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

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他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20世纪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和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主张。

1940年,筹建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

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

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

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课程与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造就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2、“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

“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拥有这份感情的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

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即“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论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使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

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不把儿童限制在学校和书本中,而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知识强调为历来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征和生活特点。

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活教育”的课程打破常规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手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陈鹤琴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个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他在鼓励学生积极“做”的同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启发、诱导,鼓励和调动儿童。

陈鹤琴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实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阅读思考弥补实验观察的不足,提供间接的知识经验;之后,通过加工整理,以故事、报告、讲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培养和体现儿童的生动性和创
造力;并通过集体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以便相互启发和鼓励。

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活教育”理论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儿童的存在等弊端,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