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观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中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范畴:①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②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2)突出视角:①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②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1)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现代化史观:(1)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一.唯物史观。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

(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多涉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

目前,明确把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

一、概念历史观也简称为史观,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简言之,从什么宏观角度、视角看待历史。

二、分类介绍(一)全球史观:1、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发展线索:(1)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具雏形。

(2)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当今,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这是整体世界的深入发展。

3、高屋建瓴:(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4、常见误谬:欧洲为中心史观;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二)文明史观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2、内涵:※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细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高屋建瓴:①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③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

(三)近现代化史观1、概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体内涵:※政治上: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大众化,即从迷信、愚昧到理性、科学和大众等;※社会生活:城市化和文明化。

高考史观

高考史观

高考之史观,鱼之水,木之土今天,各种史观已经走进了中学历史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体现史观的试题频频出现,史观于高考如同水之鱼,土之木,值得深入研究。

然而,当今对史观教学的研究寥寥无几,特别缺乏对史观运用的注意事项、史观与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等内容。

下面,笔者拟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一下主要四种史观的运用问题,希望肤浅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革命(唯物)史观1.注意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为主线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脉络。

必修教材从历史发展脉络讲总体上保留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序列,它以革命史观作为主线描述历史,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突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附表1 历史阶段特征归纳2.注意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外历史三大转型期与一系列的革命与改革。

在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背景、动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非常需要从其代表的生产力和阶级属性入手。

特别是在分析历史转型期与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时。

二、文明史观1.注意以文明史观为视角,以文明类型为基本研究单位①“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等)。

②“文明”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2.注意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3.理解文明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人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标尺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高考历史史观复习二.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高考历史史观复习二.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高考历史史观复习二.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高考中历史观

高考中历史观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型 经济特征 政治制度 主流思想
东 方
农业文 明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
西 方
海洋文 明
商品 经济
奴隶制民 主和中央 集权
人文主 义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 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 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 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 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 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 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概括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主要历 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二)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 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 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 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 学说。
历史时期 两次鸦片战争 后的中国 (1840~19世 纪六七十年)
主要矛盾及表现 外国列强人侵,清政府腐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 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 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又居主导地位。
启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 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1分)
(四)社会史观
( 1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
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
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 2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 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 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以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

在高考中,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是很重要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味着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还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受到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物质生活水平决定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着重强调了物质生活水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重要观点。

阶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阶级存在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主要原因。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斗争所推动和创造的。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斗争、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六、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历史的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人们只有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七、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唯物史观强调了对社会历史性质和前进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认识到社会历史是连续的、非线性的,以及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趋势。

三大史观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

高考历史答题要准确把握的八大历史观汇总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唯物史观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唯物史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引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趋势。

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基本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意识形态”。

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例如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生产关系进一步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成为统治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以资本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形成。

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驱动。

人们在历史中只是客观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经济力量、阶级斗争等客观要素所决定的。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根据历史的规律和逻辑来进行分析,以求得真实的历史。

唯物史观也强调历史的趋势。

历史的趋势是指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不是一种孤立事件的堆积,而是有一定规律性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这是由各种矛盾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路线。

尽管历史的发展有时会出现曲折、波动的现象,但总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唯物史观也有其局限性。

它是一种从经济基础出发来解释历史的方法。

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政治、文化、个人因素等。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

它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帮助我们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

3 文 明 史 观
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 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物质文明 横 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
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八 大 史 观
——高三历史复习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英雄史观
正统史观
各种史观具体解读
所谓史观
——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1、“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 程。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 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6、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 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 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 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是与平民百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等.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 会生活状况。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4、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 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 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 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 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新史观

新史观

劳动力(2):圈地运动(1分)(圈占土地)和行会较早 的瓦解(1分) ,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注:回答1和2 问的逻辑存在,则按9分处理。
39.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只给1分)
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2分)。
实验科学(2分);
中国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传统经济持续发展,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出现早 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不是主 流
规律 认识
中国从近代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 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被动与不利,丧失发展良机。
3、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
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 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 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 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 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 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 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 研究世界历史。) 全球化视野下,单一的考查某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比较少,往往 是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内文明进程或现代化道路的综合考查,人 类文明的互相借鉴与学习很重要
新史观,新高考
•新的史学观念主要是和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历史唯 物主义)不同,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家在反思过去 的阶级斗争史观,并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 来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就是其 中重要的视角。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直接在新课程高考 中体现出来。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

高考历史常用史观知识点历史是了解人类过去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史观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史观,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分别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而唯心史观则强调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两种史观的不同理论基础导致了对于历史发展的解释有所差异。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并且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个体的意识、意愿和创造力,它注重个体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辩证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由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四、国家与民族国家与民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国家是指一个具备独立政治权力、拥有一定领域和人口的政治组织,而民族则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不同的国家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演变过程中,而民族则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

五、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潮。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认为民族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而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的集体利益和民族身份,是指导民族发展的一种思想。

六、专业化与普及化在当代社会,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历史书籍和研究成果。

然而,普及化的历史也非常重要,因为历史是国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普及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

七、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历史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正确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与思考。

高考历史 主要史观介绍和应用

高考历史 主要史观介绍和应用

史观介绍和应用史观介绍:1.现代史观即近代史观(范式)现代化和近代化在通常情况下,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

它既包含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还包括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和理性化)等内容。

2.全球史观现(范式)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体史观。

是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文明史观(范式)主要内容是: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4.革命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种史观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现代史观和全球史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观的一个特定阶段。

5、其他史观:生态史观和比较史观(1)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一、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费希特在他的这个系列的演讲中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拯救德意志民族、彻底改造人类的新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最后以他那消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先验哲学观点阐明了这种民族教育的精神实质……他认为,“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部著作在亚洲有两种相反的遭遇。

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数据》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全译本,对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这些作者和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只着眼于民族解放的方面,而忽视了建立理性王国的社会解放,而这就使读者看不到费希特是一位把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集于一身的伟大思想家。

坚定不移地走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既热爱自己的祖国,又坚持世界大同的理想,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列强的霸权主义,这才是《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这部世界名著的真谛。

——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影响。

(12分)41.(12分)(1)对日本的影响及原因:明治维新后制定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以费希特的观点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为其对外扩张进行舆论准备。

(2)对中国的影响及原因:近代史上遭受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以费希特的观点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3)中日作者和译者对于费希特的观点缺乏全面了解;片面强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忽视了其世界主义、民主主义的一面。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0——5分,简述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在亚洲的两种不同的影响。

第二层次,6——9分,简述两种不同的影响,并能结合史实评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第三层次,10——12分,简述两种不同的影响,评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并能够指出共同的一个因素是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观的认识仍不够全面,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附表1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附表3 资本主义思想文明附表4 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与贡献(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解析:解答第⑴问注意审清时间,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再筛选出影响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即可。

第⑵问关键是抓住题目的时间限定,选准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大事件,按照题目的要求扼要归纳原因,不必要展示说明。

第⑶问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辨别精华与糟粕,二是要立足国情。

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⑶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高考热点:历史“文明史观”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三、“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一)“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