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
侗族
侗族的地理位置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 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 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 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此外湖北省 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 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 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 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 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Fra bibliotek侗族简介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 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 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 侗族人口为287万人,十年人口减少近10万人。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 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 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 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 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 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 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 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 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 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 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简介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 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 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 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 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
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 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 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
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 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 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谢 谢
唐 雪
侗族梅、韩玉莲
1、民族概况 2、民族建筑 3、侗族大歌 4、民族服饰 5、民族饮食 6、风俗习惯 7、宗教信仰 8、重要节日 9、礼仪禁忌
侗族概况
钟鼓楼
风 雨 桥
服 饰
芷江鸭
偷 月 亮 菜
侗族主要以“禾”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 薯类为辅。
礼仪禁忌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 生诞婚丧日都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 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 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大鱼肉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 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 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 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侗族
侗族简介
侗 族 ( 侗 语 作 Gaeml )是中国的 一个少数民族。居 住区主要在贵州 、 湖南和广西的交界 处,湖北恩施也有 部分侗族。侗族, 自称“金”,中原 他称“侗族”,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将这些地方居民 统称为侗族。
“侗乡之都”—黎平
“侗乡之都”黎平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 边缘,地处湘、黔、 桂三省(区)交界处 ,系侗乡腹地、侗族 文化的中心。
侗族——月也
“ 月 也 ” , 意为 集 体游乡做客,是侗 乡的一种社交习俗 。侗族某一村寨的 男女青年按约定到 另一个侗寨做客, 期间要举行赛芦笙 、对歌等活动。
侗族 - 民族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 构精巧、形式多样 的侗寨鼓楼、风雨 桥等建筑艺术具有 代表性。在贵州、 广西的侗乡,有许 多久负盛名的鼓楼 和风雨桥。因桥上 建有廊和亭,既可 行人,又可避风雨 ,故称风雨桥。
侗族“抢花炮”
“抢花炮”始于闽 粤商人到此经商, 由于信奉“妈祖” ,在“妈祖”生日 农历“三月廿三” 举行大型庙会祭祀 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 年庙会燃放三枝花 炮。
侗族 - 主要乐器
侗族有“饭养身、 歌养心”的谚语。 侗族民间音乐最有 名的是“古楼大歌 ”,它是一种无伴 奏的多声部合唱 。 乐器木质的有琵琶 、牛腿琴、胡琴等 ;竹制的有箫、笛 、芦笙等。
侗 族
——二(3)班走廊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侗族
侗族
0 1
侗族简介
0 2
0 3 0 4 0 5
侗族 - 发源历史
侗族 - 民族建筑 侗族 - 文化艺术 侗族 - 民族服饰
0 6
侗族 - 节庆、礼仪食俗
0 7
0 8 0 9 0 1 0
侗族 - 风俗习惯
侗族介绍ppt课件
侗族概况
• • 侗族 (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 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 北侗族,有100多万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 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2]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 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 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 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 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 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 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 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 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 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 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 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文化资料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一、全国侗族分布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
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
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三、侗族穿饰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四、侗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侗族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 是与“饭”同样重 要 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 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 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 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 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 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 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
风雨桥亦称花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 ,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
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 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 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 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 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 者姓名,建造风雨桥现已成侗乡的一项公益事业。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 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出产“香禾 糯”(有“糯中之王”之称)、 “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 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 “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 茶待客,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 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 (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 三个字来概括。
•
Laox),“嘎”就是歌,“老” 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 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 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 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 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 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 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 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 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 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 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 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 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 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
侗族的文化
公元6至9世纪,侗族居住地设“峒”或“溪洞”行政单位。
现今,部分村寨仍沿用此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至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地区。
侗族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原居广西梧州一带,后部分向东移至贵州、湖南,部分在广西定居。
部分汉族人因战乱和移民政策迁入侗族地区,后来大部分融入侗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
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
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未推行,现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是女性祖先“萨母”,各寨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包括侗族大歌、芦笛舞、侗戏、斗牛会等。
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习俗,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传统。
男女青年交往自由,以唱对歌表达爱情。
侗族服饰特色鲜明,男子穿对襟或右衽衣,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饮酒,嗜好酸辣味。
多数地区过春节,也有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
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为主,也从事林业,所产杉木知名。
民间工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特色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等民族联合建立自治州和自治县。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西 3省区相毗邻的⼴⼤地区,⼈⼝1425100⼈(1982年统计)。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西壮族⾃治区毗邻。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由古越语发展⽽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区,北部⽅⾔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
南、北⽅⾔⼜主要以语⾳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语。
两种⽅⾔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致,操不同⽅⾔的⼈接触⼀段时间就能通话。
1949年前,侗族没有⽂字,民间流⾏汉字记录侗语。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字的创制⼯作,经语⾔⼯作者⾟勤努⼒,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案(草案)》,从此,侗族⼈民有了⾃⼰的⽂字。
它是采⽤拉丁字母的拼⾳⽂字。
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骆越”发展⽽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
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来,有的认为侗族以⼟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前尚未有定论。
侗族⼤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姓⾸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流并存”的统治局⾯,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司制逐渐废除。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了保甲制。
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制社会,然后进⼊封建社会。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1. 引言1.1 侗族文化的定义侗族文化是指侗族人民所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文化体系。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省份。
侗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艺术表现等方面,是侗族人民几千年来生活、生产和传承的历史积淀。
侗族文化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魅力,对丰富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侗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文化的传统习俗、艺术表现、宗教信仰等方面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丰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侗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在于其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共融共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2. 正文2.1 侗族文化的历史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侗族的祖先最早是从黄河流域迁徙至岭南地区的。
在史书上,侗族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侗族居住在湘江、沅江以及珠江流域一带。
后来侗族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开始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
在秦汉时期,侗族被汉族政权纳入统一体系,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独特特色。
隋唐时期,侗族逐渐走向繁荣,开始建立起了繁盛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侗族
侗族的服饰
侗族的明俗活动——斗牛
侗族的明俗活动——百家宴
侗族的明俗活动——吹芦笙
侗族的明俗活动——踩堂舞
结束语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在城市的包 围中渐行渐远,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文化, 重视传统。 • 谢谢观赏!
侗族的建筑——风雨桥
• 因桥上建有廊 和亭,既可行 人,又可避风 雨,故称风雨 桥。
侗族的建筑——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标 志性的建筑,凡是 侗寨,必有鼓楼。 据侗族老人的介绍 ,鼓楼被喻为侗寨 的“遮荫树”,如 果寨子里没有了“ 遮荫树”,寨子就 没有凝聚力,就不 会发达兴旺。
侗族的建筑——鼓楼
侗族
——56个民族之一
基本概要
基本信息 侗族的建筑 侗族的饮食 侗族的服装 侗族民俗活动
基本信息
•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 族自治区交汇处。 •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 两个方言。 •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 著称。
侗族的建筑
•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 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 融水侗族村寨鼓楼、风雨桥所存很少鼓楼。 • 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 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 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 畜。楼上住人。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 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 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 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 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 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 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 为“吃抟饭”。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 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 长,其味越醇。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1. 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风俗习惯,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他们的婚姻制度、服饰习惯、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2. 婚姻制度侗族的婚姻制度较为独特,通常采取走婚制。
所谓走婚,即男女双方可以在婚姻中保持独立的居住和经济状况。
女性拥有非常高的自由选择权,可以先后与多个男性建立婚姻关系。
婚姻中的责任主要由男性承担,包括家庭经济的支持和子女的抚养。
3. 服饰习惯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独特,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头巾、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裤子。
而侗族女性则穿着华丽多彩的服装,包括长袍、腰带和蓬松的裙子。
在节日和庆典中,侗族人还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以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4. 节日庆祝侗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侗族的“彝族歌节”。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人会举行大型的歌舞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此外,侗族人还会在节日期间举行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民俗游戏等活动,让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5. 饮食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他们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方式。
侗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基础,如米饭、米粉和米饼等。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米糕、糍粑等特色食品。
在蔬菜方面,侗族人喜欢食用豆类和青菜。
在肉类方面,他们主要食用猪肉和鸡肉,偶尔也会食用牛肉和羊肉。
6. 宗教信仰侗族人信仰多元,主要包括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
原始宗教是侗族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道教和佛教则是在后期传入侗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对侗族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社会生活侗族的社会生活以农耕为主,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等作物。
在日常生活中,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编织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他们传承文化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手段。
侗族人文简介
侗族人文简介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下面将给您介绍一些侗族的人文特点。
一、历史渊源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侗族的先民最早起源于黔东南地区,后迁徙至湖南、广西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语言文字侗族人民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
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支的一种语言,以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象形文字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书写方式。
三、传统服饰侗族人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男性主要穿着长衫、短打、腰带,女性则以长衫、长裙、头巾等为主。
服饰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刺绣、蛙纽、银饰等,极具民族特色。
四、民间音乐舞蹈侗族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而著名。
侗族的民间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如葫芦丝、苦丁笙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节奏让人陶醉其中。
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乐器,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五、民居建筑侗族人民的民居建筑以侗寨为主要代表,侗寨是侗族居住的特色村落。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屋顶两边各有两个倾斜的角度,形似羊角。
寨中的建筑以“三堂两院”为主,体现了侗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
六、丰富的民俗活动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其中,腊八节、苗年、苗族杀猪节等是侗族人民比较盛大的节日。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歌舞表演等活动,沉浸在欢快祥和的氛围中。
七、传统工艺侗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而著称。
银饰制作、木雕、刺绣等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深受民众喜爱。
这些传统工艺品以其细腻精致、注重细节的特点而广受赞誉。
总之,侗族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俗、服饰、音乐、建筑等文化元素,彰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人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侗族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
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
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民族风情--侗族风情
民族风情--侗族风情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另有数万侗族分布在河北省西部地区。
我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别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全国侗族约有25.86万人。
侗族自称为"金"(jieml)或"更"(geml)、或"干"(gaeml),这是因方言不同致。
内部有"金绞"(jieml jaox)、"金坦"(jjieml tanx)和"金佬"(jieml laox)等支系。
"洞人"或"侗家"则是汉族对侗族的称呼。
侗族在旧中国至秦汉之际,属于"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支系,隋唐时被称为"僚",有的史书称之为"峒僚"或侮称为"蛮僚"。
唐宋时期,中央封建王朝在侗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建立羁縻州、县、峒,这里的侗族先民被称为峒民。
从起,有的学者将今湖南沅江流域的侗施行先民称为"仡&"或"仡伶"。
这显然是侗族自称的汉语反切音的记录。
明代,"峒民"、"峒人"或"洞蛮"就逐渐成为侗族的专称。
清代则多称为"峒民"、"洞家"或"洞苗"有的泛称为"苗"。
时代,已明确称为"洞人"、"洞家"、"洞民"或"洞族"。
解放后,统称为侗族。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属于南部方言区。
侗族风情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 在贵州、湖南和广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 Jeml,自称一致,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 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侗族内部还有 Jaem laox、Jaeml jaox和Jaeml tanx之互称。 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 仡佬、土家等民族,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 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 tai35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
多耶节
老外在吃“百家宴”
节日的盛装
我在侗乡庆国庆
结束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
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 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 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 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 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二、三米,为一 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 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 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 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 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 于防火。
节日习俗 春节 节日因地而异,多数地区过春 节,且最为隆重。届时杀猪祭祖,宴请亲友, 青年男女,则“行歌坐夜”,通宵达旦。有的 赛芦笙,或唱侗戏;有的村与村之间带芦笙走 访,叫“月也”,其间“哆耶”(男女青年手 拉手酬唱、对唱)对歌,更富侗乡特色。也有 少数村寨,除过春节之外,还于农历十一月或 十二月初过侗年。
油茶是侗族的待客小吃,打油茶时即把“阴米”先用油锅炸为米花,再炒花 生、黄豆或糍粑丁,然后把茶叶放入锅内炒少许,再放适当的水煮沸即成。 食用时,将葱花、米花、花生、黄豆、糍粑丁等置于碗中。沖入熬好的茶水。 味道可甜可咸,随人所好,侗族妇女来往相聚,常以打油茶为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大歌
民族服饰
•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俗称为 “腕襟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 头帕。用黑、(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 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 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 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 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 恬静,柔和而娴雅。
民族历史
• 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 一支,尚无定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 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侗族 母女油画“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魏晋 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 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 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 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 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 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 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 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宗教信仰
•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 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 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 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 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 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 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 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民族服饰
风俗习惯
•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 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 “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 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 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 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 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2)五行相克不婚(尤 不喜水克火)。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 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4)忌正月、 三月、五月嫁娶、定亲。5)忌寅年婚嫁。6)忌接亲时 碰见孕妇、丧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8)新娘进 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 充实。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民族禁忌
•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 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 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 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 寨子口处。
侗族刺绣
侗族大歌
•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 s) 是中国侗族地区由侗族大歌民间歌队演唱的一 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 唱音乐。 •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 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 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 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 “九洞”。
侗族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 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 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 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的 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 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 “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 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 “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 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 统称为侗族。
侗族蜡染画
侗族刺绣
• 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 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彩、高雅 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有名的 绣品之一。在博览会上,侗族织锦、侗族刺绣的 制作技艺,精美无比的织绣工艺吸引了数万观众 到广西展区参观。 • 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 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 容相当广泛。
民族建筑
•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 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 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
文化艺术
•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 海洋”之美誉。 •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 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 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 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 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 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 “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 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重要节日
•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 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 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 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节。 •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 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 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 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 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 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 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