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第4讲 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第4讲 学案含解析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此外还完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实行刺史制度和察举制。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时期经济(1)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3)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陶瓷、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之称。

(4)田庄经济兴起。

思想文化(1)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秦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条件01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02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03221年,建立中国历史04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05咸阳。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内容06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07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08诸卿。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09丞相汇报工作。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特点10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③郡守和县令(长)11皇帝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3)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阶级矛盾。

2021年高考历史秦汉魏晋知识点总复习

2021年高考历史秦汉魏晋知识点总复习

2021年高考历史秦汉魏晋知识点总复习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秦汉魏晋知识点总复习,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秦汉魏晋知识点总复习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央机构(1)秦朝①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②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朝: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地方制度(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2)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补充: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治的问题。

(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

(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压抑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加强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5)设置十三州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3.选官制度(1)战国、秦朝和汉初: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2)两汉:首创察举制。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察举制、征辟制,以儒传教,选拔官员途径多样化(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4.监察制度(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高三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思想(通史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思想(通史复习)

楚前 汉 战 争年 西 汉 建 立
汉文 高景 祖之 刘治 邦
年 王 莽 篡 夺 政 权
202
60
119
138
主题三 东汉的统治:(公元25年-----公元220年)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出 年现 *“ 刘光 秀武 建中 立兴 东” 汉 党锢之祸 班甘 超英 出出 使使 西大 域秦 蔡 伦 改 进 造 纸 术 184
【阶段特征】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 期: •◇:表现: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封建经济恢复发展; •3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科技文化大发展。 •4外交:“中华文化圈“酝酿和扩大;丝绸之路开通。
秦朝时期的经济
• 农业:秦朝——“泰半之赋”(农民将收成的三分 重 之二上缴给国家。) • 徭役——秦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徭役主 要适用于大型工程或者统治者的奢侈宫殿工程 过度 等。) • 工商业——A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和度量衡, 促进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 B“市”——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器中。
建立
恢复 和 发展(休 养生息政 策)
衰亡
汉武帝的大一统
8 前 董 仲 舒 年 建 张 议 骞 设 出 立 使 太 西 学 域
与汉 匈武 奴帝 三派 次卫 大青 战、 霍 去 病 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 西前 域 开年 始* 正设 式西 归域 属都 中护 央* 政标 权志 着
③文化: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 化交流。创造灿烂的文明,保障中华文明的延续。
④外交: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集中 力量抵御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升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提升

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4讲一、选择题1.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倡汉化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南方农业生产的繁荣发展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答案】D 【解析】材料“东吴”“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说明当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项正确。

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

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

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士族势力的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的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需要向国家交纳赋役,因此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故选B项。

3.(2021·湘豫名校联盟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

这表明当时( )A.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活跃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C.丝路沿线大量城市兴起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导致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断变更,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可知,兴起的是丝路起点城市,不是沿线城市,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排除D项。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春秋 战国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 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从秦汉至宋 (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元 (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02
经济模块
线索 1 农业
时期
历程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原始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社会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夏商周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时期
历程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01
政治模块
线索 1 中央体制的演变
时期
历程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 先秦
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 秦朝
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时期 明清
历程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 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 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ppt

2021高考历史考试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ppt

被称为“外朝”,演化为执行机构。
3作用:相权被削弱。
3.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1实施: 03 _汉__武__帝___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
区域,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
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秦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 01 __兼__并__战__争____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 02 __商__鞅__变__法____日益强大。 (2)经过: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 03 ___2_2_1____ 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04 __中__央__集__权____封建王朝——秦朝,定 都 05 _咸__阳___。
思想根源 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根源 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二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秦统一六国 (1)客观条件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 提供了条件。 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郡守:主持全郡政务,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 09 _丞__相___ 汇报工作。(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特点 ①皇帝制度: 10 __皇__权__至__上____,皇位世袭。 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③郡守和县令(长)均由 11 _皇__帝___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 效控制。 (3)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沿用。 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阶级矛盾。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4: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中国古代史 历史复习04: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1届新高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一、中国古代史历史复习04: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1、统一的原因①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②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

③广泛吸纳各国贤士。

④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统一顺序依次为:韩、赵、魏、楚、燕、齐(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

⑤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结果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王朝,定都咸阳。

(最终于前207年灭亡于子婴,仅存14年。

)通过进一步征伐,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3、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嬴政把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只有皇帝可以自称“朕”,皇帝命令称为“制”或“照”,皇帝的印称为“玺”。

②皇位世袭。

嬴政称自己为“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③皇权至上。

皇帝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4、三公九卿制度的创立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在秦朝为虚设,军事由皇帝掌管。

④九卿也称为诸卿(不一定是九人),负责具体事务,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等。

其中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等专为皇帝家庭服务,即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⑤中央主要官员彼此牵制,有利于君主专制;诸臣朝议,最后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失误。

5、君主专制专制相对于民主而言,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少有牵制。

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体现在君主与其他重要主要官员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君主与宰相之间的矛盾。

就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趋势而言,君主专制是趋于加强的。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教学案

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汉代儒学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3)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 (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线索1中央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先秦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内阁逐渐拥有票拟权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线索2地方体制的演变时期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

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唐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时期历程宋朝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线索3选官制度的演变线索4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1)机构设置:秦—御史大夫、监御史;汉—御史大夫、刺史;唐—御史台;宋—御史台、通判;元—御史台、行御史台;明、清—都察院。

(2)历史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汉代儒学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

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3)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书法(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2)魏晋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绘画(1)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代表:《夫妇宴饮图》。

(2)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念是“以形写神”。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科技文化的时空定位►探究儒学的官方化史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依据史料,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解读]史料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反映出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再分析“自身之约束”行动上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

[试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材料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

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

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和更牢固的统治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

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

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

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了儒家学说取得成功的原因。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提示】观点一:赞同其观点。

儒家学说正是符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才最终取得正统地位。

如孔子的“仁”的学说、“和为贵”,董仲舒宣扬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及程朱理学等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

观点二:不认同作者观点。

儒家学说从创立就极力在道德上为统治者和社会不平等作辩护,为中国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

但在战国时期、秦朝、汉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受统治者的欢迎,相反经常受到打击。

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紧密联系,不完全取决于该思想本身。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绵阳一诊)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家的学术研究A[由材料“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知,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消除”一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并没有影响儒家的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

] 2.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反映出董仲舒(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A[由材料“故其德足以……天夺之”可知,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表明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

]3.(2019·乐山调研)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

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D[题干主要论述汉代纸的发明,没有谈及汉代纸的书写功能,故A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这不等于在全国各地推广造纸术,故B项错误;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其发明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并且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故D项正确。

]4.(2019·成都检测)右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

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

该简牍说明当时( )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B[“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文字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书体主要为秦隶”比小篆要简化,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的使用,首先在民间实行,没有官方规定,故C项错误;“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无法得知当时秦国法律文书使用书体的情况,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命题角度秦汉魏晋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全国卷Ⅰ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Ⅱ2019·西汉初期,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因素;2017·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全国卷Ⅲ—1.从考查内容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是考查的重点。

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文化主要考查汉代史书、魏晋的书法等。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及秦汉、魏晋时期思想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休养生息的需要,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

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