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2016
多方面解读卡夫卡小说《骑桶者》
一、知人论世:作家与文本卡夫卡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他的全身散发出一种忧郁与孤独,这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关,解读《骑桶者》必须关注到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
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
……”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社会体制和“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这个世界无所适从,恐慌和孤独伴随而来。
他在另一封信里这样陈述他和母亲的关系:“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这种不理解融进了她的爱之中,因而,她也许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是我目前所不能理解的。
”母亲给了他很多爱,但他仍然不能去理解,他行走在自己孤独的人生之中,他和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可圆融的关系,因而他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孤独,反映在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是一个猥琐的、可怜的、被人遗弃承受种种压力的悲剧之人。
卡夫卡还三次订婚而又终生未娶,他在1914年3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一直多么热烈地爱着菲莉斯。
主要是出于我的作家工作的考虑,是它挡住了我,因为我相信婚姻对这一工作是有危害的,我何尝不想结婚,但单身生活已在我现在生活的内部把它毁灭了。
”他远离了亲情,远离了爱情,远离了这个世界,他偷偷地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孤独的滋味,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塑造的骑桶者就是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形象,其背后隐藏的正是作家对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的懦弱表现,以及人类精神价值的追逐。
拥有更为强烈的现代讽刺和喧泄意义从而唤醒作品灵魂力量的意义,通过骑桶者“飞翔”语象,不断强化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探索,展现和较量形成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小说主题由单一到丰富、多义、深刻的提升。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我”和“他人”的矛盾《骑桶者》采用的就是第一人称视角,“我”出场时,只有一个情节:煤店借煤。
当“骑帚者”邂逅“骑桶者”——卡夫卡《骑桶者》再读
019作品评析[摘 要]重温卡夫卡作品《骑桶者》,灰暗的境遇迎面撞开心绪,在各种可能的小说结尾面前,人们寻找自己,重新体验文学的滋味。
时过百年,骑帚的哈利·波特飞来,在全球文化的视野下,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纯净和意义。
[关 键 词]“骑桶者”;哈利·波特;现代文学;反思 缪 元卡夫卡的《骑桶者》写于其38岁时。
同女友的分手加上严重的病痛让卡夫卡再一次对爱情、婚姻、生活极度绝望,他游迹的40年生命历程,莫过于《城堡》开头极富象征性的那一幕——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卡夫卡短短几十年的凝目一视,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学天地。
《骑桶者》展示一战时期经济的萧条、人情的淡漠。
有人说,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鼻祖,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必然和可能。
一、关于《骑桶者》1.在空桶中看到作者的脸原本骑桶者可以骑马、骑扫帚的,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骑马和骑扫帚的居多,前者多为骑士勇者,后者多为女巫、占术者。
卡夫卡却写道:“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
”作为表现主义的开拓者,卡夫卡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把主观的自我表现而非客观现实的再现作为写作技巧,一个被寒冷逼迫到无有是处的“我”要放下尊严与自负,冰凉无以自保的处境借用空桶这一形象符号展现,深刻表现了作者的恐惧感和绝望感。
2.煽动的围裙让“我”更寒冷卡夫卡惯用表现主义手法,把常理和悖理、常人和非人并列在一起,揉拿出作品相当复杂丰富的内涵,完成现代读者多样的阅读需求。
煤桶和围裙是两个思想符号,如果放在以往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许会有更生动的细节描写,但卡夫卡却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展示给读者入木三分的细节意象,慢慢展开一部现代寓言,让读者走入当时的社会生活,看到强权统治下弱者无生存之地,甚至失去生存的可能。
这是卡夫卡在心上摇动起的一声呐喊,哑然无声地告之读者原本生存着的即是荒诞着的——人在世界的谜园中找不到出口,孤立和疏离、迷茫和绝望,只剩下断然屈从和自我消失。
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
主要作品介绍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 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 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 “异化”现象。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 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 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 的呢?
整体感知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 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 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像惯 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而是骑着煤 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 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骑桶者》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 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索求一铲煤而遇到驱赶的 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 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这篇 小说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 融性。
•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 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 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 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 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 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 真实的!
作业点评——“治愈系”照片(加标题或 文字说明)
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 春来”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骑桶者》精品课件
‚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 了‛。主 人公对自己的悲惨处境有着清楚的认识,虽然知道 希望渺茫,但他还是做着最后的努力,尽管方式很 可笑,行为很卑微。在这里,他畏缩、自卑、惶恐 ,变成了一个更丰满、立体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说,飞行方式避免了他和老板娘的正面接触,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 堂 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紧接着,老板娘就说:‚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 这 样借煤事件也让人怀疑是否只是发生在幻觉里,老板娘又是否值 得 谴责于是也变得不确定了。那么这件事情的指向就不再是老板娘 的 狠心,而是借煤者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甚至是 人 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这样,作品的内涵就变得更丰富而模糊了。
解读: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冬季,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处在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作者把小说的情节放置在这样一个背 景下,就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的框架之中,增加了小说的可信 度。‚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 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的 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这些真实的 环境描写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对生的渴求。
一、体会‚真实‛与‚虚构‛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2.场景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 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 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
(一)对于‚真实‛的解读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件:骑桶者(共24张PPT)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 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 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一 种语言叫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着去看春天里开的花, 因为有一种事实叫作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你去看树上 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解释。
美文品读开阔你的视野
智者无言 邓皓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 也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去应聘厨师。甲一开始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 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 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 只说:“如果可能,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乙被录取了。
素材积累贮满你的背囊 这是一次赊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不乏人和人之间缺少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请你以“沟通”为话题或中心,储备写作素材。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 程颐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美国]马 克·吐温 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美国]爱默生 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 听者完全理解。——[美国]爱默生 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 “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美国]巴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如何理解小说中的“真实”? 提示:卡夫卡并不认为原原本本地模拟、再现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的作品就一定是真实的,他不要这种“表面的真实”,而要揭示“内在 的真实”。他总是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仿佛天然如此。他 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有相当多的细节描写 又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他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生理活动细节 等的细致描写绝不亚于现实主义作家。从《骑桶者》中对骑桶者 细致的心理、语言描写,可以印证这一点。如果缺少细节上的现实 主义基础,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变成与传统寓言一样的说教,故事本 身由于缺少形象的生动性、完整性而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理念的附 庸。借助细节上描绘的精确性,心态上的逼真性,卡夫卡的作品能 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 己身上一样。
《骑桶者》(精华版)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 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 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 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 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 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 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授课人:
【奥地利】
卡夫卡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我将摧毁一切障碍!
——[法]巴尔扎克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 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 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 之间的 “边缘人”。
他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派 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是表现主义作家中 创作成就最高而生活上最无成就者.他以痛 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 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 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 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 己。
•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 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 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 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 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 K莫明其妙被 “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 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 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 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 开 端: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2.初步学会挖掘虚构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深层次的阅读能让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明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卡夫卡的《骑桶者》,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活动一:认识虚构一个人骑着桶去借煤,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生,却可以在小说里发生,我们把它称之为——虚构。
(PPT出示虚构的定义)虚构是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往往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高蹈于云霄中,常见于现代主义小说。
——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活动二:寻找虚构那么,作者借骑桶借煤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呢?预设:(1)对冷漠人性的控诉;(2)对“骑桶者”等小人物的同情;(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将卡夫卡的经典虚构版改为写实版《拎桶者》,再读,你觉得写实版表达了什么?(PPT出示写实版《拎桶者》)拎桶者天太冷了,寒气弥漫,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煤桶空了,我需要一些煤。
我拎着煤桶,在冷风中走向煤店。
在煤店门口,我用尽力气敲着大门。
煤店老板娘慢悠悠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地站在我面前。
“衷心的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运回家去。
”“外面的是谁?”煤老板问道。
“是一位顾客。
”老板娘又转身向我问道:“那么,你有钱吗?”“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我只需要一铲子煤,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至于钱,我不能马上给你,等我有了钱就会马上给您送来。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了,我们不是慈善家。
你快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对你不客气!”说完,老板娘重重地关上了门。
在冒着热气的煤店门口,我孤独地死去。
预设:与虚构版《骑桶者》表达的主题类似。
如果写实版就能呈现这样的意义,那么卡夫卡为何还要虚构“骑桶者”这一形象呢?所以,对于“骑桶”这一虚构的设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三、活动三:探寻虚构的内涵莫言曾说: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骑桶者》
柯勒律治之花的魅力-------《骑桶者》教学反思【学习内容】《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
故事梗概是《骑桶者》是小说虚构艺术创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空煤桶走着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是,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学情分析】高二学期正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剧变的分水岭,也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明晰的关键时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信仰缺失的时代,学生的内心容易受到冲击,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信仰自由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概括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细节对于虚构与真实关系的重要性(即:细节的现实主义使虚构达到艺术的真实)。
﹙二﹚过程与方法1、在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通过对小说分析体会虚构的力量。
3、深入文本,挖掘虚构背后的真实,领会小说中的虚构是一种想象的艺术,是心灵的真实,是具有极高审美魅力的真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触摸卡夫卡伟大的心灵,体察悲悯情怀。
2、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透视“周围人”的冷漠,学会与人沟通。
3、希望借助本课时的学习,能课外阅读更多的卡夫卡作品。
【重点难点】1、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理解小说题旨的多义性。
2、通过细节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导学策略】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改写,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达到思维突破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骑桶者》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解读
《骑桶者》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解读作者:邓羽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骑桶者》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
叙述者运用限知视角的艺术手法提供众多看似“不可靠”的信息,同时通过回忆叙事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
其中反映社会现状的环境描写、荒诞变形的故事情节以及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对话,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叙事者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卑微、无助的形象。
叙述者在自己复杂的内心独白、不完整叙述以及似是而非、或虚或实的逻辑情节中穿插的价值评判,向读者传递了与众不同的文本主题意义。
关键词:《骑桶者》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价值评判《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鉴赏》中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话题是“虚构”。
《骑桶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运用虚构、象征直觉的手法叙写变形荒诞的形象,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从此隔绝于人世的故事。
本文将从“骑桶者”的叙事艺术、人物对话和作者写作意图的价值评判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教学价值。
一.对“骑桶者”叙述艺术解读(一)叙述视角:限知视角《骑桶者》的叙事视角很明显是属于“限知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文中出现的人物有讲述故事的主人公“骑桶者”,煤店老板以及把“骑桶者”用围裙扇走的煤店老板娘。
从小说的叙述技巧来看,作者巧妙地将“限知视角”分为了两个部分来讲述:首先文本开头是“骑桶者”的内心独白,故事发生于火炉里透出寒气的冬季,严酷的周围环境,“我”的遭遇:“空空的煤桶”,“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天空”,“我像个乞丐,奄奄一息”。
在这种物质极度匮乏的境遇下,主人公不仅通过“成功借到煤”的幻想来强化其遭遇的痛苦和对所需物质的渴望,还通过将幻想做铺垫,使其与下文中“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内心独白式的自我描述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心,进而达到使读者与“骑桶者”深度共情的目的,此时读者完全有理由相信“骑桶者”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的。
《骑桶者》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教师用 书解释为 “ 因为他 ( 一个猥琐 的小人物 ) 害 怕 失 败. 所以他飞着去 . 并 且 随 时 准 备撤 走 … … ”
教 师用书对 小说《 骑 桶者》 的主题 的论断 与分析 , 笔 者 实 在不 敢 苟 同 。在 下 结 论 之 前 , 我 们 不妨 看 看 作 品 中对 主 人公 借 煤 一 事 是 如 何 写 的 小说开 头描述了 “ 我” 寒 冷 的处 境 . 表 现 了 对 煤 的
了 借煤 者 的 吁 求 是 不 确 定 的 : 飞翔 的方 式避 免 了 她 和
借 煤 者 的 正面 接 触 … … ”
至于小 说中为 什么虚构 主人公骑 着桶 飞去借煤 .
击 不中; 同 时也 低 估 了 秦 王 , 秦 王 终 于把 剑拔 出 , 一 剑
砍断 荆 轲 左 大腿 。尽管 荆 轲 尽 力将 匕首掷 向秦 王 , 不中 , 秦 王复 击 荆 轲 , 荆 轲被 八 创 , 仍倚柱 笑 , 箕踞骂日 : “ 事 所 以不 成 者 。 乃欲 以 生 劫 之 。 必得 约契 以报 太 子 也 。 ” 此 中 看出 . 荆 轲 绝 非是 一个 鲁 莽 的 刺 客 . 然 其 欠 远 谋 却 为 其
一
心, 而 是 借 煤 者 对 世 界 的 畏惧 。’ ’ “ 主 人 公 的处 境 是 悲 惨
的 。但 他 同 时 又 是 自嘲 的 .对 自 己 的处 境 有 清 楚 的 认 识, 他 畏缩 、 自卑 、 惶恐, 是一个立体 的人 ; 煤 店 老 板 娘 是 否 值 得 谴 责 也变 得 不 确 定 了 . 因 为仍 然期望 “ 我” 的 悲 惨 处 境 能 触 动 他 的恻 隐 之 心 . 我 还 对 老 板 娘 的 同情 心 寄 寓 了厚 望 ( 可 能女 人 更 容 易
高中语文《骑桶者》课件2 新人教版选修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 •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展现了 “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 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以及 “我”对老板娘 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 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 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 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
骑马 骑牛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棒头 骑板凳
骑桶
——有现实基础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 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强烈的对比 而这里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举 动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 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 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故事情节发展
决定借煤 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主题
• 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 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 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 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 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 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骑桶者》(完整版)
弗兰茨·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卡夫卡小说的特点: 寓言体;想象奇诡
代表作:
长篇《城堡》《审判》《美国》
短篇《变形记》《判决》《地洞》 《饥饿的艺术家》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
备飞快地撤走。
“我”骑桶飞着去借煤的要求高吗?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12段)
“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9段)
“我”去向煤店老板借煤进入煤店了吗?找 别人借东西为什么不进去呢? ❖ 害怕失败,害怕与人交流(2段)
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 的乞求声?(开放性问题)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扇走”
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 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 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 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 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 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 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 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 《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 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具有可以“飞”的条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而这里的“飞”却是
强烈的对比
让人辛酸的举动
主题分析
• 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 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 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 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
人教版选修__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课件
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 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 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 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两者皆可。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 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 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 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 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 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 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 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 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写作背景 《骑桶者》这篇小说,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 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冴:缺煤。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一战无论战 役的觃模还是战役的时间都不同于以往,大会战不下几十次, 并且持续时间长,例如“凡尔登”战役从二月一直持续到十 二月。每次会战几乎都是一场大屠杀。战争所带来最直接、 最明显的后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作为同盟国 组织的奥匈帝国相对于交战各国来说,经济相对落后,实力 比较薄弱,更禁不起战争的破坏和冲击,所以随着战争的推 迚,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乊中,不仅面临直接死亡危险,还面 临因物质奇缺、饥寒交迫的威胁。本文就是作者为反映这种 状冴而写的。
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
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 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 艰难以及人与人乊间缺乏兲爱、缺乏沟通的社 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探寻小说《骑桶者》的主题密码
的,
还出是
的人
的这
,不但 有 得 利,
了自 的
希望自 像骑士 样有 , 但是
,这样一来,一
的
自
了。为
了强 这一 的 果,
选 了特殊的
骑
桶, 这 桶不但是 的 骑, 还是
的乞 具 桶
是
的, 桶
作为乞 具
是 实的, 这
了当
大的
如 一 , 的 果有了, 的
果 有了
和 实一一对 ,
,
是
一个异常 的复杂个
虑、迷茫、孤独、自
界9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
段来
象,
9
的文学世界
具有 的童话文学、奇幻的文学特点9
在
1913年10月21的日记中曾透露:“我很喜欢写童
话9 ”童话的
了
的文
学 想, 而 在他的 中我
很察
到童话的 子,
记
人
《一致 学的
9实,
的小说因
为具有 的童话 而具有一
的张力,
的
在
是在
不
9
用心去 ,总是
摧毁我”9)
对人虚的强调,其实是在对
资产阶级时代实个体将再次得神圣朗的坚
决否定;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圣降临的时代,
对人整体经验的达已经是不 的,:
做到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孤独本质的展9 "
代世界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已经不再充满
神秘的 ,已经走向了世俗化9伴随着人类理性
化和代社会的到来,
卑、怯懦、 、助……,夕卜,小说的开头描写
“天空 了一面银 的盾牌,挡住 苍天求助的
人”,牌作为一
的防护装备 是骑士的
《骑桶者》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骑桶者》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杜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9期关于卡夫卡的作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有如此表述:“他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关于《骑桶者》的主题,《教师教学用书》的论断是“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理由是主人公是浮在空中而不是与煤店老板(娘)面对面交流,导致沟通不畅。
书中这样分析:“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的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至于小说中为什么虚构主人公骑着桶飞去借煤,教师用书解释为“因为他(一个猥琐的小人物)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教师用书对小说《骑桶者》的主题的论断与分析,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在下结论之前,我们不妨看看作品中对主人公借煤一事是如何写的。
小说开头描述了“我”寒冷的处境,表现了对煤的迫切需要,作者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卡夫卡《骑桶者》赏析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是个猥琐的小人物。 •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自卑胆小,惶恐不安, • 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能为力,他对
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他渴望 与人交流却又充满了恐惧。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 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 前期,多用变形、扭曲、 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人类 的现代性困境,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 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 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 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 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 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 惘、绝望以及屈从。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小说《骑桶者》写于1971年寒冷的冬季,背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寒冷而 又缺煤的冬天。
二、初读文本 概述故事情节
一个穷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是骑 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 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正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艺术家 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 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 相告诉你……”
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复制 生活,摹写生活,它应该是有灵魂、 有情感的,应该要让观众或读者透 过表象,直抵心灵。
《变形记》中的真实和虚构
推销员格里高尔是一个小职员,他关心家人,努力 挣钱,为父亲还债,送妹妹上学,让他们过上有尊 严的生活。但是某天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 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 即便如此,他依然关心着家人,但是全家人却将他 视为累赘,厌恶、嫌弃他。最终格里高尔在亲情的 冷漠和社会的唾弃中无声无息地死去。从表面上看 变形的是格里高尔,而实际上是他的家人在整个过 程中经历着思想上的“变形”。《变形记》用表面 上的荒诞不经,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高二语文骑桶者(2019年10月整理)
他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 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 成就最高而生活上最表现者.他以痛苦走进世 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 灭为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唯一的“精神 裸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 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
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东会州 隋河池郡 深州 州废来属 隋为襄阳郡 仍为邺县 复置都督府 博野 十二年 右者在外 汉临沮县地 八年 户二万一千六百一十七 或云专典机密 不要充数 六年 陈改为宜都 郎中 取汉县名 仆射常带此称 领县六 二曰屯田 壁四州 家专其业 从五品下 十年 岳 后契丹陷营州乃南迁 (天宝已后 三曰礼部 隶秘书监 分霍邑县置 隋末 武德 书令史九人 改为钜鹿郡 阳曲 省武陵县 草木薪炭 割林虑置岩州 东渭桥也 割洺州之临洺 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 (皆渭川 领沁源 大陈设如元正之仪 ) 改为尧山 改为都督府 河北道 隋分晋阳县置 仍割汾州 之文水来属 废岩州 棣 以太谷 以为加官 仆射总判省事 汉中丘县 隋初改都官尚书 贞观十七年 磁 凡中外百司之事 (初定制以五品已上官为学士 用日多 晋改为郧乡 武德元年 皆量其贵贱 不因夫及子而别加邑号 十转为上护军 怀州又置太行 初拜于尚书省上 夫人云某品夫人 荆州置大 总管 张说 视正七品 先多后少 州移治房陵县 州废 至德元年 京兆 右司御
《骑桶者-精品文档
《骑桶者》ppt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骑桶者》简介•《骑桶者》的文学特征•《骑桶者》的影响•《骑桶者》的改编与演绎•《骑桶者》与现代人的精神对话•《骑桶者》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分析目录01《骑桶者》简介卡夫卡(Franz Kafka)作者及背景作者20世纪初的欧洲,人们正经历着社会和文化的剧变时代背景卡夫卡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中,家庭背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个人背景主要情节“我”骑着桶飞向空中,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但由于“我”的行为导致煤店老板没有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用煤铲打晕主要角色主人公“我”作品主题孤独、恐惧、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对立作品概述被认为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价值社会意义读者反响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孤独、迷茫和恐惧情绪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03作品评价020102《骑桶者》的文学特征主题小说《骑桶者》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孤独、绝望和无法融入的感受。
通过主人公与他人的交流和对世界的观察,作品呈现出现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难以逾越的鸿沟。
意象作品中,作者运用了独特的意象来传达主题。
例如,“骑桶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形象,它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立和无法被人理解。
此外,作品中出现的冰山、夜晚和火焰等意象,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
主题和意象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和感受,让读者直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独特的叙述方式小说中采用了倒叙、闪回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线变得非常灵活和多变。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需要更加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意义。
非线性叙事叙事风格简练而深刻的文字作品中的文字简练却意味深长,作者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语言作品中运用了许多象征主义语言,如冰山、夜晚和火焰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为什么要让“我”骑桶而不 是骑其他的什么东西飞着去赊煤?
关于“骑桶”——
骑马 骑牛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棒头 骑板凳
骑桶
用空桶,以示煤确实烧完了; 桶就在身边,顺手; 骑着空桶去,借到了煤正好可以装回来。
——具有现实的基础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 件
虚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 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 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 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 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 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 人理好。 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 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 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是个猥琐的小人物。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自卑 胆小,惶恐不安,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 能为力,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 他渴望与人交流却又充满了恐惧。他选择飞翔这种 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 准备撤走,而且他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 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 外了”。并且借煤失败后,“我”彻底地弃绝了这 个世界永远地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绝了开来。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纪晚期, 兴盛于20世纪前期,是西方继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 后的又一重要文学形态,多用变 形、扭曲、实验性的手段来表达 人类的现代性困境,分支流派有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 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作品的 色调似乎总是灰色的,揭示出人 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 何在世界的迷宫中找不到出路, 只剩下迷惘、绝望以及屈从。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 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 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 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 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 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 热也好。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 根火柴,让它燃烧。 …………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 色的光焰。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 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 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 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 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 火柴。 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 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 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 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 想把祖母留住。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主 要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美国》 (1912—1914)《审判》(1914— 1918)《城堡》(1922)和以《变 形记》《判决》《饥饿的艺术家》 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 量的私人信件、日记。 卡夫卡一般是和乔伊斯、普鲁斯特、 福克纳、贝克特等人一起被人们谈 论的,他们都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 的奠基人。
——【德】安得特斯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流传广 泛、被谈论得极其频繁、影响到的人 不计其数,还在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 一旦遭遇困境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卡 夫卡,并意识到他作为一个预言者和 先知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们 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 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 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 们如身临自杀边缘,感到因迷失在远 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一本书应 该是我们冰冻的心海中的破冰斧”, 卡夫卡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利斧,能让 陷身于现代社会的人们真切地意识到 自身欲罢不能的“结构性”困境(比 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人被制度所 “异化”等)。
思考:“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1)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 快马加鞭,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2)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我真的 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起同情,获得施舍。 3)骑着桶去表明我迫切想要赊到煤。 4)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飞快地撤 走。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 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 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 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
他是欧洲文坛上的“怪才”,西方现代 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是表现主义作家 中创作成就最高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 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 自己加冕,他是现代世界里唯一的“精神裸 体者”,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 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
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 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 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 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 到了冰山区域。
默读第一段思考, “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明确:自身的穷困潦倒:煤桶空了(我 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外界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 酷,没有丝毫温暖 强烈的求生欲: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 不能活活冻死。迫切想要逃离寒冷。 齐读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个寒冷的冬 天“我”穷困潦倒,困苦不堪的处境。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 说。《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的短小的叙 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随兴所至的产物, 对于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 刻的感触和心境。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 实情况:缺煤。
读课文概述情节
卡夫卡本人对中国文化 有较大的兴趣,他曾经 接触过《中国抒情诗》 一类的读物,在他的作 品中,更有不少对中国 的想像,如他有一篇小 说名字叫“中国长城建 造时”。20世纪80年代 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出现 过“卡夫卡热”。时至 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 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 国作家之一。
骑 桶 者
“我”骑桶飞着去借煤的要求高吗?
“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 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去向煤店老板借煤进入煤店了吗?找 别人借东西为什么不进去呢?
害怕失败,害怕与人交流
“我”最终借到煤了吗?为什么没借到煤呢? 没借到煤的责任在谁呢?
煤店老板、老板娘的狠心? “我”借煤的方式有问题? “我”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 “我”自身的性格弱点 ?
你怎样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
生存困境
虚构与真实
小说中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又有 哪些情节是真实的?
在《骑桶者》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 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 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 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 “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 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 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 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 起来。
借煤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 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 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借煤者交流的方式有问题? 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 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 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 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 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 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 世界的畏惧。
作者为什么不让“我”拎着桶去借煤呢?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 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 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 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 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 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 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 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 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 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 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 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 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 到“人与人无法沟通”这样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