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问题戏曲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也逐

渐发生了变化。如今,戏曲文化被如何理解?它在这个时代里扮

演着怎样的角色?考虑这个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究戏曲文

化的问题,或许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首先,戏曲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人类文化发展

历程中形成的、历经时代洗礼并长期沉淀而下来的文化,具有丰

富的内涵和历史价值。戏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几乎贯

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古代,戏曲文化是一种宗教信仰、

道德规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也是人们文艺欣赏和娱乐

的一种方式。在现代,戏曲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文

化的冲击,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戏曲文化是一种集体记忆。每种文化形式都是一种人类

文化记忆的载体。戏曲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所表达的不仅是一

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还涉及到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戏曲中的题材、角色、情节等元素都为

人们留下了一段段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例如,经典剧目《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表达的人

生哲理和价值观,都成为了整个社会共同的记忆。这些文化记忆中涵盖着中国人民所共同经历过的历史和文化事件,更是一种对民族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第三,戏曲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戏曲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中涉及到政治、历史、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人类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戏曲反映了社会低层次人士的生活经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例如《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展现了社会上夜总会女郎的真实生活;而《李自成》则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革命情绪的高涨。戏曲文化作为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也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戏曲的影响与现状

戏曲的影响与现状

戏曲的影响与现状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个方面,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戏曲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其中,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戏曲在传承中注重师徒制度,学习戏曲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精湛的演技技巧,许多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是经过多年的练习才成为行家里手。戏曲的演出通常需要多个演员配合演出,他们需要精通音乐、唱腔、舞蹈、表演等多项技能,才能够呈现出一场完整的戏曲表演。

虽然戏曲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许多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戏曲,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表演体验。

戏曲的影响

以下是戏曲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主要影响:

文化传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下来。

形成地方文化:戏曲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推动文学艺术发展:戏曲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戏曲,同时也有很多著名的戏曲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社会影响:戏曲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

国际影响:随着戏曲的传播和推广,戏曲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之一。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皖西庐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传统剧种,起源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庐剧,其特色在

于唱腔高昂、表演细腻、唱腔和表演融为一体,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

社会的发展,皖西庐剧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观众对传统艺术缺乏兴趣,对皖西庐剧的

接触也越来越少。这导致了皖西庐剧观众群体的日益老龄化,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同时,因为道德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观众对皖西庐剧的审美标准随之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外界文化的冲击和娱乐产业的兴起,皖西庐剧的演出和传承环境也越

来越复杂。在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戏曲艺术的优势不再明显,传承和发

展压力增大。而同时,娱乐产业的兴起给观众提供了更多新奇的活动选择,避免了对皖西

庐剧的依赖,使得该剧种面临着无可撼动的困境。

为了应对上述困境,皖西庐剧传承和发展需要面对以下问题。首先,必须让更多年轻

观众参与进来,通过与现代社会进行结合,注重创新表演形式,为观众提供更多温情和感

性体验,以期实现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次,在传承和弘扬庐剧的同时,也需要

在剧本内容、角色设定和演出风格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使之适应现代文化需求,更好地反

映当今社会的特色和精神。还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皖西庐剧艺术家,加强演员团队的专业

训练和文化素养,提高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

总之,皖西庐剧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是增强文

化自信、创造精品戏曲、提升演员技艺和推广剧种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弘扬和传

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

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
的冷落。
更 清晰地阐述 了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重大意义 , 明确 了指导 思想 、 奋斗 目标 、 重要方针 , 部署了文化改革 发展 的重点任务等 。浙 江省省委 、
省政府也 明确 了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发展 ,列入文化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省 、文化强省建设 的重点之一 ,出 台了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
神 州文化
对 州
传统戏 曲文化产业 的困境 、 机遇和发展 方略
严 丽 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文化馆
随着信息时代 的到来 , 文化传播途径和类型层 出不穷 , 新 道主要来 自于政府投 资, 只有极 少部分来 自于民间投 资 , 基本
型技术也充分运用到了各类 影视 剧 目当中 ,各种各样的思想 没有国外投 资。 投资主体受限 , 导致我 国传统戏曲文化产业 的 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 让 民众耳 目一新 。相 比而 言 , 我 国 投资规模较 小。 在这种情况下 , 想进入传统文化领域 的民间资 传统戏曲文化受其表演方式 、 传播手段等 因素 的影 响 , 市场发 本不能进入 ,渴求更 多资金 的传统戏 曲院团不能获得充足 的 展受到 了较为明显 的冲击。 特别是在管理 、 投资方 面面临着一 资本进行 自身建设 和开发戏 曲文化资源。 “ 进不了、 要不到” 的 定的 困境 。然而 , 日益深入 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 国家推动文 现象 , 进一步直接限制了我国传统戏 曲文化市场产 出的规模 。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以及 信息 技术 在文化市场领域 的 由于投资渠 道、 投资规模以及产 出规模 的连锁反应 , 使得我 国 广泛运用为我 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带来 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 戏曲文化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 缺 乏应有 的吸引力 , 市场份额 占 统戏 曲优秀文化如何更好地 传承传播 ,关 键看能否守住农村 有不足。尽 管我 国传统戏 曲文化艺术是 民族艺术源远流长 的 观众群体和培养青年观众群 体以及如 何在新媒 体技术运用上 结晶 , 但投资和市场方面的局限性依然严重制约着其发展。 有所建树 。 传 统戏 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与出路

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与出路

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与出路

传统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亟需寻找出路。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传统戏曲的传承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出路。

一、传承困境

1.观众流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戏曲演出已

经不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观众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戏曲市场的观众数量逐渐减少。

2.传承人才匮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地区的戏曲艺人纷纷涌向城市,导致

传统戏曲的传承人才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戏曲艺术的学习和表演难度较大,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导致传统戏曲的传承人才匮乏。

3.创新不足:传统戏曲艺术长期以来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

教学方法。这种传承方式导致传统戏曲艺术缺乏创新和变革,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市场变化。

4.保护不力: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

护。然而,目前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政策不完善等,导致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出路探讨

1.创新传承方式:传统戏曲艺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手

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将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同时,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戏曲培训课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戏曲艺术。

2.培养传承人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传统戏曲艺术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传承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皖西庐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皖西庐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本文将对皖西庐剧传承发展的困境进行简析,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为该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外部环境的变迁对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构成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戏曲剧种的受众群体面临着不断的流失和减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皖西庐剧的传统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一剧种的了解和喜爱程度较低,导致了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娱乐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传统戏曲剧种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演出形式和场所,而需要深入挖掘剧种内在的艺术魅力,寻找新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

二、人才队伍的匮乏威胁着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

传统戏曲剧种的表演和传承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现今愿意从事戏曲表演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导致了戏曲表演人才的匮乏。尤其是对于皖西庐剧这样的地方戏曲剧种来说,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有一支有激情、有才华的表演团队来推动。

传统戏曲的表演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但现实中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更快速、更具吸引力的表演方式,这对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戏曲表演人才,为该剧种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简析皖西庐剧传承发展困境

皖西庐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安徽省庐江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

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皖西庐剧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将就皖西庐剧传

承发展中的困境进行简析,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一、传统演出场馆不足

皖西庐剧是一种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戏曲形式,传统演出场馆对其传承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皖西庐剧在传统演出场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传统的戏曲剧场已经无法满

足现代剧团的需要,因为它们在设施设备,演出条件等方面明显滞后。由于庐剧的演出需

要一个较大的舞台,而这类舞台在农村地区很少见,这也限制了庐剧的传播。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是对传统演出场馆进行更新改造,配备现代化设备,提

高演出质量。可以建设新的戏曲剧场,为庐剧创造更好的表演条件。还可以在农村地区设

立专门的演出场地,推动庐剧在乡村的传播。

二、人才短缺问题

庐剧是一个需要经年累月才能熟练掌握的艺术形式,人才的培养对于其传承发展至关

重要。当前庐剧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一些短缺问题。老一辈的庐剧艺人逐渐减少,年轻人对

庐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兴趣也不高,这导致了庐剧人才的断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

得年轻人很难专心学习庐剧,他们更愿意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在庐剧人才培养方面也存

在不足,一些传统的庐剧教育机构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庐剧。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大力推广庐剧,增加年轻人对庐剧的了解和兴趣。可以

加大对庐剧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庐剧表演和

戏曲程式化的困境与对策

戏曲程式化的困境与对策

戏曲程式化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张凡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7期

摘要:据资料记载,中国的戏曲和印度梵剧、希腊的戏剧、悲劇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它们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国家的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在现代化的今天,戏曲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开始走向了程式化发展,虽然戏曲在不断发展,但是大众对于它的的感觉还是不同的,好的评价也有,坏的评价也有,还有一部分人处在中立位置上,不做评价。本篇文章就戏曲程式化的的含义,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想办法来帮助我国戏曲在现代化社会的得到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戏曲程式化保护传承创新研究

引言

中国的地方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很多地方的戏曲已经申请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但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艺术的不断兴起,导致它们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当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地方戏曲的生存与发展。要想生存,就要懂得改变,要推陈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戏曲发展的道路。

一、如何理解戏曲程式化

戏曲程式化是经过现代生活磨练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表演模式。它是艺术表演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它的存在,戏曲界的学者对此的评价从未停止过,一部分学者持认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戏曲程式化的存在是有自己的美学价值的;另一部分学者则持反对的观点,他们认为将戏曲程式化,会制约戏曲原本的情感,从而影响戏曲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的戏曲的舞台上,舞台艺术又分为包括唱、念、做、打,是全面发展的表演形式。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的每一个表演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将它程式化,也是为了统一舞台风格。程式化对于戏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戏曲表演的程式,是生活中各类现象规范的结果。

剧种危机 ——另一种视角下的戏曲危机

剧种危机 ——另一种视角下的戏曲危机

剧种危机——另一种视角下的戏曲危机

传统戏曲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表现之一就是剧种危机,主要体现为剧种的消亡。剧种的

消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显性消亡。全国剧种上世纪五十年代有317个,八十年代初有360

多个,而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剧团,能够进行专业及业余演出的大概有200多个,也就是说,近20多年有100多个剧种已经消亡。例如戏剧大省山西的剧种由49个减少到28个,几乎

每年消亡一个。另一种是隐性消亡。就是剧种还在,甚至剧团还很多,演出甚至还很繁荣,

然而剧种的个性却在迅速消失或者被同化。探讨剧种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其走出困境的可能性,无疑对传统戏曲走出困境有着重大的意义。导致剧种危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剧种自身艺

术个性的消亡。

剧种自身艺术个性的消亡主要体现为“三个倾向一个缺失”。

首先是“戏曲创作集约化”倾向。所谓“戏曲创作集约化”,就是由几个全国知名的编剧、

导演及其习惯合作的班底,“包打”所有剧种的“天下”。不管语言,不论腔调,更无须了解各

剧种的传统、风格、审美定位和与其他兄弟剧种、姊妹艺术相比照而存在的自我属性。一切

剧种的剧本都写,所有剧种的新戏都排,以至于使得戏曲的通用性代替了剧种的特殊性,戏

曲性代替了剧种性,剧种的优势和特色再也发挥不出来。甚至还出现了戏曲话剧化,歌剧化,舞剧化的倾向。一方面新剧目不能反哺剧种,另一方面剧种本身的艺术积累也不能给予新剧

目以支援,从而造成了剧目和剧种脱节,只见剧本和剧目的个性而不见剧种的个性的现象。

其次是“地方戏剧都市化”倾向。罗怀臻先生在《重建中的中国戏剧——“传统戏剧现代化”与“地方戏剧都市化”》一文中说:“民间是戏剧存在的基础,事实上决定着戏剧发展的命运。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论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福建南音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社会中,福建南音面临着诸多困境,使得这一传统艺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

探讨福建南音在当代中面临的困境。

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有些

过时,很多年轻人对它并不感兴趣,这导致了福建南音的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很多年

轻人选择追求现代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而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并不感兴趣,这使得福

建南音的未来面临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福建南音在当代社会中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

金支持,而福建南音的传承者和演员们通常是以此为生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数

量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了收入的下降,使得福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经济上的压力。

现代社会中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也对福建南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演出单位和商

业机构为了谋取利益,对福建南音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变革,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失去了原有

的魅力和韵味。

福建南音在当代社会中还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由于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缺乏

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福建南音的传承者和演员们逐渐老去,而年轻人却并不愿意从事这一

行业。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生活和激烈竞争的

社会环境使得年轻人缺乏耐心和毅力去学习和传承福建南音这样的传统艺术。这导致了福

建南音在当代社会中的人才断层问题,使得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严峻的挑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1. 引言

1.1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当下社会快节奏发

展的背景下,地方戏剧种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一方面,随着大

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地方戏剧的传统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市场

需求不足,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受到挑战;人才培养不足、资金匮乏、

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地方戏剧的发展。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地方戏剧的发展。

要重视地方戏剧的传统与价值,加强对传统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挖掘

和弘扬地方戏剧的独特魅力;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注重创新和改革,使地方戏剧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提升地方戏剧的社会影响

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地方戏剧在当下仍具有发展空间,重

视传承与创新对策,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地方戏剧的发展必将取得

更好的成效。

2. 正文

2.1 地方戏剧的传统与价值

地方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表现形式。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在海

内外享有盛誉。地方戏剧的传统可追溯至古代戏曲,经过数百年的演

变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种。如川剧、粤剧、越剧、豫剧等,每种地方戏剧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形式和服饰特色,展

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地方戏剧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共同记忆。

通过地方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精神风貌,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种在当下的生存及对策

地方戏剧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具有丰富的

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文化消费趋势下,地方戏

剧面临着生存困境。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地方戏剧在当下的生存状况以及对策。

地方戏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观众有

更多选择,而地方戏剧往往被视为陈旧的艺术形式,吸引力下降。地方戏剧需要面对挑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种对策是加强宣传推广,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将地方戏剧的

特点和魅力传递给更多的观众,吸引他们进场观看。地方戏剧还可以开展与其他艺术形式

的融合,例如舞蹈、音乐、戏曲等,创造跨界合作的作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地方戏剧在艺术表现上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更新。由于传统地方戏剧的剧本、演出方式

等方面的局限性,观众可能感到审美疲劳。地方戏剧需要注入新的创意和元素,使其与时

俱进。这可以通过改编经典剧目、创作新剧本、引入新的表演技巧等方式实现。地方戏剧

还可以通过结合当代社会话题和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剧目更具现实意义和触动力,引

起观众共鸣。

地方戏剧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地方戏剧的传承离不开新一代戏剧从业者的参

与和传承。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地方戏剧中去。政府和相关机构

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老一代戏剧从业者也要把

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承给后辈,通过授徒等方式确保地方戏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地方戏剧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地方戏剧以扶持和保护,例如加大投资力度,提供演出场地和设备等。社会各界可以

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

中国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如何摆脱困境?

1,舍弃以前那些封建思维,多点当今社会现状的反映,比如房价高,教育出问题,医疗改革啊,什么的,那个周立波为啥子出名,还不是敢于谈点实事,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需要的慰藉不是封建伦理道德,不是阿哥阿妹情郎相会包厢边后花园,不是人头铡取敌手姓名瞬间,而是货真见识的,与现代人真正所关心的话题搭边。下里巴人之所流行,中国山寨文化之所以那么发展迅猛,还不是因为现代人的捧场,不然赵本山那样低俗的二人转能上央视的大雅之堂?

换句话说,百家讲坛的成功,正是古典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说起古代历史人物很多作家都偷偷是到,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观点?其实百家讲坛正是说书人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我第一个观点是: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人们关心它,如果老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唱,估计只有前清遗少才会提着鸟笼挥着折扇在旁边看看听听。

2,要利用行政命令,让社会渐渐创造一个适合传统戏曲良性发展的环境,比如从小就开设关于传统戏曲的课题,像目前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小学开设国学科,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诗词什么的,都是类似的环境营造。

3,一定要有卖点,也就是说,传统戏曲由于跟地方经济或者说GDP不搭界,或者创造不多少利润,所以当局也不会重视,地方政府更是热衷房地产,除非要开盘那天,附庸风雅地请来几位戏曲大师们哼唱几曲博人一笑。所以传统戏曲要在开放的今天获得新生,必须提出自己的卖点,因为商业社会,你需要包装,需要广告宣传,这都要人家的经济赞助,如果老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卖场女,是不会有多少收益的。

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内在原因

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内在原因

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内在原因:

1、当代戏曲迷失了戏曲“戏乐”体性,缺乏符合艺术规律的戏曲理论的指导。

2、地方剧团成了替地方政府粉饰升平、晋京拿奖的工具,由此而产生大批公式化、概念化

的戏曲作品,这种创作倾向直接导致戏曲愈发脱离群众而陷入困境。

3、经费不足和优秀人才的流失直接降低了戏曲艺术表演的质量,这也是致使观众减少的一

个重要原因。

4、目前剧团体制改革政策不够完善。

当代戏曲面临的困境的外在原因:

1、“文革”使戏曲的演出和审美遭到中断,戏曲成为“中老年的艺术”,不容易为青年观众所理解和接受。下面是对武汉市三千名观众所进行的一项调查:

不同年龄层对戏曲不景气的原因选答:

老年中年青年

影视的冲击17.66% 34.23% 34.35%

没有好戏17.26% 39.35% 30.70%

表演形式陈旧7.34% 26.68% 40.85%

没有好演员9.25% 18.33% 16.23%

可见,青年观众对传统戏曲的不适应要远远超过老年观众。

2、当代电视的声响技术的普及,社会向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闲形式,使戏曲在社会生态环境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在今天这样一个涉及各个领域大变革的时期,戏曲的不景气,被观众冷落,还有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工作学习太忙、票价太贵、交通不便等。

出路:

1、戏曲艺术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深入时代生活,按照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原则,促进戏曲的多元发展。

3、坚持和发扬戏曲艺术本身的民族特色,借鉴其他艺术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

闽南戏曲文化现状分析报告

闽南戏曲文化现状分析报告

闽南戏曲文化现状分析报告

概述

闽南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支重要门派,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闽南戏曲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传统戏曲文化逐渐失去了市场的兴趣与关注,闽南戏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报告将对闽南戏曲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状分析

1. 观众逐渐减少

随着现代娱乐形式的不断多元化和快速发展,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和新颖的文化体验,对传统戏曲的接受度较低。由于观众减少,闽南戏曲的演出场次和数量也随之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2. 演员队伍老龄化

闽南戏曲的演员队伍问题也是目前的一个困境。大部分闽南戏曲演员的活跃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年轻一代的演员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对从事戏曲表演的意愿较低,而且戏曲表演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

炼,工作压力大,收入相对较低,不具备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条件。

3. 缺乏市场推广和资助

闽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市场推广和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宣传手段,使得闽南戏曲难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同时,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也使得闽南戏曲难以开展良好的演出活动和培训项目。

对策和建议

1. 推广流行歌曲和电影搭配演出

根据观众偏好,可以尝试将闽南戏曲与当代流行歌曲和电影进行搭配演出,增加观众的接受度和兴趣。这样的创新演出形式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并提高观众参与的热情。

戏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戏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戏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戏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将就戏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探讨。

一、戏曲产业的现状

1. 戏曲市场需求低迷: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边缘化,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兴趣和认可度也越来越低。

2. 演出市场不景气: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其演出需要较高的技巧,场地、演员、票价等方面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演出市场不景气,很多剧团难以持续运营下去。

3. 艺术承传问题:随着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逐渐减少,戏曲艺术的承传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很多优秀的戏曲艺术无法有效地传承下去。

二、戏曲产业的发展趋势

1. 融入现代元素: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戏曲艺术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如改编现代剧作、加入现代舞蹈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2.利用新媒体传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戏曲艺术可以

更好地传播和推广。通过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发布戏曲相关内容,将戏曲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3. 培养新一代戏曲艺术家:为了解决艺术承传问题,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戏曲艺术培养,建立戏曲艺术专业培训机构,并通过奖学金、演出机会等方式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戏曲

艺术。

4. 打造品牌演出:为了提高戏曲市场的竞争力,可以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演出,吸引更多观众。可以选择戏曲名家演出、改编经典剧目等方式进行创新,提升演出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海阔

中国戏曲被称为“民族文化瑰宝”,却未能光芒四射,陷入了重重困境。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研究人员到专业院团,都不断有人呼吁要振兴戏曲。戏曲衰亡的命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前景仍不乐观。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戏曲的创新不能脱离艺术规律,新技术、新元素的加入减弱了观众对表演的关注,降低了剧目的思想性;2.应加强青少年戏曲艺术教育,培养戏曲观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将热爱戏曲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高度;3.西方文化影响力太大,政府应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强理论研究,挖掘整理经典剧目,将保护戏曲纳入法制轨道。客观地说,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然而戏曲多年来难以走出困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本文愿从与戏曲紧密联系的崇古思维、农业思维、江湖思维等方面入手,对戏曲的创新瓶颈进行探讨,希望能作为引玉之砖,为学界提供参考。

一、崇古思维对戏曲的影响

当前戏曲界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崇古思维的影响。崇古思维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中表现为“厚古薄今”。在各种戏曲比赛、会演、晚会中,演出剧目以古代戏居多,现代戏少之又少。在某些领导、主办方、演员心目中,古代题材的剧目才是正宗的戏曲,评委的口味也往往倾向于古代戏。“王国维1913年为自己的《宋元戏曲史》所作的判语:‘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这句话后来被普遍认为标志了中国戏曲研究新阶段的开端”,①然而我们看到,现在有关戏曲的学术研究更是偏重古代剧作家和剧目,言必称李渔、关汉卿、王实甫,认为这才是真才实学,“把戏剧史作为标本来研究,对准故纸堆举着放大境,和活生生的戏剧现实几乎不发生关系”,②认为古代戏曲所取得的成就现代人无法企及,在实际工作中也将古人的书籍和做法奉为金科玉律。

那么,何谓崇古思维,它的根源何在呢?

崇古尚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祖先崇拜。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在夏代以前就已形成,至商代则发展得非常成熟,它不仅指墓祭、葬祭、庙祭等仪式,还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心理倾向。孙美堂指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先王、古圣、三皇五帝,乃是祖先形象的演变,祖先崇拜观念决定了崇古意识的思维习惯……在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中国远古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演化成对先王、先帝的崇拜观念,这种观念与人们对原始时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代朴素淳厚的民风之眷恋情绪结合在一起,演化成中国文化史上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③蕴涵在儒家文化中的崇古思维对中国的影响更是非常广泛。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就只能陈陈相因,思想难以创新和发展。

继承传统虽然重要,但过分崇尚传统就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日本学者中村元说:“中国人常常重视先例……一个强调个体性和具体知觉的民族倾向于从过去的惯例和周期性发生的事实中,建立一套基准法则,即以先例作为先决模式。”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在思维方式上更是容易受到局限,言必称“尧舜”,认为三皇五帝时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相信“世愈古而治愈盛”,所谓“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对他们来说,“现实的经验和现实的价值目标似乎没有任何说服力,原本理性的儒家经典愈来愈被神话,稍有改变就可能被戴上‘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奇特的思维方式强化了人们的国粹信念……儒家文化就不自觉地成了一个封闭的、排他的体系”。⑤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崇古思维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很大,首先表现在戏曲门派上。戏曲的门派不同西方的艺术派别(School),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不仅指一种风格,更类似于一种带有“门阀”色彩的宗法制度。各个门派不但壁垒森严,师承关系受到极端的重视,很大程度上甚至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通行证,艺人若无门无派则难有成功机会。在戏曲的门派中,继承传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前辈的模仿。旧社会老艺人多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师傅手把手一点一点地教,学生则一句一句、一招一式地学。如在师傅家里学戏,徒弟还要干繁重的家务活:洗衣、做饭、倒尿壶、抱孩子,如果学得不像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老艺人收徒前通常要考察徒弟的嗓音与自己是否接近,徒弟学戏主要是模仿师傅,并以能将师傅的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为目标。如果模仿师傅能达到以假乱真、形神兼备的境界,甚至唱腔听起来是一个味儿,连眼神、兰花指等都一模一样,就算已学到了师傅所在流派的“正宗”艺术精华,正式成为这个门派的人了。模仿师傅的风格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虽然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对本门本派的模仿,就会形成一种保守的倾向,客观上也为学习者灌输了“古人高于今人”、“前辈不可超越”甚至“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意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师傅肯定比徒弟厉害,师爷又肯定比师傅厉害。这实际上是一种认为文明是在不断倒退的历史观,是不利于艺术的现代化的。在旧社会,只有少数戏曲艺术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时机成熟时开宗立派,靠的是挑战世俗和宗法的极大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虽有所改变,但很多剧种仍保持着原始的教育方式,还没有正式成为中等、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内容。宗派意识在戏曲界仍然有很大影响,如果哪位演员自学成才,擅自学得了某个门派的唱腔或表演技巧,哪怕再优秀,观众再喜欢,一般也难以得到该派掌门人的承认,甚至还会遭到封杀。有些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有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天天喊创新,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却有些不知所措,感叹观众变了。其实观众热爱艺术之心没变,真正变的倒是有些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缺乏的是当年梅兰芳那样大刀阔斧对戏曲进行改革的魄力和海纳百川的姿态。创新可能使原有体制下的人受到冷落,一代新人换旧人。北京京剧院演员常秋月曾说,自己最大的苦衷是拿了大奖照样没戏演,闲着,因为排戏也要论资排辈。新人出现,往往打破原有艺术圈子的生态平衡,这时最考验人的就是老一辈是否有甘为人梯、甘当伯乐的勇气和高风亮节。在这一点上,戏曲界应向相声界的侯耀文和马季学习,正是他们的包容,才有了今天的郭德纲。

毋庸置疑,中国戏曲经过历代文人雕琢,有些剧种达到了经典的境界。但能不能说所有剧种都“博大精深”呢?很多地方小戏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才登上大雅之堂,并且大量移植剧目,直到今天仍处于学习和借鉴状态,连生存都困难,这难道也能称为“博大精深”么?热爱戏曲是对的,但赞誉过高恐怕只能产生副作用。古代的东西未必都是经典,如不与时俱进,衰亡恐怕就难免。艺术若想保持生机应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元素。戏曲来自民间,古代文人曾将其视为小道末枝,现在的学术界也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