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第3课《蜡烛》同步训练1如下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偷袭〔x i〕企图〔q 1]佛晓〔f 6〕瓦砾〔I 1〕B. 地窖〔ji a 0〕耸立〔s o ng〕更夫〔g e ng〕炮弹〔d a n〕C. 遮奄〔y a n〕匍匐〔f 口〕交叉〔ch" 肋〔y e〕窝D. 屏障〔p i ng〕肃穆〔m d〕静默〔m6〕鞠躬〔j 口〕答案:D解析:分析:A项“袭"应读x i “佛晓"应为“拂晓",读f u ;B项“耸"应读s o ng,“更'’应读g e ng;C项“遮奄'’应读“遮掩",“匐'’应读 f U, “肋窝"应读“腋窝",所以选D项。
点评:此题要求从读音和字形两个点上判断。
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丨晓地窖〔〕瓦砾〔〕匍〔丨匐〔丨腋〔丨窝答案:f u |j i co|l i |p u f u |y e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拂"读“ f U"而不是“ f 6"。
瓦砾读"I 1"而不读“shu o"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3. 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 1〔〕p ing〔丨障j uC 丨躬m d〔〕颤w e w e〔〕答案:袭|屏|鞠|穆|巍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
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鞠"和“穆"。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 下边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烧灼〔zhu 6〕桥头堡〔b a 0〕地窖〔ji a 0〕B. 颤巍巍〔ch a n〕契柯拉耶夫〔q l eh e〕匍匐〔p u f u〕C.腋下〔y e] 迫击炮〔p d i 〕 拂晓〔f u]D. 更夫〔ge n g 〕 手臂〔b i 〕答案:B解析:分析:B .“契柯 拉耶夫q i e h e"改为(q i k e",所以选B 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基础训练原卷版)
第3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瞬间酷似沸腾精采B.裁叛气氛赞赏轻盈C.集训敦煌凌空翻腾D.由衷慷概潇洒延续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气氛.(fèn)轻盈.(yíng)震.耳欲聋(zhèn)B.悄.然(qiāo)翘.首(qiáo)屏息敛.声(liǎn)C.刹.那(shà)沸.腾(fèi)眼花缭.乱(liáo)D.凌.空(líng)慷慨.(kǎi)潇.洒自如(xiāo)3.下列加粗字音有误的一项()A.前沿(yán)酷似(sì)B.慷慨(kǎi)屏息(bǐng)C.凌空(líng)轻盈(yíng)D.悄然(qiāo)旋风(xuán)4.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溃.退(guì( 舀.水(yǎo( 白洋淀.(dìng(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C.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5.下列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üè) 优雅翘首而望(qiáo) 潇洒自如B.瞬间(shùn) 双臂屏息敛声(píng) 如梦初醒C.轻盈(yíng) 翻腾悄然不惊(qiāo) 嫉如流星D.气氛(fèn) 由衷惊讶不已(yǐ) 沉静自若6.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酷似敦煌璧画B.轻舒慷慨绷直C.漂浮刹那瞬间D.轻盈沸腾由衷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共享单车价格低廉,用途便捷,低碳环保,大大方便了市民与游客的出行与出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解词:肃穆永垂不朽精疲力竭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
(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订正总结。
(见课本19业到22页)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 )晓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鞠( )躬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天翻地覆精疲力竭从容不迫颤巍巍永垂不朽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就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就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她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与平就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就是:“我就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就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您听出了哪三种信息?二、重点文段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就是,与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就是一支大蜡烛,就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就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1)第一段中的“还”字就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9、第2段与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与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也常用于庆祝活动和仪式。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蜡烛,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一些蜡烛相关的题目,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蜡烛练习题,帮助读者在娱乐中提升自己。
1. 蜡烛的数量假设有三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现在你手里只有一个打火机,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这三根蜡烛都点燃?解答:首先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然后等30分钟后,点燃第三根蜡烛。
这样,第一根蜡烛将会在30分钟后烧完,而另外两根蜡烛还剩下30分钟的燃烧时间。
2. 等长蜡烛有四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这些蜡烛并不是等长的,烧完的速度也不相同。
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判断出哪根蜡烛最短并烧完?解答:首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记为A和B,然后等30分钟后,熄灭蜡烛B。
同时点燃剩下的两根蜡烛C和D。
当蜡烛A烧完时,已经过去了1小时。
如果蜡烛C也烧完了,即可推断出蜡烛B是最短的。
如果蜡烛C还没有烧完,而蜡烛D已经烧完了,那么可以推断出蜡烛D是最短的。
最后,如果蜡烛C烧完了,那么它就是最短的。
3. 不同高度的蜡烛有两根不同高度的蜡烛,分别烧完需要2小时和3小时。
你有一根导火线可以用来判断时间。
如何用这根导火线来测量出最长时间为30分钟的时间段?解答:先点燃两根蜡烛,并将导火线的一端点燃。
由于较短的蜡烛最先烧完,当较短的蜡烛烧完时,导火线的另一端就会熄灭。
这时,开始计时,如果导火线还燃烧了30分钟后,较长的蜡烛就会在此时烧完。
4. 蜡烛塔假设你有八根相同的蜡烛,你想要用它们搭建一个蜡烛塔,每一层需要用到全部的蜡烛,并且上一层的蜡烛比下一层的短。
你最多可以使用几层?解答:首先,我们能够确定塔的最底层一定是用到全部的八根蜡烛。
然后,在第二层,我们需要用到七根蜡烛,剩下的一根作为塔的顶部。
依此类推,每一层都需要少一根蜡烛。
所以,最多可以搭建八层的蜡烛塔。
在解决这些蜡烛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蜡烛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 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 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 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 曲《生者与死者》、《军人 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 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 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 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 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 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 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 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 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 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 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 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老体衰
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 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行动不便 沉痛哀悼
老妇人的动作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 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 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 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 的伟大内心世界。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 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 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 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45年 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 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 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共30分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拂.晓( ) 地窖.( ) 瓦砾.( ) 匍匐..( ) 腋.窝( ) 偷xí( ) píng( )障 jū( )躬肃mù( ) 颤wē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3分)A.她已经精疲力竭....(有气无力)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B.毒胶囊、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名副其实....(名不副实)的产品质量。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名垂千古)。
D.红军的偷袭企图..(打算)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
3. (株洲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5.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4分)(1)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 )(2)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 )(3)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 )二、阅读杀光一个村子周海亮冰天雪地里,无辜的村民被驱赶到一个天然的椭圆形的大坑面前。
我们在村子里的干草堆里发现了这些。
上士用脚尖指指摆在面前的一排手榴弹,毫无疑问,村子里混有游击队员。
没有人说话,三四十个村民弓着腰,深低着头,微微颤抖着身体,眼睛瞅着脚尖。
谁是上士给他们三分钟时间。
机关枪早已准备好,黑洞洞的枪口指着排成一排的人们。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3课《蜡烛》
过程与方法: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 想感情。
2、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 的。
3、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 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写作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 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 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 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 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 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 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 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 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 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 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舀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打)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抄
(4)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
了一抖下。
(5)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
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闪和耀的火焰。
(6)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烛泪淹没了, 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文章不断对炮火(11次)、老妇人的黑色 围巾(4次)、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次)、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 次)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 险,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 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 不惧。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课《蜡烛》(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蜡烛》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品味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二、预习热身1、知识链接A、题目解读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B、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C、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瓦lì()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3、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练习题】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稳!准!)迫击炮()间歇() 瓦砾() 地窖()匍匐()()腋窝() 闪烁() 鞠躬()()颤巍巍()二、你一定能正确解释下列词语!(相信我!没错的!)①精疲力竭:②永垂不朽:三、你能否正确回答语段后的问题?(努力呀!)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课后习题 蜡烛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课后习题蜡烛
A、壳(1)qiào地壳脱壳(2)ké贝壳甲壳
B、颤(1)zhàn寒颤颤栗(2)chàn颤抖颤巍巍
C、劲(1)jìng强劲劲敌(2)jìn用劲劲头
D、食(1)shí 日食猪食(2)sì食品食言
①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
②她的结婚的花烛。
③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的东西。
④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
A、①⑤③②④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②③④
D、⑤①②③④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辉。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B.闪耀闪耀C、闪烁闪烁D.闪烁闪耀
A.你的意见提得很好,我们一定想方法改良。
B.感谢你们的热情邀请,我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光临指导的。
C.上课不专心听讲的要及时醒悟,努力改邪归正。
D大会主持人对发言的人说:“你说不清楚就不要说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蜡烛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
拂( )晓地窖( ) 瓦砾( ) 匍( )匐( ) 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
偷xí( ) pínɡ()障jū()躬肃mù( ) 颤wēi( )3、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
《蜡烛》一文的作者就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就是,“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一)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那个苏联人地躺在那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就是炸弯了的铁器与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瞧着那战死的兵,瞧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
可就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
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
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就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
瞧见她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
她轻轻理好了她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她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她的胸前。
然后,她在她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就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5、选文中有四处写到德国人的炮火,全文共有六处,有什么作用?6、在文中空白处填词语,体会用词妙处。
7、当老人瞧到那战死的兵时,她为什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8、敌人炮火很激烈,为什么老妇人“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表现她怎样的精神?9、文中有两处对战死的苏联士兵的肖像描写,都就是透过老人的眼来写的,试着说出老人心里最想说的话。
(二)《百合花》片段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就是有了。
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瞧,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穿的虽就是粗布,倒都就是新的。
我瞧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就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
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瞧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瞧着我,好像在瞧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
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就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
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我说了,她瞧瞧我,瞧瞧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
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就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就是不借,您瞧怪吧!……”我赶忙白了她一眼,不叫她再说。
可就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就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就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
她好像就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没想到她竟扬起脸装作没瞧见。
我只好开口叫她,她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她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紧找针拿线,要给她缝上。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就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就是她惟一的嫁妆。
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瞧着手里的被子。
我想她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她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她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就是呀!也许她在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不知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还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呢。
可就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她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
”我瞧她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觉得又好笑,又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她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
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她决定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通通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
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我不能解除她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她们拭脸洗手。
能吃得的,喂她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她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她们的衣服,给她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就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
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她们走了。
我回转身瞧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她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就是庄严而虔诚地给她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与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她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线地在缝她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脚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瞧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瞧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就是一针一线地缝。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瞧见她坐起来,瞧见她羞涩地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就是她开给我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她身上的被子,要把她放进棺材里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她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她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就是借老百姓的。
”“就是我的——”她气势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瞧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瞧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年轻人的脸。
10、加点词表现小通讯员什么性格?11、新媳妇一开始为什么不肯借被子?最后又怎么舍得给小通讯员铺上?谈谈您的理解。
12、她为什么异样地瞟了“我”一眼?13、新媳妇为什么“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她们一眼”?您就是如何理解的。
14、请分析结尾画“ ”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作文15、说说《蜡烛》中老妇人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3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1、fú jiàolì pú fú yè2、袭屏鞠穆巍3、指光辉的事迹与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
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二、(一)5、敌人的凶残,“方场”区域处在危险的境地,更衬托牺牲战士的勇敢与老妇人不顾危险埋葬战士的爱心。
6、“孤零零”、“毫无遮掩”。
“孤零零”一词让人心生爱怜,不忍心让年轻战士独自躺在那里。
这也就是老妇人行动的原因,说明老妇人极有爱心。
“毫无遮掩”体现方场的无险可守,更衬托战士的勇敢与老妇人的不顾危险。
7、瞧到战死的士兵,老妇人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情感郁积于心,很想说出来。
8、“直着身子”就是因为她的年老,不能匍匐,亦不能快跑。
这一举动表现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一定要为战死的孩子祈祷、安葬,哪怕牺牲生命!9、多年轻、多勇敢的孩子,不能让您孤零零地独自在这儿……(意思符合即可)(二)10、淳朴、可爱,在女同志面前有点腼腆、羞涩、局促。
11、因为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但又想到战士们为人民的解放而流血牺牲,小通讯员的淳朴可爱的举动,让她受到触动,当发现牺牲的战士就是小通讯员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为她铺上这条凝聚着纯洁美好感情的被子。
表现最诚挚、最感人的军民情。
12、表达她对我的劝阻的不满与对小通讯员的怜惜与敬爱,表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13、她觉得其她人的做法重物轻人,就是不能容忍的,因而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14、光艳照人的细节描写,展现新媳妇高尚、圣洁、美丽的心灵,由此使主题升华。
三、15、作文提示:①从富有爱心的老人上,②从对敌人的仇恨上,③从冒着炮火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