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ui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9、教育目的——广义上,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课程目标及其规定性——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为: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学名词解释
5、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的方法;
6、试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研究目标,合理控制或创设条件,认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研究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和原因,探讨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16、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7、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文献法:是通过对过去积累的文献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的文献的方法。
9、行动研究法:是指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协作研究某一问题,再把研究结果用于自身实践的方法。
10、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8、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49、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习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民主性、基础性、免费性、世俗性、阶级性等特点。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结果的预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的价值,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又需要具体化为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则进一步具体化为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4、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不过他一般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
也就是说,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
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属性的属性。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学习者:是指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个体。
教学最优化: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合适时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接收后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最根本要求。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培养人的蓝图。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校各阶段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所要实现的学习程度。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素质教育: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素质教育特指学校素质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培养方式使所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自由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机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4、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5、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6、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7、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教师资格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有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教师角色: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
11、教师的专业素质:从结构上有多种划分方法。
从素质内容上分,包括理想品德素质、只是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如果从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说,可以分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
12、教学专业能力:是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
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道德的发展。
学制:即学校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
即国家对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心里相容: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实施:是指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5、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6、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终身教育: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8、个体的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9、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又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等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10、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华生和洛克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5、教育的发展经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
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6、学制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19世纪的英国、单轨制学制(美国)和分支制学制(前苏联)7、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8、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样化以及教育技术现代化等趋势。
9、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院。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1、战国后期《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教育民主化: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洛克的白板说: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随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自然相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的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母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也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给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都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是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3 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5 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也就是学校教师。
6 学习者参与教育活动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个体.7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发展变化的一种期望,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最根本要求.8教育方针国家和党政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和经济的要求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9 素质教育是指发展全体国民和每一个劳动者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活动。
狭义,特质学校素质教育,即在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是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使每个学生自身素质从低级到高级,自由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性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0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1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2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4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1. 广义教育 --- 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 --- 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 --- 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 --- 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 --- 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 --- 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 --- 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 --- 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 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 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 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 ,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 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 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 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 教学方法 ---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启发式教学 ---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 教授法 ---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
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 课堂教学 --- (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 自我教育 --- 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9. 陶冶教育法 --- (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20. 教育合力 --- 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 观查法 --- 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 调查法 --- 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教育评价 ---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 加权定量评分法 --- 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 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
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 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27.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 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31. 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新课程理念试题 - 选择题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C.信息化课程资源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C. 综合评价的10..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B.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C. 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B必要C必需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 B)。
A改革B创新C变革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 发挥B 发展C 发扬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 C)。
A变革B改变C变化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B基本C必要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 重要B 必要C 首要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B)。
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 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D为了一切学生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3、课程不是教学的( A)。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B、耳C、心D、眼25、学生的主体是( C)。
A、教师B、家长C、学生D、学校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 A)。
A、服从B、尊重C、赞赏D、引导27、教师是学习的( D)。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以上都是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 1/3 B 、 2/3 C 、 1/2 D 、 1/4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A、自主、合作、探究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C、学习、讨论、创新D、兴趣、发现、研讨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A、双重抑制B、单一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针对性B、逻辑性 C 、知识性D、创造性33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A 时代的要求B 教学要求C家长的要求D学校的要求34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教材改革B 课堂教学改革 C 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35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A 保持距离,建立威严B 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高 39、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A 教学方法的变革C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40、 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C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D 相互尊重,共同提)B 教学过程的变革D 学习方法的变革)A 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B 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C 家长、教师、工厂A 教学大纲B 学生发展特点C 国家课程标准D 课程改革纲要36、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A 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B 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C 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D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37、 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A 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B 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C 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D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D 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A 教材就是教科书B 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C 教材就是课程D 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42、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自主、合作、创新B 自主、合作、探究C 主动、合作、改革D 提高、发展、创新43、 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A 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