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 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 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 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 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 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 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 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 给震倒了。 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蜡烛
有特殊意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黑围巾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 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 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 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 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 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黑围巾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 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 般的爱。
老妇人的动作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 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 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 了地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