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1.科室应制定针对死亡病例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家属情绪激动、医疗纠纷等情况的处理流程。
2.应急预案应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在突发情况下的迅速、有序应对。
3.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六、持续改进机制
1.科室应建立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持续改进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
本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医院将始终坚持科学、规范、人文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贡献力量。全院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确保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有效执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十三、总结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急诊救治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报告流程、加强跨科室协作、数据分析与应用、家属沟通与心理支持、监督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措施,确保了制度的全面、高效实施。同时,医院在资源保障、法律责任、推广与交流、制度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2.对于跨科室的死亡病例,应由主导抢救的科室负责组织讨论,相关科室参与并提供必要的病例资料。
3.跨科室协作应遵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原则,以提高死亡病例讨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十三、数据分析与应用
1.科室应定期对死亡病例报告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抢救成功率、死亡原因分布等关键指标。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篇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法库县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订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写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死亡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盖本人印章,加盖我院预防科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3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

联由医疗机构长期保存,第二联由预防科网报后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期保存,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医学证明书的保存和管理,协助市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预防科对每张报告卡片都要进行先审核后登记而后录入,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每月对网络直报和登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应分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在网络直报后应报交我县妇幼保健站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第一篇: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篇: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为规范我院《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上报工作的质量,根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的填写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四联单)。

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亡调查记录。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1.目的: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2.使用范围:急诊科、全院各临床科室

3.定义:指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4.内容:

4.1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4.2 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4.3 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4 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15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调查记录〉一栏填写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

4.5 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4.6 医务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疾病预防控制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参考文件:无

6.附件:无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篇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法库县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订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写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死亡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盖本人印章,加盖我院预防科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3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

联由医疗机构长期保存,第二联由预防科网报后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期保存,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医学证明书的保存和管理,协助市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预防科对每张报告卡片都要进行先审核后登记而后录入,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每月对网络直报和登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应分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在网络直报后应报交我县妇幼保健站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医院死因网络报告工作,提高死因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规范死因报告流程,根据《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医疗活动的科室和部门,以及涉及死因报告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工作原则

1. 依法报告:死因报告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报告

工作合法、合规。

2. 及时准确:死因报告应真实、准确、完整,确保信息及时上报。

3. 规范流程:死因报告应遵循规定的流程,各部门和科室应密切配合,确保报告

工作顺利进行。

4. 质量控制:加强死因报告质量控制,对报告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

不断提高报告质量。

四、工作内容

1. 死因报告范围:包括所有死亡病例,包括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

2. 死因报告时限:死亡病例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完成死因报告。

3. 死因报告流程:

(1)医护人员发现死亡病例后,应立即进行死因判断,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审核死因报告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至医院死因报告管理部门。

(3)医院死因报告管理部门对上报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传至全国死因

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系统。

4. 死因报告资料保管:医院应妥善保管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历、死亡证

明书等,以备查验。

五、工作要求

1. 提高认识:各部门和科室应提高对死因网络报告工作的认识,将其作为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来抓。

2. 培训考核:定期对涉及死因报告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报告能力和业务水平,并进行考核。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规范化管

理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

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对死亡病例管理制

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的出现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发生死亡是不可避免

的现象。然而,由于医疗事故的存在,一些死亡病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

在管理不规范、隐瞒真相、追责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伤害了患者家

属的感情,更严重的是降低了医疗机构的威信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死亡病例管理制度,对于充分保障患者权益、完善

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二、内容

1.死亡病例报告:医疗机构要求及时上报死亡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

患者基本情况、死因、死亡时间等。

3.死亡病例调查:对存在争议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深入挖掘病因、

溯源事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家属沟通:对患者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死亡原因,并提

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5.追责机制: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

责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三、意义

1.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建立死亡病例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

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患者死亡风险。

2.保障患者权益:死亡病例管理制度能够保障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参

与权和申诉权,避免他们因死亡病例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不满和抗议。

3.促进医疗:死亡病例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强化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促进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而推动医疗的深入发展。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

背景

医院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但是在医院还是难免会发生死亡事件。面对患者死亡,医务人员需要积极处理和及时汇报。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对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迅速发现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迅速识别并研究出病人死亡原因;

•培养医院内科医生的技能,提高医生的运用临床知识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

•改善病人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内容

•建议每月定期组织死亡病例报告例会,由科主任主持;

•会议内容包括死亡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和病例总结三个环节;

•会议采取专家组的形式进行,由主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研究生等医疗专业人员参加;

•在病例总结环节中确定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和需要明确的措施,形成运作管理措施;

•会后组织相关科室按照会议讨论的要求进行整改和落实所确定的措施;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讨论,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知识和业务能力,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方案的理解,使医护人员熟悉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验总结

一项良好的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具有以下几条经验总结:

•会议的主题应该以病情复杂或难以处理的病例为主;

•会议应该及时进行,以便对病例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会议目标应该清晰明确,意义明显;

•会议应该在讨论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尊重人性、关注患者等基本原则。

•会议应该形式多样化,采用随机点名、小组讨论、PPT报告等方式,以便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结论

死因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制度

第一篇:死因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制度

为了加强死因病例监测报告管理工作,确保死亡病例的及时准确上报特制定本制度。

一、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

二、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考察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因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三、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四、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亡、根本死亡、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五、疾控站负责收集所辖各村死亡资料,具备网络直报的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的及时将死亡报告卡报至市疾控中心。

潞城市疾控中心

第二篇:死因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制度

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一)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引言

死亡病例报告是医疗机构对于每一例死亡病人的病情、死因及处理

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的过程。建立和完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不

仅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为医疗质量评价、疾病预防

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本文旨在介绍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的

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管理要求和建议。

二、管理要求

1. 法律法规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死亡病例报告管

理制度,并按要求进行报告。在报告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

保密制度,确保病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2. 及时准确报告

医护人员在发现患者死亡后,应立即进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

将相关信息填写完整。报告内容应涵盖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发展过程、死因判断和处理情况等。同时,报告中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不得随

意篡改或虚报。

3. 统一报告标准

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医疗机构应制定统一的报告标准

和流程。报告表格的设计应简洁清晰,方便填写和阅读,各项指标应

当明确,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4. 保护病人隐私

在死亡病例报告中涉及的患者信息应严格保密,避免泄露个人隐私。医疗机构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采取措施确保报告信息的存储和传输

安全可靠,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或滥用。

5. 建立评审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死亡病例评审机制,定期对死亡病例报告进行评估

和分析。通过评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改善医

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管理建议

1. 增强医护人员的意识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的学习和理解,认识到报

告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疗机构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提高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1. 引言

死亡病例报告是医院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对于医生和医院来说具有重大的

意义。因此,为了规范病例报告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医院制定了本《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2. 目的和范围

2.1 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的申报、审批和管理流程,确保病例

报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2.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和相关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报告和管理的工作。

3. 流程说明

3.1 报告申请

科室医生在确认病例死亡后,应及时填写死亡病例报告申请表,并附上相应

的病历资料和检查报告。申请表的内容应包括:病例基本信息、死因初步判断、医生签名等。

3.2 审批流程

死亡病例报告申请表经科室主任审批后,提交给医务处或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审批部门将对申请材料进行仔细审核,核实病例信息和死因判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批复。

3.3 报告管理

批准通过的死亡病例报告将通过电子系统进行管理。医务处会及时将报告录

入电子数据库,并相应的报告编号。报告编号将作为以后查询和归档的依据。

3.4 审核和归档

医务处将对已批准的死亡病例报告进行定期的审核和归档工作。在归档前,

应对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将报告归档于电子或纸质档案中。

4. 职责分工

4.1 科室医生

科室医生负责及时填写死亡病例报告申请表,并提供相应的病历资料和检查

报告。

4.2 科室主任

科室主任负责对死亡病例报告申请进行审批,并确保申请表的完整和准确。

4.3 医务处

医务处负责审批和管理死亡病例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

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监测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附件1

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制度

为了加强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确保死亡病例的及时准确上报,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

二、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四联单)。

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四、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五、网络直报人员在病人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六、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七、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八、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死因监测管理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基本原则

上级下达病例报告管理的文件后,本院立即成立病例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的报告进行管理,制定详细的病例报告工作方案和计划,并在各职能科室落实;每个医疗卫生单位都要有具体的工作程序。

二、机构和人员安排

1. 设立病例报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参加。

2. 设立病例报告管理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并应有较为合理的人员配备和完成工作的物质基础。

三、工作细则

1. 负责全院医疗卫生单位内的病例报告工作,保证上报率和报告质量。

2. 逐级上报的具体标准,在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流程中规定并通知到相关人员。

3.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和完善病例报告管理系统, 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确保病例报告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工作职责

1. 对全院报告工作负总责,负责对全院报告上报数据的检查核对,以及数据汇总和分析工作;

2. 对全院本报告工作负责,对上报病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3. 对全院病例报告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4. 负责规范指导各职能科室开展病例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病例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 召开会议以及组织检查、考核相关的病例报告工作;

6. 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独立专业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政策后组织制定、变更和探索相关的管理办法。

五、立法与法规

1. 对全院的医护人员明确有关病例报告提交的法律法规及规定;

2. 制定病例报告工作的质量标准;

3. 领导层应关注病例报告工作重要性,对不按照规定上报病例的单位、个人和医生进行相关处分。

死亡报告规章制度

死亡报告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死亡报告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死亡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所称死亡报告,是指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对死亡病例进行登记、调查、分析、报告的活动。

第二章报告范围与分类

第四条凡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死亡病例,均应进行死亡报告:

(一)因疾病死亡的患者;

(二)因意外伤害、中毒、创伤等非疾病因素死亡的患者;

(三)因不明原因死亡的患者;

(四)因疾病或非疾病因素死亡,且需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五条死亡报告按照以下分类进行:

(一)传染病死亡报告;

(二)非传染病死亡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报告。

第三章报告程序

第六条死亡病例发生后,医疗机构应在24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的初步调查,填写《死亡报告卡》。

第七条《死亡报告卡》填写内容应包括:

(一)患者基本信息;

(二)死亡原因及诊断依据;

(三)死亡时间;

(四)死者家属联系方式;

(五)报告单位及报告人信息。

第八条医疗机构在填写《死亡报告卡》后,应及时将报告卡报送所在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报告卡》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审核,对需要上报的死亡病例,及时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十条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上报的死亡报告进行审核、汇总,并按月、

季度、年度上报至国家卫生行政部门。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第一篇: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因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本院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在家中死亡者,家属需在居委会开具死亡个人资料证明(死者姓名全称、性病、族别、出生年月日、死亡年月日主要致死的疾病名称,并死于家中)加盖街道办事处公章后携带死者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及相关病历资料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4、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登记、整理和网络报告工作。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报告工作,并定期开展查重和自查工作。

5、有计划的对全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6、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协助疾控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7、定期下载和储存本院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进行备份

8、应妥善保存死者的个人资料证明。

9、每月31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上报,并做好交接记录。

10、死因监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院

第二篇: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中心特制定本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死亡病例的报告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建立和完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不仅是医疗机构的责任,更

是对于医疗质量和社会公众的负责。本文将对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背景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死亡病例的数量日益

增加,因此,对死亡病例进行准确、及时的报告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是实现临床质量管理和病例审查的重要手段,

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促进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死亡病例报告的重要性

1. 提供统计依据

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提交和管理,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准确的统计

数据,包括疾病谱、死因分布等,对于机构的资源配置和疾病流行状

况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医疗质量改进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报告和分析,医疗机构可以发现和研究潜在的医

疗事故和不良事件,从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3. 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和预防

对死亡病例的报告管理可以加强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疾病疫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应对。

三、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1. 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与流程。包括对于死亡病例的报告时间、报告渠道、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

等进行规定。

2. 报告要求

死亡病例报告应准确、完整、真实、客观。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基

本信息、诊断及治疗情况、死因及其相关信息等。报告时限应该规定,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3. 数据分析和应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机制,通过对报告数据的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老师制作编辑,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在医疗过程中(门诊和住院部)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搜集整理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