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恐怖袭击看欧洲的自由精神

合集下载

法国抵抗运动自由的斗争

法国抵抗运动自由的斗争

法国抵抗运动自由的斗争法国抵抗运动:自由的斗争自由是法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在法国历史上,抵抗运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还是对抗暴政和压迫的斗争中,法国人民始终勇于挑战,为自由而战。

本文将回顾法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抵抗运动,展示法国人民为实现自由而进行的无数奋斗。

抵抗运动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抵抗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成为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

然而,法国人民并不甘心成为奴隶,于是展开了一场秘密的抵抗运动。

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多个地下组织,如“自由法国”和“共和阵线”,他们在隐密中策划抵抗行动,从传递情报到发动游击袭击,无一不展现出法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勇气。

这些抵抗组织成为法国自由战士的象征,他们为争取自由一直奋斗到战争结束。

抵抗运动二:五月风暴五月风暴是法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运动,发生在1968年五月至六月期间。

当时,法国学生和工人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保守政策和对抗争的镇压。

这场运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影响了法国政治和社会风气。

学生和工人要求更多的自由和权益,他们与警察展开激烈冲突,大规模的罢工和抗议活动使法国陷入了动荡的局势。

虽然风暴最终平息,但它揭示了法国社会中渴望自由和变革的声音,也引发了法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改革。

抵抗运动三: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法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来自恐怖主义组织的威胁。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法国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包括2005年的伦敦爆炸案、2012年图卢兹学校枪击案和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等。

在这些事件中,法国人民通过团结和勇气,表达了对恐怖主义的抵制,并展开了长期的反恐斗争。

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安全防范,同时法国社会也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结与互助,共同守护着法国的自由和平安。

自由与团结: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法国抵抗运动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为自由而战,并通过团结与勇气克服困难。

抵抗运动向世界展示了法国人民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无畏精神。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分析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分析

01 Chapter时间地点时间与地点身份背景袭击者身份与背景目标包括巴塔克兰剧院、法兰西体育场、几家餐厅和酒吧等公共场所手段使用枪支、炸弹和车辆等武器,进行无差别攻击袭击目标和手段02 Chapter宗教极端主义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宗教教育的问题政治动机政治诉求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袭击者们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他们通过袭击事件来表达对法国政府和政策的不满,并试图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影响力。

政治分裂法国社会的政治分裂也是导致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法国,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对立情绪较为严重,这种分裂为恐怖袭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不公贫富差距03 Chapter在袭击事件中,有多人失去了生命,数十人受伤。

死者中包括法国警方和救援人员。

财产损失袭击事件导致多处建筑物和设施被摧毁或受损,其中包括剧院、酒店、餐馆等。

人员伤亡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VS社会心理影响心理创伤社会不安对国际反恐斗争的影响国际反恐合作国内政治影响04 Chapter加强边境管控与内部治安030201加强反恐斗争宣传教育加强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教育打击恐怖主义思想提高公众防范意识03跨国追捕与引渡强化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01加强国际合作02信息共享与情报交流05 Chapter加强宗教引导与融合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政府应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及时获取并分析情报信息,为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专业、高效的救援队伍,确保在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开展救援工作。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加强公众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提高应急响应与救援能力06 Chapter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事件概述袭击特点袭击影响事件概述俄罗斯伏尔加格勒恐怖袭击事件袭击特点袭击影响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事件概述01袭击特点02袭击影响0307 Chapter1加强国际反恐斗争的长期性23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浅析德雷福斯事件折射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浅析德雷福斯事件折射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浅析德雷福斯事件折射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作者:薛玉来源:《祖国》2020年第02期摘要:1894年,法国发生了德雷福斯事件。

法国反间谍机关以出卖军事机密为由将法籍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逮捕,将其流放至魔鬼岛。

后经查明,此事纯属诬告,军事法庭于1906年为德雷福斯平反,洗刷冤屈。

这个事件对法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法国社会价值观,是引领法兰西民族前进的鲜明旗帜。

然而,德雷弗斯事件导致国家信条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本文将结合德雷福斯事件,挖掘法国国家格言中包含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德雷福斯事件; ;自由; ;平等; ;博爱; ;法国十九世纪末,当法国忙于重建民族自信心时,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再次让法国深陷窘境。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军的军事机密不断泄露,法国反间谍机关为此感到压力巨大。

一封“秘密清單”的出现让他们断定法籍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为军事间谍,并于1894年10月15日将其逮捕。

随后通过司法审判判处德雷弗斯叛国罪,将其流放至魔鬼岛。

后经查明,此事纯属诬告。

1906年,军事法庭为德雷福斯平反,洗刷其冤屈。

强化法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国家格言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兰西民族的身份象征,是法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然而,当“自由”“平等”“博爱”被稳定地列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体制内部时,德雷福斯事件的发生让法国民众对这条格言提出质疑,让法兰西民族的社会价值观遭到拷问。

一、“自由”的传播——言论自由的绝对化与相对性“自由”是法国革命家提出的最响亮口号,标示着他们在备受宗教和王权压迫下的英勇反抗,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人生而自由”表明“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权利,故居于法国国家格言之首。

然而,充分肯定“自由”并不意味着“自由”是无限制的。

1793年的宪法指出:“自由是人之所有可以行使不触犯他人权利的行为权力:它以自然为原则,以正义为准则,以法律为界限。

高考作文典型参考事例20条

高考作文典型参考事例20条

【素材一】查理周刊袭击案:批评的力量发生在法国巴黎《查理周刊》的恐怖袭击案,3名原教旨极端分子借口不满该周刊屡屡讽刺先知穆罕默德和原教旨主义,袭击了该刊的编辑部,酿成1945年后巴黎伤亡最惨烈的恐怖袭击事件。

原教旨、恐怖和暴力又能得到什么?甚至,连他们最想制止的讽刺和批评、最想做到的“弥谤”也是一枕黄粱,他们试图让世界上每一张发出令他们不安、不快的嘴闭上。

批评可以被批评,但批评的自由不容被剥夺,正如《查理周刊》沿用40年的格言:“我们不会投降”。

【素材二】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一、学术成就1、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2、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二、人格、气节(追求独立、自由)1、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2、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3、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4、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5、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历史上的自由与平等的理念传承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历史上的自由与平等的理念传承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历史上的自由与平等的理念传承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这场革命彻底颠覆了当时封建贵族统治的体制,奠定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石。

而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理念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了现代人权宣言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制度。

在欧洲的中世纪,封建制度主要由贵族和教会共同统治。

人们的社会地位严重受到限制,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14世纪的黑死病爆发之后,欧洲社会的分崩离析使得农民和市民阶级开始觉醒,寻求改变。

在这个时期,法国的国王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而贵族和教会则享有特权和权力。

然而,新兴的市民阶级开始崛起,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赚取财富,希望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政治参与。

这种社会不平等和新兴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人们意识到需要推翻当时的专制统治,争取政治参与的机会。

在巴黎的巴士底狱被攻陷后,人民群众开始掌握了改革的主动权。

法国大革命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便是人权宣言的发表。

1789年8月26日,法国立法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

这份宣言成为了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在全球传播的重要里程碑。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权、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等。

这些权利是所有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如何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在这个时代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迅速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并成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础。

这些理念包括平等,民主,法治和公民的自由。

法国大革命及其人权宣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示了人们的思维,让他们开始思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性。

这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人民,尤其是在相对专制的国家,去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11.15巴黎恐怖袭击感

11.15巴黎恐怖袭击感

极端宗教矛盾
1.曾近的隔阂被打乱,生活在非犹太区的犹太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2.几千年的经文血脉族裔,使他们崇拜哈里发,渴望回到几千年前
的封闭中去
3.世界是有机的整体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民可以接受不平等的屠戮专
制,必然有人道主义求援
4.足够强大的帝国出手救援或毁灭,仇恨的种子埋下
5.历史告诉我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我相信人类的正义,也相信
邪恶会存在却永远不会胜利。

愿中国和平,因为动乱阻碍不了科学的进步,却会阻碍科学家的工作。

巴黎恐袭后 西方面临四大转型

巴黎恐袭后 西方面临四大转型

巴黎恐袭后西方面临四大转型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巴黎遭遇造成129人死亡的“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后,法国在第一时间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欧紧急追捕恐袭嫌疑人。

但这一严重恐怖袭击带来的影响并不会止步于这一层面,新华国际客户端来为您分析它可能给世界局势带来的四大转型。

【法国安全政策更积极?】
这一袭击是法国近一年来发生的第三起袭击事件。

1月7日,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武装人员袭击,造成至少12人死亡;8月,一名武装人员携枪支企图在高速列车上发动袭击,遭车上乘客制伏。

但这两起事件之后,巴黎袭击仍然发生,不少评论人士认为,法方的安保存在漏洞、反恐措施不够有力。

对巴黎恐怖袭击的感想

对巴黎恐怖袭击的感想

对巴黎恐怖袭击的感想对巴黎恐怖袭击的思考按:法国时间1月7日中午,巴黎沙尔利周刊《Charlie Hebdo》(一作查理周刊)总部发生了极其凶残的恐袭案之后,全法陷入震惊和悲痛中。

各地民众自发聚集起来集会哀悼,表达对恐怖袭击和极端势力的抗议,以及对本国自由价值观的捍卫。

同时,各路主流媒体也对该事件纷纷发表社论,表达了谴责和哀悼的立场。

作为法国华人最大的网络媒体,《新欧洲》网站也在官方微信帐号刊发署名社论,对这一事件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与思考。

本人今天刚从外省的默哀仪式上回到巴黎住处,便在朋友圈里看到这篇推送的文章。

细读全文,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觉。

我突然联想到国内部分官媒不断摆出的”把丧事办成喜事"丑闻,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我的错觉。

只是个人认为,如果一种价值观或是理想的实现,却是以这样的方式,终究是让人悲痛的。

追求言论和表达自由,是否需要暂时的妥协或是策略,值得商榷和思考。

同时,这篇社论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法国当地人集会哀悼背后可能隐藏另一种情绪:对异质文明更不妥协的疑惧。

(事实上,在恐袭之后,法国部分地区清真寺遭到威胁和攻击) 当然,这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了。

【社论】笔墨比枪支更有力,#我是查理# 值得我用生命去捍卫的自由!关于1月7日的巴黎枪杀事件,网络上不出意料地有颇多不和谐,甚至可以说是支持此行为的声音。

大多数此类意见觉得《查理周刊》NO ZUO NO DIE,感觉他们讽刺伊斯兰教的方式太厉害和过火,还有人说你不骂不就好了,之前也被扔过燃烧弹,也被生命威胁过,还都有警察贴身保护的,为什么还要这样继续骂人家,不就是作死么。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种声音的存在,逝者的鲜血才更值得被纪念。

“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是法国文豪伏尔泰的名言,遭到袭击的《查理周刊》办公室,离巴黎伏尔泰广场,走路不过十分钟的距离。

《查理周刊》对讽刺漫画的坚持,周刊已逝还有依然坚守岗位的人员所有捍卫的,以及从昨天开始在全球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的,在昨晚的巴黎共和广场,在伦敦、柏林等其他地方集会上被举出的“我是查理”标签所意味着的,就是怎样都可以不害怕地表达自己意见这回事。

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及其影响

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及其影响

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及其影响沈孝泉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发生在法国首都巴黎的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这是法国历史上罕见的恐怖事件,也是自2004年3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的造成190多人死亡的爆炸案以来,欧洲最严重的恐怖案件。

这桩恐袭事件是活跃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极端宗教组织“伊斯兰国”一手制造的事端,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和强烈反应。

这一事件在国际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具有“战争恐怖主义”特征法国政府和有关反恐专家一致认为,这次巴黎系列恐袭事件呈现了有别于以往国内外发生的恐怖事件的显著特点。

这次恐怖行动虽然发生在巴黎,但是整个行动不仅涉及法国,而且涉及其他多个国家。

根据法国警方目前公布的正式调查结果,直接参与并当场死于这场系列恐袭之中的恐怖分子,已有5人身份得到确认。

其中,26岁的萨拉赫·阿2015年11月13日晚发生的巴黎系列恐袭事件,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All Rights Reserved.军 情 关 注布德斯拉姆,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移民集中居住的莫伦贝克区。

事发当晚,此人租用一辆比利时牌照的黑色大众POLO轿车前往巴黎11区的巴塔克兰音乐厅参加屠杀行动,最终自爆身亡;他31岁的哥哥布拉伊姆也参加了当晚恐袭行动,最后自杀死在伏尔泰大街枪击现场,这两人均来自比利时。

另外一名袭击者25岁的阿赫默德·穆哈默德,现场被采集的指纹与10月在希腊一个小岛上接受救助的一名叙利亚“难民”指纹相符,其随身携带一本叙利亚颁发的护照,名字不同,但照片与死者相同,这表明,阿赫默德·穆哈默德参与行动前曾在叙利亚活动。

另外两名恐怖分子为法国籍,最近两年也都先后多次去叙利亚和也门等地接受极端主义培训,与“伊斯兰国”组织有直接的联系。

从比利时警方的调查结果看,恐怖分子从比利时携带武器装备进入法国,另外一些非直接参与者留在了比利时。

巴黎恐袭带来的挑战和警示

巴黎恐袭带来的挑战和警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巴黎恐袭不是文明间的冲突,相反,证明着不同文化交融的必要性。

减少恐怖事件的发生,需要的不是渲染仇恨,而是加快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强化反恐力度。

1月7日,法国遭遇40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怖袭击。

3名武装人员持冲锋枪和火箭炮袭击了巴黎《查理周刊》杂志社,导致至少12人死亡,11人受伤。

目前,3名嫌疑人中最年轻的一人已向警方自首,其他两人仍然在逃。

据报道,在逃的两名嫌犯是兄弟,均出生于巴黎,拥有法国国籍。

两兄弟中的一人是法国反恐部门熟知的极端分子。

法国8日将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并降半旗3天,悼念袭击事件的遇害者。

国际社会也对这起骇人听闻的恐袭事件同声谴责。

尽管巴黎恐袭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时,事件的恐怖主义性质也确凿无疑,但事件并非仅限于这一层面。

这起恐袭事件,还引发了包括保证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如何交融、反恐等诸多方面的冲击波。

而只有回到事件的起源,才可能将其叠加效应梳理清楚。

为什么是巴黎,为什么是《查理周刊》?法国与北非、西非一些穆斯林国家有着传统政治关系,这种联系让法国拥有了欧洲最大的穆斯林群体。

而近年来,法国高调介入中东北非事务,这足以引发极端组织的关注。

而《查理周刊》向来具有辛辣大胆的反宗教禁忌风格,此前已经屡遭威胁,其办公场所也曾遭遇燃烧弹袭击。

巴黎和《查理周刊》因此成了恐怖袭击的靶子。

为什么在此时制造恐怖袭击?据报道,在逃嫌疑人兄弟之一,曾是伊拉克基地网络组织的成员。

而据法国媒体报道,有现场目击者称,枪手自称来自"AQAP"。

AQAP是位于也门的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

上个月,AQAP就曾宣称将对西方发动袭击。

无论是AQAP还是其他组织所为,从恐怖袭击的血腥程度和“专业”程度看,与恐怖组织有高关联度确凿无疑。

近年来,随着基地组织渐趋低迷和ISIS 的骤然崛起,AQAP和其他有能力的极端组织开始争夺全球极端组织的旗帜,在欧洲中心地带发动一场袭击显然被视作了出头机会。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作者:思路暗黑的历史中,自由和奴役,象是两条首尾相啮的蛇,追逐着,撕咬着。

一个命定的圆,固执而封闭地在原地打转。

——题记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从一句名言开始,又以另一句名言结束的。

前一句是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另一句是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中发出的感叹: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一前一后两句话,便是以集体自由名义发动的法国大革命的最好注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随着启蒙思想的推进,民主自由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欧陆及英伦三岛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宗教或世俗革命,以争取天赋的自由。

法国大革命,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奴役的抗争运动和自由实践。

十八世纪中叶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在沙龙和市井迅速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宰了当时的话语中心。

即便是法国贵族的书橱里也摆满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著作,你也不必为在贵妇人的床头发现一本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而惊讶。

相反,这几乎是潮流了,甚至连安东奈特王后也参加了极具煽动性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排练,在其中扮演罗西尼。

而卢梭更是其中的宠儿,虽然屡被驱逐,也曾被启蒙运动的主流所抛弃所辱骂,但那句自由呐喊,曾经震撼了多少渴望自由的心,罗伯斯比尔便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政治经济面临全面的困境,下层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上层则是一片混乱,财政更是一团糟,朝野上下纷纷要求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三级会议开幕。

随后,第三等级单独组成国民议会,准备制定宪法。

1789年7月14日,革命者和群众佩带着红白蓝三色徽,挥舞着武器,冲进了巴士底狱,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爆发。

次日早晨,国王路易十六听到这一消息后,焦急地问:“是一场叛乱吗?”利昂古尔公爵无情地纠正道:“不,陛下,是革命。

”是的,是一场革命。

叛乱只是为了颠覆并取得权力,而革命则是为了自由。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自由”的时代。

从巴黎恐怖屠杀透视自由与平等的“鱼与熊掌”之问

从巴黎恐怖屠杀透视自由与平等的“鱼与熊掌”之问

从巴黎恐怖屠杀透视自由与平等的“鱼与熊掌”之问11月13日晚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引起了举世舆论的震荡。

西方学者们对此事件反思与叩问的焦点多集中于当代欧洲社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冷战落幕以来逐渐形成的内部危机,以及如何化解恐袭对以民主政制为核心的欧洲现代文明形成的冲击和挑战。

例如事发当时正身处巴黎的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就表明了他的担忧:‚在紧急状态下,人们渴望警察的保护,而这种对安全的渴望却势必和自由相冲突。

‛而之前德国等国向来自伊斯兰世界的难民潮大张怀抱的作法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斯洛文尼亚著名的左翼学者齐泽克就发声称‚必须打破左派的温情禁忌‛,‚必须放弃对难民绝对‘迁徙自由’的温和主张‛。

有观点认为,这次被法国总统奥朗德形容为‚规模前所未有‛的恐袭事件反映出二十一世纪文明格局的核心矛盾将是后基督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的对抗。

姑且不论这一预言性命题的正确与否,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审视巴黎恐怖屠杀事件,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更关心的或许在于这一事件本身所折射出的性质,和透过它所显现出的更为本质的——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政治案例的本质——的矛盾所在。

我希望借助自由和平等这一对矛盾来向大家阐释这一事件产生的缘由,并对该矛盾作一番尚未成熟的阐释。

在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政治伦理的话语体系里,‚自由‛和‚平等‛似乎为一双密不可分的共生体,好比中华铅笔的笔芯和橡皮头一样永远粘连在一起。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自由和平等作为人权的两个基本侧面的写照又似乎是并立的,散发着同样耀眼的光彩。

但只要对这两者透过一系列历史案例所体现出的内在的真实关系作一番简要的分析,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平等和自由并不是唇齿相依,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是互为矛盾的;并且,这两者亦非相对并峙,而是一者派生另一者,后又在践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抵牾的状况。

依据史实不难发现,在自由和平等之间,更为原始的是后者的概念。

在早期氏族社会中,族员们狩猎或采集的成果往往按照平等的原则进行划分,即人人有份。

巴黎恐袭事件的观后感

巴黎恐袭事件的观后感

巴黎恐袭事件的观后感一级标题:巴黎恐袭事件引发的深思巴黎恐袭事件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恐怖袭击之一。

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和愤怒。

然而,在面对这样的恐怖行为时,我们应该思考许多重要问题,包括国家安全、极端主义和人类团结等。

本文将探讨巴黎恐袭事件的观后感,并就人们对于与此类事件相应步骤的探索提出建议。

二级标题1:国家安全压力的增加巴黎恐袭事件不仅仅对法国造成了重大伤害,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乃至个人社区带来了影响。

这次事件再次引起了对国家安全问题和政府反恐措施有效性的关注。

首先,安保机构需要进行更为密切和有力的合作。

跨国合作应成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关键手段。

各国情报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追踪可疑行为迹象,并采取适当行动以确保公众安全。

其次,投资于国内的反恐机构和相关设施也应该增加。

提供更多经费以改善警察训练、技术装备和情报分析能力,将有助于加强国家安全,并及时回应恐怖威胁。

最后,政府需要更多关注社会面貌,强调社区建设和民众参与。

通过鼓励各族裔之间的交流和包容,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并阻止极端主义在社区中扩散。

二级标题2:极端主义思潮的抉择长期以来,极端主义活动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全威胁之一。

巴黎恐袭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极端宗教思潮如何种下仇恨之种的思考。

首先,重点应该放在教育上。

通过实施普及且优质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帮助年轻人建立一个理性与平等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远离极端宗教思想的引导和诱导。

其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强监管以遏制宣扬暴力、仇恨和恐怖主义的言论。

提高人们对于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加强对网络上极端主义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舆论引导。

此外,宗教领导层也应起到积极作用。

倡导理性与宽容的宗教思想,鼓励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融合,避免信仰成为激进行动的导火索。

二级标题3:人类团结与反击恐怖主义巴黎恐袭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伤痛和险恶感,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团结并迅速反击恐怖主义行为的力量。

巴黎之殇,世界之痛

巴黎之殇,世界之痛

巴黎之殇,世界之痛作者:张学林来源:《轻兵器》 2015年第24期张学林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巴塔克兰剧院、法兰西体育场、巴黎市区的一些主要街道等处发生连续恐怖袭击事件。

此次恐怖袭击是巴黎近些年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目前已造成137人死亡,352人受伤,其中99人重伤。

巴黎遇袭,再一次使恐怖主义这个话题成为全世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话题。

为何将袭击目标选定在法国巴黎?发动恐怖袭击最看重的就是制造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对平民的攻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从而在所在国民众之间引发恐慌情绪,进而对其政府产生政治压力,达到实现其政治主张的目的。

个人认为,这次袭击选择法国巴黎的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袭击法国,一旦成功影响巨大法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旦遭受恐怖袭击将注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是由法国所处的国家地位所决定的。

就在巴黎遇袭的前一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部也遭遇两起爆炸式恐怖袭击,造成280多人死伤,是黎巴嫩结束内战25年来贝鲁特发生的最血腥的恐怖袭击,但媒体好像也只是仅仅一带而过,全球媒体和各国政府似乎都没怎么把这次恐怖袭击当回事,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被袭击国在全球国际体系中地位越重要,其被袭后所造成的冲击力和影响面就更大。

二是巴黎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决定其被袭击的象征意义更大当世人一说到巴黎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那可是号称世界自由与民主的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的浪漫之都。

试想,在这样一个世界的浪漫天堂,一旦恐怖袭击成功,其惨烈的血腥场面将与人们头脑之中固有的浪漫之都形成强烈对比,其冲击力将更加巨大。

三是法国在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为恐怖主义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今年年初的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到武装分子袭击,导致12人死亡。

时隔时间不长再次发生此类袭击事件,本身就说明法国安保系统存有漏洞。

此次袭击后的调查表明,巴黎检察院目前确认有一名绰号为“ficheS”的法国籍袭击者参与了巴塔克兰剧院音乐厅的袭击,而这名法国籍袭击者居然此前已经被安全机构确认身份并被列入监控名单中。

巴黎恐怖事件观后感

巴黎恐怖事件观后感

巴黎恐怖事件观后感近年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威胁。

而巴黎恐怖事件是近年来发生在欧洲大陆的一系列严重袭击案件之一,它不仅对法国人民造成了深刻的伤痛,也震惊了全球。

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观看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我深感恐怖主义的可怕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

巴黎恐怖事件发生于2015年11月13日的晚上,一共发生了七起恐怖袭击。

当晚,巴黎迪斯尼乐园、体育场以及市中心的几个咖啡馆和剧院成为袭击目标,造成了130多人死亡,多人受伤。

这一系列的袭击导致了法国人民的恐慌,也给全球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巴黎恐怖事件无疑是一次针对自由、平等和友谊的暴力行为。

通过这次事件,恐怖分子试图激起人们之间的仇恨和分裂,以削弱法国和其他民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然而,巴黎恐怖事件反而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事件中,无论是法国人民还是国际社会都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坚韧与勇气。

法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与恐怖主义斗争,而世界各国也纷纷表达了对法国的支持与合作。

这一切都显示出虽然恐怖主义的威胁仍然存在,但人类社会更加团结和坚强。

观察巴黎恐怖事件不仅让我深感恐怖主义的邪恶,也让我意识到了预防与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性。

实施恐怖主义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宗教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恐怖主义所带来的威胁。

预防恐怖主义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国际社会应该密切合作,共享情报信息,形成多边机制,以便更早地发现、阻止和打击恐怖分子。

其次,各国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和人口监控,确保公共安全。

此外,国际社会也需要加大对恐怖主义组织的施压和打击力度,阻止其扩散和壮大。

与此同时,预防恐怖主义也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解决恐怖主义需要更好地解决社会不公、贫困、种族歧视等问题。

只有通过消除贫困、加强教育和促进社会公正,才能够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滋生。

巴黎恐怖事件不仅让人们深刻反思恐怖主义的危害,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追求团结。

巴黎危机观后感800字

巴黎危机观后感800字

巴黎危机观后感800字巴黎危机观后感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中心,它充满了浪漫和激情的气息。

然而,近年来,巴黎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这些危机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在过去的几年里,恐怖袭击事件在巴黎频频发生。

记得2015年11月,巴黎发生了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包括巴塔克兰音乐厅的劫持和袭击等,造成了多人死亡和伤害。

那时的我正在家中看到这些新闻时,不禁感到极度的震惊和无助。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心存恶念,对无辜的人们进行残忍的袭击。

巴黎危机让我明白到,恐怖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巴黎,全世界都应该联手合作,共同对抗恐怖主义。

此外,在2018年,巴黎还经历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其中最为轰动的是“黄马甲”运动。

这场运动起初是因为对油品税提高的抗议,后来则演变成了对政府的不满和经济不平等的抗议。

成千上万的示威者涌上街头,与警察爆发冲突。

我对这场抗议事件的触动在于,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巴黎这个充满了浪漫与魅力的城市,内部却存在着庞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这让我思考到,在当今社会,仍然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中,社会的进步并没有惠及到每一个人。

巴黎危机也给我启示,就是加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无论是恐怖袭击还是抗议活动,都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动荡和破坏。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国内的安全建设,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减少社会的不公。

只有在国家安全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

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巴黎能够更好地宣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艺术。

巴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然而,在危机的阴云下,许多人更关注于社会问题而忽视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我希望巴黎能够重拾自己的文化传统,加强对艺术和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让这座城市更加繁荣和美丽。

总而言之,巴黎危机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无论是恐怖袭击还是抗议活动,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法国大革命自由与恐怖

法国大革命自由与恐怖

法国大革命自由与恐怖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事件,它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

这场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绝对君主制度,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社会。

然而,法国大革命不仅仅带来了自由和平等,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恐怖行为。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中自由与恐怖之间的关系。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的巴黎政治和社会危机。

在当时,法国国内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悬殊,压迫和不公平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不公正的现状导致了人民的愤怒和不满,激发了他们要求改革的愿望。

因此,自由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关键词之一。

人们渴望拥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在法国大革命的早期阶段,自由的追求体现在立法机构的建立。

1789年,国民议会成立,代表着法国人民的利益。

这标志着法国社会的政治权力从国王手中转移到了人民手中,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此外,宪法的制定也体现了法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

1791年,法国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一宪法保障了人们的思想、宗教和言论自由,为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革命的进展,恐怖开始出现。

1792年,法国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革命进行干涉。

这种不安定的局面导致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恐怖行为开始出现。

在1793年至1794年期间,恐怖统治达到了高峰,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恐怖统治”。

政府采取了极端严厉的手段,涉及大规模的暴力与镇压行为,成千上万的人遭受迫害、逮捕、审判和处决。

恐怖统治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国内的政治压力和外部威胁。

内战、社会动荡和极端政治团体的活动加剧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紧张局势。

在这种紧张气氛下,人们对内部和外部敌人的威胁产生了广泛的恐慌。

政府在恐惧中感到必须采取极端手段来保卫革命,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权利。

尽管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理念最初为人们所接受,但在恐怖时期,这些自由受到了限制。

恐怖统治对自由进行了镇压,特别是对政治异议的迫害。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作者:思路暗黑的历史中,自由和奴役,象是两条首尾相啮的蛇,追逐着,撕咬着。

一个命定的圆,固执而封闭地在原地打转。

——题记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从一句名言开始,又以另一句名言结束的。

前一句是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另一句是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中发出的感叹: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一前一后两句话,便是以集体自由名义发动的法国大革命的最好注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随着启蒙思想的推进,民主自由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欧陆及英伦三岛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宗教或世俗革命,以争取天赋的自由。

法国大革命,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奴役的抗争运动和自由实践。

十八世纪中叶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在沙龙和市井迅速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宰了当时的话语中心。

即便是法国贵族的书橱里也摆满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著作,你也不必为在贵妇人的床头发现一本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而惊讶。

相反,这几乎是潮流了,甚至连安东奈特王后也参加了极具煽动性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排练,在其中扮演罗西尼。

而卢梭更是其中的宠儿,虽然屡被驱逐,也曾被启蒙运动的主流所抛弃所辱骂,但那句自由呐喊,曾经震撼了多少渴望自由的心,罗伯斯比尔便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政治经济面临全面的困境,下层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上层则是一片混乱,财政更是一团糟,朝野上下纷纷要求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三级会议开幕。

随后,第三等级单独组成国民议会,准备制定宪法。

1789年7月14日,革命者和群众佩带着红白蓝三色徽,挥舞着武器,冲进了巴士底狱,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爆发。

次日早晨,国王路易十六听到这一消息后,焦急地问:“是一场叛乱吗?”利昂古尔公爵无情地纠正道:“不,陛下,是革命。

”是的,是一场革命。

叛乱只是为了颠覆并取得权力,而革命则是为了自由。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自由”的时代。

恐怖袭击后,巴黎人说我们不会改变生活方式

恐怖袭击后,巴黎人说我们不会改变生活方式

恐怖袭击后,巴黎人说我们不会改变生活方式法国人的随意让他们有可乘之机不知何时起“浪漫”两字甚至成为了法国的直接等同语或代名词,仿佛那蓝白红三色国旗一飘扬,你就能嗅到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味道。

然而若随便捡起一个法国人问你们浪漫吗,收到的可能都是一头雾水甚至白眼嗤鼻,“浪漫是啥意思?能涨工资么?”也难怪当地人不甚理解,毕竟那蓝白红三色的官方注解可是“自由、平等、博爱”。

而其中“自由”则是我认为其余二词的基础与支撑,因为对自我自由的向往,才强调人人生来平等的重要,因为对他人自由的尊重,才能够无分差异博爱众生。

对自由的追求已然深入法国人的血液,虽然身边友人从不见得会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个个骨子里却都将其贯彻到底。

亲人、同事、爱人、朋友,每一种关系都在合适的范围内给予彼此足够的自由。

父母不知道自己子女职业的大有人在,同事间不互留私人电话也是正常不过,找不到婚姻意义的恋人照样能以同居身份相伴一生而不遭白眼,朋友们下班喝一杯可能同桌就有两三个种族四五种信仰六七个国籍讲八九种语言。

作为留法学生,有时甚至会觉得孤独得可怕,因为周边没人操你的心,没人管你的事,每个人对于他人的选择都是种无所谓且不评判的态度:你怎么活与我不相干,我活得怎么样也不劳您费心。

正是这种调调让法国从建国伊始就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最多元化的集散地,在艺术、音乐、文学、饮食、时尚、冒险等等各类生活方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高卢人民,完全可以没有工作,但绝不能够没有生活。

然而,也由于法国人总在各行各业中都不免散发出的随意气质,给了心怀不轨者以可乘之机。

球场、酒吧、剧院、餐厅……这都是法国人每逢周末最为常见的休闲场所,却在11月13日这个西方世界最为避讳“黑色星期五”晚上变成了噩梦之地。

把周六中断一天的日子努力过回来当时我刚结束一场学校的经验交流会,正和新生们在酒吧聊天,并未注意手机上的新闻提示,直到所参与的留学生和巴黎媒体群开始大量交换讯息,抬头注意到酒吧电视也已经开始紧急现场直播,得知情况不容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黎恐怖袭击看欧洲的自由精神
2014年8月,应荷兰国际广播电台、荷兰在线的邀请,访问了荷兰,然后参加了德国外交部组织的网络政策之旅;2014年10月4日到13日,应凤凰博报和信孚研究院的邀请,我访问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和几个国家的政界、商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对欧洲精神有了更多的体会。

欧洲从希腊时代以来,历经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又迎来两次世界大战。

之后,欧洲迎来的60多年的深度和平,欧盟也扩展到28个国家。

我一直认为,在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背后,一定是精神层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国家选择不同的制度,是由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所决定的。

我在波恩曾和几个俄罗斯流亡记者交流,他们打了个比喻说,俄罗斯人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习惯于有面包没有自由的生活;叶利钦来了说你们出来吧,于是大家跑出动物园,结果有了自由没了面包,正好普京来了,大家又跑回了动物园。

欧洲却不同,自由在欧洲人眼中非常重要。

从法治角度,只要不违法,你干什么都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只要不妨碍其他人,你干什么都行。

我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逛的时候,身边走来走去的都是些奇装异服的男男女女,有男女牵手走路的,也有俩男生、俩女生牵手走路的,这是同性恋,你懂的。

同性恋、吸大麻,这都是自由,但他们不会妨碍别人。

你要问路,他们都会笑着认真回答你。

2015年1月7日,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编辑部被恐怖分子袭击,12人死亡,引发对遍及欧洲的抗议风潮。

抗议者他们维护的核心价值,是言论自由,是表达的自由。

自由和法治分不开。

荷兰的朋友和我介绍过,荷兰有体面法,对不能妨碍别人有着详细的规定。

匈牙利的导游告诉我,他这么多年来没和人吵架,因为大家各自过各自的日子,没什么可吵的。

如果做了不合规矩的事儿,立即会有人打电话找来警察。

平等也是重要的欧洲精神。

瑞典的国王下班后开车自己回家,他们的首相也是下班后挎着篮子到超市买菜,结果被一个疯子给一枪打死了,这种悲剧没有改变欧洲,欧洲的领导们依旧是没有那么大前呼后拥
的派头,下雨依旧是自己打伞。

在欧洲街头开车,违规就要被罚,不会管你是开着奔驰还是现代,也不管你是部长还是平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个关键词是民主。

你看欧洲国家这么多,也有经济表现不够好的。

执政党经济工作做不好,干上一届就得下台,老百姓通过选票发泄不瞒。

如果不到大选的日子,就组织抗议一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政策的转化。

民主机制没有国界,欧盟的组成、发展、壮大就是民主协商、妥协的结果。

欧盟之间当然有的国家强大,有的国家弱小,做决定当然有的收益有的暂时受损失。

关键是决定不是某位领袖一拍脑门就可以做出来的,而是不停的磋商、协调的结果。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构成了欧洲精神的核心,自由平等是精神根基,民主法治是对自由平等精神的制度保障。

这几个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个要素,欧洲就不是今日的欧洲。

有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这八个字,都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我生硬地进行对比。

人类有些东西是有共性的。

抛开私利,抛开左右之争,有人不想要自由而想当奴隶吗?有人不想要平等而甘愿受统治吗?
我想,这样的人很少。

欧洲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追求从来就不是矛盾的。

如果有人非要说是矛盾,一定是别有用心。

尽管我特别不喜欢别有用心这样的说法,但事实如此,也不得不这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