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专题19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 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易卒Biblioteka 阴走右左


备考简料清点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1.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既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
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2.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意义
本 义 拉开弓 拉 拉长 抽、拔出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简说】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

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同形异义;4、一词多义;5、偏义复词;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1、注重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动词活用
• 1.动词用作名词 •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 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 “使……活命”的意思。 • 3.动词的为动用法 •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 意思。
(三)形容词活用
• 1.形容词用作名词 •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 “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 利的兵器”的意思。 • 2.形容词用作动词 • 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 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 是“认为……小”的意思。
• • • • • • •
⑦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2.古今同形异义词(重点)
• 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 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 翻译。 •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 • • • • • • •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词义变化特点:
•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 奈何? • 古义: • 今义: • 词义变化特点: •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 古义: 今义: • 词义变化特点: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文言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位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3、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搭 配
5、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6、因击沛公于座,杀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

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 ,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 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答案:C(都是造访,到,往之意。A项 制造,作。B项“造化”是一个词,自 然。D项“造”,建立。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 僮既众,又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 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 障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 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 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 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 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 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 险,诱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 谢灵运传》)
新旧沟通
须熟 例句
熟记课文 温故知新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中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 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六、联想教材,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 2.引次江北( )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 路耳( ) 4.铨简秀士( ) 5.进之布指算,不爽( ) 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
返回导航页
答案: 1.双目失明 2.赏赐 3. 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 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 “系”(捆绑),由此可以推知“组” 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4.卖出 米 5.句中的“析”字由“木”和 “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 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 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 “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 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6.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 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 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 意思是“给饭吃” 7.渡口 8.石 阶 9.到„„去 10.食用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善属文”中的“属”是“连缀”的意思, “文”即“文字”,“属文”即“撰写文章”。正确。B.“践祚”也写作 “践阼”,即“帝王即位”。正确。C.“励精”中“励”同“厉”,为 “振奋”之义,“励精”为“振奋精神”之义。解释为“专心致志”错 误。D.“荡覆”,结合原文提供的背景,意为“动荡倾覆”。正确 。
返回导航页 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放映
3.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考查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 这与文言文特点一致,词语也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纲中所举120个实词,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我 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 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2019-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word范文 (5页)

2019-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考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国作文网()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重点难点梳理1.考点诠释201X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

从201X、201X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

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

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透视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X年高考全国卷Ⅰ)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

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

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C
七、排除法
试推
1.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99年京西城二模卷)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7.通五经,贯六艺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1.街衢 园圃 悖乱 治乱 饥穰 休戚 党同伐异 寡廉鲜耻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比照成语“投笔从戎”作出判断
投:扔掉、抛弃
6.借助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推断 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绝大多数字即 词,词即字。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古 今字词有联系,可以用组词再选择的形式来 推断文言词的意思。
7、借助课文学过的字词推断 8、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 至也。 相:辅助? 辅助! 相互?
翻译:让老弱女子
根据句意即“登上”
城墙
如:师亦哀原(人名)之言而为之泣 哀:同情
(1)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 若等安能及之哉!”
武帝听到后,说:“假如东方朔为官处 事没有做出这些荒唐行为,你们怎么能比 得上他呢?”
语境: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 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身边的侍臣有 半数称他为“疯子”。武帝听到后,说: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应解释 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 ,再根 据文意,应作“神态、样子”解。
4.借助句式特点推断
一些排比、对偶等整齐的句子中,由于句子前后位 置对称、结构相似,就可以由已知的词义词性推测未 知的词义词性。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其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是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试题所选的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考查的实词却往往离不开课本考查的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解析
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常 见文言实词” ,指的是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频 率较高的实词。 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是“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 等,其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是近几年高考文言 实词考查的重点,试题所选的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 但是考查的实词却往往离不开课本,考查的是教材 中经常出现的词。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201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3.词义的转移
《诗.邶风》:终风且霾。 古义:黄沙。 今义:雾霾,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烟尘等微颗粒。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古义:土地方圆。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3.词义的转移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便利此月内 吉利 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长大成人 则告诉不许 申诉
率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将率不能则兵弱。 子路率尔而对。 都
率领,带领
通“帅”,将帅
轻率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 即背约,不如勿许。 大抵,一般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 高义也。《廉颇与蔺相如》 家徒四壁 仅仅 只是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一类人 迁徙之徒。《过秦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白白地
3.词义的转移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饱的样子 然后惟其所愿 这样以后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身边的近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给……看 貌寝(侵) 丑陋
3.词义的转移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必说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心遗憾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拐杖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例
专一 用心一也(《劝学》) 满,全 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完全,彻底
怎样记忆一词多义?
记住词的本义,然后思考该词的其它义项与本义的 联系,串联起来记忆。 “兵” 本义是兵器、武器。 例:斩木为兵。 不仅记词的多义,而且 引申义: 要记例句,例句最好是 ①士兵。 例:将军将兵万人。 较为熟悉的学过的句子。 ②军事、战争。 例:兵者,国之大事。 ③军队。 例: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肃:恭敬 适逢。 会:适逢。 堪:忍受 动:招致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解析: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 要求的选项。 经常。 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 例4: (09全国卷2) 09全国卷 全国卷2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对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解析】 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引却 )、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 .“率倜傥非常之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全, 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没有
例句
译文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 赵王扫除自迎,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 台阶亲自 主人之礼, 迎接, 主人之礼,引公子 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 也就除去 除去了 矣。 也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了。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 当道, 者请求,立即清理 清理废弃 当道,即除魏阉废 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 祠以葬之。 祠以葬之。 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 埋葬五位壮士。 埋葬五位壮士。 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使。 使

高考语文一 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一 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 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 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 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③⑤寻求到尽
解析:选 A。B 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 项,②应解释为
“停息”;D 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 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 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 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 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翅膀, 就让我们带着梦想去飞翔。 — — —辽宁省阜新市矿务集团总医院! "#$%%%! 张仪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者:曹保顺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26期考点概述所谓“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以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文言实词往往有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时,考生可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结合课本联想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当考场上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紧扣语境推敲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或为比喻义。

考生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理解词语。

3.对称结构互训古人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

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通过已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推断未知词语的结构或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4.语法分析定性文言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我们可以由语法结构来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总之,推求文言实词词义应充分利用文本信息去猜测、比较。

但词义推求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复习方法]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复习重点]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考点2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2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解析.doc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等。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向一根据词性辨析虚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替。

A项,前者为副词,却;后者为副词,才。

C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介词,因为。

D项,前者为介词,于;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9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一般直接独立设题,而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采用的是将其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的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考查形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都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考查重点。

综观近年考情,该考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如北京卷和重庆卷都采用过此种考查方式。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课标全国Ⅱ卷均采用了此种考查方式。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

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考向一一词多义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修:编纂,编写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担忧,忧虑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D.数.罟不入洿池数:很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D项,数(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传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

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

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

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拜为太中大夫。

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

其人始起,以汉为名。

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

”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

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

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

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

”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

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

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覆,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馀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

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

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

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

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

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刘尚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馀头,谷数十万斛。

又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

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

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邪!”延收泪强起,受所诫。

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

帝闻大惊,使太中大夫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①更始:更始帝刘玄。

②冘豫:同“犹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然.之然:认为……正确B.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发:拆掉,毁坏C.使刺客刺歙,未殊.殊:死D.延见歙,因伏.悲哀伏:隐藏【答案】D名师点睛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却只能取其一。

1.语境检验法。

一个词语有再多的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也只能有一个义项,所以对该词语所处语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义项逐个代入句子,在实际语境中检验每个义项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意义上能否做到前后连贯、上下贯通。

如第2题中的“发”“殊”都是根据其所处的语言环境2.语法检验法。

古代汉语同样符合一定的语法规范,因此,在特定的位置上一个词语的词性就应该是固定的。

我们就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来判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对词语的义项做出准确的辨析与选择。

比如一个词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处在宾语前时,就应该是动词,就只能选择它作为动词时的那个义项。

3.相似比较法。

将多义词所在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通过回忆与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具有相同的特性,这样我们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考向二通假字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A项,“冯”通“凭”,乘。

B项,“蚤”通“早”。

D项,“唱”通“倡”,倡导。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衡·幸偶篇王充凡人操行,有贤有愚,及遭祸福,有幸有不幸;举事有是有非,及触赏罚,有偶有不偶。

并时遭兵,隐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伤。

中伤未必恶,隐蔽未必善。

隐蔽幸,中伤不幸。

俱欲纳忠,或赏或罚;并欲有益,或信或疑。

赏而信者未必真,罚而疑者未必伪,赏信者偶,罚疑不偶也。

孔子门徒七十有余,颜回蚤.夭。

孔子曰:“不幸短命死矣!”短命称不幸,则知长命者幸也,短命者不幸也。

服圣贤之道,讲仁义之业,宜蒙福佑。

伯牛有疾,亦复颜回之类,俱不幸也。

蝼蚁行于地,人举足而涉之。

足所履,蝼蚁荏笮死;足所不蹈,全活不伤。

火燔野草,车轹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夫足所不蹈,火所不及,未必善也,举火行有适然也。

由是以论,痈疽之发,亦一实也。

气结阏积,聚为痈。

溃为疽创,流血出脓,岂痈疽所发,身之善穴哉?营卫之行,遇不通也。

蜘蛛结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猎者张罗,百兽群扰,或得或失。

渔者罾江河之鱼,或存或亡。

或奸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灾气加人,亦此类也。

不幸遭触而死,幸者免脱而生,不幸者,不侥幸也。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

”则夫顺道而触者,为不幸矣。

立岩墙之下,为坏所压;蹈坼岸之上,为崩所坠,轻遇无端,故为不幸。

鲁城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疾行。

左右曰:“久矣。

”孔子曰:“恶其久也。

”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

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又曰:“君子处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佞幸之徒,闳孺、籍孺之辈,无德薄.才,以色称媚,不宜爱而受庞,不当亲而得附,非道理之宜。

故太史公为之作传,邪人反道而受恩宠,与此同科,故合其名谓之《佞幸》。

无德受恩,无过遇祸,同一实也。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

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

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

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原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日被.霜,蔽者不伤被:遭受B.颜回蚤.夭蚤:通“早”,早早地C.孔子过之,趋.而疾行趋:趋向D.无德薄.才,以色称媚薄:少【答案】C技巧点拨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

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这个时候,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或者同音字的方向去思考,这样就能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

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该通假字的本字的词性可能与前后成分的搭配非常得当。

如第2题B项中的“蚤”解释为“跳蚤”时不可用来修饰动词“夭”,只有它的同音字“早”才能修饰“夭”,表示“夭”的时间。

考向三词类活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故此处“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C项,根据上文可知,皇帝是在饥渴时吃了东西,所以会觉得食物甘甜。

因此,这个“甘”是“感觉……甜美”的意思。

“甘”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项,上文讲荧惑星进入南斗星座,下文讲众星“向北”移动。

“众星北流”中,“流”是动词,做谓词,“北”是方位名词,在谓语前,做状语,译为“向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