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研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4.12.25•【文号】人社部发〔2014〕104号•【施行日期】2014.12.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市场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财务)厅(局),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为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专门行业,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招聘、职业指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人力资源培训、人才测评、劳务派遣、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多种业务形态。
伴随着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取得长足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但总体看,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支撑保障能力不足,还难以有效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亟待加快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成长性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关系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关系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升,是国家确定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优先开发与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2.06.13•【文号】国办发[2012]34号•【施行日期】2012.06.1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企业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要求,全面提升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现就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服务企业、尊重劳动、提升技能、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的政策措施,建设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在企业中初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和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使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浅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
统计研究信息参阅本期导读:【热点专题】用工短缺倒逼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用工短缺困扰着珠三角这个积聚了2600多万农民工的用工大省,但也倒逼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成功转型已成为珠三角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而在用工短缺的倒逼机制下,珠三角正在加速完成这一转型,目前已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企业用工模式重建、产业升级步伐提速、社会管理理念转化、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传统用人体制突破等。
【专家视角】李德水:努力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李德水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发言,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要通过舆论宣传、政策措施、法律手段等因势利导,调整中既要确保措施到位,又要把握好力度。
我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专业动向】CPI:不能再旱了!部分地区农产品现货价格稳步上走,干旱助一臂之力。
【镇街亮点】石排镇多措并举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茶山镇打造“五张牌”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岭山镇四举措全力抓好“三旧”改造工作【热点专题】用工短缺倒逼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用工短缺困扰着珠三角这个积聚了2600多万农民工的用工大省,但也倒逼着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专家学者们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成功转型已成为珠三角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而在用工短缺的倒逼机制下,珠三角正在加速完成这一转型,目前已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企业用工模式重建、产业升级步伐提速、社会管理理念转化、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传统用人体制突破等。
信号之一:从人求工作到工作求人,珠三角重建企业用工模式如今在珠三角用工市场,与“用工短缺”信息一样飞传的,是东西南北到处“抢工人”的热闻。
除了增加工资、放宽招聘条件外,为了招到人,众多企业各出奇招,有的奖励老员工带来新员工,有的对夫妻、全家同来实行补贴,有的用免费吃住、空调作业、报销春节返乡车票等条件来招徕员工,有的还承诺给予高温补贴、带薪假期、生日贺金、集体婚礼、奖励旅游等福利待遇,有的企业则直接派车到车站“抢人”。
国发〔2012〕13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2〕13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中央关于2012年工作部署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现就《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工作提出部门分工意见如下: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
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
实施结构性减税。
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
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计署、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管局等负责。
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
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几点思考作者:魏桂琴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04期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提升民生福祉、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然后对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做了思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渠道。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机遇、挑战和风险。
各级人社部门要认清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新课题,切实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目标。
随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加大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企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减少,就业总量的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却不断提高,这造成结构性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就业更加充分,并且要提高就业质量。
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和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空间可能有所收缩;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大。
这迫切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就业流动性的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多,对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提出新的任务。
这对社会保障提出实现全面覆盖的新任务。
动力转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使命。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不再单纯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规模投入。
受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影响,经济增长更多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以及技术进步。
因此,需要一支高层次、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适应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福建省的人才队伍数量、层次和创新能力还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劳动者素质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不匹配,高层次、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2.02.09•【文号】人社部发[2012]13号•【施行日期】2012.0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人事争议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厅: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认真执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化解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全面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事业科学发展,现就切实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重要任务(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是社会管理中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多发,社会管理领域存在不少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作为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主要手段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领域,是社会管理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各项利益协调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调解仲裁工作,增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是新时期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
我国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实践表明,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物质化”的发展转变到“人本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浅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问题
浅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存在问题摘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连接两者最为重要的桥梁,经济新常态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他们既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促进经济的稳固发展。
为此,做好人事人才,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职业能力建设等工作都十分重要,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问题;对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想要更好的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应当找准切入点,首先要做好谋划工作,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深入研究并判定经济形势,确保工作的开展能够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就业方面,相关单位也要把握机会,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在当下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一)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分配任务要求也随之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党和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
该项工作肩负着统一部门体制、机关企业人员管理的任务,今后的工作应当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力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机整合,在人力资源市场的调节下,收入分配格局愈发合理,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二)关系到建立的和谐劳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目前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时期,经济运行过程中萌生除了许多新问题,加剧了社会各方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压力。
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下,社会对于人社干部职工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还有待完善,相关单位要加强管理,以此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以及保证持续性。
我国提倡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但当前的发展实际并不符合人才强市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劳动监察执法机制都需要疏通,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时政背景材料】
关注点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
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
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②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及工作原则所决定的。 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
国力的较量。
(4)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案:①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政府 的重要职能。政府应调整发展思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 观,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应充分
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3、企业的经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要制定正确
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
手段,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重视树立品牌和良好的信誉 形象,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财政和税收的重大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充
分发挥的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一、《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需求对生产调整 与升级、对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要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 拉动转变。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的重要作用也要求消费者坚
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要求既要我 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D I A O C H A SI K A O1人事纵横调查思考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每项工作都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人社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加10年,许昌市人社局提出了争创科学发展示范系统的奋斗目标.因此更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拓展服务领域。
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积极贡献。
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做出新贡献在推动许昌市产业升级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妥善安置职工、失业率上升等不容回避的问题。
因此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提前介入.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要依据社会保障有关政策规定.强化服务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职T安置审核工作.督促企业制订科学的职工安置方案:对改制企业拖欠职下工资、医疗费和挪用职丁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耍按有关规定从速予以解决:督促改制后的企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及时为职丁接续养老、失业、口袁海涛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对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且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退休人员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手续: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纳入实施再就业扶持政策范围.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大企业、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优势.能够促进许昌市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要紧紧围绕许昌市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烟草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为载体.坚持人才、技术引进与战略投资者引进相结合.加强博士后科研t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建设.提高许昌市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
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
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要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
首先,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宏观调控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引导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导向作用。
其次,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
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中的杠杆作用。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
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
抓住经济结构问题,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化。
2、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3、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们要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4、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关联、互相促进,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来。
另一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1、要突出“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重点:即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我国旧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给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难题。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加快改革步伐。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现实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近几年来,我国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仍然滞后,已到了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就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不管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各项事务中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利益却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并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世界做出节能减排承诺,并采取一系列坚决的节能减排措施,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
其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关键就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单位GDP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下降了,各种排放和污染减少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缓解或者解决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浅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发展低碳 经济 是有效解 决这个 问题 的根 本方法 ,也是加快 息化 ,工 业化和信息化 并举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 是要走 经济 发展方 式转变 的重要途径 。面对 日益严 峻 的能源和环境 约 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 、人 力资 束 ,为避免 经济建设 和能源基 础设 施建设在 其生命周 期 内的锁 源优势能 充分 发挥 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 路就是人力资源 优势 定效 应 ,必须 高度重视 向低碳 经济转型 。从 传统 的以煤炭为主 得 到充分 发挥 和利用 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 道路就是在市场 经济 向现 代石油和 天然气为 主的结构转 变 ,大力 实施煤炭 净化技术 条 件 下 通 过 市 场 机 制 实 现 资 源 高 效 合 理 配 置 的 道 路 。实 现 经 济 及 加 强相 关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 ,加 快 发 展 水 电 、 核 电 、 风 能 、太 发展 方 式 的转 变 ,要 更 为 注 重 经 济 结 构 的 战 略 性 调 整 , 以增 强 阳能 、地 热能 、海洋能 、生物质 能等新能源 。要提高 能源使用 自主 创 新 能 力 来 提 升 经 济 发 展 的 质 量 和 效 益 , 通 过 节 能 减 排 建 效率 ,积 极推广 现有先进 用能技术 ,开发新 的用能技术 ,提高 设 资源 节 约 型 、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生产设备 的信 息化水平 。 (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要 通 过 节 能 减 排 建 设 资 源 节约 四 1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面 临 的 问题 和 措 施 、 型 .环境 友 好型 社会 。 发展低 碳经济 面临 的问题 。 目前我 国发展低碳 经济面 临着 党 的十七届五 中全会提 出 : “ 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 约型 、环 严 峻 的挑 战 ,首 先 是我 国正 处在 工 业化 和城 镇 化加 快 发展 阶 境友 好 型社 会作 为加 快转 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重要 着力 点 。” 段 ,而这一 阶段对 能源有 巨大需求 ,如钢 材 、水 泥、 电力 等 ; 科学发展 需要节约资源 、保 护环境和 加强生态建设 。要 从一次 其 次 是能 源结 构 比例 失调 ,近年 来 ,我 国 的能 源消 费结 构 中 性和单一性 利用资源转 向循环利用和综合 利用资源 ,从 以牺牲 煤炭 消费较高 ,消费 比重达 ,二 氧化碳排放 强度高 , “ 高碳 ” 环 境 为代 价 的经济 增 长转 向 以环境 优化 增 长和经 济发 展与 环 特征 明显 ;第 三是产业 结构 的挑 战 ,我 国经济增 长过 分依赖第 境 保护 的双赢 。在降低单位 产值 的能耗方 面 ,我 国与发达 国家 二 产业 ,工业 特别 是 重化 工 业 ,工业 污染 占据 全 国 总污 染 的 相 比还有 很大 差距 。 与此 同时 ,我 国在 减少 污染 物排 放方 面 7 %;第 四是技术创 新 的挑 战,低碳技术 取法有 效地政策 支持 任 务 十 分 艰 巨 ,因 污 染 物 高 排 放 引 起 的重 大环 境 事 件 ,危 及 了 0 体 系 ,并且大规模 的示范 项 目的投资 主要依靠政 府临 时拨 款和 人 民群 众的生活 。所 以 ,节能减排 不仅是节省 资源和保护环境 政 策贷款 ,以及 国际机构 的捐款和贷 款 ,没有形 成稳定 的政 府 投入 机制 。 2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措 施 ①制定 战略规划 ,高度 重视 。面对 日益严 峻 的能源和环境 约 束 ,为避 免经济建设 和能源基 础设施建 设在其生命 周期 内的
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人社部发〔2014〕104 号)精神,为促进我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争取到2020 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努力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一)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外,取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实行认缴登记制。
大力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企业集团。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研究简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审批办法,对冠以“福建省”名称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各设区市设立分公司,逐步推行属地注册、备案登记制度。
(二)吸引省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闽开展业务,鼓励省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发达国家、港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资合作,积极争取放宽外资股权比例。
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海外机构(含台港澳)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不受股权比例和注册资本金的限制。
责任单位:省工商局、人社厅、地税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三)从服务业发展相关扶持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和数据库等服务平台建设、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规范)研究制订、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扶持和奖励、全省性人力资源服务业重大活动举办等。
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常发[2011]6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常发〔2011〕6号)为切实加强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提供有力保障,根据中央、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1.开发就业岗位。
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调整政策,积极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完善企业吸纳特殊人员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大就业容量。
两年内,全市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额和扶助人数力争实现翻番,市、县两级要以工业园区、企业等为依托,建立1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
“十二五”期间,确保全市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5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40万人。
2.加强就业援助。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完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机制,对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确保年内至少有1人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
对城乡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援助,确保为有援助需求的毕业生毕业当年提供1次以上就业机会。
制定并落实促进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和技能培训的优惠扶持政策,力争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并稳定就业。
3.完善就业服务。
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接受至少1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能参加1次创业培训。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及有效途径浅探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及有效途径浅探作者:张汉丹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2期在企业进入新一轮实施主业发展调整、战略发展转型期,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此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提高生产力。
转型期发展方式思路【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05-02进入"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以来,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面临着实施主业发展调整、战略发展转型期新课题。
在机遇和挑战同在,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并存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为此,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矿山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此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质量、发展意识和发展后劲,提高生产力。
1坚持科技进步,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注重抓好科研工作,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抓好产业发展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任务,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任务是:第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利用技术,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
第二,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工艺技术开发、扩大连选试验等内容的研究,着力解决铁、铜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第三,要狠抓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技术改造,推进技经指标提高和推进技术降成本。
第四,要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企业五项技术专利申请工作,培育和弘扬自主创新和技术能力。
2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在不断强化铁、铜硫开采主业的前提下,要以铁、铜资源系统为依托,大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板块,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工作 开展 综述
重点工作开展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工作任务也日益繁重,对重点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重点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对重点工作的开展进行综述。
一、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重点工作包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消费升级,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
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科技领域在科技领域,我国将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重点工作还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等。
这些举措将为我国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环保领域在环保领域,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重点工作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我国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
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多样化质量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等。
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五、医疗卫生领域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将继续深化医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重点工作包括推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等。
这些举措将让全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重点工作的开展在我国的经济、科技、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希望未来能够在各领域重点工作的开展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综合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研究
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
二、就业方面
3、鼓励创业政策及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4、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
5、农民工培训及就业服务体系研究
6、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研究
7、“民工荒”的成因及影响研究
三、社会保障方面
8、企业养老保险中断补缴及“五七工”、“家属工”等群体参保政策跟踪研究
9、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扩面问题研究
10、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养老保险并轨研究
1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转移接续问题研究
13、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及服务体系研究
14、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与养老保险政策衔接问题研究
15、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问题研究
16、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1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
18、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四、收入分配方面
19、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研究
20、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改革研究
21、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情况研究
22、事业单位同工同酬问题研究
五、公务员管理方面
23、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24、从基层机关选调公务员政策研究
六、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2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研究
26、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情况研究
27、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研究
七、军转安置方面
28、转业干部安置制度建设研究
29、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机制研究
八、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30、重点发展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培养研究
31、灵活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政策措施研究
32、民营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问题研究
33、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34、职业能力鉴定改革发展研究
九、维护劳动权益方面
35、民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研究
36、建立劳动保障监察长效工作机制研究
十、其他方面
3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8、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
3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
40、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及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