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近代教育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分析比较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分析比较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首脑洪秀全希望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中国,推翻满清.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先进的武器以及生产工具.所以战争拖的越久越不利,再加上洋人的介入,以及太平天国内部的迅速分裂,腐朽(当时谁不想当皇帝).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忧外困.统治集团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中央以恭亲王奕忻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等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为求富为口号.兴办洋务.但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只是为延续清朝统治而兴起的办洋货,学夷术的运动,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封建制度.它的失败是注定的.
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各地举人的不满于是梁启超,康有为联合各地举人一齐上书光绪帝拒绝议和.并变法图强.光绪帝同意,但清朝实权被慈禧把持.光绪无权,再加上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变法无法继续进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屠杀维新派人士,变法失败.所以说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背景相同(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看当代中国的改革11文学1班许奕112090014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实施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异同,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来分析今天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要取得成功必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重温历史,总结经验,可以给我国现今的改革开放提供更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一、从背景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内忧外患”的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失败了,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式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但是面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强大旧势力的反对,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

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

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改革:两代改革的对比19世纪末,中国不断遭到列强的侵略和欺辱,尽管一些先进思想开始涌现,但传统的封建体制使中国难以摆脱落后的命运。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代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改革。

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是针对科技和工业的现代化改革,由同治皇帝倡导,前后历时近35年。

戊戌变法(1898年),也称戊戌维新,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一些在京城的青年官僚提出的变法运动。

这两次改革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改革方向。

本文将分别从背景、目的、成效三方面对两次改革进行对比。

一、背景洋务运动的出现与科技革新以及废除科举有密切关系。

1861年,同治皇帝登基,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使得皇帝意识到国家要强盛必须有科技和工业支撑。

1862年,封翁一上书,建议将洋务署设立在南京,促进与外国的交流学习。

1865年,开设了洋务学堂,以洋人作为教员,教授教科书不讲的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机械学等技术知识。

此后,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也返乡从事技术咨询和制造业。

可见,洋务运动的背景在于国家对科技现代化的急切追求。

戊戌变法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洋务运动不同。

时间上,变法前清末多年,九一八事变与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陡峭,人民普遍反感清政府。

空前严重的腐败状况和百姓贫困萎缩的财政经济,都为变法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

当时,康有为等一批“戊戌党人”认为改革的必要性及缘由有两点:一是抵御外敌侵略,二是推行封建制度下“以科举为本”的传统狭隘型社会结构,使大量人才流失、社会静脉发展偏离科学发展规律。

不难看出,戊戌变法的背景在于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以及人民对革新的迫切需求。

二、目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最终强国保家。

尽管洋务运动涉及的诸多领域涵盖面极广,但它的目的是科技领域的现代化。

重点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研制和制造军舰、坚固大炮和火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以及制造机器或设备,推广机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建筑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设施,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异同
启示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二、比Βιβλιοθήκη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点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不同点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派别
资产阶级改良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政治主张
保留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斗争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良
暴力革命
成果
结果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最终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共同启示
①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③照搬照抄别国模式行不通,要立足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最突出的是启蒙思想
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族更好观念深入人心
相同点
时期
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目的
都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挽救民族命运
主张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民主政治制度;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民族觉醒;表现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比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学习西方器物,实现自强、求富
不仅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共同点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之教学比较摘要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1978年改革开放,虽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其改革的目的、指导思想、性质、过程及其结局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类似之处。

教学中若能关注这些方面,就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1978年改革教学比较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的比较是常常用到的方法,它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个领域内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正如印度著名学者巴底亚那在《印度哲学》中所说:“历史的比较常常投射出非常有意义的光芒,照亮我们理解中的幽暗角落”。

本文以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与1978年改革比较为例,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加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三者不同之处(一)历史背景不同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统治危机出现,半殖民地逐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成员为解决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坚船利炮入侵)而引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新的强大的民族危机迫在眼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激起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碰撞中形成了要救国只有维新变法,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的新思维;而1978年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耽搁,中国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华民族在获得了民族独立后,面临再次被世界淘汰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戊戌维新变法是在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开民权、设议会、废科举,也就是在一定范围改造“中体”。

高三小说作文: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_2000字

高三小说作文: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_2000字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比较_2000字(戊戌六君子:杨锐、刘光第、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由盛转衰,自虎门销烟后,中国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直到六十年代,认识到自己实力不足的清政府开始徐图自强。

于是,由恭亲王奕䜣、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导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三十年后,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开始了。

尽管这些都失败了,但他们都推动了中国军事与制度的近代化那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什么都失败了?关于这个问题,都得围绕着一个人来讲,这个人便是慈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顺利进行着,当时的慈禧太后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支持洋务运动的进行,因为她知道这是在提升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那时的慈禧太后,才刚刚发动了辛酉政变,废掉了载垣、肃顺等大臣,让自己彻底成为了清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是要巩固权利与地位的骚操作。

但是三十年后,也已经改革了三十年的日本突然向清国宣战,是为甲午战争,慈禧太后面对这种事情,再想想自己的遭遇,当时又是她的60大寿,他当然不想掺和进来,于是就成了想尽力向日本求和的人。

为此,她拿了北洋海军3的百万军费来修筑颐和园。

这便是黄治军老师所说的“慈禧太后不是为了修建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而是为了挪用海军军费而修建颐和园”。

既然没了军费,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仗自然是无法顺利的打下去了,而当时海军购买的炮弹为劣质品,对敌方的舰队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再加上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海军的实力而避战保船的决定,助长了日本舰队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而它的灭亡,也就标志着三十年来的洋务运动宣告彻底失败。

其实,洋务运动中,不只是有北洋海军,当时还建有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加上北洋水师,这三支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巨作,光北洋海军的建造就耗费了巨资三千万两白银。

1884年,法国入侵中国,在东南沿海炸毁了有闽浙总督左宗棠主持创办的福建马尾造船厂(1866年),而船队也被法军歼灭,由此,福建水师便全军覆没。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当今,有的论者认为,两者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

有的论者则“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

关于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现在不承认者希罕了。

争论的焦点在洋务运动上。

后者基于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不仅不认为有理由把洋务运动放在历史的进步潮流里,而且竭力否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生怕因两者的某种联系而给洋务运动带来某种进步性。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如果有,有什么联系?两者间是否截然对立?这些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一戊戌变法是怎样发生的?现在仍然流行的说法是:“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原动力”。

许多著作和论文在论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时,只从中日甲午战后开始,认为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丧师辱国,割地赔款,才“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因而奋起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也有的提到甲午战前,说“戊戌变法是甲午前三十年中社会政治发展的结果”,但在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持此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洋务运动压制中国资本主义,而以富强自夸时,微弱的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经济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开始破产时,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政治方面改革的要求;当洋务运动完全破产后,终至酝酿为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只是以自己的“完全破产”才证明戊戌变法出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承认戊戌变法是之前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不承认洋务运动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物质的思想的条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首先,戊戌变法的发生是以洋务运动的经济成就为物质条件的,是以洋务运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民族资本为社会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北洋,福建,南洋舰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在比较中推进历史解释——以中日两国的近代化为例

在比较中推进历史解释——以中日两国的近代化为例

转型的阵痛与艰难。这一设计其实就是对中日改革 背景、内容和结局的对比。
考究两国改革的过程,我们发现,明治政府是 在彻底打倒幕府势力之后才推进改革的,天皇和中 下级武士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完成了国家权力重心 的转移,这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而中国的洋务 运动是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对封建统治的修修补 补;戊戌变法则是依附皇权,未能摆脱封建势力的
花了政府 2%的财政收入,历时 1 年 10 月,考察欧 美 12 国 [1]。高层亲自出访西方,对西方近距离了解,
的章节。单个篇目的教学,能将之讲清楚,而放在 进而全面学习西方,这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第二
一起比较研究,则更容易对两国的改革进行历史解 个关键。而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也派出使团出访,
释,一成一败,或更具有启发意义。由此,设计这 主要是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修约”,以美国人蒲安
——方玉芬《近代国人出国教育考察与中国教 育改革》
以岩仓俱视为首的日本政府高级官员,到西方 之后广泛参观各种机构,“睹彼邦数百年来收获蓄 积之文明成果,粲然夺目,始惊、次醉、终狂。”[3] 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武制度以后,
那种吃惊的程度,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一切 是新奇的,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日本使节团 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反观中国的使 团出访,对西方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思想层面,顶 多是器物上的学习,成员人微言轻,自然对政府决 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史料的对比,使我们对中日 两国近代化的起步一目了然。
二、史料对比助力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能否达成,史料的作用至关重要,围 绕主题展现史料,加深对历史事物的理解。没有史 料,历史解释是很难达成的。而有了史料的支撑, 历史解释的进行就会事半功倍。比如,在讲到明治 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时,从日本使团和中国使团出国 的所看所感,我们自然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中外教育思想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艺” 。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 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 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 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 端。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第十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创办新式学堂
(一)外国语(方言) 学堂
1.京师同文馆:1862年 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 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 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学堂。
3.广州同文馆: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 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 堂。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深感“语言不
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因而受人欺蒙,培养 “通事” 、“译员”即成为当务之急。 1861 年1月20日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 设立京师同文馆,并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
1862年设英文馆; 1863年设法文馆和俄文馆; 1866年设算学馆; 1872年设德文馆; 1896年设东文馆;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课程是外国语居首位,外语通后, “方可兼习别
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 1889年晖春俄文书院 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
(二)武备学堂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 政学堂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回顾近现代的历史,我们看见了一个陷入危机的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新生。

历史是文明进步的窗口,只有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从失败的格局中走出来,建立新文化,开创合适的发展道路。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带领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走向进步,那么我们就必须的接受改革的现实。

可同样是改革,为什么改革开放就能引领我们国家走向富强,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就注定要失败呢?我想我们必须从本质上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清政府的腐朽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对这座腐朽的破屋进行揭瓦掀梁式的改造,但这就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彻底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保留破屋的残墙破瓦,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改造,清政府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一条死路。

甲午年一场战争,30年洋务运动的努力付之东流,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船队全军覆没,2.5亿两白银的赔偿和割让台湾的现实让清政府大伤元气,苟延残喘的清政府靠榨取人民的最后一点血汗艰难地熬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有人把中国近代史的一切苦难归罪于日本,但本人不这么认为,不错,是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日本的侵略和巨额赔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本人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这坐破屋已腐朽不堪,日本只是压垮的这个腐朽破屋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能怪日本,他们只是一根稻草,而且是无关紧要的一根稻草,即使没有这根稻草来压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倒掉。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近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与内部的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变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两个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国力衰退之际,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运动。

该运动首先起源于清朝政府对西方列强的觉醒,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与设备来增加国力,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兴办工矿企业、修建铁路、设立军事工程学校等,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曾国藩,他在湖北创办了湖北武昌钢铁厂,并进一步开拓铁路运输。

曾国藩的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的做法受到许多清朝官员的效仿,洋务运动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的成果包括修建铁路、电报线路、发展矿业等,使得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然而,洋务运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洋务运动过于依赖外来技术与设备,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洋务运动经费庞大,造成了巨额财政负担。

最后,洋务运动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与管理,许多企业建设缺乏效率,运行不稳定。

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戊戌变法则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一次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帝下旨实行的。

该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振兴国家,实施现代化改革,以应对外来列强的压力。

戊戌变法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改革,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来限制皇权,增加官员与平民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教育改革,建立新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思想。

此外,还进行了军事改革、财政改革等。

然而,戊戌变法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慈禧太后与保守派利用了义和团运动发动政变,推翻了戊戌变法,使其未能完全实现改革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关 于兴办近代教 育条件 的 比较
段 ,科学技术 的发展 已引起 了第 二次 工业革命 。美、德、 英 、法等 国早 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俄国、日本等也在发
近代 以来 ,在 中 国历史 上先后发 生了洋务运 动和戊 展 了资本主义之后 ,迅速强大起来。他们开始把掠夺 的触
戌 变法两 次不 同的 自救变革 运动 ,其 教育变革是其 主要 角伸向封建落后的中国,并加紧抢 占市场 、资源。偌大 的
炮 的巨大威力 ,从而感受 到一种潜在 的长远威 胁 。而戊 其提供 了现实条件 ,后者在一些地方依存于前者 。
戌变法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梁启超 为首的维新 派 人士 ,还有谭 嗣同、林旭 、杨锐 、杨深 秀、刘光第 与康广仁 等人 ,他们都是具有 先进思想 的知 识分 子 ,心 中怀抱 着 家 国情怀 ,迫切希望拯救 民族危机 ,但是 ,他们在统 治集 团中没有 实权 和地 位 ,对 于官场也 缺乏 应有 的经验 ,即 依托 于无实权 的光 绪皇帝进行变革求新 。 1.2 相 同性
革 的基础 上 ,认清 了 旧有教 育体 制 的 弊端 ,提 出了一 些 章 、左 宗棠 以及执掌大权 的恭 亲王奕 ?等人发起 的这场
变 革 旧式制 度 的思 想 和建议 ,并 采取 了一些 变革 措 施 , 具 有 教 育 变 革 的运 动 。
致使 我 国近 代教育 发展 向前 迈进 。从 整体 上来看 ,两者
正 值资本 主义世 界体 系已初 步完成 ,世界逐步趋 向于整 高权 重的高官或地方实力派 ,其 中央代表人 物有恭 亲王
体 化和近代 化 。对 于封建 、落后 的中国 已无法 阻挡 世界 奕?和文祥 ,地方代 表有李 鸿章 、张之 洞 、曾国藩 、左 宗
发 展 的大趋 势 。第 二 次 鸦 片 战争 后 不 久 ,清政 府 用 领 棠等湘淮集 团,此外还有崇厚 、沈葆 桢 、刘坤 一 、唐 廷枢 、
戊戌变法是 19世纪末期维新派在发起 的一场 些地 方 相互 关联 又 有不 同, 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 制度 ,发展农 、工 、商业等 的资
具 有 一 定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产阶级改 良运动 。此 时 ,资 本主义 已经进人迅速发 展阶
土 、主权 以及经 贸特权换 取了暂 时的“安稳”,同时 ,国 内 张謇等人 。也有外 国列强 长期支持 的大买办 ,以及封建
[收稿 日期]2Ol8一O6— 12 [作者 简介]张俊 龙(1989 ),男.在读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 史 、中共党 史。
张俊龙.洋务运 动和戊戌 变法时期近代教育 比较研究
洋务 时期兴起 的教育变 革是 中国近代教育 的起 点 , 的农 民战争也进入低 潮 ,因而呈现 了暂 时“稳定 ”局 面。
在 发展近代 新式教 育方面 开创 了一些 新 的思想 ,取 得 了 所 以,在这 种情 况 下 ,“激 发 了朝 野有 识之 士 的忧患 意
一 些新成 就 。而戊 戌 时期 的维新 派 在认 识洋 务 教育 变 识”l】 清朝统 治 集 团 中的 一些 当权 者 ,如 曾 国藩 、李鸿
2018年 09月
江 汉 石 油 职 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 orkers
第 3 1卷 第 5期
洋 务 运 动 和 戊 戌 变 法 时期 近 代 教 育 比较 研 究
张俊 龙
(东北 师 范 大 学马克 思 主 义 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在 中国近代 史上 ,洋务运动 和戊戌 变法时期 的 变革都 触及 近代 中国教 育的命脉 ,对其发展产 生 了重要影 响 ,成为近 代 中国教 育 史上 的两次不 同变革。 两者在 历 史条 件 、指 导 思想 、兴 办 目的 、所取 成就 等方 面既有 不 同之 处 ,也有相 同之 处 ,在某些 方面还有 内在联 系。前者 为后 者打 开了变革的大 门,积 累了初 步的实践经验 ;后者在 一些 方 面 继 承 并 超 越 了前 者 。 [关 键词] 洋务运 动 ;戊戌 变法 ;近代教 育 ;比较 [中图分 类号] K256;K313;G5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9- 301X(2018)05-0052- 04
1.1 不 同 性
更加速了半殖 民地化的进程 ,亡 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
1)历史 背 景不 同 。洋 务 运 动是 19世 纪 60—90年 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代 所进行 的一场 引进 西方 科学 技 术文 化 的运 动 。这时
2)组成人员不 同。洋务运 动 中 的代 表人物 都是 位
53
政府 中的一些 中上 级官员 等 。其 中 曾、李 、左 等人都 在 他认为要 富强就必须变革 旧有 的教 育体制,把教育变革
镇压太平天 国运动 中立过大功 ,他们在借 助外 国侵略者 作为变法 的主要 内容 之一和“强国保种”的主要手段 。由
对太平天 国的“华洋会剿”中,亲身感受到 了外 国坚船 利 此可见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后者的产生和发展 ,为
2 关于兴办近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
思想指导是行动 的根本遵循 ,洋务和戊戌时期 的教 育变革都有各 自的指导思想 ,其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由其各 自的内在条 件所决 定 的。前 者 的指 导思想 是建 立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的基础上形成 的,后者在前者 的 影 响下 ,并结合 自身的思想 意识所 形成 的 ,体现 了两者
内容和任务 之一 ,对近代 中国教育发 展产生 了一定 的影 中国被分割成了列强们 的“势力范围”,整个 国家已呈 豆瓣
响 。但 是 ,两次变革 的历史 背景和现实 条件既有一 定的 瓜分之势 。在这种局势下 ,变革 旧的制 度和生产力,发展
不 同性和相 同性 ,还 有一定 的继承性 。
资本主义 已成 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甲午 战争 的惨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