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软权力_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思想政治教育: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软权力
展 , 定 自己 的 利 益 。 这 类力 量来 源 于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确 的 吸 引 力 , 及 国 际机 构 准 则 与制 度 。” P 以 ( . 后. 鳓而 随着 奈 的
权力 进 行 了初 步 的 阐述 。而 后 的 十 几 年 间 . 在 他 的后 续 著 奈
科 学 诸 多学 科 使 用 的高 频 词 。 国 内不 少学 者 也对 软 权 力思 想
进 行 了分 析 和评 述 。 奈 的软 权 力思 想 的促 动 和启 迪下 , 者 在 笔 认 为 在 社会 整 合 领域 其 实 也应 该 存 在着 “ 硬权 力 ” “ 权力 ” 与 软 的 区分 。硬 权 力 表现 为 强 制性 的 社会 控 制 手段 ,它 通 常 以武 力、 强权 和 物质 性 的 权力 为后 盾 ; 软权 力 则 表现 为 一 种 软性 的 调 控 手 段 , 通 常 是 依 靠 社 会 舆论 、 想 教 育 、 会 心 理 来 引 它 思 社
思想政 治教 育作 为一种软权力 , 以其独特 的方式发挥着社会整合的作用。执政 党应该在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社 会整合作 用 的基础上 , 充分运用这 个软权力 , 促使 自身的社会整合功能得到更好 的发挥。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 育; 软权力 ; 社会整合 ; 执政党 [ 中图分类号 ] D 4 6 [ 文献标识码 ] A
索 0 霄2. 07 9
思政工论 想治作坛
思想政治教育 : 执政党社会整合的软权力
刘 惠
( 西南交通大学 政 治学院, 成都 603 ; 四川 10 1西华 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 究所 , 南充 670 ) 四川 302
约瑟夫_奈的_软权力_思想分析
《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张小明 〔内容提要〕约瑟夫・奈最早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软权力”思想,他所说、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奈的软权力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地位之重要思路,它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和非物质性的权力因素,有助于人们克服那种过于依赖物质性权力来界定国家权力的物质主义和简单化的倾向。
软权力思想既有创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权力思想的继承,因为传统权力思想既重视具体和物质性权力因素,也关注抽象和非物质性权力因素。
奈把权力简单地一分为二,使其软权力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因为他无法阐述清楚软、硬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软权力的大小也难以被测定和衡量。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约瑟夫・奈软权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 r .)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①,以及他于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②,最早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软权①②Joseph S .Nye,J r .,B ound to L ead:The Changing N ature of Am erican Po w er (Ne w York:BasicBooks,I nc .,Publishers,1990).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书名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这个中译本对原书内容有删节。
Joseph S .Nye,J r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Fall 1990.力”(s oft power )①这个概念,并使之开始流行起来,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
不仅如此,这个由美国人创造的概念很快便在其他国家中流传开来,并被加以不尽相同的解释。
②从某种程度上说,“软权力”概念的产生与流行本身,正是美国拥有的软权力的一个表现。
03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范式
劳资冲突引发工联主义产生 革命家从外部的宣传灌输
12
阶级意识与政治行动
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
自在阶级:其存在仅仅是因为其成员具有相同的经济 和社会处境
自为阶级:其成员明确意识到他们的共同处境
只是由于他们必须通过共同的斗争来反对另一阶 级之时,相互分离的个体之间才会形成一个阶级。 在其他方面,他们就像竞争者那样相互充满敌意。 ——《德意志意识形态》
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前者占有生产资料,后者除了拥有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财产的私人占有制,使得财产的所有者获得生产过程的 所有成果,占有利润和剩余价值。
阶级二分法的模糊性:《共产党宣言》中谈到“中间阶 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以及“流氓无产阶级——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 分”。《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到了“金融贵族、工业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
13
列宁论革命:《怎么办?》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政治、理论、经济战线同时展开, 反对纯粹经济主义的努力。
革命政党必须由职业革命家组成,他们应该献身于革 命事业,进行持久的鼓动工作,唤起群众的革命热情, 引导他们通过努力推翻敌对政权。
作为理论家,列宁创立并阐明了革命政党取得成功所 必需的理论;作为政治家,他熟知在恰当的时机以最 佳的方式采取最佳的策略。
在帝国主义体系下,随着金融资本上升到首要地位,资 本主义国家内部必然发展出少数垄断者。
作为其结果,到20世纪初期,世界已被分割为宗主国资 本主义国家与附属国或殖民地。
国家间的分化程度如此之深,以致有些国家由资产阶级 构成,另一些国家由劳苦大众构成。
16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社会学的想象力》的5种偏向和读后感米尔斯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说得: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偏向。
下面介绍的是5种偏向和读后感,第一种偏向:宏大理论。
作者以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为例,转述社会系统的主要内容,以示证明其语言长篇大论的晦涩和难懂。
作者认为这只是对概念的组合和分解。
由此作者提问?宏大理论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答案是:有价值的东西有,不过埋藏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
因为问题变成:当宏观理论中排除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什么呢?我们不敢妄下结论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宏大理论中发现一些让我们有点迷惑的问题:当社会均衡存在,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化合控制手段齐全时,怎么还有人不守规矩呢?这是帕森斯没有回答的问题,原因在于他静止的看待问题,无法解释社会变迁,也就是说没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迷惑二:是什么东西把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呢?答案不止一个,那是因为各种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程度和类型有深刻的差异。
实际上,根据不同整合方式我们可以构想出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
而在帕森斯的理论中,过分强调共享价值的单一效果,缺乏系统系的经验研究,当我们把这种宏观理论放在历史的真实上,会发现该理论的概念是多么无关痛痒。
不过,总而言之,不存在什么能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的宏大理论和普遍的体系,对于古老的颇为恼人的社会秩序问题,其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
第二种偏向:抽象的经验研究。
抽象的经验研究是对方法论的抑制。
研究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是固步自封在阐述、解答问题的武断认识中,仅仅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中。
就其研究结果而言,经常堆积成繁多而琐雪的细节上,却对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任何值得研究和确信的东西,除了形式,什么都没有。
简单说,抽象经验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式的教条主义方法)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
软权力视域下的军事软权力理论探析
权力 理论本 身也 得 以拓 展 。2 0 0 4年 , 黄建 国发表
不足 , 致使 军事 软 权 力 概念 的理 论 基础 缺 乏 内在
的合 理性 和足够 的说 服力 。
了《 事软 实力 理 论 》 文 , 次 明确 提 出 了“ 军 一 首 军
收稿 日期 :09— 2—2 20 0 0
军事 领域 时 , 该 理 论 的缺 陷及 其 修 正 问题 重 视 对
识 形 态 的 吸 引 力 、 际 机 制 的 规 则 和 制 度 等 资 国 源。 … 自 19 9 3年王沪 宁将奈 的软 实力 学说 引 入
中国起 , 经历 了介 绍 和运 用 阶段 , 其 是 2 0 尤 04 年之 后 , 度 软权 力 、 化软 权 力 等 陆续 涌 现 , 制 文 软
的软权 力 思想 为 理论 基 础 , 但是 , 另一 方 面 , 至 它
事软实力” 的概 念 , 国有 关 军 事 软 权 力 的系 L中 3 统研 究 由此起 步 。 当前 , 国学者 对 于 “ 我 军事 软 权力 ” 的研 究 主 要集 中于概念 辨析 、 理论 阐释 和运用 推广 等方 面 , 产生 了一 批优 秀 的研 究成 果④。但 “ 事软 权力 ” 军 概念 尚未 在学术 界取 得广 泛认 同。对于初 识 软权 力概 念 的学者 和大众 而言 , 军 事 ” “ 济 ” 样 “ 同 经 一 仍然 是作 为 软权 力 的 对 立 面而 存 在 的 。 因此 , 所 谓 的“ 军事 软权力 ” 身 存 在 吗? 如果 存 在 , 么 本 那 它存 在 的理 论基 础是 什么 ?这种 基 础与传 统 的软
为, 软权 力是通 过 吸引 而非 强 迫 或 收买 的手 段 来 达 己所愿 的能力 。这一权 力往 往来 自于 文化 和意
关于“软权力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Se 20 p. 08
第 2卷 第 3期
V0 . L2 No 3
文 章 编 号 :6 4—0 8 2 0 ) 3—0 0 17 3 6( 0 8 0 0 7—0 5
关 于 “ 权 力 论 ’ 究 的 几 点 思 考 软 ’ 研
曹 升 生
( 海 大学 历 史 系, 宁 锦 州 1 1 1 ) 渤 辽 2 0 3
中图分 类号 : 4 7 2 F 0 .2 文 献标 识码 : A
S m e I a o tt e S u y o ‘ o t Po r ’Th o y o de s Ab u h t d f‘ f we ’ S e r
CA0 e g— he g Sh n s n
( so y De a t ntBo a Hit r p rme , h iUnie st v riy,Jnz o 2 0 3, i ) i h u 1 1 1 Chna
Ab t a t T o s ud “s tp sr c : t y of ow e ” t or r he y, t c ol r ho d k e he w h e s r t e o h he — he s h a s s ul e p t ol t uc ur ft e t o
在 中国 当前 的 国 际关 系研 究 中 , 软 权 力 论 ” “ 研 究 处于 一个 相对 显 眼 的位 置 。这 一方 面是 由于
则 就会 陷入 就 事论 事 、胶 柱 鼓 瑟 的偏 枯 境地 。这 就要 求 必须 及 时地 抛弃 那 种漠 视或 忽视 软权 力 论 的理论 渊 源和 现 实 依 据 的研 究 方 式 , 对其 理 论 而 建构 抱 有清 晰 的认 识 。 软 权力 论 的理论 前 提是 约 瑟夫 ・ 关 于世界 奈 政治 权 力分 配 的“ 三维论 ” 预想 :在 一个 全球 信 息 “ 时代 , 力 的分 配 模 式 犹 如 一 盘 三维 棋 局 。上 面 权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与社会解决方案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与社会解决方案近年来,社会问题似乎越来越多,社会解决方案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个当下社会问题。
一是贫富差距。
在许多国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问题,包括教育机会、政治权利和健康等方面。
二是社会隔阂。
在许多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种种形式的隔阂,包括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方面。
三是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都造成了威胁。
那么,社会学可以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方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
社会学家可以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包括统计分析、采访、实地观察等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从而更好地寻找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学家可以提出各种理论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例如,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社会学家可以提出重新分配财富的办法,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减少贫富差距。
在社会隔阂问题上,社会学家可以提倡多元文化理念,促进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与融合,消除偏见和歧视。
在环境问题上,社会学家可以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号召公众加入环境保护行动,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当然,想要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过程并不容易。
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共同合作。
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企业也应该肩负社会责任,通过公益慈善、环保行动等方式回馈社会。
人民群众也需要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加强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与社会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话题。
我们需要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权力::::社会学的视野社会学的视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权力权力::社会学的视野社会学的视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田 鹏)一、作为作为““隐学隐学””的权力的权力——————韦伯之前权力观韦伯之前权力观韦伯之前权力观自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社会学”之后,“社会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1开始登上西方社会思想史的舞台,阐释着属于社会学的权力观。
同许多政治哲学家一样,早期社会学家同样也在思考“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经典问题,孔德认为,“社会有机体无法用物质手段结合为一个整体,只能用精神纽带……而最重要的则是宗教……除了语言和宗教,还有第三种因素使人和他的同伴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分工”。
2而英国人赫伯特·斯宾塞(Hebert Spencer,1820—1903年)类比生物学,提出社会有机体论,成为功能主义的先驱,但这位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t)同样也未能不落窠臼,摆脱“智力与情感困难”的根源。
3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一译埃米尔·迪尔凯姆或埃米尔·杜尔凯姆)批判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第一次相对系统地提出了功能主义范式,开创了属于法国的社会学时代。
1893年,涂尔干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从道德的角度具体阐释了“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前期的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 或“共同意识”)具有社会整合和道德维持的作用。
在公民道德世风日下的情况下,“就必须靠某个群体的权威来维持”,同时“集体的角色不仅仅在于再人们相互契约的普遍性中确立一种绝对命令,还在于它主动积极地涉入了每一规范的形成过程”。
“软权力”的基本理论
“软权力”的基本理论发表时间:2009-11-30T13:54:11.153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12期供稿作者:万海玲(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2[导读]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第一次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和阐述“软权力”的概念以来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26-01 摘要: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第一次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和阐述“软权力”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此加以重视,一些评论奈的论点,一些阐释他的概念并运用“软权力”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笔者就是以此为着眼点,阐述了“软权力”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软权力” 构成要素 “硬权力”作者简介:万海玲,女(1981—),山西高平人,硕士,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人文系教师。
一、“软权力”的含义约瑟夫·奈在很多著述中,都对“软权力”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综合约瑟夫·奈的观点,“软权力”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软权力”是和“硬权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国家通过吸引而得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它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出期望的行为的能力。
二、主要构成要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特别是约瑟夫·奈关于“软权力”的观点,可将“软权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即内部“软权力”和外部“软权力”。
1.内部“软权力”(1)文化力。
“软权力”的主要构成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
文化看不见,但却是无处不在,时刻在左右着人的行为。
事实一再证明,强大的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并取得国际竞争力的幕后驱动力。
宗教、语言、教育、生活方式、电影、报纸、网络、饮食等等都可以包括在文化的范畴之内,还有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也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度创新能力。
当今大国竞争的现实表明,制度创新能力对一国国际地位的动态变化具有关键性意义。
试析探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信仰
试析探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信仰探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信仰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探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信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政治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内容提要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生成的精神基础,是其指向的最高境界,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制约其全程的灵魂。
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
政治哲学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品质并不是所谓政治的现实性与哲学的理想性的原始移植或机械相加,而是全新生成的。
任何政治哲学对它所处的时代来说,都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其哲学、政治学相比的特质而言,它从来都是用它的“理想性”批判、感召、构建其现实性。
所以,现在所谓构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要的还是首先科学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信仰。
关键词政治哲学政治信仰〔〕A 〔〕0447-662X(2010)04-0007-06一、政治哲学的本质与内涵目前,中国学术理论界关于政治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讨论方兴未艾。
然而纵观这种讨论,政治信仰这个对于政治哲学至关重要的论题似乎还尚未被触及。
政治信仰是政治哲学的灵魂,是其学科体系的核心范畴。
如果政治信仰不明晰、不自觉,任何政治哲学体系恐怕难以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样如此。
把握政治信仰在政治哲学中的地位理由,要以对政治哲学的理解为前提。
因此,认真梳理、辨析对政治哲学的种种理解就十分必要。
深入深思目前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虽然头绪诸多,但可以从两个重要的轴心理由上辐射展开,而且,关于这两个理由的理解,对于进一步探讨政治信仰理由也十分重要。
1、关于“政治哲学”的本质及内涵理由这一理由的关键在于对“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与哲学二者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认为政治哲学是站在哲学的立场,用哲学的策略来研究和处理政治理由,即政治中的“形而上”或理念理由;第二,认为政治哲学是站在政治的立场,用政治的策略来研究和处理哲学理由;第三,认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与“哲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述评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
述评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尽管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仍需发展与完善,可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不容小觑,更为重要的是,如能加强对其研究,形成自身特色的“软权力”理论,则会丰富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并有效地指导国家实践。
标签: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国家战略一、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的由来及发展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世界权力的变革M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软权力》(Soft Power)两篇文章和《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专著里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概念。
他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
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
“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价值”。
这种新的权力源泉就叫做“软权力”。
1996年之后,约瑟夫·奈又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信息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权力,信息权力作为软权力的核心正日益影响国际事务的变革。
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商务信息、战略信息和文化信息。
他于1999年初在《时代》周刊上进步指出:“软权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诉求(Appeal)。
它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
它是通过让别人信服他们应该跟随你或让他们同意那种能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的标准(Norms)和制度(Institutions)来工作的。
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机制(Institutions),那么它无需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资源。
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执政软权力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执政软权力研究
周莹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5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执政软权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着腐败、官民缺乏政治互信、执政党的形象受损、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体系遭到冲击等问题.因此通过提升执政党的执政价值观的认同性,有效治理腐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等途径和对策,加强执政党的软权力建设,以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周莹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5
【相关文献】
1.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政党软权力的消解与建构——基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 [J], 佘湘
2.美国“亚洲战略”背景下的中国软权力环境与对策 [J], 蔡溢
3.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执政软权力研究 [J], 周莹;
4.印人党强势崛起背景下印度总统权力对执政党的意义 [J], 毛悦
5.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软权力与政党现代化——基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 [J], 佘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国内学界“软权力”研究述评
最新国内学界“软权力”研究述评作者:黄海若来源:《卷宗》2017年第30期摘要:“软权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
“软权力”概念的声名鹊起,反映出当时国际政治领域某种微妙的和逐渐的变化,即单纯追求“硬权力”一派的相对被动和式微。
中国学者对“软权力”说一直保有兴趣,有关“软权力”的研究也紧跟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软权力理论溯源与阐释;(2)对中国软权力的构建与运用;(3)对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软权力的比较分析。
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学者有关“软权力”研究现状与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
关键词:软权力;约瑟夫·奈;中国;述评权力(Power)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
对权力的“软”和“硬”的划分思路,最早来自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
软权力的理论体系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相关研究众多,因此对软权力研究的相关研究综述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通过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综述,将国内软权力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软权力理论溯源与阐释;(2)对中国软权力的构建与运用;(3)对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软权力的比较分析。
1 对软权力理论溯源与阐释国内学者对“软权力”的介绍最早见于王沪宁1993年发表的题为《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
他在文中不仅将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概念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分析了“软权力”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还讨论了“软权力”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王沪宁之后,鲜有学者再对“软权力”理论进行探讨和补充,对国际事务分析和国内战略决策多沿用现实主义思维思考。
直到21世纪初,刘德斌批评我国对美国霸权的研究停留在冷战前的水平,重新引用“软权力”视角作为切入点。
[2]千禧年之后,国内学界有关“软权力”的研究进入一个繁盛阶段。
一方面是因为“软权力”之父约瑟夫·奈的新著相继问世,更加系统地梳理并清晰地表述了软权力及其量化分析,引发国内学界的探究新潮;另一方面,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霸权政策遭到了世界的普遍抵制,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的深刻变化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等,以及9·11事件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恐怖主义的蔓延,也使得各界纷纷寻找新的理论与突破口来追寻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基于党的政治建设视角分析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区域治理THE BASIC LEVEL基于党的政治建设视角分析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疆阿勒泰地委党校 彭雁翎摘要:本文简略从政治立场、政治信仰以及政治能力几方面内容着手,阐述立足政治教育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相关内容,并从党的政治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路径。
关键词:党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0-0103-0002对于党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最为核心的职能,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但从当前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却仍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制约着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层次的探索。
一、立足政治教育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一)落实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要求,坚守政治立场政治立场对于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为实现对于政治建设的高效推动,在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党员的立场问题,这也是后续党开展相应活动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然而部分党员干部本身在立场方面存在问题,尽管在表面上维护党的利益,但却在背地里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之所以这种现象屡禁不绝,其根本上就是因为这些党员没有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这对于政治建设的最终效果有着严重的影响。
基于此,务必要在衡量党员以及选拔干部的过程中突出政治立场,将政治素养作为根本标准,这不仅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党校在实际进行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促进政治标准生活化以及日常化,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提升党员本身的责任担当、政治品格以及政治信仰,从根本上培养出能够同党的政治建设以及党组织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1]。
(二)实现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目标,坚定政治信仰现如今在党的政治建设中,政治信仰是其重要的精神根基,党员自身唯有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政治定力,进而产生政治决断力以及辨别力,在此基础上对于积极应对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以及风险。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制度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制度研究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架构,包括宪法、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
它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
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学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整个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社会结构、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因素相互作用,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个部分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结构包括阶级、阶层、群体等各种社会关系。
不同的社会结构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会对政治制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期望,这些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着政治制度的面貌。
例如,现代民主制度的出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相关,群众对政治自主的需求和对权利平等的渴望,也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其次,政治制度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精神传承,它包括历史、宗教、道德、艺术等各种方面,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
政治制度对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孝道、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民主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进步和演变。
最后,政治制度对个体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顺畅与否,也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权利、安全和发展。
一个好的政治制度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一个不合理或腐败的政治制度则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总之,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架构,它与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体等方面相互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我们应该深入探讨政治制度的背后的社会因素,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更为深入和准确的理论基础和思考框架。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导语:政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政治行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政治社会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研究指导。
一、政治社会学的概念政治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政治行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政治行为的动态过程,并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和探讨政治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治行为背后的社会背景。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个体、群体和社会机构等各个层面,具有较广泛的研究层次和范围。
二、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政治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以往政治科学主要关注政府和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忽视了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社会学研究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关注逐渐增多,且政治行为的社会后果也日益明显,这促使政治社会学快速兴起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政治社会学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群体行为和社会运动,关注社会矛盾和冲突下的政治行动,研究集体行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运动的形成、参与者的行动动机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社会学更加关注个体行为和心理学因素。
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个体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和政治参与等问题。
此外,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政治社会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开始关注在线政治行为和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三、政治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和政治态度。
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政治社会学旨在研究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及其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关注个体、群体或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文化的变迁和演变过程。
2. 政治参与与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是指个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社会学视角
结 的社会 和有机 团结 的社会 。 在机 械 团结 占主导 的社 会 中 ,
人 的相似性 很 大 , 体意识 驾 驭着 大部 分个人 , 集 甚至 是维 系 社会 的唯 一 因素 。 在有机 团结 占主 导 的社 会 中 , 体意识 的 集 力量 大大 减弱 , 仍然 发挥 重要 的作用 , 别 是对人 的基 本 但 特 精 神和道 德进 行相 似性 维 系 。一 旦社 会 的集 体意识 建立 不 起来, 就会 出现 “ 社会 解 组 ” 即 由于丧 失 了社 会 联 系 , 会 , 社 整体 蜕变 为一 种个 体相 互分 裂 的原子 式 堆积 的状态 。虽 然
我 们把 视野投 向更 为广 阔的领 域 。 社会 宏观 系统来 看 , 从 如 何 科学 配置社 会 资源 ,达 到社会 的有 机整 合 ,是包 括社 会
学、 政治 学 、 想 政治 教 育 学等 众 多学 科 共 同关 注 的话 题 。 思
正 是在这 一点 上 ,我们 认为 思想 政 治教育 是社 会整 合 的一
或集 团 ( 常 指 统 治阶 级 ) 了实 现一 定 的 目标 , 自身 和 通 为 把 社会 各种 力量 团结 并组 织起 来 ,以形 成稳 定协 调 的相互 关 系 和社会 状态 的社 会实 践活 动 。显然 ,要 达 到社会 整合 状 态 , 为统 治 阶级 ( 执 政 党 ) 需要 动 用 一定 的 权 力资 源 , 作 或 ,
26 学 党 与 想 膏 ● 吣 饺 毫 思 敌 8
维普资讯
学科 建 设
并依照一 定 的程 序把这 种 权力 资源 转化 为现 实 的权 力 所
从 上述 对 社 会 整 合 软 权 力 的有 关 分 析 中 , 我 们 看 到 软
约瑟夫·奈的国际政治软权力思想探析
约瑟夫·奈的国际政治软权力思想探析约瑟夫·奈的国际政治软权力思想给出了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权力地位与国际政治中权力分配的重要思路。
他认为软权力是在国际治中设定议程与吸引他者注意的能力;硬权力资源往往同命令性行为相关,软权力资源往往与同化权力行为相关;信息时代中以“信任政治”为代表的软权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软权力内涵软权力-soft power 在国内有软实力、软力量等多种译法,笔者认为,无论是概念表述还是传统译法上译为软权力更为妥当,因为power一词在国内多译为权力,如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在定义软权力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权力”的概念。
权力的概念体系可以由以下部分构成:权力主体、权力相对人(权力客体),权力内容(与权力目的相关联)。
首先,权力是一种双向或是多向的社会互动关系,单一个体无法形成权力;其次,权力主体在与权力客体的互动中,在特定领域处于对权力客体的强势地位,这种地位使得权力客体的特定行动有利于权力主体;最后,权力发挥作用是因为权力主体利用手中握有的某些特定行为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特定的情境,使得权力客体做出有利于权力主体的活动,从而推动权力主体意志、目标或是利益的实现。
在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要素,即权力资源、权力行为方式、权力情境和权力预期结果。
其中权力主体必须发生对权力客体的特定行为,权力客体的回应行为必须促成权力主体预期目标的实现。
使权力相对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方式有多种,既可以用强迫与威胁的方式,也可以用说服或同化他人思想的方式,正是在论述不同的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基础之上,奈区分了“硬权力”与“软权力”,并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软权力思想。
奈认为硬权力是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者去做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而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
硬权力可以依靠引诱(胡萝卜)或威胁(大棒),而软权力是一种间接实施权力的方式。
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
理论前沿 !""! 年 第 "# 期 "#
理 论 研 究 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 反 映 !" 第三是从传播途径与渠道的角度# 比如认为国家形象是 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 或者说是一国在 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所呈现的形象" 因 此 $在 界 定 %国 家 形 象 !的 概 念 时 $由 于 研 究 角 度 不 同 $ 学 者 界 定 层 面 也 不 同 $但 是 总 体 上 包 括 了 两 个 方 面 $即 外 向 性 和 本 源 性 " 也 就 是 说 $国 家 形 象 具 有 外 向 性 $是 一 个 主 权 国 家 系统运动过程中发出的信息通过特定媒介的映像的输出" 同 时 $国 家 形 象 又 是 以 国 家 实 力 为 基 础 的 " 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的社 会 制 度 &民 族 文 化 &综 合 国 力 &政 治 局 势 &国 际 关 系 &领 袖 风 范 & 公 民 素 质 &社 会 文 明 等 $每 一 项 要 素 在 一 定 情 况 下 反 映 或 代 表 国 家 的 整 体 形 象 $任 何 一 个 方 面 不 完 善 $都 将 对 国 家 形 象 产 生 不良影响" 因 此 $国 家 形 象 如 何 既 取 决 于 国 家 的 综 合 国 力 $包 括 硬 实 力 和 软 实 力 $也 包 括 把 这 种 实 力 有 意 识 地 展 示 出 来 的 能 力 $包 括战略因素和先进的传输途径" 国家形象与软权力的关系可 以 简 单 地 概 括 为 #’ " ( 软 权 力 是 国 家 形 象 得 以 塑 造 和 能 够 塑 造 的 基 础 "’ $ ( 国 家 形 象 是 软 权 力 的 再 现 "’ % ( 国 家 形 象 是 国 家 软 权 力 中 的 重 要 因 素 " ’! ( 国 家 形 象 影 响 各 国 对 外 政 策 的 选 择 与 国 际 关 系 的 状 态 $也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影 响 国 家 的 实 力 或 权 力 " 二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的 基 础 分 析 与 路 径 选 择 国 家 形 象 是 一 个 国 家 国 际 影 响 力 的 重 要 一 部 分 " 但 是 $由 于信息流动的不对称或受到一定目的的支配$ 在国际社会中 形成的国家形象并不总 能 完 全 反 映 一 个 国 家 的 真 实 内 容 $国 家 形 象 绝 非 国 家 状 况 的 客 观 再 现 " 所 以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问 题 就 显得极其突出" 第 一 $国 家 的 本 源 性 是 国 家 形 象 塑 造 的 基 础 " 一 个 国 家 在 国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国家形象必定是以这个国家的客观基 础 和 基 本 内 涵 为 前 提 的 " 也 就 是 说 $无 论 一 个 国 家 在 国 际 社 会 中的形象如何$ 也无论这个国家希望国际社会看到一个什么 样的国家形象$ 都必须以这个国家本身的发展速度& 生活质 量 &社 会 结 构 为 基 础 的 " 尽 管 $国 际 社 会 的 报 道 与 评 论 有 自 己 的立场和特定的目的$ 但它们必须是对一国内部事务的一种 反 映 " 国 际 社 会 可 能 对 某 一 事 实 有 不 同 的 解 释 $但 事 实 本 身 是 不容改变的" 比如南非的国际形象在取消种族隔离制度以后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转 变 " 因 此 $国 家 本 身 的 发 展 无 论 如 何 也 是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的 基 础 " 因 此 $% 国 际 形 象 的 构 建 却 并 不 完 全 是 一 种 国 际 行 为 $相 反 $一 个 国 家 在 国 际 社 会 ’包 括 国 际 传 播 (中 的 形 象更多的是一种国内政治和国内事务的延伸" ! 第二 $ 国际影响力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推动力量 " 一般而言 $ 大国和强国比小国和弱国具有更强& 更大的能力去影响或改 变后者" 这里不排除在某些领域小国和弱国可能具有比大国 和强国更大的影响能力 " 说 到 底 $媒 体 塑 造 一 国 的 国 际 形 象 $ 是国际行为中一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的具体表现或一国对 其他国家施行权力的延伸" 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 外 交 政 策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比 如 说 $西 方 国 家 传 媒 以 强 大 的 国 际 影 响 力 为 依 托 $对 一 些 国 家 的 报 道 和 分 析 往 往 是 不 公 正 &带 有 偏 见 的 " 因 此 $具 有 强 大 影 响 力 的 国 家 往 往 掌 握 着 国 家 形 象 的制造权和话语霸权" 第 三 $新 闻 传 播 的 科 技 水 平 与 手 段 是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的 重 要 因 素 " 目 前 $全 球 信 息 流 动 越 来 越 倚 赖 现 代 技 术 手 段 " 西 方 发 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往往拥有强大的传播工具和畅通的传播渠 道 $其 传 递 的 信 息 是 从 强 势 向 弱 势 的 传 递 $因 此 $信 息 流 动 是 不 均 衡 的 " 发 达 国 家 由 于 传 播 理 念 &新 闻 体 制 以 及 新 闻 报 道 方 针 和 技 巧 的 不 同 $往 往 出 于 政 治 目 的 和 国 家 战 略 的 考 虑 $有 意 识地对其他国家进行消极的揭露性的报道" 而新闻传播技术 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源的单 一 化 $难 以 影 响 另 一 国 大 众 对 本 国 的 准 确 了 解 $从 而 在 一 些 国 家 的 民 众 心 中 形 成 了 消 极 的 国 家 形 象" %在 信 息 技 术 上 占 优 势 的国家将对全球信息流向并进而对其国际形象的塑造产生更 大 的 影 响 " !因 此 $科 技 手 段 的 先 进 与 否 决 定 着 国 家 能 否 成 功 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 第 四 $塑 造 国 家 形 象 的 主 要 渠 道 是 大 众 传 媒 " 作 为 信 息 传 送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 通常被简称为大众传播$ 它包括报 纸 &广 播 电 台 &电 视 台 &计 算 机 网 络 等 " 大 众 传 媒 在 塑 造 国 家 形 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平衡的和有误差的新闻流动会 导致错误的或消极的国家形象和国际间的误解$ 可能影响国 家 间 的 关 系 $甚 至 引 起 国 际 间 的 冲 突 " 而 客 观 的 积 极 的 新 闻 流 动会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众传媒塑造着整个信息环境$ 它不仅是公众获知外部 世 界 资 讯 的 渠 道$直 接 影 响 着 社 会 公 众 对 某 一 国 家 的 认 识 &看 法 和 态 度 $而 且 是 一 国 形 象 进 入 国 际 社 会 的 重 要 通 道 " 重 要 的 是 $大 众 传 媒 作 为 根 据 实 现 意 识 形 态 的 &政 治 的 &军 事 目 标 的 工 具 $被 赋 予 特 殊 的 使 命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参 与 国 际 事 务 运 作 $
政治认同与权力的关系: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观点述评
政治认同与权力的关系: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观点述评作者:胡爱玲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5期摘要:精神分析学的诞生、民主政治的推进使政治认同及其与权力的关系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
墨菲基于政治对抗本性指出权力内在于政治认同,是建构政治认同、实现社会整合的前提条件。
包括罗蒂、哈贝马斯等人在内的其他政治哲学家基于政治民主特性视权力外在于政治认同,认为合法性论证、政治认同建构应诉诸情感教育、理性及程序等,权力是政治认同无法实施时的不得已选择。
他们的探讨虽视角、结论不同,但都给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论证。
综合各方观点,深入研究二者关系,可以认识到政治认同建构过程中,权力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教育、理性共识和道德伦理价值,都不可或缺。
关键词:权力;政治认同;政治本质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5-0119-07传统意义上,强有力的权力压制和自愿服从是保障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的两个必备要素。
民主政治的到来,使国家作为教育者的角色越来越凸显,更多的理论家日益倾向于单从政治认同方面来考察社会整合,权力逐渐淡出他们的视线。
特别是自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认同”成为心理学主要探讨的对象,它涉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自愿认可和承认的状态。
不同领域的认同研究竞相展开,包括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等。
只要是认同,就牵扯到情感上的归属、行为上的顺从,并且主要是自愿而不是强制性的。
認同能促进共识的形成和秩序的稳定,认同危机意味着社会陷入动荡和不安状态。
一方面,认同及其力量十分强大,建构好政治认同意味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另一方面,现实民主政治社会中差异性和多样性诉求日益凸显也是不争的事实,仅仅依靠把权力排除在外的政治认同是否就能凝聚共识呢?政治认同作为认同的一种形态,在具备所有认同都有的特征时,是否又有自身独特的一面,那就是以权力为基础呢?以此为导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围绕政治认同如何形成及其与权力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理论追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仰软权力基于政治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李辽宁(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基金项目:本文是海南省社科联课题 社会整合的软权力研究!(编号H NSK 07-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辽宁(1969-),男,湖北武汉人,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摘 要:软权力是一种柔性控制力,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内社会治理中,软权力理论同样适用。
社会整合中存在着多种软权力,其中,信仰软权力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凝聚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发挥信仰软权力功能,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关键词:社会整合;信仰;软权力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1-0030-03信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活动,属于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中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判断依据,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信仰现象的复杂性和久远性,对于信仰的考察也必然是多学科、多角度的。
本文试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信仰,并把它看作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
一、信仰与软权力之关联软权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先提出来的,他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以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 软权力!概念。
奈指出,有很多种影响他人行为的方式,既可以通过威胁和奖励,也可以通过吸引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前者是运用 硬权力!,后者是施展 软权力!。
在奈看来, 硬权力!指的是通常同诸如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与具体资源相关的 硬性命令式权力!, 软权力!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与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 软性同化式权力!。
奈和罗伯特∀欧基汉在合著的一篇文章中更明确地指出,硬权力是指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而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性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的能力。
[1]换句话说, 硬权力!的运用表现为借助引诱( 胡萝卜!)或者威胁( 大棒!)手段,直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者行为。
而 软权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其体系规则,从而间接地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
具体说来,软权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2]软权力理论虽然主要是在国际政治中运用,但是对于国内政治来讲也同样适用。
在国内社会治理中,凡是通过非强制的方式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目标的,都可以看作是治理者在行使软权力,比如通过信息控制和舆论引导的方式(信息软权力)、通过信仰教育的方式(信仰软权力)、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交往软权力)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信仰软权力。
为什么信仰能够成为社会整合的软权力?这是由信仰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任何理论学说,只有人们信仰它的时候,才会自觉地以这种理论学说为指导,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因此,信仰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
马克思指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3]马克思强调的理论要 说服人!,就是要得到群众的信仰。
换一个角度看,一旦统治者控制了民众的信仰,也就控制了民众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自愿地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行动,这是一种柔性的控制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信仰30∀哲学视界/2009∀1具有软权力的性质,或者说,信仰是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即信仰软权力。
所谓信仰软权力,是指统治者(或执政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民众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使之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凝聚人心的目标。
这是一种比依靠强制力更高超的社会治理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软权力的软!并不是软弱无能、不是要放弃权力,而是意味着运用权力更灵活、更具有可接受性,它能够使权力行使者尽量避免遭遇抵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二、信仰软权力的功能信仰软权力作为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对于凝聚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为社会稳定提供精神支柱。
社会稳定离不开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离不开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这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
信仰迷失意味着精神支柱的坍塌。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4]。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5]。
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思想混乱是社会不稳定的前兆。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消极现象时说过,目前社会主义的种种消极现象、歪风邪气、犯罪行为,以及一些人反社会主义的敌对活动,它们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当然不能都归咎于思想战线的混乱。
但是确实不能低估了思想战线混乱造成的影响。
![6]第二,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提供合法性论证。
社会民众对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基本态度无非是三种:认同、疏离、对抗。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统治阶级可以诉诸压迫性力量(硬权力)进行强力控制,但更为重要的是诉诸诱导性力量(软权力)进行控制。
这里的软权力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
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阶级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
![7]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于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大。
![8]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稳固地位的维持离不开被统治者的自愿服从,而自愿服从常常来源于劝导人们服从统治阶级的观念体系,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当然,通过硬权力也可以达到维护统治地位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软权力作基础,不但成本高,而且不容易长久。
第三,为社会成员提供主导价值观。
波兰哲学家亚当∀沙夫说:为了弄清自己生存在什么样的世界,为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应该怎样行动,人必须拥有一种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活动中应该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
![9]这里就道出了社会规范的重要性,而社会规范的核心是价值观。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通常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有的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需要用与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来主导人们的思想。
当主导价值观充分发挥作用时,社会成员按照同样的价值标准去确立目标,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互相联系,由此构成稳定有序的社会;当主导价值观失去主导地位时,必然导致社会成员普遍的信仰危机,不同的社会成员就会按照不同的价值标准行事,这就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社会稳定也就成为泡影。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信仰的重要形式:宗教。
虽然宗教信仰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但是它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这种伦理性对于社会整合来说具有基础性作用。
宗教具有社会凝聚、道德约束、文化陶冶和心理调节等功能。
宗教的意义和功能,就在于表明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并且在一个更大的、超验的、伦理秩序的组成部分中,把现存社会秩序的规范、准则神圣化,并加以神圣性的论证。
所以,宗教不但可以在变幻无常的生活环境中给人以心理的支撑和精神的安慰,使之归附于现行社会的目标,为之提供认同因素,而且还可以通过维护社会控制,强化现行社会价值观和目标,提供群体认同、机制认同以及克服罪恶感和精神异化等手段,来加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10]三、当代中国发挥信仰软权力的着力点信仰软权力主要通过主导意识形态表现出来。
当前,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要发挥信仰软权力的作用,就必须使主导意识形态成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加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精髓,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议与责难。
任何信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产生于160年前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面临的社会状况、现实问题都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世界有多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需要认真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的进一步研究,从31∀哲学视界/2009∀1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非议和责难,为开展理论信念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普及,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
信仰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解释说明的工具和武器。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前者回答的是如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者是相互联系、前后继承的关系。
就当前而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为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西方思潮之间的关系。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
我们不能从任何理论和原则出发来裁剪现实,而必须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从实践中凝炼出新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带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社会成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从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始。
根据加尔布雷斯的双峰对称!理论,只有一个组织内部成员对本组织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该组织才能获得组织外部的认同。
我党目前有党员7000多万,在民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党的信仰软权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