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8、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
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 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 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 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 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 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 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第三部分 教育目的与 教育制度
本部分知识体系: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有关基础知识 概念、特点、功能、意义、层次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历史上的对立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根据 4、教育目的的演变 5、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实质 6、当前教育目的的实践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二)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
(三)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 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 (六)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 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
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
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
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
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
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是其指导方针;而教育制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6、素质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总结词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表现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 的教育质量差异较大。
详细描述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一些学校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不 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一些普通学校或薄 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都产生了不良
教育应鼓励文化创新和发 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价值 观念。
02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体系
幼儿园阶段
为3-6岁儿童提供保育和学前教 育,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社交技能。
小学阶段
为6-12岁儿童提供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
为12-15岁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 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为高中阶
05
未来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制 度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01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 趣、特长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02
个性化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 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技的应用
影响。
教育改革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面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改 革和创新是必经之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 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方式,努力缩小 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同时 ,还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创 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教育创新的内容包括:①教育观念的创新、②教育内容的 创新、③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④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 方法的创新、⑤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⑥教育教学管理 体制的创新。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 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 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 则是分支型学制。
•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 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 成。
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低于15%——精英教育阶段; 大于15%小于50%——大众化阶段 大于50%——普及化阶段
•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 来的分支型学制。
1.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阶段。
A.大众化教育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的功能(意义)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 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 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 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导向作用 调控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为: 第一、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 人”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使教育遵循这样的规定, 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 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伎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 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新的品质。 第三,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 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 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 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 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 横向结构: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 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教育目的横向结构的 核心部分。 纵向结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要观点是: (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 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2)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 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3)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白身完善这种“天然 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 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 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3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
确定依据
1、主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观;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点
(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二)要求全面发展;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确立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思想基础,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提供健康基础,是其他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1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单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3单选: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4单选: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5单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单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7单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8单选: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9单选: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10单选: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11单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12单选: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3单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4单选: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15单选: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2.意义与作用 它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 发展结果,既控制也引导教育对象的发展。 它是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与前提,是教育 时间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 它对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3.制约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与要求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2、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因与意义
其一,体制性障碍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最重要的障碍。改革教育体制因而也成 为必然、紧迫的要求。 其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不断改革教育体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 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它是国家为了从组织系统上保证教育目的和 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制订的。教育制 度也是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方面,是社会制度在教 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章 当代中国教育
教学目标:
一、识记教育目的与学制的概念; 二、理解教育的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分析当代 中国教育现状。
内容要点:
一、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二、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一、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1.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 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解:都具有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 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相统一。② 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两 方面协调发展。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
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1.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
A.泛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相关知识点: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结构
3.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检查和规定是(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这三个概念的辨析,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注意理解清楚。
教学目标应该是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体现出来的,而教育目的是规定培
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教育制度】1.学校组织的管理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总务管理。
2.教育制度的概念(1)狭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整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特点(1)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2)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是库姆斯和伊里奇。
5.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2)单轨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类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我国目前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颁布于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3)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4)壬戌学制颁布于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的是壬寅学制。
(6)“癸卯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特岗招教复习笔记(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
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6、教育制度的概念;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题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属于理想的范畴。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
教育目的还带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本身包含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它是由国家提出来的。
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完整的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就睡通常所说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是所培养人的身心素质结构,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
1949年我国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5.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它的内容有以下几点:1)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6.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
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无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主要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普、孔德、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就较好的体现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首先,我们培养的人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其他教育目的论
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注意到了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教育。
2)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3)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理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
7.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的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