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1 教材分析:《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
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课文结构与内容分析
总结词:全面剖析
详细描述:教师对《背影》的课文结构进行了全面剖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各个段落的意义。教师分析了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各个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重点词句解析
总结词:细致解读
详细描述:在《背影》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 和作用。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词句的用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力。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敬畏之心,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安排
文本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 大意和主题思想。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讨论、提问,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 考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本 课的兴趣。
重点讲解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和精 彩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 本。
教学改进的建议
教学方法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和实际案 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将尝试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 我也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写作练习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照《背影》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读后感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背影》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06
教师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采用 了讲解、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这 些方法是否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的主题和情感,是值得反思的。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就是朱自清。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2.介绍背景师讲述: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是1917年,那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朱家也“祸不单行”。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3.正音、解词学生在白板上给加点的生字注音,师与全体学生共同纠正。
4.听录音朗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学生个别回答,教师作出点评,明确:四次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A、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B、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D、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背影》课堂实录2
《背影》课堂实录2导读:《背影》教学实录??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
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生:设置悬念式。
《背影》教学实录(二)-精选文档
《背影》教学实录(二)《背影》教学实录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
请问本文的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生: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生: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
必考资料参考《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点题
买橘子背影深沉父爱
思念(蹒跚、艰难、努力)
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拓展。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新教材的知识点包含在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使用新理念,重在教会学生做
人。
对学生的回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认识。
本节课我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
完成了教学目标。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王建龙一、忆别师:文章开头这样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个发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生:作者在开头提醒我们,他要回忆,要重拾有关“背影”的往事。
师:很显然,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是在以某种缘由回溯“过去”的事情,是一种“回顾性叙述”。
请品读“已二年”其中的意味。
这“已二年”的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假如你就是作者,在说这话的时候会配合着怎样的肢体语言?生:会不由自主地掐指算来,会细细地点数一番……师:好,是“算”出来的。
这说明“我”虽然与父亲分别了,但从“算”时间的情景中可知道“我”在心里“思念”着父亲,甚至在叹息时间有些长了,“已”字有明显的感叹意味。
虽然与父亲不相见,但他是否把父亲忘了呢?生:没有。
他一直在怀念着父亲的一个“背影”。
师:这个“背影”可以说是在漫长的“两年”多“不相见”的日子里,使“我”聊以慰藉的东西。
大家品读一下,哪句话、哪个词体现了这种自我提示?生:“不能忘记”中的“不能”,它有“不应该”的意味。
师:很好,“不能”里面有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
前边的“最”字呢?生:强调,情感强烈。
师:开头点出了事由——不忘“背影”。
我们说叙述的本质是解释叙述对象。
那么,文章接下来显然要带着浓郁的情感来回忆“是什么样的背影”,来解释“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二、奔丧师:文章是从“祖母去世”说起的,“祖母去世”与“父亲的背影”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生:这是从事情的源头说起,儿子从北京到徐州与父亲会齐,然后父子俩从徐州到家中奔丧。
事后又上南京,父亲在南京谋事,儿子继续北上。
父子俩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留下背影。
师:假如不说这事情的原委,比如删掉“奔丧”,直接这样写:那年冬天,父亲去南京谋事,我去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下接教材原文)。
大家看两种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后者与前者相比少了什么?生:少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少了家境的惨淡。
多角度探究教学方法:《背影》课堂实录教案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信息。
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朱自清及其文学作品。
分析《背影》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探讨作品主题。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
2.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背影》的兴趣。
讲授: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探讨作品主题。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创意写作: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教材或课文:《背影》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作者照片、作品插图等。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多媒体课件。
笔记本电脑:用于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学习资源。
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回答。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学习任务单:评估学生在任务单上的完成情况。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学习任务单: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指导其改进。
创意写作: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鼓励其发挥潜力。
小组讨论: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指导其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一、【情感铺垫】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
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
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
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
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
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
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
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三、【交流感受】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
《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背影》的课文。
2.课堂实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们坐好,等待老师开始上课。
2.老师出示题目:你有没有被父母背过影?或者你希望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家人交流一下。
3.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分享。
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并理解背影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20分钟)1.老师播放适当演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老师朗读《背影》,学生们跟读。
3.老师讲解生词和生字,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三、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20分钟)1.老师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用《背影》作为诗的题目?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答案。
3.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父爱、牺牲、成长等。
四、表达练习(3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上的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父爱或者亲情的文章。
2.学生们互相交换文章,进行评阅和修改。
3.部分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文章,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父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们跟读并标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3.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父爱和亲情的思考,学生们也增强了对家庭的认同和关注。
本堂课的设计和组织考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背影》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超高清精品
《背影》教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 分析父亲的四次背影,四句话以及它们的作用;体会我的四次流泪,从而感受文中父子间的深情。
3 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4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向父母表达真情,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那艰难的背影的内在含义;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的父母表达真情,学会感恩。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天亮了》这首歌渲染气氛,引入课文二再读课文赏析探究(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二)赏读第六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注意句中的动词。
1、这段话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我看见他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过铁道,要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2、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3、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4、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句中的动词有什么作用?(三)深入课文,再悟父爱1 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
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2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三归纳小结四敞开你的心扉你留意过父母为你做的很平常很细小的事吗?对于父母的做法你是怎么想的?请以“……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背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PPT、视频、音频一、教师导入:《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
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背影,去感受那《背影》后面伟大的爱。
二、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绿》《春》《匆匆》。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几次背影?四处背影有详有略,哪一次最详细?背影望父买橘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重点赏析文章第六段,去感受父子间那浓厚的情谊。
学生先听视频朗读,再自由大声朗读第六段,进行适当的圈点勾画。
三、赏背影本段最感人之处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
请大家用笔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
(肖像、动作)1、分析“这是的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学生的回答中有:辛酸(祖母刚去世,父亲赋闲在家)、沉重、令人感动等。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背影教学实录2
背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
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生(大声读)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作者作品课文的字词以及文章的脉络,知道文章的主旨是父爱,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背影来表达父爱的呢?(背影)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先听老师示范读下这个自然段,让学生体会。
学生齐读,读时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学生分小组朗读,讨论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三、赏背影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学生2:我觉得“攀”这个词用的最好,说明父亲在用力撑起身子,想爬过月台,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学生3:我觉得“缩”字用的最好,说明父亲行动很缓慢,而且脚是悬空的,非常危险,体现出父亲对1L子深深的爱。
“ 师:大家"析的家很好,这几个动词虽然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却异常深沉,刻画出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一个感动作者、感动千万读者的背影。
师: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了这种关爱。
(明确:语言)本文的语言十分的朴实,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
儿子眼中的父亲(大屏幕出现原文)(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个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个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
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理解)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
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
那我们能够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
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
而且能够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生16: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
)(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