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展, 以提 高个 体 的适应 能力 和发 展 能力 。 刘剑 虹等 ” 提出高 职院校专 业课 程 目标 应是 “ 今 日的学生 适应 使 明 日需要 的各种 理念 ” “ , 要关 注 到行 业或 职业 的各个 方 面 , 排除只 教 某 种 职 业 岗位 技 能 的课 程 ” 因研 应 。 究 者而异 , 对于高 职课程 目标 的表 述可 能会有所不 同 , 但对 于 “ 养 应 用 型 、 合 型 人 才 , 而 满 足 社 会 需 培 复 从
[ 作者 简பைடு நூலகம்] 方成智 ( 95一) 16 ,男 ,湖南长沙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 院社会工作 系教授 。研究方 向:课程与教学论。
长 沙 民政 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方成 智
( 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 摘 4 00 ) 104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高 等职业教 育改革 的核心。文 中从课 程 目标 、课程理念 、课程设 置 、课 程模 式 、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 方面 ,对高 职教 育课 程现 实 问题 研究 的文 献进行 了梳理 ,以期为 进一 步展 开相关 研究 提供
体 系 的总体 目标 是 以就 业为导 向 , 瞄准人 才市场 需求 ,
使 课程 知识 内容与 职 业 资格 要 求零 差 异 , 生 专 业 技 学 能与 岗位规范 零差 距 , 而实 现 毕业 就 业 零 时 间 。这 从 样 既实 现 了高 职 目标 、 又满足学 生实 际需要 , 既解 决 当 代 企业对 高职 人才 的迫切 需要 又体 现和谐 社会 的理 想
结果 。 黄 克孝 认为 “ ” 高职 教育课 程 目标更 为 符 合生 产一 线 的实 际知 识 、 能 、 度 以及 能 力 培养 , 要求 技 态 还 能及 时反 映生产 第一 线 的变化 。 以满 足社 会和个 体发 展 的多种需 要 ” “ ,高职 教 育课 程 不能 仅 限 于培 养 与行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市巨 龙 塑 化有 限公 司 、无 锡 市 雄 伟 精 工 机 械 厂 、 艺 科 技 ( 锡 ) 限公 司 、 锡 模 无 有 无
东 成 塑 胶 五金 有 限公 司 等 不 同规 模 的 三
十 多 家有 代表 性 的 模 具 企 业 .主 要 与 企
作。 各个 课 程 之 间 需 要 建 立 良好 的 、 合 符 教 学规 律 的课 程关 系 . 进 行课 程 基本 单 在 元 的教 学改 革 工作 之 前 . 要先 建 立 良好 需
需要 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与教学模 式 . 需
具 生产 制造 的 关键 . 付 合格 的模 具需 由 一 数量 众 多 合 格 的 零 件 组 装 装 配 在 一 起 并 能够 生产 出合格 产 品 . 能通 过最 终 的 合 才
格验 收 。模 具零 件 根据 其 结构 、形 状 、 尺 寸、 精度 等 的 不 同 , 加 工 工艺 路 线 、 其 方法 也 不 同 . 加 工 出 合 格 的 零 件 . 般 都 要 要 一 经 过很 多 加工 环 节及 热 处理 工 艺 流程 . 其 过 程较 为 复杂 . 也 是学 生学 习和 教师 讲 这
高 职 专 论
21_ O1 2
高职 院校 课程 教学 改革 研 究 与实践
袁 小 江
( 无锡 科 技职 业 学 院 江 苏 无 锡 2 4 2 ) 1 0 8
摘要 : 以模具 设计 与制造 专业 的《 模具 制造 工艺》 程为例 , 课 进行 教学 改革 实践研 究。 基于 工作过 程 的模具 制造 工 艺 课 程 项 目式 教 学 , 以理 论 够 用 为 度 , 行 学 校 的 工 厂 式 教 学 , 过 具 体 项 目过 程 的 学 习 与 实 施 , 学 生 如 同 置 身 于 应 进 通 使 企 业 实 际 中 , 直 接 有 助 于 学 生 实 际 能 力 的 提 高 及 与企 业 要 求 的 接 轨 。 能 关 键 词 : 职 院 校 : 程 ; 学 改 革 高 课 教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思路[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2010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制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是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它应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人才的岗位定位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这一类型、层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结合不紧密,要么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
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合理2.专业建设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性不强;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和特色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热衷申办新专业等。
这主要是没有理清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话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1.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适应能力。
2. 课程设置滞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学校开设的课程与行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3. 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力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缺乏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培养需求。
4. 教学手段滞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滞后于时代发展,过分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运用的机会,难以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1. 与社会需求对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改革,能够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 推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联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机衔接和实际操作的深度融合。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由于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 对薄弱 ,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 程建设,更是 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无论是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 , 还 是课程设置 的方法 与实施 都不成熟 。而 “ 课程建设与 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 革的重点和
难点”。 回
或必修类课程 、 选修类课程;或知识类课程、技能类 课程、素质类课程等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一定的 课程设置理念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 , 就构成课 程体系 ,或 叫课程模 式 。课程体 系加上一些 学制、考试 、 毕业等的一些规定就构成人才培养计划,
・
9 ・ 8
・
各类教育 ・
对我 国高职课程体 系改革 的分析 与思考
置模 式也是 以学科 为中心或学 科本位 理念 为指导 ,以
专业 知识为 主线构建课 程体 系 .通 常包 括基 础课 、专
业基 础课 、专业 课三部 分 ,因此 ,叫 “ 三段式 ”课程
结 构 ,也 叫 “ 三层 楼 ”或 “ 字塔 ”课 程体 系结构 。 金
高 教 探 索
21 00年第 4期
H i he g r Edu a i n Ex o a i n c to p
摘 要 :我 国高职教 育经历 了 “ 学科本位 ” “ 、 能力本位 ”和 “ 工作过 程导向”的三次较大规模的课 程体 系的
图 1 学 科本位 为导 向的 课程设 置模 式
第三次是 “ 工作 过程导 向” 的课 程开发 与设 置模 式 ,时间大约是 20 年 以来 。2 06 0世纪 9 0年代 ,德 国 不莱 梅大学技术 与教 育研 究所在所长菲利克斯 ・ 劳耐尔 (ex an0 教授 的带 领下与德 国大众 汽车公 司合 F l R ue i
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
1 . 第一个层 次 , 前提条 件是 改变观念 , 根本 内容是配套改革 在进行 专业 课程改革 的过程 中 ,首先 要改进之前传 统的教 学模 式 ,因为存在 着一些模式还 是处于不断完善 的阶段 ,所以 在 整个的过程 中会 遇到一些 困难 和问题 。这也是导 致很 多职业
的领域具体到 学习的情境。 在进行 系统的改革时 , 要 实现 思想观
一
3 . 第三个 层次 ,师资建设是关 键 ,项 目设计是重 点 教师对 于专业核 心课程起 到了设计用
专业 的操 作能力等 , 以景观设计专业 为例 , 在 这项 专业 中可 以把 “ 居住 区景观设 师 而言必须要 具备课程 与教 材开发的能力 、 计… ‘ 庭院景 观设计”“ 城市广场 景观设计 ”等作为专业核 心的 还 需要有企业工 作的相关 经历。这就需要 明确 出教 师的专业发 双师型 ”的方 向不断发 展。对于学生来 课程 。 在课程 中突 出了该 专业在职业 工作的过程 中的完整性 、 实 展方向 ,促进教 师向 “
用性 、操作 性以及发展 性 ,让学 生在 学 习中可以有体验完 整工 说 ,一定要充分 了解 到学生 的学 习情况 ,有效带 动学生对于学 作过程 的经历 ,完成从 学 习到工 作过程 的转变 。专业核心课程 习的积极性 ,让 学生能够尽快进 入到学 习的状态 中 ,这些都需
是 整个课程 体系的核 心 内容 ,是 实现学生适 用工作环境 以及完 要 由教师结合 实际中的一些职 业能力需求 ,找出最合适的知识 成工作任 务的重要方 式 , 所以, 在专业 的建 设中 , 专业核 心课程 以及能力模块 , 在教学 的过程 中还可 以结合讲授 法 、 谈论法 、 演 的改革与建设 成为 了一项非 常重要 的工 作。 讲 法以及调研法 等 ,通过多媒体 以及 网络交流 的教学方 式 ,不 断培养 学生 的学 习能力 以及创新 能力 ,从而使学生 的职 业能 力 二 、专业核心 课程 的开发 与设计 形成一 个完整课程 方案 的全过程就 是课程 的开发 ,在进行 和综合 素养能得 到提 高。 四、结 语 、 通 过以上 内容的分析 可以知道 ,专业核 心课程 的建 设与改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关键所在。文中主要针对国 内高等职业教育现行的几种主要课程结构模式、特点及其改革趋势进行分析
和 比较 。
关键 词 :高职教 育 ;课 程模 式 ;比较 ;分析 中图 分类号 :G 1 70 文献 标 识码 :A
交替型 ,即通 常所说 的 “ 工读交替 ”课程 ,这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 、智 、体 、美全 面发展 的具有 良好 职业 道德和 职业 能力 ,在生 产 、建设 、服 课程模式采取学 习和实践相 结合的形式 ,但交替的周 务 、管理第一线 工作的高级 技术型人才 。这个培养 目 期较长 ,一般 为一个学期 ,即一学期学习理论 ,下一 标 ,其一是说高 等职业教 育培养 的是具 有 良好职业道 学期对上一学期学 习 的理论 进行实习或实践 。由于这 德 和职业 能力 的高级技术 型人才 ,这是 对社会 人才类 种模式有 即学 即用 的特点 ,其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 型的定位 ; 其二是说 这类人才 的社会 功能 ,“ 实施 ”二 合 ,但是一个 学期学 习理论 、一个学期实践这样长周 字是 其社 会功能 的核心 和特征 ,他们 主要是对 已有 的 期 的交 替 ,使得 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 中知识前后的衔接 设计 、规 划 、决策等任 务进行实施 ,把 它们转化成为 不好 ,对 以前 学习的理论 知识复习也不够 ,学生的知 产 品 ,同时对于一些高技术 或高智能 的职业 岗位进行 识结构缺乏连续性 和系统性 。 直接 的操作 ,完成产 品制 造任务 。课程 是按照培养 目 渗透型 ,这是把实践渗 透到每 门课的学习中的整 标 ,对学校 教育 教学和学 生各种学 习活动的总体规划 合模式 。在这 种模 式 中 ,每门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的 及其过程 的全面安排 ,它是 一个 由多元 结构和多 因素 结合 ,并具体 规定 了理论学 时与实践学时的 比例。 由 制约 的复杂 系统 。而课程模 式 ,是指 “ 在一定教育思 于这种模式把 实践有机地渗 透到 了每 门课程 中去 ,不 想指导下 ,课 程编制所采取 的计划方式 和所确定 的结 同于交替型 的一个 学期学 习理论 、一个学期进行实践 构体系 。 ” 这样长周期 的交替 ,因此克 服 了交替型的缺点 ,学生
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走向摘要:鉴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占主流的学科导向课程,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在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下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程项目化必将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课程项目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界不断地探索旨在为了我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鉴于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这一矛盾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现在强调高职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从课程模式这一角度来找出对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内涵1.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从实践层面概括来说,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是指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高职教育专业教育计划、课程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现方式,可以用文字和图表加以表述。
而从理论层面概括来说则指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所提出的原则性规定和基本法则[1]。
2.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制约因素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制约因素很多,笔者主要认为,外因分为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环境,内因分为课程、专业本身。
高职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必须遵循满足社会需求规律[2]。
教学环境是课程模式选择的条件支撑,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必须顾及实施的条件—传统与习惯、群体教学为主、设施场所与经费相对不足,要将新课程模式‘属地化’,使其可行。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苏 楠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上高技能技工人才短缺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笔者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同时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技能技工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且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都希望新招收的技工既掌握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只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够立即胜任相应的技术岗位。
社会的这种需求就对目前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课程设置的思路与理念高职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而是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对课程进行设计。
课程的设置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在设置课程及内容时,应该重点考虑与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分析相应的职业岗位和实际的工作任务,根据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同时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另外,还可以尝试“课程置换”的模式,即与某些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部分或全部置换为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课程。
由于这些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做到“顺利就业、满意就业、高薪就业”。
二、教学模式改革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不论是理论课堂还是实训过程都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的要求,就是要选好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
例如,笔者所属的专业课题组就从合作企业中获取工程案例,这些案例与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有关,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有关,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一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一)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长享5保生交通类高职学院许多々业都需要开设工程材料课程,f日』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工稃材料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方。
为适麻交通行业对应用割人才的需求,培养能适应现场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该在交通类离职学院中.对一I:程材料课程进行重新设置与改革。
本文就交通类高职学院[程材料课程设置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交通类高职学院工程材料课程设置的现状我围交通类高职学院大多都是从中专学校转型而来,工程材料的课程开设一直沿袭着中专学校的教学体系。
工程材料课程设置以课常教学为主,以工程材料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主,课稃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院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惯性,勇于创新,探索出适应交通类专业商职学院I:程材料的课程设置改革发展新路。
I.教材内容大而全目前交通类高职学院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大学本科的教材为基础.在内容卜进行适当的删减改编而来整个工程材料课程的体系还是追求大而全,忽视r高职学院工程材料作为服务专业课程的定位,由于在教学内容七过分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造成工程材料与前期理论课和后续专业课程严荤.脱节,没有体现工程材料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没有体系服务惟和知识的支撑性。
不符合商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牛.实践能力的原则,工稃材料传统教材内容体系难以适应交通类商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材料的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交通J:程技术对工程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l『j j全的教材使工程材料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配合较差,没有体现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的技术要求,使学牛缺乏必要的工程材料能力的教育和训练,不能培养学乍的工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培养学生探索、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院工程材料的教材应立足于立体化教材的发展方向,应具有鲜明的岛职和专业特色。
试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则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章将介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置与改革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分析,总结出课程设置与改革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意义与发展2.1 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点职业教育是一种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供特定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形式。
它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注重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2.3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
从传统的技能培训到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正朝着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现状3.1 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涵盖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3.2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尝试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国内职业教育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尝试。
这些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实践环节的增加、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第四章: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案例分析4.1 国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日本的职业教育与实习制度等。
4.2 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案例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高职院校开设了一系列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专业课程,还开展了一些创新实践活动。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期职业 岗位 ,而不是 起点 职业 岗位 。 ( 2 )所确定的职业岗位在层级上要有鲜明的高 职特色。 ( 3 )有些 口径过 宽 的专业 ,可依 据地方 经济 特 色选择 其某 一 个方 向作为 课程 目标 。 2 . 课 程设 置未 能 突破 学科 框架 。我 国在 2 0世 纪9 O 年 代 曾系统研 究 和局部 实践 过能力 本位课 程 。 然而 当时 只关注 如何 以工作 任务 为依据 重新选 择课 程 内容 ,没有深 刻认 识到依 据工 作任务 重新设 置课 程 、确定新 课程结 构 的重要性 。 受这 一思 想的 影响 , 许多 高职 院校 没有深 刻认识 到重 新设置 课程对 于取 得课程 模 式突破 的关键 意义 ,而教师 受其 职业 习惯 的影 响 , 也 往往 只关注传 授学 生什么 知识 、 技能 , 没 有认 识到 围绕什么 来传 授这些 知识 、 技能 的重要性 , 这必 然进一 步 削弱对调 整课 程设 置 的关注 。许多 经 过改 革 的高 职 院校课程 仍 然基本 是依据 学科 边界设 置 的。但 是 ,重新设置 课程 在课 程模 式转换 中具有 关键 意 义 。课 程 设置 并 不仅 仅 是课 程名 称 的确 定 , 不 同的课程 设置 反映 了课程 设计 者不 同的课程 内容 分割 思想 ;同时 ,课程 设置 是组 织课程 内容 的第一 个环 节 ,如 何设 置课程 ,直 接决 定 了这 门课 程里 面 的 内容能够 采取 什么组 织方 式 。如果 课程本 身是 依 据学 科边界 设置 的 ,那么要 以任 务为 中心来 组织这 门课程 的内容基 本上 是不 可能 的。 因此 ,项 目课 程 开发 非常注 重课 程设置 这个 环节 ,要 求依据 工作 任 务 来 设置课 程 ,具体表 现为 课程 名称要 彻底 抛弃 原 有的 “ 基础 ” 、“ 实务 ” 、“ 概论” 、“ 学 ”等 表述方 式 , 直 接 采用动 宾结 构 的工 作任 务来表 述课 程名称 。按
我国高职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可以把某些课 程设置为具有通用性 , 对有的课程设置通用性有 助于统一职业证 书, 沟通教育 的各个阶段 , 大受训机会 , 可非正 扩 认 式学历获得的能力 。 33 建设校内校外 实训基地 。 .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 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动手训
系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Ⅲ 阿伦. 1 C奥恩斯坦等当 代课程问题 三版) . 余强, 浙江教育出版社, o . 译_ 2 4 o
1. 2
2高职课程设置 的改革
结合我 国高职的特点, 高职课程 的改革应借鉴西方 国家 比较成 功的高职教育模式 , 做到吸取精华 , 弃其糟粕 , 扬长避短 。
高职教 育课程设置 的改革创新是 高职课程 变革的重要 环节 。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办 的。 课程设置建设工 作起 步较晚 , 缺乏成 熟的理论 指导 , 出现 了许 多亟待解决 的问题 。 高职课程设置 的性质特点 , 决定 了高职教学 的特点和效果 , 而高职 课程改革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 果和同期社会需求之 间
墨 教研教改
我 国高职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周 雪
( 中南 民族 大 学
中图分类号: 1 G7 2
湖北・ 汉 武
407 ) 304
文 章 编 号 : 7 — 8 4 2 0 2 _ 3 - 1 1 2 7 9 ( 0 9)4 0 o 0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 既是 我国职业教育体 系的重要组 成部
类职业 的限制 , 以设置 为一定 的职业 群服务的教学模块 , 可 主要 以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1 高职高专职 业教 育的特 点
们 的 学 习注 意 力 增 强 了 , 习 的 主 动 性 提 学 高 了 , 言 表 达 能 力 提 高 了 , 堂 不 再 枯 语 课 燥 , 高 了学 习 效 率 , 了互 相 配 合 的 团 队 提 有
精神。 ( ) 生 成 绩 考 核 方 法 : 去 对 学 生 学 3学 过 与企 业 工程 师 组 成 的 团 队 共 同进 行 专业 开 编 课 达到 习 效 果 的评 估 方 法 主 要 是 靠 一 张 答 卷 , 这 对 发 展 我 们 国 家 的 经 济 命脉 是 非 常 有 意 义 发 与 设 置 , 写教 学 计 划 , 程 大 纲 , 课程设 置、 学内容上的校企融 合。 教 只 能较 片面 的考 察 学 生 对 所 学 知 识 的 掌握 的。 但 由于 我们 的培 养 目标 更切 那 么 , 职 高 专 职 业 教 育 的 特 点 是 什 高 ( ) 学 内容 的 实 施 : 2教 向学 生 传 播 教 学 程 度 。 是 今 天 , 对 所 么呢 ? 培 养 目标 上 看 , 们 培 养 的不 是 学 内 容的 有 效 度 与 教 学 环 节 和 教 学 方 法 密切 合 实 际 , 学 生 的 能 力 培 养 更加 全 面 , 以 从 我 过 术性 而 是 技 术 型 与 技 能 型相 结 合 的综 合性 相 关 。 去 由 于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处 于 主 对 学生 学 习成 绩 的评 定 就 要 用 更 开 阔 的视 譬 人才, 主要 是 将 设 计 、 划 和 决 策转 化 为 工 导 地 位 , 以 在 教 法 与学 法 中 , 法 处 于 主 野 和 新 的 方 法 去 评 定 。 如 对 学 生 提 交 的 规 所 教 作 进 检查 艺 流程 、 理 规 范 并 且 具 备 一 定 技 能 的 能 导地位 , 学 生 处 于接 受 的被 动 地 位 。 师 “ 品 ” 行 性 能 测 试 及 功 能 的演 示 , 管 而 教 占 够胜任企业生产、 管理 、 务 或 从 事 生产 第 往 往 希 望 所 有 学 生 的 思 想 都 能 与 教 师 同 各 个 零 件 的 技 术 要 求 , 课 程 总 成 绩 的 服 0 学 线 高 技 术 含 量 的 技 术 操 作 工 作 。 是 这 步 。 么这 种 教 学 方 法 在我 们 的 职 业 教 育 4 %, 生 对 自己所 承 担 的任 务 要进 行 讲述 正 那 由各 个 小 组 组 长 和 教 9 根据 币 中 是 否是 最 好 的 呢 ? 回答 肯 定 是 否 定 的 。 它 与 现 场 答 辩 , 种 “ 业性” 职 使我 们 在 专 业 设 置 、 程 设 置 、 课 教 育的 工 作 者 来 说 如 何 明 确 做好 这 项 工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 稿 日期 作者简 介 20 06—1 0 2— 8 陈游 (9 4一)男 ,浙江温岭人 ,讲师 ,主要从事公 司理财 、养 老基金 和金融市场研究 17
维普资讯
高等理 科教 育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 置模式 研究
我 国高 职课 程 改 革 和 课 程 设 置 模 式 研 究 ’
陈 游
( 湖州职业技术学 院 财会研究 室 ,浙江 湖州 3 30 ) 10 0
摘
要 文章 分析 了我 国高职 教 育课 程 设 置 存在 的缺 陷 ,提 出 了 “ 能 力为 本 位 ” 的课 程 以
上能满足从事单一职业岗位的要求 ,但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随着技术变革的 步伐加快、职业 的变换 , 跨专业领域 的合作 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
需求 ,人们 在拥 有合 理 的知 识 结构 的同 时 ,还要 增 强 自己多 方 面 的 能力 ,如 自学 能 力 、职 业 能 力 、创 造 能力 、开拓 能力 、相 容 能力 、人 际交 往 能 力 、合 作 能 力 、承 挫 能力 等 等 J 目前 我 国 。 高职课 程设 置 弹性不 足 的问题必 然影 响到人 才综 合 能力 和素 质 的培养 。
职 业教 育 程 职 业 能力 岗位技 能
文献标 识码 A
设置 改革模 式 。
关 键词
中 图分 类号
G 4. 6 20
一
、
国外 高等职 业教 育课 程改 革特点
世 纪之交 ,世 界各 国纷 纷改 革其 职业 教育课 程 的 目标 ,由原 来 的岗位 技能 培训 转 向注重 综合 职业 能力 培养 。新 职业 主义 的策 略是 :打 破狭 隘 的职 业 训 练 的壁 垒 ,向学 生传 授 具 有通 用 性 的 、
一
1 — 3
维普资讯
高 等理 科教 育
2 8 第1 ( 第7 期) 0 年 期 总 7 0
教材 内容 上 ,只重视 纵 向的 知识体 系 ,忽视知 识 的横 向联 系 。过 分强 调职 业 岗位 当前 必需 的专 业 技术 知识 ,从这 个 角度设 置 的课 程体 系 ,势必使 岗位技 术知 识所 占比重偏 高 ,当然这 在一 定程度
( )我 国高职课 程设 置 问题 之三 :产 学脱 节 三
当前 高职课 程设 置与 教材建 设存 在 的问题 主要是 :课 程名 称新 颖但 教材 陈 旧 ;使用 新 教材但 缺乏完 整体 系 的课 程建 设 ;课程 与产业 发展 脱节 ;课 程设 置 和教材 建设 与社会 需求 脱节 ;理 论与 实践教 学 内容体 系不 能按 照职业 岗位 和技术 领域 的要 求设 置课 程 和组织 教学 ;偏重 理论讲 授 ,缺 失足够 多 的技能与 能力 培养 机会 和必要 的培 养途 径拓 展 ;课 程 设置严 重 缺乏企 业参 与 ,不 能反映
随着 “ 身学 习” 可持 续发 展 ” 等 观 念 的深 人 人 心 ,个 性 的全 面发 展 、综合 素质 的培养 终 、“ 已成 为发 达 国家和地 区职业 教育课 程开发 的总体 目标 。职业 教 育愈益 关 注人 的个 性发展 ,课 程 目
标 也从 单纯 注重 培养 学生 的专 门技 能和专 业 能力 向注 重培养 社会 适应 、综 合 职业 、创业 能力 以及
情感 、态度 、价 值观 等多种 素质 相 融合 的方 向发展 ,越 来越 倾 向于追 求 工具性 和发 展性 价值 的统
一
。
这 种趋 向必 然促 成各种 课程 观 的有机 融合 ,课 程 目标逐 渐从 单一 的技 能 型 向以综合 职业 能力
为核心 的多元 整合 型发 展 ,呈现 出 “ 学科 本位一 能 力本位 一 人格 本位 ” 发 展 的总趋 势 [ 。 1 】 二 、我 国 高职 课 程设置 的现 状及 存在 的主 要 问题 ( )我 国高 职课程 设 置问题 之一 :不 合 时宜 一
可迁移的、工具性的技能 ,而不是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相应地 ,为 培 养这种 综合 职业 能力 ,各 国在 进行 职业 教育课 程 改革 时 ,都 考 虑到 了课程 目标 的整合性 ,把 掌 握 知识 和技能 、发展 能 力 、培养 良好 的职业 道德 和个 性 心理 品质 等各类 目标 有机 地结 合起 来 ,着 眼 于提 高劳动 者 的综 合 职业 素质 。
目前 我 国许多 高职 院校 的课 程 设 置 与社 会 需 求 相 脱 节 ,表 现 为专 业 课 的理 论 偏 深 ,知 识 陈 旧 ,跟不上 政 策调整 与 变化 ,缺乏 实用 性 和先进 性 。 由于知识 序列 单一 ,知 识 口径偏 窄 ,理论脱
离实 际 ,造成 教学 内容滞 后 于形 势 的发 展 ,形成 过 时 和 陈 旧 的 问题 。受 普 通 教 育 “ 科 型 ” 人 学
产业变 革 的需要 … …凡此种 种 ,都是 高 职 教 育 的办 学 主体 在 课 程设 置 上 的一 厢情 愿 ,是典 型 的
“ 霸王课 程 ” 。其 中突 出反 映了 目前 我 国高职课 程 设置 中产学脱节 的问题 。 J ( 四)我 国高职课 程设 置 问题 之 四 :定位 落差
才培养 模式 的 影响 ,高职 院校 课程 体系基 本 上是 沿用普 通 教育 以传 授理论 知 识为 主线 的学科 课程
体系、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校计划 、大纲的浓缩与翻版,教材是挪用或套用的,这种课 程 体 系 ,是 一个 典型 的学科 中心主 义课程 ,与高 职教育 培养 应用 型人 才 的 目标 严重 背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