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论语》(第3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新)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1《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深入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中的《论语》八则教案。
教案一:《论语·学而》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学而》展开,通过读懂文本,分析文本,理解知识,了解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
教案二:《论语·为政》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为政》展开,通过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建立合理的国家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公平和人民福利方面的意义。
教案三:《论语·里仁》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里仁》展开,通过理解仁道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找寻自己的内在动力和奋斗方向。
教案四:《论语·行有恒》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行有恒》展开,通过感受恒心和毅力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坚定毅力,追求真理,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案五:《论语·中庸》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中庸》展开,通过了解中庸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平衡自我,遵守规则,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提升。
教案六:《论语·生子》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生子》展开,通过了解生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和思想,重视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教案七:《论语·为学》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为学》展开,通过了解为学的道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教案八:《论语·卫灵公》此教案主要围绕《论语·卫灵公》展开,通过理解孔子谈笑风生的背后,引导学生摒弃虚浮,追求真诚,建立个人品格。
以上是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中的《论语》八则教案,每一篇教案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解读《论语》及其内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微型课教案 (新版)苏教版
《论语八则》微型课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复习(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三、整体感知、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2)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四、:文通句顺,字字落实。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学习,不会的字词,老师加以指导,将文中的每个字的意思都落实到位。
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行句子的翻译,做到文通句顺。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六、结束语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的借鉴这些学习方法。
七、作业背诵课文并且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整理到课堂笔记本上。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第3课时)
教研活动记录
、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_________(朝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_______家、________家。他是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 _ ②___________
(4).《论语》与___ 、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
教学过程
3、解释加线的字
1、温故而知新(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5、诲人不倦( )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里面。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八则
时间
地点
七年级办
召集人
课题
《论语》八则
课时
3课时
(总第72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整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养成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利用工具书查找并理解疑难字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论语》是古代人民对中国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教学重点: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由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走近《论语》,(板书课文标题)聆听两千多年前古人的心声,对我们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整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利用工具书查找并理解疑难字词(2)教师范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①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理解词义;②了解作者简况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分“则”朗读课文,注意:速度、重音、停顿、感情。
(2)小组内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3)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4)同学们双向多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论语>八则》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1、走近《论语》,诵读积累名句,感知传统文化。
2、通过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把握选言含义。
3、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论语()愠()罔()殆()默而识之()不悱不发()一隅()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3、熟读课文,力求背诵,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课堂交流与展示】
1、解释划线字
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
一词多义:以:是以谓之“文”也可以为师矣
而:默而识之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焉:必有我师焉
古今异译:默而识之:古今学而不厌:古今
其他重要词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
罔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合作探究:选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类归纳。
【拓展延伸】
《论语》八则中的哪一则给你启示深刻?请写出你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1【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 (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诵读技巧点拨:这里所选的《论语》八则,主要是孔子关于为学的经典理论,诵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1、有语气词“乎”“矣”“也”“哉”的句子,可以稍带拖腔。2、句尾没有语气词的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读得果断一些。3、循循善诱的孔子思想深厚,诵读时还要注意体会他的思想,不要读得太漂浮,没有回味的余地。)
3、文中常用成语积累。
(五)课外延伸
1、孔子名言集锦
(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
二、走近孔子和《论语》
1、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
2、介绍儒家文化的重大影响。
二、诵读欣赏
(一)诵读
1、提示重点读音:
论语愠罔殆
默而识之 不悱不发 一隅
2、自由诵读,读准节奏
3、小组赛读
(二)翻译
1、结合注释,尝试独立翻译八则《论语》。
2、组内交流,解释疑难。
3、分组板书,准备展示。
4、小组展示,相互质疑、补充。
(三)合作任务
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译
介绍自己了解的知识或故事
自由诵读
独立学习
合作交流
展示评价
“而”的用法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分类归纳。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诵读欣赏:《论语》八则教案教学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
教学学目标:1.让学生走入《论语》,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学生自悟、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理解把握选文含义。
2、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过程课前预热:你了解我们的优秀祖先孔子生平?比一比,看谁了解得最多!一、用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的至理名言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的三大学习内容“读品悟”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四、疏通文意。
1、(4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不懂之处作好记号,小组合作解疑。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删(删除)补(增补)换(替换)调(调整语序)3、讲解文章(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认定是朋友?朋友相见最大的快乐是什么?(2)、什么是“温故而知新”,这里包含了什么样的学习问题?(3)、学和思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理解。
(4)、为什么“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就可以成就“文”?(5)、诚实对为学和做人是一样重要的吗?(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仅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体现吗?(7)、孔子为什么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五、整理《论语》八则中的名言警句(1)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学而不厌 / 敏而好学(2)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3)个人修养方面——人不知而不愠(4)生活交际方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六、质疑问难2、请学生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论语》八则的内容。
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文中提到的学习方法。
2、感悟赏析,了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语、成语、名言警句。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常识。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教学过程: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要求指出出处。
2、请学生谈谈孔子及《论语》等文化常识。
3、学生交流学习的重点、难点。
4、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正音、释义。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可以为师矣(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诲女知之乎(7)不耻下问(8)默而识之(9)必有我师焉(10)不悱不发(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5.诵读欣赏(1)齐读(2)教师针对齐读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3)学生齐读;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指明学生诵读(5)教师指导美读;学生自告奋勇美读;学生乐读乐颂。
6.指明学生翻译,教师扼要分析,最后总结归纳。
7.背诵或默写比赛,评出优胜者。
8.作业:(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成语,名言警句。
(2)翻译全文。
(3)请对《论语八则》中提到的学习方法,任选一则,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文训练训练目标:掌握一般的说明顺序,能条理清晰地说明小制作。
学会正确地使用词语。
第一课时写作实践课课前准备:回顾以前做小制作所用的材料、步骤和方法,将这件作品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1.教师明确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简单地介绍一件小制作,能条理清晰地说明制作的过程。
2.学生写作。
第二课时作文评改课课前准备:以四人为单位分组。
教学过程:1.教师明确评分标准。
(1)读了对方的作品,如果你觉得能以此指导自己完成制作,可以评为85分。
(2)虽有疑惑,但对动手制作影响不大,可评为75分。
(3)关键部分说不清,影响制作的顺利进行,可评为6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活动记录
、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3、解释加线的字
1、温故而知新()
2、思而不学则殆()()
3、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诲人不倦()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里面。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复习自学提纲
(1)文学常识。
(2)课文的重点词语。
(3)翻译重点句子。
(4)课文内容理解。
(5)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知识要点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的言行的书,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编纂而成。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
《论语》八则
时间
地点
七年级办
召集人
课题
《论语》八则
课时
3课时
(总第72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2)翻译重点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4)背诵、默写课文。
重难点
重难点:基础知识、常规词语、词语的特殊使用、翻译、阅读。
教学过程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⑥默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朝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_______家、________家。他是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3).《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_②___________
(4).《论语》与___、____、__统称为“四书”。
(5).《<论语>八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成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厌: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愤: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