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
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
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
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
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缺血性脑血管;实际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致病因素较多,且机制较为复杂。
该病的进展一般需要经历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阶段[1]。
而这三阶段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有紧密联系,因而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而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饮食结构也不断变化,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关手段[2]。
该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且患者即使存活也会留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内科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又分为三个阶段的治疗,超早期、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指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可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最大程度的恢复缺血组织的活性,抑制脑梗死区域继续扩大,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很高,但必须是在超早期(发病时间在3~6 h内)治疗阶段[3]。
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非常重要,对于不可逆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若能及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将会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
文 章 编 号 :0 63 3 (0 2 0 —1 10 10 70 2 0 ) 30 3 —2 小 虹 细胞 等 分 开 ( 只能 提 示 可 能 有土 血 小板 存 在 ) 致 使 许 多大 , 血 小 板被 当作 蔓 细胞 而 来 计 ^ 血 小 板 总 教 中 , 而 使 血 小 板 计 从 数 结 果偏 低 。 由此 可 见 , 想在 日常 用 的 血 液分 析倪 上 , 一 般 方 法 , 妥 用 达 到 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是 可 能 的 , 必须 另 辟壤 轻 。 目前 已报 道 的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的 方 法 , 体 上 有 两 太 类 太 是 免 疫 学 方 法 , 用 黄 光标 记 的 抗 血 小 板抗 体 , 异 地 着 染 即 特 血 小 板 , 流 式 细 胞 倪 ( C ) 特 定 的 血 j 析 仪 上 计 数 血 在 FM 或 蔓分 小 板 。 s 是 用 二 维 擞 光 散 射 (w - i n in l ae ih c t - t o dme s a l rl ts t o s g o-
维普资讯
垦l堕堂l 外 堕盛生塑些 皇桂驻学分册 20 年第 2 卷第 3 02 3 鞋
1 31
壤警 魏
血 液 学 与 临 床 ・
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方 法 学 研 究 进 展
朱 忠 勇 ( 京 军 区福 州 总 医 院 全 军 医 学检 验 中心 , 京 3 0 2 ) 南 南 5 0 5
一
tr测 定 法 , 血 小 板 与 N P 分 开 , 到 准 确 计 数 , 分 进 于 e) 将 P s 达 现
下
1 免 疫 学 测 定 法
丰 法 早 在 18 9 8年 印 由 Autr 出 , 最 近 几 年 才 酥 八研 l 提 e 但 究 并 见 谙 实 用 。 D c eh f( 9 5 和 Maz o f 1 9 )s 应 用 i ro 1 9 ) k t r (98Z d f Z 黄 光 标记 抗 血 小 板膜 耱 蛋 白抗 体 , F M 法 计 数 血 小扳 { a 用 C D- vs 19 ) G 2 0 ) Har o ( 00 等 进 一 步 完 善 了这 一 i 99 , i( 00 和 ( L l r sn 2 0 ) i 方 法 所用 的 单 抗 , 期 是 抗 C 1或 C 4 b 近 来 多 用 抗 早 D{ D2, C 6 , 种 单 抗 效 果 相 同 F M 方 法 都 比 较 复 杂 , 般 是 先 D 1三 C 一 在 流 式 细 胞 仪 上 计 数 着 染 荧 光 的 血 小 板 和 计 数 红 细胞 , 求 出 先 血 小 板/ 细 胞 之 比值 ( 虹 下称 血 小 板 比 率 ) 再 用 普 通 血 液 分 析 , 仪 计 数 同一 忠 者 的 红 细胞 数 。 然 后 以 血 小板 比 率 × 缸 细 胞 数 血 小扳 数 。 Dc eh f 且 改 用 已知 其 j 的 荧 光 徽 球 代 苦 i ro ! k T 农度 虹 细 胞 , 求 出血 小板 / 光 徽 球 之 比值 , 乘 以黄 光 徽 球 的 浓 先 黄 再 度, 即得 到 血 小 板 数口 。上 进 方 法 都 比茕 麻 烦 , 光 徽 球 价 格 ] 荧
浅谈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板流 体测定 仪,仪器绘制成聚集 曲线 ,以观察体外血 小 板聚集变化 。
1 _ 散射性粒子检测法 .3 3
该技术足将半 导体激 光 ( 波长
1 血块收缩试验 ( R m块收缩时有相应 的血清 . 1 C T)
析 出 ,计 算 占 原有 血 量 的 分 数 。
65 7 m)通过聚光镜折射成宽度约 5 m 的带状光束 ,照 0u 射 到 装 有 P P 的 比色 杯 ,采 用 显微镜 的接 物 镜 ,使 血 小 R
九 处 候脉 部位 的脉 象连 一 点 儿模 糊 印象 都没 有 。 曾无有 “
以上用例 ,副词 “ 曾”均 与否定词连用,结合上下文 来看 ,都是加强否定语气 。但句子语气委婉舒缓 ,并不强 硬。 若一律解释为 “ 竟然” 与文意和词气不符, , 则不甚妥。 因此 《 伤寒论 ・ 》“ 序 曾不 留神医药 ”宜释 为 “ 并不 重视医药 ” 在众 多的教参 中, 。 由胡忆 肖、 舒怀主编的 《 医
板 发 }的散 射 局 限 在一 个 狭 小 的 范 围 内测 定 , } { 通过 测 得 聚 集 块 的人 小及 生 成 数量 这 两 个 指标 来 评 价 其凝 聚 功 能 。 1 . 全血 电 阻 抗 法 使 用 全 血 血 小板 聚 集仪 ,通 过记 .4 3
j '
l
警
| l | 羲 l 誊
|
_
. :
l l
◆l 1 l
_ l | l
孬 钨 黑 旗
塔哈 哿 育南甍 区妇产t 、 涣 医院
文 章编 号 :1 7 —7 9 ( 0 O 0 -0 60 6 22 7 2 1 )一50 9 — 2
l
[】杨树 达. 3 词诠 [ J 京 : M]L 中华 书局 , 5 : . 1 46 9 0
血小板生物学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物学研究进展血小板是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主要的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通过凝血过程将伤口封闭并停止出血,同时也能够参与和调节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
因此,探究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血小板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血小板的发现与研究历史血小板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意大利的医生贝兹曼(Giulio Bizzozero)和俄国的科学家费尔德(Max Schultze)等人观察到的。
当时,他们发现在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存在着一种小而暗红的细胞,这些细胞和凝血过程密切相关。
后来,经过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这些小细胞并非是单一类型,而是由多种细胞形成的。
其中,血小板是最重要的一种,它们目前被认为是体内凝血的第一响应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究了它们的形成、激活、凝血等过程,并发现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于认识和治疗许多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二、血小板的形成和激活过程血小板是从骨髓中的大型细胞——巨核细胞中分化而来的。
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细胞核倍增和细胞质分裂的过程,最终生成数百个血小板释放到血液中。
血小板的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在血管受损或其他刺激下,血小板会迅速聚集成团来形成血栓,进而阻止出血。
血小板的激活需要多种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包括血栓素A 2 、ADP、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凝集素等。
三、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除了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外,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其他的生理过程。
例如,它们参与了肿瘤细胞入侵、血管新生、组织修复和代谢调控等方面。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究了血小板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代谢途径和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发现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血小板在肝脏的负荷状态下可以促进糖原合成和转运,提供代谢支持;在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加剧了血管并发症的病理过程。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机制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PLA2)被 激 活,继 而 释 放 出 花 生 四 烯 酸 (
a
r
a
ch
i
-
非选择性环氧合酶(
c
l
ooxygena
s
e,
COX)的 抑 制 剂,
yc
它不可逆转地抑制血小板内 COX1 的合成,而 COX阻止血小板聚 集 激 动 剂 TXA2 的 产 生 来 抑 制 血 小 板
摘
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r
cu
t
aneousco
r
ona
r
n
t
e
r
pe
yi
ven
t
i
on,
PCI)术后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但是人群对两周 药 物 的 临 床 反 应 不 同,部 分 患 者 凝 效 果 欠 佳 或 无 效,
称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由于两 种 药 物 作 用 机 制 不 同,由 此 临 床 开 展 的 血 小 板 聚 集 的 检 测 方 法 繁 杂,
血管扩张剂刺激的磷蛋白 (
va
sod
i
l
a
t
o
rs
t
imu
l
a
t
ed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血 小 板 血 栓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血栓形成过 程 中 血 小 板 磷 脂 膜 铺 开 为 凝 血 过 程 提 供
反应 界 面,继 而 血 小 板 分 泌 二 磷 酸 腺 苷 (
adeno
s
i
ne
d
i
COX)和 血 栓 素 合
成酶 产 生 新 一 代 的 TXA2。 TXA2 与 血 栓 素 受 体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摘要:目的:比对三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并接受血小板以及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55例,采用传统凝血项、血弹力图以及Sonoclot检测。
结果:参数R、ACT、PT、APTT、INR等等反映出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参数MA、TP、PLT等反映出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三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因而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需要综合三类方法的优势合理进行判断,保障患者输血治疗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凝血功能;临床输血;检测在医学临床研究中显示,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是整个输血治疗中所用到的主要的血液输注成分,血液制品的价格较为昂贵,且来源也相对较为紧缺,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这一现象,除此之外,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进程[1]。
而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指出,要想有效降低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就需要展开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
由此可见,对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极为重要,为有效推进患者的治疗进展,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命安全,以下我院对三种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做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患者55例,为顺利推进研究进展,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对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核对工作,确保全体患者均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能够正常参与到研究中来[2]。
经过调查显示,男性患者有33例,均龄在(73.24±13.52)岁,女性患者22例,均龄为(72.13±12.71)岁,患有肺部感染、冠心病、胃癌等等疾病,在年龄、生命体征、病症程度方面均不存在重大差异,P>0.05,对最终的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正式展开研究之前,医护人员需为患者讲述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事宜,在研究中积极配合。
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16.029·综述与讲座·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王崇 王丽娴 秦娜 秦云静 袁茵 赵建宏作者单位: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王崇、秦娜、秦云静、袁茵、赵建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四科(王丽娴) 【摘要】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多发病,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抗血小板药的广泛应用,用药过量导致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增高。
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来评估用药效果、指导临床用药,可明显降低临床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技术,无需离心,也无需提取贫、富血小板血浆等手工操作,可实现全血标本、全流程自动化检测需求。
与其他传统血小板功能检测实验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干扰因素少、自动化程度高、真正模拟体内全血环境等优势;但也有不足,如红细胞碎片影响血小板计数,采用固定时间点检测血小板数量,而非连续线性监测影响实验稳定性等。
本综述将连续计数法与其他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并对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优化方案与质量改进措施。
【关键词】 连续计数法血小板聚集率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 R 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3)16-2520-06Research progress on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sequential platelet counting method WANG Chong ∗,WANG Lixian ,QIN Na ∗,et al.∗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Shijiazhuang 050000,China【Abstract 】 Thrombotic disease is a popular disease ,and antiplatelet drugs are important agents to prevent and treat it.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ntiplatelet drugs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 events due to overdose has annually increased.Detection of platelet function to assess the drug effect and guide clinical med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eeding⁃related adverse events.Sequential platelet counting method (SPCM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o assess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function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centrifug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latelet⁃poor and platelet⁃rich plasma.Moreover ,it can be used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whole blood pared with other conventional testing for platelet function ,SPCM is featured by simple procedures ,less interference factors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and mimic of the whole blood environment.It also has shortcomings.For example ,red blood cell fragments may affect the platelet count ;the detection time point is fixed ;and non⁃continuous linear monitoring affects experimental stability.This review compar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PCM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esting for platelet function ,and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detection process.We also propose optimization scheme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measures.【Key words 】 sequential platelet counting metho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quality control 连续计数法血小板功能检测(sequential plateletcounting method,SPCM)是国内于2012年研发的一种基于库尔特原理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价实验[2],其检测原理为:通过连续动态测量全血标本在添加诱聚剂(Agonist)前后血小板数量及体积变化,综合分析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平均聚集率(average aggregation rate,AAR)、最大聚集时间(maximum aggregation time,MAT)、血小板聚集曲线(platelet aggregation curve,PAC )、血小板抑制率(PLT inhibition rate,INH)、血小板平均抑制率(PLT average inhibition rate,A⁃INH)、红细胞最大聚集率(RBC maximum aggregation rate,R⁃MAR)等参数,对血小板在不同诱聚剂诱导下的聚集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2,3],进而指导临床选择患者较为敏感的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 静息痛
斑块破裂1
• 坏疽 • 坏死
1. Falk E et al. Circulation 1995; 92: 657–71. 2. Arbustini E et al. Heart 1999; 82: 269–72.
4 血小板功能研究新进展
1)血小板能够帮助受损组织重建。 2)血小板参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攻 击微生物闯入者,发动保护性反应。 3)血小板是运输化学物质, 4)血小板在血管新生时形成血管系统 5)血小板参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0 APRIL 2010 VOL 328 SCIENCE
2. 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 断的意义
1) 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
致残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疾病致死的首要 因素, 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 的主要成份。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2、血小板功能检测对血栓病诊断的意义 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其它临床应用意义 4、结论
1、血小板功能研究及进展
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 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 。 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组织成分暴露(主要为胶 原),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 血栓。 二期止血 是凝血、抗凝和纤溶诸系统相互协调、有序完成的过 程,血浆中一系列凝血因子经级联酶促反应依次被活化, 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Atherothrombos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 的特征是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突然(不 可预知)破裂(破 裂或侵蚀),导致 血小板激活以及血 栓形成
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总原则采血要顺利,不可反复穿刺,采血
不顺利,轻易激活凝血因子,或激活血小 板,影响血小板旳凝聚力,标本从采集到 操作完毕在4小时内完毕,放置过久降低血 小板旳汇集强度和速度。用凝血蓝帽旳抗 凝管采血3ml,立即轻轻颠倒混匀至少5次 ,不可过于剧烈,防治激活血小板。
TEG临床应用
• (四)判断肝素旳效果 • 血栓弹力图旳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
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 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旳中和效果。 • (五)诊疗纤溶亢进 • 血栓弹力图不但能够诊疗纤溶亢进,还 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另 外,TEG能够精确判断急救中DIC旳高凝、 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血小板功能检测
一、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 标本采集:EDTA-K2真空采血管即血常规 管,提议与血常规分开抽血,如若多种项 目一起时,血常规能够和血小板抗体绑定 同一管,糖化血红蛋白(Hb)单独,BNP 单独一管。PS:Hb一定要和BNP分开。
• 临床意义:血小板抗体含量阳性可见于急 性型和慢性ITP( 特发性血小板降低性紫癜 ),可作为ITP旳诊疗指标之一。
•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r值k值明显延长, ma、mε值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 板降低症,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血栓弹力试验
• 3.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 病r值k值明显延长,ma、mε值降低。尤其 对XIII因子缺乏症旳诊疗具有特殊旳意义。
•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及继发性纤溶在血 液凝固后忽然发生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TEG不但能体现出纤维蛋白旳溶解现象, 还可表达纤溶旳强度和速度,TEG还可做 为抗凝疗法旳一种监测手段。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异常可能与
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相关。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全血电阻法,这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方法,通过
在血液中加入激活剂(如ADP、胶原蛋白等),然后测量血小板在
激活剂作用下的聚集情况。
电阻变化反映了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
从而评估血小板功能。
2. 光学法,利用光学方法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包括光学密度
法和光学聚集法。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光学信号的变化来评估血小板
聚集率,常用于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检测。
3. 血小板聚集率分析仪,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检测设备,能够快
速准确地评估血小板聚集率。
通过加入激活剂并测量血小板聚集的
变化,分析仪可以给出详细的血小板功能参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
4. 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像学检测,一些高级医疗设备如电子显微
镜和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血小板在激活剂作用下的聚集情况,
从而评估血小板聚集率。
总的来说,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以确保准确评估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伪足 从 细胞表 面 突 出 , 血小 板不再 有 涡旋 。因此 , 活 化 的血 小 板 的反 射 光 只射 向一 个方 向 , 成 一个 暗 形 淡 的表 面 。圆 盘状 血 小板 有 涡 旋 现象 , 球 状血 小 而 板 则没 有 。观 察 涡 旋现 象 是一 个 简单 而 又 相对 粗 糙 和 主观 的方法 。 根据 涡旋 现 象 而设 计 的 自动 血 小板 检测 仪器没 有 特别成 功 的发展 。 1 . 形 态学计 分 形 态 学计分 曾经 被认 为是 血小 .2 1 板体 外质 量评 价 的最好 方法 之一 , 与体 内的输 注效 果有 很 好 的相 关性 。 由于血 小 板体 积 很 小 , 以 所 通过 油镜 观测 、 辨和计 数 圆盘 状的 、 分 带伪 足 的和其 他 形态 的血 小板 很 困难 。形 态 学计 分 很 费 时 , 且 而 主观 , 因此在 医 院血库 使用 不多 。但是 , 如果 形态 学 评分 和输 注 效果 能 够 结合 , 形 态 学计 分 自动化 用 将
[ y w r s pa lt u ly e a a o ;d tci n t me t Ke o d ] l ees a t vl t n ee t g is t ;q i u i n u r n
血小 板 是血 液 中的有 形成 分 之一 , 一般 呈 圆形 , 有质 膜 , 没有 细胞 核 , 体积 小 于红 细胞 和 白细胞 。血 小 板 功 能 检 测 是 围 绕 其 正 常 生 理 活 性 及 功 能 展 开 的 。 目前 关 于血 小板 体外 质量 检测 缺 乏公 认 的金标 准 。我们 在 此简要 介 绍 目前评 价 血小板 体 外质 量 的
me toc d m f Mit y Me i lS i c s e ig 1 0 7 ;C i n f B o r nf i ,A f i e o pt fA a e y o l a dc ce e ,B in 0 0 1 hn o uo ia a ir a n j a
血小板实验原理
血小板实验原理
血小板实验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块形成能力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凝集过程。
在血液凝块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被激活并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壁上。
血小板表面的受体与血管壁释放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相互作用,导致血小板聚集和凝集。
这种聚集和凝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进而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动。
血小板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上述过程来评估血小板的功能。
一般来说,实验涉及将血小板与某种诱导剂一起处理,以观察其聚集和凝集情况。
常见的血小板实验方法包括光聚焦法、阻断法和血小板聚集阈值测定。
光聚焦法通过监测血小板在光束中的散射情况来评估聚集程度。
阻断法则是测量在诱导血栓形成时,滤液中通过滤网的时间。
而血小板聚集阈值测定则用于确定血小板聚集的起始点。
血小板实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导致过度或不足的血小板活性,从而增加或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
因此,血小板实验在临床中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
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1.1 概述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是用于评估患者血小板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对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定量分析,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低下的问题。
血小板是人体中一种关键的细胞成分,在机体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评估血小板水平对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出发,介绍常见的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以及其重要性和作用。
接着,将概述说明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其评价。
此外,还将讨论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解释不同血小板低分级结果对疾病预后影响、治疗策略选择指导意义以及潜在机制与临床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背景知识以及检测方法。
同时,通过对不同标准的比较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种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的优缺点和适应症。
此外,我们还将阐释不同血小板低分级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潜在机制,为读者提供有关治疗策略选择和疾病预后判断方面的指导。
最后,我们将展望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2.1 血小板低分级的定义和背景知识: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在止血和血管修复过程中起作用。
血小板低分级指的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临床情况,将血小板水平划分为不同的分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常见的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目前,常见的血小板低分级诊断标准包括国际通用标准和各个专业组织提出的特定标准。
国际通用标准根据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得出,将血小板水平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重度: 血小板计数少于20 ×10^9/L;- 中度: 血小板计数介于20 ×10^9/L至50 ×10^9/L之间;- 轻度: 血小板计数介于50 ×10^9/L至100 ×10^9/L之间;- 潜在低水平:血小板计数介于100 ×10^9/L至150 ×10^9/L之间。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疗效的实验检测
13 *
单个击体此化处抗编血辑小母 板版 治标 疗题 的样 价式 值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探索
血小板功能检测目前没有公认的金标准。 血小板反应性“治疗窗”概念有助于更准确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准确评估临床预后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如高风险人群、支架置入术后患者)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在目前检测方法不能普及、检测结果与患者转归之 间相关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多项指南不推荐将血小板功能检测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来指导 临床实践。
小时
长期服用75mg/d; 长期服用90mg/
负荷剂量
次,bid;负荷剂
300mg/d
量180mg/d
பைடு நூலகம்
2-6小时
30分钟
作用持续时间 7-10天
5-10天
3-5天
出血风险
有
有
升高
55
单抗击血此小处板编治辑疗母 的版 进标 展题样式
• 1.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以短期为主,个体化选择合理的双抗持续治疗; • 2.可以根据NIHSS个体化选择抗血小板药物; • 3.以西洛他唑为基础的双抗治疗是否能成为长期双抗的首选药物,值得期待; • 4.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以及基于基因的药物选择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 5.脑出血后、微出血、白质病变以及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的抗栓治疗仍需谨慎。
•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有止血、促进凝血和保护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系统的激活,本是对损伤 血管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可导致血小板形成血栓,其 机制为:血管壁受损导致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激活及发生粘附、血 小板聚集。
• 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包括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 生血栓素A2、释放二磷酸腺苷,最终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之间 相互黏附、聚集形成早期血栓,同时血小板释放的产物也可以促进血液 的凝固,导致血栓形成。
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许盛松(综述);张俊峰(审校)【摘要】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石。
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而抗血小板药物高反应者出血风险加大。
因此,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评估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Platelet aggreg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therapy.Antiplatelet therapy is the corner-sto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However,an antiplatelet agent may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individuals: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may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bleeding,low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thrombotic events.Therefore,detecting platelet function to predict the risk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15【总页数】4页(P3003-3006)【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功能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光学比浊法;血栓弹力图【作者】许盛松(综述);张俊峰(审校)【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 20199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 2019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上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部分患者仍会发生血栓事件,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后将其归因为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抵抗)或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1]。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华晓东【摘要】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与血小板的活化有关,血小板的活化可以通过各种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来反映,而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对血小板活化进行稳定、动态的检测,这对于临床上通过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来诊断疾病并预测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8(030)004【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血小板活化;流式细胞术;生物标志物【作者】华晓东【作者单位】天津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天津 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血小板(PLT)是一种无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的血细胞,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10~30万/mm3),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活化聚集是一种必要的防御机制,但过度活化会引起一些血栓性疾病。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1-3],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有关。
因此血小板功能检查是临床多种疾病诊断和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血小板功能检查的方法包括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及相关物质检测,有时还辅助以体内动物血瘀模型实验对评价方法进行验证。
但多数血小板功能检查方法烦琐,难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检查过程受人员操作的影响较大[4]。
随着科技的发展,血小板生物标志物的概念引入血小板功能检测领域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5]。
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基本处于静息状态,在各种理化和生物因子的作用下,血小板受到刺激而成为活化血小板发挥聚集作用。
活化时血小板胞内的颗粒膜表面糖蛋白表达到血小板膜上,在血小板膜表面表达的这种特定糖蛋白被称为识别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
此外还有CD31、CD63、CD41、CD61、CD62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刘侃,张虹.CA125、D-二聚体在卵巢癌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4):297-301.[7] 李翠英.CA125的结构、功能以及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250-252.[8] 李彩文.血清CA125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1951-1952.[9] CohenJG,WhiteM,CruzA,et al .In2014,canwedobetterthanCA125intheearlydetectionofovariancancer?[J].WorldJBiolChem,2014,5(3):286-300.[10] 周娟.血清CA125动态变化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及预后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2):38-40.[11] RustinGJ,MarplesM,NelstropAE,et al .UseofCA-125todefineprogressionofovariancancerinpatientswithpersistentlyelevatedlevels[J].JClinOncol,2001,19(20):4054-4057.[12] 吴京,林珊娜,卓静.动态监测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疗效及预后评估[J].河北医学,2012,18(10):1374-1376.[13] VorgiasG,IavazzoC,SawopoulosP,et al .CanthepreoperativeCa-125levelpredictoptimalcytoreductioninpatientswithadvancedovariancarcinoma?Asingleinstitutioncohortstudy[J].GynecolOncol,2009,112(1):11-15.[14] 臧翊辰,陈爱平,丁朝,等.卵巢癌新辅助化疗患者CA125水平对临床结局的预测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3):217-219.[15] LokshinAE.Thequestforovariancancerscreeningbiomarkers:areweontherightroad?[J].IntJGynecolCancer,2012,22(Suppl1):S35-40.[16] 涂彬彬,吴令英,李宁.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早期卵巢癌的相关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4,12(4):346-354.[17] SchummerM,NgWV,BumgarnerRE,et al .Comparativehybrid-izationofanarrayof21,500ovariancDNAsforthediscoveryofgenesoverexpressedinovariancarcinomas[J].Gene,1999,238(2):375-385.[18] FerraroS,BragaF,LanzoniM,et al .Serumhumanepididymispro-tein4vscarbohydrateantigen125forovariancancerdiagnosis:asystematicreview[J].JClinPathol,2013,66(4):273-281.[19] HasanbegovicL,AlicelebicS,SljivoN.Comparisonofspecificovariantumormarkersbyelecsysanalyzer2010[J].ActaInformMed,2015,23(2):86-89.[20] 刘歆,齐元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7(5):455-457.[21] 侯娟娟,虎淑妍,刘婷婷,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8(8):1101-1104,1107.[22] 刘君,宋静慧,杨有莲.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2,18(6):871-873.[23] 张丽丽,邵淑丽,武燕.OPN和B7-H 4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癌症,2010,29(1):25-29.[24] 张旭,史小荣.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21-24,31.[25] MooreRG,BrownAK,MillerMC,et al .Theuseofmultiplenoveltumorbiomarkersforthedetectionofovariancarcinomainpatientswithapelvicmass[J].GynecolOncol,2008,108(2):402-408.[26] 伍雪梅,姜红微,吴琳琳,等.肿瘤标志物联检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4):51-53.[27] 冯先华,郗娟.CA125、CA153、CA199和CEA联合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4):1846-1847,1850.[28] 杨波,贾佳,石冬梅,等.血清CA125和OPN联检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9):1742-1744.收稿日期:2015-12-01 修回日期:2016-06-03 编辑:郑雪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许盛松△(综述),张俊峰※(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1999)△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E-mail:jfzhang_dr@163.com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6)15-3003-04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6.15.027摘要: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石。
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而抗血小板药物高反应者出血风险加大。
因此,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评估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功能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光学比浊法;血栓弹力图ResearchProgressofAvailablePlateletFunctionTests XU Sheng-song,ZHANGJun -feng.(Department ofCardiology,ShanghaiNO .9People ′sHospital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1999,China )Abstract:Plateletaggregationplaysapivotalroleinacutecoronarysyndrome(ACS)and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therapy.Antiplatelettherapyisthecorner-stoneof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oronaryarterialdisease.However,anantiplateletagentmayproducedif-ferenteffectsindifferentindividuals:highon-treatmentplateletreactivitymayleadtotheoccurrenceofbleeding,lowon-treatmentplateletreactivitycanincreasetheriskofthromboticevents.Therefore,detectingplateletfunctiontopredicttheriskof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hasgreatclinicalsignificance.Keywords:Platelet;Plateletfunctiontests;Point-of-caretesting;Opticalturbiditymethod;Throm-boelastography 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上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部分患者仍会发生血栓事件,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后将其归因为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抵抗)或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1]。
近来有研究表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的应用能进一步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加[2]。
因而,为了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者开发出多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并逐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现就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光学比浊法光学比浊法(lighttransmissionaggregometry,前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较常用的方法。
其检测原理是:将血液通过离心方法获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采用不同浓度的一系列血小板受体诱导剂(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肾上腺素)刺激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由于血小板聚集、沉淀,血浆浊度下降,经光源照射,其透光率增加,从而测定激活血小板间的聚集程度[3]。
Gum等[4]研究326例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25mg/d,采用LTA检测血小板功能,并将0.5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20%和10μmol/L腺苷二磷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发现,17例(5.2%)患者阿司匹林抵抗,309例(94.8%)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正常,且阿司匹林抵抗患者2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阿司匹林反应正常患者的3倍(HR=3.12,95%CI1.10~8.90,P=0.03)。
有学者对80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服用氯吡格雷600mg后行LTA检测,并将10μmol/L腺苷二磷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结果发现,105例(13%)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低下,且与氯吡格雷反应正常患者相比,其PCI术后6个月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3倍(8.6%比2.3%,P<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