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学题(7)(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答案解析

考点2秦汉时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的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充满赞叹,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李白对秦始皇的赞叹而非不满,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未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D项错误。

2.《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下列与该记载有关的是()A.修筑直道B.征服越族地区C.平西南夷D.修筑长城“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可判断是秦朝修筑直道,故选A项;越族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西南夷在中国西南地区,与题干材料中的地理位置不符,C项错误;修筑长城是防御措施,D项错误。

3.(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太上皇”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王朝的政治统治,故选A项;“借助神权”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提及的是借助人伦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不是主要目的,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的手段而已,排除C项;“避免权力纷争”夸大化,皇室争权夺利贯穿封建王朝,排除D项。

4.秦朝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宗庙祭祀”“宫殿警卫”“宫廷财政与皇室手工业制造”“宫门警卫”“宫廷用马”“皇族、宗族事务”,可知九卿的主要职责是服务皇室,体现了君权至上,故选B项。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练习--(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练习--(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有利于强化君臣政治隶属关系B.使天子拥有对诸侯绝对控制权C.使君臣宗法关系更为清晰明确D.推动了周王朝疆域的不断拓展2.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行书律》中规定:对文书的收取、发送日期以及早晚时间必须做记录。

命书(诏书)和特快邮件必须立即发送,如有延迟就要受到处罚。

秦朝的这种做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刑法严苛激化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确保全国政令统一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

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净权。

这反映出唐代(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4.宋初,朝廷在举行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可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人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至20多人。

但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可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5.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分管军民司法事务,但是“三司官僚,意见各殊,苟谋非已出,辄多方阻格”,遇到特殊情况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英宗之后,选派高级官员长期“巡抚”一省遂成常态。

这说明( )A.地方治理日趋复杂B.京官地位愈加重要C.官僚队伍更加腐化D.中央集权逐渐完善6.《南京条约》第五条的中文本写道“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代为偿还。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关检测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过关检测(七)一、选择题1.(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

”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目的乃寻找黄金”“发扬光大基督教”可知,寻找黄金和传播宗教都是探险的目的,故选A项。

材料表明哥伦布远航兼具文化侵略和经济掠夺,排除B项;材料与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2.(2020·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改联期中)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发展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C.商业革命的发展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1800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可知,自新航开辟后,美洲的商品在欧洲变得很平常,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选C 项。

A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蔗糖不是亚洲的产物,是美洲的产物,排除B 项;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

3.(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联考)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出口到亚洲的贵金属的价值平均为31.3万英镑,而出口商品的价值平均为9.4万英镑,18世纪中叶时,相应的平均价值分别为81.5万英镑和34万英镑。

对这一数据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A.生产力发展呈下降趋势B.世界殖民霸权初步确立C.重商主义得到较好落实D.工业制造水平不占优势答案 D解析材料说明大量贵金属流入亚洲,表明亚洲的商品占据优势,英国本国制造业不占优势,故选D项。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14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又称“冷战”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1)二战后期,____________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 的霸主, 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

②苏联实力不断增强, 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引起了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冷战”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__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确立过程(也可看作表现)(1)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政治上: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3)经济上: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____________。

①直接目的:扶持西欧,稳定资本主义。

②根本目的:控制西欧国家。

(4)军事上:1949年成立“______”组织①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②作用: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 “冷战”的程度。

苏联的,反击措施⎩⎪⎨⎪⎧①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 。

②1955年苏联等国组成“ ”组织,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国家分裂(1)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____________和德意志____________。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__________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政治史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政治史训练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要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先秦时期祭祀类建筑词汇中,泛指祭祀场所的词汇共有8个,祭祀神灵类建筑词汇共有17个,而祭祀祖先类建筑词汇则多达32个,其中,庙、宗、祖等词汇均多见于先秦文献中。

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宗庙建筑技术精湛B.血缘色彩较为浓厚C.贵族政治不断衰落D.宗法制度经久不衰2.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

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3.“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

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4.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剌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促进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C.丰富了皇帝决策的信息来源D.制约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6.有学者认为,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被迫开埠通商、废除行商制度、与英国协定关税、给予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英国因此实现了19世纪前期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在中外交涉事务上,以全权大臣取代了过去的临时性的钦差大臣。

不过全权大臣没有完全按照西例行事,他们对外议订条约时需要随时上奏,不能自主行事。

这反映了晚清时期A.政府落实“中体西用”思想B.东西方制度逐渐地接轨C.对外交往不平等有所强化D.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2.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时间1880年1883年1886年1889年1892年1895年1898年1901年1904年金额10012078036045421603914361908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3.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指出,先秦诸子深谙进化论。

他无论翻译西学还是点评中学,都以先秦诸子为重心。

在他那里,先秦诸子是翻译西学时按语中的主角,诸子学则是解读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文本。

严复旨在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倡导西学中源学说C.寻求政治改良途径D.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力图构建一个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家庭。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焉。

”这可用于佐证太平天国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5.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1辛亥革命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1辛亥革命 含答案解析

考点11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

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自救,并非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触动政治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2.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曾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表明孙中山()A.萌发民生主义思想B.主张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C.借鉴苏俄革命经验D.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作为目标“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萌发民生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目标,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可知当时俄国还没有发生十月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3.尚明轩在《孙中山传》中指出,1905年到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出身可考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为354人,达到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人,这两类各占2%多一点,资本家、商人、贫农等为数极少。

据此可知,影响中国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 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在中国同盟会的成员中,留学生和学生占据93%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和学生思想解放程度高,易于接受新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地位、阶级属性都不是影响中国同盟会成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排除B、C、D 三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十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训练(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十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训练(含解析)

专题小练十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美国的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两者主张反映的实质是( )A.英国战后经济实力衰退B.美元要获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

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

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

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作者的观点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B.“双挂钩”的金融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C.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问题使它不可能持久D.二战后建立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3.舒建中的《美国与1947年日内瓦会议》说,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的规则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的政策目标,“日内瓦(关贸总协定)的多边关税减让成果则体现了美国实质性的优势”。

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是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B.自由贸易有利于美国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C.关税壁垒的消除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D.关贸总协定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4.“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于是,欧洲开始采取措施改变上述局面。

这些措施始于( )A.煤钢共同体B.欧洲共同体C.欧洲关税同盟 D.欧洲统一大市场5.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 ) A.彻底摆脱了北约影响B.开启了“一体化”进程C.防务一体化正式启动D.仍然警惕“东方”威胁6.目前,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期末)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解析:选A 根据所学,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议会的权力大增,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获取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结束,1721年建立责任制内阁,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765年,故C项错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期中)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接任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选D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王试图控制议会和内阁,权力有上升的趋势,但已经不是专制的国王,光荣革命结束王权专制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与议会、内阁的斗争,故C 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王试图控制议会和内阁,权力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3.(2019·某某调研)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政府大臣无需再对国王负责解析:选B 责任制内阁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制度,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某某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解析:选C 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调研)渡江战役期间,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解析:选D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与材料中“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相符,故D项正确。

3.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成立了某某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选C 实行“一边倒”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是在新时期,故A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不是区域整合战略,故B项错误;成立某某合作组织是属于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4.(2019·海门调研)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

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

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

”这一公报的发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选D 材料中“周恩来”以及“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说明是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 项正确;A项是日内瓦会议影响;B项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C项是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2023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023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练案[7]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2·陕西汉中)1215年颁布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这表明《大宪章》(D)A.促成英国建立起议会君主制B.注重维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解析]英国《大宪章》规定,不经过教会和贵族组成的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征税,这说明了《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形成了“王在法下”“有限王权”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英国议会君主制也就是君主立宪制,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建立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保护自由民私有财产,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受到限制,而不是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C项。

2.(2022·河南安阳)“光荣革命”附带有几项法律文件,如1689年《兵变法》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时间;1694年《三年法》规定每三年应该改选一次议会;1696年《叛国法》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为被指控“叛国罪”的人提供法律保护。

这些法律(C)A.限制了王权,国王“统而不治”B.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C.促进英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相继通过《兵变法》《三年法》及《叛国法》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促进了英国向现代政治体制转变,C项正确;英国国王真正“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议会对行政权的监督,B项排除;D项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排除。

3.(2022·四川模拟)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 含答案解析

考点10国家出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

这种划分表明魏源()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C.准确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B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不确切,排除。

2.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府:“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

”照会列举了地方官不遵条约的种种事例,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

这表明()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C项正确。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英国公使对中国各省官员在条约的执行方面感到不满,无法推断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排除A项;地方官员致力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并非要摆脱列强条约的束缚,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北京顺义一模)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用人察失,严禁朋奸;革除腐朽习俗;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下列对其认识准确的是()A.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努力B.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C.太平天国时期颁发的农民革命纲领D.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也反映了洪仁玕应对西方侵略做出的思考,故选D项;《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颁布的,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洪仁玕意图通过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国家危亡,不属于农民革命纲领,排除C项。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含答案解析

考点37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

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

这说明()A.牛耕的出现不晚于战国时期B.文献记载的可信度不高C.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可知牛耕的出现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故选A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从史料的历史价值来说,不能单纯评价文献史料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不符时,出土的实物史料更有说服力,并不是强调我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排除D项。

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C.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冶铁业以制造农具为主,可知两汉时期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南方农业发展落后,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内容没有体现出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D项错误。

3.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朝时期()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反映了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课题7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程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严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学案15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 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①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 。

②后来,欧洲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

(3)影响⎩⎪⎨⎪⎧①经济上: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 的外交政策。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经济恢复、发展①原因⎩⎪⎨⎪⎧进行 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的援助与朝鲜战争的机遇。

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 战略。

加强政府投资,重视 。

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______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为摆脱 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____________举行。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斗争任务:反对美苏__________,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 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 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①背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②内容:宣扬“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纲要求] 1.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 原因⎩⎪⎨⎪⎧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 初期⎩⎪⎨⎪⎧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 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 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 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 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纲领4.失败⎩⎪⎪⎨⎪⎪⎧ 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事件。

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 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 时稳定。

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 动失败。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一个阶级: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天京陷落。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洪仁玕《资政新篇》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史料二反映了《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含答案解析

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轻重,故A项错误;户籍的编制方便了政府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2.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垦田、纳租课。

这一举措()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可知隋朝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战时出战,战后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隋初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府兵制下的军队平时农耕,该措施不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排除A 项;府兵制改革与隋朝灭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府兵制下职业军人平时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形成无关,排除D项。

3.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

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

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

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即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体现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符合题意;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发展,排除D 项。

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表明明清时期()A.江南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改变C.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含答案解析

考点33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选择题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

2.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换取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

这反映了()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茶马贸易获得茶叶、丝绸等,各取所需,缓和双方关系,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茶马贸易,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D两项;宋朝当时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农业和商业,故排除C项。

3.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

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并且进行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 项。

4.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含答案解析

考点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担任宰相一职的更是不断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创立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中央集权的加强“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看重门第和家世,故C项正确。

2.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开始让尚书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期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宰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故A项错误;C项反映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故错误。

3.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A.扩大了统治基础B.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C.提高了官员素质D.放宽了录取标准,可知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时期,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得以入仕,使得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扩大,故选A项;题干表格数据变化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无关,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但是题干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不是官员的素质,排除C项;“放宽了录取标准”与“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

4.据统计,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为52919309人。

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为16990386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2019年高考一轮训练学题【7】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Ⅰ卷高考猜题卷一,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

”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题中这种变化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依靠知识和才能为官)正在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其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度(世卿世禄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以及实现了“大一统”局面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C、D项错误。

2、(2018·湖北高三调研,2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 B
解析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豪强,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中齐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故D项错误。

3、(2017·濮阳三模,27)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答案 C
解析“松江、苏州二府”“嘉兴、湖州二府”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不能说明江南地区重视区域分工,故A项错误;“棉作”“蚕桑”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不能说明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故C项正确;蚕桑并不是新引进的物种,故D项错误。

4、(2017·大庆一模,28)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把大量藏书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毁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贫困群众,故B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恰恰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文化基础,故C项错误;藏书并未特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

5、(2018·宣城二模,30)五四运动前三天,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一待就是两年。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停留一年。

1922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停留数月。

1924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停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哲学教育受到国人重视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学者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民主科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有利于各国学者的访华讲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哲学家,还有文学家,故不是哲学教育受到重视的体现,故C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没有政治领域的巨变,故D项错误。

6、(2017·安阳二模,31)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

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
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故B 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出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17)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

这表明(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答案 C
解析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但拉丁文并没有因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方言文学产生,不涉及王权、神权,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欧洲各国产生方言文学说明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文艺中心,故D项错误。

8、(2017·乐山二模,34)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
A.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可知,十月革命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故C项正确。

9、(2017·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摸底,34)美国消费物价指数(即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

这一数据可以用来探究( )
A.美国经济“滞胀”的原因
B.美国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原因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的原因
答案 C
解析美国经济“滞胀”的原因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从材料来看,美国的通货膨胀在该时间段不断加剧,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尚未丧失,故D项错误。

10、(2017·安阳二模,35)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答案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1”事件使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彻底解决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018·湘西自治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

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

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政局。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

5月5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

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

总统徐世昌为之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

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

1935年12月9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背景:东汉太学生运动: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太学规模扩大。

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2)影响: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

东汉时期,学生运动是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反抗,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识: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