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冲刺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国处在危急存亡之时,文臣武将仍尽心竭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认为“________,________”的心感难以实现,只好将无奈化为秋风中飘散的箫声。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因“ ________,________”的险要地势,以致泰蜀两地自古以来相互隔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97年,美秀美术馆——由贝聿铭设计,开馆了。

他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设计脚本,在两山之间建了一个长达200米的隧道,再通过一座120米的吊桥将美术馆的入口衔接起来。

这座由悬臂桥梁、钢缆固定及桥柱斜拉方式组合而构成的吊桥映衬在蓝天苍翠间,被称为“映衬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优雅艺术品”,是自然和建筑的杰出融合,所谓“欲穷其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人类的大量活动如呼吸、行走、取暖、避寒等都在建筑中进行,人类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了人。

隐秘性、安全感、光线、适宜的高度、声音的穿透性……是现代人对建筑及室内空间的高层次需求。

在我们的一生中,建筑就像一个潜藏的模具,人生则如同流动的液体,由于模具不同,使得我们每个人被重新浇筑、冷却,从而形成了带有模具形状的、不同的轮廓,这个过程被我们称为“生活方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建筑与人类的关系不是深层次地相关,而是默转潜移地相互影响。

B.建筑与人类的关系总是深层次地相关,又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

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

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

但觉:(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

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

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

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三)多产粮,是上策。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凡此种种,可以多收。

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

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

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下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和解析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下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和解析

2023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解析1.B(A.“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表述绝对化,以中唐为节点的“史升汉降”是个整体趋势,是“概略地说”法。

C.“《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说法错误,原文只有“《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并不能推出“《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原文也有“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看法。

D.因果关系不成立。

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除班固对《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还有“官督私撰”的方式等。

)2.A(“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错误,原文是横向展开原因分析;这种论证结构也不一定“符合认知的逻辑”。

)3.B(“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有误。

原文是“挪动位置”,不一定是提高,也可能是下降。

)4.B(“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输入输出”错,GPT-4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但只能输出文本。

)5.A(B项“深度学习不需要人工干预就可以实现自动学习”错,原文说“不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样本标注就能自动完成学习”;C项卡尔·萨根的话不是针对“人工智能”而言的;D项“黑箱”是指普通大众不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和内涵,人工智能开发和训练的危险并非来自于“黑箱”,而是源于缺乏监督和治理。

)6.①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青年人应当拥抱“人工智能”而不是拒绝它。

②认识到“人工智能”背后仍有许多我们未知的领域,我们应当加强科普工作,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内涵。

③警惕“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潜在风险,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防范意识,建立起监督治理体系。

7.B.“出于对以区委书记为代表的党的尊敬”不正确。

根据小说相关内容“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主要是出于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以及为人民办实事的心愿。

8.①环境烘托:小说开头“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结尾的“春雨”衬托出梁生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

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

”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

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

”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

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

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

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

(成都七中)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成都七中)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大多是因为与中国地名的命名方式结构性相似,才会充满浓郁中国风味乃至“撞脸”,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很少直接使用中国固有的地名进行复制。而且这些地名大多集中出现在红河流域附近,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而在南部地区,由于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无太多的交集,仍然是一堆堆带有南岛语系纯正越南风味的地名,比如邦美蜀、芽庄、波来古、巴地头顿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越南的地名上。举凡越南历史上的国名、政区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别名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南邻,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其北部的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广宁诸省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界。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嘉庆八年(1803),清朝册封阮朝创立者阮福映为“越南国王”。《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拉丁化的国名Vietnam,亦为此意。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高2023届模拟考试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C(“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错。

材料一原文“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有限视角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没有直接关系。

)2.A(“方能”不合逻辑。

“《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与“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二者不能构成充分条件。

)3.C(“陌生化”理论观点说的是用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C.《三国演义》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只是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并不能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

)4.①观点:艺术的存在在于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

②分三层进行阐释:一是强调这种感受是非理性认知;二是说明这种感受依靠“反常化”手法实现;三是点明这种感受重在体验。

(每点1分)5.①叙事上,采取有限视角,借未见世面的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去认识、感受贾府的种种新奇,从而使读者获得“陌生化”的审美体验;②语言上,选用“打锣柜筛面”“秤砣”等平常物、通俗语来描述当时的舶来品、奢侈物挂钟,二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给人新颖别致之感,进而唤起读者对事物的新鲜独特感受。

(每点2分)6.C(根据文本,主要是因为“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百思不得其解”,心中茫然困惑。

)7.D(“我”参与战争并生还是明线,两个小黑人是暗线。

)8.①揭示社会环境。

表现了当时社会把侵略战争当成正义行为的社会背景。

②表现人物心理。

以新闻记者的妄自揣测来表现“我”的茫然和迷茫。

③推动情节发展。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下期2021届高三(下)4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

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

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提高捍卫安全的能力水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

当前,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

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都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给新业态新模式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至于放任其野蛮生长,威胁民众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

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正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起初的适应,到后来的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辩证图景。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成都七中高 2023 届高三零诊模拟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A项“直接以司礼监刻本迅速流行起来”错误,原文说“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

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可见《三国志演义》的大范围传播,是在司礼监刻本之后发生的。

B项“其他刊本……均以司礼监本为底本刊刻和模仿”错误,原文是,“其他嘉靖本都以司礼监本为底本”。

D项“直接否定成说”错误,只是提出质疑。

)2.B(举宣昶妻子墓发现说唱词话葬品的例子,旨在否定明中期有《三国志演义》的抄本流传,否定成书时间在明中期。

)3.C(“因时间延误”错,蒋大器未能获得奖赏的原因是书的送达和清理需要时间,且“刊刻通俗小说并非成例而是创举,刊刻本身也需时日”,这些过程都是正常需要的时间,并非延误。

)4.D(根据材料二,现代化“公园城市”是站在大历史观上对古人筑城智慧和营城理念的继承创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5.A(“人口集中”错,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城市发展方式变革”需要“引导城市人口、生产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布局”,不能简单解释为“人口集中”。

)6.①应对“城市病”,促进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②为现代化城市综合治理、践行新发展理念提供样板和示范(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③成都拥有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基础,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条件。

(每点2分)7.B(“形成了鲜明对照”,“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有误。

)8.①粗鲁无礼。

对餐馆的服务员举止粗鲁,语言粗俗,态度恶劣。

②狂嚣傲慢。

用法文意大利文点餐,把公爵朋友挂在嘴边,颐指气使不可一世。

③不懂得如何关心孩子。

希望通过喝酒等成人世界的方式拉近与儿子的关系,却没有真正关心过孩子的生活情况。

(每点2分)9.①重逢是指“我”在父母离异三年之后与父亲再次相见,诀别是指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

②重逢中儿子对父亲充满希望,对重建父子的感情联系充满期待。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新高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成都七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成都七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成都七中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斟酌B. 缱绻C. 桀骜不驯D. 明察秋毫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B. 这个问题,我昨天已经问过老师了。

C. 他因为生病,所以没能参加考试。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积极工作,乐于助人。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唱歌,跳舞,画画,样样精通。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D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C.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D. 他的胆子比天还大。

答案:A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D. 这件事难道不是真的吗?答案:A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起床?B.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C.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D. 这个问题,你问过老师了吗?答案:B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B. 他既聪明又勤奋。

C. 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D. 他既喜欢读书,又喜欢运动。

答案:A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再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B. 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了很久。

C. 他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很重要。

D. 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了很久。

答案:C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飞翔。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高2023届高三4月模拟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

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

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

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

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

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

总写只用八个字:“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

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目”传情达意。

“眉”以“似蹙非蹙”状之,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写出她敏感多疑。

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

2025届成都七中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成都七中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成都七中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闾、载入史书,其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

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

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

“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

”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

“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

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

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 ”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______ ”一句写出他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难宁。

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 ,______ ”两句话以船和水的关系,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有大为必须有大凭借的道理。

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到达了本质的飞跃:“______ ”--忘记了形迹;“______ ”--忘记了时间。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华清宫张继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描述华清宫巍峨高耸,表现唐玄宗天宝时期国运昌隆的盛世之态。

B.颔联一“临”一“俯”,形象贴切地描绘了朝元阁和羯鼓楼的高峻。

C.颈联再现了华清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表达了对盛唐国势的怀念与向往。

D.“只今惟有”让诗意发生陡转,反差对比中委婉地表达了无限感慨。

尾联中“感慨多”具体有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3.下面是李强在母亲60岁寿辰时送给表叔的请柬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之处,请找出并修改。

亲爱的××表叔:六十古稀谱新章,宴请嘉宾坐上方。

亲朋好友聚一堂,诚邀您来捧个场。

本月20日是令堂60岁寿辰,兹定于20日晚8:30在贵府举办寿宴,诚聘亲友欢聚一堂,届时敬请您务必参加。

邀请人:李强xx年x月x日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废寝忘食、埋头苦干、苦心志求真理,科学家们具有刻苦的精神。

材料:善思、恬淡、博学学识广见解深、品高洁守初心、心思密思维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富才高、淡薄名利、饱览群书、甘于寂寞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45.0分)5.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二诊”模拟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的“能”与“不能”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

”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

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

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

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

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语文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按题号涂卡,双选题不涂卡,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一一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

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B.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那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C.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播。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4~6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李振南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

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

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

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

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

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

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

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

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

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

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

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

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

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

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

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凤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

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

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

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

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

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

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

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

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

1956年作的《杜甫》,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

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