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记者说炎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记者说炎帝的话题说炎帝
——就炎黄故里平逢山方位问题与记者的沟通、交流 孙钦良同志:
你刊发在《洛阳晚报》‚经典洛阳‛专栏的文章,我都一一拜读过,很为你这河洛文化知识的丰富、文章连连见报的高产记者感到钦佩。你的文章,已成为我和许多退离休老同志,文化养生必不可少的保健良药。
可是,当读了11月15日《洛阳晚报》上你《抓一把稻谷说炎帝》一文后,不仅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你‚寻找平逢山‛的路还应再走远点。正如其文所说新安的青要山、汝阳的西泰山、孟津的黄鹿山,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访一访,比一比,究竟哪里该是‚平逢山‛。
让人遗憾的是,你只依《山海经》中‚南望伊洛‛那句话,就给‚平逢山‛定位。我们这里现存有河南大学著名历史教授陈昌远、李玉洁等,关于炎黄二帝故里平逢山的论文、有洛阳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原文物局文物科长)郑贞富、孟津原档案局长王维民主编的《孟津黄河大观》。该书《孟津黄河寻根》一章中‚寻找平逢山‛一节,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确切地证明古藉上记载的平逢山,就是现在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龙马谷堆。
下面,我端一碗小米粥,边喝边跟着你说炎帝的话题,也说说炎帝。至于是去糠成白米(大米)的稻谷,还是除糠为黄米(小米)的谷子(亦称粟),都属谷物,无争论的必要。但关于炎黄二帝故里平逢山的位置,我却要按照专家、学者的观点向你慢慢道来。
一
河南大学历史教授李玉洁,在《先秦平逢山历史地位与炎黄文化》一文中,是从东、西、南三方面论证平逢山的方位的,不妨抄录在这里,看其是否有理。
‚平逢山为北邙山之一峰,其地望在孟津县西部横水镇。今称龙马古堆,此地东有谷城山,南有宜苏山(《水经注》称伊洛门),西有 鬼 山(
《水经注》称青要山阜),与《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载平逢山‘东望谷城之山,南望伊洛,又西十里曰 鬼 山’
,完全符合‛。 从东、南、西三个方面考证平逢山的方位,河南大学著名历史教授陈昌远,则引用更多的古藉史料,作了更翔实的论述,把平逢山的地望及距离锁定的方位,让人勿庸置疑。尤其对‚南望伊洛‛的‚伊洛‛,明确指出‚伊洛河‛之误,肯定其‚伊洛门‛之正。(《水经注〃河水注》引《山海经》称宜苏山为‚伊洛门也‛。)那么宜苏山为什么称‚伊洛门‛呢?这打破砂锅问广 广
到底的求实精神,正是我们河洛地区人的性格。要回答其所以然,我们可以从《豫西地区水文资料》(1963地质部郑州测绘学校测绘洛阳地区地质后,编辑出版)一书,得到答案:古伊洛河是从今孟津进入黄河的。由于地质的变动而改变了流向。当年神农炎帝为了抵御蚩尤的侵扰,利用伊洛河天险,在宜苏山‚为之城池而守之(《路史〃后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周易〃系辞》)‛。上述古今这些记载,不正是伊洛门的缘起吗?
从东、南、西三方面证明平逢山是在孟津县横水镇,虽无可争议了,但其域山峰叠生,形状各异,若没特殊标记,仍是难以找寻的。所幸的是《山海经》的作者给人留下了‚其状如人而二首‛的细节描写,按照这特殊‚标识‛,自然而然就找到了这个远望似一枕西卧东,且有一圆、一长圆两个头的母亲形象的像形山——龙马谷堆。
巍巍中华,地域广阔,山河、市县、乡镇、村寨、街巷,形似貌像,同名异地,误认误说的‚冤假错案‛,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南望伊洛‛误说‚伊河‛和‚洛河‛的‚伊洛‛,亦是早就有之。之所以你的文章今也误说,这都是炎黄始祖时代距今太久远的缘故。既然是‚寻找平逢山‛,就要原原本本按照《山海经》中记述的方位、特征,一一去对比、辨别、而后确认,以达到准确无误的目的。
二
说炎帝,自然不能不说他降生时的非同凡响。春节期间返乡,巧遇与龙马谷堆地头相连的邻村陈宏涛老人。他知道我搞炎黄故里研究,特意给我聊起关于炎帝的故事。
陈老汉幼时去大庙沟(位在龙马谷堆东北山脚)姑奶家串亲戚,听其表叔卢济生说,龙马谷堆古名叫平逢山。山腰有块箩圈椅形的地段,座山面河(黄河),内窄外阔,土厚质纯,藏风聚气,天生的风水宝地。因人类的祖先炎帝首先出生在那里,所以名叫炎帝窝。相传,炎帝降生的那日辰时,突然一声巨响,紧跟着地动山摇起来。部族的人们惊惶失措地跑出窑洞,看见山坡上熊熊大火,滚滚而来,于是‚火神爷逞威了,快逃命啊‛的呼喊声、奔跑声乱作一团。部族管祭天的老祭师见状,赶忙攀上大柏树杈高喊:‚别怕,大火一会儿就灭了!‛老祭师的告诫,很快使人们安定下来。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懂天文,知地理,屈指能算吉凶。
老祭师的话,果然不错,不到半个时辰,一阵大雨落地,浇灭了山火。就在此时,随着‚哇—‛的一声哭叫,一个男孩在有娇氏窑洞中降生了。消息传出,人们忧心忡忡地围到老祭师身边,纷纷议论起来。这个说:‚这男孩出世伴雷带火,不知是福是祸!‛那个说:‚这孩子来世如此惊天动地,说
不定是啥怪……‛老祭师不愿听人们瞎猜胡说,当即岔住说:‚这男孩原是一条火龙,今奉天意投生,因脱胎换骨,难受得就地打滚,才弄得火烧山野,雷雨大作,这气势正是帝王降世的先兆。‛
这男孩从小聪明好学,智勇双全,长大后,更是不畏险阻,勇于开拓,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人们推他当部族领袖,又根据他带火而生的背景,尊为火德王,故称炎帝,又称烈山氏。
老人讲完这段故事,又要我跟他到龙马谷堆实地看看。我们来到炎帝窝的土崖边,他指着下边一岭一洼的山坡说:‚那里原本和这里一样,都是厚厚的黄土地,让炎帝出世时的大火一下烧焦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变成了草木不生的红沙粒儿。原本很光滑的丸石,也烧得皮开肉绽,圪里圪瘩的。‛他这一说,我才发现,这里的沙、石,与其它地方比着的确大有不同。
三
说炎帝,也自然不能不说他‚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据史载,炎帝成年,不甘心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带其部族些许,离开‚无水、无草木、多沙石‛的平逢山东行。当行至现今的古县村一带,见‚平岗之上,突起重峰,土腴泉甘,湾环如抱(瀍河之源)‛的好地方,便住下来。
炎帝勤于思,善于创。他在品尝草种、野果的过程中,有意把口感好、能充饥的种子保存起来,在瀍河边,伐树烧草垦荒,石刨棍剜撒下种子,等来年再食。这就是历史上的‚刀耕火种‛时代。
在炎黄故居西侧,我们瞻仰神农炎帝纪念碑时,炎黄故里管理员老刘,正向游客介绍神农炎帝的奇闻轶事。现把我听到的关于炎帝得嘉谷的故事,略加整理插叙在这里,让今人借此了解一下,当年炎帝‚尝百草,种五谷‛的原始劳动生活。
远古时有年早春的一天,炎帝带着他驯养的小狗,下河打鱼。走着走着,看见两只小鸟衔着草穗子,落在前面的洼地里,边啄食,边谷—谷—地叫。一只受惊的兔子突然窜到路边。小狗闻声追去,兔子仓惶脱逃。小狗扑了空,汪—汪—的叫声把小鸟惊飞了。小狗回跑时,闻到小鸟遗下草穗的香气,便叨到主人面前。炎帝捡起揉下几粒草籽,品尝到了香味,便产生了播种繁植,供人食用的想法,可惜草穗上籽粒已尽了。炎帝随小狗来到小鸟刚才啄食的地方,看到有散落的籽粒,便随手捡根木棒,剜了些土,覆盖在草籽上,算是完成了首次试种。
夏去秋来,百鸟南飞,天蓝叶黄,万木结籽,炎帝同部族人们,寻着香味来到瀍河边,收获了七株杆高籽饱、金光闪闪的草穗子。炎帝根据小鸟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