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论文
外科学经典病例:血管瘤
外科学经典病例:血管瘤一、病历资料1.现病史患者,女性,66岁,因“发现左侧臀部肿物20余年伴受压后疼痛,近期加重半年”入院。
患者于20余年前自行发现左侧臀部有一肿块,当时疼痛不明显、生长缓慢,故未予治疗,近半年来自觉肿物逐渐增大,局部压痛明显。
一年前患者曾就诊于上海某三甲医院,查MRI示:左臀部血管瘤,部分血管畸形。
自发病以来,患者神清,精神可,胃纳可,夜眠可,二便无殊,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2.既往史患者高血压史10余年,最高BP180mmHg/100mmHg,平素口服吲达帕胺2.5mgqd,坎地沙坦4mg qd治疗,血压控制范围(150~120)mmHg/(90~80)mmHg。
11年前患者曾因乳腺良性肿瘤在外院行左乳切除术。
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和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过敏史和家族重大遗传疾病史。
3.体格检查T37.1℃,HR80次/min,R21次/min,BP120mmHg/80mmHg。
神清,精神可,心肺听诊无殊。
腹软,未及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
左臀可及一直径约10cm类圆形肿块,质韧,压痛(+),未及搏动感,肿块部位较深活动度差,边界尚清,皮温正常,肿块表面稍高于皮肤,并可见少量曲张静脉分布于皮肤,听诊未及血管杂音(见图3-1)。
4.实验窒和影像学检查(1)术前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测结果正常。
(2)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DIC全套检查结果均正常。
(3)心电图示:T波变化。
(4)胸片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左侧胸膜增厚。
(5)心脏超声示:升主动脉近端增宽,LVEF为70%。
(6)术前1个月,在外院行左髋关节MRI检查示:左臀部血管瘤(部分血管畸形)。
本院术前行左髋关节MRI检查示:左侧臀部脂肪及肌肉间隙内迂曲条形点状异常信号,拟血管源性病变可能大,蔓状血管瘤待排(见图3-2)。
(7)术前本院B超示:左侧臀部所指处皮下软组织实质性团块,脂肪瘤可能,长约10cm,厚约2.6cm。
微波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32例
1 临床 资料
计算 [ 2 ] , 每 疗 程 结 束 拍 x 线 胸 片 复 查 。参 照 基 础 实
验, 平 阳霉素 在注 药 后作 用 较 为 缓 慢 , 反 应 较 为温 和 ,
面部 、 颈 上部 、 颊 部、 躯 干、 四肢 等 , 瘤体 最大 6 c m× 4 c m, 最小 l c m×0 . 5 c m。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对 照 组 , 其 中治 疗 组 3 2例 ( 男 1 2例 , 女 2 0例 ) ; 年 龄最大 5 3 岁, 最 小 7个月 , 平均 1 5 . 4岁 ; 对照组 2 2例 ( 男 8例 , 女 1 4例 ) ; 年 龄最 大 4 8岁 , 最 小 1岁 , 平均 1 4 . 9岁 。 两 组患 者 年龄 、 性别 、 病 程 等经统 计 学处 理无 显著 性差
陕西 医学 杂志 2 0 1 3年 5月 第 4 2卷 第 5期
5 8 9
微 波 治 疗 皮肤 海 绵 状 血管 瘤 3 2 例
陕西省 成 阳市 第一人 民 医院普 外科( 成阳7 1 2 0 0 0 ) 张 博 梁 民 蒙锦莹 陈延会 李 永 刚
摘 要 目的 : 比较 微 波与 平 阳 霉素 治疗 皮肤 海 绵状 血 管 瘤 的 临床 效果 。方 法 : 将5 4例 皮肤 海绵状 血 管瘤 患者 随机 分 为治 疗组和 对 照组 , 治 疗组 3 2例 进行微 波治 疗 , 对 照组 2 2例 行 平 阳霉 素
准一 R E — C I S T) 进行 判 断 。痊 愈 : 瘤 体 全部 消 退 , 维持 4 周 以上 。显效 : 瘤体缩小 3 0 或以上 , 并 维 持 4周 以 上 。稳定 : 瘤体 缩小不 到 3 0 或增大不 到 2 O 。进
四肢肌间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differences between cases near and away from the joints were recognized.1 case occurred nearby the knee joint led to a gen— eralized dam age.and another case located in the popliteal fossa resulted in eartilagenOUS hyperplasia and a knee contrature. The rest 1 1 cases had no apparent dam ages in surrounding tissue.Conclusion:Interm uscular cavernous hem angiom a of ex— trem ities can usually be diagnosed and localized correctly according to M RI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data.
上肢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陕西省^匣医院骨科 , 西安市 70 8 1 ̄ 1
摘要
目的 : 探讨 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 断和泊疗。方法 : 依据临床表现 、 x线或 四 检查 , 出初 步诊 断 , 1 作 对 4倒患
者均行包块彻底切除泊疗 , 复发者术后予 以放疗 结果 : 术后 随访 05 ~3年 ,2 1 倒痊 愈 , 2例复发者再次 手术后配台 放疗 . 未再复发 。结论 : 手术彻底 切除肌 内海绵状血管瘤 , 嫂肯定 。如肿瘤范 围广 , 疗 配合术后放疗 . 可很 好地预防复
好。 1 资料和 方法
等组织 , 在肿瘤轮 廓充分暴露并边缘分 离后 , 由正 常组织 向肿瘤 处顺行分 离 , 神经 和动脉游离 出 使 来, 结扎细小动脉分 支。在正常组织 和瘕组织交界 处, 尽量 寻找 畸 形 变 异 的血 管 , 分 结 扎 。病 变 肌 充 肉彻底 切除 后 , 出 血 活跃 的 剩余 肌 肉组 织 , 线 对 针 缝扎 、 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贴近骨面的渗血 骨 , 用 蜡或 电凝止 血 术后 伤口放置负压引流 管,8 4h后 拔除 , 伤肢周 围用 平整 棉 垫 充分 加 压 包扎 。估 计 肿
发。
关键 词 海绵状血管瘤
O 嘲
上肢
手术 切除
a d 瑚【嘲吐0 O  ̄tosH卸皿哩I n 岫 f -u a 伽临 _ S e tl s e f p  ̄ “ m kla Muc s0 U l e l p
C NGY n , Ul0 , I t. n , HA al x 1n mt LUS.h g MA ̄ mseg u , I o a a ha, L Uz 唱 , G恤 gL o 璀l 脚 帅删 Ⅲ ,u I 岫. 0 , A I 毋 1 j ,h &m Pon ̄ 脚 r e d ’ ‰ 啦 , m . lO8 瓜’ 796
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性眼球突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因肿瘤内为海绵样血管窦腔而得名。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占眶内肿瘤10%~23%,女性较男性多见,女性约占52%~70%。
为近似圆球形实性肿瘤,边界清楚,呈暗红色,切面呈海绵状。
因肿瘤生长缓慢,往往在青春期后因出现眼球突出而被发现,就诊年龄自15~72岁,30~49岁者占2/3。
海绵状血管瘤是典型的眶内良性肿瘤,临床表现可作为各种良性肿瘤的代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于眶内的肿瘤。
肿瘤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为多发,可一眶多发,偶见发生于两侧眶内。
多数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或仅表现有单侧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
由于约80% 位于肌锥内,因此,眼球向正前方突出最常见,位于肌锥外者可使眼球移位。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在少数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的病例,视力可严重受损。
早期眼球运动通常不受影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
位于眶尖区的肿瘤可导致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或因肿瘤压迫产生脉络膜皱褶。
此种肿瘤位于眶内,进展缓慢,症状、体征及影像显示具有代表性。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一)血管瘤是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
多发生于成年人,无痛性慢性进行性眼球突出是其特征。
肿瘤多位于肌圆锥内,眼球多向正前方突出。
发生在眶尖部者,早期即可有视力减退。
位于眶前部时,则局部隆起,可们及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的肿物。
肿物增大眼球运动可受限。
若肿物压迫视神经,眼底可出现视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
肿物压迫眼球时,眼底可出现视网膜水肿、脉络膜皱褶等。
X 线显示眶容积扩大和密度增高。
B超可表现眶内境界清、类圆形异常回声,内反射强而均匀。
具有可压缩性。
CT扫描可显示眶内,常在肌圆锥内有类圆形、密度高、边清、质匀肿物。
CT值在40-60H之间,往往有眶腔扩大。
磁共振成像所见位置及形状与CT同。
根据病史、体征及影像检查诊断多不困难。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易误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由于此肿瘤比较少见,对其认识有限,国内外报道较少。
现结合我院近5年来遇到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复习WHO(2002)软组织肿瘤最新分类及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标签: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1 临床资料3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均来自我院外科手术送检标本。
患者年龄7~13岁,男1例,女2例,肿物均位于四肢的皮下组织,术前经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血管瘤,而行手术切除。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切片。
2 结果2.1 肉眼观肿瘤均位于皮下,椭圆形,直径1.5~3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呈血肿样改变。
切面囊实性,囊内为血性液体,囊壁可见灰白结节。
2.2 镜检镜下可见三个特征性形态改变:(1)假血管瘤样出血性囊腔,囊壁无内皮细胞衬覆;(2)纤维母细胞样和组织细胞样瘤细胞在囊腔周围排列呈片状、巢状或实性;瘤细胞圆形或梭形,胞界不清,胞浆淡伊红色;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稀疏呈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小核仁,并可见少量核分裂象,2个/10HPF。
出血区周围瘤细胞呈合体状,组织大小较一致。
间质中隐约可见较丰富的薄壁毛细血管,散在吞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及少许多核巨细胞。
(3)肿瘤外周有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包膜内见小血管分布,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呈袖套样浸润,似慢性炎症改变。
2.3 病理诊断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3 讨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最初由Enzinger1979年首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
该瘤曾被称为血管瘤样或动脉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一个亚型。
鉴于该瘤的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如好发儿童和青少年,预后好,除局部复发外很少转移,而与恶性纤维细胞瘤明显不同,故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年版软组织肿瘤更名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案
3.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遵循合法合规原则,确保患者权益。
三、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以下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血压,减轻瘤体压力。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降低血压,减轻瘤体压力。
3.随访内容包括:瘤体大小、外观、功能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
本方案旨在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提供一种合法合规、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第2篇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案
一、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皮肤等部位。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3.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4.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及剂量。
5.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五、预后及随访
1.大部分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2.随访时间:保守治疗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手术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各复查一次。
-复查内容包括:瘤体大小、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方案旨在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提供全面、细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求,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案
血管瘤危害、形成原因及鉴别诊断
血管瘤危害、形成原因及鉴别诊断血管瘤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的、血管性疾病,约80%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唇、舌扣底。
它不仅给人们的容貌上带来了影响,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造成了威胁,所以得了血管瘤,一定要及时治疗。
血管瘤是指发生于血管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瘤样增生而形成。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占75%,继发性25%左右。
继发性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少数在成年期发现,病因尚不清楚。
原发性即先天性胎生性是由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增生而形成,出生时即有,血管瘤较小时可无症状。
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
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
有的可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形成原因血管瘤普遍被认可的原因为两类如下: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二、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每位患者是不同的,虽都为先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瘤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只有到北京美莱进行全面的检查后方可得知。
血管瘤诊断鉴别诊断血管或脉管畸形的诊断并不困难,位置较深的血管瘤或脉管畸形应行体位移动实验和穿刺来确定。
1.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
2.压之褪色或缩小。
3.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扪有搏动感,听诊吹风样杂音,压闭供血动脉及杂音消失(蔓状型)。
4.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血管瘤需与出血结节鉴别,前者有典型的外形及指压时消失或颜色变浅的特点,必要时可用针抽吸血管瘤可抽出鲜血,出血结节抽出的是陈旧血,并可掺有其他成分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1.血管球瘤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
23例海绵窦区肿瘤显微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Cl ia n l ss o ir s r ia r a m e to 3 c s s o a - i c la a y i fm c o u gc lt e t n f2 a e fc v n
e n u i u u o r o s sn s t m r
WANG S u b o,WE n t g h —a IXi— n ,ME n pn i NG E -ig,L h n — a IC e gj n i
( eate tfN totgr,£eFr f l t optl ha zo n e i ,hn zo 5 02, hn ) Dp r n ersre m o t t y ^ i t f i e H si Z eghuU i rt Z egh u4 0 5 C ia sAi a d ao f v sy
能 可 明 显 提 高 肿 瘤 切 除率 , 少 手 术 并发 症 。 减
关 键 词 :海 绵 窦 ; 肿 瘤 ; 微 外 科 手术 脑 显 中图分类号 : 6 1 R 5 文 献 标 识 码 : d i 1 .9 9 ji n 10 47 2 1 . 10 9 B o : 0 3 6 /.s . 0 4— 3 X 0 2 O . 1 s
・
临床研 究 ・
2 3例 海 绵 窦 区肿 瘤 显 微 手 术 治 疗 临床 分 析
王 书豹 ,魏 新 亭 ,孟 恩 平 ,李 成 建
( 州大学第一附属医 院 神经外科 郑 河南 郑州 405 ) 5 0 2
摘 要 :目的 : 讨 海 绵 窦 区 肿 瘤 的手 术 治 疗 和 术 后 并 发 症 。方 法 :回 顾性 分析 郑 州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2 0 探 09 至 21 0 0年 经手 术 治 疗 的 海 绵 窦 区肿 瘤 2 3例 , 中男 1 其 3例 , 1 女 0例 , 龄 2 6 年 O一 5岁 , 均 年 龄 (3 6±6 4 平 4. .) 岁 , 程 3月 一 。 结 果 : 有 手 术 均 采 用 显 微 外 科 治 疗 , 切 1 病 6a 所 全 6例 (9 6 ) 次 全 切 7例 (0 4 ) 效 果 6.% , 3.% , 良好 , 死 亡 病 例 。术 后 新 发 颅 神 经 损 害 7例 ( 0 4 ) 其 中 动 眼 神 经 损 害 2例 ( . % ) 三 叉 神 经 损 害 无 3 .% , 87 , 2例 ( . % ) 外 展 神 经 损 害 3例 (3 O ) 随 访 无 肿 瘤 复 发 。结 论 :合 理 的 治 疗 方 案 和 良好 的 显微 手 术 技 87 , 1. % 。
综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396例的临床体会
综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396例的临床体会血管瘤在婴幼儿先天性皮肤或皮下组织良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临床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可以发生在体表任何部位,以头面部、耳廓、眼睑、鼻、口唇以及双手等重要器官最多见。
随着社会进步,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早期治疗,避免导致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畸形,颜面部严重者破坏容貌,肢体功能障碍等,从而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近四年来我院门诊联合超声科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硬化剂、局部注射、激光治疗及联合治疗婴幼儿较大血管瘤39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收集资料:收集2008年1月-2011年6月来自我院门诊婴幼儿血管瘤病例396例:其中男161例,女235例,男∶女之比1.5∶ 1。
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8岁。
病变部位:头面部、颈部、胸部、背部、腋下、上下口唇,鼻、手掌、手指、双上肢、双下肢、眼周、腰部等多个部位。
性质:草莓状、混合型、海绵状,部分病例为多发性,多部位。
所有患儿出生后病灶均呈迅速增长。
1.2 治疗方法:患儿术前准备:测体温,称体重,化验血常规,彩超血管瘤瘤体,向患者父母详细交代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精神状态较好患儿给予适当的镇静。
①选择患儿年龄>3月、体重>3kg,排除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完善血常规wbc≤12.0*109/l,血小板正常。
彩色b超检查,选择瘤体距表皮>4mm,瘤体直径>1.5cm,给予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治疗,年龄3公斤患儿,给予泼尼松龙+生理盐水。
药物剂量及注射方法:局部给予络合碘常规消毒,我们选用平阳霉素每支8mg加地塞米松5mg和生理盐水3-8ml临时配制,具体给药剂量:平阳霉素0.4-0.6mg/kg,每次总量<2mg,地塞米松0.3-0.4mg/kg,药物浓度0.5-1mg/ml,用5mg注射器带6号半头皮针头吸取适量配置的药液自瘤体较薄部位边缘平行进针,随后向瘤体内推注药液至针尖方向瘤体肿胀变白,再边退针边注射药液,整个瘤体充满药液后拔除针头,用棉签消毒止血,再用手指在瘤体上加压,使药液分布均匀,每次穿刺注药量按体重计算。
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治疗方法:一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法是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
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
同时,由于出血后血管瘤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
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留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
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
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二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源于20世纪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
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
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
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三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
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性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
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专家们认为在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1、硬化剂局部注射,常用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脲素、平阳霉素等化疗药物,及高渗氯化钠、中药制剂等,均有相似结果。
该治疗操作简易,设备要求低,故应用十分广泛。
硬化治疗需要耐心的观察和长期的坚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持久的效果,甚至有可能持续终身。
血管球瘤临床病理分析10例
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分析10例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59摘要目的:血管球瘤内有多数厚壁的血管或多量毛细血管,其外为多层血管球瘤细胞所围绕,其形态大小较一致。
但恶性血管球瘤的主要特征是浸润转移而不是异型性。
血管球瘤几乎均为良性,恶性血管球瘤罕见。
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在手术放大镜下操作。
本瘤位于皮肤,须与汗腺的小汗腺末端汗管瘤鉴别,少数发生在手足以外部位的血管球瘤,要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
血管外皮细胞瘤细胞不如血管球瘤一致,细胞境界不清,排列不规则,血管的形态奇异,如树枝状或鹿角状。
关键词血管球瘤诊断鉴别abstract glomus tumors are most thick walled vessels or large quantities of capillaries,which is a multilayer glomus tumor cells are around,the size of its shape is consistent.but malignant glomus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s the main feature of instead of atypia.glomus tumors are almost as benign,malignant glomus tumor is rare.oper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tourniquet,in operation under magnifying glass operation.the tumor located in the skin,with sweat eccrine acrospiroma differential end,a few occur in the hand and foot outside the area of glomus tumor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phase identification.hemangiopericytoma cells asglomus tumor cell line,ambiguous realm,irregularly arranged,vascular morphology of singular,such as dendrimers or staghorn.key words glomus tumor;diagnosis;differentiate血管球瘤(glomus tumor)又称为血管球血管瘤(glomangioma),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位,但以四肢,特别是手指、足趾末节多见。
腰3-4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变基 因 。 有 学者 认 为 常 规 放 疗 病 毒 感 染外 伤手 术 出血 后 血 管 反 另 应均克诱发 。 在组 织 学 上 典 型 的 海 绵状 血 管瘤 大 体 标 本 肉眼 呈 紫 红 色 或 深 红 色血 管性 团块 , 显微 镜 下 见病 灶 由密 集 而扩 大 的血 而 管 构 成 , 壁 由菲 薄 皮 的 内细 胞 和 成 纤 维 细 胞 组 成 , 乏 弹 力 纤 管 缺 雏 和 肌 层 。 腔 内 充 满 血 液 。 腔 之 间无 正 常 脑组 织 。 灶 内有 时 管 管 病
2 讨 论 目前认 为 脊髓 海绵 状血 管 瘤是 隐 匿性 脊 髓血 管畸 形 的 1 l 】 种1 , 约 占脊髓血 管性 疾病 的5 ~1%【, % 2 可发 生于 脊髓 的不 同部 位 , 由 是
及 治疗进行 了回顾 。
【 键词】 关 脊髓 海绵状血 管瘸 硬 脊膜 外
【 图 分 类 号 】R 2 中 7 3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l1 7 -0 4 ( 0 )8c- 0 O 0 6 4 7 22 1 o () 0 4 - 2 o
中枢 神 经 系统 海 绵 状血 管 瘤 并 不 常 见。 多发 生 于 大脑 半 球 , 脊
状 血 瘤 的病 人 中 亦 可 见 到 。 例 病 人 病 程 呈 缓 慢 进 行 性 加 重 , 本 在 晚 期 出现 括 约肌 功 能 障 碍 , 文献 报 导 相 符 。 与
MR1 硬 脊 膜 外 海 绵 状血 管 瘤诊 断 较 有 帮 助 : 对 肿瘤 呈 椭 圆形
或 梭 形 , 可 呈 分 叶 状 , 跨 越 多个 脊柱 节 段 , 也 常 累及 范 围较 长 , 且
铜针留置栓塞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疹、 瘙痒等过敏症状 , 对症处理后缓解 ; 例术后 2h l
出现皮下 出血 , 给予局部持续 加压包扎 后 出血停 止。
本 组治 疗后 均 经 3~1 月 随访 , 有 患 者 均 2个 所
12 2 手 术 方 法 : 前 根 据 彩 超 结 果 确 定 病 变 范 .. 术 围, 根据病 变部 位 选 用 臂 丛麻 醉 或 硬 膜 外麻 醉 。麻
小体积在 5 % 以下 ; 0 无效 : 与治疗前相 比改 变不 明 显 或症状 及体 征无 改 变 。 铜 针 栓 塞 术 后 有 部分 患 者 出现 局 部 和 全身 反 应 。术后 发 热 4例 , 未 超 过 3 C; 均 9 q 伴恶 心 、 吐 、 呕
c 4 m, m× 5c 瘤体直 径 2~l c 深 度 为 3~ m 不 l m, 5c 等。
1 2 方法 .
疗效 标准 为 … , 愈 : 状 消 失 , 位 性充 盈 消 治 症 体
失, 局部皱 缩 , 皮肤 色 泽 和质 地 逐 渐恢 复正 常 , 局部
肿块 消失 , 超声 示 无 低 回声 区或 无 回声 区 ; 效 : 有 症
充盈范 围缩 小 , 盈 速 度 减 慢 , 块 范 围缩 小 , 缩 充 肿 但
12 1 术 前 准 备 : . . 自制 铜 针 数 十 枚 , 径 0 1 直 . 5~ 0 2 .5mm, 长约 5 c 一端 制 成针尖 状 , m, 灭菌备 用 ; 并
备自制 6 V可 调式稳 定直 流 电源 。
查彩超 或者 血 管造 影 , 价 治疗 效 果 。必 要 时 可 重 评
用直 流 电铜针 栓塞术 治疗 肢体 海绵 状血 管瘤 2 2例 , 获得较 好 的疗 效 , 现报 告 如下 。
肢体血管瘤大病历
以下为你提供一份关于肢体血管瘤的大病历:
患者XX,女,XX岁,因发现左上肢肿物12年,伴疼痛10年入院。
患者12年前(2岁时),家长发现其左上肢肿物,后肿物缓慢增大,伴明显疼痛,今来院求治。
入院查体:左上肢肿物,大小约XXcm,皮温稍高,皮肤表面可见静脉曲张。
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上肢静脉畸形。
诊断:左上肢静脉畸形(血管瘤)。
治疗:介入栓塞治疗。
术中情况:患者全麻下,通过造影明确供血动脉,遂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手术约1小时,过程顺利。
术后情况:患者术后第1天无不适,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对于肢体血管瘤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局部清洁等,以促进康复。
【病例】纵隔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病例】纵隔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临床表现】
30岁,咯血三月,偶胸闷,无发热等不适,饮食可。
血沉14mm 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轻度贫血,其余都正常。
【影像表现】
前中纵隔、肺门多发软组织肿块,以左肺门明显,轻中度强化,内可见点条状高密度血管影(由于没有平扫是否有钙化点不好说)。
【病理】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左下肺浸润。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包括内脏,兼有扩张性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既能毁容又可造成器官的功能障碍,治疗上不能等待,应尽早采用各种方法积极进行治疗,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HM)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的纵隔疾病。
前纵隔多发,后纵隔次之。
CT扫描多数密度不均,其内可见钙化或静脉石,静脉石是CHM的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1、淋巴瘤:淋巴瘤经放疗可于短期内缩小或完全消退,影像诊断要点:①病灶多位于前上纵隔;②病灶可两侧对称增宽呈波浪状(HD多见),也可一侧增宽(NHL多见);③病灶常融合,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2、淋巴结结核:中央常有坏死,增强多呈环状强化,可有钙化。
3、胸腺瘤:前纵隔胸腺区,实性者密度较均匀,增强明显强化,可完全囊变,强化程度不一。
4、淋巴结转移瘤:常有原发病灶,多由肺癌引起;转移瘤多呈中等度强化,早期多无融合趋势。
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和SWI影像对比分析
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和SWI影像对比分析张云平;罗军德【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海绵状血管瘤(CCM)常规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诊断的CCM患者23例病例资料,采用Siemens Tim Tro3.0T超导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及钙化方面,对比分析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中,常规MRI发现病灶22个,表现为"桑葚"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5个,出血灶13个.SWI发现病灶60个,其中钙化灶28个,出血灶32个,35个表现为完全低信号,47个可见"铁环征",此外SWI还能显示CCM另一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常规MRI+SWI是诊断CCM首选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01【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钙化【作者】张云平;罗军德【作者单位】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661600,云南,开远,解放军59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以钙化、反复微出血为特征,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
CCM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何种检查方法能更好地显示CCM的病理学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且判断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其他畸形等,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1]。
然而常规MRI容易漏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新技术,它对血液代谢物、静脉结构及铁质沉积的显示非常敏感,对比二者优劣势,可提高对CCM影像学认识,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
【摘要】目的:探讨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案及病理改变观察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方法:2005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上肢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5例,临床病例均有肿块,其所累及患肢局部疼痛,冷敏感试验呈阳性,结合高频超声、x线和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肿瘤部位及其侵及范围来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术中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及其侵及的部分组织,切除瘤体组织术后送病理.结果:术后随诊0.5-6年无复发,术前阳性体征完全消失,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术前应根据临床体征,高频超声x 线及血管造影了解肿瘤侵及范围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手
术预后,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手术治疗,上肢
【中图分类号】r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87-02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内皮细胞增生构成的血管迂曲扩张并汇集一处而成,多为软组织肿块,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2005年9月至2012年7月。
我院共收治25例上肢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术后疗效显著,均无复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14—55岁,平均30.5岁,病程时间为10个月到30年,均发生在上肢。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质地柔软的肿块及其所累积的患肢局部疼痛,呈间歇或持续性的刺痛或烧灼样痛,患肢皮肤对寒冷刺激敏感,皮肤呈紫蓝色改变19例,血管迂曲4例,患手畸形3例,x线表现为骨质有破坏3例,血管造影发现动静脉瘘2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累及范围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臂丛麻醉后上臂上止血带,术中在海绵状血管瘤所在正常组织周围分离,认真识别和结扎进入瘤体的血管,病例中将海绵状血管瘤及其所累及的组织一同或部分切除13例;切除后行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6例;切除后行缝扎血管5例;截指术1例。
术后将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术后随诊时间为0.5-6年,未见肿瘤复发,术前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术后并发症:皮肤坏死2例肌腱粘连3例。
术后将肿瘤送病理回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镜下结构为新生的薄壁血管构成,在肌纤维内侵润性生长,故又称为侵润性血管瘤①
3 讨论
3.1 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内皮细胞增生构成的血管迂曲扩张并汇集一处而成,因其形态均似海绵,故名海绵状血管瘤。
表浅者呈紫红或深红色大小不一的半球状或不规则隆起。
如深在于皮下组织或粘膜
下组织内者,皮肤表面略隆起而颜色可以是正常皮色。
海绵状血管瘤向深部发展时可侵入肌肉,骨骼,或内脏。
本病在诊断上易误诊的主要原因:(1)对上肢海绵状血管瘤认知不足;(2)上肢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手掌侧,该处皮肤有较厚的角质层,皮下有丰富的脂肪垫,深处有大量的纤维束将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腱鞘、骨膜等连接为一体,海绵状血管瘤在真皮以下可向周围组织侵入性生长。
必要时可行x线及血管造影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其肿瘤的大小,范围,及深度等,可供手术时做参考②。
海绵状血管瘤侵及骨骼时,x线一般特征为肿瘤不断逐渐增大,常表现为蜂窝状或多囊状的骨质破坏;肿瘤侵蚀骨皮质,使之变薄而向外彭出或引起骨折③。
3.2 辅助检查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高频超声组织分辨率好,能清晰的显示皮肤、皮下及肌肉软组织的层次,海绵状血管瘤超过50%表现为病变内实性强回声区或伴声影。
本组病例有15例超声表现为实性不均质回声,与术中所见血管迂曲扩张并汇集一处相吻合,使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血管造影检查中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可以提高对海绵状血管瘤影像的分辨率和显示能力,使海绵状血管瘤的生长方向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3.3 病理检查
镜下海绵状血管瘤由不规则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血管腔扩张,
其内充满大量血液,常伴有机化或钙化的血栓形成,血管间存在纤维结缔组织。
管壁覆盖单层扁平内皮细胞,部分靠近瘤周的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簇状,甚或呈团状分布,内皮细胞肥大,吞饮小泡增多,这种病理表现某种程度上符合创伤修复时小血管再生的模式,局部呈增生状,这有可能解释血管瘤增大的原因,提示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形成疾病,其中有多种因素参与,致使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3.4 手术方案及降低复发率的措施
上肢及手部解剖复杂,当海绵状血管瘤侵及深部组织并有纤维化时,解剖层次不清,术野出血不清晰,手术操作难度大,易副损伤,手术难以切除瘤体。
术前高频超声、x线及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海绵状血管瘤的范围及有无动静脉瘘,有利于避免副损伤的发生,有利于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降低复发率。
当海绵状血管瘤侵及深部肌肉,肌腱,骨膜时,单纯肿瘤切除或加缝扎术或电凝术,术后复发率高,应将其所侵及的肌肉,肌腱,骨膜整块切除,并ⅰ期进行肌腱移位功能重建,若ⅰ期条件不允许应于术后2—3个月内进行功能重建;海绵状血管瘤管壁很薄易被分破引起出血,预防主要方法是皮肤切开不要过深,免伤瘤体,要在瘤体周围正常组织中分离,容易识别和结扎进入瘤体的血管,一旦分破引起出血时,用细针线缝扎止血,如用止血钳钳夹反会引起更多出血增加手术困难;侵及皮肤的应将其一起切除并行皮片或做皮瓣修复缺损区,肢体适当固定④。
放射治疗可以减少海绵状血管瘤的血供和大小,但
放射治疗对皮肤的损害将增加手术中的困难,影响伤口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
因此放射治疗应慎用,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董郡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948.
[2]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590—591.
[3] 刘子君主编.骨关节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2.290—291.
[4] 朱维继。
吴汝舟主编.实用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524—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