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1课时)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学生在理解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作业安排
1.背 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导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3.目 的: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团体形成—《中外纪闻》、强学会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
思想解放运动
课后记
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6.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7.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江苏省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岳麓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学习新课: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明确:(1)时间:1895年春(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人物扫描: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3、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理解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情况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还有洋务派所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派搞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昨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及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问题。
[板书]第七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教学1、公车上书构思: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以引导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拓展。
问题设计:什么是公车上书?(包括时间、事件、结局及影响)思维拓展:戊戌变法的背景条件(即原因):(1)、民族危机加深(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2、维新运动的展开构思: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
问题设计:(1)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创办《万国公报》,它后来的名字是什么,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如何?(2)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事件是什么?3、百日维新构思:本目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讲述讲解与师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生阅读或朗读全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如有疑问,则由教师引导,答疑式讲解;拓展内容师生探究)问题设计:(1)维新变法的支持者、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内容各是什么?思维拓展:①政治方面未见“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内容,是不是维新派对封建势力作出了让步?(是,作出了让步,并使变法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②维新变法的措施有没有积极意义,如果有,有多大?(有,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十分有利。
高中历史 第6课戊戌变法
第8课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他虽然失败了,但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关键深入民心,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史实,讨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时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维新思想及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课习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知识联络】必修一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构造的变动?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2、经济根底:3、阶级根底:4、思想条件:〔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a.产生的历史背景:b.代表人物:c.政治主张:d.影响:〔2〕进一步开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a.著作:合作探究一材料一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教材104页小字部分,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b.思想特点:练习稳固: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改变孔子儒学宗师的形象B、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D、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合作探究二: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原因:1、2、3、c.作用:当堂稳固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声威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梁启超:思想核心是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核心为:〔〕A.倡民权B.托古改制C.社会进化D.反对专制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3.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来,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5.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可以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可以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权利的强烈反对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戊戌变法
襄阳31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教案(编号:06 ) 主备: 邓家林 复备: 备课组长签字: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课题:戊戌变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阅读教材,观察教材图片,自主学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公车上书的原因;列举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人、内容;思考公车上书的影响?列举出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进行的活动。
培养自主学习,归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讨,列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说出维新变法的结果?小组讨论出公车上书的意义?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 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民族危机严重。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_____、_____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但上书未达光绪帝。
(2)意义:公车上书拉开了_____的序幕。
(3)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1895年,_____、_____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_____”,它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主要内容(3)名称由来: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
四、结合戊戌变法的要紧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摸索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五、小组讨论课本P31“课后活动”2
【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后,得到了什么教训?
【课后作业】
1、背诵:
(1)年,、上书,要求、、,这确实是闻名的公车内书,拉开了的序幕。
2、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结合戊戌变法的要紧内容,摸索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初步把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公车内书;百日维新。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教学案编号:初历八上06号
课题:6、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师生随堂笔记
授课人:陈 时刻:2021.10
【学习目标】
1、明白公车内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差不多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预习指导】
1、请细读课本P28-31,完成练习册P21“自主学习”。
2、阅读练习册P22“疑难点拨”。
3、在课本中标Βιβλιοθήκη 出本课的知识点提示:1、公车内书:背景、通过、阻碍。
2、百日维新:背景、内容、结果、阻碍。
【学习模块】
一、交流预习所得。
二、结合练习册P24“史料分析”的材料一、二,谈谈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缘故有哪些?(提示:政治、经济)
第八课戊戌变法
教学课题第8课戊戌变法授课班级1--4班教学用时1课时授课时间9月27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通过学生的口述、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历史意义和原因。
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突破措施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学习方法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正义事业而牺牲的英雄。
人们向来是很崇敬的。
你们看了这幅图,知道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有心杀贼”中“贼”指的是谁?(二)解读探究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⑴该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历史事件发起的原因是什么?⑵这次历史事件是由谁发起的?目的是什么?⑶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2、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弟、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负责起草变泽的诏书。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学生阅读课本在学习西方要求变法方面,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布、许应癸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物而受礼部打击的五照,以示激励—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⑴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
川教版历史八上《戊戌变法》word教案
第2课戊戌变法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2024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
4.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5.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其次,在课中的强化技能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往往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如果他们是当时的改革派,他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改革。
最后,我觉得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学生们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应用和实践。因此,我觉得可以在这个环节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或者参加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辩论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中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改革精神。
难点:
1.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解决办法:
1. 对于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变法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戊戌变法知识点和分析能力。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戊戌变法1
2.后期的维新思想及人物(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 思想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但没有摆脱封建纲常,带有 浓厚的封建色彩。
早期维新思想
人物 王韬;郑观应
经济思想 发展民族工商业
爱国思想 以“商战”反侵略 教育思想 提倡西学 政治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 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 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戊戌政变
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意义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失败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4.设立学会、学堂
维新思想
“公车上书”
政治运动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继续
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
(1)要不要维新变法
1.论战内容: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论战的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论战的作用: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1.康有为的思想
2.梁启超的思想 3.康、梁酝酿变法
1.开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思想 康 有 为 的 思 想 及 活 动
2.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 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 (特点)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影响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阅读课文等搜集历史信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达标检测】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吏治腐败D《马关条约》的签订
2、维新派在北京创办的刊物是( )
A《时务报》B《国闻报》C《万国公报》D《湘学报》
3、维新派组织的政治团体是
A保国会B强学会C时务学堂D南学会
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5、1898年9月21日,以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
杀害等六人,戊戌变法失败。这次政变被称为。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有什么教训?
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课前预习】
1、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和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反对,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
2、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的成立,它的机关报是是。
4、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发布一系列法令,实施变法。因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故称这次变法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所以又称之为。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范文2. 课题所属学期:八年级上学期3.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戊戌变法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的过程。
(2)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
(3) 史料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史料。
(2) 历史地图: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政治地图。
(3) 文献资料: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戊戌变法的起因:讲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革主张,以及清政府面临的内外压力。
3. 戊戌变法的过程: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如废科举、兴学校、练新军等,以及变法期间的政治斗争。
4. 戊戌变法的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如保守势力的阻挠、变法派内部的分裂等。
5. 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过程。
(2) 请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戊戌变法主题的辩论赛。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总结的准确性和深度,以及对失败原因的思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提问导入法:显示词虞美人·读《马关条约》有感高樯木朽西风起,月落黄昏里。
春帆楼上更无天,半壁皇图弹指化灰烟。
伤心莫过尊严损,锦被应难寝。
昆明湖畔尚歌兴,十万忠魂欲泣已无声。
提问:从词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民族矛盾是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列强接踵而来,不断加深侵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不断严重。
当时的中国可谓是“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甲午战争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改革运动——戊戌变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即第九单元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新课探究】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根据上述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提示:①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
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
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③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
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戊戌变法的教案
戊戌变法的教案【篇一: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任务二:梦圆——百日维新评价量表(对应目标1)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对应等级自评等级
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借助教材精准
完成表格内容和作用的填写,并进行角色
转换。
A
能够独立思考,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完
成表格大部分内容,进行角色的转换分析。
B
能够完成表格大部分内容的填写,但无法
独立思考分析内容带来的影响,在不同角
色间的转换存在困难。
C
6.学习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导入——出示谭嗣同的诗词《有感》提问:结合第五课内容,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是什么?谭嗣同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救国救民梦想?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大屏幕展示的诗歌内容,结合第5课学习内容,得出四万万人齐下泪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活动意图说明:以谭嗣同的诗歌为导入,联系已学知识,同时引出本课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课 戊戌变法-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甄选教案(新课标2022版)
第6课戊戌变法-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核心素养甄选教案(新课标2022版)课题:戊戌变法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课型:说课+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措施。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措施。
2.讨论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启示。
3.归纳法: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介绍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步骤二:讲授1.戊戌变法的背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危机,并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的思潮。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教师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包括经验局、各项宪法、征兵制度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变法的范围和目标。
3.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和启示:教师分析戊戌变法在当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例如新式学堂、宪政民主、科学技术等,以及对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步骤三:讨论教师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例如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近代中国改革的失败原因等。
步骤四:总结归纳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步骤五: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戊戌变法的一些成果,在家中进行一些有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调研和思考。
教学资源:1.课本2.多媒体设备3.图片和PPT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思维质量等。
2.作业评价:对学生家中调研和思考的成果进行评价。
3.考试评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考试评价。
教学建议:1.适时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其中的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思考:
一、为什么要变?
二、变什么?
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怎样变?
五、变的结果如何? 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2目)
1、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 以及列强的瓜分狂潮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 想的影响;康梁对维新思想的发展
1、政治:
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
3、军事: 4、文化教育:
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军事力量 西学传播
五、无力回天——变法的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2、失败原因分析:(参考了人教版) 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与旧势力的 力量对比悬殊 重要原因: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和观望 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诏令”方式; 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 实权等等。 直接原因: 袁世凯的叛卖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 有进步意义。(为什么?)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 国性。(为什么?)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 有启蒙性。(为什么?)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 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新风
众所熟知,由于康、梁等人士的推动, 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问题是: ①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什么? ②康、梁等人士为维新变法所做的各项 准备工作有哪些?
三、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第2-5目)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三次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 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②③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 派力量小。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具体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 措施
国际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 环境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瓜分中国的高潮。
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 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补充)
俄国 法国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广州湾
山东
长城北和新疆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日本
“新界”和威海卫
台湾和澎湖列岛
长江流域
福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言:
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 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 样的反应?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 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又做出了怎 样的反应哪?
第16课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 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 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994年高考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 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 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㈠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 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㈡作用:1.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 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 本主义制度。 2.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 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㈢原因: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 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 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 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 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高考选择题: 1.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92年.全国) A.学术团体 B.政治团体 C.秘密团体 D.革命团体 2.康有为向光绪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 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97年.全国)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 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 是: (96.上海)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4.促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96年全国)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论战
开口岸 设工厂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这三幅图表又揭示了什么主题?
日鹰蛙肠熊虎 代代代代代代 表表表表表表 日美法德俄英 本国国国国国 。,,,,,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这就就就就 就有有有有「 是舍为拼埋我 中身民命头们 国求请硬苦从 的法命干干古 脊的的的的以 梁人人人人来 鲁 ,,,,, 迅」 .
——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 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 行动——“公车上书”
思康 想有 的为 万传 木播 草维 堂新
北京强学会遗址
为什么要变?
二、维新思想在90年代的新发展(第2目)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回顾必修3
维新 代表 康有 为 梁启 超 谭嗣 同 严 复 思想核心 或特点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 西学与传统 儒学结合 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 倡民权 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 冲决网罗 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抨击旧制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 借用社会进 化论观点 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 维新思想的核心
试比较康、梁、谭、严的政治主张的异同
参考答案提示: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 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封建君 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变什么?) 异: 康将西学和传统儒学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 梁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 谭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 想严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 要性和必然性。
俄国和日本;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
思考: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 僚的利益?哪些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危 机?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说明变法法令本身也存在操之过急、考虑 欠周密的不足)
思考: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 论战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 这些差异?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 宪法等政治主张。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 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 和妥协性。
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建立君主立宪制;
(文)兴办学校
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慈禧太后
袁世凯
例题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统治势力强大。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背景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 力量 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
四、百日新政(第5目,怎样变?变法内容)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 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百日维新
囚禁光绪帝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 治。
猜测:康有为会要光绪帝借鉴哪些国家的 改革成效而颁行新政?为什么?
5.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93年上海) A.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B.光绪皇帝和部分清政府的官员 C.开明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 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6.“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90年上海) A.袁世凯的告密 B.光绪帝被囚禁 C.顽固派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7.顽固派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1995年多选题): A.对变法法令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B.把京津地区的兵权都抓在手中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D.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康有为(1858 -1927):外采 东西强国, 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 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 强,计日可 待。
梁启超(1873- 谭嗣同:冲决 严复 1929):变法之 君主之网罗, (1854—— 本,在育人才,冲决伦常之网 1921):观 人才之兴,在 罗,冲决天之 今日之世变, 开学校,学校 网罗,誓杀尽 盖自秦以来 之立,在变科 天下君主,使 未有若斯之 举,而一切要 流血满地球, 亟。 其大成,在变 以泄万民之恨。 官制
思考: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是否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 ?如何理解维新派同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教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