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课件第6章病因与发病(续)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饮停下焦,影响肾、膀胱的气化功能,
水液停蓄。
10
4、易蒙蔽神明
痰浊蒙蔽清窍,
扰乱心神
痰浊上犯,
头晕目眩、 精神不振。 神昏谵妄, 癫、狂、痫等。
癫痫,俗称羊 癫风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与风火相合:
精神分裂症
11
5、病证复杂,变化多端
上至头,下至足,内至脏腑,外达肌
肤。 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概括起来有咳、 喘、悸、眩、呕、滞、肿、痛八大证。 “百病多由痰作祟”
舌有瘀点
22
皮肤瘀斑
23
肌肤甲错
24
面 色 黧 黑
25
三、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 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 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
26
(二)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炙煿 湿热内生 2.情志内伤 暴受惊恐 3.肾精亏虚 虚热煎结 4.寄生虫感染 蛔虫 5. 用药不当 用药过量、影响脏腑(肾、膀胱)气化功能 化学药物:钙、镁、铋、酸、碱性药类药物 6.异物积存 7.外伤 27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1 .多发于空腔性脏器 肝、胆、 胃、肾、膀胱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形成缓慢;部位不同,表现各异 3.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4. “不通则痛”——阵发性、或持 续疼痛,甚或绞痛。
28
(四)常见结石病证
1.胆石症:胆囊或胆管的结石 常见症状——食欲不振,右胁下疼痛,黄疸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
水湿或聚 而成饮或 遇火煎熬 为痰
痰饮以阳虚阴盛为本 证候以本虚标实多见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精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件6病因
动物实验显示,一定强度的急性风寒刺激,能明
显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系统的免疫功能,从而导 致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下降。冬春季节最易患 呼吸系统疾病。大风和冷锋面的出现,诱发了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增加 。 亦有学者强调,受凉、寒冷、干燥是诱发感冒 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寒冷降低了呼吸 道黏膜的抵抗力,干燥使鼻黏膜极易发生细小 的皲裂,使细菌、病毒等容易入侵。
6.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性病因 其他病因
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辨证求因(审证 求因)
辨证求因——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
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 用药提供依据。
第一节 六 淫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六淫、六气的概念及六淫的共同致病特 点。 2 了解六淫的现代研究进展 3熟练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升发,具有向上向
外的特性,故风邪侵袭人体,易伤人体的上 部、体表和阳经。 《素问· 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
定处的特点。如风疹,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换无常和发病 迅速的特点。如风水证,风中经络的口眼喎 斜
《医宗金鉴》:“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
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 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 之胜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 例如:
三、六淫的现代研究进展
具现代研究发现,六淫致病与气象因素,生物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有关。目前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 学科,如医学气象学,医学地理学等多种边缘学科。 1六淫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现代医学气象学已经发 现了对人体较为适宜的各种气象因素的具体范围,这 些气象因素范围的确定,为明确六气与六淫的界限提 供了参考依据。 (1) 气温 (2)气压 (3)气湿 (4)气流 (5)空气离子 2六淫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中医第六章病因》PPT课件
询问病因示意图
病
因
邪
导 机 产 临床
致 能 生 表现
障 碍
症状体征
机
体
正
询问病因
为 依 据
辨证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六气:
自然界 气候变化
万物生长 基本条件
六淫:
气候变 化异常
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
概况。
病因(第一次课)
概说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风邪
概说
一 、病 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二、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 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病 因 的 分 类
第六章 病 因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基础教研室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
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
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致病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
2
风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 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 动
风 为 百 病 之长
性质
轻扬开泄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主要病症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风善行而数变
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 水属阴,故湿为阴邪。 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 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 损伤脾阳。
阻遏气机:湿邪侵犯人体, 留滞脏腑经络,易阻滞气机, 气机升降不利,使人困闷不爽。 临床常称“湿困”. 损伤阳气:主要损伤脾阳, 脾失健运而腹泻、水肿。
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至 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 也”。 (2)非其时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2)风善行数变: A、性质: 善行:风邪易行无定处 数变:风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B、致病特点 :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 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 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 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 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 (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六章 病因
湿 邪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 痛、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 呆胃痞、小便短赤、苔黄厚腻,脉象滑数。 诊断:凡具备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即可诊 断为本病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 辨证:脾虚失运、湿热内蕴。 治法:健脾助运、清化湿热。 方药:自拟清化溃结汤。 药物: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 香10g,虎杖15g,焦四仙各10g, 六一散20g, 生黄芪20g,生苡米15g,生白术10g。
湿 邪 性 质
致 病 特 征
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 损伤阳气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脘痞泄泻等
易伤人体阳气,尤易损伤脾阳
沉重重着
湿性重浊 秽浊垢腻 粘腻性 湿性粘滞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滞性 湿性趋下 下行 性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风 邪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向上向外
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
风邪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邪
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但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1、症状的黏腻性——分泌物及排泄物涩滞 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涩 滞不畅。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ppt)
风寒感冒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 湿热泄泻
风寒湿痹
(5)转化性: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1.风
(1)风的概念: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多风病,
其它季节亦有风病,风邪外袭
外风病证。
(2)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2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2)季节性: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凡
外感风寒、
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风热、风湿
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
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2.寒
(1)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 气温骤降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 感受寒邪。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3.暑
(1)暑的概念:
A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
C炎夏季节,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
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或工作环境闷热
D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2)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病原理
3.邪正相争的变化决定发病与否
3.邪正相争的变化决定发病与否
邪正相争(搏)——正气与邪气交争
邪 正 相 争
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决定发病与否 邪胜正负则发病。 决定发病后,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 轻重与正邪都有关。比如,正盛邪实, 多成实证;正虚无力抗邪,多成虚证或 虚实错杂(比如,脾虚水肿病)。
正气的充盛
取决于精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的 充沛以及呼吸功能的完好;
依赖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 精血津液的化生 和相互协调以维持新陈代谢的 和气体的正常交换 有序进行。
1. 正气的含义和作用
正气的作用方式有四:
一是自我调节与控制 二是抗御外邪入侵 三是驱邪外出 四是修复再生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
《素问· 疏五过论》里提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 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二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极欲侯主,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之,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属,痿 躄后挛……”
(三)体质因素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
第二节
发病
第二节
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第二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途径,类
型和,变化,预后全过程
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机制。
中医关于发病的认识的历史沿革
正胜 邪却
邪气退却 精气血津液 和脏腑经络 的病理性损害 逐渐得到康复
好转 痊愈 邪退 正虚? 正虚 邪恋
邪气
相 搏
正气
抗邪 驱邪 修复 调节 康复
邪正 相持
邪气稽留 病势迁延 正不敌邪 脏腑经络及 精血津液的 功能衰惫 阴阳离决
侵害 损伤
邪胜 正负
恶化 死亡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凉润 宁静 抑制 沉降 凝聚 温煦 推动 兴奋 升腾 发散 抵抗阳邪侵袭 抑制阳热邪气 阻滞阳热发展 祛除阳热
阴气 正气
阳气
抵抗阴邪侵袭 抑制阴寒邪气 阻滞阴寒发展 祛除阴寒
正气的防御作用(概括)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 气 抵御外邪入侵 的 防 祛邪外出 御 作 修复调节能力 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四)情志因素与发病
情志变化导致发病的机制主要有:
(1)情志因素易伤气机,继伤脏腑 (2)情志过激直接伤及脏腑 (3)情志因素可先伤心,继而损伤脏腑 (4)情志过激损气伤精耗血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3.精神状态
补充: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一、感邪即发
感 邪 即 发
概念——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 病, 发病迅速之意。 ①新感外邪较盛——外感风寒之邪 临 ②情志剧变——暴怒大悲 感邪即发 床 常 ③毒物中毒——服毒自杀、毒蛇咬伤 见 ④外伤 ⑤感受疠气。
一、发病原理
(一)正与邪的含义和作用
1. 正气的含义和作用 正气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 功能的综合作用。包括脏腑、经络、官窍、精 气血津液神的功能活动,以及防御、抗病、驱邪、 修复、再生、康复、自愈、自我调控、适应等 能力,简称”正” 。
(一)正与邪的含义和作用
1. 正气的含义和作用 正气强弱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一是人体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的结构形质的完整性 二是精气血津液神等生命物质的充盈程度 三是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及其相互和谐有序的状态. 精气血津液神是产生正气的物质基础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是正气存在的表现
(二)正邪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发病的外因) (2)邪气是决定和影响发病的性质、特征、证候类型的
原因之一:
例如: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 外感—卫表证候等等。 (3)影响病位及病情、预后等: 例如: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4)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中,邪气在发病中还起主导作用
三、 疾病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1.病由外入 2.病由内生 3.外伤致病 (二)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表里相传 2.上下相传 3.脏腑相传
(一)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1.病由外入:侵袭途径:皮毛或口鼻
(1)空气相染 (2)饮食相染 (3)接触相染(比如,慢性乙型肝炎) 2.病由内生(比如,结石) 3.外伤致病
参考答案:诊断:暑邪 分型:暑热伤阴 按语:7月份正值夏令时节。夏季炎暑,田间劳作,感 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上犯清阳则感头晕头 痛;肺失清肃则胸闷难受,闭塞清窍则猝然发厥,表 现为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这符合暑邪的诊断。 然患者无口角流涎,无抽搐及惊叫,亦无半身不遂等 后遗症,可与中风及痫证相鉴别。因气机不利,肺气 失宣,则呼吸气粗。暑邪犯心包,蒙蔽清窍,则神志 朦胧,不能对答,但呼吸之间能张目,说明尚未致昏 迷。舌红而干,脉洪大乃暑热伤阴之象。
二 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气候因素与发病
(二)地域因素与发病 (三)体质因素与发病 (四)情志因素与发病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 环境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 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生活 工作环境等。
(一)气候因素与发病(本教材)
(二)地域因素与发病(本教材)
(二)地域因素与发病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
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例如,《素问·异法方宜论》
五方 东方
地理环境及气候 天地之所始生,鱼 盐之地,海滨傍水
生活习俗
体质特点
好发 疾病
痈疡
治疗
所宜 砭石 毒药 灸焫
食鱼而嗜咸 , 黑色疏理 安其处美其食
天地之所收引,金 陵居,华食不 脂肥 ,腠理 病生 西方 玉之域,沙石之处, 衣而褐荐 致密 于内 水土刚强
发 病 类 型
1.《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为“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伏而后发) 2.《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 3. 元· 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 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邪留的部位 有关。
一、发病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正相争的变化决定发病与否
北方 天地所闭藏之处, 地高,风寒冰冽 陵居,乐野处 脏寒 而乳食 嗜酸食腐 致理赤色 满病 挛痹
天地所长养,阳盛, 南方 地下、水土弱、雾 露之所聚 中央
微针 导引 按跷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 众,地平以湿
食杂而不劳
气血流行迟 滞不耐寒热
痿厥 寒热
环 境 与 发 病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 患之病。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 性质、生活习 俗导致地域性 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发 生与流行,如职业 病、矽肺、空调综 合症、急、慢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 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 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抑 郁症)
(二)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表里相传 2.上下相传(咳嗽日久,由肺→肾) 3.脏腑相传: (1)一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肝
气犯脾) (2)一脏功能不足可以使另一脏功能失调或 不足(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肝阳上亢) (3)一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里的脏 腑,从而使该脏腑功能也发生紊乱(心火→小 肠)
体质弱则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
阴虚易感热邪。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
阳盛热化成湿热证,阴盛则寒化成寒湿证。 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精神状态与发病
病情 发志 生变 的化 关与 系疾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 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 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
四、 继 发
继 发
概念——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 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 临床 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 举例 哮喘——日久发为肺精气虚、心血瘀阻。 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 气 正虚感邪而发病(六淫等) 在 发 邪之所凑 正虚生邪而发病 (水湿等) 病 其气必虚 中 的 作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用 (实证或虚证)
(一)正与邪的含义和作用
2.邪气的含义与作用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简称“邪”。包括
来自外部环境中的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其 次是来自体内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邪 气 在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外感六淫发病始起多有卫表证候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七情内伤多直接伤及内脏 感邪轻者病情轻,感邪重者病情重。 影响病情病位 受邪浅者成表证,受邪深者成里证,表里 同受成两感。 风邪轻扬多在肺,湿易阻气多伤脾,疠气 发病急骤易入里。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 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 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2.邪气的含义与作用
邪气的损害作用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