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
甲午中日的名词解释甲午中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清朝和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及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影响与意义。
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
该战争的导火索是针对朝鲜半岛的主权争夺,中国和日本都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政府、军队和社会的腐败与落后,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是日本在东亚地区崛起的标志之一。
日本作为一个前封建主义国家,在甲午战争中通过其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打败了清朝。
这场战争让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新霸主,并使其在列国围剿下迅速崛起为一个现代化的帝国。
3. 自强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亟需进行自我革新和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展开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这一运动奠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自强不息的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在1895年签署了《马关条约》。
该条约被视为中国百年屈辱的象征,剥夺了中国对台湾、澎湖群岛、辽东半岛等重要地区的主权,并要求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5. 乙未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度,推行了乙未洋务运动。
该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知识和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中国工业、军事、教育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果,但其仍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6. 甲午战争对东亚的影响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一.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
增 资本主义发展 需要殖民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兵 (1894 -1895) 支 援 助 对 针
朝鲜
中国
求
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根本原因)
中国:积贫积弱,“避战求和”(可乘之机)
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大 世 界 亚 洲 中 国
中国东 朝 北蒙古 鲜 中国 台湾 日本
陆 政 策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丰岛之战1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海)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进
日
清 政 府
攻
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的标志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清 政 府 攻 丰岛之战1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海)
日
本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辽东半岛 战役
黄海 大战
威海卫 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辽东战役
1894年10月下旬,清军除聂士成部外大部溃逃, 日军占 领九连城、大连、旅顺。 骨 国 美日旅 之 为 国军顺 清全 怪蒙报 纸理城 文 兽 评尸两 ︒ 明 ﹄ 皮论体万 说的余 肤︓ 人 具﹃人︐ 野日幸仅 蛮筋 本 免 为 ︒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遭受侵略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时间:1895年5月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起义军:台湾义军(徐骧)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黑旗军(刘永福) ——《台民布告》
学 以 致
用
清未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到: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作者借“春愁”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清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清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
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之后,不少思想进步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案例呈现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史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
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的欲望。
甲午中日战争
2、赔款:2亿;
•大举外债、加重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 以上各开放口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厂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黄海大役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 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 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 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平壤战役 平壤失手 左宝贵、 (1894年 黄海海域 黄海战役 战火至华、 邓世昌 7月-9 丧失黄海 制海权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 赵怀业、 (1894年 山东半岛 威海卫战 杀、北洋 邓汝昌 10月役 舰队覆没 1895年4
甲午中日战争
概念
•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19 战争。它以1894 1894年 25日 清光绪二十年, 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 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 (Sino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人兵士 和大清捕虏
图为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 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 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 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 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 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 心。
风云甲午:第三阶段
日本旗舰松岛
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和辽东 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和 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 威海卫之战 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 的最后一战。
日军攻克平壤清军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 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 作战。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 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 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但平壤之战前,清军统 帅叶志超的妾写给他一封信, 劝他多为家里的妻妾想想, 于是他在平壤之战的紧急关 头弃城逃走。只有下层将士 奋勇作战。
作为清政府难得的主动反击, 这次的战役是可以与虎门销 虎门销 烟相比的,即使它以惨败收 场。 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 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 中国人民不可 侮的民族气节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
的 铮 的 铮 铁 北 骨 。 师 将 抗 士 们 日 击 我 》 中 争 勇 , 从 战 水 洋 出 英 文 甲 午 我 看 诗 日 不 难 一 篇 《中 寇 们 的 是 中 这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 连续四天进行杀戮,中方史料 称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中 国居民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 体,其余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 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 忠墓”。当时的西方报道称被 杀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简介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1. 开始关注海防力量的建设;
2. 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遭袭 击后,被迫对日宣战; 3. 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没有认 真备战。
甲午战争形势图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队力量对比表
装甲情况 参战 国别 军舰 数量 排水量 装 甲 非 装 甲 (海里/ (吨) 小时) 发射 21厘 总数 米以 上 管数 20厘 米以 下 平均航速 鱼雷 火炮 鱼雷 艇数
一直被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 本为什么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复材1401班陈蔚 1413040120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惨败儿告终,可以说这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这产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甲午战争
条约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 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 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 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 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 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 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 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 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 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 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 奕訢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国和俄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 由于美、德、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英国于10月6日提出的调 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条约内容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 岛割让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 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 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李鸿章 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 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 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 回了停战要求。3月24日会议后, 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 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 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 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 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 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 军已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 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 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性。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这一政策分为五步:一、侵占中国的台湾;二、征服朝鲜;三、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四、征服全中国;五、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是否征服中国是它大陆政策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9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对世界领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扩大自己的(半)殖民地,在扩张中同时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上,各国都默许和纵容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
下面来了解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列强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
他们对日本的这种态度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日本驻朝使馆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明,一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之前,日本内阁已于6月2日通过决议,以保护侨民为名,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事部署。
中日甲午战争-已修改(全面)
内容
危害
割三地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 义的发展
⑵不同:
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②政治:直接割地
瓜分中国
《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满蒙
中国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大陆政策
1、原因: (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首先是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 力逐渐强盛。(2)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 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3)人民起义不断。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要 求对外侵略扩张寻求出路。
2、五大步: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倾向。 ◆对远东: 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 为主。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 花费甲:午6战09争7,万中日国元失。 日去本的是在国甲土午、战财争富中, 攫日乃 去 受得元至的 益却 颇尊赔。是 丰严款18理 的,:9智赌而45—。博日831一,本69万场让失04 年东日辽:本毫日不本犹公豫司地总走数上 从了2一8次44次家国增运到的8军8事95 家豪,赌,公最司终股,本这总个额疯
失
可在通商口岸投资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
设厂,产品运销内 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
地免收内地税
主义的发展。
台北 台中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 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 四大战役:(1)丰岛海战——(2)黄海战役——(3)旅顺大连战役——(4)威海卫战役。
2.黄海战役:时间:1894年。
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旗舰管带:邓世昌。
3.《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原因:1.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
2.中国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统治,军备松弛。
3.西方列强支持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交涉破裂
中日出兵
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 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 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 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 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 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 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 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 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在观望)(2张)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 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 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 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 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 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 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 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部编版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得到黄海的制海权,日本乘胜追击,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抢劫和强奸,遇难者超过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并且血洗威海平壤,连让中国为之骄傲的北洋水师也被围困在威海湾刘公岛,最终全军覆没。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大,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中日兵事本末有详细记载,在朝鲜也造成保守党以及维新派的竞争。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这一年,时任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扩军备战。
《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割地赔款
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列 岛,支付巨额赔款。
对中国影响深远
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和 政治的变革,激发了中国人 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国际地位削弱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
甲午战争的影响
1 思想觉醒
战争促使中国人民对自身 国家和文化的思考,催生 出一系列的思想运动。
2 军事改革
《甲午中日战争》PPT课 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激起了中国爱国情感的高涨。 本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以及教训。
甲午战争的背景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战争背景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 以及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
甲午战争揭示了中国军队 的薄弱之处,推动了中国 的军事改革。
3 外交政策
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外 交政策,中国开始积极推 动国际合作和互利外交。
甲午战争的教训
1. 国家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 重视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4. 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结论和总结
甲午战争的起因
甲午战争起因复杂,涉及中国的领土争端、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政府的无 能等因素。其中,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之 一。
甲午战争的过程
1
发生战争
日本向中国宣战,战争个重要的战役和战略转折点。
3
战争结束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的结果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教会了中国人民许多重要的历史教训。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不 断努力,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 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 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 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 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 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 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 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 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李鸿章
顺口溜: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Biblioteka 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款两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左宝贵
邓世昌
军舰沉没时邓世昌坠落 海中,其随从刘忠以救 生圈相救,被他拒绝, 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 今死于海,义也,何求 生为!”。他养的爱犬 “太阳”亦游至其旁, 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 按犬首入水,自己亦与 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 壮烈殉国
4.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
1.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根本原因:19世际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度,日本明治维新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 陆政策”。 来中国掠夺市场 和原料。
3.战争经过 a.战争开始:1894年7月5日,丰岛之战。 b.平壤战役。 左宝贵 c.黄海海战。邓世昌 d.旅顺大屠杀 e.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