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2.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一元二次方程x2-5x+6=0的两个根是x1=2,x2=3,可以发现x1+x2=5恰是方程一次项系数-5的相反数,x1x2=6恰是方程的常数项.其它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也有这样的规律吗?这就是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去推导两根和及两根积与方程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整体感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由系数表达的,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它是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基础.学了这部分内容,在处理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就会多一些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本节先由发现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与方程系数的关系,到引导学生去推导论证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应用.向学生渗透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的精神.(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提问(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2)解方程①x2-5x+6=0,②2x2+x-3=0.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设x1、x2是方程ax2+bx+c=0(a≠0)的两个根.以上一名学生在板书,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结论1.如果ax2+bx+c=0(a≠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我们就可把它写成x2+px+q=0.结论2.如果方程x2+px+q=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x1+x2=-p,x1·x2=q.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1)x2-2x+1=0;(2)x2-9x+10=0;(3)2x2-9x+5=0;(4)4x2-7x+1=0;(5)2x2-5x=0;(6)x2-1=0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标准型,(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b/a的负号。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公开课获奖)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根底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韦达定理的发现,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情境态度通过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难点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与推导. 教学设计活动1 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方程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各项系数c b a 、、决定的,我们还知道根是由ac b 42-c b a 、、有怎样的关系?活动2 思考归纳归纳:(1)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积分别与系数有如下关系:q x x p x x =-=+2121,(2) 形如)0(02≠=++a c bx ax 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积分别与系数有如下关系:acx x a b x x =-=+2121,.活动3 推理验证验证)0(02≠=++a c bx ax 的两根21x x ,与c b a 、、的关系.设)0(02≠=++a c bx ax 的两根为21x x ,.那么aacb b x a ac b b x 24242221---=-+-=,.由此可知=+21x x aba b a ac b b a ac b b -=-=---+-+-22242422 a ac b b x x 24221-+-=·a ca acb b a ac b b =---=---22224)4()(24 活动4例4 教材第16页.补充例题:不解方程,假设知道01252=++kx x 的一个根为4,你能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吗?教材第16页练习.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师生小结1.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2.对本节课你还有什么困惑? 布置作业1.教材第17页第7题.0652=-+kx 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 〔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D CA BD CAB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C A B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EDCABPD C A B∴DE=EC.同理可证:AE=DE.∴AE=C E.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那么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而21.2.4节主要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自主探究等方法来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能够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如何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练习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思考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如,给出方程x^2 - 4x + 3 = 0,让学生观察它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举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个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

例如,给出问题: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1,0)和点(3,0),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名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名师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韦达定理的两个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以及判别式Δ的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图形计算器绘制抛物线,观察不同a, b, c值对根的影响。
-对于实际问题的转化,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不同背景的例子,如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并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如分配资源、计算面积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这一部分内容兴趣浓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难点。首先,韦达定理的两个公式记忆和运用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在讲解过程中,我通过具体的方程例子进行推导,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然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能还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一知识点的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4.总结归纳: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通过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一、复习引入导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6世纪法国的杰出数学家韦达发现了这一关系,你能发现吗?二、探究新知1.课本思考分析:将(x-x1)(x-x2)=0化为一般形式x2-(x1+x2)x+x1x2=0与x2+px+q=0对比,易知p=-(x1+x2),q=x1x2.即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一次项系数等于两根和的相反数,常数项等于两根之积.2.跟踪练习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x2+3x+2=0;x2+2x-3=0;x2-6x+5=0;x2-6x-15=03.方程2x2-3x+1=0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类似的关系吗?分析: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等于2,与上面情形有所不同,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检验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新的结论是什么?4.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a不一定是1,它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第3题中的关系吗?分析: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得到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也就是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求根公式是在一般形式下推导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由求根公式得到,因此,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根与系数之间都有这一关系.5.跟踪练习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13x2+7x+2=0;3x2+7x-2=0;3x2-7x+2=0;3x2-7x-2=0;25x-1=4x2;5x2-1=4x2+x6.拓展练习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x2+bx+c=0的两个根是-1,3,则b=,c=.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x-2=0的一个根是1,则另一个根是,k的值是.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 2x +bx +c =0(a ≠0)的两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了解关系式的推导过程.2、会正确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式.3、会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解题.教学重点熟练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解题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复习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 ,把二次方程转化为 来解2、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法(1)、因式分解法,方程一边是两个一次式的 的形式,另一边为 .(2)、直接开平方法,方程一边是 形式,另一边是 . (3)、配方法,通过配方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4)、公式法: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 2x +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为∆= 当0∆≥时,实数根可写成1,2x = ;3、在用适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考虑用 、 ;再考虑用配方法和公式法.4、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 个实数根. 二、新课讲授:(一)、解方程求出两个解12x x ,,并计算两个解的和与积,填入下表:方程1x2x12x x +12x x ⋅230x x -= 2320x x -+=2210x x ++= 2490x -= 2250x x +=22310x x -+=观察表格中方程的两个解的和、两个解的乘积,与原方程中的系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规律?写出你的结论: .猜测:一元二次方程a 2x +bx +c =0(a ≠0)的两根12x x ,和系数a b c ,,之间的关系 (二)、推导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 2x +bx +c =0(a ≠0),根据求根公式可知,方程的两根为:221244,22b b ac b b ac x x a a-----==计算12x x += = ;因此,方程的两根12,x x 和系数,,a b c 有如下关系:用文字叙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的乘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三)、例题和练习例一、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两根12,x x 的和与积 (1)、26150x x --= (2)、2397x x =- (3)、2514x x -= 解:(学生独立完成)1、练习:求下列方程两根12,x x 的和与积(1)、2315x x -= (2)、22514x x x -=+ (3)、2320x x -+= (4)、2550x x +-= (5)、256x x x +=+ (6)、2758x x -=+ 2、练习(1)、已知关于x 的方程20x mx n ++=的两个根为5,7-,求m n -的值.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60x kx +-=的一个根为3,求k 的值和方程的另一个根.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40x x m ++=的两个根的和等于两个根的积,求m 的值. (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0x mx --=①、若1x =-是方程的一个根,求m 的值和方程的另一根.②对于任意实数m ,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并说明理由.3、练习(1)、已知12,x x 是方程2420x x -+=的两根,求下列式子的值(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10x k x k --++=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4,求实数k 的值.(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x x m -+-=,①、当m 取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设12,x x 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满足2211221x x x x ++=,求m 的值.。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之后引入的。

它深化了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也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求解,在观察、归纳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间的关系。

从已知两根构造方程引入,使学生能观察出所给出的两根与所作方程系数的关系。

比原先求出两根,验证两根之和、之积的难度提高了,但数学思维品质也相对提高了.
2、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2、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求两根之和、两根之积,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②运用根与系数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对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和推导.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计算实践、观察、猜想、证明突破难点.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练习本
三、教学过程
2、猜想: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分别是 、 ,那么,你可以发现什么结论?2
0(ax bx c a ++=1x 2x
x= ___ _
2
-___ = ___
4x x= _ _ _
12
,x x
的两根为
1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21.2.4节,主要讲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根的判别式和求根公式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发现并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并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有关根与系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问题?让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会运用关系定理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并会解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能力,在运用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渗透整体的数学思想,求简思想。

3、情感态度: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根与系数关系及运用教学难点:根与系数关系的发现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温故知新: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是什么?ax2+bx+c=0(a≠0)2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ax2+bx+c=0(a≠0),当b2-4ac≥0,则x=a acb b24 2-±-它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直接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间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呢?导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先填空,再找规律:思考:观察表中1x +2x 与1x .2x 的值,它们与前面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猜想: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 2x +bx+c=0(a ≠0)的两根为1x 、2x ,那么:1x +2x = - ba 1x . 2x =c a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 2x +bx+c=0(a ≠0)的两根为1x 、2x ,则1x +2x = -b a 1x . 2x =c a小试牛刀:下列方程中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各是多少? 1 2 3 4强调.应注意的问题:1. 先化成一般形式,在确定a,b,c .2.当且仅当b 2-4ac ≥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关系.3.要注意比的符号:两个根的和1x +2x = - ba比前面有负号,01522=--x x 05322=-+x x 0732=-x x 522=x两个根的积1x . 2x =c a比前面没有负号。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2章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根的判别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根的判别式。

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对于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例如,设计一个问题:一个农夫有一块土地,他想要种植两种作物,一种需要阳光充足,另一种需要阴凉的环境。

如果土地的一边是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边是阴凉的地方,那么如何分配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域呢?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解释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示例来说明。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例如,设计一些关于土地分配、投资收益等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教材出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23.3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等知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会运用根与系的关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归纳、理解、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意识。

教学方法:发现法,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1)关于x 的方程220(40)x px q p q q ++=-≥、为常数,p 的两根1x ,2x 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1x ,2x 与系数a ,b ,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二、探究新知: 1、根与系数关系:(1)关于x 的方程220(40)x px q p q q ++=-≥、为常数,p 的两根1x ,2x 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12x x p +=-, 12x x q =。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两个关系式。

并思考:如果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根与系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形如20(0)ax bx c a ++=≠的方程,如果240b ac -≥,两根为1x ,2x ,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结论猜想1x ,2x 与各项系数a 、b 、c 之间有何关系。

然后教师归纳,可以先将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上面的结论来研究,即:对于方程20(0)ax bx c a ++=≠ ∵0a ≠∴20b cx x a a++=∴12b x x a +=-,12cx x a=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又应该如何证明呢?引导学生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根的含义;2.掌握判别式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3.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与根的关系,并且在题目中能够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解题。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 重点1.判别式的概念及求解方法;2.系数与根的关系;3.实际应用。

2. 难点1.对判别式的理解和应用;2.对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区分和解题。

三、教学设计步骤1. 前置知识预热通过提问和让学生自行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并可以通过实例来进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二次函数的定义1.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图表来展示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3.引导学生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并且让他们自己尝试绘制几个图像。

3.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1.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组合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2.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解决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4. 判别式的概念及求解方法1.引入判别式的概念以及求解方法,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2.通过实际应用情境让学生理解判别式,与态度等OBE 综合能力;5. 系数与根的关系1.首先,介绍系数与根的含义和概念;2.借助实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系数与根的内在联系;6. 实际应用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2.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与根的关系,并能够在题目中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解题。

四、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如下板书设计:知识点标题引入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概念判别式的概念及求解方法概念系数与根的关系应用实际应用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与根五、教学反思1.通过参考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数学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际应用情境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名师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2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名师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21.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胡雯雯)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最后一节课.在之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经历探索,尝试发现韦达定理,感受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2. 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四)学习难点对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和推导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填写下表.你发现的规律是 a =1时,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两根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积等于常数项 (文字表达);结论: a =1时, 1212,x x b x x c +=-⋅=(用字母表达). 2:填写下表.观察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的规律是 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 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文字表达);结论: 若一元二次方程有解x 1,x 2(∆≥0),则1212,b c x x x x a a⋅+=-=(用字母表达). 预习自测1.解方程2230x x --=,则1x =____,2x =____;1x +2x =_____,12x x ⋅=______. 【知识点】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过程】解方程可得1x =3,2x =-1.进而得到1x +2x =2,12x x ⋅=-3. 【思路点拨】解出方程的根即可得解. 【答案】1x =3,2x =-1;1x +2x =2,12x x ⋅=-32.解方程2230x x --=,则1x =____,2x =____;1x +2x =__,12x x ⋅=____. 【知识点】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过程】解方程可得1x =32,2x =-1.进而得到1x +2x =12,12x x ⋅=-32.【思路点拨】解出方程的根即可得解.【答案】1x =32,2x =-1; 1x +2x =12,12x x ⋅=-32.3.一元二次方程220x x m --=的一个解是-1,则另一个解__________.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是方程的一个解,而1x +2x =2, ∴2x =3【思路点拨】根据两根之和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 【答案】34.一元二次方程2260x mx --+=的一个解是1, 则m=__________.【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2x x ⋅=-3,1x =1, ∴2x =-3, ∴1x +2x =-2 ∴m =4【思路点拨】方程中a ,c 确定,即可确定两根积;从而可得到另一根,进而得出两根和,由此得到m 的值. 【答案】4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2(40)2b x b ac a-=-≥ 2.问题探究探究一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的猜想与证明 ●活动①大胆猜想,探索新知 回顾预习活动中的表格猜想:一元二次方程)0(0≠=++a c bx ax 的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师问:方程220x x ++=,2210x x ++=有上述特征吗? 生答:没有.因为上面两个方程的判别式小于0,故方程无实根.总结:上面猜想的规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即240b ac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由观察得到的初步认识,再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活动② 从特殊到一般,严密推理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请学生小组讨论,并形成小组结论)设x 1、x 2是方程ax 2+bx +c=0(a ≠0)的两个根.试计算(1)x 1+x 2(2)12x x ⋅. 故有: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它的两根12,x x 满足注:①使用条件:D ³0②注意符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前面的感性认识,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锻炼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的应用 ●活动① 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a =1,b =-2,c =1 ∴1x +2x =2,12x x ⋅=1.(2)∵a =1,b =-9,c =10∴1x +2x =9,12x x ⋅=10.(3)∵a =4,b =-7,c =1(4)先整理为一般式:290x x -=∵a =1,b =-9,c =0∴1x +2x =9,12x x ⋅=0.【思路点拨】寻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积,首先要化为一般式,找准各项系数,同时,要注意使用定理的前提是判别式Δ≥0.【答案】(1)1x +2x =2,12x x ⋅=1.(2)1x +2x =9,12x x ⋅=10.(3)1x +2x =74,12x x ⋅=14.(4)1x +2x =9,12x x ⋅=0.【设计意图】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活动② 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例1:已知方程2560x kx -=+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 的值.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2是方程的一个解,而12x x ⋅=65-,∴k =-7【思路点拨】根据两根之积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继而得到两根和并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答案】-7【设计意图】此题有多种解法,可请同学展示多种方法,从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性,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活动③ 已知方程两根,求待定系数值.例2:已知方程230x nx m +=-的两个根是1和3,求m ,n 的值.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和3是方程的两个解,而12x x ⋅=33m=, ∴1x +2x =3n =4∴n =12【思路点拨】根据两根可求出两根之积与两根之和,进而得出待定系数的值. 【答案】9m =,n =12【设计意图】复习上例中方法,更多地体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价值.探究三 综合应用●活动①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相关代数式的值 例3:已知2,1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3742+=x x 的两根,则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解题过程】首先化为一般式24730x x --=,可由根与系数关系得到两根和与两根积1274x x +=,1234x x ⋅=- 【思路点拨】将各式变形为已知的式子,即可解决.【答案】7373773,,,,,3,44163124---练习:已知x 1,x 2是方程22310x x +-=的两个根,试求: (1)221212x x x x + (2) 112222x x x x +⋅+.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232x x +=-,1212x x ⋅=-【思路点拨】将各式变形为已知的式子,即可解决.【答案】37,42-【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训练,同学们已经对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例题的目的在于巩固前面的知识,并能和完全平方公式相关的式子进行灵活求解.●活动2 根与系数的关系中的整体思想例4.设a 、b 是方程220170x x +-=的两实数根,则22_______.a a b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 【数学思想】整体思想【解题过程】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而a 是方程的一个根,故有220170a a +-=,即2=2017a a +.所以222()()a a b a a a b ++=+++=2019. 【思路点拨】将所求的代数式分解成可求的代数式 【答案】2019练习:设21,x x 是方程220160x x --=的两实根,求31220172016x x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 【数学思想】整体思想 【解题过程】∵1x 是方程220160x x --=的解,∴21120160x x --=. 即2112016x x =+,故原式=112(2016)20172016x x x ++- =2019.【思路点拨】降次,将所求代数式分解成可求的代数式. 【答案】2019【设计意图】能够在较为复杂的代数式中分离出可整体求出的式子,从而整体代入求解.●活动3 含参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例5.已知2(1)40x m x m +--+=的两实根的平方和为2,求m .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22222121212()2(1)2(4)72x x x x x x m m m +=+-=---+=-=,∴m =±3. ∵22(1)4(4)2150m m m m ∆=---+=+-≥,∴m =3【思路点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Δ≥0. 【答案】3.练习:已知22(1)10kx k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①求k 的取值范围②是否存在k ,使两根的倒数和等于0?【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 k ≠0,且24(1)4(1)1240k k k k ∆=+--=+>,∴13k >-且0k ≠.(2)121212110,x x x x x x ++==⋅则122(1)0k x x k++==,即1k =-,故不存在.【思路点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0.【答案】(1) 13k >-且0k ≠. (2)不存在【设计意图】通过对含参方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符号计算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注意前提:判别式Δ≥0的理解. 3. 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1)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 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2)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Δ≥0 重难点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隐含条件:二次项系数不为0,判别式非负. (3)常见题型:①不解方程,判断方程两根的和与积;②已知方程和方程一根,求另一个根及字母系数;方法:根据两根之积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继而得到两根和并求出待定系数的值.③不解方程求含有方程两根的式子的值.方法:先得出两根和与积,再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等数学公式,或一些特殊结构整体代入求值.(三)课后作业 基础型 自主突破1.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1)2670x x +=-; (-1,7)(2)23520x x --+=; (52,33-)(3)296x x += (3,3)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1×7≠7,故不是;(2)525()333+-≠-,故不是;(3)先化为一般式2690x x +=-, 3+3=-6,3´3=9,故是.【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12,b cx x x x a a+=-⋅=判断.【答案】(1)、(2)不是,(3)是2. 一元二次方程 x 2+3x +2=0的两个根分别是x 1和x 2,则x 1+x 2=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x 2+3x +2=0的二次项系数a =1,一次项系数b =3,∴x 1+x 2=-ba =-3.【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bx x a+=-,解答即可【答案】-3.3.已知关于x 的方程 x 2+px +q =0的两根为-3和-1,则p = ,q =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的两根为-3和-1, ∴-3+(-1)=-p ,(-3)×(-1)=q , ∴p =4,q =3.【思路点拨】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关于p 或q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4;3.4.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0x x a +-=的一个根为2,则另一个根是( ) A .-3 B .-2 C .3 D .6【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t , 根据题意得2+t =-1,解得t =-3, 即方程的另一个根是-3.【思路点拨】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t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2+t =-1,然后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 【答案】A .5.已知实数x 1,x 2满足121211,30x x x x +==⋅,则以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 .211300x x +=-B . x 2+11x +30=0C. 211300x x +-= D .211300x x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实数x 1,x 2满足x 1+x 2=11,x 1x 2=30,∴一元二次方程中:11ba =-, c a=30. 当a =1时,11,30b c =-=.【思路点拨】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的即可得出,ca=30,当a =1时,即可找出b 、c 的值,此题得解. 【答案】A .6.若x 1,x 2是方程22210x mx m m -+-=- 的两个根,且12121x x x x +=- ,则m 的值为( )A .-1或2B .1或-2C .-2D .1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x 1,x 2是方程x 2-2mx +m 2-m -1=0的两个根,∴2211m m m =---() ,即()22210m m m m +-=+-=(),解得:1221m m =-=, .∵方程22210x mx m m -+-=- 有实数根, 解得:m ≥-1. ∴m =1.【思路点拨】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12121x x x x +=-,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m 的值,再根据方程有实数根结合根的判别式,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m 的取值范围,从而可确定m 的值. 【答案】D . 能力型 师生共研7.设x 1,x 2是方程 2x 2+4x -3=0的两个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1) (x 1+1)×(x 2+1);(2)2112x x x x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原式=12121x x x x +++=352122--+=- (2)原式=2221212121212()2143x x x x x x x x x x ++-==- 【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121232,2x x x x +=-⋅=-. 【答案】52-,143- 8.已知βα,是方程22510x x --=的实数根,求 2a 2+3ab +5b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α为22510x x --=的实数根,∴22510--=αα,即 2a 2=5a +1,∵α、β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α+β= 52 ,αβ= -12, ∴2α2+3αβ+5β=5× 52+3×( -12)+1=12. 【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定义得到,即 2a 2=5a +1,则2a 2+3ab +5b 可表示为5(α+β)+3αβ+1,再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α+β= 52,αβ= -12,然后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计算. 【答案】12探究型 多维突破9.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622=--k x x (k 为常数)(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21,x x 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14221=+x x 试求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和k 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解:(1)∵∆=2364k +>0,故方程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26x x +=,,14221=+x x ∴x 2=8,∴x 1=-2,故有k =±4【思路点拨】(1)根据关于x 的方程0622=--k x x , 得出∆>0,即证.(2)由两根之和为6,可得x 2=8,进而得出另一根和k 的值.【答案】见解析10.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4(k -12)=0. (1)求证:无论k 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实数根;(2)能否找到一个实数k ,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若能找到,求出k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当等腰三角形ABC 的边长a =4,另两边的长b 、c 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根时,求△ABC 的周长.【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别式;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题过程】证明:(1)∵∆=(2k +1)2-16(k -12)=(2k -3)2≥0, ∴方程总有实根;解:(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x 1+x 2=2k +1=0,解得k =-0.5;(3)①当b =c 时,则∆=0,即(2k -3)2=0,∴k =32, 方程可化为x 2-4x +4=0,∴x 1=x 2=2,而b =c =2,∴b +c =4=a 不适合题意舍去;②当b =a =4,则42-4(2k +1)+4(k -12)=0,∴k = 52, 方程化为x 2-6x +8=0,解得x 1=4,x 2=2,∴c =2,C △ABC =10,当c =a =4时,同理得b =2,∴C △ABC =10,【思路点拨】(1)整理根的判别式,得到它是非负数即可.(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让 -b a=0即可求得k 的值. (3)分b =c ,b =a 两种情况做.【答案】见解析自助餐1.关于x 的方程2x 2+mx +n =0的两个根是-2和1,则n m 的值为( )A .-8B .8C .16D .-16【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关于x 的方程2x 2+mx +n =0的两个根是-2和1,∴ -m 2=-1, n 2=-2, ∴m =2,n =-4,∴n m =24(-) =16.【思路点拨】由方程的两根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出m 、n 的值,将其代入n m 中即可求出结论.【答案】C .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0x a a x a ++--=()的两个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则a 的值为( )A .2B .0C .1D .2或0【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根据题意得x 1+x 2=0,所以-(a 2-2a )=0,解得a =0或a =2,当a =2时,方程化为x 2+1=0,∆=-4<0,故a =2舍去,所以a 的值为0.【思路点拨】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 2-2a )=0,解得a =0或a =2,然后利用判别式的意义确定a 的取值.【答案】B .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的两个实数根为12x x , ,则(x 1-1)(x 2-1)的值是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x 2-3x -2=0的两个实数根为x 1,x 2, ∴x 1+x 2=3,x 1×x 2 =-2, ∴(x 1-1)(x 2-1)=x 1×x 2-(x 1+x 2)+1=-2-3+1=-4. 【思路点拨】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 1+x 2=3,x 1×x 2 =-2,将其代入 ()()121212111x x x x x x =++--⋅-()中,即可求出结论. 【答案】-4.4.已知a 、b 是方程x 2-x -3=0的两个根,则代数式a 3-a 2+3b -2的值为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a 、b 是方程x 2-x -3=0的两个根,∴a 2-a =3,a +b =1,∴a 3-a 2+3b -2=a (a 2-a )+3b -2=3a +3b -2=3(a +b )-2=1.【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出a 2-a =3、a +b =1,将其代入a 3-a 2+3b -2=a (a 2-a )+3b -2中,即可求出结论.【答案】1.5.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 -3)x -m =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如果方程的两实根为x 1、x 2,且x 12+x 22-x 1x 2=7,求m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1)证明:∵x 2-(m -3)x -m =0,∴∆=[-(m -3)]2-4×1×(-m )=m 2-2m +9=(m -1)2+8>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 2-(m -3)x -m =0,方程的两实根为x 1、x 2,且x 12+x 22-x 1x 2=7, ∴(m -3)2-3×(-m )=7,解得,m 1=1,m 2=2,【思路点拨】(1)要证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只要证明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的值大于0即可;(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可以求得m 的值.【答案】见解析6.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k 2+1=0.(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 的取值范围;(2)若方程的两根恰好是一个矩形的两边长,且k =4,求该矩形的周长.【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解:(1)∵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k 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2k +1)]2-4(k 2+1)>0,解得k > 34. (2)当k =4时,原方程可化为x 2-9x +17=0,设方程的两根是x 1、x 2,则矩形两邻边的长是x 1、x 2,∵x 1+x 2=9,∴该矩形的周长为2(x 1+x 2)=18.【思路点拨】(1)根据关于x 的方程222110x k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得出∆>0,再解不等式即可;(2)当k =4时,原方程x 2-9x +17=0,设方程的两根是x 1、x 2,则矩形两邻边的长是x 1、x 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x 1+x 2=9,再根据矩形的周长公式即可得出该矩形的周长.【答案】k 的取值范围是k > 34;矩形的周长是18.。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案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思考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重难点、关键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关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求根公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学生总结,教师点评〕1.用配方法解以下方程〔1〕6x2-7x+1=0 〔2〕4x2-3x=522.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移项;〔2〕化二次项系数为1;〔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无解.【活动方略】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设计意图】复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继续学习公式法引入作好铺垫.二、 探索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ax 2+bx+c =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为x 1=,x 2=2b a-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 a配方,得:x 2+b a x +〔2b a 〕2=-c a +〔2b a〕2即〔x +2b a〕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0∴2244b ac a-≥0直接开平方,得:x +2b a即x =∴x 1x 2【说明】 这里aac b b x 242-±-= 〔042≥-ac b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活动方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探究,完成探索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由形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九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案 (公开课获奖)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选做:补充作业:一元二次方程x 2+3x+1=0的两个根是βα、,求αββα+的值.教 学 反 思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D CA BD CAB[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DC A B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EDCA B PD CAB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那么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胡雯雯)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本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最后一节课.在之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经历探索,尝试发现韦达定理,感受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2. 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四)学习难点对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解和推导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填写下表.你发现的规律是 a =1时,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两根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积等于常数项 (文字表达); 结论: a =1时, 1212,x x b x x c +=-⋅=(用字母表达). 2:填写下表.观察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的规律是 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 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文字表达);结论: 若一元二次方程有解x 1,x 2(∆≥0),则1212,b c x x x x a a⋅+=-=(用字母表达). 预习自测1.解方程2230x x --=,则1x =____,2x =____;1x +2x =_____,12x x ⋅=______. 【知识点】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过程】解方程可得1x =3,2x =-1.进而得到1x +2x =2,12x x ⋅=-3. 【思路点拨】解出方程的根即可得解. 【答案】1x =3,2x =-1;1x +2x =2,12x x ⋅=-32.解方程2230x x --=,则1x =____,2x =____;1x +2x =__,12x x ⋅=____. 【知识点】解一元二次方程【解题过程】解方程可得1x =32,2x =-1.进而得到1x +2x =12,12x x ⋅=-32.【思路点拨】解出方程的根即可得解.【答案】1x =32,2x =-1; 1x +2x =12,12x x ⋅=-32.3.一元二次方程220x x m --=的一个解是-1,则另一个解__________.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是方程的一个解,而1x +2x =2, ∴2x =3【思路点拨】根据两根之和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答案】34.一元二次方程2260x mx --+=的一个解是1, 则m =__________.【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2x x ⋅=-3,1x =1, ∴2x =-3, ∴1x +2x =-2 ∴m =4【思路点拨】方程中a ,c 确定,即可确定两根积;从而可得到另一根,进而得出两根和,由此得到m 的值. 【答案】4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224(40)2b b ac x b ac a--=-≥ 2.问题探究探究一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的猜想与证明 ●活动①大胆猜想,探索新知 回顾预习活动中的表格两个根两根和两根积 a 与b 之间的关系a 与c 之间的关系1x2x1x +2x12x x ⋅b ac a2320x x ++=-2 -1 -3 2 3 2 23180x x --= 6-33-18 -3 -18 24100x x +-= 214-+ 214-- -4-104-1022310x x ++=12- -132- 123212猜想:一元二次方程)0(0≠=++a c bx ax 的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师问:方程220x x ++=,2210x x ++=有上述特征吗? 生答:没有.因为上面两个方程的判别式小于0,故方程无实根.总结:上面猜想的规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即240b ac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由观察得到的初步认识,再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活动② 从特殊到一般,严密推理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请学生小组讨论,并形成小组结论)设x 1、x 2是方程ax 2+bx +c=0(a ≠0)的两个根.试计算(1)x 1+x 2(2)12x x ⋅. 故有: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它的两根12,x x 满足注:①使用条件:D ³0②注意符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前面的感性认识,逐步推广到一般情况,锻炼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二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的应用 ●活动① 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a =1,b =-2,c =1 ∴1x +2x =2,12x x ⋅=1.(2)∵a =1,b =-9,c =10∴1x +2x =9,12x x ⋅=10.(3)∵a =4,b =-7,c =1(4)先整理为一般式:290x x -=∵a =1,b =-9,c =0∴1x +2x =9,12x x ⋅=0.【思路点拨】寻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积,首先要化为一般式,找准各项系数,同时,要注意使用定理的前提是判别式Δ≥0.【答案】(1)1x +2x =2,12x x ⋅=1.(2)1x +2x =9,12x x ⋅=10.(3)1x +2x =74,12x x ⋅=14.(4)1x +2x =9,12x x ⋅=0.【设计意图】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活动② 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例1:已知方程2560x kx -=+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 的值.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2是方程的一个解,而12x x ⋅=65-,∴k =-7【思路点拨】根据两根之积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继而得到两根和并求出待定系数的值. 【答案】-7【设计意图】此题有多种解法,可请同学展示多种方法,从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性,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活动③ 已知方程两根,求待定系数值.例2:已知方程230x nx m +=-的两个根是1和3,求m ,n 的值.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和3是方程的两个解,而12x x ⋅=33m=, ∴1x +2x =3n =4∴n =12【思路点拨】根据两根可求出两根之积与两根之和,进而得出待定系数的值. 【答案】9m =,n =12【设计意图】复习上例中方法,更多地体现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价值. 探究三 综合应用●活动①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相关代数式的值例3:已知2,1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3742+=x x 的两根,则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解题过程】首先化为一般式24730x x --=,可由根与系数关系得到两根和与两根积1274x x +=,1234x x ⋅=- 【思路点拨】将各式变形为已知的式子,即可解决.【答案】7373773,,,,,3,44163124---练习:已知x 1,x 2是方程22310x x +-=的两个根,试求: (1)221212x x x x + (2) 112222x x x x +⋅+.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232x x +=-,1212x x ⋅=-【思路点拨】将各式变形为已知的式子,即可解决.【答案】37,42-【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训练,同学们已经对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此例题的目的在于巩固前面的知识,并能和完全平方公式相关的式子进行灵活求解.●活动2 根与系数的关系中的整体思想例4.设a 、b 是方程220170x x +-=的两实数根,则22_______.a a b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 【数学思想】整体思想【解题过程】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而a 是方程的一个根,故有220170a a +-=,即2=2017a a +.所以222()()a a b a a a b ++=+++=2019. 【思路点拨】将所求的代数式分解成可求的代数式 【答案】2019练习:设21,x x 是方程220160x x --=的两实根,求31220172016x x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数学思想】整体思想 【解题过程】∵1x 是方程220160x x --=的解,∴21120160x x --=. 即2112016x x =+,故原式=112(2016)20172016x x x ++- =2019.【思路点拨】降次,将所求代数式分解成可求的代数式. 【答案】2019【设计意图】能够在较为复杂的代数式中分离出可整体求出的式子,从而整体代入求解.●活动3 含参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例5.已知2(1)40x m x m +--+=的两实根的平方和为2,求m .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22222121212()2(1)2(4)72x x x x x x m m m +=+-=---+=-=,∴m =±3. ∵22(1)4(4)2150m m m m ∆=---+=+-≥,∴m =3【思路点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Δ≥0. 【答案】3.练习:已知22(1)10kx k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①求k 的取值范围②是否存在k ,使两根的倒数和等于0?【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解题过程】(1) k ≠0,且24(1)4(1)1240k k k k ∆=+--=+>,∴13k >-且0k ≠.(2)121212110,x x x x x x ++==⋅则122(1)0k x x k++==,即1k =-,故不存在. 【思路点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0.【答案】(1) 13k >-且0k ≠. (2)不存在【设计意图】通过对含参方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符号计算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注意前提:判别式Δ≥0的理解. 3. 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1)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0), 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2)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是判别式Δ≥0 重难点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隐含条件:二次项系数不为0,判别式非负. (3)常见题型:①不解方程,判断方程两根的和与积;②已知方程和方程一根,求另一个根及字母系数;方法:根据两根之积和其中一根可求出另一根,继而得到两根和并求出待定系数的值.③不解方程求含有方程两根的式子的值.方法:先得出两根和与积,再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等数学公式,或一些特殊结构整体代入求值.(三)课后作业 基础型 自主突破1.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1)2670x x +=-; (-1,7)(2)23520x x --+=; (52,33-)(3)296x x += (3,3)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1×7≠7,故不是;(2)525()333+-≠-,故不是;(3)先化为一般式2690x x +=-, 3+3=-6,3´3=9,故是.【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12,b cx x x x a a+=-⋅=判断.【答案】(1)、(2)不是,(3)是2. 一元二次方程 x 2+3x +2=0的两个根分别是x 1和x 2,则x 1+x 2=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x 2+3x +2=0的二次项系数a =1,一次项系数b =3,∴x 1+x 2=-ba =-3.【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2bx x a+=-,解答即可【答案】-3.3.已知关于x 的方程 x 2+px +q =0的两根为-3和-1,则p = ,q =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的两根为-3和-1, ∴-3+(-1)=-p ,(-3)×(-1)=q , ∴p =4,q =3.【思路点拨】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出关于p 或q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4;3.4.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0x x a +-=的一个根为2,则另一个根是( ) A .-3 B .-2 C .3 D .6【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t , 根据题意得2+t =-1,解得t =-3, 即方程的另一个根是-3.【思路点拨】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t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2+t =-1,然后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 【答案】A .5.已知实数x 1,x 2满足121211,30x x x x +==⋅,则以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 .211300x x +=-B . x 2+11x +30=0C. 211300x x +-= D .211300x x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实数x 1,x 2满足x 1+x 2=11,x 1x 2=30,∴一元二次方程中:11ba =-, c a=30. 当a =1时,11,30b c =-=.【思路点拨】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两根之和及两根之积的即可得出,ca =30,当a =1时,即可找出b 、c 的值,此题得解. 【答案】A .6.若x 1,x 2是方程22210x mx m m -+-=- 的两个根,且12121x x x x +=- ,则m 的值为( )A .-1或2B .1或-2C .-2D .1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x 1,x 2是方程x 2-2mx +m 2-m -1=0的两个根,∴2211m m m =---() ,即()22210m m m m +-=+-=(),解得:1221m m =-=, .∵方程22210x mx m m -+-=- 有实数根, 解得:m ≥-1. ∴m =1.【思路点拨】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12121x x x x +=-,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m 的值,再根据方程有实数根结合根的判别式,即可得出关于m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m 的取值范围,从而可确定m 的值. 【答案】D . 能力型 师生共研7.设x 1,x 2是方程 2x 2+4x -3=0的两个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1)(x 1+1)×(x 2+1);(2)2112x x x x +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1)原式=12121x x x x +++=352122--+=- (2)原式=2221212121212()2143x x x x x x x x x x ++-==- 【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121232,2x x x x +=-⋅=-. 【答案】52-,143- 8.已知βα,是方程22510x x --=的实数根,求 2a 2+3ab +5b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α为22510x x --=的实数根,∴22510--=αα,即 2a 2=5a +1,∵α、β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α+β= 52 ,αβ= -12, ∴2α2+3αβ+5β=5× 52+3×( -12)+1=12. 【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定义得到,即 2a 2=5a +1,则2a 2+3ab +5b 可表示为5(α+β)+3αβ+1,再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α+β=52,αβ= -12,然后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计算. 【答案】12探究型 多维突破9.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622=--k x x (k 为常数)(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21,x x 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14221=+x x 试求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和k 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解:(1)∵∆=2364k +>0,故方程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126x x +=,,14221=+x x ∴x 2=8,∴x 1=-2,故有k =±4【思路点拨】(1)根据关于x 的方程0622=--k x x , 得出∆>0,即证.(2)由两根之和为6,可得x 2=8,进而得出另一根和k 的值.【答案】见解析10.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k +1)x +4(k -12)=0. (1)求证:无论k 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实数根;(2)能否找到一个实数k ,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若能找到,求出k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当等腰三角形ABC 的边长a =4,另两边的长b 、c 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根时,求△ABC 的周长.【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别式;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题过程】证明:(1)∵∆=(2k +1)2-16(k -12)=(2k -3)2≥0, ∴方程总有实根;解:(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x 1+x 2=2k +1=0,解得k =-0.5;(3)①当b =c 时,则∆=0,即(2k -3)2=0,∴k =32, 方程可化为x 2-4x +4=0,∴x 1=x 2=2,而b =c =2,∴b +c =4=a 不适合题意舍去;②当b =a =4,则42-4(2k +1)+4(k -12)=0, ∴k = 52,方程化为x 2-6x +8=0,解得x 1=4,x 2=2,∴c =2,C △ABC =10,当c =a =4时,同理得b =2,∴C △ABC =10,【思路点拨】(1)整理根的判别式,得到它是非负数即可.(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让 -b a=0即可求得k 的值. (3)分b =c ,b =a 两种情况做.【答案】见解析自助餐1.关于x 的方程2x 2+mx +n =0的两个根是-2和1,则n m 的值为( )A .-8B .8C .16D .-16【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关于x 的方程2x 2+mx +n =0的两个根是-2和1,∴ -m 2=-1, n 2=-2, ∴m =2,n =-4,∴n m =24(-) =16.【思路点拨】由方程的两根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可求出m 、n 的值,将其代入n m 中即可求出结论.【答案】C .2.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10x a a x a ++--=()的两个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则a 的值为( )A .2B .0C .1D .2或0【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根据题意得x 1+x 2=0,所以-(a 2-2a )=0,解得a =0或a =2,当a =2时,方程化为x 2+1=0,∆=-4<0,故a =2舍去,所以a 的值为0.【思路点拨】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a 2-2a )=0,解得a =0或a =2,然后利用判别式的意义确定a 的取值.【答案】B .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的两个实数根为12x x , ,则(x 1-1)(x 2-1)的值是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一元二次方程x 2-3x -2=0的两个实数根为x 1,x 2, ∴x 1+x 2=3,x 1×x 2 =-2, ∴(x 1-1)(x 2-1)=x 1×x 2-(x 1+x 2)+1=-2-3+1=-4. 【思路点拨】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 1+x 2=3,x 1×x 2 =-2,将其代入 ()()121212111x x x x x x =++--⋅-()中,即可求出结论. 【答案】-4.4.已知a 、b 是方程x 2-x -3=0的两个根,则代数式a 3-a 2+3b -2的值为 .【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过程】解:∵a 、b 是方程x 2-x -3=0的两个根,∴a 2-a =3,a +b =1,∴a 3-a 2+3b -2=a (a 2-a )+3b -2=3a +3b -2=3(a +b )-2=1.【思路点拨】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出a 2-a =3、a +b =1,将其代入a 3-a 2+3b -2=a (a 2-a )+3b -2中,即可求出结论.【答案】1.5.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 -3)x -m =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如果方程的两实根为x 1、x 2,且x 12+x 22-x 1x 2=7,求m 的值.【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1)证明:∵x 2-(m -3)x -m =0,∴∆=[-(m -3)]2-4×1×(-m )=m 2-2m +9=(m -1)2+8>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x2-(m-3)x-m=0,方程的两实根为x1、x2,且x12+x22-x1x2=7,∴(m-3)2-3×(-m)=7,解得,m1=1,m2=2,【思路点拨】(1)要证明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只要证明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的值大于0即可;(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得到关于m的方程,从而可以求得m的值.【答案】见解析6.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1)x+k2+1=0.(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2)若方程的两根恰好是一个矩形的两边长,且k=4,求该矩形的周长.【知识点】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解题过程】解:(1)∵关于x的方程x2-(2k+1)x+k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2k+1)]2-4(k2+1)>0,解得k>34.(2)当k=4时,原方程可化为x2-9x+17=0,设方程的两根是x1、x2,则矩形两邻边的长是x1、x2,∵x1+x2=9,∴该矩形的周长为2(x1+x2)=18.【思路点拨】(1)根据关于x的方程222110x k x 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得出∆>0,再解不等式即可;(2)当k=4时,原方程x2-9x+17=0,设方程的两根是x1、x2,则矩形两邻边的长是x1、x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x1+x2=9,再根据矩形的周长公式即可得出该矩形的周长.【答案】k的取值范围是k>34;矩形的周长是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