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word教案 (3)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学设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归纳。
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绩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成立的知识储蓄,前后联系。
明确我国南北一路进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按照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腕,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讨欲望,意在情境中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的地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域、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育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大体特征,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搜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按照资料自制聚落衡宇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画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大体情形。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学习比较的方式,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讨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觅知识要点,最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绩,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长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示例1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最大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回答)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自由发言)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7、粮食收获后,用什么容器可以装粮食及种子?(自由发言)
看图:书第9页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提问: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陶器的用途你能说出哪些?
1、数量众多,星落棋布
2、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3、自由发言
4、你能分辨出哪一个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个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为什么?(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风御寒,防虫蛇猛兽。是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书第9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
5、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备课
授课
课题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半坡聚落地处干旱地区,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于湿热地区,房子是干栏式房子
5、磨制、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作用主要是开垦荒地,说明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6、磨粮食。从而证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种植庄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别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粮食。
巩固练习新知
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word教案 (15)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标要求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依据。
2、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产品、制造的陶器,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
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拟图片和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
四、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可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并引出原始农耕文明的特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六、教法学法教法:强调重难点,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阅读归纳法七、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先提问: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有哪些,他们使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存问题有保障吗?有固定的居住地吗?(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人使如何生活的。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难点: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
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1 北师大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word教案(4)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产品、制造的陶器,半坡聚落概貌,以及半坡居民的彩陶艺术。
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实物模拟图片和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特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教学要点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生活的年代2.磨制石器及弓箭的使用3.水稻和粟的种植及半坡彩陶4.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5.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二、大汶口原始居民1.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2.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现象教学重点、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先提问: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有哪些,他们使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生存问题有保障吗?有固定的居住地吗?(靠渔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或树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人使如何生活的。
板书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观察《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这些聚落的居民主要吃什么,他们怎样获取食物,住在哪里,生活是怎样的。
半坡聚落: 半坡聚落指半坡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word教案 (9)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授课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学生】自由讨论。
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教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将书翻到第7页,请阅读课前提示,了解什么是聚落和氏族。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教师】出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布广,数量众多,星落棋布【教师】最集中在哪两个大河流域?【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历史七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解读
教学案第周第节主备人: 李艳霞年月日课题2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型教学1、目标是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等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发现情况、历史地位、生活情况)2、初步学会释读图画,寻找信息。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的理解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激情导入自主预习⌒指导尝试交流︶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我们的祖先度过了漫长的几十亿年。
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境内生活着哪些人类?他们生产生活的情况怎样?今天我们走进农耕时代,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一、自主预习1、聚落是指:2、氏族是指:3、距今六七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的氏族聚落代表分别是、。
4、半坡聚落:时间地点房屋样式使用工具代表工具是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他们还会制造带有图案的陶器,称为。
5、河姆渡聚落:时间地点房屋样式工具主要使用石器,还会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著名的有。
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
6、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年,以为主要生产事业。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措施交流展示⌒任务讨论展示二、︶合作探究1、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什么不同?2、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什么不一样?3、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反馈与巩固学效测试:1、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2、半坡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有()①种植粟②种植水稻③饲养家畜④制作陶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下列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有()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半坡人④群居⑤过着氏族生活⑥使用天然火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4、出现了贫富分化的原始居民是()A、半坡B、河姆渡C、大汶口文化早期D、大汶口文化晚期5、对后市阁楼和楼房建造有重大影响你的是()A、方形式房屋B、干栏式建筑C、圆形式房屋D、半地穴式房屋6、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在()A、黄河上游B、黄河中游C、长江中下游D、长江下游7、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处于新石器时代B、都会制作陶器和饲养家畜C、都已种植水稻D、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8、“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小麦和玉米B、小麦和水稻C、水稻和粟D、水稻和玉米感悟反思:。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北师大版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四:知识结构㈠、半坡社会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
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是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氏族聚落及其分布。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氏族聚落的概念及其特点2. 我国的氏族聚落分布3. 典型氏族聚落的代表性文化4. 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5. 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教学难点: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氏族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氏族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氏族聚落的概念、特点、分布及其代表性文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氏族聚落的发展与变迁,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氏族聚落的意义和措施。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氏族聚落,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氏族聚落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概念、特点和分布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保护氏族聚落措施的看法。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实地考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氏族聚落发展变迁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氏族聚落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提高学生对氏族聚落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2. 邀请氏族聚落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氏族聚落文化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与氏族聚落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类氏族聚落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实地考察。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要紧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觉他们所取得的庞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现和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查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精湛聪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战胜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一辈子,增强承担挫折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这必定要求学生分别明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
这些都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
2、本课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点的概括。
要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其一样属性,最后才能归纳其本质特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差不多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要紧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庞大变化,显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差不多显现了专门多氏族聚落。
大伙儿一定专门想明白当时的人是如何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一、半坡聚落1、半坡遗址概貌: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DOC范文整理】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个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约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我国远古居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本课重点:了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简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本课难点:对原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饲养的禽畜品种、房屋特点和彩陶艺术。
.通过了解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综合课型的方式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展示文字、图表,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氏族聚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学准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查阅、收集有关氏族聚落时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制作。
四、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呢?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差别?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能力: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历史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哪个国家?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展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展示图片“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1、半坡聚落⑴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来完成表格。
⑵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展示图片“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陶器”。
⑶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a.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b.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陶器有什么用?c.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2、河姆渡聚落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河姆渡居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与半坡居民进行分析比较。
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工具、稻谷以及陶器”、“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图”。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十要素教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十要素教案1.课题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2. 课型新授3. 辅助工具(1)教具:历史地图册(2)多媒体课件4.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5.教学内容1、教材简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2、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6. 学情分析1.初一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7.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8教与学教师的教学过程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建立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
明确我国南北共同发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收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制聚落房屋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绘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想像力、创造力,始终把学生的动手、表达、想像、思考、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动手实践、分析比较、想像创新等能力,并通过学习感受,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找资料
3、准备实物模拟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氏族?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现很多氏族聚落。
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共同学习。
2、学习新课
运用课件,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及其分布。
(六七千年时原始人类已有定居地,称之为聚落。
一个聚落就是一个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即氏族,中华大地上氏族聚落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各地)。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课件显示,思考我国氏族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它数量多、分布广、且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等特点)了解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课件闪示半坡和河姆渡两处遗址) 开展学习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半坡人,河姆渡人。
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
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知识。
或展示模型、图片,或讲解、说明,或表演、讲故事,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营造出一种交流、探究的氛围。
在活动中,使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依据史实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
)
老师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归纳:
1)在制作方法上 2)功能上
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出示图片。
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有哪些基本特征?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成就?
(引导学生对比,启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大汶口原始居民”子目
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尽头(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3、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验和感受。
在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进步及成就之后,有什么想法?从中得到哪些认识?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人生观、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4、课堂练习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板书设计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大汶口原始居民
六、评价
本课开展的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取得的成就,在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得到了解决。
老师设置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组织讨论,探讨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生产力有明显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参与、有所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给予充分肯定。
营造交流、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心,进一步主动探究新知识。
通过读书使学生获得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八、教研员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
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按照常规,以课文顺序逐项讲解,穿新鞋,走老路。
而是探索性的进行了尝试,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方案,介绍聚落的情况。
在活动中,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
对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