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胸痹心痛的中医病机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细目一胸痹证治要点一胸痹病机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脉见寸微尺弦,微脉见于寸口,可知上焦的阳气虚衰;弦脉见于尺部,可知下焦的阴寒痰浊壅盛,上虚则阴寒痰浊自下乘之,阻闭胸阳故见胸痹心痛。
由于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便乘虚而居于阳位,故导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不通则痛,故云“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要点二类证鉴别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阴邪阻滞,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所致。
阳微阴弦中阴弦是为尺脉弦,尺脉主下焦,脉弦主阴寒太盛,痰浊内停。
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主上焦,微脉主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血痹者其病机是阴阳倶微,营卫气血不足。
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
要点三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病因病机:寸口沉取而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是中焦(胃)有停饮,阴寒内盛之征;上焦阳虚,则痰饮上乘,以致阴邪停聚于胸中,故有此种脉象。
病机皆由“阳微阴弦”,阳虚邪闭而成。
阳虚邪闭,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胸背痛而短气;胸背之气痹而不通,势必影响肺气不能宣降,故喘息咳唾。
证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是胸痹病的主证,而其中“胸背痛,短气”是辨证的关键。
辨证:上焦阳虚,痰饮上乘,胸阳痹阻不通。
治则: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
要点四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痰湿壅盛,阳气不伸,胸阳闭塞,可见胸中痛剧;阳气不达四肢,见四肢逆冷。
证候:胸中痛剧,四肢逆冷,尚可见舌淡苔白而滑,脉象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或紧细而急。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三期论
水 , 口入 , 由 由膀 胱 出 , 气 布 散 之 , 气 渗 利 之 , 肺 脾 肾气 蒸 化 之 , 是 以泻 而 不 留也 。此 水 不 留 , 无 饮 邪 矣 。人 身 津 液 之 水 , 于 肾 则 生
中 , 居 胞 室 , 气 而 上 布于 肺 经 , 为 津 液 。津 液 散 布 , 不 凝 寄 随 是 则 结 而 为 痰 矣 。上 焦 血 虚 火 盛 , 炼 结 津 液 , 聚 成 痰 … … 胃为 燥 则 凝 土 , 气甚 , 津 结 为痰” 燥 则 。另 外 , 失 疏 泄 , 气 郁 结 , 机 不 肝 肝 气 畅 , 不 布 津 , 液 停 聚 , 生 痰 浊 。外 邪 犯 肺 , 气 郁 闭 水 道 不 气 津 亦 肺
以推 动 血液 , 虚 不 能 充 盈 脉 络 , 失 所 养 , 荣 则 痛 。肺 为 气 血 心 不 之 主, 肾为 气 之 根 , 主 血 脉 , 主 气 , 百 脉 , 血 脉 气 相 互 依 心 肺 朝 心
胸 痹 的 发生 与 禀 赋 不 足 、 老 体 虚 、 气 外 侵 、 食 不 节 、 年 邪 饮 情
志 失 调 等 多 因 素有 关 。其 病 机 以正 气 亏 虚 、 水饮 、 浊 、 瘀 、 秽 痰 气
上 下 , 处 不 到 ” 若 脾 胃运 化 失 职 , 津 液 输 布 异 常 , 主 宣 无 。 则 肺 发 , 调 水 道之 职不 行 , 敷 布 津 液 障 碍 , 阳衰 微 , 能 主 水 液 通 则 肾 不 气化 , 以调 节 津 液代 谢 的 平衡 , 胱 及 三 焦 气 化 不 利 , 湿 不 化 , 膀 水 生 成 水 饮 痰 浊 。因 此 痰 的生 成 是 由于 肺 、 、 、 胱 、 焦 功 能 脾 肾 膀 三 失 调 所 致 。如 唐 容 J [ 日 : 痰 饮 者 , 之 所 聚 也 , 身 饮 食 之 I3 I3 “ 水 人
第16节 胸痹心痛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止痛。以手少阴心经、足少 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心俞 肾俞 神门 太溪 三阴交 内关 随证配穴 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 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 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其他疗法] 耳针 以心、小肠、交感、皮质下为主.辅以缘 中、肺、肝、胸、降压沟、枕。强刺激。每次选3—5 穴,留针1h,隔日1次。 [医案举例] 患者,男,54岁。1954年发现高血压病,1963年后经 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丁波普遍低平。二级 梯运动试验阳性。1968年后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
第十六节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 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症状的心脏 疾病。以中、老年发病者居多。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亦可发生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 年老体虚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 滞、血瘀、痰阻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 肾亏虚,心胸失养。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 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 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 阙为心之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合用可振奋 心阳。配太渊、丰隆以 圈 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 得展、气血通畅。 4.心气虚弱 症状和体征 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促, 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恍白,舌淡或 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 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 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治法 补脾益气,养心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症状和体征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 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 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证候分拆 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尤 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 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手 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 阴郄 部郄 心俞 膈俞 巨阙 腹中 随证配穴 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 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 取气会胞中,血会膻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及治疗分析
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及治疗分析摘要:心血管类疾病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冠心病属于最为常见病症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需划分到“胸痹心痛”的范围中,存在有一定治疗难度,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从临床接诊可见,多数患者属于气阴两虚兼血瘀型,致病机制较为复杂。
本次研究就主要对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及治疗进行分析。
关键词: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治疗心血管疾病属于临床发生率较高的病症类型,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可知,脂质代谢异常,导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内皮逐渐形成斑块为导致该症的主要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与“胸痹”、“心痛”症状相似。
气血营养失调以及血瘀、情志等均属于胸痹心痛的致病机制。
在临床治疗中更需要结合患者的致病机制开展针对性治疗。
1 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分析祖国医学则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基础称为心气,心脏所主之血为心血,维持着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功能失调为导致该症的主要原因。
患者主要呈现为阴、气、阳之虚,表现为痰浊、热邪、气滞。
患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体质较弱,外邪侵袭、劳逸失度、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胸阳痹阻,血气运行不畅,最终导致病症[1]。
结合临床接诊可以分析,随着人体年龄增加,身体各个脏器功能均存在有不同程度衰退的情况,气阴在中年后呈现出持续降低趋势。
胸痹心痛多出现在中老年阶段,由此可见病症的诱发和人体气阴亏虚存在有密切联系。
气属于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旦出现气虚症状,则会直接影响到机体正常血液运行,出现血脉闭塞等症状。
阴虚则导致患者无生气,间接加重气虚症状。
胸痹心痛存在久治不愈的特点,因患者多为年老体弱,在病症长时间影响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血淤阻[2]。
冠心病心肾同源治疗在临床保持有较高的使用率,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阳心气在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方面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①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 30min,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②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1.2 鉴别诊断1.2.1 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2 悬饮悬饮之胸痛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史。
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可痛引左肩背和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变化时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1.2.3 真心痛真心痛之胸痛剧烈,甚则疼痛持续不解,休息或服用药物后不能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危重症状。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进展
根据患者 的临床症状 、 舌苔 脉象 , 大多数 医家认 为胸 痹心 痛 可分 为以下几种证 型 : 心气虚损 、 阳不振 、 阴不 足 、 心 心 痰浊
1 红花 1 g赤 芍 1 、 5 5、 5 降香 1 g治 疗 , g 5) 临床症状 总有效率
分别为 9 , 9 .%;冠心病心绞痛 总有效率分别 为 8 . 1 %、2 4 7 8 %、 3 8 , 心 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 4 ,%、78 并且通 过血液流 99 %, 45 4 .%, 变学 、生化指标 和准分子 水平 的血 管活性物 质等各方 面的观 察, 印证“ 因湿致瘀 ” 的学术观点。 颜德馨【 8 】 治疗冠 心病 临床用药 的规律可归纳 为 : 重气血 、 温心 阳、 宗升 降、 达后天。 22 古方 、 , 基本方加减治疗 关于冠心病 心绞 痛的治疗 ,
法。 2 辨证 论 治
历 代 医家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调畅气 机 、 气止 痛 、 如 行 化痰 泄
浊 、 络止 痛 、 经散寒 、 活 温 活血祛瘀 、 通脉 止痛 、 益气 温阳 、 益气 养 阴等。近年来 , 多学者师承前人 , 许 运用古方 、 基本方加 减治 疗, 在临床应用 中取得较好 的疗效 。 代表方剂有补 阳还五汤 、 血
证论治为原 则, 采用内服中药法 , 大宗病例进行 了临床观察 , 对
探讨出了胸痹心痛 的辨证论治规律。 梁秀香嘴 本病分为 7型 :
心血瘀阻型以血府逐 瘀汤加减( 组成 : 当归 、 红花 、 牛膝各 1 , 0g 赤芍 、 川芎各 6 , 桃仁 1 , g 2g 柴胡 、 炙甘 草各 3g ; )寒凝心 脉型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机认识
子汤 、 六一散化裁 , 结果心绞痛 总有效 率为 9 . 53 %。秦鉴等同 则 根据南方人地理气候 等关 系 , 临床上冠 心病中痰湿痹阻型较多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
胸痹心痛中医病案(实用版)目录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2.病案介绍3.病案分析4.治疗方案及效果5.结语正文【1.胸痹心痛的中医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紧缩感,甚至疼痛放射至肩背、手臂等部位。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由气滞、血瘀、寒邪、痰湿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疼痛。
【2.病案介绍】患者,男性,45 岁。
主诉:反复发作胸痛、胸闷 1 年,加重 1 周。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症状加重,发作频繁,每晚发作 1-2 次,疼痛剧烈,伴汗出,需含服速效救心丸方能缓解。
【3.病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脉象,诊断为胸痹心痛。
结合患者病程及症状,分析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患者长期劳累,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
【4.治疗方案及效果】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桃仁 15g,红花 15g,当归 15g,生地黄 15g,川芎 10g,赤芍 10g,柴胡 10g,枳壳 10g,桔梗 10g,牛膝 15g,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 1 剂。
患者服药 7 剂后,症状明显缓解,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舌质紫暗,脉弦涩。
上方加减,继续服药 14 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舌质转红,脉弦。
后续随访 3 个月,症状未再发作。
【5.结语】本案例中,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胸痹心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
辨治胸痹心疼的几点领会(1)【纲要】胸痹心疼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其常见。
胸痹心疼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其亲密。
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疼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项选择阴阳相当,相辅相成的药对,而且着重灵巧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重点词】胸痹;心疼;辨证论治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疼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到现在已成系统而日臻完美。
细品先哲诸家阐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
笔者不揣鄙陋,联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领会总结以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以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向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切合。
胸痹心疼病证的发生,第一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虚弱,气血阴阳亏虚等;此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为要。
其次邪气对疾病发辗转归亦有必定影响,如阴寒呆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此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可以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
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
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其实是经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保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
故胸痹心疼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气等症。
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疼发生的重要原由。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疼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而,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疼者,以其阴弦故也。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一、概述胸痹: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症,由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痹阻引起。
心痛:以心前区及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由上焦阳虚,阴邪逆于心胞络所致。
短气:属胸痹心痛中的伴发症。
合篇意义:病机均为阳虚寒盛,其病位在胸中,在病变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二、病因病机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病因病机:上焦阳虚,阴寒上乘,胸阳痹阻阳微阴弦:阳微---寸脉微---上焦阳虚阴弦---尺脉弦----下焦阴寒痰浊内盛三、胸痹证治(一)主要脉证主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3)病机:上焦阳虚,痰饮上乘,痹阻胸阳临床表现:喘息咳唾:痰浊上乘,肺失肃降胸背痛、短气: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寸口脉沉迟,关上小紧数:上焦阳虚,中焦寒饮内盛治法: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方药:栝楼薤白白酒汤全栝楼:涤痰散结以开痹薤白:通阳下气白酒:温通血脉,以行药势(二)重症证治胸痹,不得卧,心病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4)病机:痰饮壅盛,阳气痹阻临床表现:喘息咳唾→不得卧----痰涎壅盛,气逆较甚胸背痛短气→心痛彻背---阳气痹阻,波及心脉治疗:通阳散结,逐饮降逆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栝楼薤白白酒汤加半夏半升:增豁痰降逆之功;增白酒至一斗:以助通阳行痹之功。
(三)急症证治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7)病机:寒湿相搏,胸阳痹阻临床表现:胸痹主症,痛甚痛急,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伴四肢拘急疼痛等症治法:温阳散寒,除湿宣痹方药: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化湿宣痹炮附子:温阳散寒(四)轻症证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6)病机:饮阻气滞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饮邪偏盛:宣肺化饮——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偏重:行气化饮——橘枳姜汤(五)虚实异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转归与预后
缓解、控制、好转
胸痹心痛
恶化
真心痛 晕厥、猝死
转危为安
合并水饮凌心射肺
胸痹心痛· 预防与调摄
1、适度休息 2、情志 3、饮食 4、大便 5、保暖 6、监护
复习题
1、胸痹心痛与胃痛如何区别? 2、简述胸痹心痛的证候特征及真心痛的特点。 3、何谓“胸痹心痛”?如何诊断胸痹心痛?
标实
(发作期)
痰浊 气滞、寒凝
瘀血
胸痹心痛· 诊断
1、主症 2、发病特点 3、诱因 4、辅助检查: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运动试验心电图 心功能测定
胸痹心痛· 鉴别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与胃痛鉴别
胃 部 性 位 质 上腹部 胀痛 长 痛 胸痹心痛 左胸或膻中 闷痛为主,可有隐 痛、刺痛、灼痛、 胀痛 短暂
饮食不当 脾胃受损 脾胃气虚 脾失健运 痰湿 上犯心胸 气机不畅
清阳不展
痰瘀交阻 气血运行不畅
心 脉 痹 阻
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脾虚气结 肝郁气滞 痰 气滞痰浊瘀血交阻 心脉 痹阻
忧思 郁怒
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4、寒邪内侵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易甚,神倦怯寒, 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水饮上凌 真武汤 心阳不振 兼寒凝 兼气滞血瘀 心肾阳虚 欲脱欲厥 亡阳 合肾气丸 四逆加人参汤 参附龙牡汤 加山萸肉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I.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
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
”《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
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
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
古代中医对胸痹病机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胸痹病机的论述胸痹这个病,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紧,仿佛心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
古代中医对这个病的看法可是颇有深度,简直就像一场博大精深的探讨。
想象一下,古人坐在竹椅上,捧着草药,像个哲学家一样思考。
这胸痹,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还有痰湿等等,真是一道“八珍汤”似的组合。
这些因素在一起,就像聚在一起的霹雳手,个个都是能打的,分分钟把你的心口捏得紧紧的。
说到气滞,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心里憋屈得难受。
有时候压力大了,工作上小烦恼一堆,情绪一旦起伏,就像坐上了过山车。
胸口的那种压迫感,简直让人想大喊一声:“谁来救救我!”而在中医看来,气滞就像是一条被堵住的河,水流不畅,自然也就没法滋养周围的草木。
这时候,中医就会用一些行气的方子,比如香附、川芎这些药材,帮助你把那堵在心口的“水”给疏通了。
就像把厨房里的水管疏通了一样,畅通无阻,心情也就能跟着好转。
咱们聊聊血瘀。
这可不是说流血,而是血液运行不畅。
想象一下,你的心脏像个小马达,本该飞速转动,可一旦被“堵”了,就像慢速播放的录像带。
这时候,你的胸口就会觉得沉甸甸的,甚至连呼吸都觉得费劲。
古代的中医师傅们可聪明了,他们用活血化瘀的药材,比如丹参、红花来帮你“开路”。
就像打通了交通堵塞,血液畅行无阻,身体也会渐渐恢复生机。
再说说痰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痰湿就像是那些叨叨絮絮的小麻烦,没完没了,根本甩不掉。
它在你体内盘踞,就像一只懒洋洋的猫,不愿意离开。
痰湿可真是个“无声杀手”,让你觉得胸口闷得厉害,有时候甚至会咳嗽不止。
古人用白术、茯苓这些食材,轻松搞定痰湿问题。
就像给你的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清清爽爽,没了杂物,心情也就随之舒畅。
所以说,胸痹这病,虽然听上去挺可怕,但其实中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来对付它。
它们不仅关注症状,更注重内在的和谐。
好比养花,光有漂亮的花朵,还得有肥沃的土壤。
只有土壤好,花才能盛开。
中医讲究的就是这种内外兼修,深得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 :邪在心 , 篇 “ 则病 心 痛。 《 问 ・ 气 法时 论》 “ 病 ”素 脏 :心
者, 胸中痛 , 支满 , 下痛 , 背 肩胛 间痛 , 臂 内痛 。 于主导地位 , 胁 胁 膺 两 ” 所以《 素问 ・ 痿论》 : 心主 身之血脉 。血 液 说 “ ” 《 灵枢 ・ 厥论 》 还说 :真心痛 , “ 手足青至 节 , 心痛 甚 , 旦发夕 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 3 个条件 : 首先 , 脉管 必须通畅 ; 死, 夕发旦死 。汉代张仲景在《 ” 金匮要略 ・ 胸痹心痛短气病 其次血液必须充盈 ; 第三 , 心气 必须充 沛。有 了这 3 条 个 脉证治》 中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 并做 了专 门的论述。“ 胸 件 , 血液就能在全身正常的运行 , 三者缺一 , 都可发生病变
聚 , 阻脉络 , 痰 脉络不 通 , 发而为痹 。③ 风寒外 束 , 失宣 肺
肃, 胸阳不展 , 血行 不畅 , 亦可诱发胸痹 。 122 脾病及心 .. 脾主运化升清 , 为气血生化 之源 , 后天
或怫 郁气逆 , 伤其肺 道 , 则痰凝气结 ; 或过饮辛 热 , 其上 伤 焦, 则血 积于 内, 闷闭胸痛矣。 而到 了现代 中医的胸痹 而 ” 心痛 已基本与西医 的冠 心病病 名对应。在 治疗上 历代 医
家 或 宣 痹 通 阳 , 芳 香 温 通 , 补 益 心气 , 滋 阴 清 热 , 或 或 或 或
12 他 脏 及 心 .
12 1 肺病及心 ..
肺主气 , 司呼吸 , 调水道 , 通 宣发肃降 ,
朝 百 脉而 主治 节 。联 结 心肺 两 者 之 间 的 中 心 环 节 , 要是 主
积于胸中的“ 宗气 ” 宗气 具有 走息道而 司呼吸 , , 贯心脉 而 行气 血的功能, 灵枢 ・ 故《 邪客》 :宗气积于胸 中, 云 “ 出于喉 咙, 以贯心脉而行 呼吸焉 。肺病 及心主要体 现在 : ” ①肺 气 虚, 宗气不足 , 以致 心气不足 , 气为 血帅 , 气虚行血无 力 , 发
是三 者 杂 至 合 而 为 痹 。他 脏 及 心 也 无 非 是 通 过 这 三 方 面 膂。 明代《 因脉治 ・ 痛论》 出 :歧骨 之上作 痛 , 为 来影 响心 主血脉的生理 功能 , ” 症 胸 指 “ 乃 以至心脉不荣不通而发为胸 胸痛 。 “内伤胸痛 之 因, ” 七情 六欲 , 动其心火 , 及肺金 ; 痹心痛 。 刑
030 ) 600
【 关键词 】 冠状动脉疾病 ; 心脉痹 阻; ; 胸痹 真心痛 ; 中医病因 ; 中医病机 【 1 , l 5 el  ̄ R 8 0N 黝 鞠. 【 4 茹 A 【 鳍 艘 一 娼 矧 一 啷
胸痹心痛是指 以膻 中或左胸 部发作性 憋 闷疼痛为 主 功能为主血脉而藏神 。心 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 动血液 在脉 要表现 的一种病症 , 当于西医的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 相 脏病 ( 以下简称冠 心病 ) 心绞痛 , 重者相 当于心 肌梗死 , 其 当属于真心痛范 畴。随着现代社 会生 活方式及 饮食结 构 中运行 , 流注全 身 , 挥营养 和滋润作 用。心 和脉直 接相 发 连, 互相沟通 , 血液 在脉 中不停地流 动 , 而复始 , 环往 周 循 复, 如环无端 。心 、 、 脉 血三者共 同组 成一 个循环于全身 的 能推 动血 的运行 , 使血液 流行 , 脉管搏动 , 全身五脏 六腑 、 形体官窍才能得到血的濡养 , 以维持生命活动 。若心气不
痹之病 , 喘息 咳唾 , 胸背痛 , 短气 , 口脉沉而 迟 , 寸 关上小 紧 ( 先天所致脉管不利 , 暂存而不论 ) 。胸痹 心痛正是心主血 数, 瓜蒌薤 白 白酒汤 主之。 “ ” 胸痹不得 卧 , 痛彻背 者 , 心 瓜 脉 的生理功能发生病理改变 的主要表现 , 并且这三方面或 蒌薤 白半夏汤主之。 《 ” 圣济 总录 ・ 胸痹 门》 出: 胸痛者 , 心气不足 , 指 “ 或心 阴失养 , 或痰瘀阻络脉 道不利 , 而更主要的 胸痹 痛之类也 ……胸膺两乳 间刺痛 , 甚则引背胛 , 或彻 背
维普资讯
84 6
生医 20 年 8 08 月第 3 卷第 8 0 期
H bi C A 肿 t0 8V 10 N . ee J M, u 0 , o 3 .o 8 T 2
略 论 胸痹 心痛 的 中 医病 机
高宪玺 冯 伟
( 河北 省唐 山市 中医医 院心 内一科 , 河北 唐 山
为胸 痹 。② 肺 为 水 之 上 源 , 痰 之 器 , 气 失 司 , 停 痰 贮 肺 津
活血化瘀等等 , 但均未对贯穿于该病始终 的基本病机予 以
把握 。
我们认为胸痹心痛 的基本病机 当为气 阴两 虚 , 痰瘀 阻 络, 而寒邪 内侵 , 食不当 , 志不调 当属于诱发 因素 , 饮 情 故 治 以益气 养 阴、 化痰祛瘀 通络为 主, 为常法 , 理气解 郁 、 宣
提高辨证论治的 内涵性和 灵活性 , 增强 临床疗效 , 着重 足 , 有 则血行 迟缓 , 心气衰竭 , 则血行停 止 , 与脉的搏动亦 心
消失 , 生命也 随之 终结。正如 《 枢 ・ 灵 经脉》 所说 :手少 阴 “ 早在《 内经》 中就有胸 痹临 床表现 的描 述。《 枢 ・ 灵 五 气绝 则脉不通 , 脉不通 则血不流 , 血不 流则 髦色不泽 , 其 故 面黑如漆 柴者 , 血先死。正是 由于心在心 、 、 ” 血 脉三 者中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改变 , 发病率及 死亡率 有逐年 上升的趋 势 , 至于在 一 系统 , 这个 系统 中, 甚 在 心起着 主导作 用。因为 只有 心气才
些国家和地 区已成为第 1 的死 亡原 因。故而 从中 医病 位 因病机学 出发 , 把握胸痹心痛的 内在病机 , 知常达变 , 以期
要 的 临 床 价值 和理 论 意 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