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富春山居
《富春山居图》一世黄公望 六世望黄公
得 旷 达 的性 格 , “ 侠似燕 赵剑客 , 达 似 晋宋酒徒 ” , 结交 了不少社会名流 , 其
非善类 , 旱 在 前 朝 就 有 贪 污 的 黑历 史 , 在“ 延丰 右 经理” 中 他 依 然 十 分 苛 暴 ,直 接 适死 了九条人 命 , 致 使 这 项 整 顿 经 济 的 政 令 变 成 了 灾 难 ,甚 至 引 发 了 江 西蔡 无九起义 , “ 延袼经理 ” 到 了 第 二 年 便草 草收 场 。 为 平 民 愤 ,元 仁 宗 将 张 阊逮捕 下狱 , 而 作 为 张 阊 下 属 的 黄
公 望也受牵 连一 同入狱 。 命 运 似 乎 跟
驴 ) 幕僚 , 不久 , 张 阊调任中书省平章
政事 , 黄公 望跟 随 入 京 , 在御 史 台下 属 的 察 院 经 理 田粮 杂 务 工 作 。四 十 多 岁
依 旧 是 书 吏 的 黄 公 望没 想 到 。 这 会 儿
中不乏 隐逸之 士 、 佛 道 高 人 与 文 坛 艺
个传奇 。 南宋度 宗咸淳 五年 ( 1 2 6 9 ) , 黄 公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 富 春 山居 图 》 。
望 出 生 在 江 苏 常 熟 城 内 子 游 巷 一 户 姓
陆 的人 家 , 取 名 陆坚 。 关 于 陆 坚 变 成
异族统治下的江南儒生
元 代文 人 曾评 黄公 望 : “ 此 老 风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元朝至正七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一起从松江来到浙江富阳。
黄公望很快被“无处不画图”的富春山水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想再四处云游,而是想住下来描绘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无用虽然也酷爱书画,但他不擅绘画,于是独自云游去了。
这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在富春江边的一块礁石上坐下来,然后从皮袋中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
他正陶醉在秀丽景色中,突然背后被人猛地推了一把,黄公望毫无防备,一下掉入江中。
这时,那人发现驿道上远远有人走来,慌忙逃走了。
是谁想把这风烛残年的老人置于死地?这还得从头说起。
四十五岁那年,黄公望来到大都(今北京)都察院,成为一名书吏,参与江南经办有关田粮征收事宜。
他的上司张闾,官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又是经理江南田粮的主官。
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而逼死了九条人命,张闾被抓,黄公望也受到牵连。
在狱中,他供述了张闾贪污的一桩桩罪行,使张闾受到严惩。
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过半百,他心灰意冷,绝了仕途之望,寄情于山水,成了一名清修的道士,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因黄公望揭露了张闾的罪状,张闾的亲属怀恨在心,一直想对他进行报复。
后来,张闾的外甥汪其达得知了黄公望的去向,便一路追踪而来。
因为无用师弟一直不离左右,汪其达无从下手,只得等候时机。
如今无用离去,汪其达见黄公望独自在江边作画,就下了毒手。
也该黄公望命大,一个叫何树平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有人被推下江去,便飞跑过去,连衣服也顾不得脱便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看他昏迷不醒,就把他拦腰抱起,头朝下拍着背部。
不一会儿,黄公望把肚里的水全都吐出,清醒了过来,在矶石上休息了一会儿就没事了。
黄公望估摸害他的人肯定是张闾的亲属,就把实情对何树平说了。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解析
黄公望生平
黄公望出生之时是南宋政权末年,黄公望十一岁 时,宋王朝彻底覆灭了。青年时代的公望本来还 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投身仕途干一番大事业 。 事件一: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廉 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田粮,黄 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元仁宗曾派 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得民不聊生,盗贼 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他治罪,于延拈二年(1315 年)九月逮捕入狱。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 入狱。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命, 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 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虞山画志》说:“每 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 水中,桥下殆满”。从这些记载中看出,黄公望 从那时候起,便将自己身心融会在大自然和艺术 中。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 了当时画坛名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 望已经五十岁了。
左图:《黄公望半身像》
1、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 廉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 田粮 2、黄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 元仁宗曾派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 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 他治罪 3、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入狱。 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 命,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 开始了隐士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为生。 4、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了当时画坛名 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
【名称】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纵 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娆峥, 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 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 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 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 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 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 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 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五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讲解
五年级下册第2课课文讲解
五年级下册第2课的课文是《富春山居图》。
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和画面描绘。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公望:中国明代画家,擅长山水画,作品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 《富春山居图》:又称《富春山谷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长达6.4米,以水墨为主要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富春山
谷的秀丽景色和人物生活场景。
3. 富春山谷:位于浙江绍兴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以秀丽的山水和淳朴的人文风情著称。
4. 富春江:富春山谷内流淌的江河,是浙江省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黄公望画作中的主要景象之一。
5. 画面描绘:《富春山居图》以富春山谷为背景,描绘了江水、岛屿、奇峰、溪流、古树等自然景色,以及渔翁、渔船、牛羊、行人等生活场景,展现了浙江乡村丰富多彩的生态和人文风貌。
6. 艺术价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一件无价
之宝”。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拷贝出来就能放大观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
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
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
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
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
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
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教道士金志扬的弟子)所绘的纸本水墨画。
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
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后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在浙西廉访司当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
张闾是个贪官,后案发,46岁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
出狱后,他心灰意冷,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游走于江湖。
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
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
50至62岁期间,他多活动于松江、苏州、常熟一带,专心山水画。
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逝世,享年86岁,葬虞山西麓。
他工书画,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师从赵孟頫,宗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
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其画注重师法造化,重视对景写生,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对江河山川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他的山水作品被明清两代的山水画家奉为经典,画史将他列为“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之首。
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大岭图》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为后世典范之学。
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是近八十岁时画的《富春山居图》,这也是其水墨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是我国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并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元惠宗至正七年,黄公望与师弟无用师再次踏足富春江,这里山明水秀,景色清丽中饱含灵气,同行的无用师也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优美风光描绘下来。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是如何作出的?它为什么被分为两半
中国历史故事-《富春山居图》是如何作出的?它为什么被分为两半《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元代著名画家和全真教道士黄公望。
黄公望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作画,因为在当小吏的时候,被人诬告下狱,出狱之后看破红尘,此后游历名山大川,专注于绘画山水,那个时候他刚好五十岁。
黄公望大概七十九岁的时候与无用禅师一起来到富春,顿时被富春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
一生游离四方,见惯了名山大川的黄公望,最后被富春的山水之景留住了脚步,此后决定定居此地。
无用禅师见黄公望选择落脚富春,于是自己一个人离开。
而黄公望为了让无用禅师了解富春的景致,于是为他绘就了这幅《富春山居图》。
为了更好的描绘富春的山水,已经年迈的黄公望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辛苦的奔波并没有白费,真切的观察和体验,加上晚年已经锻炼的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最终早就了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富春山居图》。
至正七年,黄公望开始动笔的时候已经八十三岁,期间断断续续,一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此图题名《富春山居图》的时候,还没有完成。
《富春山居图》历时大约七年时间,一直到黄公望去世不久前才最终完成。
既然是为自己的道友无用禅师所绘的画卷,那么《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自然就是无用禅师了。
无用禅师在拿到这幅画的第一刻,就已经为画中展现的秀丽山光和黄公望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所折服惊叹。
如此精品,让他不得不考虑是否会被人给“强取豪夺”的情况发生。
为了避免失去这幅画卷,无用禅师在第一时间,在画卷还没有彻底完成之时,就让黄公望“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
无用禅师是十分机智的,《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完全不需要质疑。
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间的画家沈周收藏之前,这幅画藏在何人家中情况不明。
这幅画后来被沈周收藏,也是很短的时间,随后被人借走。
沈周后来虽然有心想要赎回,但是因为家贫,最终只能遗憾离世,凭记忆背临以慰怀。
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
隐者黄公望:富春山居中的绘画人生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
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
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山水隐者1347年冬,富春江畔庙山坞,几间简易小木屋组成一所名为“小洞天”的世外别院,在重重山溪荆莽间、在竹篱笆围绕中渐渐成形。
小院中,一道一僧“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又“或登眺,或凭栏”,恍然已“不知身世在尘寰”。
道士名叫黄公望,和尚是他的友人无用禅师。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谓轻快如烟云的隐逸人生,乃至枯淡若水墨的深山别院,归根到底都不过是失意人生后半场的自醒、落寞心灵无去处的暂栖。
何况,这个叫黄公望的79岁老道士,曾有过比如天籁的才俊少年时,以及举世艳羡的孤高天资、伸手可及的功名前程。
然而,他生在了不能凭科举出身的元代。
尽管“少有大志”,尽管“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常熟籍”南人”黄公望,仍只能俯下身去,从一个小书吏开始他的仕途梦想。
而且,从吏到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转身。
从五十岁那年起,黄公望忘情畅游天下山水,一边随身携带笔墨“图之形之”,在松江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在常熟虞山望晨昏阴雾、春秋露草……写了上百幅水墨山水。
而温润如玉的富春山水,竟让暮年的黄公望有了定居描摹的想法。
《富阳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画中兰亭此间,黄公望便在富春江两岸经年游走,超然于江流天地外,坐忘在山色有无中,俨然其身即山水之魂,其魂即山水之灵。
而后,在“小洞天”南楼中,被称为“中国古典水墨山水巅峰”的《富春山居图》,渐渐成型。
大约是在1350年前后,82多岁的黄公望,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富春山居图》并题款。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
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
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
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
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
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
自幼聪敏勤学。
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
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
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
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
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
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
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
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
长636.9厘米,高33厘米。
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
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
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
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人物、花鸟等广泛领域贡献了无数杰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绘制的纵幅长卷,描绘的是富春江畔的山水、人民、村庄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这幅画在传世中备受推崇,不仅被称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还展示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画面中山水的描绘相当精细,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人物形象则富有生气,各自特色鲜明,为中国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总之,《富春山居图》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
至今,这幅画仍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令人叹为观止。
画中兰亭:黄公望自题《富春山居图》
44黄公望自题□孙文韬画中兰亭:黄公望自题《富春山居图》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5元代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转折时期。
“斯文难续,世风不古”,成为文人阶层的咏叹;“儒丐同称,举业废止”,更是圣人门徒的悲情。
这使得个体的人生思量,被凝聚激发为群体的文化思索。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便是黄公望。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黄公望是早慧的;从人生命运的角度来看,他却是凄楚的。
他年少丧失双亲,成为黄家继子,一句“黄公望子久矣”,成就了黄公望的姓、名、字。
这就像一种隐喻,将多重厚望与希冀赋予这位灵透的孩童。
青年的才华与俊朗,中年的坎坷与煎熬,积成了晚年的通透与超脱。
黄公望的一生,好似墨花九段,年岁越长,愈能笔墨高华!不断感动着后世学人。
有元一代,文人失意,反推艺术百态。
如果说钱选对形线、色彩的俊逸控制若春泉汩汩的溪水,那么赵孟渴笔重色的古意追求就像平沙柳岸的湖水,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让我们体会到山水相依、变化若龙的气度与风范。
传说《富春山居图》伪作“子明卷”先入清宫,经乾隆皇帝一跋再跋,以致于跋文长篇累牍、充天塞地。
而黄公望跋文自题,才是对富春山居图的珍贵解释。
跋文曰:“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w ěi )布置如许,逐旋填,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黄公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云游在外故尔。
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
无用过虑有巧取豪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于卷尾所题的这篇跋文,给后世留下了可考的宝贵历史信息:一是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79岁,在师弟无用师(郑樗)的陪同下,从松江上溯至浙江富阳;二是黄公望为师弟所画《富春山居图》,既是旷世之作,又旷日持久,一直画到至正十年(1350年),黄氏身背行囊来到松江,在云间夏氏知止堂取出这幅《富春山居图》,此时已可观画面全貌,有江山在望之感。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并题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山峦起伏,坡陀曲折,江水浩淼,林木疏秀,茅亭房舍,烟波钓艇,笔墨纷披,意境萧疏幽淡、苍茫简远,为黄公望的传世之代表作。
此图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
以水墨浅绛为主,景色平静、淡泊。
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
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
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富春山色,隔岸远观,轮廓平滑,毫无峥嵘之态,待上山近看,方知山头多有嶙峋大石,只是全被树木遮蔽,远观根本看不出来。
黄氏晚年自号"一峰道人",当与他居处附近的山色有关。
我得缘亲访其富春居所后的"一座山峰",果然在林木掩映的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微露头角,傲然挺立。
证之画卷,可谓得以传画家之神。
由是可知,山水画到黄子久,在结构上,要把远观与近玩的山水经验合而为一,并以随机应变的方式,即兴呈现;在笔法上,要把个人画法与古人画法合而为一,展现文化历史感;在墨法上,则要层次繁、呼应多,达到品位深厚、滋润丰富的境地。
在中国墨彩画"抒情山水"的传统中,《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是一件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这第一件"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的山水画,值得关注和研究。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的。
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摹本子明卷、沈周背临图卷齐赏析
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摹本子明卷、沈周背临图卷齐赏析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山水画,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朝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画作,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出生于江苏常熟。
黄公望聪明好学,青年时即博通经史,但他生于宋元交替的混乱时期,后因牵累入狱,此挫折使他深感世事险恶,出狱后即加入全真教成为一名道士,自号大痴道人。
他先后在松江、苏州、杭州等地卖卜传道,晚年又移居浙江富春山中,并经常云游四方,参与诗文雅集,彼此以诗文书画相酬答。
他精通词曲,性格豪放,传世的绘画诗文作品也大多创作于此一时期。
黄公望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但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他在元四家中年岁最长,曾受到赵孟頫的指授,艺术思想也得其影响。
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
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富春山居图》为横卷,长达两丈,以苍润精炼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此卷应友人郑无用之请而绘,每兴之所至用点染挥毫,前后断续酝酿数年始完成,没有过多地拘泥于物象表面的细微描画,而是着重把握住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卷中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缴从林亭舍,疏密相问,吸收董,巨画法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为黄氏经意之作。
《富春山居图》的现世,让许多画家心里震撼黄公望的绝世之作,特别是到了明朝,文人画家们看到此画,掀起了一股欲师黄公望的想法,众画家纷纷争相临摹、仿绘。
从《富春山居图》上的题跋和钤印来看,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画绝对是好画,但是收藏此画的有些人就太混账了一些。
真正爱画的人都会善加保护和珍惜,而一些人却用此画满足私欲。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代画家。
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浙江温州苍南县)黄氏为子,居于虞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
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
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
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
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所绘,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
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
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
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
”董其昌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
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
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摘要:黄公望是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他将自己隐居时所居住的秀美山川,用山水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并通过艺术的渲染,充分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情感。
《富春山居图》就是黄公望的著名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富春的秀美景色,而且充分表现出了美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富春山居图》是是黄公望在79岁高龄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本为其好友无用禅师而作,黄公望用了7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这幅宏伟巨作。
明朝收藏家吴洪裕对这幅画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然在临终前要求焚之为其殉葬,在其弥留之际,其侄子吴静庵不忍看到这幅宏伟巨作毁于一旦,于火中救起此画。
但是画卷已被烧得残缺不全,原作画卷尺寸已无从知晓,现留存于世的《富春山居图》宽33厘米,长637厘米,分为两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
画卷以初秋时期的富春景象为主题:山间江畔重峦叠嶂,林木茂盛。
村落、渔舟、亭台隐现于林中,山间飞瀑直下,平沙落雁……,整幅画卷不拘泥于一景一物的描绘,而是注重于山川美景的整体布局,画风简洁凝练,干净利落,体现黄公望绘画艺术的巅峰。
《富春山居图》的魅力并非来源于它的存世传奇和宏伟巨作,而是来源于它的文化内涵,这幅作品是黄公望晚年时期在山水画艺术上的创新,画家以其独特的笔法,新颖的画风创作出了这幅划时代的作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历程和精神内涵黄公望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他三十一岁开始作画,后被诬陷入狱,直到五十岁才出狱,出狱后的黄公望专心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
由于黄公望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早期绘画中临摹并学习了很多名家的经验,这些都使他后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达到胸有成竹,返璞归真的境界。
他继承了北宋名家董源的绘画技艺和风格,然后再结合各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却对富春的山水情有独钟,他与富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的筲箕泉结庐定居,在这里他潜心创作,留下了大批的作品,是他艺术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富春山居图残卷高清大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富春山居图残卷高清大图赏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元代/1347年,黄公望,纸本设色,手卷,纵31.8厘米,横51.4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全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而充满了传奇色彩。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剩山图合卷188860x5000像素高清大图《富春山居图》残卷之一。
始画于至正七年,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简约利落,自出新意,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
作品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堪称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典范,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包首题签:“画苑墨皇黄元久富春山居图真迹。
烬余残本梅景书屋秘宝乙卯元旦吴湖帆题。
”行书引首:“富春一角”后学韩□。
王同愈画黄公望像,并题:“元高士黄公望像。
少举神童博宗群艺善写山水,法篆通隶,乙卯人日后学王同愈录五百名贤图,时年八十五”。
沈尹默楷书引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烬余残本。
此吴为荆溪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曩岁余与湖帆共饮故宫博物院审查之后得寓目焉,去冬湖帆获此属为题眉,时二十九年元日尹默益志。
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沿岸的景色.作者是明代画家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表现了秋初之时富春江沿岸的景色.作者
是明代画家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纸本水墨画,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
《富春山居图》全卷描绘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沿岸的美丽风光。
图中的峰峦平沙、水郭烟村仿佛笼罩在初秋明澈的大气中,带着一种舒缓而静谧的气息。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这幅画起稿于至正七年,期间断断续续,历经数年,到至正十年,黄公望为这幅图作题之时都还没有最后竣稿,而那个时候黄公望已经八十三岁,绝对是他技艺最精湛的时候。
黄公望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
他的山水画,常写虞山、富春江一带的景色,风格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画法上多用干笔皴擦的画法,重视用笔对墨色效果的影响;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
后人评他的画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逸致横生,天机透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元朝至正七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一起从松江来到浙江富阳。
黄公望很快被“无处不画图”的富春山水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想再四处云游,而是想住下来描绘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无用虽然也酷爱书画,但他不擅绘画,于是独自云游去了。
这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在富春江边的一块礁石上坐下来,然后从皮袋中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
他正陶醉在秀丽景色中,突然背后被人猛地推了一把,黄公望毫无防备,一下掉入江中。
这时,那人发现驿道上远远有人走来,慌忙逃走了。
是谁想把这风烛残年的老人置于死地?这还得从头说起。
四十五岁那年,黄公望来到大都(今北京)都察院,成为一名书吏,参与江南经办有关田粮征收事宜。
他的上司张闾,官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又是经理江南田粮的主官。
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而逼死了九条人命,张闾被抓,黄公望也受到牵连。
在狱中,他供述了张闾贪污的一桩桩罪行,使张闾受到严惩。
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过半百,他心灰意冷,绝了仕途之望,寄情于山水,成了一名清修的道士,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因黄公望揭露了张闾的罪状,张闾的亲属怀恨在心,一直想对他进行报复。
后来,张闾的外甥汪其达得知了黄公望的去向,便一路追踪而来。
因为无用师弟一直不离左右,汪其达无从下手,只得等候时机。
如今无用离去,汪其达见黄公望独自在江边作画,就下了毒手。
也该黄公望命大,一个叫何树平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有人被推下江去,便飞跑过去,连衣服也顾不得脱便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看他昏迷不醒,就把他拦腰抱起,头朝下拍着背部。
不一会儿,黄公望把肚里的水全都吐出,清醒了过来,在矶石上休息了一会儿就没事了。
黄公望估摸害他的人肯定是张闾的亲属,就把实情对何树平说了。
何树平想,那人如果知道黄公望还活在世上,肯定不会罢休,于是直截了当地说:“伯父,我家住在江边的山上,离县城不远,但非常隐蔽,您和我一起回去吧。
”
黄公望想想,点了点头,站起身跟着何树平踏上了沿江而下通往杭州的驿道。
走了不到十里路,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
他们登上右边的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凸起的平地,住着七八户人家。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所以称为“筲箕泉”。
黄公望举目四望,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溪水如练,好一个世外桃源,禁不住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天下竟有这般美丽的地方!”何树平择了一块平地,和乡亲们一起为黄公望搭了间茅屋,让他安下身来。
黄公望沉浸在富春江秀丽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开始,他不敢去远的地方,只在附近作画,后来,看看也没事,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一副当地山民的打扮独自出门了。
沿江而上,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遇到好景就随时画下来,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半年多过去了。
这天,黄公望拿出一幅画,让何树平带到城里去卖,并吩咐说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
他怕张闾的亲属再来找麻烦,画上没有署真名,落款是“大痴道人”。
何树平一介粗人,哪里知道这幅画的价值,听说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头准是想钱想疯了,但还是把它筒好,用一张毛竹箬壳包住,缚在柴担上。
来到富阳城集市上,正巧一家画坊的伙计前来买柴,讲好价钱后,
何树平就去送柴。
来到画坊,放下柴担收了柴钱后,何树平解下画来,见这里有很多画,就把那张画拿到主人面前,问要不要买。
画坊的主人得知这画要卖十两银子,想想可能是名家之作,就接过画打开来看,不觉眼睛一亮。
虽然画上的署名没听过,但看画工此人绝对是高手,于是连价也不还就买下了,还让何树平以后有这样的画尽管拿来。
何树平目瞪口呆,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张纸能卖这么多钱,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
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何树平去卖一幅,除了留下生活所需的银两外,其余的都给了何树平,还接济乡亲们。
这天,何树平刚从画坊出来,有人拦住他问:“小哥,这画是不是一位叫黄公望的老翁所画?你带我去见见他吧。
”
何树平猛地一惊,忙推说是一位老妪让他代卖的。
哪里想到,那人悄悄地跟在他后面,到了筲箕泉,老远见到黄公望,就一个箭步跑过去。
直到这时,何树平才发觉那人跟了来,心中暗暗担心,马上紧握挑柴杠,走过去准备护住黄公望。
可是没想到,黄公望竟和那人紧紧抱在了一起。
原来,这人是无用师弟。
无用在外云游,放心不下年迈的师兄,特地回来看看,可寻遍了富阳城也没听到师兄的音讯。
想到师兄要生存的话只得卖画,于是就到画坊去打听,见何树平卖的画正是师兄所作,于是就跟随而来。
无用看了师兄一些单幅的富春江山水画稿后,忍不住说:“师兄,何不把富春江的景色集于一纸呢?”黄公望敲着自己的头说:“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见师兄生活安稳了,无用也放心了,小住了几天,又告别师兄云游去了。
富春江四面的数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
为了画好这全景图,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搜尽奇峰
打草稿”。
充实积累素材后,他回到筲箕泉的“小洞天”,精心创作起《富春山居图》来。
黄公望那些画流传出去后,尽管不署真名,但还是被人看出是他黄公望所作,汪其达听说后特地去看。
他从画面上看出,这是富春江的景色,作画时间也在近期,说明黄公望还在富阳。
汪其达来到富阳,打听多日才找到筲箕泉。
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决定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动手。
晚上,除了黄公望的茅屋,其他屋中早已熄了灯。
汪其达来到茅屋边,用刀尖轻轻地撬了撬板壁中的缝隙,往里一看,黄公望还在作画,他笔下是一幅富春江两岸的长卷山水画,看得出即将完成。
汪其达正想破门而入,突然想到,黄公望的书画名闻天下,何不等他画好后再杀人劫画,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他当即下了山,在富阳城里玩乐了几天,猜想那幅画应该画好了。
这日深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汪其达进入庙山坞,刚刚走上山梁,忽闻一股腥臭,等反应过来后,一只出来觅食的老虎突然向他扑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他一下被扑倒在地,让饿虎吃了个肚皮圆。
后来,无用回来了,陪在师兄身边。
黄公望决定完画后将此画赠予师弟,并在卷末附上赠语以表情谊。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这幅用水墨技法描绘的富春江两岸秋色长卷图完成,黄公望亲手交给了无用师弟。
这幅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后来又演绎了离奇曲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