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它包括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以及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
理解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和其背后的重要概念。
一、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服务,比如食物、水源和能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环境学的核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环境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组成,通过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形成复杂的生态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比如,了解食物链和能量传递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提倡环保意识和行动。
四、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污染的来源、传播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比如,通过环境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扩散。
五、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并研究适应和应对的策略。
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可以引导我们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加强气候适应措施等行动。
六、环境政策与规划环境政策与规划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基于环境学的基本原理,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可以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环境法律法规,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的人才才是学生。
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程。
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
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
贯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达到最优程度。
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境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
(3)贯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
而许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就是按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
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
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论文》读书笔记开始读《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一章一篇文章,集中了有关学习与意义制定理论的描述,包括:社会共享认知、情境学习、日常认知和日常推理、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基于案例的学习。
该书由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翻译,高文老师审校,是《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作者:兰德(Susan M. Land),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纳芬(Michael J. Hannafin)乔治亚大学本章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原则性的方法来连接教学、学习和技术,介绍了贯一学习环境(把建构主义认识论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了设计这种学习环境的基本原则。
文章列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论和环境建设工作,指出“他们共享着关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的重要性的相同的假设和价值观”,但“没有统一的理论来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Hannafin & Land,1997)”。
由此为切入点,作者提出了贯一设计及其原则。
1、什么是贯一设计?贯一设计就是“建立在已有的人类学习理论和研究基础上的过程和程序的系统执行”(Hannafin, Hannafin, Land & Oliver, 1997,P.102)。
强调核心基础和假设的精致协调,强调方法与手段以与其认识论一致的方式相联系。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将不同的设计实践和相关思想系统的基本信条整合在一起。
2、贯一设计的基础和假设(1)心理学基础。
强调个与个体如何思考和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教学论基础。
提出了环境的给养和活动,这一基础应与相应的心理学基础相联系。
(3)技术基础。
影响到媒体如何支持、限制或加强学习环境。
不同的媒体可以被用来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学习,但技术的贯一性应用于特定的情况下的特定认识论框架有关。
(4)文化基础。
反映了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性价值观。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_心理学视角
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 学习环境设计注重的 是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 它是对传统教学设计局 限于低阶能力的一种制衡与超越, 是对知识时代特 点和个人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 即通过有效的学习 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 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 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方面的能力获得有效 发展 [6]。
··
理论与争鸣
文章编号:1006—9860(2011)06—0030—09
总第 293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11.6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本科心理学论文辅
心理学视角 导 扣扣七八七零三
*
七零八三
钟志贤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学习环境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隐喻。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适切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视角 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主要关注如何表现要学
习的内容或领域, 如何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适 切的支持。 学习者发展的需求是多维、多面和多层次 的,体现出不同的差异,因而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模 式支持,如“个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接受、 群体—探究”等等。 不同的教学活动模式有不同的教 学策略,例如直接教学(讲授式)特别强调目标结果 的明晰确定性、层级结构和基于目标的活动,其评价 是建立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以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环境通常是基于情境的教育学方法, 例如 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共同构成丰富 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不同方面的发展。 教学观 直接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心理学和教育 学理论基础相互结合在一起, 便反映了对学习本质 理念、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所要学习内容的组织方 式和对学习者支持条件的综合把握。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生态环境愈发重视,环境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行业。
而理论无疑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学习环境设计知识,这样才能得到环境设计人才的支持,促使环境设计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环境美学当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能依据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对于环境设计和环境发展的要求,才能设计出符合社会生态环境的环境设计作品。
以此,有效促使我国社会与健康生态环境的同步健康发展。
作为环境设计人员应积极地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环境设计实践结合在一起,创新各种环境设计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环境设计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环境设计人才。
一、学习环境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尽管环境设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新兴行业,但是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知识的过程之中,却过于偏重实践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一直在运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环境设计,却无法设计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环境艺术作品。
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其一直在学习艺术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却没有有针对性地学习环境艺术课程知识,使得本专业没有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导致学生也无法直接找到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使得其学习效果越来越低下。
为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基础知识的问题,相关的教职人员应进行对环境设计体系理论和评价方法的深度探究,应正确地认识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应用艺术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应整合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学生所需的完善的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而学生也应正确地认识到环境设计的学习离不来理论的知识,在学习环境设计实例的机遇之中,也应进行对这些环境设计体系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环境设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自信,深度学习各种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环境设计之中,促使其环境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其能设计出各种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是指生物体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总和,是生物或生物体系存在的物质、能量、空间的总和。
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
环境是生物体和生物体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意义。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环境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环境分类包括: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大类。
陆地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水域生态环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湿地等不同类型的环境。
生态环境的研究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居住等各个方面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所以改善社会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地理的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
自然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文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多模态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结合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的学习场所或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因此,多模态学习环境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
在探讨多模态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其核心概念。
多模态学习强调通过各种表达形式的结合,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理解。
这种学习环境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信息的内化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基础包括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模态理论等多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为多模态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设计师需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果。
多模态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信息模态相互补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减轻认知负担。
例如,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学习者的记忆效果。
在认知理论中,信息加工理论也占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接收信息后,会经历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在多模态学习环境中,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以通过多重通道输入,形成更丰富的认知图景。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信息的深度加工,也提升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合理的多模态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学习理论为多模态学习环境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在多模态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态的刺激,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反应。
在这一框架下,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通过多模态的反馈,学习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是知识构建的主体,其学习过程是主动和社会化的。
多模态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通过不同的资源和工具进行探索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效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是教育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之上。
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地添置设备或调整布局,更需要依托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支撑,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业的提升。
首先,心理学理论是构建高效学习环境的重要基础之一。
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参考。
例如,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技能提升;情感心理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
其次,教育学理论也是构建高效学习环境的不可或缺之部分。
教育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教学与学习的本质,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例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差异化教学理论则注重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环境心理学理论也对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提供了启示。
环境心理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着我们如何设计和优化学习空间,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因素。
例如,根据空间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室布局,使得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合作学习和获取知识。
综上所述,高效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心理学、教育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
通过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调控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业水平。
当然,构建高效学习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视角
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视角作者:何飞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支持性条件包括工具、人、平台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力。
所以要想设计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必须综合多项因素,充分发挥学习环境的价值和内涵。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从情境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基础;心理学一、审视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视角从心理学的角度构建学习环境实际上就是把学习心理学与设计学相融合的而过程,尽管不同学科理论不一致,但是两者相辅相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纵观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等,我们不难发现各种理论主义都有自己的合理性,那么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对现有的心理学选取角度呢?一般我们愿意把客观主义和构建主义理论看成一个连续统,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表现出应有的思维倾向性,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有构建主义成分,同时理论的倾向性也是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决定的。
二、情境认知论(一)社会—文化研究观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了解越来越多,近几年国际心理学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从情境认知理论的角度结合活动理论和认知分布理论能更好的适应目前的教育环境,并将这种理论的结合成为社会—文化研究观。
该研究观有两个基本的假设:首先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大脑的思考炳然存在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并且对既定的文化资源有所依赖。
其次,人类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行为属于社会文化情境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理论观念的构建分析让学习环境设计有了具体的框架,如果认同这个观点相当于认同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来自学习理论。
所以我们研究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时要将学习理论当做必要条件整合。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论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何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本文对“社会-文化观”下的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加以概括,并详细分析了它们为学习环境设计所提供的指导原则。
笔者认为,好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得到理论的指导但不能成为理论的奴隶,设计者应该根据具体学习情境的约束和给养,为学习者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情境、活动和任务。
标签:学习环境,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一、引言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
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支持学习者在交互中建构个人意义。
因此,如何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
学习环境设计的兴起源于社会文化的背景、物质技术的背景及认知科学、教育学、哲学思想与理论的背景[1]。
社会文化背景是学习环境设计生长的土壤,社会发展需要是学习环境设计发展的直接原动力,现代科技发展为学习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认知科学理论揭示人们如何获得、组织、运用知识及技能,教育科学揭示教育的本质、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结构、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等,哲学则为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一般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指导。
二、学习环境的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曾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学习环境”进行了界定,典型的学习环境定义有以下几种。
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这样一个场所,学习者在这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2]。
荷兰学者Kirschner(1997)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的地方,借助学习环境,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去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去构建定向基础,决定他们将介入的目标与活动[3]。
国内对学习环境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朱晓鸽在其论文中指出,学习环境指的是一种面对面的发生在学生与学习资源交流的学习过程[4]。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理论基础
摘要】从学习理论的发展角度,简述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论述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基石;分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概念和特征;最后研究了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并主张将其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指导,为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学习者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境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认识论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刺激了研究者和教育者去拓展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环境的设计。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s)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进行学习,加深理解。
而技术则经常被用来作为支持实验、操作和观念产生的工具(Jonassen, 2000)。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掌握它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学习者中心学习环境的基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单向的传输。
在教学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家在传统的交流过程中加入了实践和反馈,他们认为如果学习会导致行为发生变化,则可以通过强化练习来控制行为。
不同的学习策略(重复练习、记忆等)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吸收教师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往往强调重复练习,像肌肉训练一样来训练大脑的功能;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看作是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对符号和图形的处理来得到客观知识,这种理论下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程序化的教学过程。
这两者都曾主宰了全世界的教育界,并对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虽然遭到各种批评,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理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学习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现象学上出现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新概念,即社会文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概念。
第五节 学习的环境的设计理论-PPT课件
支架策略
对复杂的问题建立概念框架,
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 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 念的意义建构。
第五节 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学习目标: 阐述学习环境的概念; 叙述乔纳森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要点; 分析基于Web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
容; 举例阐明学习环境对于不同学习方式 的支持作用.
学习环境的概念
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 由家庭和学校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的学习 场所; 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 作和支持的场所。
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 题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 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 的场所。 1、计算机为基础的环境 2、教室基础的环境 3、开放的虚拟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总和
学习资源:学习材料、认知工具、
学习空间等; 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 相互协作和支持。
问题
支架策略
教练策略
乔纳森的建 构主义学习 环境
1、问题
问题背景:描述问题发生的物理的、
组织的、社会文化的背景。 问题的表征或模拟:有趣、生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技术 表征问题。 问题的处理空间:提供给学生操作 问题环境的必须的工具。
2、相关的案例或实例
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经验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
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和。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 人类教师、任务情境等。 任务情境集成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作 用。 任务情境是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 情境。
初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理念
初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理念
初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理念是指为初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他
们的学习和发展。
这个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和发展阶段,以及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因素。
一个优秀的初学生学习环境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和教室的布局应该合理。
教室的布局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让
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学习和活动。
同时,教室的布置应该温馨舒适,能够给学生一种愉悦的感觉,让他们更愿意去学习。
其次,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这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室、
体育设施等。
这些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另外,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和尊重。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成长。
最后,学校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初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
长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初学生在学习中茁壮成长。
第1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征服论的自然观 • 协调论的环境观
• 综观历史上环境观(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定胜人”到 “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走过了“正—反—合”的曲折道路。
人类文明史上生态制度的代表性特征(举例)
文明时间 历史时间 原始文化时代 人类诞生至 公元前4000年 集体狩猎采集 狩猎采集、迁徙 野生动植物 农业文明时代 公元前4000年至 公元1763年 农业手工生产 游牧、农耕定居 土地、森林、水等 工业文明时代 公元1763年至 1970年 工业化大生产 工业化城市生活、流动 土地、矿产、生物资源等 知识文明时代 1970年至 2100年 知识化和绿色化生产 全球化信息生活、流动 自然资源、信息和知识等
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咨询…
生存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健康的需求
……
舒适的需求 享受的需求 发展的需求
需求因人而异,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尽头的无穷集合
以用品为例 70 年 代 老 四 件
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
收音机 电话
80 年 代 六 大 件
音响
电视机 洗衣机 录音机 电冰箱 电风扇 收音机 影碟机
各种产业、产业链、产业群以及产业网
•人类的创造
•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自然环境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多样性
• 界面多样性
城市、乡村、陆海空……
• 方式多样性
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
• 过程多样性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
自 然 环 境
地球上的物质
学习环境设计理念
学习环境设计理念
学习环境设计是指为学生创设适宜于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习效果的做法。
学习环境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舒适性。
舒适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师可以选用柔和的灯光和舒适的座椅,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温度适宜,提供干净整洁的学习桌椅等,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其次,强调互动性。
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一个社交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创造互动的机会。
可以建立小组学习区域,提供多功能的学习家具,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讨论和交流。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工具和技术,如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再次,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因此学习环境应该尊重和迎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设计师可以在学习区域提供不同类型的座椅和桌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此外,学习环境设计还应该注重创新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展示墙面、展示柜和展示架,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成果,激发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同时,可以增设一些创新的学习空间,如图书馆、自习室等,提供多样
的学习场景和选择。
总之,学习环境设计理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的。
通过注重舒适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创新性,可以创造出更适宜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关注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的全部内容。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
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的人才才是学生.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学习。
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因此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
这也是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
贯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达到最优程度.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境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
(3)贯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而许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就是按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
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
但是建构主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
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这让我想到老师那天对我所说要看个人的兴趣,然后形成自己的方向,不能急于求成。
这点感受颇深.还有一点就是“情境化思维与真实情境”它强调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虽然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境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境脉都同样支持知识的应用。
学生不是利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准方程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创造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多个观点和方法的复杂问题.这个也是现在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的,现在学生不懂的知识就是想老师直接给个答案,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教学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所以真如本章所说,必须不断努力,既要使设计实践更贯一性,还要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相联系.
二、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
这对我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首先实习场的设计要求(1)进行专业领域的相关实践。
学习这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的实践而不是在学校听一些理论的知识。
提倡从做中学,现在我们的教学绝大多数是课本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很少。
(2)思维和技能对的指导和建模。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作为内容上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学习问题解决的专家.要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引导,我觉得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反思的机会。
在实习场中反思是中心的地位,它给个体反思,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个积极、严格的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和重要,而我们自己的学习中,很少有反思。
因为觉得就是教学计划要求,要得学分,所以要学。
(4)工作是合作性和社会性的。
现在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是抵不过团体的,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很多交流和不同人才的合作。
(5)学习的情境脉络具有激励性.学习环境中,不能让学生只去探索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和共同体探索的问题中。
要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接着实践共同体:共同体并不是一起出现,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组,或者存在可以看见的社会界限。
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在这个活动系统中,对于他们在干什么,这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参与者
有着共同的理解。
也就是共同体是有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包括共享的目标、理解和实践;个体成为相互依赖的一个部分;能进行共同体的再生产,再生产是伴随着新成员跟其他老手而进行的.这两个概念我觉得好拗口,虽然理解字面意思,但是我自己不懂怎么样概述到我自己的学习中去。
三、理论与实践境脉中的情境认知
情境认知是一个研究方法,跨越了许多学科和目标,涉及对于知识和行动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神经的观点。
行为主义把学习主要是看作反应的获得和强化。
信息加工论主要是意义的建构和形成。
而情境的认知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计算方法的一些不足,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
作为社会活动的意义建构,思维和意义建构也来自情境认知理论的社会文化阵营,情境在历史脉络中才有意义。
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不再是最佳的学习理论,而是重视具体情境的约束和给养。
理论也是由助于界定情境的,具体条件所要求的解决办法,是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情境化的,它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研究和概括形成的。
所以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实践境脉中的情境认知而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怎么样实现情境化脉络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情境观要让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实践。
我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四、活动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
活动理论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活动系统,活动理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可以用于分析活动系统以设计SCLE。
SCLE的要素包括问题/项目空间也就是(1)问题情境脉络、任何问题的物理的、社会文化的和组织的情境脉络,都有助于对项目进行限制和界定;(2)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模拟情境脉络中遇到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做每件事情时候都应考虑做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3)问题操纵空间.学生自己不能掌握问题,所以操纵问题中的现象并观测操纵结果是十分重要的。
应用活动系统理论设计SCLEs的过程包括(1)明确活动系统的意图(2)分析活动系统的成分(3)分析活动的子系统(4)分析子系统的活动结构。
(5)分析活动系统中的矛盾.这样学生就处
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
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结果与社会预期和师生的努力是不符的,我们不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候是厌烦学习,这样SCLEs应用起来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教学设计者或是教师需要判断,那些是会促进或是阻碍教育活动系统的发展,学习者是不是能在SCLEs中受益.这也是需要努力的。
五、分布式认知:特征与设计
分布式认知要求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共享认知活动。
学生和教师间的权力平衡朝着有利于学生一方面转变。
与分布式认知观意合的理论观点是情境论和生态心理学框架。
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境脉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
从生态心理学的观点看,物理支持者各具体类型的同这些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教育中,教师感兴趣的往往不仅是客体的物质给养,还包括具体种类智能制品的认知给养。
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网络化的媒介,推动人们探讨一种有意义交互和远程协作反应灵敏的框架。
分布式认知观将社会——物质境脉引入理论的思考中,这是与建构主义的不同。
这章出现了智能制品和技术给养两个新词,分布式认知观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真实世界而不是设计的世界中的人和制品之间的分布。
它结合了生态心理学的观点,强调了设计者具体支持形式的认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它的精华之处.
六、从感知-—行动系统看学习的生态心理观
做中学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过程中,意义是协商生产的,目标源于社会过程,成功也是在情境脉络中获得的.从生态心理学家的观点看,分析单位是行动者——环境交互。
如果个体没有给予充分的机会进行动机,对于环境给养的探测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设计是一个创设环境的过程,这个环境要给养有意义的真实活动。
创设促成朝向这些目标前进的学习环境。
因为动机不是个人头脑内部的激发行为的力量,而是行动者-—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属性。
当前的情境的给养和采取的目的越符合,个人就越能达到最佳的学习。
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是一项大的工程,以这种解放的思想来教学无疑是教育的重大改变。
七、社会共享认知:系统设计和合作研究的组织
从对第五维度核心原则外显的、正式的、反思的陈述中,已经遇到并解决了多重情境脉络的现实问题。
分工和共享,都有助于增强改变相对境脉。
社会共享认知重要的一点就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就是不同地方对于参与各方(实施者、研究者、孩子、大学生、社区站点所有者、)的多样化处理。
在致力于设计文化多样性活动系统的过程中,一个目标就是:始终如一的投资,知识、创造性和责任的共享和为了未来的规划。
对于可持续研究者来说,要分析信息,理解他人的经验,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这就最美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