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的稀缺与高校问的竞争

合集下载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当前的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教育公平、课程设置、学生压力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育公平问题1.城乡差距:在中国大地上,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较为显著。

由于资源不均衡分配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农村地区的学校往往缺乏一流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教学条件。

这导致了城市孩子相对于农村孩子更容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2.户籍限制: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对迁移人口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存在一定限制。

由于户籍所限,许多迁往城市工作的家庭无法在当地享受与本地学生同样或类似的待遇,这限制了迁移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改进建议: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并推动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学校任教。

2.放宽户籍限制:逐步打破户籍壁垒,让所有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同时积极推动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差距。

二、课程设置问题1.过重理论课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过重、太注重知识灌输的问题。

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记忆和死记硬背知识点,而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单一评价体系:现行的中考与高考制度往往只关注文化科目成绩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使得学校及家长过分强调分数和应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兴趣培养。

改进建议:为解决课程设置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教科书内容:减少无关紧要的知识点,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相关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技能考核及其他方式。

不过分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能力的衡量。

三、学生压力问题1.升学压力: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且热门专业竞争激烈,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教育经济学试题

教育经济学试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经济学标准预测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D.社会人口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A.个人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教育经济学17.教育的社会需求18.教育结构19.教育成本20.教育个人收益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稀缺资源总结范文

稀缺资源总结范文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稀缺资源问题日益凸显。

稀缺资源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或使用量的资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稀缺资源进行总结。

一、自然资源1. 水资源: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成为稀缺资源之一。

2. 能源资源: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消耗量的增加,其储量逐渐减少。

此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尚未完全普及,导致能源资源紧张。

3. 土地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土地资源稀缺。

4. 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生物资源稀缺。

二、经济资源1. 金融市场资源:金融市场资源的稀缺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的普及。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源逐渐稀缺。

2. 人力资源: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

高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3. 知识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稀缺性愈发明显。

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社会资源1.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2. 医疗资源: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医疗资源需求不断增加。

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3. 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严重威胁。

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3. 加大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4. 强化法律法规,加大对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摘要】高等教育资源在一些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高校招生情况存在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现状,探讨招生态势的严峻程度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改善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结论指出,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招生态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才能有效改善现状。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政策制定和执行,以促进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改善策略、案例分析、政策支持、发展方向、严峻态势、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不均衡现象,一些发达地区拥有大量优质高校资源,而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却面临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布不仅影响了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也制约了当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有关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本研究旨在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以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政策倡导和未来发展趋势,全面探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

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促进稀缺地区高校的招生工作,有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指的是那些相对偏远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因为历史原因或者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在这些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学生们往往面临着高考难度大、高校录取率低等问题。

他们很难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地区的发展进程。

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革建议,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就是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问题意义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指的是那些相对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校招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需要深入研究分析。

稀缺地区高校招生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由于高校资源有限,许多优秀的学生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流失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改善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招生情况,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深入研究高校招生政策对稀缺地区的影响,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高校招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解决当前教育不平等问题,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2. 正文2.1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现状分析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学校数量有限,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些地区往往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国家教改纲要给地方高校的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地方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干预过多,自主权不充分,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立以及事实上的行政化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主体地位;去行政化从1978年开始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迫使高校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模式。

一、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高等院校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计划经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和教育发展都纳入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的范畴,社会需求和教育供给都是由计划来决定。

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高等院校设置什么专业,开哪些课程,招多少学生,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这些都由国家计划来决定。

高等院校则严格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由于受到当时办学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是比较少的。

因此,人们称当时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

正是因为当时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只能实行供给制,高等院校处于这种社会环境当中,根本就不存在生源短缺,招不起生的困惑,也不存在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更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困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资源不再实行计划供给,而是由市场配置。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由计划来决定,而是市场说了算。

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先计划培养再提供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迫切需要高等院校能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

我国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全国高等院校一起发力,招生人数激增。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在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人,增幅达到42%。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分析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择校已成为家长们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择校的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相较于普通公立学校,很多名校和私立学校收费高昂,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择校收费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供需关系对择校收费的影响1.高质量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中国教育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一线和发达地区的名校普遍教育水平较高,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偏低。

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了为了追求高质量教育资源而选择择校的需求增加。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中的价格,因此,名校和私立学校会根据对其服务的需求设置较高的收费标准,以平衡供求关系。

2.教育补偿机制教育领域存在一种“教育补偿机制”,即“越好的学校收费越高”的现象。

这是由于在教育领域中,名校和私立学校往往具备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家长更愿意为孩子选择名校或私立学校,愿意承担更高的教育费用。

三、市场竞争对择校收费的影响1.学校间的竞争在择校市场中,学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学生和稳定招生规模,学校会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优势会反映在学校收费上,即高质量的学校往往收费较高。

市场竞争促使学校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2.家长的竞争除学校间的竞争外,家长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在中国家长心目中,选择好学校意味着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校,家长愿意承担较高的学费。

这种竞争意识使得学校可以在收费上提高价格,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四、政府政策对择校收费的影响1.政府管制为了保证公平和公正,政府会对教育市场进行一定的管制。

例如,限制学校收费标准、设立收费上限等。

这些政府政策的出台会对教育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学校不得随意提高收费标准。

浅析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浅析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浅析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末,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民办高校的竞争力问题,本文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对民办高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corepetence)这一概念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1989年《哈佛商监评论》发表的题为《与竞争者合作一然后胜利》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的,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则是指民办高校在灵活的办学体制下,以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为核心,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优质办学资源的获得能力。

只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才有可能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立足,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民办高校的现状1.高等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现状的压力由于大众化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面临新的竞争。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除函授教育、电视大学外,又出现了远程高等教育。

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必然是民办高等教育为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竞争。

2.来自公办高校的快速发展的压力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实力、经费保障,还是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

民办高校创办之初,只能选择公办高校不予关注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空间,以避免正面交锋和竞争,如: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历文凭教育等等。

但公办本科高校,随着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出台和收费限制放宽,都在积极拓宽高等教育领域,走多元办学之路,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得到发展。

这就使得公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和招生对象趋向相同,抢占教育市场的正面交锋、竞争不可避免。

3.社会偏见和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暂,社会、民众对民办高校认可程度低,并由于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民办高校受到了社会上的歧视,同时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公办高校一统天下局面,给人造成的思维定势,无论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如何,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其他领域之中,都还存在偏见,还不能与公办高校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同样公正的待遇。

教育资源的稀缺与高校间的竞争

教育资源的稀缺与高校间的竞争

教育资源的稀缺与高校间的竞争作者:李立民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大学从一个封闭的组织结构走向了开放的国际化发展空间并开始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竞争缘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它的分配方式。

高等教育市场的分割是大学竞争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刺激和强化大学之间激烈的竞争。

大学在竞争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教育资源经济全球化教育服务国际化竞争每所大学都是一个拥有完整结构的组织单位。

它们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从事科学研究以及生产相关的知识产品。

大学是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并承载着知识和文化的生产,加工和传播。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一切经济主体都运行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资源的稀缺性必将引起经济主体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竞争。

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性,二是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世界各国多数高等院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来自本国政府的财政预算。

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可以占到GDP的6%-7%,发展中国家一般低于4%。

有限的教育投入迫使高校为补充财政收入而展开的竞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调离可能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智力资源上的重大损失。

教育资源的稀缺不是高校间竞争的唯一条件。

与稀缺的资源相伴随的还有资源配置方式。

调节高校的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

市场机制是把市场的元素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如价格,需求,和服务等。

行政机制是通过权力关系和地位来配置教育资源,比如,行政级别,隶属关系,命令文件等形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竞争场”,在行政机制的作用下也会形成一个“权力场”。

“竞争场”与“权力场”共同发生作用可以形成一个调节资源配置的混合机制。

完全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完全的行政调节机制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多数国家对高等教育都通过混合机制实现对高校资源的配置。

这样,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市场环境外,政府以及它的行政职能部门对大学活动的影响往往更具体和直接。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问题研究

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问题研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校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政资源等方面,其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本文将对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

首先,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高校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教师和教学设备的供给量并没有相应增加。

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一线城市的高校资源相对充裕,而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则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尤其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和实验室,往往只集中在一些著名高校中,其他学校难以享受到类似的设备和实验室条件。

其次,高校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由于教育资源的供给量有限,各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愈加激烈。

一些名校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一些普通高校则处于较弱的地位。

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不仅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也影响到了学生的选择和就业。

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名校,而对于一些普通高校,录取率和就业率会相对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应对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稀缺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在高校间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能够更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师、图书馆资源、实验设备等。

同时,政府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鼓励高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和联合培养学生等措施,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其次,需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持,加大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资源的多元化和优质化。

这样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现象,减少高校间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此外,高校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竞争力。

《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1、政治环境分析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一方面提出减负的要求,禁止公立学校开办各种补习班;另一方面,十七大报告又再次强调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上对公立学校开办课外补习班的禁令为第三方课外辅导机构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目前,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对资本、啊不能学门槛等方面均没有严格的限制,导致了市场上此类辅导机构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分散、竞争自由,为有实力的领先企业整合提供了市场、引领行业发展的机会。

2、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其中绝大部分用户是用于课外辅导的教育培训中。

可见,中国家庭对教育方面的重视度非常高。

这位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3、社会环境分析(1)升学压力日益严重。

由于升学制度的影响和重点教育资源的稀缺,由高考自上而下的升学压力带来了学生间的激烈竞争。

(2)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重视。

“学而优则仕”,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重要出路。

家长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使孩子获得更多好的学习机会。

(3)学历对就业的影响。

学历影响就业的机会,也决定了收入高低。

家长为保证孩子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首先要保证孩子能收到更好的教育。

4、技术环境分析教育培训互联网化进程的加速,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业特点分析1、高层次的培训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中国培训市场上,中、低层次的培训仍然是主流中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其中近80%的人参加的仍是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

2、自新东方上市后,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海外挂牌上市在xx年出现高潮至xx年7月15日已有11家教育机构上市。

具体机构名称见下表:表111家在美上市公司概况(数据采集时间:xx年11月)《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中关于外语培训市场的调查显示,少儿英语培训需求十分旺盛,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托福、雅思等应试考试紧随其后。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招生情况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等教育系统,高校招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依然比较稀缺,高校招生情况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高校招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现状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丰富,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问题。

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高校资源相对较少,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难以进入理想的高校。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部门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1. 招生指标不足问题:由于高校资源紧缺,一些地区的高校招生指标很有限,无法满足本地区学生的需求。

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也很难获得进入理想高校的机会。

2. 教育质量不高问题:在资源匮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落后,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一些优秀的学生不得不放弃在本地就读高校的机会,选择到其他地区就读,导致了人才流失的问题,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 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相关投入,提高该地区的高校招生指标。

2. 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的建设和改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的建设和改善,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条件。

3. 建立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该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留在本地区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经济学重点总结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

下面将对教育经济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有:1.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因此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2. 教育效益和成本关系:教育应该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教育经济学中的效率和公平: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也要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内容:1. 教育需求和供给:分析教育需求的特点、规模和结构,并与教育供给进行比较。

2. 教育成本和效益:研究教育的各项成本和效益指标,评估教育的经济效果。

3. 教育投资和财政支出:分析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分配情况,以及财政支出对教育的影响。

4. 教育市场与竞争:研究教育市场的运行机制、竞争程度和规模。

5. 教育公平与效率:探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三、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1. 人力资本理论:指的是教育对于个体的经济价值,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越大,对个体的收入和就业率产生积极影响。

2. 教育的外部性:教育除了对个体自身产生影响外,还对社会产生积极外部效应,如提高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

3.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教育资源配置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进行权衡,追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4.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研究不同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以及投资回报率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四、教育经济学的政策应用1. 教育改革:基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制定教育改革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2. 教育经费分配:根据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3. 教育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竞争力和效率。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生们的发展和才能的培养。

以下将从课程设置、学生压力以及师资不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课程设置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整体课程设置偏重文科而忽视理科,这导致了学生对于理工类知识掌握不足。

另外,在校园内也缺乏开设艺术和音乐等综合素质培养的科目,使得学生往往只注重应试功利性知识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

2. 学生压力过大高考是中国传统教育系统里最为严峻和紧张的考试之一。

由于人口众多竞争激烈,在普通高中阶段就开始备战高考,并付出巨大努力去迎接“千军万马”的挑战。

这样经历长时间牺牲与奋斗后有少数人进入自己喜欢专业但还有很大比例投档失误类型混入到特定专业种甚至未录成造成无法达到本专业要求情况并且可能影响到专业命运。

这种压力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失去了充分发展其他能力和个性特点的机会,导致高考成绩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3. 师资不足尽管我国教师总数众多,但优秀教育资源仍然相对稀缺。

一方面,部分地区偏远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质量上存在缺陷;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选择从事教育行业的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在整体师资素质上存在局限性。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以上所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观念转变缓慢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主导着中国教育系统,并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可和依赖于这种模式下取得成功方式观念,重视琐碎知识记忆与实际技能培养程度未友好协调匹配结合等现象同时进入职场还要接受各大政府或州市省全额出手进修,如果议题是从属公务员則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通过合头合尾速签卦刷掉的任务,是造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我国,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城乡之间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和名校群体,致使一些基层学校无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

这导致了学生们失去获得全面、平等教育的机会。

从资源稀缺的角度谈我国高校间交换学习的重要性

从资源稀缺的角度谈我国高校间交换学习的重要性

4 优势 教育 资源分 布 的集 中性 , 导致 全 国高 校生 . 直接 源选 择 的不平衡 由于 我 国名 牌重点 高校 、 点学科 与教 育界 高端 人才 重 都集 中分 布于经 济发 达 的大 都 市 , 这种 优 势教 育 资 源 ( 包 括各 种软 、 件环境 ) 硬 分布 的 集 中性 , 接 导 致 成绩 优 秀 、 直 综合 素质 高 的考 生在 填报 志 愿 时 趋 向于 拥 有优 质 教 育资 源 的高校 , 而造成 优秀生 源 由于资 源的不 均衡 而形 成高 进 校选 择 的不均衡 。此 外 , 于历 史 及现 实 条 件 的影 响 , 由 重 点 高校招 牛遵循 生源本 地化 的潜规则 , 进一 步加 剧 了生源 分 布 的不 平衡 。 综 f 述 , 国高等 教育 资 源 在地 区之 间 、 所 我 高校 之 间 存 在棚对 的差异 性 分 布 。而 这 种 状况 的存 在是 由包 括 国 家教 育政 策存 内的很 多方 面的原 因造成 的 , 中最重 要 的 其 个原 因就是 由于各 种 优质 资 源 的稀 缺 性 而导 致 的 各地

由此 可 知 , 国高端 人才 地 区分 布 不平 衡 , 我 高端 教育 界人 才分 布集 中倾 向于发达地 区 和大型省 会级 城 市 , 同 在 地 区又 集 中分 布于 国家知 名重点 学府 。 表 1 各 类 国家重点 学科 总数前 十名


我国 高等 教 育资源 分布 现状
第 9卷
第 3期
漯河职 业技术 学院学报
J un lo o eVo ain lT c n lg olg o r a fLu h c t a e h oo y C lee o
Vo . No. 19 3

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教育资源不均衡目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

首先,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师资短缺和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城市学校通常拥有更多的经费和资源投入,提供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农村地区往往陷入了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匮乏等困境。

此外,在学校内部同样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况。

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名额紧张导致了严重竞争现象,尤其是高考制度背景下,名校成为了稀缺资源,而许多普通学校却面临着师资不足和教育条件差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管,并采取措施减少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和师资培养计划。

同时,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名校与普通学校资源共享、优化师资配置。

二、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另一个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分数。

长期以来,在高考制度驱动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忽视了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种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首先,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大量作业和额外辅导使得孩子们承受着沉重压力,无暇参与其他活动及发展自身特长。

其次,在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取代了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点可以独立灵活运用的能力不足。

再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加大了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单纯追求分数的理念。

可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实际能力、创造力的考察,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途径。

同时,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大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大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大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在享受教育资源丰富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从经济压力、就业竞争、心理健康等角度讨论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一. 经济压力首先,面对日益增加的高额学费以及生活费用,许多大学生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不少家庭需要为子女上大学付出巨额资金甚至贷款支持子女完成求知之路。

此外, 大部分地区汇毕业后找工作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其还款需求可能导致负债增长,这使得他们陷入“钱荒”或者背负沉重债务。

解决方案:首先是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收费制度监管, 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其次, 学校可以设立更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分担负担。

此外,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争取获得一些额外的经济支持。

二. 就业竞争当前,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而可供他们选择的职位有限。

不仅如此, 对于很多专业来说,求职者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胜出。

由于职位数量相对稀缺、要求较高,许多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和失望。

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教育部门应该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培养方式,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并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 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并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

另外, 学生本人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术研究等都可以积累经验和展示个人能力。

三. 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许多大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考试压力、未来就业焦虑以及人际关系等都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环境中,一些大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甚至是情绪失控的情况。

解决方案:大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服务,设立更多的专业辅导团队,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内卷时代的几点思考

内卷时代的几点思考

内卷时代的几点思考一、引言近年来,“内卷”一词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内卷时代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人们在教育、职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导致普遍的焦虑、不安和失落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内卷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以寻找应对之策。

二、内卷的成因1.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们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这种竞争压力推动着学生们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各种技能,以争取更好的机会。

2.社会评价的单一性:社会对个体的评价往往以学历、职位、收入等为主要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高职位和高收入,从而加剧了内卷现象。

3.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卷现象的形成。

三、内卷的影响1.心理压力:内卷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们长期处于焦虑、不安和失落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社会不公:内卷现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使得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教育异化:内卷时代使得教育背离了其本质,过于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教育的异化。

4.人才浪费:内卷现象导致大量人才被浪费,很多人为了追求高学历和高职位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应对之策1.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社会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以学历、职位、收入等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将有助于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将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

3.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升学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置 。
这样 ,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市场环境外 , 政府 以及它 的行政 职能部 门对大学活动 的影响往往更具体和直接 。政府可 以选 择参与大学管理 的程度。 比如美 国教育部的职能主要有四点 ,
是制定有关教育 的联邦财政资助政策 ,管理这些资金 的分 配 和使用 ; 二是收集关于学校 的信息和督察关 于学校 的研 究 , 并将这些信息传播给教育工作者和公 众 ;三是找 出教育 中的 主要议题和 问题 , 并 在全 国范 围内引发关注 ; 四是执行联邦法 律, 禁止收到联邦资金之项 目和活动 中的歧视 , 确保每个人平 等接受教育 。 在中国 , 高校在市场环境中更 多情况表现 出的是 个行政机构 的特征 。 在 中国, 当大学的市场经营行为和行政 利益发生冲突时 , 市 场行为要服从于行政力量。 这也使得 中国


的大学在管理机制和组织文化方面更像一个 行政机构 ,而非 学术 团体 。 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以及 高校 在市 场和行政 的共同作用下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8 . 所形成 的办学特点使我们有 理由归纳 出高校之 间的竞争与公 [ 2 ] 基于知识观 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 毛亚庆 , 吴合文著. 司之间竞争的区别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 0 1 0 . 2 1 ) 对于公 司而 言 ,竞争行 为的更 大意义在于获得利益 。 [ 3 】 刘念才 J a n S a d l a k主编. 世界一流大学: 战略. 创新. 改 获利是公司运营和制定战略的根本 出发点 。在公 司间竞 争的 革[ M]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 社, 2 0 0 9 . 2 9 . 过程 中价格 、 需求、 供给、 垄 断等 竞争元素是影 响竞 争结果 的 [ 4 ] 李立 国, 大学 竞争特性探析/中国人 民大学教育 学刊. 0l1 № .2 . 主要因素。而大学之间竞争有可能沿着非市场 的途径展 开或 2 者 围绕权力关系运作。 2 ) 公司之 间竞争 的最终 目标是垄 断市场 , 或者 占有 大部 分市场份额 。每个经营主体都希望 自己的产 品能拥有更 多的
百家论 坛

教育资源的稀缺 与高校 问的竞争
李 立民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摘要: 中国确立 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 大学从一 个封 闭的 组织结构走 向 了开放 的国际化发展 空间并开始 面对激烈 的竞 争环境。 竞争缘于教 育资源的稀缺性和 它的分配方式。 高等教 育市场的分割是 大学竞争 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和教 育服 务 国际化 的外部环境不 断刺 激和强化 大学之 间激烈 的竞争。 大学在 竞争 中不断调整 自己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 教 育资源 经济全球化 教 育服务 国际化 竞争

客户并获得更 大的竞争优势 , 最终主导整个市场。 高校间的竞 争的最终 目标是形成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而不是垄断 。 3 ) 大学之 间竞争 的本质体现了非价格竞争 的特点。为了 在竞争中取胜 ,公 司往往采用降低或者提高价格 等手段作 为 自己的营销策 略。而在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上高校很少采用价 格手段吸引学生 。 . 4 ) 大学 之间展开竞争 的最终受益 可能会在一个 相 当长 的时间里得到体现 , 因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的受益程度 , 知识 和能力的转化过程 , 实践经验 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较长 的时间。 资源的稀缺性 引起 了大学之间为争夺 资源展开 的竞争 。 与此同时 , 竞争将导致 资源分配 的进一步不平横。 高等教育 市 场的分割是大学之 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 可以分出下列几种高等教育服务市场。 1 )按照地区划分 , 可 以分为 国际教育服务市场和 国内教 育服务市 场。在 国际教育市场和国内教 育市场上都存在着高 校地区发展不平衡 的问题 。 2 )按 大学市场和 国内一般大学市场 。经 济全球化 和教育 国际化给各国学生提供 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 大学接受高等教 育的可能性 。 3 )按照大学 办学主体的性 质 , 可 以分为 国立大学市场 和 民办大学 市场 。世界很多国家民办或者 私立 大学 的发展速度 已经超过 了国立大学的发展速度。 高等教育 大众化 ,经济的全球化和教育服务 国际化 的发 展趋势不 断地强化和推动着各所大学为吸引更 多的教育教学 资源而展 开的激烈竞争 。“ 全球化” 和“ 国际化” 是两个不 同的 概念 。 “ 全球化 ” 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 , 世界各 国都 在不同程度的或者 主动或是被动的接受 经济“ 全球化” 。教育 服务“ 国际化” 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 重要表现 。 此外 ,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国内高校排名也在不断地刺激 竞争的激烈程度 。 世界和国内的大学排名教授 的数量 , 拥有博 士学位的教师数量等一些硬性的指标更 让大学不 断调整 战略 招聘到世界级 的优秀人才。 为发展本 民族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为 了创 建世界级 的一流大学 ,各国也 纷纷 制定 出了适合本 国的 战略规 划和激励 措施 , 比如德 国的“ 卓 越计划 ” , 中国 的“ 2 1 l 工程” 和“ 9 8 5工程” 等等 。 因此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大学作为办学主体 面对 的是激 励竞 争的外部环境 。 竞争缘于资源的稀缺和它的分配方式 。 大 学之间的竞争不 同于公司或者企业 间的竞争 ,这是 由于教育 领域的特殊性 和高校的办学特点决定的。竞 争将进一 步导致 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高等教育市场的分 割是 大学竞争 的必然 结果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经济全球 化和教育服务国际化 的发展 趋势不断刺激和强化大学之间的竞争 。 参考文献 : [ 1 ]高等教 育国际市场 :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 李梅著. 上
每所大学都是一个拥有完整结构的组织单位 。它们 向社 会提供教育服务 , 从 事科 学研究 以及生产相关的知识产品 。 大 学 是教 育 、教学 和科研活动 的基本单位并承载着知识 和文化
的 生产 , 加工和传播 。
按 照经济学 的理论观点 ,一切经济主体都运行在一个资 源有 限的条件下 。资源的稀缺性必将引起经济主体为争夺资 源 而展 开竞争 。 高等教育资源 的稀 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 教 育经 费投入 的有 5 艮 . 陛, 二是智力 资源 的流动性 和不 稳定性。 世界各 国多数高等 院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来 自本 国政府 的财 政 预算 。发达 国家 的教育投入可 以占到 G D P的 6 %一 7 %, 发展 中国家一般低于 4 %。 有限的教育投入迫使 高校为补充财政 收 入 而展 开的竞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调离可能对于一所大学 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智力资源上的重大损失。 教育资源 的稀缺不是高校间竞争的唯一条件 。与稀缺 的 资源相伴随 的还有资源配置方式。调节高校的资源配置方式 有 两种 : 市场机制和行政 机制 。 市场机制是把 市场 的元素为资 源配置 的主导 因素 , 如价格 , 需求 , 和服务等 。 行政机制是通过 权力关 系和地位来配置教育资源 , t : k  ̄ t n , 行政级别 , 隶 属关 系 , 命令文件等形式 。 在市场机制 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 竞争场” , 在行政机制 的作用下也会形成一个“ 权力场 ” 。 “ 竞争场 ” 与“ 权 力场 ” 共同发生作用可以形成一个调节 资源配置 的混合机 制。 完全 的市场调节机制和完全的行政调节机制都存在各 自的不 足 ,多数 国家对高等教育都通过混合 机制实现对高校资源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