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以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应用生 态修复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推广绿色出 行、绿色消费等方式,降低风景园林的碳排放等环境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3、促进社会参与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促进社会参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 建设中来。例如,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等方式,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举办健康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这些 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具体来说,风景园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响应公共健康:
1、改善自然环境
风景园林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增加绿地面 积、改善水质、降低噪音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措施不仅可以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2、促进体育健身
风景园林可以成为人们体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设计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 为人们提供运动和锻炼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 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提供康复疗养空间
风景园林可以设计一些康复疗养空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例如, 通过植物疗法、景观疗法等方式,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这些空间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疗养服务,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使命: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风景园林在公共健康方面的使命是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未来社会对风景园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风景园林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健康的需求。具体来说,风景园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引领未来:

23562635_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23562635_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方岩一1991年,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孤岛》在《花城》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

这个由权谋、情欲、暴力交织而成的权力更迭的故事,在情节反转之前,更像是中国王朝统治及其更替历史的重新叙述,只是晚近的两次权力更迭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及其意蕴———外来者依靠秘而不宣的武器/科技实现了掌权。

如果再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空是某种孤悬海外的封闭状态,如同晚清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形象,那么,这个故事便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变局的隐喻。

当毕飞宇在结尾处写到“科学的最初意义变成了一种新宗教,它顺利地完成了又一次权力演变”①时,便知故事远没有结束。

当科技及其相关的器物和制度被神秘化、被垄断时,即将发生的历史依然如同迷雾中的孤岛。

毕飞宇重新想象历史的野心在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孤岛》无疑是先锋的,彼时的毕飞宇无疑也是先锋的,用毕飞宇自己的话来说:“一九九一年,中国的文学依然先锋,而我也在先锋。

”②确实,从《孤岛》发表到1995年前后,毕飞宇写下了大量的先锋文学作品。

这是毕飞宇的先锋写作时期。

但是,毕飞宇自我定位的先锋并非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自然延续。

于是,如何理解毕飞宇的“先锋”便成了一个问题。

曾有一些文献将毕飞宇这代作家命名为“晚生代”,这其实暗含着某种暧昧的判断:他们是迟到者,是站在先锋文学名人堂大门之外焦灼等待的人,他们的起点天然地位于经典序列之外。

面对刚刚消失的文学史的黄金时代,他们永远无法分享先锋文学的历史荣耀。

至于他们的写作是否已经足够卓越、足够先锋,倒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问题。

这批作家以两个人为代表:南方的毕飞宇和北方的李洱。

类似的判断同样隐含在一些影响力巨大的文学史著作中。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均出版于1999年,这两本文学史教材中的诸多判断构成了认知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有些常识至今未被重新辨析。

他们在提及“先锋文学”时,均指向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批作家作品,前者罗列了马原、洪峰、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北村③这些名字,而后者则指认了马原、洪峰、余华、86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21.01.010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1期①②③毕飞宇:《孤岛》,《花城》1991年第1期。

2020 1—6期总目录 艺苑 总第115期——第120期

2020 1—6期总目录 艺苑 总第115期——第120期

艺术理论后现代艺术的精英化/朱 磊(2020.1) ——以仪式戏剧《观》为例经典的再建构:试论新世纪以来越剧剧目的发展路径/张艳梅(2020.1)并置空间:当代剧场的“去中心化”实践/鲍 佳(2020.1) ——以罗伯特·威尔逊戏剧作品为例关于沉浸的艺术史考察/蓝 月 李 天(2020.1) 浅析写意油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张博林(2020.1) 艺术参与当代法律文化建构/黄永健 李 苗 赵 雪(2020.3)区域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主流戏曲及其“闽南样板”/王 伟(2020.3)先锋艺术中的批判美学之维与传统审美之辩/孙金琛(2020.3)——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作品为例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自由”在其美学中的两个回响/吴宇杉(2020.3)地方之爱:区域文化治理视野下的闽台歌仔戏百年大变局/王 伟(2020.5) 美国学者论宋元戏剧的“连续性”及其意义/元鹏飞(2020.5)袁牧之与左翼话剧运动/杨新宇(2020.5) 融入与否/朱 俊(2020.5)——中国现代陶艺与当代艺术关系探讨唱段与音乐剧戏剧性的建构/杨 特(2020.5)艺术作为物存在的家园/何利娴(2020.5)——以海德格尔解读凡高画作《农鞋》为例融合互动:文化治理视野下地方戏曲评论的新发展格局及其演化路径/王 伟(2020.6)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多维度宏观考察/王 韡(2020.6)乔治·迪基艺术体制论中的艺术品身份授予问题/李鹿鸣(2020.6)论杨·法布尔的剧场语汇/姚佳南(2020.6)影视长廊重审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归化改编/包 燕 吕 濛(2020.1)——以《一剪梅》为症候文本新主流电影:题材来源、形象创设与互主体性建构/孙力珍(2020.1)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其影像表征/艾志杰(2020.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悲”与“喜”:翻拍、再创作与市场探索/黄诗娴(2020.1) 《何以为家》电影中身体叙事下消逝的童年/徐 桃(2020.1)电影《少年的你》的空间叙事探析/李湘怡(2020.1)试论新海诚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安徽省肥东圣泉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肥东圣泉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肥东圣泉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

《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

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

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

“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语文暑假作业】新高二年级第二周第3天拓展阅读(名家作品)+专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

【语文暑假作业】新高二年级第二周第3天拓展阅读(名家作品)+专题训练(信息类文本阅读)

_______月_______日星期_______ 姓名:_______名家散文——王安忆《南陌复东阡》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出自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

《放牛记》是徐则臣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述,感情真挚、语言幽默。

在回忆性视角下,作家并没有将放牛当作一件苦差事,反而认为放牛满足了自己儿时的“英雄梦”。

【作品导读】一座城市,往往有它独特的性情气质,人身处其中,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无不受到它濡染、浸润。

上海旧里弄里,南陌复东阡,纵横交错,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作家王安忆美好难忘而又忧患备尝的童年记忆,海派作家王安忆的《南陌复东阡》,堪为一篇隽永深沉的美文,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里弄风物,建筑格局,叙写少小记忆,书写缱绻情思,意到笔随,蕴含着关于童年、成长、故乡、城市、人生的诸多情思。

娓娓道来中,有人生成长普遍而深切的体验,有怀旧伤逝的无奈,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唏嘘感慨,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及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文本研读】南陌复东阡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

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

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

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

写景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上海里弄的初印象,俨然市井、民俗生活老照片,使人如身临其境。

“回家的鸽群”,既是眼前实景,也暗含着作者对“心灵的故乡”的思归之情,文章开篇即奠定了一种怀旧伤逝的淡淡的哀伤情绪。

许多时间,是面了这扇窗过去,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

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

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

(不可抗力,是指生老病死,不可抗拒;“安宁”是指能与母亲相守,弥足珍贵。

)以上写作者陪母亲看病时,在医院的高楼上看到的上海弄堂的情形及感受,引出下文对上海弄堂的回忆。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黄浦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2024年5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慎终如始,______。

(《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

(《______.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章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②①④D.①②③④3.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

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总能引来旁人侧目而视[丙]。

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

(16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______ 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柏 拉 图在 先哲以 自己伟大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时代 , 使得这个 至 当今 一 直影 响人 类历 史 的发 展 。此 外 ,
时代被后人称之为 “ 轴心时代” , ① 而他们 以 自己独 其著作 中所提及到 的对艺术 “ 真、 善、 美” 的评判标
特的魅力登上了历史演绎的舞 台, 并构建了 自己的 准 , 对“ 美” 多维度多层次的思索 ; 孔子对艺术 的“ 尽
这 一 特 殊 概 念 ,他 认 为这 一 时 期 在 中 国 出现 了孔 慧 , 使 得 人类 文 明在 历 史 的 长河 中源 远 流 长 , 也 成
子、 老子 、 墨子等诸子百家 ; 在印度 出现了《 奥义书》 为 了人类几千年精神财 富的开启。“ 人类一直靠轴 作者简介 : 郭阳( 1 9 8 4 _ _ ) , 女,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 0 1 1 级博士研究生。刘晓静( 1 9 6 4 ~) , 女, 山东艺术
后人思索与探索的命题 , 这些问题正是人类文明中 “ 人生” 的开始 。他们 的对人生思索的问题 , 对“ 美”
哲学 、 美 学 的 最 基 本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关 乎 人类 自身 理 论 的探索 , 也 正是 他们 人生 最真 实 的写 照 。
的各个方面 , 乃至今 日这些问题还在一直探索 。正 因如此 , “ 轴心时代” 开启 了人类文明的时代。
二、 孔子 与 柏拉 图是 东西 方 美学 的渊 源
其次 , 对“ 美” 的探究 是 两人相 通 的美学 基 础பைடு நூலகம்。
关于“ 美” 的探究 , 是人类 自诞生起就开始讨论 的命题 。孔子和柏拉图在传承历史 、 启悟后代的过
孔 子 和柏拉 图作 为 东西 方 美 学 的渊 源 , 这 两位 程 中 , 都 纷纷 谈 到 了对 “ 美” 的见 解 。孔 子 美 学思 想 哲 人 的思 想 成 为 了东 西 方 美 学 的 理 论 的 奠 基 和 源 的 基 础 是 “ 仁” 学, 认为“ 美” 就是 “ 善” , 而 最 高 的 泉, 在 梁 漱溟 先 生 书 中 曾说 过 : “ 中 国文 化 中 间 以孔 “ 美” 的境 界 也 即是 “ 仁” 的境 界 。“ 个体 的心 理欲 求

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第一次调研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第一次调研试题含解析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也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概念,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费孝通先生一方面从作为社会的民族这个角度来探讨与国家整体的关系,是其对社会和国家观的新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勾画出多元社会的结合和国家整合的关系,即多元和一体的关系。这使得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被赋予了社会的属性,国家也在社会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本身,使得作为共同体的社会,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社会内涵。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错误,以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概念为例,论证了从民族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概念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也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且该选项表述不够规范,“论证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研究的典范”不是观点句。
C. 艺术节节徽主体“圆”和三条“纽带”的结合,体现了“稳定”“和平”的文化内涵,寓意中国艺术长盛不衰。
D. 艺术节节徽“中国艺术节”主题图案是手捧花束的人,但又像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中国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产生于不同形势背景下,但其思想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点结合材料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总原则、总方针”和材料三“艺术为民”的文本信息,可以从艺术为民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艺术节“艺术为民,文化共享”的宗旨,使得艺术节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取得成功。

中国美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美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美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美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体系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5期.皮朝纲.[2].务实、求新、尚学征途上的新旅程论皮朝纲先生基于禅宗书画美学实践的中国美学文献学建构之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潘国好.王宗峰.[3].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百年中国美学批判.《探索与争鸣》.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王建疆.[4].对进一步拓宽、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基础的思考——以禅宗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皮朝纲.[5].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2期.朱志荣.[6].两种西化与两种西方美学——中国美学西化的运作机制.《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代迅.[7].禅宗诗学著述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皮朝纲.[8].双重挤压与世纪难题: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当代文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6期.钟仕伦.[9].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和动向.《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邹华.[10].中国美学史研究三十年.《甘肃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2期.黄柏青.二、中国美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被引次数:2作者:李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西安石油大学2011(学位年度)[2].生命·艺术·直觉——柏格森与20世纪中国美学.被引次数:2作者:江冬梅.美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3].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作者:孔凡娟.文艺学山东大学2010(学位年度)[4].20世纪前期中国原创弦乐作品的美学特征——从中国美学思想史的视野看.作者:裴蓓.音乐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5].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以李叔同为例.作者:郑海瑛.文艺学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6].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李春娟.文艺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2007(学位年度)[7].魏晋般若与美学.被引次数:3作者:赵建军.文艺学复旦大学2004(学位年度)[8].回到美自身的领域——对当代中国美学孤反思.作者:梁光焰.美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9].试论线条是中国画灵魂之所系.被引次数:9作者:翁利.中国画研究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10].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王兴旺.文艺学复旦大学200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美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ranslationandvalidationoftheChineseversionofthepsychosocialim pactofdentalaestheticsquestionnaire.Lin,H.Quan,C.Guo,C.Zhou,C.Wang,Y.Bao,B.《Europeanjournaloforthodontics》,被SCI收录SCI.20133[2]AConfucianPerspectiveViewonAestheticsofArchitectureasanExample oftheMous'Manor,Shandong.XuejunLinGuiwenLiJieChen2014[3]EvaluationSystemofAestheticsonNightscapeLightingofClassicalChi neseGarden.GangLiuRuiDang2011[4]EvaluationsystemofaestheticsonnightscapelightingofclassicalChi nesegarden.GangLiuRuiDang2011[5]NewMediaArtAestheticsintheContextoftraditionalChineseArts. ChenMinnanZhongChaofang2010[6]NewmediaartaestheticsinthecontextoftraditionalChinesearts. {missing}.2010[7]TheDistancebetweenOperaandOrdinaryPeople–Discussionon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OperaMarket.HongxingRen2015[8]Computationalmodels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feffectsofbal anceandsymmetryontheaestheticsoftextoverlaidimages.Lai,C.Y.Chen,P.H.Shih,S.W.Liu,Y.Hong,J.S.《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2[9]TheintegrationofChinesepaintingaestheticsandlandscapedesign. ZhendongWangFunaLi2012[10]OntheApplicationoftheAestheticThinkingontheChineseGarden. YaZhouYanZhang2012四、中国美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游离与徘徊:在西方话语和中国现实之间反思中国美学发展的现实根源与文化语境.张文杰,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中国美学对于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古风,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3]中国美学史写作与幻象逻辑.赵建军,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4]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朱存明,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5]中国美学的现生与当代困境.谷鹏飞,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6]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刘悦笛,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7]中国美学缺少什么?.阎国忠,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8]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祁志祥,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9]“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吗60年美学的理论基石还是理论盲点. 王毅.傅晓微,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10]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王向峰,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

(哲学美学专业优秀论文)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哲学美学专业优秀论文)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今天,我们研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能从其美育 思想的宝库中汲取养料,借以促进我国当代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的建设。当前, 在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中,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究竟有何启示作用昵?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
蔡元培多次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长久地对世界有所贡献,必须具备 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以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必须能吸收外来民族 的文化作为养料。关键还在于能会通中西,有所创造。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学人 而言,或许不再新鲜,但在当时的思想界,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却并非如此。大 多数人不是“视西学为神圣,视西人为帝天”而无“我”,就是冥顽不化,死抱
was the Chief Minister of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the aesthetic education Was written as an independent item into the state’S education policy,and Was carried as a law eventually.Therefore,the aesthetic education was first established its legal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dem Chinese education.After
that,he advocated aesthetic education almost all his life,earnestly practiced it,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it.He inherited the fru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absorbed some helpful nourishments of wester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湖北、陕西、海南、贵州)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湖北、陕西、海南、贵州)

第一章 鲁迅研究四题知识点名称内容如何看待鲁 迅在传统批 判中的偏激★★★1.鲁迅的《狂人日记》 中 ,通过狂人之口 ,把中国历史 、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 ”),而 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

2.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 要(继承),三要(转化)。

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 化了中国人★★3.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说过,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

4.鲁迅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中指斥(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 。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5.“倚徙华洋之间 ,往来主奴之思 ”,说的是一类人——(西崽)。

6.早在上一个世纪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 同时 ,忽略精神的解放和重建。

7.“借众以凌寡 ,托言众治 ,压制乃尤烈于暴君 ”是( 民主)异化的结果。

8.(名词解释)文化现代性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 ”,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 ,也不能简单地“ 以富有为文明 ”,最主要 的指标 ,还是要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 ,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 。

只有“立 人 ”才能最终“立国 ”。

9.(简答)简述鲁迅眼中“西崽 ”的特点。

答 :这群“西崽 ”觉得洋人势力 ,高于群华人, 自己懂洋话 ,近洋人 ,所以也高于群华人 。

但自己又 系出黄帝 ,有古文明 ,深通华情 ,胜洋鬼子 ,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 因此也更胜于在洋 人之下的群华人 。

鲁迅《呐喊》 、《彷徨》 的文学史地位★★★★10.鲁迅自己曾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11.茅盾 1923 年写(《读<呐喊>》)中 ,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 ,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

12.中国现代小说,主要表现为(从鲁迅这里开始)、(在鲁迅这里成熟)、(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各体 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文化自信视角下对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绘画为例

文化自信视角下对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绘画为例

文化自信视角下对本土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绘画为例摘要:此今天的中国绘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前沿,一个更大的前沿正在形成。

构建中国当代可以说是本土境遇下的具有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艺术思想和形态。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美术文化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广阔的时代,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我们更应该回到传统的形式中去,回到中华传统的血脉中去。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是“混血”的一代,我们的血液里不仅仅有传统的东西,也流淌着创新的养分。

在如今的绘画中,更要挖掘探索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本土美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关键字:乡土绘画;边疆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2—052—(03)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Art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 Taking Painting as an Example0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璀璨历史长河中滋养出来的,绘画也随之发展。

早在人类社会还未出现文字时,就已出现了绘画。

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其造型和装饰上就呈现出了原始美术的萌芽。

绘画是超越时空的存在,和自然界会凋零的花朵不同,这片花丛会盛开在它被创作出的每一天。

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

随着时代的变迁,本土文化被赋予了不同的语境。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每件绘画作品也蕴含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既要保持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又要富有当代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彰显文化自信。

1 本土美术文化的脉络 本土美术文化的脉络是什么样子的呢?引人深思,当今的社会虽生活在它的脉络之下,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对我们自己的中华传统艺术嗤之以鼻,一味地追求“西化”,认为只有西方的艺术才是“高大上”的艺术,而对本土的美术文化脉络的学习、继承、研究知之甚少。

超民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新思潮

超民族主义:中国当代艺术新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当代艺术也处在日新月异的嬗变之中。

在经历了以思想启蒙、观念更新为旨意的''85新潮美术运动,尤其是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迅速摆脱了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表面形式的模仿,一步一步走到了与西方艺术家平起平坐、独立创造的新阶段。

在艺术语言不断完善、艺术风格日益丰富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在精神内涵的表达上也在不断向新的深度和高度迈进。

透过纷繁诡谲、林林总总的艺术创作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在价值取向上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倾向,这就是虽不十分张扬但却极为强劲的“超民族主义”思潮。

一、中国当代艺术中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超民族主义”就是英文的Transnationalism,这个英文单词也可以译为“跨民族主义”,它的同义词是“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

“超民族主义”不是“反民族主义”,它与“民族主义”不在同一个概念层面,“超民族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跨越和超脱。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超民族主义不是一种风格流派,也不是一种政治或社会学上的乌托邦幻想,而是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崇高的价值取向,甚至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然而,尽管具有超民族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日益增多,带有超民族主义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也已不胜枚举,但尚没有艺术家声称自己是超民族主义者,也没有人明确地提出超民族主义的文化主张。

超民族主义思潮最早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系列运动的潜流,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显现、日益壮大的,作为一种艺术观念,超民族主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意识,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成为了一种自觉的价值观。

确切地说,超民族主义是一种已经存在多年、尚未给予理论梳理的艺术创作现象。

应该说,超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性和新的文化基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就被植入到了中国文化的体内,但是,对于一个闭关自守达数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民族主义意识根深而蒂固。

选择的西化——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

选择的西化——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

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0第39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5 美学研究选择的西化:两种审美态度及其现代命运代 迅(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 要: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选择的西化,即根据中国美学的本土运作机制而作出的主动和积极的选择,换一个角度讲,这种选择的西化就是西方美学的中国化,中国美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美学选择的西化和西方美学中国化的双向逆行运动,这是中西美学融合的基本途径。

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社会宗教色彩淡漠,以诗歌为代表的文艺的地位显赫,儒家的诗教!和乐教!观念及其艺术的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和主流的审美态度,儒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因此成为主流。

道家的虚无!、静寂!等超越尘俗的非功利审美态度因与儒家抵触而偏安于山水画一隅,奠定了中国美学接受以康德为代表非功利主义美学的基础,康德美学在中国与在西方的地位并不相称。

当代中国退居边缘的山水画最终被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挤压和收编,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领域,非功利主义的审美态度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关键词: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审美态度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136-09收稿日期:2010-06-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 W006)作者简介:代迅,男,四川自贡市人,文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界的全盘西化!和他者化!的批判成为一种潮流,这种观点和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相联系而迅速走红。

这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进而扭曲了历史事实本身,它不仅未能达到柯文(PaulA.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应有水准,甚至也未能达到费正清(John K.Fa irbank)冲击∀回应!的陈旧模式,因为在中国美学与文艺思想已经全盘西化!的想象性叙述中,中国美学在面临西方冲击时已经成为死狗!,连起码的回应能力也丧失了,这样的叙述是背离历史事实的。

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

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

2023年开年最爆款的中国动画无疑就是《中国奇谭》了,据统计,从2023年1月开播到8月,该片在B站的播放量已达2.8亿次,围绕着它的二创作品播放量也达到上亿次,[1]并且,它在各大社交平台好评如潮,可谓热度口碑双丰收。

“中国奇谭”现象如何生成?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什么样的参考?本文围绕怀旧、乡愁、乌托邦三个关键词对《中国奇谭》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展开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审美再造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机制。

一、民族文化事象的浪漫呈现:一种“乡愁”叙事西方理论中的“怀旧”概念最初与瑞士士兵思乡而产生病症相关,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因时空变迁而带来的忧郁情感,被阐释为一个回归精神家园和重拾同一性的哲学概念。

从心灵感知的层面上来说,当今时代,过去的慢时间被现代的快时间所取代,过去的稳固空间被快速和频繁的迁移所打破,传统生活的同一性体验被不断冲击,现代生活被体验为“过渡、短暂、偶然”[2],这种现代性体验中的断裂感、破碎感让个体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匮乏与缺失。

在这样一个以破碎与动荡为标签的现代文化中,“怀旧”作为一种因时空变迁而带来的情感体验就有了时代共鸣腔,即从个体的体验汇聚摘 要 《中国奇谭》热度口碑双丰收,主要源于其文化叙事与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情感结构相契合,其文化叙事的显著特征为一种“乡愁”叙事,即通过民族文化事象的浪漫呈现,打造一个浓郁的中国标识,托起一份疗愈现代性创伤的乡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消解“怀旧”中的“返回性”与“私人性”局限,并在乡愁的回环往复中激发当下的震颤以敞开未来。

“乡愁乌托邦”以历史传统为基点构建回环上升的螺旋,通过审美介入现实,唤起对当下的更深切体验以获取更强大的现实建构力量,正是这种情感结构创造了中国动画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动画艺术民族化生成的重要创生机制。

关键词 怀旧;乡愁;乡愁乌托邦;文化叙事;《中国奇谭》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苏东晓[1]据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页面统计,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国奇谭》有2.8亿次播放量,71.6万条弹幕,573.8万个追番,https:///bangumi/play/ss39707?spm_id_from=333.337.0.0;另在哔哩哔哩平台搜索以《中国奇谭》为对象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对其播放量进行不完全统计约达上亿次,https:///all?keyword=%E4%B8%AD%E5%9B%BD%E5%A5%87%E8%B0%AD&from_source=webtop_search&spm_id_from=333.1007&search_source=2。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一)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一)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一)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文化蕴涵,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了解与研究这种品格特性,是我们今天在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建构新型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过程中的必备功课。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首先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民族性与文化共性。

具体而言,就是它能够穿越历史,生生不息,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以贯之,历久弥鲜,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和共时性是其重要因素。

远古年代的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疆域东临太平洋,北靠茫茫戈壁,西濒高山雪峰与万里荒漠,西南则耸立着青藏高原。

处于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便自然而然地具有其封闭与独特的一面,其民族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所谓中华民族,是现今由华夏族演变而来的汉游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

但在古代,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识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的自尊心态。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与优越心态。

早在《左传》成公四年中便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

这种文化上的民族心理,同样也渗透到中国传统美学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权的更替与所谓“革命”(革去前朝所受之天命),往往伴随着“礼崩乐坏”,因而在动乱中与新王朝建立初始,常常会经历文化的反思与礼乐文明的重建过程,比如在商末周初、秦末汉初、隋末唐初、元末明初等改朝换代之际,往往伴随周期性的从文化破坏到文化重建的工作。

在这种文化重建中,儒家礼乐文明中所包孕的审美精神往往成为“润色鸿业,兴废断绝”的先锋,从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对汉初礼乐争辉的描述中我们可见一斑。

当汉族王朝政权受到外族政权的威胁与侵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这种体现在文艺中的忧患意识更是明显。

河北省清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清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清河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6题;共13分)1. (2分) (2017高三下·河北期末)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B . 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 . 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è)D . 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 (2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期中)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愤懑榆阴神彩飞扬貌和神离B . 绯红凄婉满目疮痍妄自菲薄C . 飘泊剽悍轻歌慢舞剑拔驽张D . 笙箫冰屑神态安祥满腹经纶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

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旅进旅退,沉重地打击了日军。

B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C . 寄生植物,望文生义,它是靠攫取寄生养料和水分来养活自己的一种植物。

D . 如今在长春,许多堂堂北方大汉也纷纷走进美容店,表明人们已经改变了“男人爱护皮肤就是矫揉造作”的偏见。

男士美容蔚然成风,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4. (2分) (2017高一上·静海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 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B .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向内转”的 “ 念旧” 绪称 之为 “ 情 新保守 主义”, 最重 要 其 的特征就是采取 “ 非今”的现实立场和态度 , 即对 中国社会 现代 化进 程 、 现状乃至未 来 , 现出一种 “ 表 泛人文主义 ”和 “ 泛文化主义”的焦虑 。“ 从古 ” 的价值取 向和文化选择 , 力 主“ 回归传 统”、 回归”历史 ; “ 企图 以古证 今 , 以古治今 或 从传统的历史 中寻求对于现实和未来的解释 或解救方案。 邓 晓芒先生将新保守 主义的这种 “ 不可 断、 不能断”的依恋 概括 为 “ 文化恋母情结 ” 陈晓明先生也认 为当前 中国的 。同 确存在新保守主 义 , 当前 中国大陆文化是个软体动物 , 具有 随遇而安 的保守性 , “ 而 重返国学” 明一 代学人倾 向于新 证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5 期
20 0 6年 9月
云梦学刊
J u ̄al fYu o nm eng o
Vo . 7 No5 12 . . S p. 0 6 e 20
超越 狭隘 的文化 民族主义
以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为例 粟世 来 田 泥
指一种特定的民族 意识 ,即认 为 自己的民族 比其他 民族优
体系 , 也没有 自己的话语 , 当我们 开 口说话 的时候 , 每 使用
的全是别人也 就是 西方的词汇和语 法 。”4“ [ 失语论者”多 1 半把 “ 失语”这种文化的病症归 咎为 “ 四” 五 新文化运动 的
反传统浪潮 。 他们认为 , 在新文化运 动之前 , 我们 曾经拥有 “
最为重要 和明显的表征 形式。它 主要 是指 一种从民族本位
的立场出发 ,以维护本 民族或某 一民族 利益集团的利益 为 目的, 充分肯定本 民族 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 排斥或根本 否定异民族 的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 的思想观念 。在当前思想 文化界 , 应该说这种狭隘地 固守在 自身话语 内部, 固执”于 “ 传统的泥古倾 向是存在 的。这或许 与中国 自先 秦以来就非 常发达 的解经学传统 不无关 系 , 当然 也与 “ 西学东渐 ”后 , 在全球化 与民族化 的张力中产生 的文化认 同和阐释焦虑相
(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 院 , 湖南 吉首 4 6 0 ) 10 0
摘 要: 文化激进主义和 文化保 守主义 实质上是 文化 民族主义的一体两面。尽 管这种狭 隘的文化民族 主义或许并不像 人们所讨论的那般 深重和浓烈 , 它的出现并非 空穴来风 , 中生有。它的存在妨碍 着中国文化现代 转型 中的创造。在我 但 无
文论 的话语系统里 ,才能拥有 自己的话题 、术语和 言说方 式 。周 晓明先 生将 中国思想文化界 出现的这种 “ 向后看 ”、
越, 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 文化和本民族利益 , 以抵抗
其他民族 的文化和利益 。” P) 4文化是一个 民族 的灵魂 , O 通
常也是民族 间冲突的深 层根 源。文化 民族 主义是民族 主义
中的, 指的是某些 民族成 为上帝选 民的教条 , 只是在后来 , 该词才逐渐倾 向等 同于民族 自大 和以 自我 为中心。所 以通
“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 的一套话语 , 长期处
于文论表达 、 沟通 和解读 的 ‘ 失语 ’ 态。”1“ 状 3 当代 的中国 ]
文论 完全 没有 自己的范畴 、 念 、 概 原理和标 准 , 没有 自己的
保守 主义立场 。学 者们 指出的思想文 化界的这也是不 屑于为 “ 颇 不古 不今 ,
不 中不西” 学的 。这种偏执 的执于一端 的立场带来 了我 之


当前思想文化界 中的文化 民族主义倾 向
界的普世伦理 ”;“ 西方文论能否中国化 ?”; 后者如有学者 不无危言 耸听地认 为 : 中国古 典美学 只是 一种潜美 学”; “
据 英 国社会 学 家安 东尼 ・ 史密 斯 的研 究 ,民族 主义
( a oas N t nl m)一词是 13 年 以神学用语 出现在社 会文本 i i 86
常人们 更喜 欢使用其他 词汇 , “ 如 民族性 ”( aoa t 和 nt nl i i y) “ 民族的”( aoans ) nt nles 来表达 民族感情或 民族个 性的含 i 义 。[ i X 作 为 “ 民族 国家”的一 种意识形态 , 民族主义在很 大程度上指 向了一定群体 的归属情 感或意识。 以, 所 我们一 般将 民族主义理解为 : 对 一个 民族 的忠诚 和奉 献 , “ 特别是
们无法规避文化全球化进程 的今天 , 超越狭 隘的文化民族主 义立场和倾 向, 以更开放 的心 态、 多元并存的态度、 共生互补 的
策略 , 打破各执 一端 的 “ 中国化”或 “ 西化”的单线进化论的思维框 架, 建立一种诠释 学的方式从主体 性走 向主体 间性 , 中 在
国古典美学与现代 ( 西方 ) 美学之 间的 “ 界融合”中创造性地转化 视 并在这种 累积转化 中积极地回应现时代的现 实问题和 现代性的挑战 , 或许是 中国美学完成现代 转型无法规避 的一个建设性 向度。 关键词 : 文化 民族主义; 全球化 ; 中国美学 ; 现代转型; 视界 融合 中图分类号:8 — B3 0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0 66 6 ( 0 6 0 —0 80 10 —35 2 0 ) 504 —4

个绵延数千年 的完整 而统一 的传统 , 拥有 自己的话题 、 术
语和言说方式 。遗憾 的是 , 这个 传统在 ‘ 五四 ’ 的反传统浪 潮 中断裂 了, 失落 了 , 而且溺而 不返 , 从此我们 就无 可挽 回 地陷人 了 ‘ 失语 ’ 的状态 , 从而丧失 了中西对话上 的对等地 位 。”4 1 1 , 于是 在他们 看来 , 当代文学批评 只有重新回到古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