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评价
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评价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制品,被广泛应用于RhD阴性孕妇遭受RhD阳性胎儿威胁的防治措施中。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免疫性质和应用特点,对其免疫原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是指物质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
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是通过抗原决定簇(epitope)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从而激活和引发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主要通过免疫球蛋白的Fab区域与红细胞表面的RhD抗原相互作用,而Fc区域则与巨噬细胞或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从而介导了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反应。
因此,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具有明显的免疫原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其次,我们来讨论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是对物质对机体不良反应的评估。
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安全性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对接受者的直接影响,二是对供血者的间接影响。
对于接受者的直接影响而言,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应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一方面,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与红细胞表面的RhD抗原结合,可能触发ADCC反应,导致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寒战、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此外,由于其与补体系统有关,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因此,在应用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注意事项,定期监测患者的相关指标,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对于供血者的间接影响而言,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制备过程中可能涉及对供血者的免疫反应。
在抗人红细胞RhD全分子IgG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从RhD阳性的供者中提取红细胞,并通过特定的制备流程和技术,获得免疫球蛋白制品。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
药物的免疫原性分析方法浅析摘要: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是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引起的抗体反应会影响药动学、药效或毒性反应。
ADA的产生会缩短或延长药物半衰期,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分布。
免疫原性的分析在复杂的血清基质中进行,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
分析方法及检测水平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检测的有效性。
免疫原性评价是药物开发阶段中安全与疗效评价的需要,也是申报提交的关键要素。
开发有效的免疫原性检测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免疫原性,MRD,方法学验证正文免疫原性通常是指治疗性蛋白和/或代谢物诱发其自身或相关蛋白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
一般分子量越大免疫反应越强。
分子量低于4000时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在4000到10000之间时具有弱免疫原性,分子量大于10000时具有强免疫原性。
但是也有例外要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
免疫原性分析必须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均开展。
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可能诱发机体产生有害的免疫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免疫原性评价需要有效特异的检测方法。
在临床前便需要确定检测方式,在方法的设计、开发和验证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环节。
临床前和临床中样本的检测需使用经过严格验证的方法进行检验。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平台主要包括ELISA、ECL、RIA和SPR。
检测方法一般为夹心法、间接法或直接法。
免疫原性方法学的开发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模式的选择、包被抗原浓度的选择、包被条件的选择、封闭条件的选择、样品稀释液的选择、最小稀释度(MRD)的选择、酶稀释液的选择、显色液时间的选择以及各条件的孵育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每个反应步骤都会影响方法的性能。
阳性抗体的质量直接影响方法的灵敏度。
阳性抗体需要稀释在与待检样本一致的空白动物血清中。
由于基质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检测背景,需要优化各反应条件将背景降低。
对于背景的高低无确定的要求,但是背景越低越好,太高的背景也会影响检测灵敏度。
开发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灵敏度和耐药性,其次为精密度、选择性、特异性、稳定性。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非特异性作用 注射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 局部过敏反应 其它
免疫复合物沉积,影响肾脏;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或效应 免疫细胞导致其它的免疫反应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结果解读
基本原则
不能直接外推,不能完全反应临床的免疫原性
结合PK、TK数据分析动物暴露情况
结合动物毒性反应,综合考虑种属差异,评价临床前毒性 风险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自身内源性EPO,造成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 症
--其它内源性对应物存在的药物,如干扰素,IL-2,GM-CSF,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有报道针 对内源性对应物的抗体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三、对临床前安全性的影响 过敏反应 诱导产生IgM或IgG,特别是有时也诱发IgE,导致速发型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策略:基于风险、基于目的、基于数据
可揭示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的差异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对于临床研究是需要的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一、对PK、TK的影响 ADA产生改变PK、TK profile
与药物活性位点或非活性位点结合 对于治疗性抗体药物可能会加速药物清除,减少药物暴露
量 对于蛋白和肽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药物清除,增加药物暴露
ADA检测的重要性
快速地清除,影响药代或药效学谱线,缩短或延长半衰期 ,改变生物分布
中和药物,损失药效
产生免疫效应,如过敏反应,超敏反应,血清病,免疫复 合物沉积
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免疫原性,指的是一种物质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在药物研发中,了解一种化合物的免疫原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高度免疫原性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探讨免疫原性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免疫原性的定义及机制免疫原性指的是一种物质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免疫原性分子。
而免疫原性分子可以是各种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多肽、糖等。
免疫原性的机制是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分子呈现给T细胞,激活T细胞后再产生抗体或激活其他免疫细胞,最终引起免疫反应。
不同的抗原会被不同的抗原递呈细胞处理,进而激活不同的T细胞,从而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原性与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中,免疫原性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过高的免疫原性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就需要对药物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
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估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进行。
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免疫原性试验和各种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体外免疫原性试验包括T细胞识别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等,可以检测药物对人类T细胞的影响。
各种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则可以评估药物对人类细胞的毒性。
体内实验则包括小鼠、大鼠和猴子等动物实验。
通过体内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观察到药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在人体内的效果。
然而,动物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动物模型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差异等。
三、药物研发中的免疫原性管理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要对免疫原性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一些管理策略:1. 设计合适的药物分子结构。
药物分子的结构对其免疫原性有很大影响。
化学家可以设计出较低免疫原性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
2.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
抗药抗体ADA检测:精准评估药物免疫原性
抗药抗体ADA检测:精准评估药物免疫原性在生物制品领域,抗体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生物制剂。
然而,随着抗体药物的使用逐渐增多,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产生了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ies,ADA),这可能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准确评估药物免疫原性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药抗体ADA检测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精准的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抗药抗体ADA。
在接受抗体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这些药物的抗体。
这些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抗体-药物复合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准确检测和评估抗药抗体ADA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抗药抗体ADA检测的首要目标是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ADA,并评估其对药物的中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RIA)、生物传感器技术和流式细胞术。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药物和患者特点进行评估,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抗药抗体ADA检测,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关键信息:首先,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抗药抗体。
这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我们可以评估抗体对药物的中和能力。
如果抗药抗体能够中和药物,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可能降低,从而降低治疗效果。
最后,抗药抗体ADA检测可以帮助解释临床试验结果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进行抗药抗体ADA检测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因素。
首先是合适的检测时间点。
抗体产生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治疗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检测可能更为合适。
其次是合适的检测频率。
检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药物和患者特点进行评估,以平衡检测的成本和效益。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免疫原性评价PK/TK数据处理
方式: A:在计算平均值前剔除产生ADA个体的PK、TK数据 B:对影响PK行为的个体剔除数据 C:不管ADA产生,所以数据参与平均值计算 D:科学判断,Case By Case E:剔除和未剔除产生ADA的个体分别计算
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评判免疫原性,为临床免疫原性评价 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很多拟用于人的生物制品对动物有免疫原性,因此该类产品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时,给药 期间应检测抗体以帮助解释试验结果。应明确抗体反应特点,如滴度、出现抗体的动 物数、中和或非中和抗体等,并将抗体的出现与所有药理和/或毒理的变化综合考虑。 尤其在解释数据时应考虑抗体形成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参数、影响范围和/或不良反应的 严重程度、补体活化或出现新毒性作用等的影响,也应注意评价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和 沉积有关的病理变化。《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策略:基于风险、基于目的、基于数据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二、多聚体:
多聚体是天然结构或变性蛋白组成的高分子量聚合体 生产各环节、产品运输、保存、给药等过程均可能产生 多聚体产生会增高产品免疫原性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三、游离药物干扰ADA检测:
游离药物与游离ADA结合,影响ADA检出,导致假阴性
治疗用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
XUE u—i Xi x a
,
( qnF o n rgA m ns ai , n2 7 0 , hn ) L i oda dD u d iirt n 5 4 0 C ia t o
Ab ta t T e a e t ima r moe u e a e s o in f a t p l ain v l ea d b o g th g e e t w t h e e— s r c : h r p u i b o c o lc l sh v h wn sg i c n p i t au n r u h u e b n f s i t e d v l c i a c o i h o me t f itc n lg , h l t i mn g net a e d t mmu e rs o s sa d c u et xc a d a v re r a t n . oh w t p n oe h oo y w i i mn o e ii c n la i ob e s y o n e p n e n a s o i n d e s e c i s S o o o
・
1 4・ 7
左鲁药事 ・ l P a a uc A as 0 2 V1 1No3 Qi hr c ta fi 2 1 o 3 , . u m e il r .
治 疗 用 生 物 大 分 子 免 疫 原 性 的 研 究 进 展
薛秀 霞
( 利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山东 利津 2 70 ) 5 40
检测治疗用生物大分子 的免疫 原性是 相关研 究人 员普遍关
同时使用 时, 不能根据单个 药物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免疫原性 的大小来推
断联 合 用 药 时 出现 免 疫 原 性 的 可 能 性 。此 外 , 药 方式 对 生 给
大分子药物设计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大分子药物设计及其生物活性评价大分子药物在现代药物研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具有药效强、作用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当今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大分子药物的概念、设计策略、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分子药物的概念大分子药物是指分子量在1000以上、通常为蛋白质、肽、核酸或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的药物,其以靶向作用及刺激、调节生物体内分子和细胞活动的方式发挥药效作用。
相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药物具有选择性强,不易发生代谢,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二、大分子药物的设计策略1.分子结构设计:大分子药物的分子结构设计是其成功研发的关键,设计策略包括合理的亲疏水平衡、功能团固定化、前体肽结构改造等。
例如,在蛋白质药物设计中,通过对药物的立体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增强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
2.对靶点的选择:对于大分子药物研发而言,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深入的生物学分析、病理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找到目标蛋白或酶,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可以大大提高大分子药物的成功率。
3.靶点结构研究:靶点结构的研究是大分子药物研发中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通过先进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出靶点的空间构象和功能机理,从而为大分子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宝贵的指导。
三、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包括药物的亲和力、特异性、药效、持续时间等方面的评估。
1.药物的亲和力评价:药物的亲和力是其发挥药效作用所必需的重要性质。
通过离子色谱、电泳分离等技术对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特点进行测定,可以了解药物与受体之间的亲和力大小,为优化药物分子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2.药物的特异性评价:药物的特异性是指对目标分子或细胞的选择性作用。
要求药物与非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同时能够发挥对靶分子的选择性、特异性的生物活性。
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技术是特异性评价的主要手段。
3.药效评价:药效是评价药物是否具有治疗效果的重要性质。
大分子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半抗原(hapten):只能与特异抗体作用,但不引 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分子
药物安评中所指的免疫原性(狭义)
Immunogenicity refers to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e host against the Therapeutic Protein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物类似药可能要单独制定
免疫原性评价关键词
基于风险的原则(Risk-based)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Case by Case)
多层次递进式进行(Multi-Tiered Testing Approach)
目前免疫原性分析领域不确定点很多,细节性的争议问题很多,许多机构具体做法差异很 大,理解也不同,国内无法规,国外法规又很笼统,所以对于许多问题难以得到明确答案, 三个关键词是被国内领域专家说得最多的,这是一种很保守但又很有道理的答案。
验前对天然抗体进行预筛选,剔除存在天然抗体的个体,避免其对实 验结果总体评价的影响;在样品检测时发现天然抗体存在解读时需通 过抗体滴度进行免疫原性的结果解读。
六、中和抗体难点:
分析模式选择:基于药物作用机理;Cell-base 或LBA? Cell Based assay更复杂、变数多、波动大 阳性抗体:须有中和活性 真实样品的影响
疫苗设计和免疫原性评价的方法
疫苗设计和免疫原性评价的方法疫苗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通过给人体免疫系统注射病原微生物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成分,让人体免疫系统生成免疫记忆,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应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在疾病防控中,疫苗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疫苗设计和免疫原性评价的方法。
疫苗设计的方法目前疫苗设计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活疫苗活疫苗是利用生物学基础,以弱化或者是灭活的病原体为基础,制备能够诱导免疫保护的疫苗。
这种方法的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在病原体的选型、培养、减毒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在活疫苗的制备时,需要选择一些比较安全的病原体,并去除或者减弱病原体的毒力,使其能够在人体内繁殖并诱导免疫反应,但又不会引起疾病。
例如卡介苗就是一种活疫苗。
2.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根据病原体的免疫原性选择其中具有免疫原性大分子成分(多肽、糖蛋白)的制备疫苗。
亚单位疫苗使用的病原体的成分仅限于免疫原性强的物质,所以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相对更高。
它的制备一般是通过基于基因工程的技术,将病原体免疫原性较强的蛋白质,作为免疫原激发机制,来构建疫苗的障碍机制。
3.腺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是使用腺病毒作为表达载体来制备疫苗。
腺病毒作为表达载体,可以将疫苗需要表达的抗原基因大量稳定表达于人体宿主的细胞中,持久地产生免疫原子宫,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保护性免疫记忆。
免疫原性评价的方法将疫苗注入人体,随后观察其产生免疫反应是一种免疫原性评价方法,但在疫苗研究和开发初期,经常需要进行遗传工程或化学修饰以造成抗原变异和抗原疏效性的原型。
此时,需要用更多的研究方法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目前疫苗免疫原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内实验体内实验主要是依据试验动物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动物来测试疫苗能否引起免疫反应,然后通过特定指标来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能力。
2.细胞学实验细胞学实验是利用人体、动物和植物等细胞培养方法,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
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3.009·综述·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王慧敏,闻镍,王晓霞,刘丽,刘会芳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1]。
许多生物药物在体内都具有免疫原性,对动物或人给予蛋白多肽类药物或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药物后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生抗药物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
ADA 会对药物暴露、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效、药物毒性作用等造成影响,主要包括:ADA 与药物结合,可能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清除、影响血浆半衰期和组织分布、改变药物的暴露水平和药代动力学特征;ADA 降低药物暴露水平可能使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药物毒性作用被部分掩盖,影响对药物毒性作用的评价及对临床研究中起始剂量的评估;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会中和药物的活性,降低药物的药效作用;ADA 与药物及内源性同系蛋白结合后,可能会导致该蛋白缺陷综合征,引起相应毒性作用;对药物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等,ADA-药物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引起免疫病理变化和相关不良反应。
因此,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理和毒理研究中评价免疫原性有助于对研究结果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是生物药申报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
同样,免疫原性评价也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临床研究中重要的评价项目,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生物类似药物研发中,也是进行相似性比对的主要指标之一。
EMA、FDA、NMPA 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中都要求检测此类药物的免疫原性,检测的要求越来越严。
蛋白多肽类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主要包括判定ADA 的存在与否、ADA 水平(抗体滴度)、是否具有中和能力、抗体产生比例和发展变化情况等。
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可用于ADA 检测。
蛋白多肽类和单抗药物由于给药剂量大、半衰期长,循环中的高浓度药物给免疫原性的评估带来了很大挑战。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是根据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针对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进行技术指导的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药物的免疫原性研究,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对象主要为新药物和生物制剂,不包含常规药物。
2.研究对象需要经过评估和确认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免疫原性研究的设计需要明确目标、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2.应采用多种实验方法综合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3.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亲和力实验等。
4.动物实验主要包括小鼠或大鼠模型,使用正常组织或人类化的动物模型。
5.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人群中的观察和测试,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同意。
三、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实验数据的收集应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并进行详细记录和保存。
2.实验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等。
3.实验结果的数据解读应结合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知识进行。
四、结果和讨论1.结果应根据研究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2.讨论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与现有的免疫学和药学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五、实验的伦理与安全1.实验过程应符合伦理规范,动物实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和同意。
2.实验期间应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对实验人员和动物造成伤害。
六、结论与建议1.结论部分应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药物开发和使用的建议,包括避免或降低免疫原性等。
综上所述,《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提供对药物免疫原性研究的技术指导,规范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报告,确保药物的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该指导原则仍然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文件,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免疫原性与耐药性的预测与评价
免疫原性与耐药性的预测与评价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的预测和评价也日益精准。
在医学领域中,免疫原性和耐药性是疾病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两大因素,因此其预测和评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测与评价的意义、方法、技术和新进展等方面,对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的预测与评价进行探讨。
一、预测与评价的意义1.1 免疫原性免疫原性是指物体(包括疾病)是否能够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在药物研发中,对于一些新药或新疫苗的研发来说,其免疫原性的评估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通过预测免疫原性,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一种药物或疫苗是否会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免疫副作用,减少临床前试验的成本和时间。
1.2 耐药性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于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细菌对于某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就需要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评估,以便选择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用于治疗。
二、方法2.1 实验法早期对于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的评估主要采用实验法,包括小鼠模型、细胞模型等。
这种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能够检测药物或疫苗对于体内的作用,但也面临着问题。
实验方法受到模型的限制,与人类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存在伦理问题。
2.2 计算机辅助预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预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药物和疫苗进行免疫原性预测,分类器能够预测药物分子结构与免疫强度的相关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针对耐药性的评估,则可通过序列分析、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等方法,预测细菌对于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
三、技术3.1 ELISPOT技术ELISPOT技术是一种检测单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水平的方法,可用于检测单个细胞分泌的特定细胞因子水平,是评估免疫原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方法采用酶标盘技术,利用专门的试剂盒将活化T细胞分泌的蛋白定量。
该方法精度高、检测速度快,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安渡小讲堂I生物药的免疫原性评估
APC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吸收抗原(此处为生物药)并将关键性肽段呈递到细胞表面,供T细胞进行识别并激活。因此,从候选生物药中提前识别出特征肽段(T细胞表位)将有助于控制免疫原性的风险。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已经被用于T细胞表位的预测[10]。计算机模拟不需要进行真实的试验且具有很高的筛选通量,对于识别T细胞表位有一定优势,但其它可能引起免疫原性的因素,例如表位-MHC复合体的亲和力、表位的生物学功能等,是不能通过计算机模拟算出的,所以还是需要以体外试验等方法来进一步确认。相较于T细胞表位的预测和识别,有关B细胞表位的预测和识别技术文献报导还比较少,初始B细胞的体外培养半衰期较短,难以在体外对B细胞免疫反应进行有效评估。
生物药作为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APC)结合后有可能诱导T细胞和B细胞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产生ADA,就如同氧气、热源和可燃物相互作用会产生火焰一样(图1)。与之类似的,也可以像扑灭火焰一样,从APC, T 或B 细胞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作为切入点来降低免疫原性发生的风险[8]。
图1 诱导ADA产生的免疫级联反应示意图[8]
03
免疫原性风险管控
因为病人产生免疫原性的不确定性,在临床设计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1]。首先,对病人入组要有一些限制。有过敏史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病人入组要慎重。用过同类药物的病人要排除或加上一些限制条件。其次,如果药物是高风险的,要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频率,剂量等等来降低免疫原性的发生率。适当选择采样点以便用到ADA的数据用来帮助监测或减小免疫原性引起的副作用。输液反应不一定能找到直接的证据关联到免疫原性,但确实有不少病人发生输液反应时是ADA阳性,所以在有些高风险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在给下一个剂量的药物时会参考病人的免疫原性状况,以便做好应急处理。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
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03.05
•【文号】2021年第25号
•【施行日期】2021.03.0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
原则》的通告
2021年第25号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药物免疫原性研究,为工业界、研究者及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参考,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3月5日附件1: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免疫原性评估在生物制药中的重要性
免疫原性评估在生物制药中的重要性免疫原性评估在生物制药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市场接受度。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进步,生物制药,特别是基于蛋白质、抗体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治疗性药物,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关键工具。
然而,这些生物制剂在人体内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药物抗体(ADAs),这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全面而精确的免疫原性评估策略是生物制药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免疫原性评估在生物制药中的六大重要方面:一、确保患者安全与药物有效性的基石免疫原性评估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患者安全。
通过识别和量化ADAs的产生,研究人员能够评估这些抗体是否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导致药物清除加速或功能中和,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如果药物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并产生ADAs,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引起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严重时危及生命。
二、指导药物设计与优化在药物研发早期阶段,免疫原性评估能为候选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宝贵信息。
通过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初步的体外免疫原性预测模型,科学家可以预测和减少潜在的免疫原性风险,选择具有较低免疫反应倾向的序列或结构。
这种预防性策略有助于减少后期临床试验中的失败率,节约开发时间和成本。
三、支持监管合规与市场准入全球各地的药品监管机构,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均要求对生物制品进行全面的免疫原性评估,作为批准上市的必要条件之一。
详细的免疫原性数据,包括ADAs的发生率、滴度、特性和临床关联性,是评估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证据。
缺乏充分的免疫原性数据可能会导致监管审查延迟,甚至无法获得上市许可。
四、促进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免疫原性评估对于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免疫响应差异,可以识别出对药物更敏感或易产生ADAs的特定人群,从而调整剂量、改变治疗方案或采取预防措施。
治疗用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
治疗用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薛秀霞【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大分子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带来巨大效益,但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毒副作用.如何合理的预测、减小及检测治疗用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对生物大分子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响因素、改善手段、检测手段等方面对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2(031)003【总页数】4页(P174-176,178)【关键词】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研究进展【作者】薛秀霞【作者单位】利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利津,25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治疗用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蛋白、酶、激素、单克隆抗体等,因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而成为当今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报道和上市产品也急剧增多,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癌症、慢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这些生物大分子作为机体的外源性物质,不可避免地会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比如形成针对药物的抗体、激活T细胞或内源性免疫反应等,从而减小药物疗效,甚至可能产生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
如何合理地预测、减小及检测治疗用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是相关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影响因素、改善措施、检测手段等方面对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1 影响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影响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很多,按照产生的原因可分为患者相关、给药相关及药物相关的因素[1]。
1.1 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调节免疫应答的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相关的遗传因素和年龄。
患者的遗传因素可以改变机体对药物的免疫反应,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机体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免疫相关的毒副作用[2]。
健康的个体对天然蛋白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同时能够识别自身蛋白,但是免疫缺陷患者对这些蛋白可能缺乏正常的免疫耐受性,从而更有可能产生药物相关的抗体[3]。
多肽免疫原性风险评估
Immunogenicity risk assessment of synthetic peptide drugs and theirimpurities合成多肽药物及其杂质的免疫原性风险评估申明:用途仅限知识分享。
介绍美国FDA的ANDA申报途径要求仿制药企业提供仿制药中的所有新杂质(未出现在原研产品中的)信息,因为这些杂质可能引入T细胞表位的时候而产生不必要的免疫反应。
本篇综述描述了多肽药物杂质如何产生意想不到的免疫原性,以及描述了各种生物活性多肽产品计算机分析和体外免疫原性风险评估的框架。
Hexf:本文起点的应该是RLD是重组来源的多肽仿制药ANDA申报,并延展到了RLD是化学合成的多肽的仿制药,比如艾塞那肽,鲑降钙素。
首先是通过免疫信息学工具分析杂质肽序列,然后通过体外试验验证具有免疫原性的能力。
图形摘要如下:对于非疫苗类治疗产品,免疫原性通常是被认为是不希望看到的免疫反应,通常包括T细胞和B细胞免疫反应,固有免疫反应也涉及其中。
评价测量人体中抗药抗体ADA是生物制品批准前评价其免疫原性的关键方法,通常是在新药的临床Ⅰ期、Ⅱ期和Ⅲ期试验阶段实施。
因此对于ANDA申请,仿制药的ADA检测是不适用的。
一般来说,仿制药多肽的API不是免疫原性的风险评估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些药物的免疫原性通过长期的临床使用已经研究的十分清楚。
但一些序列的修饰和侧链的副反应可能会介导合成多肽的潜在免疫原性,这也是FDA ANDA指南中强调的,比如氨基酸插入、缺失、D型氨基酸、β氨基酸、聚集、氧化、还原、脱酰胺等等。
多肽杂质的免疫原性和多肽API内在的免疫原性是相关的。
比如一些外源性多肽药物(非人源,艾塞那肽、鲑降钙素),都是众所周知的具有免疫原性,其中的杂质亦含有免疫原性。
相比之下,内源性的多肽药物,如特立帕肽,它们的杂质因为和内源多肽相近的序列而有更低的免疫原性,但一些显著的个例除外。
他司鲁肽(Taspoglutide)在2010年因在49%的受试人中产生了ADA以及产生了系统性的过敏反应在Ⅲ期临床中开发失败,后续研究表明就是其中的杂质和HLA限制性(HLA DR)与过敏和/或类过敏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摘要: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 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
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
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
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
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
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
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
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
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
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
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
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药物的的疗效发生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一、多结构域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类型: Fc、HSA融合蛋白 PEG化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 ADC药物
多结构域药物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风险更为复杂,分析方法 建立更为复杂
注意点:通常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区分与药物结合的表位,根据结合功 能区来区分ADA的风险
药物的免疫原性评价
免疫分析实践领域独立评论员 章登吉
免疫原性评价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什么类型的药物需要进行免疫原性评价 药物研发的哪些阶段需进行免疫原性评价? 滴度实验要不要做? 中和抗体何时开始做? 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是否需要从T细胞角度考虑? 分析方法中耐药性要多高才算满足要求? 标准阳性抗体如何制备如何制备、选择? 临床前阶段为什么要做免疫原性评价?其意义 临床前免疫原性结果如何解读? 对于统计学做法如何理解? 长期稳定性要不要做? 现行指导原则的缺憾在哪里?国内指导原则何时出来?生
标相一致 方法学考虑: 平台:普通ELISA、MSD,SPR,Gyros Assay format 层次:筛选、确证、滴度、中和抗体 其它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结果评价
评价原则 根据免疫原性抗体(如IgG)的产生和消除规律判断,不
依赖于单独某一个检测时间点结果 免疫原性评估结果需结合种属、暴露情况、药效学指标、
功能结构域发挥治疗作用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三、对临床前安全性的影响
对药物暴露量的影响 ADA影响毒理学试验的毒代动力学检测 通过影响PK行为影响暴露量 对药理作用影响在安全评价中的可能关注: 毒理学伴随药效指标进行性测定 靶点相关的毒性检测 药物为内源性物质或作用于内源性物质
合蛋白)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考虑要点
采样时间点设置 基础值(给药前基础水平) 抗体产生时间(D10-D14,检测抗体的产生同时关注毒性
变化) 试验中后期TK采血点附近(结合TK结果,评价药物暴露) 恢复期时间点设置(结合ADA评价消除情况) 临床前评价免疫原性采样点设置最好与PK、TK及相关PD指
物类似药可能要单独制定
免疫原性评价关键词
基于风险的原则(Risk-based)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Case by Case)
多层次递进式进行(Multi-Tiered Testing Approach)
目前免疫原性分析领域不确定点很多,细节性的争议问题很多,许多机构具体做法差异很 大,理解也不同,国内无法规,国外法规又很笼统,所以对于许多问题难以得到明确答案, 三个关键词是被国内领域专家说得最多的,这是一种很保守但又很有道理的答案。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的抗体可攻击自身内源性EPO,造成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 症
--其它内源性对应物存在的药物,如干扰素,IL-2,GM-CSF,促血小板生成素等有报道针 对内源性对应物的抗体
免疫原性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影响
三、对临床前安全性的影响 过敏反应 诱导产生IgM或IgG,特别是有时也诱发IgE,导致速发型
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既有免疫原性又有 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hapten):只能与特异抗体作用,但不引 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分子
药物安评中所指的免疫原性(狭义)
Immunogenicity refers to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e host against the Therapeutic Protein
临床前考虑动物数量少的情况下: 1)如果产生ADA动物个体数少剔除个体数据进行计算 2)如果产生ADA动物个体数多可采用截断方式(剔除样本数据) PK/TK数据处理现状: 1)PK\TK数据标准化非常困难 2)不同药物有不同生物学效应 3)不同的PK行为 4)不同实验设计和测定方法
ADA分析方法的挑战与策略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考虑要点
基于作用机制与风险考虑原则 免疫原性产生高风险 考虑免疫毒性程度及范围 考虑PD指标及TK测定采样点及灵敏度 药理作用高风险 PD指标及时间点设置 靶向毒性相关指标设置 内源性靶点或内源性物质要密切关注药理相关作用 是否需要进行抗体分析或者说进一步的抗体分析: 滴度分析 中和抗体 抗体表征:如分型和抗体具体作用的结构域(如ADC、融
动物毒性表现等综合评价 充分考虑免疫原性可能导致的免疫毒性 根据具体药物,Case By Case
免疫原性评价PK/TK数据处理
方式: A:在计算平均值前剔除产生ADA个体的PK、TK数据 B:对影响PK行为的个体剔除数据 C:不管ADA产生,所以数据参与平均值计算 D:科学判断,Case By Case E:剔除和未剔除产生ADA的个体分别计算
ADA检测的重要性
快速地清除,影响药代或药效学谱线,缩短或延长半衰期 ,改变生物分布
中和药物,损失药效
产生免疫效应,如过敏反应,超敏反应,血清病,免疫复 合物沉积
中和人体内源性的蛋白,导致缺陷综合征,甚至带来致命 危害
动物模型中ADA的状态需要应用于药理毒理数据的解释 生物治疗药物是药物开发阶段中安全与疗效评价的需要,也是申报提
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评判免疫原性,为临床免疫原性评价 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很多拟用于人的生物制品对动物有免疫原性,因此该类产品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时,给药 期间应检测抗体以帮助解释试验结果。应明确抗体反应特点,如滴度、出现抗体的动 物数、中和或非中和抗体等,并将抗体的出现与所有药理和/或毒理的变化综合考虑。 尤其在解释数据时应考虑抗体形成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参数、影响范围和/或不良反应的 严重程度、补体活化或出现新毒性作用等的影响,也应注意评价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和 沉积有关的病理变化。《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在临床前要对免疫原性做足够的评估,临床1期、2期要有基本 qualified的方法
进行评估,临床3期要有充分完整的验证的方法进行评价。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的意义
动物模型的免疫原性不能直接外推至人
动物的免疫原性评价数据有助于对非临床毒理学和药理学 数据进行解释
动物模型的免疫原性可以揭示在临床试验中可检测到的潜 在的抗药抗体相关的毒性
策略:基于风险、基于目的、基于数据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二、多聚体:
多聚体是天然结构或变性蛋白组成的高分子量聚合体 生产各环节、产品运输、保存、给药等过程均可能产生 多聚体产生会增高产品免疫原性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三、游离药物干扰ADA检测:
游离药物与游离ADA结合,影响ADA检出,导致假阴性
免疫原性相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前安全评价
何为抗原,何为免疫原性(广义)
抗原(antigen):指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被注射入动物或人体内 后,使其产生循环抗体或改变免疫细胞的反应性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ctivity) 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 疫应答的产物 (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在体内或体外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超敏反应
非特异性作用 注射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 局部过敏反应 其它
免疫复合物沉积,影响肾脏;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或效应 免疫细胞导致其它的免疫反应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结果解读
基本原则
不能直接外推,不能完全反应临床的免疫原性
结合PK、TK数据分析动物暴露情况
结合动物毒性反应,综合考虑种属差异,评价临床前毒性 风险
The immunogenic response generally includes both cellular (T cell) and humoral (antibody) arms of the immune response, however we usually measure antibodies.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TP (anti-drug antibodies, ADA) may consist of IgM, IgG, IgE, and/or IgA isotypes. -interactions between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Thelper cells, B-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cytokines
验前对天然抗体进行预筛选,剔除存在天然抗体的个体,避免其对实 验结果总体评价的影响;在样品检测时发现天然抗体存在解读时需通 过抗体滴度进行免疫原性的结果解读。
六、中和抗体难点:
分析模式选择:基于药物作用机理;Cell-base 或LBA? Cell Based assay更复杂、变数多、波动大 阳性抗体:须有中和活性 真实样品的影响
≤40 aa polypeptides and chemically synthesized polypeptides need not to be evaluate immunogenicity? (答案: ≠) 简单,如小于40aa 的 Exendin也被测出有ADA。
免疫原性产生原因?
治疗性蛋白与内源性蛋白序列差异 结构改变 – 聚合 – 氧化 – 脱酰胺、降解 – 构象变化 药物储存条件 生产/纯化工艺 处方组分 给药途径、剂量与频次 患者的免疫状态 遗传背景
策略:采用酸化等方式破坏此干扰
四、靶点干扰ADA检测:
来源于基质中双价或多价的游离抗原(靶点) 导致假阳性 解决方式:预先用靶点特异性抗原进行封闭或改变分析的模式
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挑战
五、天然抗体的存在:
来源:机体因疾病因素或前期暴露 结果:天然抗体存在使得筛选临界值偏高,假阴性结果偏多 策略:方法建立时空白基质中天然抗体采用统计学方法剔除;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