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流程与程序一、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患者预约挂号2.提交证件3.注册信息4.绑定就诊号码医疗机构会为每位患者绑定一个就诊号码,该号码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会使用该号码作为身份识别。

5.身份验证6.信息核对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开具处方、进行手术等过程中会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操作针对该患者。

在开具处方时,医生会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

二、患者身份识别程序1.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明确相关的流程和程序。

2.培训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包括制度的内容、流程和程序,以及如何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登记注册窗口,患者在就诊时需在该窗口进行身份识别和信息登记。

4.建立身份验证机制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如询问患者相关信息、验光验尿、录制患者声音等。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身份验证机制进行验证。

5.信息保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系统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系统应当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设有权限控制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获取或篡改患者身份信息。

7.监督与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流程与程序包括患者预约挂号、提交证件、注册信息、绑定就诊号码、身份验证和信息核对等环节。

在制度方面,医疗机构应建立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设立登记注册窗口、建立身份验证机制、保护信息安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进行监督与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并管理患者身份,提高医疗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病人进行身份确认并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确保病人的身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身份确认
2.标识登记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病人建立统一的标识码,例如病历号。

这样可以避免因病人姓名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信息混淆。

3.身份确认流程
4.信息录入与处理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录入与处理岗位,负责将病人的身份信息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更新。

5.病人身份验证
6.病人身份信息保密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访问权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

7.异常情况处理
如果发现病人身份存在异常情况,例如疑似身份冒用等,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核实,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8.培训与监督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员工
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设立监督机构,对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结起来,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
程序的建立是必要的。

医疗机构应通过身份确认、标识登记、身份确认流程、信息录入与处理、病人身份验证、病人身份信息保密、异常情况处理、培训与监督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病人的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

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床号、住院号等信息,识别方式主要包括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查阅病历资料、腕带识别等。

入院时的患者身份识别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认真核对患者的有效身份证件并填写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2、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准确获取患者身份信息并规范地书写腕带;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并确认腕带内容无误后佩戴于患者手腕或脚跺部;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也需要进行身份确认和腕带佩戴。

在住院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各种诊疗活动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确保诊疗活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认真制定并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化疗、放疗、介入、手术、拔牙等高危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病历相关信息,包括病理结果、影像学资料等,并通过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来最后确认患者身份,以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对于需要前往特殊场所接受治疗的非住院患者,护士应该为其佩戴临时腕带,并在腕带上标注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对于住院患者前往特殊场所接受治疗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当与患者及护送人员一起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腕带内容,以确认患者身份。

在围手术期,主刀医师、麻醉医师应亲自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确认患者身份的同时,获得患者及病情和手术、麻醉的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房护士在核对患者的身份与病历后,按照医嘱的要求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当日,手术医师应在患者的手术切口部位用蓝色划线笔进行显现标识,并与患者及家属仔细核对基本信息、腕带及手术相关内容,核对无误后填写《手术病人术前确认记录单》的相关内容。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保证患者的权益和安全,以及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有效身份证件:患者在就诊时需要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便医院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

2. 预约挂号:在挂号就诊前,患者通常需提前预约,预约时需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等,医院会通过预约系统生成就诊号码。

3. 就诊卡管理:患者通常需要办理就诊卡,将个人信息与就诊卡绑定,就诊卡上通常会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号码、挂号记录等。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在就诊时需要出示医保卡,医院会通过医保卡读卡器识别卡内的信息,以便医院进行医疗费用结算。

5. 就诊流程识别:医院通常对患者实行就诊流程管理,如排队、叫号、分科就诊等,在就诊流程中通过患者的识别信息进行管理和指导。

6. 信息保密:医院对患者的个人和医疗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和使用这些信息。

通过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身份混淆、医疗纠纷和信息泄露等问题,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床头牌识别、腕带识别、就诊卡识别、患者家属及陪同人员识别、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识别等。

二、门、急诊就诊患者根据姓名+年龄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三、住院患者病历唯一标识(病案号)管理。

四、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本院规定对住院患者使用床头牌和腕带上的“床号+姓名”进行身份识别,其他科室以“姓名+年龄”进行身份识别,并采取反问式询问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六、对重点患者,如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镇静期间、MECT、急诊、急救、输血等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必须核对腕带,让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七、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在急诊、病区、MECT室等之间的转接,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转科交接流程,
健全转科交接登记。

八、对无有效证件证明或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使用“腕带”身份识别,在腕带上填写“住院临时姓名”、床号等信息;在病历上注明无法识别身份的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注:患者“住院临时姓名”,根据医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命名管理规定,“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前两字统一使用“党恩”,末一字按照《“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备选字库》依次选择,并做好标记,不得重复使用。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病人登记:病人在就诊前需在医院前台或自助登记机进行登记,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以及就诊目的和受伤或疾病描述等信息。

2. 病历建档:医院通过系统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诊
日期、诊断结果、医疗服务记录、用药记录等相关信息。

病人可获得病历号或门诊号
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 病人身份验证:在接待处或诊室,医院工作人员会要求病人出示身份证件,以确保
提供的信息与登记时的一致。

可以使用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验证。

4. 病人标识:为了确保医院内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会派发病人标识,如病区腕带、住院号等。

病人需佩戴标识,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识别病人身份,提供适当的治
疗和护理。

5. 保密措施:医院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病人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对病人信
息严格保密,仅在合法授权的情况下提供给相关医务人员。

6. 信息共享:医院可能与其他医疗机构、药店、保险公司等建立联网系统,实现病例
和电子处方的信息共享,便于多个机构之间的治疗协作和医疗费用结算。

总体而言,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与病人相关的医疗服务能够准确提供,并保障病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医保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保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保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规范医保报销工作,确保医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根据【**县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等文件精神,特制订以下住院参保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确定住院患者符合住院条件,并办理住院手续时.,护土或护士长应先核实病人身份,确定病人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并根据患者身份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进行登记,确保患者姓名正确无误。

二、患者检查完毕,到住院部住院时•,主管护士应先对病人的身份进行二次核对,确定前来住院的患者与住院登记的患者信息相符合。

三、主管医师在第一次查房的工作中,应对新入院患者的身份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与住院患者进行核实,确定正确无误后,主管医师和护士彼此通报核查的结果。

四、患者在医保窗口登记住院时,医保报销工作人员应将患者身份证或社保卡与医保报销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核对,若出现不符,应提醒患者尽快与县医保局确认更改或协助患者网上修改。

五、手术之前,主管护士应先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不能确定患者信息的(或者患者信息不符),及时通知患者住院楼层的护士长等。

六、若患者在住院当天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主管护士、主管医生、应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后48小时以内,出示有效证件,并在医保报销窗口登记住院。

以上为医保患者在住院整个过程中的身份确认制度,每个能接触到患者的科室,都应按照此要求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正确识别患者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住院
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患者的床号和房间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凡急诊抢救、留观、门诊输血患者及住院病人均需佩戴腕带。

腕带中患者信息包含姓名、
性别、年龄、住院号、条码等。

若为传染病人,可在腕带上有“C”标记处打勾。

若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在腕带上给予标识。

3.无名氏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临时命名的方法:“无名氏+接诊日期+数字”,从
“1”开始,按数字顺序命名,当年内数字使用不重复。

4.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患者身份确认。

如挂号、预检分诊、药房发药、医生开
写处方和各种检查单、开写《入院通知单》时,常规核对“姓名、性别”,必要时核对“就诊卡号”或“医保卡号”。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入院通知单》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打印腕带。

5.对患者实施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采集标本等任何治疗、操作、检查时,转运、转科、
迁床时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6.手术室接手术患者,在等候区核对腕带进一步确认手术患者身份。

接入手术间后、麻醉
之前、手术者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后,均必须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7.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双人核对《入院通知单》、腕带中患者信息,核实无误后为其佩
戴腕带。

8.核对患者身份时,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

幼童、虚弱重病、智力不足、意识不清等无
法应答的患者由家属或陪伴者叙述其姓名、年龄,同时查看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来院就诊患者一律实行实名制就诊,采用身份证或医保卡进行身份识别就诊。

二、挂号室工作人员对持医保卡挂号的患者,认真核对医保卡上照片是否与持卡人相符方可挂号;对持医保卡非患者本人挂号者,必须出示医保卡本人的身份证和持医保卡挂号者本人身份证方可挂号。

对未有医保卡的患者挂号,必须核对身份证和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三、挂号室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挂号后,告知患者根据预约时间段去科室优先就诊。

四、导医台分诊护士,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证和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为患者进行第二次分诊。

对预约的患者,凭预约条根据预约时间段安排患者优先就诊。

五、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

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七、医师为患者诊治前对患者医保卡、身份证及门诊病历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准确识别,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具检查单及处方。

对为医保患者代开药的家属准确检查医保卡信息、代开药者的身份证信息,在信息系统进行代开药登记,方可开具处方。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终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开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移动电话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楚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合,皮肤完整无破损。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含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核对患者入院资料与电脑录入信息,请患者或其近亲属确认患者姓名书写是否正确,腕带上标注信息(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患者住院期间必须佩戴腕带。

2.护士为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

使用PDA扫描患者腕带的二维码,各种信息吻合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二维码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应认真核对床头卡,使用PDA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4.患者在进行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患者实施检查时的身份正确。

5.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患者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6.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床头识别标识,药物过敏者需佩戴淡红色腕带,注明过敏的药物名称,与身份识别蓝色腕带佩戴在同侧;手术患者佩戴深红色腕带,注明手术名称和麻醉方式,与身份识别蓝色腕带佩戴在同侧。

(二)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门、急诊患者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信息,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楣栏信息,以保证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2.急诊留观患者应佩戴手腕带。

3.手腕带上清晰写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4.确定需手术或住院的患者,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和病房。

5.急诊专职导诊员和急诊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法,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在转科交接本上签字。

6.再次双人核对治疗药物,带入病房或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医疗工作,维护医院秩序,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医院所有患者的身份信息严格保密,严禁泄露或未经患者同意擅自使用。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机制,规范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确保医疗安全。

第五条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第六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意识,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程序第七条医院接诊患者时,应及时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第八条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第九条患者就诊时,应主动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配合医院工作人员做好身份识别工作。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信息记录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患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院应及时更新患者身份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差错处理机制,对于误识别或错识别情况,应及时纠正并报告。

第三章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措施第十三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患者身份识别技能和意识。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患者信息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医院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患者身份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第十六条医院应制定相关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于患者身份识别工作中的优秀表现给予奖励,对于错误行为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法进行处罚,对情节严重的将进行相应的法律诉讼。

第十九条对于患者身份信息泄露的,医院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对于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将追究相关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二、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应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就诊卡进行识别(必要时使用医保卡、农合卡、身份证等作为补充)。

三、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医保号、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姓名、手机号,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医保号、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挂号后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医保号、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六、医师为患者诊治前,询问患者姓名、年龄与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七、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八、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松紧适宜,戴于手腕部,佩戴部位皮肤完整,佩戴后手部血运良好。

九、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佩戴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
(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
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
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认病人的身份、疾病相关信息等,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手术室相关识别程序
(1)手术室与病房识别程序
①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为病人佩带腕带,准确填写病人姓名、诊断、手术部位,并与病历进行核对、与病人主动交流后,确认信息准确无误。

②手术室工作人员携带手术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表到临床手术科室,与病房护士一同核对,确认病人信息无误后,由临床手术科室护士在登记表上签名,完成交接程序。

(2)手术室术前识别程序
①手术患者统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

②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③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部位、
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检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