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
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中医内科学——痞满细目一:概述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1.痞满的概念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痞满的诊断要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医论医话诊海拾贝 论“痞满”
医论医话诊海拾贝论“痞满”“痞满”一证,临床上屡见不鲜,其症状大感胸部堵塞、呼吸不畅、频频太息、嗳气则畅。
而“胀满”者则感体内胀而外之有形。
“痞满”多以自觉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然痞和满,又有所区别,痞满是闭而不开,满是闷而不舒。
有的痞而不满,有的满而不痞。
二者又常常同存。
临床上常很难划分,但并不是不可分。
如治一妇人,姓屠,年47岁,海南机场员工,初诊於2011年7月14日。
病者因患数十年胸腹痞胀,久治不愈,而受在常兄长介绍特来就诊。
时见患者形体康实,面色红润,二目神态精神有力,唯见频频伸展呼气。
问之有何不适?谓之胸口胀满,叹气后自觉舒畅。
经当地医院检查,除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外,再无其它任何阳性体征。
经多年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只得在胸闷时,自觉不自觉或习惯性深呼吸,得以畅快一时。
有时在胸闷时偶然食之东西有加剧之感。
又问有无情志变化或天气变化之影响?无影响,其答道。
再问有无隔日或隔周始发。
有时也确有十天半月完好如初,什么胀闷都没有,食之也无妨。
但这是极少情况。
诊其胸腹,无明显胀实之感,腹部平坦柔软,亦无按压叩击痛等阳性体征。
查其舌质嫩红,苔薄少或无。
诊其脉濡细,偶见结代。
为尽其详,索前施医处方窥视,均为宽胸顺气丸、逍遥丸等方出入并治。
自思为何疗效不佳,莫非另有隐情,再问端详。
发病前有无其它难处之事,或受其惊吓,或有其它隐情之事。
见患者低思不语之时,便说道余此以知晓不便多说。
《经》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心知徒明,此“痞满”不同以常,当以补益为主。
处方:炙甘草10克川桂枝10克炒党参12克香砂仁10克(后下)白檀香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炒枣仁12克生地黄12克大川芎1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玉桔梗10克炒枳壳12克阿胶15克(烊冲服)伍剂观效服法:每日1剂,煎300毫升,分2次服用。
早晚各1次二诊时病者喜形于色,谓之大有好转。
余心中亦喜不胜喜,续前方出入再投柒剂带回海南服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痞满
• 若食积较重,痞满胀甚者加厚朴、麦芽以 行气消积;食积化热,烦躁口渴者加黄连 以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以 导滞通便;湿浊内盛,舌苔厚腻者加苍木、 茯苓以健脾燥湿。
(二)痰湿内阻
• 症状:胸脘痞塞,脘腹满闷不舒,呕恶纳 呆,口淡不渴,痰多或咯出不爽,头昏目 眩,身重倦怠,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 脉沉滑或弦滑。
一、实证
(一)饮食积滞
• 1.症状: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 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或吐出宿食积滞。 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秽难闻。舌质淡红, 苔厚腻;脉滑。
• 2.病机:食积不化,气机壅塞,胃失和降。 •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 4.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
• 山楂18g,神曲15g,半夏9g,茯苓9g,陈皮 10连翘10g,枳实6g,白术10g 炒莱菔子 10g
• 病机:痰聚湿阻,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 方药:二陈平胃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半夏10g,茯苓9g,陈皮10g,苍术10g,厚 朴10g, 甘草5g,生姜6g 藿香15g。
• 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加旋复花、代赭石 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加薤白、枳 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 干者加黄芩、黄连以清化痰热或改用黄连 温胆汤;兼有表证者加香附以理气解表; 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 和中。
范围
• 痞满作为临床证侯,主要包括西 医的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功能 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病因病机
• (一)感受外邪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 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痞满。 此外,也有伤寒之邪,由表及里,入于胸 部、胃口,而为痞满不能饮食者。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痞满。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部分主要讨论胃痞。
患者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痞满当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痞满与胃痛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胃痛以疼痛为主,痛势多急,压之可痛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起病较缓,压无痛感2.痞满与鼓胀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在大腹,按之腹皮绷急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在胃脘,按之柔软3.痞满与胸痹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胸痹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痞满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4.痞满与结胸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辨证论治:实痞1.饮食内停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代表方: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辨证要点: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3.湿热阻胃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4.肝胃不和证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呕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虚痞1.脾胃虚弱证辨证要点: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痞满的定义和症状痞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胃口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痞满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可能与饮食不当、睡眠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痞满在中医中被归属于“气滞”、“食积”等范畴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中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西医则重视对症治疗,采用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解决病因。
结合两种医学的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痞满的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具体方法中医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可以为患者配制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膳。
2.中药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如提神醒脾的六君子汤、化痰消食的陈皮枳实汤等。
3.推拿治疗:推拿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西医治疗方法1.胃肠促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以帮助胃肠道将食物尽快消化,达到缓解痞满的症状的目的。
2.解热镇痛药:部分痞满患者可能会伴随发热和身体不适感,此时可以采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3.抗酸药:对于胃酸过多或胃酸逆流比较严重的痞满患者,可以采用抗酸药来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可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缓解痞满的症状。
此外,西医也将针灸纳入其辅助治疗范畴。
2.汉方药物配合西药:中药和西药使用相互配合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的一种方法。
使用中药调理身体,同时使用西药暂时缓解症状,可以达到中长期治疗的效果。
3.生物反馈治疗:这是一种采用现代仪器来调节身体自然节律的方法,促进身体的自愈和抗病功能。
注意事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时,需要患者配合医生积极调整自己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同时,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贪图方便而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疗效和健康。
痞满
2.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 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 停,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如 《伤寒论》云: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痞硬而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 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 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 机不畅,发为痞满。如《景岳全书· 痞满》言: “怒 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3.湿热阻胃证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 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 苦降泻热和阳;厚朴理气祛湿;石菖蒲芳香化湿, 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 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痞
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 病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饮食 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 问· 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 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 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 疗,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 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 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 《丹溪心法· 痞》则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 “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 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 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 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 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痞满
痞满【概述】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
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
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
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
痞满-课件
四、病 类 分实痞,虚痞两类。 五、病 性 有虚实寒热之分,常为虚实夹杂之候。 六、 病 程 较长,起病缓,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病机关键: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痞满的成因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 包括外邪入里,食滞中阻,痰湿阻滞与七 情失和;虚即中虚不运,脾胃虚弱。 1.表邪入里 :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 其里,以致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 下,而成痞满。 2.食滞中阻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 损伤中阳,影响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功 能,而致胃脘痞塞不通,发生痞满。
痞满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 糖尿病胃轻瘫,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 良等疾病。
二、病
象
是以心下胃脘自觉痞满不舒,闷塞不通 为主症,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 痛,望无胀大,常伴胸膈满闷,得食则 胀,嗳气则舒。
三、病
位
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 因为脾主升,胃主降,清升浊降则气机 畅通。或为脾胃之虚,或为病邪所阻, 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 而发,所以病位在脾胃。而脾胃的运化 转输又靠肝的疏泄条达,故与肝关系密 切。亦即《内经》中所言:“浊气在上 则生瞋胀”之意。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 2.辨虚实寒热 虚: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痞满时减, 喜揉喜按为者为虚; 实:痞满能食,大便闭结,痞满不减,按之满甚者为实。 热:痞满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为热; 寒:痞满绵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属 寒。
胃苏冲剂在临床上治疗痞满亦每每见效。 主要药物有香附、陈皮、佛于、紫苏等, 主 治气滞型痞满。症见胃脘胀满而痛,窜 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 则发作或 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占苔薄白, 脉弦等。痞满中实痞易治,虚痞难疗, 虚痞之 治疗程宜长,中成药胃苏冲剂,疗效卓 著、服用简便、价格便宜,不失为首选。
胃痞的名词解释
胃痞的名词解释胃痞是一种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表现为胃部胀满、饱胀、压抑感或疼痛等不适感觉,常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它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胃痞在中医中被称为“痞满”,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当脾胃失调时,消化功能下降,导致胃部气血郁滞,出现胃痞的症状。
此外,饮食不当、过度饮酒、食用过多寒凉食物等也可能导致胃痞的发生。
胃痞的发生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长时间的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导致食物在胃部滞留时间过长,产生胃胀气。
此外,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会导致精神紧张,进而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产生胃痞的不适感。
对于胃痞的缓解和治疗,首先要调整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增加摄入蔬果和高纤维食物,促进消化道蠕动。
此外,定期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对于胃痞症状较为严重的人群,中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痞满导滞汤、半夏泻心汤等,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剂量和用法,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除了中医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也有一些针对胃痞的治疗手段。
例如,通过内镜下胃肠道气体清洁术,可以帮助清除胃肠道内的过多气体,并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此外,一些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也可以用于缓解胃痞。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小的调整,帮助缓解胃痞的不适感。
比如改善坐姿,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久坐不动;避免过度饮酒和烟草的摄入;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尽量放松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
胃痞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及时就医和治疗,有效管理和缓解胃痞症状,以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诊查要点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 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 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 发。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二、病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 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 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 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 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19.05.2020
中医内科学
痞满在《内经》中称为“痞”、“痞塞”和“痞隔”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 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 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人五脏则膜满闭塞。”《素问·异 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 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而且还说:“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 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将痞满与结胸作了鉴别,并创诸泻心汤治疗,一直为后 世医家所效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 出定义:“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金元时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痞》则 简明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且作了与胀满的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 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至明清时期,张介宾在《景岳全 书·痞满》中更明确地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并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 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 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 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中医内科学之痞满
症状辨证:痞满的症状主要 包括脘腹胀满、嗳气吞酸、
大便不爽等。
体征辨证:痞满的体征主要 包括舌苔厚腻、脉滑数等。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 症状、体征、舌脉等综 合分析,确定证型,选 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01
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 中,既要扶助正气,又 要祛除邪气,使身体恢 复健康。
03
0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调 理,兼顾五脏六腑、气 血津液的平衡,以达到 治病求本的目的。
脉搏紧张
痞满的辨证论
2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辨证 论治的核心,主要包括病因、 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等。
病因辨证:痞满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外感六淫等。
病机辨证:痞满的病机主要 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
肝气郁结等。
病理辨证:痞满的病理主要 包括气机郁滞、湿热内蕴、
血瘀痰阻等。
4
痞满的治疗原则 是调理脾胃,行 气化湿,消痞除
满。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 胃,导致痞满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 侵袭,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痞满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郁 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痞满
脏腑虚弱:脾胃虚弱,运化功 能失调,导致痞满
临床表现
01
胃脘部胀满:患 者感觉胃脘部胀 满不适,按压有
06
温胆汤:用于痰湿内 蕴,气机不畅的痞满
痞满的预防与
3 调护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焦虑和紧张
04
适当进行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
中医内科学痞满
3.诱发原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8页
二、病症判别:
•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一样
病势 较缓
急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9页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
不一样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0页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1页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
不一样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中医内科学痞满
第12页
三、相关检验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 2.病理 : • 3.X线钡餐: • 4.胃肠动力检测: • 5.幽门螺旋杆菌: • 6.B超、CT检验:
可诊疗慢性胃炎并排 除溃疡病、胃肿瘤等
内气结 胀满, 闭塞不通。”
(三)病因病机:
1.《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嗔满闭塞。”
2.《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
3.《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
痞满诊治精粹
痞满诊治精粹痞满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自觉症状。
按部位有胸痞与心下痞之分,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内经》称胃痞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在病因病机方面《景岳全书·痞满》:“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在鉴别上《景岳全书·痞满》:“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在治疗上《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泻;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或失治误治,外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胃脘,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2.食滞中阻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滞胃脘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3.痰湿阻滞饮食不节,外湿内侵,损伤脾胃,脾运失常,痰湿内生,痰气交阻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4.七情失和情志失调,气机逆乱,肝脾不和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痞满。
5.脾胃虚弱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脾胃失职,气机不利而生痞满。
总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病机特点: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各因相兼,互相转化。
病位在胃脘,但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与肝亦有一定关系。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主症: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
(2)查体: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3)发病: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4)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5)须除外胃癌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2.鉴别诊断(1)胃痛:胃痛与痞满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胃痛时兼胀满,痞满偶有隐痛。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一篇旨在提供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痞满疾病的详细指南。
痞满,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析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预防和调护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治疗策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痞满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使读者对痞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随后,详细阐述了痞满的中医病因和病机,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痞满症状。
在辨证论治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痞满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还强调了预防和调护在痞满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良好作息、调节情绪等预防痞满的建议,以及针对痞满患者的日常调护措施。
《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痞满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痞满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痞满的中医病因病机痞满,中医病名,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痞满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痞满的成因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外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
外邪如寒、热、湿等,可侵入人体,阻滞气机,导致痞满。
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使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形成痞满。
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亦可引发痞满。
体虚久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常,亦可形成痞满。
痞满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壅塞。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升降有序则气机调畅,反之则气机壅塞,形成痞满。
痞满是什么意思
痞满是什么意思关于《痞满是什么意思》,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痞满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肠胃作用出現失衡,总会造成腹胀的症状,和西方国家医药学的慢性胃炎有一些类似的地区,例如浅表性胃炎,或是是萎缩性胃炎,关键的临床症状便是消化不良,非常容易出現胃下垂的症状表现,经常会出現呃逆呃逆,饮食搭配欠佳等多种多样症状表现。
我们来了解一下。
发病原因辨证论治肠胃同居生活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消化吸收,清升浊降,纳运要和往常一样,则胃充气包装畅。
若因表邪内深陷里,饮食搭配而致,湿痰阻碍,情绪失衡,或脾胃虚寒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肠胃损害,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就可以产生痞满。
1.表邪入里风邪侵蚀肌表,医治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肠胃损伤,风邪乘虚内深陷里,结于胃腕,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或暴食暴饮,或恣食生冷食物又粗又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水烈性酒及辛辣食物过烫饮食搭配,损害肠胃,以至食谷不融,阻碍胃腕,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3.湿痰阻碍肠胃失健,水液不融,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腕,则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4.情绪失衡多思则郁结,愤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惧则气乱这些,导致气轮逆乱,升降机渎职,产生痞满。
在其中尤以肝气郁结,横犯肠胃,致胃气阻碍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5.药物所伤错用乱用药品,或因他病长期性很多运用小寒热门或有害药品,损害肠胃,内部热寒,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遂成痞满。
6.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寒,中气下陷,或饱饿不均,饮食搭配而致,或病久损及肠胃,纳运渎职,升降机失衡,胃气壅塞,为之痞满。
总而言之,胃痞的主症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相关。
基本辨证论治为肠胃作用失衡,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
病理学特性不外实虚两边,实即实邪(食积、湿痰、气滞血瘀)内电阻,虚则脾胃虚寒(气虚或肾阴虚),实虚参杂则二者并行不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痞满”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治疗原则?
3.“痞满”痰湿中阻证的主要证型,治法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检测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
1.过课前提问回顾已学习内容。
2.过批改作业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情况。
授
课
主
要
内
容
或
板
书
设
计
【概述】
一、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三、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感受外邪。
(二)内伤饮食。
(三)情志失调。
二、病机:
(一)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等脏腑。
(二)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痰湿、食积、外邪等。
(三)病机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四)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且可互相转化。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提要
1.结合痞满的辨病介绍临床对萎缩性胃炎之痞的治疗;
2.介绍与痞满密切相关之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中药治疗知识。
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包括使用教具源自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1.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2.多媒体课件、胶片投影辅助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或课外作业
教学重点
1.痞满的病理,病性及相互的转化关系。
2.痞满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痞满的各证型的证治
教学难点
1.痞满的病理,病性及相互的转化关系。
2.痞满的各证型的证治
时间分配
概念2分钟;沿革5分钟;病因病机25分钟;诊查要点10分钟;辨证论治25分钟。预防及调护3分钟;临证备要5分钟;总结5分钟。共80分钟。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案
教师姓名
授课对象
中医专业班
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日期
04年月日
授课学期学年第学期
授课教学周
授课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痞满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
和
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2.了解痞满历代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3.掌握痞满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理因素为气滞、痰湿为主,日久可致血瘀。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还与肝、脾的关系密切。4.握痞满的诊断依据,了解痞满与胃痛、臌胀、胸痹等病证的鉴别及相关检查。5.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特点,证机概要,治法方药。6.了解痞满临证要点。7.了解痞满预防调护知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见附表)
【临证备要】
课
后
体
会
结合临床介绍现代研究进展中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情况有利于对本病的理解和掌握。
二、沿革:
(一)在《内经》中称这为“痞”、“痞塞”、“痞满”等,对痞满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二)《真正把本病名概念确切地提出的是张仲景。
(三)《诸病源候论》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定义。
(四)《丹溪心法》则简明之,且与胀满作也鉴别。
(五)到明清时期,张介宾明确指出虚痞、实痞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