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改革现状及思考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改革现状及思考

合期 间的实践成绩 主要以企业 的鉴定 为主 ,校 内指导导师参 与完成 。为更 好地推行工 学结合 、半工半读 ,学校与 合作企业协商成立 实习管理 小组 ,企业应 结合岗位需要 ,制定 岗位能力标准 ,对学生进行鉴定和评价。
参考 文献 :
[ 唐正 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 式实践—— 以柳 州师范 高等专科I .广西教 育学院学报 ,2 1() 5 . 1 】 J 】 0 03: 3 1
然 而 ,要达到最好 的校 企合作效果 ,学校和企业需要 进行全方位 多元化 的合 作 ,企业 必须参与工学结合 的每一个
环节 。
3 建 议 及 措 施
31 争 取 得 到政 府 及 企 业 支 持 .加 强 校 企 之 间 的合 作 .
高职 院校 人才培养不仅仅 是某一所高校 或某一个企业 的任务 ,而是全社会共 同努力完 成的事业 。高职 院校 的

方 面从企业 的角度来说 ,刚进 入企业 的学 生缺少工作 经验 、心 高气傲 ,加之 实 习期较 短 ,来到企业不仅不
能给企业带来 收益 ,而且可 能影响到企业员工 的工作 ,企业 在用人上往往会 根据 自己的需要安排 一些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层 的

线操作 岗位 ;另一方面从学校 的角度来说 ,工学结合给学 校的教学安排及 学生安 全管理等 带来 一定 的难度 ,加
3 . 签 订 三方 协 议 ,明确 各 方 的权 利 和 义 务 3
为使学生 到物流企业实 习更加顺 利 ,并保证他 们的工资待 遇 ,公司 、学校及学生 三方 签订 了实习协议 .明确 了三方 的权 利和义务 。协议应 该明确规定 :学生进 厂实习 岗位及 时间 ,实 习期间 的工 资待遇及工作职 责 ;公 司为 学生提供 实习岗位 ,承担学生 实习期间 的培训及 管理工作 ,并结合 生产实 际组织现场教学 和技能训练 。完成 生产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摘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达到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素质标准,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现在高职院校的首选。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合作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起高职教育的使命。

国内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能促进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工学结合关于工学结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1987年第五次世界合作教育会议精神,工学结合教育具有如下特征:①培养应用人才;②保持高质量;③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教育计划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④生产工作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比例,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⑤有正常的起止时间。

工学结合是一种注重实践经验学习、实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当前高职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机制不够规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提出和实施本来对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都是有益的,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规范,导致在管理制度与操作上都不够规范,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乏经验,学生难管理,企业怨言多,着眼点欠缺长远眼光,,大多还处在短期合作、浅层次合作的阶段。

2.校企合作课程设置欠合理由于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又不占明显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遭遇尴尬。

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的现状与对策罗敏杰摘 要: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上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了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学院;工学结合;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6-123-01作 者: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永州,42500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这种教育模式自从产生以来,就在发达国家广为应用,经久不衰并且日趋成熟。

目前,工学结合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务院在2005年10月28日《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规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

对于地方性的高职院校要针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地方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除少部分学校开展较好外,多数学校与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一)观念落后,阻碍工学结合。

由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实习场地狭小,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封闭式办学,对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愿意与企业合作;而相应的企业缺乏长远的眼观,关心的只是生产和经营效益,不愿承担培养学生的义务。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建筑企业施工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带动下,该专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办学点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1]。

同时,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

特别是2006年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各示范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和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开发出了一批新的教学材料。

然而文献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各校的课程开发成果却有很大差别。

哪些课程能够更好地,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教育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分析这一问题,对建筑类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和解决相关的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代表性和先进性,本文选择已通过国家验收的三所建设类国家级示范院校(分别以H学院、S学院和N学院表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专业建设的资料均来自高职高专网示范院校验收的官方网站(http://61.164.87.132/shifan/links/index.html)。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一)职业分析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要想开发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必须对工作要求和学习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即进行所谓的“职业资格研究”。

这是一个我国多数教师目前尚无足够经验的复杂研究领域。

从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过程上看,三所院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都十分关注企业和岗位的需要,把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三所院校都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等。

但在对施工员进行职业分析时所采取的方法差别却很大。

高职紧密型“工学结合”专业改革探究

高职紧密型“工学结合”专业改革探究
业的实际岗位进行专业顶 岗训 练 , 在企业 中进行实习。学生必
须同时完成这两个阶段的学 习才能够毕业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 校都是 根据两段式分配模式进行教 学的 , 它首先保证 了我 们教
学 的连续性 , 同时在后期进入企业预演工作 岗位时 , 增强了学生

的一种结构性教 育策略 , 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 其学 业或职业 目 标相关的 。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 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 验 。合作教 育是学生 、 教 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 , 参与 的各方 有自己特 定的责任 。学 生进入大学之后 , 就开始了企业
所有课程 以及毕业计划 。俄 罗斯 的“ 教学生产联合体 ” 模式 , 它
最重要 的举措就 是鼓励职业院 校与企业建立密切 的合作关 系 , 有定向 幽 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与职业院校签署人才培养协 议, 企业 的主要职 责是为学 生提供进入 企业 实 习的机 会 , 为学 校提供物 资 、 技术 和经费 的支持 , 同时企业 参与到教学 计划 的

国 内外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现 状
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早 , 并且 已经形成 了比较成 熟 的模式 , 主要有 : 德 国的“ 双 元制” ( Ge r ma n Du a l S y s t e m) 模式 , 其又被称为现代学徒制度 , 学 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学 习 的同时 , 还必 须到企业学 习实践技能 。它的办学模式是 以企业 为主 , 学校为辅 ; 教学过程 以实践为主 , 理论学 习为辅 。学 生仅 有1 / 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而 2 / 3的时间则在企业进 行实践 。“ 双元制” 模式 的培训主体 为企业和学校 , 并且 企业 占 有 更大的成分 ; 教学 内容的学 习主要是职业技 能 、 专业 知识 和 普通文化知识 , 且后两种内容的学 习是为前一 种知识的学习做 铺垫 。美 国“ 合作教 育” ( C o — o p e r a i t v e E d u c a t i o n ) 模式 , 它 是把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现状分析【摘要】本文通过高职教育应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为基础,剖析了目前这种模式在各高校中的实施状况,并针对现状试图从政策理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三方面剖析了原因。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物流管理;现状分析一、前言“工学结合”方法是把学习和工作任务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将学校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当中。

这种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必要性(一)国家政策导向国家的政策是高等教育的指示标,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中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至此,全国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始争先恐后地探索“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高职教育目标使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得学生能有一技之长,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这样的教育目标可看出,单纯的理论教育并不适合高职教育,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也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入技能的培训,将知识、工作任务相结合,即是“工学结合”教育方法的内涵,所以有必要实施。

(三)物流企业的要求作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的物流业,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操的企业,它拥有大量的一线作业人员,但是物流企业现在最缺的是既懂得实际操作又懂得理论的作业人员。

本科院校很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重任就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身上,为了能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也必要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行“工学结合”模式。

三、“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现状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在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的情况,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普遍认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多家兄弟院校的走访,都于企业开展了合作,但是大都还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

二 、 决 建 议 解
要使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进 行下去 ,首先需要 解决的问
校 的科研优势 ,又不具有 中职学校培养一线 工人操作水平上 题是使参 与校企合作 的各方共赢 。只有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 ,
的优势 , 研发新技术 、 产品的设 备不足 , 新 缺乏不可替代性 , 因 校企合作 之路才会充满 阳光 。 而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大 。
应积极地对工学结合、 校企合 作办学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进行分析 , 力争找到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 键 词 】 高职 院校 ; 学结 合 ; 企 合 作 ; 状 ; 因 ; 议 关 工 校 现 原 建
[ 中图分类号】 G 1 7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02 2 1 )4 0 2 — 2 6 2 6 0 (0 0 0 — 0 1 0
“ 学结合 、 工 校企合 作” 当前 我 国高 等职业 教育改 革与 现,但 由此增加的支 出却立竿见影 ,致使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 是 发展的方 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入 , 许多高职 院校 已 性 。 经意识 到“ 工学结合 、 校企合 作 ” 在学 院可持续发 展 中的重要
职院校开展合作 , 其结果就不难想象 了。 核心 内容 ,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 主干课程和相关教材。根据工 校企合作 的需要 , 建立 相应 的教 学管理体 系 、 学生管 () 2 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 学结 合 、
1学校 方 面 .
( )双师型” 3“ 教师严重不足 。“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要求
() 1树立正确 的理念 。高职院校要认识 到工学结合 、 校企
教师 既有理论知识 , 又有丰 富的实践经 验 , 在高 职院校 中 , 合作既是经济发展 的客观要求 ,也是 高职 院校 自身 生存 发展 但 这样 的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激励 机制欠缺 , 加之教师教学 、 科 的内在需求 , 是保 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 的不可缺少 的要素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现状分析内容摘要:技工院校一体化改革是目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要加强把工学结合和产教结合作为办学的整体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提出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切实提高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效。

当前的院校要整合教育资源,从教师到课堂全方面创新教育手段,培养双师型教师。

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目前现状希望对研究创新路径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现状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提升。

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之下,技工院校应该把技能产业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师团队里。

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融入到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同时技能教育要以学生实践成效为目标,做到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的齐头并进,做好课程顶层设计,才能让一体化课堂改革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对学生的技能教学和社会的人才培养。

一、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状1、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技工院校对于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单一,只注重于技术的学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需求,知识的理论概念于现实的生产实际产生偏差。

同时由于教学缺乏对行业实践的具体分析,学生的技术学习就缺乏针对性,只是一味的学习多种知识和技能,无法将理论和技术形成完整的体系。

目前教育手段也停留在传统阶段,课程学习停留课本和课堂,没有运用好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全面的融合教育体系。

2、教学实践缺乏建设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目前的技工院校教师只是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经验。

学生具有差异性,思想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教育也更不能以偏概全。

近年来我国高职工学结合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近年来我国高职工学结合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近年来我国高职工学结合研究的现状及反思[摘要]目前对高职工学结合的研究现状显示,对工学结合的研究主题涉及历史发展、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模式探讨、动因分析、政策法规、案例研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实际效益等众多方面,但工学结合仍然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容的概念,尤其在研究工学结合社会动因这一关键问题上还深入得不够,这也是形成工学结合理论热实践冷悖论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此,引入社会学的整全视野,运用社会调查等经验研究方法不失为后续探究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工学结合现状反思“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这一名称是中国特有的,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它对应的是5B类教育。

这类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内容针对职业群的能力要求确定;实行产学结合,注重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基本能够顶岗工作;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①。

工学结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一、我国高职工学结合研究初期对国外的借鉴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

此后,工学结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七种:德国“双元制”、“三明治”模式、“产学合作”“教学生产联合体”“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

世界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彼得·J.弗兰克斯对现存各种模式作了共性上的概括:这是一种应用型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制订合作教育计划;通过合作教育计划,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掌握实际的生产技术,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

这些工学结合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的多元支持系统。

以上国外工学结合研究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至少有四个方面: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明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价值;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校企双方在职教质量上建立契约关系②。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需人才,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意义、实施及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使学生在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

工学结合是指将工程技术和学科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职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而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为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证。

1.培养人才,符合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从实践出发,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的职业人才。

在学习期间,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为学生毕业后切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了准备。

2.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出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成熟、技能更加熟练。

3.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教学资源,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融合,让学生更好地提高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变成实际能力,快速转换成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 high质人才。

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

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

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设计行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之而来的是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些学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更需要促进广告设计课程的更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特点,探讨如何改革和创新当前广告设计课程。

一、现状分析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往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而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实际职业技能培养,更应该突出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一些学校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实训设备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广告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改革与创新1. 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广告设计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暑期实习课程、实训基地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也可以建设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平台,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例如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创意能力。

2. 多元化课程设置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设置大多局限于平面广告设计、海报设计等内容,而现今的广告设计行业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设计师。

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多元化,涵盖平面设计、包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品牌策划等内容。

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师资力量的提升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需要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学生需要在企业或行业一线进行实践,通过实际工作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和技能。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一)高职院校师生情况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迈入一个新阶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并及时了解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适应社会工作实践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探讨。

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学科水平普遍较低。

普通高中优秀的毕业生多数被普通高校所录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低;其次,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在校生的文化基础很薄弱,学生态度相对较差;第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发展目标认识模糊,不清楚所学知识对其长远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师资方面:优秀师资不足是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多数优秀教师被普通高校所吸引,高职院校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紧缺的专业教师。

此外,学校没有系统、高效、针对性强的进行师资培训,许多教师主要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灌输。

这使得他们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愈现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为社会培育高技能人才的质量。

鉴于此,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强调并要求国家高职院要高水平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这100所示范校来带动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共同进步,一起发展。

至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全面改革,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历经多次改革创新,发展迅速,已经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企业调研中,我们仍然深切感受到高职教育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的学生参与工学结合 , 增强工学结合的实效性。
表 3 是 否 到校外 实 习基地 或企 业 实 习过
( 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动机调查 三) ( 见表 4 , .%的学生参加工学结合的动机是 )7 2 6 为就业积 累工作经验,5 1 的学生认 为是提高 自 5。%
身 的专 业技能 和 实 际操 作 能 力 , 2 . % 的学 生是 有 97 赚取 一定 的工 资 , 减轻 经 济负 担 ,8 1 的学 生 是 为 2.% 了深入 了解 企业 。从调 查 的情 况 来 看 , 生 参 加 工 学
6 )认 为收获 不是很 大 的只 占 1.% ; 校 外 实训 % , 20 在 和实 习上 , 生 认 为 收 获 最大 的是 增 强 专 业 技 能 和 学 操作 能 力 (26 ) 5 .% 和提 高社交 能力 (7 1 ) 4 .% 。通过
学结合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 自身 的专业技能和积 累工作经验 , 与高职 院校工学结合 的 目的基本上 这 是一致的 , 即通过提高专业技能来提高学生的就业
另有 1 .% 和 2 5 的学 生 表示 没有 用 或 不 知 道 。 16 .%
通过调查可 以看 出,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 发还没有 做 ( 学生参加工学结合情况的调查 二) 在学生是否参加工学结合上 , 课题组 主要通过 “ 学生是否 到校外 实习基 地或企业实 习” 问题来调
查 。 ( 表 3 ,19 见 )7 .%的学 生参加过 校 外实 习 。以上
的意义 , 映了学 院对 于工 学结 合 的宣传 工作 深 反
入人心 , 学生 对于 工学 结合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比较
认 同。
( ) 一 问卷设计
调查 问卷 主要 是 针 对 学 生 开 展 0 21 l一 5

高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况

高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况

高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摸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施现状,对于规范实习流程,大力提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和岗位技能培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把对象限定为已参加过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安排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习环节的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

其中机械数控类专业134人,占45.4%;自动控制类专业144人,占48.8%;电子信息类专业17人,占5.8%。

数据分析被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从被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来看,经济情况一般的有227人,占77%;较差的49人,占16.6%。

在父母学历情况上,小学的有26人,占8.6%;初中的有154人,占50.7%;高中的有116人,占38.2%;大学有8人,占2.5%。

独生子女225人,占76.3%;非独生子女70人,占23.7%。

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与五年制高职生源现状基本相符。

过半数学生上职校希望学一技之长数据显示,有38人是因为学习差,没办法才上的职业类学校,占12.6%;62人是父母要求的,占20.5%;175人希望学一技之长,好就业,占57.9%;27人是为了混张文凭,占9%。

认为自己求知欲旺盛的有116人,占39.3%;在学习习惯上,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有94人,占31.9%;被动接受知识的有63人,占21.4%;学习习惯较差的有29人,占9.8%。

有78人的职业理想是将来从事本专业,占26.4%;82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占27.8%;40人听从家长的安排,占13.6%;90人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占30.5%。

在“你对本专业感兴趣吗?”这一问卷题中,50人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占16.7%;182人觉得还可以,占60.7%;45人有浓厚的兴趣,占15%;23人无所谓,占7.6%。

高职院校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摘 要 : 文介 绍 了高职 院校 道路 桥 梁施 工课 程在 传 统教 学模 式 下的教 学特 点 , 本 并结 合 当前 形势 , 分析 了道路 桥 梁施 工课 程 采用 工 学结 合教 学模 式 的现 状 及产 生的教 学转 变。
Ab ta t sr c :Th a e nto uc s te ta hn haa trsi fhg e o ain lc le e ra b ig o tu t n c u s n e r dto a e c n e p p ri rd e h e c ig c r ce itc o ih rv c t a olg o d rd e c nsr ci o re u d rta iin lta hig o o
中 图分 类 号 : 7 G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1 (0 0 2 一 l2 O 10 — 3 12 1 )7 O 9 一 l
1 传 统 高 职 院 校道 路 桥 梁 施 工 课 程教 学 模 式 的 特 点 工 技 术 的特 点和 工程 应 用 。 学 生 对 课 程 基 本 教 学 内容 有 所 了解 后 , 11传 统 教 学 模 式 根 本 任 务 仅 仅 是 为学 生将 来 就 业做 准 备 , 在教 师启 发下对其理论知识重点学 习 ,然后通过参与顶 岗实 习阶 . 所 以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 教学 内容 , 都从 “ 胜任 某个岗位 ” 出发 , 并 段 , 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 问题 , 解决工程 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这样 以具 有 胜任 某个 岗位 的能 力 作 为衡 量 保 准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教学 内容克服 了以往理 论阶段枯 燥无趣、 以 难 12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 “ - 学科本位 ”但 随着社 会变 理解 的缺点 , , 把知识整 合到具体 工程任务 中去 , 在授课过程 中乐于 革 的 深 入 , 代企 业 已逐 渐 把 对 员 工 要 求 的 中 心 已转移 到 员工 的个 为学生接受 , 现 更具有说服 力, 培养了学生 自主创新意识 , 有助于提高 人素质和能 力, 因此单纯的“ 学科本位 ” 教学模式 已经 不能适应急剧 教 学 质 量 。 变 化 的 时代 需要 。 24教 学 方 法 的创 新 。 一 门 课程 设计 中 除教 学 目标和 教学 内容 . 13高职 院校 传 统 教 学模 式 采 用 的是 固定 班 级 制 封 闭式 教 学组 外 , 包 括 教 学 模 式 、 学 方 法 和 考核 方 式 等 诸 要 素 , 些 都 是 教 学 . 还 教 这 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 多弊端 , 如在 教学 中不能充分因 创 新 中 的 关键 一 环 。在 教 学 方 法 上 教 师 不再 一贯 的全 程 指 导 , 结 应 材 施 教 , 重 束 缚 了学 生 的个 性 发 展 ; 学 内容 干 篇 一 律 , 严 教 教学 进 度 合 以学生需求为主体 , 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 探究发现、 合作交流 的学 和 教 学 要 求 的 “ 刀 切 ”导 致 学 生所 学 知 识缺 乏 全 面 性 和 针 对 性 , 习模 式 , 重 知 识 的 应用 和 国 内外 相 关 新 动 态 的结 合 。 事 实 上 教 师 一 , 注 进 而造 成 教 育 产 品 的 适 应 性低 和 创 造 ' 1 1 。  ̄1 主 导 作 用 和 学 生 主体 地 位 并 不 矛 盾 , 者 可 以通 过 理 论 、 用 和 创 两 应 2 当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现状 新互动相结合, 可以在创 新教学模 式中统一起来。教 师除 了利用多 目前 , 着 我 国 高职 教 育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 国 高职 教 育 已从 媒 体 网上 交 流 , 可 以组 织 实地 教 学 , 随 我 还 现场 讲 道 路桥 梁 的结 构 形 式 “ 发展” 向“ 大 走 大提 高 ” 阶段 , 高职 高 专 院校 在 借 鉴 国外 工 学 结 合 教 和 技术 特 点 , 学生 直 观 了解 道 路桥 梁 技 术 技 能 。 让 育模式 的同时 , 不断研究和实践适合我 国国情 的教学模式 。经 实践 25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需 要 教 师 和 学 生共 同努 . 证 明工 学结 合 为 道 路桥 梁 施 工 课 程 的 教 学 带来 五 方面 的 转 变 : 力。首先根据个人兴趣 , 利用计算机 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搜索和查 21教学任务的转变。道路桥梁施工课作 为交通工程专业 的重 阅 有 关道 桥 工 程 的技 术 信 息和 工程 资 料 , 养 和 唤 醒 学 生 的 学 习主 . 培 要 的专 业 课 , 直 受 到 各 学校 的普 遍 重 视 。 一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 通 土 交 体 意识 , 后 教 师通 过 工 程 实例 的 介 绍 让 学 生 对 道 路 桥 梁 施 工 技 术 然 建工程越来越 多,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种类也越来越 多 , 发展越 来越 有直观 的了解。 以通过工程 现场参观、 可 图纸讲解 , 迅速缩短学生的 快。 理 论学 习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 离。在授课过程 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 当前 高职 院校对于工程类教育 的最终 目标 是培养满 足社会需 学生的学 习热情 , 倡导 自主学 习、 自主探 索问题 , 着力于培养学生对 要 的工 程 技 术 人 才 , 时 也 要 求对 刨 新 型人 才 的培 养 。 因此 应 当在 同 个 问题 能 提 出 多种 解 决 办 法 的 能 力 , 学 生 的学 习 能 力 、 用 能 使 应 进 一步 的教 学 内 容 中 反 映 出来 , 实教 学 体 系 , 展 学 生知 识 面 , 充 扩 进 力 和创 新能 力获 得 逐 步 的 提 高。 步 加 强 学 生 的 工程 化 能 力 教 育和 培养 , 养 学 生 的 全 面 创 新 能 力 培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 目前 各 高 职 高 专 院 校 在 工 学 和研修能力。 结 合教 学 改革 方 面 均 进 行 了 卓 有成 效 的 探 索和 实践 , 高 职 教 育得 使 22教学 目标的创 新。传统的道路桥梁施工课程教学 目标存在 . 到 了很好的发展 , 但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 , 高职 教育如何更好 的开 定 的局限性 , 应该以满足社 会需要 的程度 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 使人才培养 的质 量得到不断提升 , 需要 还 低 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 的教学 目标 仍旧沿袭以往 的教学计划 , 一 展 工学结合 的教学 改革, 进 一步 做 出努 力 , 行 教 改 实 践 。以道 路桥 梁 施 工 课 程 为 例 , 们 仍 进 我 次制定 , 多次采用。以这种 方式培养 出的学生由于 与实际工程脱 节, 紧密结合企业相应 毕 业 后 工 作 上 不 能很 快 上 手 , 以达 到 用 人 单 位 的要 求 。 同 时 它 也 需要按 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 的 目标和根 本任务 , 难 岗位 ( 位 群 ) 人 才 的职 业 技 能需 求 , 泛 、 入 开 展 调 研 , 建具 岗 对 广 深 构 严 重 影 响 了 向社 会 输 送 人 才 的质 量 和 学 生 对 施 工 技 术 的兴 趣 。 有高职 高专特色 的课程体 系 , 推进高职 高专教学改革 , 提高教学质 工 学 结 合下 的道 路 桥 梁 施 工 课 则 主 要在 于激 发学 生兴 趣 , 养成 为社会培养 出更 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 门人才。 独 立 思 考 的 技 能 , 活 运 用专 业 知 识 , 理 论 结 合 到 实 际工 程 中来 , 量 , 灵 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共识,但在职业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课程的排序上,各个院校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成果为例,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分析;课程排序作者简介:杨甲奇(1966-),男,陕西武功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李燕(1975-),女,四川射洪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土木类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课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编号:09yja880015),主持人:赵志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68-0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建筑企业施工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来,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带动下,该专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职高专办学点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1]。

同时,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探索。

特别是2006年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各示范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和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并开发出了一批新的教学材料。

然而文献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各校的课程开发成果却有很大差别。

哪些课程能够更好地,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反映了教育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分析这一问题,对建筑类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和解决相关的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研究具有较强的专业代表性和先进性,本文选择已通过国家验收的三所建设类国家级示范院校(分别以h学院、s学院和n学院表示)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专业建设的资料均来自高职高专网示范院校验收的官方网站(http://61.164.87.132/shifan/links/index.html)。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一)职业分析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要想开发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必须对工作要求和学习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即进行所谓的“职业资格研究”。

这是一个我国多数教师目前尚无足够经验的复杂研究领域。

从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过程上看,三所院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都十分关注企业和岗位的需要,把职业(岗位)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三所院校都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等。

但在对施工员进行职业分析时所采取的方法差别却很大。

如h学院和s学院是将“施工员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分析施工员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资格要求,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而n学院直接分析了“构成施工员能力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按知识与技能的特性将其分类和归并”,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

这是一种对可测量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的行为主义分析方法。

由于研究者只能分析可测量的操作活动,而无法深入分析行为活动中的智力因素(行为主义视野中的不可测因素),其分析结果多是一些操作活动或者无从把握的心理特征,如决策和合作等。

按照现代知识理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那些不可测量的且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恰恰对高技能人才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种分析方法导致的隐性知识的缺失,有可能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缺陷[2]。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工作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在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中,h学院提出了以基础平台、技术平台和管理平台构成都“三平台”课程体系,强调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的并行,其核心词是“双体系”;n学院的课程分为“基础性学习领域”、“单项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其核心词是“从单项到综合”;s学院课程体系分为“进行专业岗位群共同所需职业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和分为施工员、质量员和安全员的“职业能力强化”阶段,其核心词是“施工过程系统化”。

从名称上看,三所院校的课程差别不大,课程的排序也基本一致,但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方式却有很大不同。

学院h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14门专业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内容构成了理论课程系统”,实践体系包括“14门专业课程中的实训教学内容、第二、三、四学期中的实训周教学内容以及毕业实践”。

尽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反复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但同一门课程中将“基本知识”和“实训教学”分成两个体系以及为课程单独开设“实训周”的做法,事实上已经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剥离开来。

毛泽东在著名的《实践论》中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3],如果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学生很难“自动地”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缘于此,教育部教高[2006]14号文《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n对理论知识没有系统性和量的要求,也没有将理论知识单列为一个体系,但试图按照“从单项到综合”理念先学习一些零散不关联的单一知识和技能,然后在综合性的课程中将其“融会贯通”。

事实上,这种“单项”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方式,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面性”和“联系性”原则也是相违背的。

对高职教育来说,它还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智力性、操作中判断力的重要性和工作经验的不可或缺性的要求。

施工员是建筑企业施工一线全面的组织管理者,涉及业主、监理和施工等多方的协调,涉及人工、材料、机械的调配,其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在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中才可能获得。

“从单项到综合”的理念还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施过程,如n学院《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http:///eol/jpk/preface/1150/index.htm)一共划分了7个学习项目28个学习情境,如项目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施工”包括独立基础施工图识读、独立基础模板制作安装、独立基础钢筋的加工与绑扎、独立基础混凝土的浇筑等4个学习情境。

将完整的混凝土浇筑割裂为若干关联度较低的步骤,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后肯定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但它却让学生失去了对整个工作任务的整体把握,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关联能力”和发展整体性的思维,也无法提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浇筑复杂构件时,“模板制作安装”与“混凝土的浇筑”必须相互联系地去学习。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的问题。

学院s的课程体系框架较多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可能。

如课程《砌体结构工程施工》(2009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http:///manage/main/main.aspx),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各个学习情境的“资讯”环节中需完成大量与该情境有关的各种形式的题目。

通过学生做题、老师辅导做题,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方式;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引入了施工现场中工料机的配置、技术安全交底等内容;但在实施和评价阶段,却“链接”到了课程体系中没有出现的“xx施工综合训练”,这反映了学校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实训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分割,造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困难。

该课程的介绍中提到“学习情境60%选择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但是在课程网页上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参观工地实现的,并没有展示学生是如何在实施中控制质量、调整计划和评价成果的。

由于工作过程中缺乏“实施”这一重要的环节,大量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做习题的形式填充在“资讯”环节中,因此从整体上说,尽管课程的开发者称其为“完整的工作过程”的课程,但事实上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传统的“先讲后练”。

由于学生前面进行的计划和决策没有在实施中得到检验,无法实现“反思性的调控”,而真正的学习,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经验性学习后,“在工作经验与理论反思间的特定关系中产生”[4],而这一环节的缺失,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的影响来说,却是致命的。

(三)课程的排序课程的排序也是当前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渐重视起课程排序与培养目标群体(这里是施工员)的职业发展历程的之间的关系,三所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都提到了排序问题,其中s学院和h学院还详细调研了其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并分别归纳出“主办工长、安全总监、质量总监、项目经理”(s学院)和“基层施工员、技术负责人、专业工程师、项目经理”(h学院)。

可以看出,尽管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施工员的生涯发展历程基本上反映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5]。

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都面向施工员岗位,课程内容包含了一幢建筑物从开挖基槽、主体施工、屋面施工到最后竣工交验的全过程。

有趣的是,尽管三所院校在前期调研和课程开发工作中都注意和强调要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却都转而按照“施工过程的顺序”来排序,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施工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然而,一个施工员的职业成长的规律,与一幢楼房的施工过程是没有对应关系的,按照施工过程建构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很难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

例如按照s学院的课程体系,处于前端的课程“任务承揽”和“图纸会审”等,通常由企业中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有经验者承担。

按照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邀请施工一线实践专家列举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完成的工作任务,在“从事初级技术管理工作阶段”所从事的工作是“施工现场旁站、巡视”、“填写施工日志”等任务,而“负责编制工程投标书”(任务承揽)、“参与图纸会审”出现在“从事高级技术管理阶段”[6]。

处于入门阶段的低年级学生,在没有相应基础的情况下学习高级阶段的任务,无疑会有很多困难。

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按照从完成“了解职业轮廓”的“日常或周期性工作”到“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的“结果不可预见”任务,是从外围到核心的过程。

这一过程与产品的生产流程、施工过程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与传统学科课程“三段式”的排序也恰好相反。

二、总结与反思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建设有两大问题:(一)课程开发有新观点和理念,但缺乏科学的工具和技术手段高质量的课程开发,不仅需要企业的参与,还需要科学的理论和合理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