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左传》叙事比较浅谈

合集下载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李聪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

受《春秋》编年体例的影响,《左传》形成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本文试以叙事学为基点对《左传》的叙事方式加以分析。

关键词:《左传》;叙事方式;故事情节一、叙事时间多样化——预叙、顺序、倒叙《左传》作为一部杰出的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史书,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成为我国叙事文学的开端。

《左传》中的叙事时间类型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以预序、顺叙及倒叙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预叙是在情节发展中对将来发生的事预先描述出来的叙述方法。

在《左传》中,多以梦境或占卜的形式预先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晋侯梦中与楚王搏斗,楚王伏在他身上吸食脑浆,晋侯惧怕。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这正是通过梦境来预见事件的结果。

再如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出殡时枢有声如牛。

于是进行占卜以预测战争的胜负。

在《左传》中,除预叙外,最常用的叙述手法当属顺时记叙。

顺序是行文记事的一种重要的排列方式,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种传统的定义被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在《左传》这部极具史学色彩的著作中,其顺序需按照史实对其真实再现。

因此,在《左传》中,顺序是指依循历史时间顺序,对各个阶段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的方式。

《左传》中的顺时次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此书中对十二国君的叙事主要是从“元年”至“某年”的形式,如僖公,《左传》依次从“僖公元年”一直叙至“僖公三十三年”,这一叙述顺序是严格依照历史时间的;其次,《左传》中的时间都是按照年、季、月的形式进行叙述,如“僖公九年春,宋桓公卒。

夏,会于葵丘……秋,齐侯盟诸侯与葵丘。

九月,晋献公卒……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

”由此可看到,僖公九年所发生的事件都是严格按照年、季、月的形式所记载。

在《左传》中,对于一些事件的记载还需采取倒叙的方式,如对“晋公子重耳之亡”這一事件的叙述。

《左传》叙事角度研穷

《左传》叙事角度研穷
摘 要 : 鲁迅写于1919年4 月的短篇小说《 , 药》是邓稣 受难叙事的“ 中国现代版”但这并非无意识的巧合, , 而是鲁 迅有意为之。 普迅的用意何在? 通过情节辫析, 我们可以看 出冬迅的良苦用心。寒冷是行文的基调, 也是普迅的心绪。 为更清楚表达以及读者更好理解笔者的浅陋之见 , 在 此有必要首先界定区分“ 人子” 的概念。 “ 在旧约中,人子’ ‘ 通常是‘ 的同义词。在新约福音书中, 人’ 耶酥以‘ 人子’ 自
事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述方式。 叙述者只是一般地概述 、 、 介绍 揭示一个故事 , 不对 事件人物作出主观评价、 议论, 叙述者的介人并没有使作品 的意义 ( 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意义) 得到更为明晰的揭
示, 它仍隐藏在文本之后。 左传》 如《 第一篇《 郑伯克段于娜》 中“ 郑武公娶于申, 初, 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痞生, 惊姜氏, 故名曰‘ 痛生’ , 遂恶之。 爱共叔段, 欲立之。 请于 l 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 公曰: ‘ 岩邑也, 制, 貌
限知
《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叙事文学意味的历史作品。 作 为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 其文章为历代古文家所称道, 尤其是它的叙事, 被捧为叙事文学之轨范。 浦安迪在《 中国叙 事学》 中曾经提到:“ 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 尚书》 , 至少可
《 左传》 作为编年体史书, 它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 由于 在第三人称叙事中作者不是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这使 得他可以自由地穿梭遨游于时空, 走进任何不为人知的隐 秘角落, 更加深人地探寻人们行为得失成败的原因, 拥有比 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通观《 左传》我们会发现: 在作 , 者、 故事和读者的关系上, 作者采取了将自己隐蔽起来, 让 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客观叙述。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论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

其叙事艺术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

1. 全景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叙事方式多用全景叙事法,即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既强调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社会地位,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例如《左传》中记述的齐国太公望和荀罗期借道乐成之计,不仅叙述了他们的计谋,同时也详细描写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使读者对整个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勾连叙事法
《左传》常常采用勾连叙事法,即通过联系前后事件,让历史事件呈现出更加连贯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经过,也能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史事气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楚庄王纠结于襄王百无禁忌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襄王的平定,就是通过勾连两个事件使得整个历史事件更加连贯和有序。

3. 对话叙事法
《左传》采用的还有对话叙事法,即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碰撞。

这种写法既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又能扩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增强整个事件的说服力。

例如《左传》中所记述的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不
仅展示了管仲的智慧和胆略,也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诚和友谊,引发了读者深思。

综上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是多元化和集大成的,不仅使读者得以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发展。

同时,它的叙事方式也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能够品味到历史的文化价值,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

《左传》叙事艺术简论《左传》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

全书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于艺术魅力。

其独到之处在于对事件经过和细节描写的真实记录,以及作者“求实”的叙事态度,即作品所反映的历史都是经过考证核实的,并非完全出于“虚构”。

这种叙事精神使得《左传》成为一部信史。

其叙事中也可见古代历史著作“叙事至详”的特点。

本文将对《左传》的叙事艺术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左传》的叙事艺术有鲜明的特色,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叙事简洁。

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不是繁琐而冗长的,而是非常集中、短小精悍。

这与它采取章回体结构和简明扼要的文风有关。

《左传》通篇都以短句为主,很少长句。

全书中的句子几乎没有一个长句,长短搭配十分合理。

其次,它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做到了简洁、典雅,既生动又传神。

比如说:楚子期遇晋灵公,后者乘高而视,未下车,闻其言而识之曰:“子,季氏之守也。

子何辱焉?”赵盾斥,曰:“孰谓孟庄?吾从而嫁之。

”公问陈于尹曰:“何谓患不若乱乎?”对曰:“礼,父不能制子。

”这里“季氏之守”四个字便用了三个“季氏”。

再比如说:秦伯任好帅车二百乘伐晋,次于戚,虞师败绩。

赵穿以中军奉乘,见赵朔于戚。

见秦伯曰:“公之视瞻不如妾。

”朔曰:“臣愿得请。

”赵朔曰:“君安得战,百姓何罪?”及晋师败绩,反走,至于宫,宫之奇以乘逆而从之。

公曰:“必如是,则吾为不德矣。

”乃使归。

《左传》通过简单的记事,就能把整个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晰完整。

其中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后世的作家演绎出新的含义,甚至衍生出不少民间传说。

比如:郑子家大叔和康叔争田,晋人使郑伯逆大叔。

大叔与子家期日中。

及其期,子家不来。

郑伯怒,将伐之,三献辞焉。

大叔。

与子家盟于浊泽,曰:“我之及期,不失信,则子家助我。

”不然,将肆诸市朝。

”将发之夕,谓子家:“及日中不来,则必杀女。

”子家许诺。

日中,郑伯御而往,过日中不至,还,将杀女,女大叔救之,曰:“亡人无以为宝。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

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叙事特点分析
《左传》的故事多是以人物间对话的方式展开,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开事件,并不大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着重记叙和分析策士的谋略规划。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通过烛之武与郑伯之间的对话展开事件,着重记叙了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又比如《曹刿论战》中,全篇多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出曹刿作为策士的谋略,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曹刿论战》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曹刿请谏的背景,并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侧面表现了士人的家国责任感,以及自身的优越感。

第二段是战前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间并未使用形容词汇,通过简练,缜密的语言来展开事件,对话中表现了民本思想,在提及神灵的同时也表现了百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体现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四段中,是对战争的描写以及鲁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于简洁中展示了曹刿的高超谋略和不凡见地。

这篇文章着重表现了策士的谋略智慧以及对于国家的责任感,而诸侯有些是作为陪衬而存在。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战前晋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表现了诸侯对于士人的重视,士人地位的提升。

而大篇幅对于烛之武会见秦伯时谈话的介绍,表现了策士的辩才和智慧。

《左传》中通过大量的人物间的对话推动事件的发展,有明确的事件原因,经过和结果,逻辑性强,重点介绍了策士的辩才和谋略,这些策士或是追求个人名利富贵,或是追求国家的富强壮大,但都在
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或结束,体现了策士们卓越的口才和智慧。

浅谈《左传》叙事艺术的特点

浅谈《左传》叙事艺术的特点

浅谈《左传》叙事艺术的特点作者:张馨尹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2期摘要:《左传》长于叙事、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叙事艺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多样化的叙述手法;精彩的细节描写;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

这些特点使《左传》叙事具有小说化特点,曲折多变,摇曳多姿。

关键词:《左传》叙事艺术细节描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代表了先秦叙事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左传》的叙事历来被奉为叙事文学之典范,杜预在《春秋序》里称赞道:“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

”《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多样化的叙述手法清人刘熙载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左传》虽沿用了《春秋》“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年记事方式,但叙事方法有很多创新,清人章学诚将《左传》的叙事手法分为顺叙、逆叙、类叙、次叙、牵连叙、断续叙等23种,清代李骅更分为30多种。

多样化的叙述手法使《左传》的行文平实中见生动,收到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倒叙与预叙为例。

全书倒叙之处约有一二百处,如襄公七年传:“郑僖公之为太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适晋,不礼焉。

又与子丰适楚,亦不礼焉。

及其元年,朝于晋,子丰欲诉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

及将会于鄢,子驷相,又不礼焉。

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

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

”寥寥几句倒叙把郑僖公内外都不得人心的情况交代清楚,读者自会得出他难以久居君位的结论。

倒叙这种打破常规的叙述不仅弥补了顺时叙述的不足,也体现出作者叙述历史的主体性:对历史素材的不同剪裁、布局、谋篇,都会使读者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作者的褒贬、臧否、好恶也存在于其中。

再如预叙。

预叙的基本特征是时间上的前置。

作者每述一事,必究其事之所由,深于情伪,熟于事故。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在国内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出名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对政治、军事斗争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他把这些都融汇在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之中,使人读来觉得引人入胜,并受到鼓舞和启发。

而《水浒传》,也许没有《三国演义》那样好看,但它却也有一些闪光之处,而且更富于戏剧性。

比如作品通过描写宋江等英雄的“不平”和反抗,来表现农民起义斗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就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当然,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还有《西游记》、《红楼梦》等描写神魔斗争的长篇小说。

左传》叙事艺术之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来写,按时间顺序写郑庄公为达到称霸的目的与母亲武姜设计陷害自己的弟弟共叔段的事。

郑庄公知道后十分气愤,派公子吕带兵去讨伐共叔段。

经过激烈战斗,公子吕把共叔段杀了,但共叔段的儿子却逃了出去,郑庄公要把他也杀了。

大夫祭仲劝他留下共叔段的儿子,以观后效,将来或可使其恢复郑国。

庄公答应祭仲的请求。

而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杀了叔父而登上王位的人,但他终生不忘共叔段之乱的教训,只做了27天君主就死了。

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还有待考证。

总之,《左传》所写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具有真实性。

《左传》叙事艺术之二:互见其法《左传》写战争也很讲究谋略和技巧。

晋侯联合吴军攻郑,庄公带领郑军抗击。

开始,两军战斗力相当,形成僵局。

关键时刻,孙武利用双方轻敌的弱点,命令军队从左右两翼出击,先败吴师,然后回师夹击,打败了晋军。

后来,晋军被围困于城濮,郑襄公单车带着随从前往营救,孙武认为救援行动冒险太大,劝郑襄公放弃,他建议用缓兵之计。

郑襄公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而且进一步轻敌,结果在作战中遭到惨败。

孙武及时向郑襄公提出改变计划,直捣黄龙的建议,郑襄公依计而行,再次打败晋军。

吴军趁胜包围了晋都,迫使晋惠公出逃,吴、晋之间又开始了新的较量。

《左传》叙事艺术之三:渲染烘托,笔墨简洁《左传》写战争也很讲究渲染烘托的手法,这在《左传》的对话中最为明显。

浅析《左传》的叙事艺术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浅析《左传》的叙事艺术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0浅析《左传》的叙事艺术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刘沁淳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要:《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重点篇目,是叙事文成熟的标志,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也由此肇始。

《左传》为经部十三经当中《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在内容上不仅客观地列举了历史事件,而且表达了著作者对其特有的认识和理解。

《左传》是在儒家学说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道德伦理,其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可为后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左传》;后世文学一、《左传》的叙事记言艺术《左传》作者左丘明,内容主要记述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前后共两百五十余年的史料,与《春秋》所记时代基本重合,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战国初年的史料。

《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受其影响也因循周朝礼乐制度来评判人物,同时增加了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并在记录时描摹刻画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记述较《春秋》更为丰富多彩。

《左传》继承了“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左传》相比于《春秋》,前者将后者中的简短记事扩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但是《左传》不单是事件的简单罗列,或仅以个别字的褒贬色彩来彰显思想倾向,而是把事件和人物的道德评价,通过生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详细描写人物的举止形态来体现。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在叙事当中或叙事之后直接引入评论,也是为了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增强了叙事文学的情感色彩,使作者的立场和感情表达更鲜明直率。

《左传》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其叙事记言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七条。

首先,《左传》虽为编年史,但是除了按照时间线索以顺叙手法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之外,还会补充以插叙、倒叙、预叙和补叙。

其次,《左传》叙事强调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前后内在因果关系,情节谋篇布局别具匠心,叙事详略得当、虚实结合,这一点在对战争的描写上尤其突出。

再次,《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中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明显,叙述中“预兆”时常出现带有鲜明时代烙印。

第四,《左传》作者在记录历史之外,还用颇具戏剧性、故事性的语言讲述故事,对事件的叙述方式也对后代小说家构建虚拟对话产生影响。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

《左传》叙事分析作者:张祚晗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

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

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人们从这一事件各种情节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最终产生这一结果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鲁昭公与三桓势力的权力斗争。

昭公十七年发生日食,祝史请求“用币”,昭子也提出“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才是正礼,却遭到季平子的拒绝。

昭子见其行断言:“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

”季平子已经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无视国君。

从政治权力上说,春秋后期政治权力下移存在一些问题,权力下移由周天子到诸侯,由诸侯到大夫,卿大夫代国君处理国家大事的现象很普遍,诸侯们养尊处优,会盟等事宜就由大夫来进行,这在无形之中使大夫与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相对于君主更为亲近的关系。

从军事权力上说,季氏通过“作三军”和“去三军”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对昭公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同时打压了叔孙氏和孟孙氏,达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昭公二十五年叔孙婼为季平子到宋国行聘,乐祁说:“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

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

国君是以镇抚其民。

《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

’”这里已经暗示了昭公的悲剧并指明了其悲剧的原因。

同年,在被人怂恿下,昭公开始了第二次对季氏的讨伐,昭公在内无民心、外无国助、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下对季氏进行讨伐。

结果叔孙氏、孟孙氏倒戈相助季氏,在这种情况下子家子为昭公出谋划策,但昭公不听劝谏最终出逃。

出逃以后,由于季氏与晋国君臣早有勾结,昭公只能求助齐国,而齐国早已对鲁国觊觎已久,不可能对昭公真心帮助,于是有了昭公二十六年齐鲁双方有如儿戏般的假意交战。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编写时间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共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佳作之一,也是古代史书中叙事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人物描写形象生动《左传》的叙事艺术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人物描写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他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还是人类一般可以继承的心灵精神品质的代表。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形象,有体貌描写,有行为描写,有性格描写,使得整个史事立体丰满、感人肺腑,引人入胜。

例如,在第十二篇《襄公十年》中,左丘明描写了一个形象深刻的何晏。

何晏的形象被描写得特别夸张,他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耗尽心思去追求名利,他一心要成为名流,但是他却没有什么真正的才华。

在一次议论时,何晏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硬是编造了一个故事,结果故事被揭穿,他于是以身殉道。

这种描写方式让人对何晏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悲凉感到不禁的感叹和反思。

二、情节紧凑生动《左传》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涉及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列祖列宗之间的矛盾等等,情节设计深得读者心理,使得整个史事的节奏紧凑。

在情节紧凑的基础上,作者又非常地注意细节处理,这种细节处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第二十一篇《僖公三十年》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齐国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其领导人吕望的政治智慧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

三、虚实结合、推理剖析《左传》以精细的历史记录和逻辑引导技巧为特点,以虚实结合为主要叙述手法,推理剖析为特色,剖析人物内心的详细描写,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真正动机。

例如,在第二十一篇《僖公三十年》中,吕望为齐国奉行以“天下为公”的思想,通过不断的推动各地的改革和调整,让整个国家更加和谐。

吕望在这样的国家背景下以自己的方式克服艰难险阻,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左丘明在描写吕望的同时,也推理和分析了吕望的特征和个性,让人全面了解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作的纪传体史书。

《左传》的叙事艺术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典范,不仅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左传》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结构《左传》的叙事结构是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的史书中,通常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而《左传》则采用了“纪传体”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分为“纪”和“传”两部分。

其中,“纪”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而“传”则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个人传记式的叙述。

《左传》的“纪”部分,主要是对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进行叙述。

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左丘明采用了一种叙事方式,即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

例如在叙述鲁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争时,左丘明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和各方人物的言行,来反映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左传》的“传”部分,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个人传记式的叙述。

在叙述历史人物时,左丘明不仅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还通过对其言行、性格、思想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内涵。

例如在叙述鲁国大夫季孙氏时,左丘明通过对其言行的描写,来展现其忠诚、正义、勇敢等品质,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人物形象《左传》的人物形象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叙述历史人物时,左丘明通过对其言行、性格、思想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内涵。

其中,左丘明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其个性化的刻画。

在《左传》中,历史人物的形象是鲜活而丰富的。

左丘明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不仅通过对其言行的描写,来反映其性格和思想,还通过对其外貌、衣着、举止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其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叙述晋国大夫韩厥时,左丘明通过对其衣着的描写,来展现其富贵和奢侈的形象;在叙述鲁国大夫季孙氏时,左丘明通过对其举止的描写,来展现其忠诚和正义的品质。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叙事手法独特而且深受欢迎。

它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时间错位。

《左传》的叙事常常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历史事件,而是采用跳跃式叙事,前后对比,交替呈现不同时期和不同事件的情况。

这种时间错位的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和深度,而且更贴近实际历史中的复杂情况。

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左传》中,人物形象是丰满和深刻的。

作者马融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尤其是对于各位国君、大臣的描写,作者往往寻找其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方面的细节,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第三,虚实结合。

《左传》对史实的呈现,既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又注重对史实进行精细的装饰和演绎。

在对一些重要事件或人物的描写中,除了准确反映史实外,还运用富有想象力的言语和艺术表达形式,让史实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左传》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人物形象和虚实结合的史实呈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

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

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左传》叙事,不仅交待事件的起因和结局,还详细叙写事件过程;不仅记事,而且写人;写人言谈心理、动作、情态、性格特征、非“客观”纪实,而是吸收传闻、加上文学想象夸张,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而且富于艺术感染力。

1《左传》叙事艺术是建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如“郑伯克段于鄢”[1]这一历史事件,《春秋》原文仅在隐公元年下写了“夏四月,郑风克段于鄢”。

九个字,极简略记下了发生的地点、结局。

人们对事件性质、经过无从了解,郑庄公和段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无从猜测,难怪王安石当年斥骂它“断烂朝报”。

而《左传》在无损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500多字九十倍于《春秋》的精妙叙写,交待事件起因在于庄公母亲武姜对庄公寤生的怀恨和对幼子公叔段的偏爱。

并在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庄公阴险狡诈、善用权谋的个性特征。

他对母亲和弟弟的让步,封给共京地、对共叔段“都城过百雉”等装作不闻不问,目的是诱使公叔段、武姜肆无忌惮、以合理的理由加以消灭。

对武姜“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后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的虚伪,均体现它叙事中的严密和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它的叙述,很多以史料为根据,历史脉络跳动非常清楚,同时又突破历史材料的拘泥,大力剪裁联缀。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干枯的史料,而是血肉丰满的艺术珍品,此即是《左传》及史传文学拥有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叙事完整翔实、真实生动描写社会情态和生活细节《左传》叙史实翔实,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如“晋楚城濮之战”中,从战前准备入手,晋接到魏国的求援请求,分析形式,决定攻曹、卫以解宋围。

楚子玉率师与晋军接触,锐意求战,晋文公退避三舍,以骄其兵(照应重耳流亡楚国对楚王的许诺,又为激烈的战斗伏笔)。

再写战场情况,双方布阵,进攻方法,战争结果,楚子玉结局,战争对整个政局的影响等。

寥寥数千字,将一场波及多国,规模浩大的战争交待得纤毫悉备。

《左传》并非纯记史实,而是通过对社会情态和生活细节绘声绘色的描写,来叙写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画。

浅议《左传》的叙事艺术

浅议《左传》的叙事艺术

浅议《左传》的叙事艺术作者:庄平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9期内容摘要:《左传》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例如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

其中别隗、过卫、醉遣、窥浴等段,无不富有戏剧意味。

关键词:叙事人物战争因果关系道德神秘《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

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这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在事件叙述上颇具戏剧性。

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例如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

其中别隗、过卫、醉遣、窥浴等段,无不富有戏剧意味。

作者从正面侧面,或明或暗地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角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只图享乐的贵介公子,逐渐锻炼成为有志气、有胆识、有度量的政治家。

他如从亡诸臣、曹伯、楚子以及几位女性等,都通过对话和行动一一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后又一一收束进去,成为一篇首尾完整、结构严密、条理井然、脉络贯通的叙记文。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

浅谈《左传》的叙事视角问题
卫, 齐 国观 、 陈瑾救卫 时 , 只写 了这 仅 仅 一 句 , 并 未 对
以 姜 氏不 喜 欢 庄 公 . 而较偏袒共叔段。 庄公继位后 . 共 叔段 仍 想 篡 夺 皇 位 . 但 庄 公 对 共 叔 段 不 仅没 有 加 以制 止. 反 而 是 纵 容 共 叔 段 的这 些 做 法 . 其 实 庄 公 是 认 为
让 读 者 在 解 读 这 一文 本 时 有 了更 深 一 层 次 的 理 解 例 是 可 以 看 出 . 叙 述 者 对 故 事 的起 因 、 发 展 甚 至 是 故 事 一 开 始 就 为 后 面 的 描写 埋 下 了伏 如《 左传》 中 对 战 争 的前 因后 果 内容 做 了详 尽 的 阐释 , 的 结局 都 早 已清 楚 . 而 对 于 战 争 的 具 体 场 面描 述 却 是 寥 寥 几 笔 作 者 左 丘
人 事 关 系 和兴 衰存 采 用 的 不 断 变换 的 叙 事视 角 的 问题 。本 文就 “ 《 左传》 现 重 大历 史 事 件 的复 杂 因 果关 系 、
的 全知 视 角” 、 “ 《 左传》 的 限知 视 角” 、 “ 视 角 的 流动 性 ” 以及 “ 聚焦与盲点” 这 四 个 方 面 对其 展 开论 述 关键 词 : 《 左传 》 全 知 视 角 限 知 视 角 聚 焦 盲 点 亡 的形 态 的 。
明可 谓 是 从 人 文 的 角 度来 阐发 自己所 想 . 注重 对 “ 礼”
笔 。郑 武公 娶 申 . 生下 两 个 儿 子 , 大 儿 子 叫庄 公 , -J I ,
子 叫 共 叔段 。 因为 生 庄 公 时 难产 . 姜 氏 吃 了很 多 苦 , 所
的 阐 述 。 如 作 者 在写 到 “ 哀公 十七 年 ” 时, 讲 到 赵 鞅 围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

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摘要《左传》擅长叙述错综纷繁的军事事件,使两百连年间庞杂的社会历史头绪清楚、层次清楚、浑然一体。

这与作者高超的叙事手法分不开,尤其是以简驱繁、揭露因果、穿插补缀等手法的运用,使内容纷繁的社会历史史料有机地融合在有限的篇幅里,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历史面貌。

关键词左传叙事写作手法《左传》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记事完整详备的纪年体史书,详尽记录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254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籍,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

其叙事工巧,手法精湛,“跌荡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散文的最高成绩。

(一)抓住重点、以简驱繁,叙述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左传》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事件,往往依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以简明的文字交代时间、地址、人物和因果,抓住政权变更和政治关系中的重点为叙事主线,将纷杂骚乱的社会历史表述得层次清楚、头绪清楚、有简有繁、详略适宜。

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的逃亡通过时,先以一句话“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交代出逃的原因,以后陆续写他“处狄”、“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送诸秦”。

重耳逃亡19年,涉及方方面面,但作者抓住重耳历经考验成绩霸主这一重点,有选择地记录典型事例,来表现重耳逐渐成熟的通过。

作者只写了“处狄别隗”、“过卫受块”、“齐姜醉遣”、“曹公窥浴”、“郑叔詹谏”、“楚子飨之”、“稽拜秦赢”这七件事,使重耳19年的千里行程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左传》不仅对历史事件大规模的叙述详略适宜,对谋杀、行刺、政变等急剧转变事件的小规模叙述也写得有声有色。

如: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问不至。

请代,弗许。

故谋作乱。

僖公之母弟日夷仲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

襄公绌之。

二人因以作乱。

连称有妹在公宫,无宠,使间公。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尤其是它的叙事艺术,真的就像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

《左传》叙事就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故事大王在给你讲古。

它可不会干巴巴地只说个大概,而是把故事讲得细致入微。

就好比你要描述一场战争,要是一般人啊,可能就说谁和谁打了,谁赢了就完事儿。

但《左传》不一样,它会告诉你战争之前各方的谋划,这就像下棋之前棋手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每一步棋该怎么走。

它把那些国君、大臣们私下里商量怎么打仗,怎么利用地形,怎么联盟又怎么算计敌人的事儿,都给你一一道来。

这感觉就像是你偷偷躲在人家营帐外面,把他们的秘密计划都听了个清楚。

比如说晋楚城濮之战,你能看到晋文公在战前怎么犹豫,他身边的谋士们又怎么出谋划策,楚国那边呢,主将子玉又是怎么个骄横的态度。

这就像是把战争这个大舞台的后台都给你揭开了,让你看得明明白白。

它叙事的时候啊,人物形象那是刻画得栩栩如生。

每个角色都像是从历史长河里走出来站在你面前一样。

你看郑庄公这个人,《左传》写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态度,就把他那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母亲的不满,对弟弟的纵容又打压,你能感觉到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的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人。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认识的一些人,不是单纯的黑与白,而是灰色地带很多。

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可后来又后悔,这中间的纠结就像我们自己有时候跟亲人闹别扭后的那种矛盾心理,想和好又拉不下脸。

《左传》还特别擅长用小事情来反映大道理。

就像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样。

一个小小的事件,也许就是两个人的一段对话,就能让你看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气。

比如说“曹刿论战”,曹刿只是一个小小的平民,他去求见鲁庄公,就因为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参与,你能看到鲁国当时在战争面前的各种情况,鲁庄公的政治态度,还有鲁国军队的战斗准备。

这多神奇啊,就像从一颗小石子投入池塘泛起的涟漪,能让你看到整个池塘的状况。

在叙事顺序上,《左传》也很有一套。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

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写人叙事风格浅析】《左传》是《左氏春秋》的简称。

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科学、人生政治观念等等,都无一不在急遽而深刻地动荡、变化着。

社会经济在发展,文化科学在进步,传统观念在动摇,新的思想意识在兴起,奴隶制度在衰落,封建制度在孕育生成……“总之,一切都在变”。

在这巨大的变动中,对“人”的观念的变化,对“人”的发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在奴隶制强盛的西周时期,“天、帝的一般神与氏族宗族的祖先神相配的宗教思想,指导着一切国家大事。

连国家的成立,最初也是由于先受命于天的。

”所以在那个时期对“人”的理解还处于蔑视、轻视的阶段。

但随着历史的慢慢推进,春秋时期的到来,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条件得到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

加上封建制度的逐渐成熟发展,一场以人的问题为中心,以重视人、肯定人的价值的人道思想为理论武器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当时社会形成了。

在这样一种崇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代,《左传》的出现就是作者认识到人是历史的主体的结果。

《左传》的作者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以他深刻的人道思想感情和自己对人的充分认识与观察力,有意识地再现了在当时社会中起着不同作用的各类历史人物形象,构成了春秋社会的形象画图。

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历史文学巨著,并且成为我国叙事性文学突破旧的传统、走向所谓“人学”领域的主要标志。

《左传》是通过记载具体史事和描写历史人物言行来反映历史面貌的著作,它叙事详密完整,文章结构布局曲折有致,繁省合理,章法、句法富于变化。

被誉为叙事之最、文章之祖。

《左传》的叙事特点有很多,在当时那个时代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叙述。

它高明的写人艺术才能,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

全书记载了一千四百余,其中个性分明者不下数十人,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灵王、卫献公、子产、晏婴、叔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2月
第20卷专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ounal of Fu rther Educati on of Shaanx i N o rm al U n iversity
 D ec.2003
V o l.20.Sup.
 《左传》叙事比较浅谈
马慧娜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西安710062)
摘 要:《左传》中记了许多背景相似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凸现了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趋向。

关键词:《左传》;叙事比较;人物性格;人文物色;思想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3)Sup-0218-02
《左传》叙事详瞻完整、精妙优美。

与《春秋》、《国语》相比,《春秋》记事过于简略,三言两语就将事件记叙完毕,被人称为“断烂朝报”;而《国语》主要记言,记事比较零散。

《左传》则叙事虽然也很简洁,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叙事构思工巧,结构严谨。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注意到,《左传》中记叙了许多背景相似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在这些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凸现了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展示了春秋时期社会思想形态的变化趋向。

《左传》中,有姓名可考的近三千人,除了运用带有纪传性质的手法刻画时代中的重要人物之外,它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相似的事件中,以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行为显示各自不同的个性。

晋楚必阝之战后,楚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宣公十四年,楚国挑畔宋国,其使臣被宋华元杀死,楚国借此包围了宋国: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之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

唯命是听。

’”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宣公十五年)
华元杀死楚国使臣,晚上单身潜入敌营。

他陈述时言辞较为急切,简短有力,先是陈说本国的国情,借以暗示其决心,虽然“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也不会投降,要以死相拼;接着话锋一转,承诺如果能订立和盟,宋国就会“唯命是听”。

这些表现了华元英武勇敢,同时又较为莽撞的性格,而在另外两次相类似的事件中,阳樊的苍葛和郑国的烛之武却有着不同的性格显现:
阳樊不服,围之。

苍葛呼曰:“德以柔中
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僖公二十五年)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僖公三十年)
这是城濮之战后,晋国成为霸主。

因为阳樊不服,所以派兵包围了阳樊;之后借口郑国曾在重耳流亡时对重耳无礼,又与晋国的竞争者楚国亲近,就联合秦国,围攻郑国。

与华元所处的情境相同,苍葛却在城上对敌军进行谴责,他先比较分析了“柔”与“刑”的效果,指出“柔”对晋国有利。

然后用“礼”来约束晋军,短短的两句话,刚中蕴柔,使晋军“出其民”。

苍葛与华元都是英勇的武将,但苍葛的性格就没有华元那样鲁莽。

而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夜缒而出”,作为说客来到秦营中,他的话表面上看完全是为秦国着想。

他先指出郑国将亡的事实,以减弱秦伯的警戒之心。

然后从秦国的立场上进行利害分析,晓之以害:“越国,陪邻;邻厚,君薄”;诱之以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再重提秦晋两国旧宿,以加深两国矛盾,瓦解两国联盟;最后强调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又将伐秦。

烛之武这段话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层层深入,入情入理,最终使秦军退兵。

和华元的言辞比较起来较为沉稳,缓缓道来,委婉简缓却更见力度。

而烛之武老成持重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华元,苍葛和烛之武都不是十分重要的
812
人物,他们在城池被围、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相同处境下,由于不同的性格,采取了不同手段使敌军退兵。

在这些小事件中各人的个性特点得以闪现,同时又相互辉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左传》还通过这样的手法,表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特色,如以下两例: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汝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

与,将执女”对曰:“昔秦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翦除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拳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戎焉,于是乎有肴殳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

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白役之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殳志也,共敢离遏?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晋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襄公十四年)
夏、晋人征朝于郑。

郑人使少正公孙侨时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既位。

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

我二年六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

楚人犹竟而申礼于敝邑。

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犬,日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

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虫乔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

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如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况,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

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

贰于楚者,子侯、子盂,归而讨之。

氵犬目梁之明年,子虫乔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朝。

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

其敢望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图之。

”(襄公二十二年)
这两次外交事件颇为相似,姜氏与郑国少正公孙侨的对答异曲同工,但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一个刚毅,一个沉缓;一个直接,一个委婉。

两个民族个性的相异得以展现。

驻戎边疆的姜戎氏有少数民族的外张率直,而地处中原的郑国较为内敛。

《左传》所记的春秋时期,上承夏、商、西周的大统一王朝,下启列国并列,群雄争霸的局面,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带来上层建筑的剧烈动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隐公十一年,滕侯和薛侯朝见鲁隐公,两人争执行礼先后,最终滕侯以“礼”为依据,争得先行朝礼;
滕侯、薛侯来朝,争先。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

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侯齿。

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隐公十一年)
到了襄公二十七年,晋国和楚国争执歃血明誓的先后,两国针锋相对,据“力”而争,将“礼”抛在一边,不再提起:
晋、楚争先。

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

”楚国曰:“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

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襄公二十七年)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春秋时期社会由尚礼向尚力的逐渐转变,难怪孔子要感叹“礼崩乐坏”了。

总观《左传》叙事,“剪裁运化之方,斯大备。

”(《艺概・文概》)更可贵的是,它能在叙事时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展现人物的性格、地域的特色和社会意识的变迁。

[责任编辑 刘生良]
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