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指导原则
变更实施指导原则

变更实施指导原则变更实施指导原则引言:变更实施是组织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用于引入新的业务流程、技术或策略,以提高效率、应对变化或创造竞争优势。
然而,变更实施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如员工抵触、沟通困难和执行失败等。
为了确保变更实施的成功和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一些关键的指导原则。
1.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在进行任何变更实施之前,组织需要明确变更的目标和理念。
这意味着要清楚地定义变更的目的、预期的结果和实施的动机。
同时,组织应与所有相关方沟通共享这些目标和理念,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2.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成功的变更实施需要充分的规划和准备。
组织应制定详细的变更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沟通策略和培训计划等。
此外,组织还应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3.明确的沟通和参与:沟通是成功变更实施的核心要素之一。
组织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策略,与所有相关方沟通变更的目的、过程和进展。
同时,组织还应鼓励和促进员工的参与和反馈,以增加变更的可持续性和成功的机会。
4.灵活的管理和适应能力:变更实施过程中,灵活的管理和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应准备好处理变更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障碍。
这可能需要对变更计划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改,以确保变更实施的顺利进行。
5.明确的责任和监督:为了保证变更实施的有效性和高质量,需要明确的责任和监督机制。
组织应确保每个相关方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有明确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这将有助于提高变更实施的效率和绩效。
结论:变更实施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成功的变更实施并非易事。
通过遵循以上提到的指导原则,组织可以增加变更实施的成功率和效果。
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明确的沟通和参与、灵活的管理和适应能力以及明确的责任和监督都是确保变更实施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
通过遵循这些指导原则,组织可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并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变更实施指导原则是组织成功变革的基石。
工程变更制度手则

工程变更制度手则一、目的和原则制定工程变更制度手则的目的在于规范工程变更流程,确保变更管理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同时控制项目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执行工程变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性原则:所有变更必须基于合理的原因,确保变更是必要的。
2. 经济性原则:变更应考虑成本效益,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及时性原则:变更请求应及时提出,以便及时评估和处理。
4. 透明性原则:变更过程应公开透明,所有相关方都应了解变更的情况。
二、变更流程1. 变更申请变更申请应由项目经理或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详细说明变更的原因、预计影响及建议的解决方案。
2. 变更评估收到变更申请后,项目管理团队应对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成本影响和时间影响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
3. 变更审批根据评估报告,项目决策层应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
审批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申请人和相关利益方。
4. 变更实施一旦变更申请获批,应立即制定详细的变更实施计划,并分配必要的资源以执行变更。
5. 变更监控变更实施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监控变更执行情况,确保变更按照计划进行,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6. 变更记录所有变更活动都应详细记录,包括变更申请、评估报告、审批文件、实施计划和监控记录等。
三、责任与义务- 项目经理负责监督整个变更流程,确保变更管理的有效性。
- 设计单位负责根据变更要求调整设计方案,并提供技术支持。
- 施工单位负责执行变更工作,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 监理单位负责对变更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四、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和完善。
上市后药品变更指导原则

上市后药品变更指导原则上市后药品变更指导原则引言:在医药领域中,药品的上市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一旦药品获得上市许可,它可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更,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科学进展。
然而,这些变更必须在严格的指导原则下进行,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不受损害。
本文将探讨上市后药品变更的指导原则,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1. 上市后药品变更的定义上市后药品变更是指获得上市许可的药品在其上市后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进行的任何变更,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艺、原料来源、药品说明书、包装材料、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变更。
2. 需要上市后药品变更的原因•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要求药品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性。
•法规要求:随着医药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政府监管机构对药品的要求也会相应调整,药品企业需要根据这些新的法规要求进行变更。
•科学进展: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不断进步,可能会带来对现有药品的认识和使用方式的变化,因此需要对药品进行相应的变更。
二、指导原则1. 国际指导原则的概述国际药品监管机构通常会提供指导原则来帮助药品企业进行上市后变更的管理。
这些指导原则包括但不限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Variations Guide、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Post-approval Changes to Drug Substances and Drug Product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Post-Approval Changes等。
2. 国内指导原则的概述国内药品监管机构也提供了针对上市后药品变更的指导原则。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了《药品上市许可管理办法》,对上市后药品变更进行了详细规定。
NMPA还发布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文件,如《药品上市后风险监测工作指南》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以指导药品企业进行上市后变更。
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

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
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是指在企业上市后进行技术指导的一种
原则。
上市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创新和发展变得
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竞争力,企业可能需要对
原有的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调整和变更。
首先,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应该更加注重市场导向。
企业需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指导,确保技术方
案和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通过市场导向,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
市场机遇,提前预判市场走势,以便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其次,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需要更加注重客户需求。
客户需
求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应该通过不断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和
动态,及时调整技术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可
以通过市场调研、客户反馈等方式获取客户需求,然后针对性地进行
技术指导的变更和调整。
另外,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持续优化。
技术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市后的企业应该不断创新和优
化技术指导,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和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加强技术团队建设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并及时调整技术指导原则,以保持企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上市后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应该注重市场导向、客户需
求和创新优化,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通过及时调整和变
更技术指导,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推动技
术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变更指导原则2021

变更指导原则2021
2021年的变更指导原则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灵活性和适应性:由于全球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组织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的需求。
2. 持续的变革:组织应该将变革视为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事件。
他们应该建立起适应变化的能力,并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
3. 基于数据和证据的决策:变更决策应该基于可靠的数据和证据,而不是主观的观点或假设。
组织应该建立起数据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支持决策的制定和监测。
4. 强调沟通和参与:变更过程中的沟通和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应该积极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确保他们理解变更的目的和影响,并为其提供机会参与和提供反馈。
5. 资源和能力的管理:变更需要适当的资源和能力来实施。
组织应该评估其资源和能力,并确保它们足够支持变更的实施和维持。
6. 风险管理:变更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组织应该识别、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
他们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风险的影响。
7. 绩效评估和学习:组织应该建立起绩效评估和学习的机制,以了解变更的成效和效果,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
他们应该将学习应用于未来的变更,并不断改进和提升变更的管理能力。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组织有效地管理和实施变更,以适应不断变化
的环境和需求。
变更实施指导原则

变更实施指导原则变更实施指导原则一、前言变更是项目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项目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然而,变更也可能会对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变更实施指导原则来规范变更流程。
二、定义1. 变更: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计划、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进行调整或修改。
2. 变更实施指导原则:是为了规范和控制项目变更流程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流程。
三、原则1. 变更申请(1)变更申请必须由相关人员填写并提交给项目经理。
(2)变更申请必须包含详细的描述和理由,并附上相应的支持材料。
(3)所有变更申请必须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批后方可执行。
2. 变更评审(1)评审委员会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
(2)评审委员会必须对所有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策。
(3)评审结果必须书面记录,并通知相关人员。
3. 变更决策(1)评审委员会必须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策,并将决策结果通知相关人员。
(2)如果变更被批准,项目经理必须及时更新项目计划和进度,并通知相关人员。
(3)如果变更未被批准,项目经理必须向相关人员说明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变更实施(1)变更实施必须由项目经理负责,并严格按照变更申请和评审结果进行操作。
(2)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必须记录所有相关信息,并及时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3)如果变更对项目进度、成本或质量产生影响,项目经理必须及时调整计划并通知相关人员。
5. 变更控制(1)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必须定期进行监控和控制。
(2)如果发现任何问题或风险,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3)所有变更实施过程中的记录和报告都需要保存备份。
四、总结以上是关于变更实施指导原则的详细介绍。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控制变更流程,从而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变更实施指导原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项目环境。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及规定三、变更药物规格或包装规格四、变更药物处方中已经有药用规定旳辅料五、变更生产工艺六、变更药物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七、变更药物旳包装材料和容器八、参照文献九、著者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一、概述本指导原则重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制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旳变更研究。
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旳影响,进行对应旳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毕有关工作后,向药物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旳变更申请,其临床试验研究应通过同意后实行。
本指导原则目前重要波及如下项目:变更药物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药物处方中已经有药用规定旳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物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药物旳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药物生产场地等。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详细状况,按照本指导原则旳基本原则进行对应工作。
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取、运用旳影响程度,将所述及旳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旳变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旳明显变化;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旳明显变化,或对药物旳吸取、运用也许产生明显影响。
类别划分旳目旳是协助申请人便于确定变更研究旳内容,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进行评估和申报。
但在详细研究中,类别界线也许不是很明显,则需根据详细状况及其研究成果确定类别。
由于变更状况旳复杂性,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旳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旳基本规定,以及药物注册管理旳有关规定,根据产品旳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论述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变更时应考虑进行旳有关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旳各项研究工作旳详细规定可参见对应旳指导原则。
变更指导原则三批次

变更指导原则三批次一、变更指导原则的定义二、变更指导原则的内容1.确定变更范围变更指导原则的第一步是确定变更的范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需要对项目计划进行更改,包括项目的目标、工期、资源配置等。
因此,需要明确变更的范围,确定需要进行变更的具体方面。
2.确定变更原则3.制定变更计划变更指导原则的第三步是制定变更计划。
变更计划是指对项目的变更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包括变更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在制定变更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保变更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变更指导原则的实施1.进行变更评估在实施变更指导原则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变更评估。
变更评估是指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确定需要变更的具体方面,以及变更对项目的影响和风险。
通过变更评估,可以合理地确定变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制定变更计划在进行变更指导原则的实施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变更计划。
变更计划是指对变更的目标、内容、时间等进行明确和规划。
在制定变更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和目标,确保变更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实施变更措施在变更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实施具体的变更措施。
变更措施是指根据变更的要求和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施变更。
在实施变更措施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
4.监控和评估变更效果在实施变更指导原则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控和评估变更的效果。
通过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变更的效果和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变更指导原则三批次包括定义、内容和实施三个方面,通过确定变更范围、制定变更原则和计划,以及进行变更评估、制定变更计划、实施变更措施和监控评估变更效果等步骤,可有效指导项目变更的实施过程,确保项目能够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
化学药品上市后变更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上市后变更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上市后的变更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评估变更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上市后,可能会根据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或新的安全性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估变更。
这些变更可能包括添加、修改或删除安全性信息,例如警示语、禁忌症、副作用等。
变更指导原则要求制药公司在变更之前进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并提供详细的理由和证据,确保变更后的安全性信息准确无误,并及时向医生和患者传达。
2. 质量变更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上市后,可能会根据质量问题或新的质量要求,进行质量变更。
质量变更可能包括改变生产工艺、原材料供应商、包装材料等。
变更指导原则要求制药公司进行充分的质量评估,并提供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变更后的药品质量符合要求,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效力变更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上市后,可能会根据新的疗效数据或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效力变更。
效力变更可能包括修改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给药方式等。
变更指导原则要求制药公司提供充分的效力数据,并进行严格的效力评估,确保变更后的药物在适应症范围内具有明确的疗效,并且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或风险。
4. 标签变更指导原则:化学药品上市后,可能会根据新的标签要求进行标签变更。
标签变更可能包括修改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副作用等。
变更指导原则要求制药公司根据最新的临床数据和监管要求,更新药物的标签信息,并确保新的标签准确无误,并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清晰的使用指导。
总之,化学药品上市后的变更指导原则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质量、疗效和标签信息得到及时的评估和更新。
制药公司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证据提供,并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变更,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
这些变更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并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已上市变更指导原则

已上市变更指导原则
作为一家已上市的公司,变更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还是公司内部战略的调整,变更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如何进行变更,如何引导变更,却是每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变更应该是有远见的。
企业在进行变更时,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
变更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问题,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因此,在制定变更计划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市场趋势和潜在机会,确保变更的方向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变更应该是有序的。
企业进行变更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流程。
首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变更的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
变更应该是透明的。
企业在进行变更时,应该及时向内外部相关方公布信息,保持透明度。
这样可以增加信任和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猜测。
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回应相关方的反馈和关切,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
变更应该是人性化的。
企业变更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企业应该关注员工和客户的感受,尽量减少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在沟通和协调中,要尊重员工和
客户的意见和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和福祉。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员工和客户的支持和信任,顺利实施变更。
已上市的企业进行变更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有远见的规划、有序的流程、透明的沟通和关注员工和客户的感受,企业可以在变更中迎接挑战,实现持续发展。
变更不仅仅是企业的需要,更是企业对市场和客户的回应,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各种变更需求。
然而,中药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其制备过程和成分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药的变更研究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为已上市中药的变更研究提供指导原则。
二、研究前准备1.变更研究原则变更研究应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为原则,确保变更后的药物能够维持原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
2.研究设备和技术变更研究所需的设备和技术应符合国家药品注册标准,并由专业人员操作和监控。
3.试验设计变更研究应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包括对照组、实验组、随机化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应合理选择试验指标和检测方法。
三、研究内容1.物质成分分析2.药效评价变更研究中应对已上市中药的药效进行评价,包括安全性、药效、毒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还应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评估变更后的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产生影响。
3.药物稳定性研究四、研究结果分析和评价1.结果分析变更研究的结果应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以评估变更后的药物是否满足注册要求,并与原有药物进行比较。
2.结果评价变更研究结果应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对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评估。
3.结果报告变更研究结果应整理成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以便于监管部门审核和审批。
五、结论已上市中药的变更研究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对于保证药物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些试行的指导原则,以促进已上市中药的变更研究的规范和科学性。
然而,由于中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变更研究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关于印发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监管和指导,提高我国已上市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就印发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通知如下:一、背景在药品上市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进行变更,比如改变原料药供应商、生产工艺、包装等等。
为了保证这些变更在不影响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需要进行变更研究,并提交相关数据以供我国药品监管部门进行评估和审批。
二、目的1.为已上市体系提供了变更研究的指导原则,保证变更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保证变更研究的数据可靠和一致,以便于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审核评估和决策。
三、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已在我国上市的化学药品的各类变更,包括但不限于原料药品的成分或制造方法变更、制剂的包装、规格、名称等变更。
四、技术要点1.确定变更类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变更的类型,比如质量控制、制造工艺、包装等。
不同类型的变更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
2.制定变更方案:制定详细的变更方案,包括变更目标、方法、实验设计、变更时程等。
确保变更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数据采集和分析:根据变更方案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能够支持后续评估和决策。
4.安全性评价:针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毒性、不良反应、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评估。
5.有效性评价:针对变更后的药品,进行有效性评价,比如药效实验、质量一致性评价等。
6.变更评估报告:根据变更研究的结果,编制变更评估报告,详细描述变更的影响和结果,同时提出建议和措施。
五、技术要求1.变更研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变更研究应进行充分的试验和分析,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可靠。
3.变更研究应考虑变更的可逆性和可恢复性,必要时应提供还原试验。
六、其它事项1.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将根据变更研究的结果和变更评估报告,进行相关决策和审批。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已上市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已上市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1.02.10
•【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2021年第16号
•【施行日期】2021.02.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
2021年第16号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已上市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
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事宜的公告》(2020年第46号),为推进相关文件的配套工作,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已上市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2月10日附件1:《已上市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临床变更技术指导原则》。
最新变更指导原则

变更指导原则工艺变更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制剂、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
一、概述工艺变更必须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任何工艺变更,我们都必须评估变更对产品的影响,并作出评估报告。
本指导意见提供了工艺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性技术要求,阐述了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
企业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的基本思路,参考国内外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对各种具体变更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基本原则企业应在变更前后样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验证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论证变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即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等同,临床治疗是否等效。
研究工作一般应考虑进行以下方面:1、评估变更对药品的影响产品发生变更后,需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包括对产品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方面任何改变进行的评估。
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类别、原料药或制剂的性质,及变更对产品影响程度等综合考虑确定。
例如,对于变更前后产品杂质变化的考察,宜首先选择或建立合理的色谱方法,对变更前后杂质情况(杂质个数、杂质量)进行比较性分析。
如果变更后检出新的杂质或降解产物,或原有杂质水平超出标准中限度的规定,则需要考虑进行相应的毒理学研究工作。
除本指导意见中各类变更项下建议进行的研究工作外,企业还需结合变更的特点及具体变更情况,选择其他重要项目进行研究。
如片剂某些生产工艺变更,除溶出/释放行为比较外,还需要考察某些重要的物理参数如脆碎度等是否发生改变。
2、评估变更前后产品的等同或等效性在对上述产品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验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影响。
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考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来判定变更前后结果是否等同。
这些比较性研究既包括溶出度、释放度等项目的比较,也包括对药品稳定性等某一方面性质的全面比较分析。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1. 背景介绍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是为规范和指导已上市中药生产企业进行药学变更研究而制定的技术指导文件。
该指导原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已上市中药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也为中药生产企业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技术规范,有助于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 评估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我们需要全面评估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深度和广度。
在深度上,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变更研究的要求和技术指导。
在广度上,我们还需了解整个中药生产体系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以便将变更研究与整体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3. 文章撰写在文章撰写中,我会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我会对变更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并举例说明其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我会详细解读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和流程,包括变更研究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等方面。
我会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变更研究在中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我会总结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意义和作用,展望其在未来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出台对于中药生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规范和标准化变更研究的流程和要求,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促进了中药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5. 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通过对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全面评估和文章的撰写,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在撰写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力求将主题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文章。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已上市的化学药品可能需要进行多种变更,以满足新的疗效要求、改进安全性或提高制造效率。
然而,这些变更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对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并提供实施建议。
二、概述已上市的化学药品变更研究是指对已获批上市的化学药品进行任何改变或修改的研究。
这些变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剂型、生产工艺、原料来源、包装和标签、药物配方等多个方面。
变更研究的目标是评估变更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的影响,以确保变更后的药品依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三、技术指导原则1. 变更研究的先验评估在进行任何变更研究前,应首先进行充分的先验评估。
这包括对变更的目的、需要、风险和成本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先验评估应基于科学依据和现有文献,并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
2. 变更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变更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首先,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假设,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和研究流程。
其次,应确保实验条件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3. 变更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释变更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释应基于科学原则和统计学方法。
首先,应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
其次,应通过比较变更前后的数据,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和疗效的影响。
最后,应科学解释结果,并与先前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以得出结论和建议。
4. 变更研究的结果评估与监控变更研究的结果应根据科学原则进行评估和监控。
首先,应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变更引起的质量问题、安全性风险和疗效改变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次,应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定期追踪和评估变更后的药品使用情况和效果,以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实施建议1. 加强变更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培训,确保团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注射剂变更指导原则

注射剂变更指导原则
在处理注射剂变更时,需要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 透明度和准确性:所有关于注射剂变更的信息都应该保持透明和准确。
确保正确的变更信息被传达给相关人员,并确保准确的文档记录,例如变更通知、操作规程和批准文件。
2. 安全性和合规性:注射剂变更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和合规标准。
在变更过程中,需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确保注射剂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不会受到影响。
3. 质量管理:在进行注射剂变更时,应采取质量管理的措施。
这包括进行质量控制测试、验证和审查等,以确保注射剂的质量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4. 有效沟通:对于任何注射剂变更,应确保有效的沟通渠道。
所有涉及的人员都应该清楚地了解变更的性质、原因和实施计划。
这样可以避免信息误解和不必要的问题。
5. 记录和追踪:对于注射剂变更,应确保完整、准确的记录。
变更的每一个步骤、决策和结果都应该被记录下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追踪和审查。
6. 持续改进:注射剂变更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定期评估变更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可以帮助优化注射剂变更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处理注射剂变更时,遵循上述指导原则可以确保变更过程的透明度、安全性和质量,并促进有效的沟通和持续改进。
医疗器械注册变更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注册变更指导原则医疗器械注册变更,这个话题其实挺重要的,但听上去有点儿复杂。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使用的那些器械,像是体温计、血糖仪什么的,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卡”,这就是注册。
可是,有时候这张卡需要改改,比如说换了个新配件、更新了个软件,这时候就得申请变更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变更是不是特别麻烦?其实吧,咱们可以把它想得简单点。
变更的类型还真不少,像是型号变了、用途扩展了,甚至是生产工厂搬了地方,这些都得去申请。
每次变更就像是给器械换新衣服,穿上去才能更好看,更能吸引顾客的眼球。
咱们在做申请的时候,心里得明白,监管部门就像是检查衣服质量的裁缝,他们要确认新衣服穿上后是不是合身,安全性、有效性都不能打折。
说白了,咱们得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像材料清单、变更说明书,还有相关的技术文件,缺一不可。
然后,大家也许会问,申请流程是不是漫长?其实嘛,这事儿就像在等公交车,心里有点急,但只要耐心等待,总会等到。
一般来说,提交申请后,审查时间大概在一个月左右,当然也有可能更久,特别是遇到节假日,心里默念“慢工出细活”,就行了。
不过,有时候审查员可能会问你问题,这时候别紧张,保持微笑,像在和朋友聊天一样,回答清楚就好。
说到这里,咱们得提提文件准备的重要性。
想象一下,文件就像是给你变更的“护照”,没有它,你可去不了任何地方。
文件的内容要详细准确,比如说,变更后的产品技术要求、使用说明书、标志等,一定要和原来的保持一致,不能东拼西凑。
每一个字都得认真对待,就像做一道家常菜,食材和配方都得对,才能做出好吃的。
变更后,咱们得做好市场的宣传工作。
就像新歌上市,得给听众来个宣传,大家才会知道这首歌的存在。
新产品上线后,要更新官方网站、宣传册,告诉顾客这个新器械有什么新的功能,如何使用,能够带来哪些好处,听起来是不是很兴奋?就像是给老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你有了新的变化。
别忘了,变更后产品的跟踪和反馈也很重要。
产品上市后,要收集用户的反馈,看看大家的使用感受,像是在听朋友的故事一样,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中药变更指导原则

中药变更指导原则中药变更指导原则一、前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广泛,疗效显著。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其他原因,可能需要对原来处方中所含有的某些药物进行变更。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变更的指导原则,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二、什么是中药变更中药变更是指在已经开具的处方中对某些药物进行替换或者删除,并添加其他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者减少不良反应。
三、何时需要进行中药变更1. 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患者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或者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医师需要对处方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2. 不良反应:某些患者可能会对某些中草药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肝损伤等,这时需要对处方进行调整。
3. 合理用药:有时药师可能会发现某些中草药的用量过大或者不合适,这时需要对处方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药变更的原则1. 个体化:中药变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年龄、性别、病情等。
2. 适当性:变更后的处方应符合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安全性:变更后的处方应尽可能地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 稳定性:变更后的处方应保持稳定,避免频繁修改和调整。
五、中药变更的方法1. 替换法:将原来处方中某些不合适或者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药替换成其他适宜的中草药。
2. 删除法:将原来处方中某些不必要或者有害的中草药删除,并在必要时添加其他适宜的中草药。
3. 添加法:在原来处方基础上添加一些适宜的中草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六、中药变更的注意事项1. 中药变更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得自行调整处方。
2. 中药变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不可一刀切。
3. 中药变更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中药变更后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管理。
变更指导原则

工艺变更指导意见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制剂、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
一、概述工艺变更必须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任何工艺变更,我们都必须评估变更对产品的影响,并作出评估报告。
本指导意见提供了工艺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性技术要求,阐述了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
企业可参照本指导意见的基本思路,参考国内外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对各种具体变更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基本原则企业应在变更前后样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验证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论证变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即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等同,临床治疗是否等效。
研究工作一般应考虑进行以下方面:1、评估变更对药品的影响产品发生变更后,需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包括对产品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方面任何改变进行的评估。
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和变更的类别、原料药或制剂的性质,及变更对产品影响程度等综合考虑确定。
例如,对于变更前后产品杂质变化的考察,宜首先选择或建立合理的色谱方法,对变更前后杂质情况(杂质个数、杂质量)进行比较性分析。
如果变更后检出新的杂质或降解产物,或原有杂质水平超出标准中限度的规定,则需要考虑进行相应的毒理学研究工作。
除本指导意见中各类变更项下建议进行的研究工作外,企业还需结合变更的特点及具体变更情况,选择其他重要项目进行研究。
如片剂某些生产工艺变更,除溶出/释放行为比较外,还需要考察某些重要的物理参数如脆碎度等是否发生改变。
2、评估变更前后产品的等同或等效性在对上述产品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验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影响。
一般可通过对变更前后考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来判定变更前后结果是否等同。
这些比较性研究既包括溶出度、释放度等项目的比较,也包括对药品稳定性等某一方面性质的全面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目录一、概述二、基本原则及要求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五、变更生产工艺六、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七、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八、参考文献九、著者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已上市中药制剂在生产、质量控制、使用等方面的变更研究。
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变更申请,其临床试验研究应经过批准后实施。
本指导原则目前主要涉及以下项目: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生产工艺、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药品生产场地等。
对于其他变更,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本指导原则的基本原则进行相应工作。
本指导原则根据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将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
类别划分的目的是帮助申请人便于确定变更研究的内容,有效地开展变更研究,进行评估和申报。
但在具体研究中,类别界限可能不是很明显,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其研究结果确定类别。
由于变更情况的复杂性,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产品的特性开展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对已上市中药进行变更时应考虑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应的指导原则。
申请人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及要求(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
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药品的了解,是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
注册阶段及其前期的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因此,变更申请的研究结果应是基于对拟变更产品的了解,并与变更内容相比较而作出的科学合理判断。
由于变更研究工作的主体是申请人,申请人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对变更的原因、程度、必要性应当明确,并对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性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质量可控性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提供的研究资料说明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原则已上市中药变更应保证其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
申请人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考察和评估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宜根据变更的具体情况确定。
如果质量标准对于药品质量的可控性低,难以评估变更的影响,应开展质量及质量标准研究工作,提高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的可控性。
对已上市中药的变更要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风险,任一环节的疏漏或缺失,均可能对药品的安全、有效及质量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系统研究和评估。
(三)研究用样品要求已上市中药变更的研究验证应采用中试以上规模样品。
工艺有重大改变等的变更研究应采用生产规模样品。
变更前后药品质量比较研究,一般采用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和变更后3批样品进行。
变更后样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3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实验和长期稳定性考察,并与变更前3批生产规模样品稳定性数据进行比较。
(四)关联变更的要求变更申请可能只涉及某一种情况的变更,也可能涉及多种情况的变更。
如,药品规格的变更可能伴随辅料的变更,或同时伴随药品包装材料的变更等。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指导原则将一项变更伴随或引发的其他变更称之为关联变更。
对于关联变更,研究工作应按照本指导原则中各项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综合考虑,并进行相关研究。
由于这些变更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影响程度可能不同,故总体上需按照技术要求较高的变更类别进行研究。
(五)含毒性药材制剂的要求对于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制剂的变更,应关注变更对药品安全性的影响,尤其应关注以下几类制剂变更的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
(1)含大毒(剧毒)药材的制剂;(2)含有现代研究发现有严重毒性的药材的制剂;(3)含有分类为有毒药材,且为儿科用药、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4)含有孕妇禁用或慎用的药材,且功能主治为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制剂。
大毒药材是指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公布的28种毒性药材和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大毒(或剧毒)的药材。
有毒药材是指各版《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进口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中标注为有毒的药材。
各省(区、市)标准中药材的毒性大小分类不一致的,以毒性高的分类标准为依据。
三、变更药品规格或包装规格规格是指单位制剂中或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的重量、体积或浓度等。
一般地,对片剂、胶囊剂、栓剂、丸剂等的规格分别以每片、每粒、每丸的重量表示;而对颗粒剂、软膏剂、糖浆剂等的规格以单一包装容器中药物重量或体积表示。
变更药品规格除上述不同剂型药品规格变更外,还可能涉及药品包装中多剂量包装、单剂量包装等包装规格的变更。
涉及辅料变更的应参照辅料变更的相关要求进行。
变更规格应有科学、合理、必要的依据,应遵循方便临床用药的原则,其规格需根据药品用法用量合理确定,一般应在其临床使用的用法用量范围内。
研究工作需关注变更后药品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一)I 类变更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只涉及药品包装中最小包装药品装量的改变,如颗粒剂、煎膏剂、糖浆剂、丸剂等包装规格的变更;改变片剂的片重大小,胶囊剂的装量规格等。
研究工作主要依据变更后规格与原规格药品制剂处方、工艺、日服/用药量等的一致性情况进行。
宜重点根据剂型特性和药物性质,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变更规格后药品与原规格药品进行比较性研究。
一般需要提供以下资料: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如有必要,提供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3.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4.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第一种情形,如不涉及包装材质等的改变,一般可不提供;但如涉及包装容器空间大小等影响药品稳定性的因素,应提供稳定性研究资料。
(二)Ⅲ类变更此类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对于缓释/控释制剂,应提供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并根据研究情况进行临床试验研究。
此类药品规格变更需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工作: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必要时,提供制剂处方研究资料。
3.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4.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5.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6.必要时,提供相关的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7.Ⅱ、Ⅲ期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四、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一般包括变更辅料种类、用量、来源、型号或级别等。
此类变更应结合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对药品的影响程度,制剂的特性等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第一,辅料的性质。
变更涉及的辅料是否会影响制剂药物溶出或释放行为,或为影响制剂体内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关键性辅料。
第二,制剂的特性。
对于不同特性制剂,辅料变更可能对药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造成不同的影响。
对于使用新辅料的,应按新辅料相关要求提供研究资料,并按照Ⅲ类变更要求。
(一)Ⅰ类变更此类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会引起安全性、有效性的明显改变。
如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普通制剂增加或减少辅料的用量,或增加或减少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固体制剂增加胃溶型薄膜包衣材料或增加制剂外观抛光材料;删除、增加或变更着色剂、芳香剂、矫味剂的种类;采用增加挥发性成分稳定性的包合材料,如β-环糊精;或使用同样功能特性的辅料替代另一种辅料,包括用玉米淀粉替代小麦淀粉,也包括用一种型号辅料替代另一种型号的相同辅料,如用微晶纤维素PH200 替代微晶纤维素PH101;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如蜂蜡替代石蜡。
但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不属于此类范畴。
此类变更一般应符合以下要求:不属于缓控释等特殊制剂;变更的辅料为常用辅料,具有法定标准,符合辅料管理要求,且辅料变更幅度应符合各辅料允许使用范围,应尽量减少辅料用量,筛选最佳辅料用量;变更辅料来源、型号或级别,其质量控制要求不应低于原质量控制要求。
此类变更情况较为复杂,无论何种变更,如果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应按照Ⅱ类或Ⅲ类变更要求。
一般应进行以下研究验证工作或提供相关资料:1.变更的原因,说明变更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变更前后辅料相关情况及其质量标准。
3.制剂处方研究资料。
4.变更所涉及的生产工艺研究与验证资料。
5.变更前后质量对比试验研究资料,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质量标准。
6.变更后连续3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7.稳定性研究资料,包括与变更前产品稳定性情况的比较。
(二)Ⅱ类变更此类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如口服制剂中特性及功能显著不同的辅料替代;增加或减少可能影响药物溶解、释放或吸收、利用的辅料种类;起局部作用且用于完整皮肤的外用制剂中渗透促进剂的种类或用量改变;起局部作用且用于破损或溃烂皮肤、起全身作用的外用制剂中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辅料种类或用量改变等。
此类变更,除上述Ⅰ类变更相关工作外,应进行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需要,提供药理毒理试验资料。
外用制剂需要提供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
2.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性研究比较资料。
其中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病例数不少于100对的临床试验,用于多个病证的,每一个主要病证病例数不少于60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