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战争叙事研究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叙事角度研穷

《左传》叙事角度研穷
摘 要 : 鲁迅写于1919年4 月的短篇小说《 , 药》是邓稣 受难叙事的“ 中国现代版”但这并非无意识的巧合, , 而是鲁 迅有意为之。 普迅的用意何在? 通过情节辫析, 我们可以看 出冬迅的良苦用心。寒冷是行文的基调, 也是普迅的心绪。 为更清楚表达以及读者更好理解笔者的浅陋之见 , 在 此有必要首先界定区分“ 人子” 的概念。 “ 在旧约中,人子’ ‘ 通常是‘ 的同义词。在新约福音书中, 人’ 耶酥以‘ 人子’ 自
事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述方式。 叙述者只是一般地概述 、 、 介绍 揭示一个故事 , 不对 事件人物作出主观评价、 议论, 叙述者的介人并没有使作品 的意义 ( 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 得到更为明晰的揭
示, 它仍隐藏在文本之后。 左传》 如《 第一篇《 郑伯克段于娜》 中“ 郑武公娶于申, 初, 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痞生, 惊姜氏, 故名曰‘ 痛生’ , 遂恶之。 爱共叔段, 欲立之。 请于 l 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 公曰: ‘ 岩邑也, 制, 貌
限知
《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叙事文学意味的历史作品。 作 为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 其文章为历代古文家所称道, 尤其是它的叙事, 被捧为叙事文学之轨范。 浦安迪在《 中国叙 事学》 中曾经提到:“ 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 尚书》 , 至少可
《 左传》 作为编年体史书, 它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 由于 在第三人称叙事中作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这使 得他可以自由地穿梭遨游于时空, 走进任何不为人知的隐 秘角落, 更加深人地探寻人们行为得失成败的原因, 拥有比 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通观《 左传》我们会发现: 在作 , 者、 故事和读者的关系上, 作者采取了将自己隐蔽起来, 让 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客观叙述。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

《左传》三种叙事视角的运用及影响——以《左传僖公》为例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讲述者在叙述故事时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谋略,使用某种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把动态的立体化的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言文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人事行为序列。

这里所谓的语言的透视镜、某种文字的过滤网,就是视角。

”①《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又善于刻画人物,微言大义,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左传》的叙事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和纯客观性的史官叙事视角三种。

二、叙事视角在《左传》中的运用(一)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②也就是说作者对发生的历史事件全知全能。

《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需详尽地记叙发生在鲁国以及诸侯之间的重大事件,这必然需要全知视角来进行描述。

作者在叙述时,会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人物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以及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各类隐秘之事。

因此,《左传》在整体上呈现出大量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运用。

1.全面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情状如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也是描写战争场面的名篇。

作者详细交代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局及影响,更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指挥者、参战者的计谋和心理活动。

作者先从晋国写起,“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

”接着记叙了中军元帅先轸为晋文公出谋划策的一段话。

接下来作者又将叙事的视角转向了楚国,楚国君臣离心,将帅骄横,“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通过对晋、楚交战双方全知性的叙述,提前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最终晋打败了楚国,“楚右师溃”,继而“楚左师溃”“楚师败绩”。

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体散文著作之一。

《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左传》的战争描写,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注重战争前因后果的关系。

由于《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为了做到故事完整性,作者是煞费苦心的。

作者往往采用穿插,补叙,倒叙多种方法,突破编年体的局限,尽可能保持故事情节完。

如晋楚城濮之战,作者即重在记录战争的酝酿,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最后到晋文公占梦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正式兵戎相见。

通过对双方内政、外交和军事上的一系列斗争过程的记叙和许多细节的点染,展现了一幅晋楚争霸的有声有色的壮阔图景。

文章大体上依照时间顺序,对交战中的两大营阵的种种活动交错地进行叙述,而以晋楚两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关系作为主干,其他有关国家和有关的大小事件都有条不紊的穿插进来。

通过许多不同的侧面,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双方斗争的一些主要事件,以及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态,都表现得非常生动和细致。

一场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矛盾复杂头绪纷繁的大决战,在作者笔下表现的首尾完整,层次分明。

其次,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论《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以四大战役为例

论《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以四大战役为例

论《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以四大战役为例摘要《左传》是先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而《左传》的突出成就之一就在于它的战争描写。

《左传》中的四大战役对战争的描写具有同而不同的特点,这不仅能够全方位展现战争过程、突出战争胜利的原因,而且具有劝谏君主和教化人民的作用。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是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同时也是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统一,它发挥了文学的教化作用,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作者简介:李婉莹(1994-),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收稿日期2019-04-29中图分类号I206.2;I207.5文献标识码A李婉莹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左传》是先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叙事的突出成就在于它的战争描写,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高度评价《左传》的战争描写:“《左传》中有名之五大战——泓、城濮、鞌、邲、鄢陵,吾脑际至今犹有极深刻之印象,觉此五役者为我国史中规模宏大之战事。

……动辄以之与后世国际大战争等量齐观。

”[1](P181-182)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是《左传》中战争描写的代表,作者在描写这四场战役时,有着不尽相同的方法。

“《左传》的作者立意在先,详因略果,战争的起因、准备的阶段和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等,详加叙述,从而通过这些预示战争的大致结局。

至于具体的战斗过程、交战撕杀的场面和战争的结果,则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显得干净利落。

”[2](P162)此外在对战争过程的叙述中,作者在每一篇中都着重突出了梦境、占卜等各种预示活动,以及对德行、礼、义、诚信等一系列优秀品质都表现出来强烈的赞同和支持。

此外,这四场战役在叙述时各有各的侧重点,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体现了《左传》叙事手法的高超。

一、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是《左传》中战争描写的代表,虽然这四场战役在作者的笔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相似的背后,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以五大战役为例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又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和叙事散文名著。

《左传》中对战争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其叙事艺术的精妙之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中记录了多达492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本文主要以五大战役—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邲之战、晋秦殽之战、晋楚鄢陵之战为例,主要从叙事的总体把握、细节的精彩描写、篇章结构的灵巧多变等方面介绍其战争描写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首创性的叙事艺术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借鉴作用。

关键字:《左传》五大战役,叙事特点,艺术借鉴,后世影响AbstractZuozhuan is our countr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rrative prose writing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has high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 Its narrative ar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by scholars, and is considered the norm of the narrative text, and the essence of its narrative art mainly reflected in its war discourse. Zuozhuan, recorded the greatly small hundreds of times of war, this paper mainly to five big battle - ChengPu battle, the battle of An, Bi the battle of the war, the war of Yao, YanLing as an example, mainly from the vision of the overall grasp, details of which itsdifferent, flexible and changeable in chapter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r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Zuozhuan, the account of the war, not o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an, but also emotional narrative these wars to literary writing and its pioneering narrative art achievement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description of war of Zuozhuan,narrative features,affect future generations一、绪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详细完整的以春秋为纲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

从《秦晋殽之战》初窥《左传》的叙事艺术内容摘要:《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秦晋殽之战》《左传》叙事艺术正文:《左传》被尊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它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开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叙事艺术走向成熟。

《秦晋殽之战》是《左传》当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在体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1.情节设置的精妙1.主次清晰,并行不悖《左传》的精彩大多体现在对战争的叙述。

但不同于其他写战争的名篇,《左传》并不局限于叙述交战过程,而是往往设置一根主线,围绕这根主线介绍战争背景、战前各方准备情况、军事力量的对比、主将和士兵的活动、精妙的战略部署、和娴熟的战术运用等内容,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

以《秦晋殽之战》为例,全文中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只有“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两句,其余部分基本都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的过程及其后续发展。

而因为主线已设定为“秦晋之间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所以当一切事态发展顺着此线娓娓道来时,虽有诸多的国家与人物参与呈现,读者却不至于感觉混乱,反而会随着晋国“君命大事”的卜辞和秦国“蹇叔哭师”的预言而急于探求事态的发展及最终的结果,随着周国“王孙评师”和郑国“弦高犒师”的情节,再到“先轸论战”中“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的宣言,等最后看到秦师战败的结局时,自然会产生“果然如此,真该如此”的感慨,不会觉得战争过程被略去是此文的缺憾。

2.伏笔照应,构思严谨《左传》中战事之所以被叙述得引人入胜,离不开前后文之间的伏笔照应。

以“殽之战”中“秦师”最后的失败为例,为了这一结局作者在前文多次设下伏笔,第一处是晋文公殡葬出绛时“柩有声如牛”,卜偃给出的卜辞是“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伏笔二是来自秦国蹇叔对战局的分析和对战果的预断:“我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伏笔三来自周国王孙满的见微知著:“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伏笔四来自郑国弦高,以一介商人的身份,冒行使者犒师之举,并“遽使告于郑”,深明大义彰显出郑国气数未尽;伏笔五来自晋国原诊:“秦违蹇叔,为贪勤民,此天奉我”。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在国内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出名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对政治、军事斗争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他把这些都融汇在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之中,使人读来觉得引人入胜,并受到鼓舞和启发。

而《水浒传》,也许没有《三国演义》那样好看,但它却也有一些闪光之处,而且更富于戏剧性。

比如作品通过描写宋江等英雄的“不平”和反抗,来表现农民起义斗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就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当然,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还有《西游记》、《红楼梦》等描写神魔斗争的长篇小说。

左传》叙事艺术之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写,按时间顺序写郑庄公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与母亲武姜设计陷害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的事。

郑庄公知道后十分气愤,派公子吕带兵去讨伐共叔段。

经过激烈战斗,公子吕把共叔段杀了,但共叔段的儿子却逃了出去,郑庄公要把他也杀了。

大夫祭仲劝他留下共叔段的儿子,以观后效,将来或可使其恢复郑国。

庄公答应祭仲的请求。

而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杀了叔父而登上王位的人,但他终生不忘共叔段之乱的教训,只做了27天君主就死了。

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有待考证。

总之,《左传》所写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真实性。

《左传》叙事艺术之二:互见其法《左传》写战争也很讲究谋略和技巧。

晋侯联合吴军攻郑,庄公带领郑军抗击。

开始,两军战斗力相当,形成僵局。

关键时刻,孙武利用双方轻敌的弱点,命令军队从左右两翼出击,先败吴师,然后回师夹击,打败了晋军。

后来,晋军被围困于城濮,郑襄公单车带着随从前往营救,孙武认为救援行动冒险太大,劝郑襄公放弃,他建议用缓兵之计。

郑襄公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而且进一步轻敌,结果在作战中遭到惨败。

孙武及时向郑襄公提出改变计划,直捣黄龙的建议,郑襄公依计而行,再次打败晋军。

吴军趁胜包围了晋都,迫使晋惠公出逃,吴、晋之间又开始了新的较量。

《左传》叙事艺术之三:渲染烘托,笔墨简洁《左传》写战争也很讲究渲染烘托的手法,这在《左传》的对话中最为明显。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左传》叙事研究综述
是艺术手段问题, 还与作 者的史识和思想倾 向有密切的关 系。 除此之外 , 从其他 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有杨经华的《 寻找逝去的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最简便 的方法是 ,将预订款限定 在定金一种 , 其他任何方式的金钱担保约定都认定为无效 。 在
认购书中, 没有必要约定订金作为担保 。 同时, 借鉴《 东省商 广

《 中国叙事学》 中讲到 : 中国叙事文可 以追溯到《 “ 尚书》 至少 ,
可以说大盛于《 左传》 在王靖宇先生的《 。” 中国早期叙事文论
前 后照应 , 能使读者相悦亦解。” 与上一段话有异 曲同工之
集》 中 , , 作者将西方 的叙事学理论与我 国传统( 下转第 4 6页)
4 理 导 1. 4 f 论 报f 1 2 1 0
有约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 ( 中华人民共和 国担保 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l8 “ 第 1 条 当事人交付留置金 、 担保金 、
保证金 、 订约金 、 押金或者订金等 , 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 , 当 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 ,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的规定来看 , 第一 、 第三种情况显然不具有定金性质 ; 而第二 、 第四种情 况 , 双方 虽 然约定的是定金 , 但未约定开发商的责任 , 买受人要想通过 定金罚则惩罚开发商也往往要通过诉讼 , 增加当事人的诉 累 ;
日团田
LUDOA I NABO L
《 左传 》 事研 究综述 叙
● 刘春 雪
( 尔滨 商业 大 学 。 哈 黑龙 江哈 尔滨 10 7 ) 5 06
【 要】 2 世纪 中 摘 自 o 后期 , 叙事学在我 国 了长足的发展 , 有 很多国外的关于叙事学理论书籍 大量被介 绍到 国内, 同时 国内学者也在不断地丰富着叙事 学的理论与 实践 《 左传 》 是我 国叙 事文 学的一大源头及 实验地 , 它的叙事文学的研究 对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

《城濮之战》为《左传》描写战争最见功力的名篇之一,通过对战争双方内政、外交和军事上一系列斗争的记述与许多细节的点染,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晋楚争霸的壮阔图景。

《左传》描写战争的艺术有以下几点:1、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其中采用对话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左传中有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合情合理的虚构,《城濮之战》主要写了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部分,文章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作者面对即成的历史现实,根据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于是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左传》语言言简意赅,词约义丰,文章脉络清晰,顺序连贯。

2、《城濮之战》这篇文章总体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其间运用了一些叙述手法,如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手法文中的第一段讲了子玉这个人的性格,并引用了蒍贾的一段话,“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采用了预叙的手法,为下文子玉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文中的第三段争端谢了晋文公对百姓实行教化的内容,运用了插叙手法,讲出战争前完整形式。

让人看了文章的开头部分就能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清晰明了。

这里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写了。

3、《城濮之战》中正面战场的场面描写不过区区百字,其余的篇幅都着重在战前两国的力量对比和各国战前的准备上,不局限于对外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并且注重写战争的性质,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进行描绘。

作者详于写战争背景,原因等的介绍,揭示出战争胜败必然性,寄予深刻思想。

作者正面描写战争的语句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就像上一点中提到的,文中讲述了晋国励精图治,教化百姓而且重仁重义,且“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晋国注重谋略,大家团结一心,而楚国呢,有子玉这等刚愎自用的人物,而且楚国是作为理屈的一方自然战争是不利他们的。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张祚晗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

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

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人们从这一事件各种情节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鲁昭公与三桓势力的权力斗争。

昭公十七年发生日食,祝史请求“用币”,昭子也提出“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才是正礼,却遭到季平子的拒绝。

昭子见其行断言:“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季平子已经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无视国君。

从政治权力上说,春秋后期政治权力下移存在一些问题,权力下移由周天子到诸侯,由诸侯到大夫,卿大夫代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现象很普遍,诸侯们养尊处优,会盟等事宜就由大夫来进行,这在无形之中使大夫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君主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军事权力上说,季氏通过“作三军”和“去三军”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对昭公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打压了叔孙氏和孟孙氏,达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昭公二十五年叔孙婼为季平子到宋国行聘,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国君是以镇抚其民。

《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这里已经暗示了昭公的悲剧并指明了其悲剧的原因。

同年,在被人怂恿下,昭公开始了第二次对季氏的讨伐,昭公在内无民心、外无国助、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下对季氏进行讨伐。

结果叔孙氏、孟孙氏倒戈相助季氏,在这种情况下子家子为昭公出谋划策,但昭公不听劝谏最终出逃。

出逃以后,由于季氏与晋国君臣早有勾结,昭公只能求助齐国,而齐国早已对鲁国觊觎已久,不可能对昭公真心帮助,于是有了昭公二十六年齐鲁双方有如儿戏般的假意交战。

《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以《左传·成公》为例

《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以《左传·成公》为例

文史研究《左传》叙事特征的研究——以《左传·成公》为例宋宛骏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左传》的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使历史事件更加准确可靠。

研究《左传》的叙事特色不能忽略其战争场面的描写。

本文以《左传·成公》为例,分析《左传》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左传·成公》;叙事手法;战争刻画《左传》又名《左氏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间各诸侯国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是我国重要的编年体著作。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其文学性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清人皮锡瑞亦在《经学通论》中称赞说:“左氏叙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圣经,可以独有千古。

”①其叙事特征应从叙事手法和战争场景的描摹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左传》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春秋》的编年叙事,但对其又进行了创新,将倒叙、插叙等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上古历史撰述中最具有叙事性质的著作”。

②《左传·成公》作者主要运用了三种叙事方法:(一)顺叙作者采用顺叙的叙事手法,以鲁国十二国君的顺序为框架,并按照“某公—某年—某月—某日”的进行叙事。

如“成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

仲孙蔑如宋。

夏,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谷。

梁山崩。

秋,大水。

冬十有一月己酉,天王崩。

十有二月己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子、杞伯同盟于虫牢。

③文中以“成公五年春”为时间上起点,而后依次记叙“春”、“夏”、“秋”、“冬”四季,并按照“正月”、“己酉”等清晰的时间点,以此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

(二)插叙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编排,偶尔会穿插一些小事件、情节。

这不仅能够增强故事完整性还能凸显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作者还可以借此手法融入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以此寓褒贬。

如“成公十一年,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中《左传》作者将“妇人遂行。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特征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特征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张巧欢 20092410230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2班课程教师:郭建勋教授摘抄:《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左传》战争描写叙事散文描写特征引言:《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体散文著作之一,有很高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价值。

其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特色,尤其以战争描写见长,研究《左传》战争描写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左传》在叙事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论《左传》战争描写特征《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散文之一。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而做的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最后附鲁悼公四年(前463年)事一条,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是周以来史官文化,礼治文化和春秋以来人道思潮的产物。

”①它是我国古代写人叙事散文的一座里程碑,无论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用平浅流利的文句,把当时复杂的事件生动地展示给读者,到今天我们还能深刻的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及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状况。

因此,《左传》至今依旧保持着其活跃的散文生命力,成为先秦叙事散文的杰作与典范。

《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他史书所不能及的。

《左传》全书共记载大大小小战争四百二十九次,写得比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

其中与争霸紧密相关的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吴楚柏举之战等篇章,材料丰富,叙述详尽,结构严密,描绘简洁生动,是作者最用心描写的,最为出色的部分,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成为《左传》中最广为流传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其出色①王曰美.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158 页的叙事散文的成就。

近五年《左传》文学叙事述评

近五年《左传》文学叙事述评

近五年《左传》文学叙事研究述评摘要:《左传》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其叙事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都提供了艺术借鉴,影响甚为深远。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叙事手段、叙事视角以及战争描写四个角度对近五年来《左传》文学叙事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逐一探讨。

关键词:《左传》叙事方式细节描写虚构叙事视角战争描写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2《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一般认为,《左传》是为解释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春秋》而作。

然而《春秋》在谴词造句中颇含微言大义,记事极其简略,本身并不具有文学性。

而《左传》却在简明的叙事中有条不紊地展开复杂的故事情节,其中不乏细节描写和想象虚构,使其不仅仅只是一部纯粹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成就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在叙事上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以惊人的叙事能力,把200多年间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大事,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叙事技巧被后世作家视为典范。

刘知几言“盖左氏为文,叙事之最①”。

刘熙载亦云:“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②”。

由此可见《左传》叙事之精善。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研究《左传》叙事艺术的著作做一分析、整理和概括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相关看法,以期为《左传》叙事文学方面的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一、叙事方式《左传》作为编年史,其叙事情节主要是按时间顺序,即按顺序的方式展现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然而,《左传》叙事的精妙之处则体现在各种叙事方式的运用上,章学诚把《左传》叙事分为顺叙、逆叙、类叙、次叙等23种,清代冯李骅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共列举了29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

《左传》叙事分析——以昭公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为例

《左传》叙事分析——以昭公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为例

《左传》叙事分析——以昭公十七年至三十二年为例张祚晗《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

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

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人们从这一事件各种情节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鲁昭公与三桓势力的权力斗争。

昭公十七年发生日食,祝史请求“用币”,昭子也提出“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才是正礼,却遭到季平子的拒绝。

昭子见其行断言:“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季平子已经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无视国君。

从政治权力上说,春秋后期政治权力下移存在一些问题,权力下移由周天子到诸侯,由诸侯到大夫,卿大夫代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现象很普遍,诸侯们养尊处优,会盟等事宜就由大夫来进行,这在无形之中使大夫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君主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军事权力上说,季氏通过“作三军”和“去三军”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对昭公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打压了叔孙氏和孟孙氏,达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昭公二十五年叔孙婼为季平子到宋国行聘,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国君是以镇抚其民。

《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这里已经暗示了昭公的悲剧并指明了其悲剧的原因。

同年,在被人怂恿下,昭公开始了第二次对季氏的讨伐,昭公在内无民心、外无国助、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下对季氏进行讨伐。

结果叔孙氏、孟孙氏倒戈相助季氏,在这种情况下子家子为昭公出谋划策,但昭公不听劝谏最终出逃。

出逃以后,由于季氏与晋国君臣早有勾结,昭公只能求助齐国,而齐国早已对鲁国觊觎已久,不可能对昭公真心帮助,于是有了昭公二十六年齐鲁双方有如儿戏般的假意交战。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摘要《左传》擅长叙述错综纷繁的军事事件,使两百连年间庞杂的社会历史头绪清楚、层次清楚、浑然一体。

这与作者高超的叙事手法分不开,尤其是以简驱繁、揭露因果、穿插补缀等手法的运用,使内容纷繁的社会历史史料有机地融合在有限的篇幅里,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历史面貌。

关键词左传叙事写作手法《左传》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记事完整详备的纪年体史书,详尽记录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254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籍,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

其叙事工巧,手法精湛,“跌荡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散文的最高成绩。

(一)抓住重点、以简驱繁,叙述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左传》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事件,往往依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以简明的文字交代时间、地址、人物和因果,抓住政权变更和政治关系中的重点为叙事主线,将纷杂骚乱的社会历史表述得层次清楚、头绪清楚、有简有繁、详略适宜。

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的逃亡通过时,先以一句话“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交代出逃的原因,以后陆续写他“处狄”、“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送诸秦”。

重耳逃亡19年,涉及方方面面,但作者抓住重耳历经考验成绩霸主这一重点,有选择地记录典型事例,来表现重耳逐渐成熟的通过。

作者只写了“处狄别隗”、“过卫受块”、“齐姜醉遣”、“曹公窥浴”、“郑叔詹谏”、“楚子飨之”、“稽拜秦赢”这七件事,使重耳19年的千里行程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左传》不仅对历史事件大规模的叙述详略适宜,对谋杀、行刺、政变等急剧转变事件的小规模叙述也写得有声有色。

如: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问不至。

请代,弗许。

故谋作乱。

僖公之母弟日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

襄公绌之。

二人因以作乱。

连称有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战争叙事研究
作者:刘佩晴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9期
《左传》涵盖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27年(前468年)共计250余年的历史,涉及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恢弘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其中,《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可谓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

《左传》战争叙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叙事的文体特征,二是战争描写过程中的情节设计,三是对战争中人物的刻画。

相较于《春秋》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左传》在叙事上更加精于选材和安排,对人物的描写也刻画得更为细腻。

此次通过几篇典型案例浅谈《左传》战争叙事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有文不达意或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其一是《左传》在战争叙事中的文体特征。

《左传》叙事的文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记言与记事的均衡合宜;二是文本与故事的基本对称;三是事实与虚构的相互交融。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

所谓均衡合宜,即语言简练、精确传神、表现力强。

清冯李骅《读左卮言》中云:“凡声情意态,缓者缓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即“文约而事丰” 。

举邲之战为例,《左传》中对于“晋败于邲,先济者赏”,记为“上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就采用了曲笔写法,不言攀舟乱而以刃断指,但曰舟指可掬,使读者自睹其事实,达到均衡合宜的效果。

所谓文本与故事的基本对称,是指文本叙述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将故事内容与文本篇幅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从而实现言事合宜,修短有度。

如对僖公二十三年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的叙述。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
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作者并未将重耳流放的二十四年放于各个年代中拿出一定的篇幅叙写重耳的曲折经历,而是一气呵成,语言精练,通过“过卫”、“及齐”、“及曹”等一系列代表性的状语展现重耳在外流亡的经历,用较少的篇幅叙写了丰富的内容,不显拖沓,文笔简洁而表现力强。

所谓事实与虚构的相互交融,一个经典案例是对崤之战的记叙。

战前大夫拜卜偃,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此处描写到晋文公显灵,卜偃的卜筮为虚
写。

而后文的秦师过北周门,以及秦晋崤之战晋国的胜利为事实却应验了卜偃的卜筮,这就将虚实结合了起来,既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同时又尊重了客观历史,达到了文与史的统一。

其二体现在《左传》描写战争的情节设计。

《左传》在战争情节的叙写上不同于以往的史书,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记史,而是对战争的深入解读,不简单停留于外围,而是切入战争的内部去解读战争的性质,原因等。

这是《左传》在战争叙事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以曹刿论战为例,作者在对齐鲁长勺之战的叙述上,对战前曹刿对战争形势的“论” 着了大量笔墨,对战争结束后“齐师败绩”的原因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反而对战争的过程仅述以寥寥数句,充分体现了《左传》在战争叙事上着眼于政治并带有思想的倾向性,将侧重点放在战争的起因、背景及其结果的原因等内在实质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上,而不是战争过程本身。

其三在于战争中的人物描写。

《左传》善于在战争矛盾冲突的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对话中展开人物性格。

如齐鲁长勺之战写曹刿,通过与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三问三答和临阵指挥作战时的两番“未可”、“可矣”的对答,表现其从容镇定、机智谨慎的军事家风度。

描写春秋五霸人物,同样各具特色。

如写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这个人物,在在《秦晋韩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和《秦晋崤之战》等多篇文本中都有对秦穆公进行集中地描写。

秦穆公为人极为奸诈和虚伪,从韩之战的记述中,充分反映出他的为人特点。

韩之战的起因,本是由于晋惠公食言背赂,而使秦穆公怀恨在心,但他又怕为此发动战争,会受到列国诸侯的舆论谴责,故一直忍耐等待时机。

最后终于因晋惠公不救秦灾,秦穆公找到了兴师的理由,激怒了国人,起兵伐晋,足见他的用心之深。

同样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再一次提到了秦穆公为了个人目的,单独和郑国媾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造成后来秦、晋多次战争的恶果。

在用语言勾画人物上,可概括为“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

”(刘知几《史通·叙事》)苏轼也曾提到:“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

”《左传》在语言艺术上丰富的内涵由此可一斑。

《左传》做为我国第一部史传类叙事作品,其突出的战争叙事风格对后代战争类文学作品毋庸置疑都产生了影响,较近的如司马迁的《史记》,较远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战争得记叙上都有《左传》之遗风。

此处略加说明:
例如,《史记》在写军事行动过程中多次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叙写,并对战争的性质等实质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这一点上,《史记》的叙事风格明显带有《左传》的叙述特点。

在《项羽本纪》中,《史记》的作者对钜鹿之战的描写不仅局限于对战场的描写,还着重刻画了反秦战争的总形势、项梁军的失败、楚王遣将、项羽夺权、秦楚军厮杀、章邯降楚等这些与战争相关联的因素。

这些战前、战后方方面面的事,《史记》均把其写得淋漓尽致。

使人容易看清战争全貌,便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左传》善于在战争矛盾中展开人物性格的特点,《三国演义》中这一特色更为显著。

不少战将的性格特征就是随着战事的推进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如“赵子龙单骑救主”就是
在战事的变幻莫测中刻画赵云忠贞的性格。

混乱之中糜芳向刘备报告:“赵子龙投曹操去了也!”,刘备心生怀疑,张飞破口大骂,矛盾一触即发,读者的心也跟着悬起来。

然而作者转换了一个叙事角度,以赵云的视线去寻找刘备失散的家小救起刘备的独子阿斗,而且杀出重围,赢得曹操“真虎将也”的由衷赞赏。

正是在“单骑救主”这一情节的展开之中,赵云英勇、忠贞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露,颇有《左传》人物描写的笔法。

《左传》在战争的描写上,其优秀而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为当时时代的文学和史学叙述手法开启了先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后世的战争类文学和史学作品都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雯《浅析《左传》战争描写的叙事特征》.
[2]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译注《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年11月.
[3]张懿奕《左传叙事研究综述》湘南学院学报[M].2010年8月第31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