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行周文集》八卷本版本源流考述
12.《石钟山记》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二、实词巩固训练
[高考演练] 解释下列多义词。 3.谓
(1)(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谓:_动__词__,__说_____
二、实词巩固训练
解释下列多义词。 3.谓 [教材梳理]
(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__动__词__,__说____ (2)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_动__词__,__告__诉__,_ 对……说
(3)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登泰山记》)_动__词__,__称__为___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_动__词__,__以__为__,_ 认为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 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 怒,抵之地。(《明史·海瑞传》) 独:__副__词__,___唯__独_
(3)(2016·山东卷)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春秋》) 独:_副__词__,___难__道___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
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
“_事__不___目__见__耳___闻_____,_而__臆___断__其__有___无____,__可__乎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表达自己在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
二、实词巩固训练
解释下列多义词。 2.发 [教材梳理]
(1)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_动__词__,__发__出___ (2)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_动__词__,__征__发__,_ 征调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_动__词__,__发__射___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_动__词__,__开__放___ (5)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苏武传》)_动__词__,__暴__露__、_ 泄露 (6)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动__词__,__兴__起__,_ 崛起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_动__词__,__发__作___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动__词__,__表__现__,_ 显露
欧阳修文集版本述略
欧阳修文集版本述略摘要:欧阳修文集的版本书目多达数十种,其中许多已经散佚,尚存的诸本之间,体例编排、诗文数量和秩序不一, 脱文佚文、异文衍文等现象较为普遍。
所以本文在梳理这些版本源流的时候,也分为不同的系统分别述论,即从全集源流和选集版本著录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欧阳修;版本;源流;选集欧阳修文集的早期版本系统有两种,一是他晚年手定的《居士集》五十卷,二是其子欧阳发、欧阳棐于熙宁五年(1072)汇集《居士集》五十卷、《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十四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归荣集》一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集》十八卷、《四六集》七卷、《集古录跋尾》十卷、《杂著述》十九卷而成的“家本”。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梳理,欧集自宋以来就有夷陵石本、庐陵本、京师旧本、绵州刻大杭本、绵本、眉州本、衢本、建本、闽本、承平时印本、宣和吉本、罗泌本、周必大本、曾鲁考异本、程宗本、郭云鹏选本、陈亮选本、茅坤选本、欧阳安世刻本、《四库全书》本、欧阳衡本、《四部丛刊》本、世界书局本、日本天理大学馆藏本、中华书局点校本等数十种之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予以说明,姑从全集源流和选集版本著录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欧阳文忠公集》版本概述《欧阳文忠公集》最早的版本是其子欧阳发等编纂的家本,其后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翻刻、补刻层出不穷,现取其较为通行的、历代翻刻及现代点校出版物多以之为底本的版本加以简要说明,以观其源流概况①,要之,有宋周必大编纂本、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清欧阳衡本。
(一)宋周必大编纂本。
周必大本以其编纂较早、体例详备、校勘精当,可谓是较早的众本之源,以其为祖本的欧集版本有目前最通行的《四部丛刊》本、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所藏的宋版《欧阳文忠公集》、清欧阳衡本。
周必大与孙谦益、丁朝佐、曾三异等,自绍熙二年春至庆元二年夏,共同完成了《欧阳文忠公集》的搜集、整理、编校工作。
据周必大记载:“承直郎丁朝佐博览群书,尤长考证,于是遍搜旧本,傍采先贤文集,与乡贡进士曾三异等互加编校”②,丁朝佐、曾三异应是负责了全书的整体校勘考证和编排工作,而“郡人孙谦益老于儒学,刻意斯文”,此本《居士集》各卷末尾均有“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的字样,所以孙谦益应是负责《居士集》的最后校勘工作。
《唐宋八大家文钞》版本源流考述
《唐宋八大家文钞》版本源流考述作者:邓银鹏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终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自明万历七年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初刻刊行,次第有各种重印本、重刻本、翻刻本、精校“通行本”、评点本等等。
文章详细地考述了《唐宋八大家文钞》版本源流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文钞;茅坤;茅一桂本;方应祥刻本;茅著;评点本“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古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钞》则是辑录这八家散文精品的一部有影响的选本。
南宋以降,集“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古文之整体代表的趋势不断加强,自吕祖谦《古文关键》起,次第经谢枋得《文章轨范》、朱右《唐宋六家文衡》、唐顺之《文编》和《六家文略》、归有光《四大家文选》以及陆粲《唐宋四大家文钞》越来越明显,而“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终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
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吴兴)人。
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广西兵备佥事。
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
明万历七年(1579)仲春,茅坤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以下简称《文钞》)并初刻刊行。
茅坤亲自撰写总叙和论例,侄茅一桂负责校勘,甥顾尔行题辞。
史称“茅一桂本”。
茅氏此书,一时“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全书共一百四十四卷,计收入韩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欧阳修文十二卷、王安石文十六卷、曾巩文十卷、苏洵文十卷、苏轼文二十八卷、苏辙文二十卷。
卷首有《总序》、《论例》,各家文章前有小引和本传,题“归安鹿门茅坤批评”。
《欧阳文忠公文钞》后未附《五代史钞》和《新唐书》。
半页九行十九字,白口,白鱼尾,左右双边,版心间有刻工与字数,刻工有傅汝光、付机。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其书初刊于杭州,岁久漫漶”,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万历己卯刊版杭州,故无《五代史钞》附入。
《欧阳詹文集》传本考述
根据叶德辉《 5 自 园读书志》 记载 十卷本 和八 卷本编 次异
同云 :
十卷本分类为赋一卷, 杂者( 即诗) 二卷三卷、 铭四卷、 纪
五卷、 颂六卷( 附)杂著( 箴碑 文 吊文册 文) 论 、 述 七卷、 书八 卷、 序九卷十卷。此本( 即八本卷) 按 为赋一卷、 四言古诗、 五言古
据叶德辉《 园读书志》 郎 记载 :
… …
诗、 七言古诗二卷 、 言律诗 、 五 五言绝 句、 言绝 句三卷, 四 七 记
卷( 附录)铭颂 箴论 五卷 , 文 吊文 册文 七卷 , 七卷八 卷。 、 述 序
提供文献基础。
一
《 崇文总目 著录的十卷本《 》 欧阳詹集》晃氏《 、 郡斋读书 志》 著录的《 欧阳詹集》 十卷应该就是晚唐五代结集并流传的
祖本 。《 直斋书录解题》 录为“ 阳詹集 五卷”万曼先生《 著 欧 , 唐 集叙录》 中疑“ 为“ 之误 。j鲫以上三种版本早 已绝迹。 五” 十” l“ 3 ( 晚唐五代时期 , 蜀中相对 稳定 , 的刻 书业兴 旺。入 新兴 宋之后 , 宋太祖赦令刊行的大型佛典开宝藏 , 就是在成都上版 的。此后蜀中刊刻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 《 据 直斋书 录解题 》 卷
唐李贻孙在其《 四门助教欧 阳詹 文集 序》 故 中记载 了其 纂集经过 :
… …
太和 中, 予为福建 团练副使 , 其子价 自南安抵福 州,
进君之 旧文共十编 , 首尾凡若干首 , 泣拜请序 , 予诺其命矣 , 而
词竞未就。价微有文又早 死。大中六年( 年)予又为观察 8 ,
三、 明代传本及流传
明代《 欧阳詹文集》 版本较多 , 以分为十 卷本 和八 卷本 可
两大类 。
单集解本_论语集解_版本与源流考论_秦跃宇
自六朝单集解本的《论语集解》吗? 我们的意见是 不敢苟同。今所见邢本与皇本互有歧异,复杂难辨, “欲知《集 解 》的 本 来 面 目,自 应 查 阅 两 宋 以 前 未 经 合并的《集解》单行本,然而,两宋以前的《集解》单 行本并未传世,今学者深感遗憾”[4]( P5) 。综合该本 刊刻各方面情况,我们推测这是南宋中期刘氏天香 书院依据北宋国子监发行的邢昺《论语注疏》,抽取 其中何晏《论 语 集 解 》的 部 分,并 结 合 皇 侃《论 语 义 疏》本有所补订,又参考了一些朱熹《论语集注》,再 附及编排陆德明《论语音义》以资初学诵记。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欧阳行周文集序讲评专业知识讲座
行止:行为举止 自处:独来独往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思考:2.独处的性情是如何体现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
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
链 接 高 考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2007 山东)籍每适浑,俄顷辄去。《晋书·王戎 列传》 去,往
2(2009 湖北)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 籍为民。《孟德传》 恰巧
3(2012 福建)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 矣。《游龙鸣山记》 恰逢
指:心志,志向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 主旨却十分重大)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 殿上者
自得:怡然自得的样子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吟咏长啸的句子
是:
,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思考:3.他人对少时的欧阳行周是如何评价的?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 汨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 (2)副词
• ① 刚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 ②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 ③ 偶然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 读音二:zhé • 动词。通“谪”,被流放或贬职。 •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 (3)形容词,舒适,满足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 ——傍晚心情不舒畅,驾着车登上了这个古原。
2022届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极力推荐)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
“为”的宾语。
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课堂小练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3、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夫晋,何厌之有? 有何厌 3、唯命是从 唯从命 4、唯利是图 唯图利 结论三:用 “唯……是”“唯……之为……”或“之”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之为”或“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课堂小练
B 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课堂小练 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D)
A、何陋之有? B、唯余马首是瞻。 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以何 2、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 向东 4、余是以记之 以是
结论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二、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 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 前置。三、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周振甫:唐宋八大家论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周振甫:唐宋八大家论一唐宋八大家定名与背景《四库全书总目》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称:"《明史·文苑传》:'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
顺之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
'考明初朱右,已采录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之作为《八先生文集》,实远在坤前。
右书今不传,惟坤此集为世所传习。
"接《文编》所选,自周迄宋,不限于唐宋。
其所选唐宋文,虽限于八家,而无"唐宋八大家"之名。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实本于《文编》所选八家,而"唐宋八大家"之名,则为茅坤所定。
《文编》所选唐宋八家,又当推本于明初朱右所选之《八先生文集》。
《八先生文集》虽不传,但明贝琼有朱右《唐宋六家文衡序》,称"六家",以"蜀苏氏父子"三家为一,实即八家。
贝琼序称朱右之选:"降于六朝之浮华,不论也。
昌黎韩子倡于唐,而河东柳氏次之。
五季之败腐,不论也。
庐陵欧阳子倡于宋,而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及蜀苏氏父子次之。
"是朱右所选,以唐代韩愈起来反对六朝浮华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柳宗元和之,因选韩柳两家。
以五代文风败腐,欧阳修起来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曾、王、三苏和之,因选宋代六家文,唐顺之选《文编》,自周迄宋,于唐宋两代取于朱右所选之八家,以上窥秦汉。
《四库全书总目》于《文编》称:"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径矣。
自正、嘉(正德、嘉靖)之后,北地、信阳(李梦阳、何景明)声价,奔走一世。
太仓、历下(王世贞、李攀龙)流派弥长。
而日久论定,言古文者终以顺之及归有光、王慎中三家为归。
"是唐顺之的《文编》以唐宋八家,上继秦汉,反对明代复古派的摹仿秦汉文的字汇句法。
朱右(?-1376)字伯贤,明初临海(在浙江)人。
古文辞类纂
目录古文辞类纂.上古文辞类纂.下.出版说明序卷一 论辨类一过秦论上 / 贾生过秦论中 / 贾生过秦论下 / 贾生论六家要指 / 太史公谈卷二 论辨类二原道 / 韩退之原性 / 韩退之原毁 / 韩退之讳辩 / 韩退之对禹问 / 韩退之获麟解 / 韩退之改葬服议 / 韩退之师说 / 韩退之争臣论 / 韩退之守戒 / 韩退之杂说 / 韩退之伯夷颂 / 韩退之封建论 / 柳子厚桐叶封弟辨 / 柳子厚晋文公问守原议 / 柳子厚复性书三首录其末 / 李习之卷三 论辨类三本论 / 欧阳永叔.朋党论 / 欧阳永叔为君难论二首 / 欧阳永叔唐论 / 曾子固易论 / 苏明允乐论 / 苏明允诗论 / 苏明允书论 / 苏明允明论 / 苏明允谏论二首 / 苏明允管仲论 / 苏明允权书 / 苏明允衡论 / 苏明允卷四 论辨类四志林 / 苏子瞻.伊尹论 / 苏子瞻荀卿论 / 苏子瞻韩非论 / 苏子瞻始皇论 / 苏子瞻留侯论 / 苏子瞻贾谊论 / 苏子瞻晁错论 / 苏子瞻大臣论二首 / 苏子瞻卷五 论辨类五商论 / 苏子由六国论 / 苏子由三国论 / 苏子由汉文帝论 / 苏子由唐论 / 苏子由原过 / 王介甫复仇解 / 王介甫息争 / 刘才甫卷六 序跋类一十二诸侯年表序 / 司马子长六国表序 / 司马子长秦楚之际月表序 / 司马子长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 司马子长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 司马子长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 / 司马子长战国策序 / 刘子政记秦始皇本纪后 / 班孟坚汉诸侯王表序 / 班孟坚卷七 序跋类二读仪礼 / 韩退之读荀子 / 韩退之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 韩退之荆潭唱和诗序 / 韩退之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 韩退之张中丞传后序 / 韩退之论语辩二首 / 柳子厚辩列子 / 柳子厚辩文子 / 柳子厚辩鬼谷子 / 柳子厚辩晏子春秋 / 柳子厚辩鹖冠子 / 柳子厚愚溪诗序 / 柳子厚卷八 序跋类三唐书艺文志序 / 欧阳永叔五代职方考序 / 欧阳永叔一行传序 / 欧阳永叔宦者传论 / 欧阳永叔伶官传论 / 欧阳永叔集古录目序 / 欧阳永叔苏氏文集序 / 欧阳永叔江邻几文集序 / 欧阳永叔释惟俨文集序 / 欧阳永叔释秘演诗集序 / 欧阳永叔卷九 序跋类四战国策目录序 / 曾子固新序目录序 / 曾子固列女传目录序 / 曾子固徐干中论目录序 / 曾子固范贯之奏议集序 / 曾子固先大夫集后序 / 曾子固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 曾子固书魏郑公传 / 曾子固卷十 序跋类五族谱引 / 苏明允族谱后录 / 苏明允元祐会计录序 / 苏子由会计录民赋序 / 苏子由周礼义序 / 王介甫书义序 / 王介甫诗义序 / 王介甫读孔子世家 / 王介甫读孟尝君传 / 王介甫读刺客传 / 王介甫书李文公集后 / 王介甫灵谷诗序 / 王介甫汊口志序 / 归熙甫题张幼于裒文太史卷 / 归熙甫书孝妇魏氏诗后 / 方灵皋海舶三集序 / 刘才甫倪司城诗集序 / 刘才甫卷十一 奏议类上编一楚莫敖子华对威王张仪司马错议伐蜀苏子说齐闵王虞卿议割六城与秦中旗说秦昭王信陵君谏与秦攻韩李斯谏逐客书李斯论督责书卷十二 奏议类上编二至言 / 贾山陈政事疏 / 贾山论积贮疏 / 贾山请封建子弟疏 / 贾山谏封淮南四子疏 / 贾山谏放民私铸疏 / 贾山卷十三 奏议类上编三言兵事书 / 晁错论守边备塞书 / 晁错复论募民徙塞下书 / 晁错论贵粟疏 / 晁错谏猎书 / 司马长卿谏伐闽越书 / 淮南王安言世务书 / 严安论伐匈奴书 / 主父偃禁民挟弓弩议 / 吾丘子赣谏除上林苑 / 东方曼倩化民有道对 / 东方曼倩卷十四 奏议类上编四尚德缓刑书 / 路长君论霍氏封事 / 张子高谏击匈奴书 / 魏弱翁陈兵利害书 / 赵翁孙屯田奏三首 / 赵翁孙入粟赎罪议 / 萧长倩罢珠厓对 / 贾君房卷十五 奏议类上编五条灾异封事 / 刘子政论甘延寿等疏 / 刘子政论起昌陵疏 / 刘子政极谏外家封事 / 刘子政上星孛奏 / 刘子政上政治得失疏 / 匡稚圭论治性正家疏 / 匡稚圭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 / 匡稚圭罢边备议 / 侯应讼陈汤疏 / 谷子云讼陈汤疏 / 耿育治河议 / 贾让谏不许单于朝书 / 扬子云毁庙议 / 刘子骏出师表 / 诸葛孔明卷十六 奏议类上编六禘祫议 / 韩退之复仇议 / 韩退之论佛骨表 / 韩退之潮州刺史谢上表 / 韩退之驳复仇议 / 柳子厚卷十七 奏议类上编七论台谏言事未蒙听允书 / 欧阳永叔移沧州过阙上殿疏 / 曾子固卷十八 奏议类上编八上皇帝书 / 苏子瞻卷十九 奏议类上编九代张方平谏用兵书 / 苏子瞻徐州上皇帝书 / 苏子瞻圜丘合祭六议札子 / 苏子瞻卷二十 奏议类上编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王介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 王介甫进戒疏 / 王介甫卷二十一 奏议类下编一对贤良策一 / 董子对贤良策二 / 董子对贤良策三 / 董子卷二十二 奏议类下编二对制科策 / 苏子瞻卷二十三 奏议类下编三策略一 / 苏子瞻策略四 / 苏子瞻策略五 / 苏子瞻决壅蔽 / 苏子瞻无沮善 / 苏子瞻省费用 / 苏子瞻蓄材用 / 苏子瞻练军实 / 苏子瞻倡勇敢 / 苏子瞻教战守 / 苏子瞻卷二十四 奏议类下编四策断中 / 苏子瞻策断下 / 苏子瞻君术策五 / 苏子由臣事策一 / 苏子由民政策一 / 苏子由民政策二 / 苏子由卷二十五 书说类一赵良说商君陈轸为齐说楚昭阳陈轸说楚王无绝齐交陈轸说齐以兵合于三晋苏季子说燕文侯苏季子说赵肃侯苏季子说韩昭侯苏季子说魏襄王苏季子说齐宣王苏季子自齐反燕说燕易王苏代止孟尝君入秦苏代说齐不为帝苏代遗燕昭王书苏代约燕昭王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书苏厉为周说白起卷二十六 书说类二张仪说魏哀王张仪说楚怀王张仪说韩襄王淳于髡说齐宣王见七士淳于髡说齐王止伐魏淳于髡解受魏璧马黄歇说秦昭王范雎献书秦昭王范雎说秦昭王范雎说昭王论四贵乐毅报燕惠王书周止魏王朝秦孙臣止魏安釐王割地卷二十七 书说类三鲁仲连说辛垣衍鲁仲连与田单论攻狄鲁仲连遗燕将书触詟说赵太后冯忌止平原君伐燕蔡泽说应侯魏加与春申君论将汗明说春申君遗章邯书 陈余卷二十八 书说类四谏吴王书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 邹阳说吴王书 / 枚叔复说吴王 / 枚叔报任安书 / 司马子长遗盖宽饶书 / 庶子王生报孙会宗书 / 杨子幼移让太常博士书 / 刘子骏卷二十九 书说类五与孟尚书书 / 韩退之与鄂州柳中丞书 / 韩退之再与鄂州柳中丞书 / 韩退之与崔群书 / 韩退之答崔立之书 / 韩退之答陈商书 / 韩退之答李秀才书 / 韩退之答吕毉山人书 / 韩退之答窦秀才书 / 韩退之答李翊书 / 韩退之答刘正夫书 / 韩退之答尉迟生书 / 韩退之与冯宿论文书 / 韩退之与卫中行书 / 韩退之与孟东野书 / 韩退之答刘秀才论史书 / 韩退之重答李翊书 / 韩退之上兵部李侍郎书 / 韩退之应科目时与人书 / 韩退之为人求荐书 / 韩退之与陈给事书 / 韩退之上宰相书 / 韩退之后十九日复上书 / 韩退之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 韩退之卷三十 书说类六寄京兆许孟容书 / 柳子厚与萧翰林俛书 / 柳子厚与李翰林建书 / 柳子厚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 / 柳子厚卷三十一 书说类七与尹师鲁书 / 欧阳永叔寄欧阳舍人书 / 曾子固谢杜相公书 / 曾子固上韩枢密书 / 苏明允上欧阳内翰书 / 苏明允上王兵部书 / 苏子瞻答李端叔书 / 苏子瞻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子由答韶州张殿丞书 / 王介甫上凌屯田书 / 王介甫答司马谏议书 / 王介甫《古文辞类纂》是清代学者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总集。
《欧阳行周文集》十卷本版本源流考述-精品文档
《欧阳行周文集》十卷本版本源流考述欧阳詹,中唐著名文学家,贞元八年,陆贽知贡举拔擢天下文才,他与韩愈、崔群等23人同榜登第,时称“龙虎榜”。
官居国子监四门助教,有《欧阳行周文集》传世。
欧阳詹在世时并没有给自己的文章结集出版,是他的儿子欧阳价为了不让父亲著述湮没而予以结集。
据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所云:“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可知《欧阳行周文集》最初便是十卷。
正史《新唐书?卷六十》,别史《通志?卷七十》均著录“欧阳詹集十卷”。
《宋史?卷二百八》著录“欧阳詹集一卷”,此后不见有关“一卷”本的记述,当是“十卷”之误;地理类书《明一统志?卷七十五》记述“唐欧阳詹……有集十卷”南宋尤袤撰私家藏书书目《遂初堂书目》。
和南宋晁公武撰私家藏书书目《郡斋读书志》也著录“欧阳詹集十卷”。
南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宋刊本《欧阳行周集》为五卷。
可见,宋时,欧阳詹集已经大量刊刻。
然宋刻本早已不见,眼下所见欧阳詹文集仅限明清两代刊刻本和抄本。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凡18种。
下文就《欧阳行周文集》十卷本系统的版本源流略加考述。
宋蜀刊本李贻孙在《欧阳行周文集序》中提及:“大和(文宗827-835)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
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宣宗847-860)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省2豢墒古费羰现?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可知,李序最早当撰写于大中六年,但欧阳价为父结集当在李贻孙为福建团练副使时,甚至更早,因为欧阳价“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十编当是早已结集,首尾若干首当是结集后觅得,此本当是独一无二的稿本。
《鄙亭知见传本书目藏园订补》录:“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南宋中期蜀中刊唐人集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阑,宋讳缺笔,分体编次,匆匆一瞥即逝,未遑假校,李木斋先生尝据传抄蜀本校八卷本,知二本不同。
文天祥著述版本的_一源_三流_辨
文天祥著述版本的“一源”“三流”辨邹宇波摘要: 文天祥著述版本众多。
文天祥著述版本的源头,应是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明代景泰年间的韩雍刻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个系统。
关键词: 文天祥; 文集; 版本; 一源三流文天祥( 1236—1283) ,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道人,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
宝祐四年( 1256) 进士第一,历江西提刑、知赣州。
德祐二年(1276)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同年出使元军议和,痛斥伯颜,被拘,后脱逃。
端宗即位后,拜左丞相,坚持抗元。
兵败被俘,送至大都,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囚禁三年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一生著述丰富,据《文氏通谱·信国公遗翰》记载: “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之孙富刻板传世,经兵燹不全。
”又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天祥) “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
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
”往昔学者们的文天祥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思想和诗文作品上,而对其著作及版本的研究比较少。
一、文天祥著述版本的“一个源头”就文天祥著述版本的渊源而言,邓碧清《〈文山集〉版本考》提出了“一个源头”的观点,即后世的诸刻本都源于道体堂刻本。
本人也赞同“一个源头”的说法,但这个“源头”与邓文的内容不尽相同。
邓文的“源头”指道体堂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云: ( 天祥) “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难后尽失之。
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
考天祥有《文山道体堂观大水记》称: …自文山门入,过障东桥,为道体堂云云‟,则是堂本其里中名胜,而乡人以为刊版之地者也。
书中原跋九条,并详载本事,颇可以资考证。
明初,其本散佚。
”鉴于道体堂本早在明初就已散佚,以此本作为明清诸刻的源头,不太合适。
与道体堂本同时代还有文富所刻的五十卷本,何不以文富刻本作为源头呢? 清乾隆三十二年编纂的《文氏通谱·信国公遗翰》云: “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之孙富刻板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之小学类书目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
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
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如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具於本篇。
△《尔雅注疏》十卷(内府藏本)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郑樵撰。
△《方言》十三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汉扬雄撰,晋郭璞注”。
△《释名》八卷(内府藏本)汉刘熙撰。
△《广雅》十卷(内府藏本)魏张揖撰。
△《匡谬正俗》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唐颜师古撰。
△《群经音辨》七卷(通行本)宋贾昌朝撰。
△《埤雅》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陆佃撰。
△《尔雅翼》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罗愿撰,元洪焱祖音释。
△《骈雅》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谋㙔撰。
△《字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黄生撰。
△《续方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杭世骏撰。
△《别雅》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吴玉搢撰。
——右“小学类”训诂之属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二卷,并文渊阁著录。
旧《唐书·经籍志》以诂训与小学分为二家。
然诂训亦小学也,故今仍从《汉志》,列为《小学》之子目。
又《尔雅》首《释诂》、《释训》,其馀则杂陈名物。
盖析其类而分之,则虫、鱼、草、木之属与字义门目各殊;统其类而言之,则解说名物亦即解释其字义。
故训诂者,通名也。
《方言》、《释名》,相沿继作,大体无殊。
元氏长庆集版本源流考
元氏长庆集版本源流考内容摘要:元稹《元氏长庆集》一百卷,至宋已淹没不传。
建安刘麟父子收拾于散佚之余,辑成六十卷,于宣和甲辰镂版行世。
此后元集分为两大系统:浙本系统与蜀本系统。
现存残宋蜀本、卢抱经所见宋刻全本,构成蜀本系统;现存残宋浙本、明杨循吉影钞本正德华坚活字本、嘉靖董氏刻本、万历马元调刻本等构成浙本系统。
浙本系统的本子现有完本存世,蜀本系统的本子仅存二十四卷余。
今人所谓二十四卷余残宋本为北宋建安刘麟本之南宋重刊本的判断,实际上应是一种较严重的误判。
理清元集的版本传承,纠正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对元集的整理与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元氏长庆集》;版本;蜀本系统;浙本系统白居易作元稹墓志,称元氏著文一百卷,题曰《元氏长庆集》。
《新唐书·艺文志》又载元氏《小集》十卷。
二书原本俱阙而不传,《小集》是否从大集录出,亦不得而知。
唐人别集,唐时俱无刻本问世,元集之最早刊刻本,是北宋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应礼)募工刊行的,其序云:“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其文虽盛传一时,厥后浸亦不显,唯嗜书者时时传录,不亦甚可惜乎?仆之先子尤爱其文,尝手自抄写,晓夕玩味,称叹不已,盖惜其文之工而传之不久且远也。
乃者因阅手泽,悲不自胜,谨募工刊行,庶几元氏之文因先子复传于世,,宣和甲辰仲夏晦日序。
”[1]可见宋时所传元集是由刘麟之父辑录而由刘麟募工刊行的。
北宋宣和六年(甲辰)梓行之建安刘氏本,世称闽本或建本,为后世所有元集之祖本,南宋时之蜀本、浙本俱从中出。
宋蜀本宋代之后似无翻雕者,比较罕见,且至迟至清末已不见全本存世。
傅沅叔《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三《校宋蜀本〈元微之文集〉十卷跋》云:“元集残本,十卷,慈溪李氏所藏,存卷五十一至六十,凡十卷。
忆戊申、己酉间,述古堂书贾于瑞臣得唐人集数种于山,东诡秘不以示人。
余多方诇寻,乃得一见,,《元微之集》十六卷,自一至六,又末十卷,即此册也。
”此蜀本元集又有二十四卷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 “ 中国古代文学
学 科 ”赞 助 。
作者简介:杨遗旗 (94 ) 17 - ,男 ,湖南永州人 ,瑶族,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 , 宋文学 ;黄红英 (9 3 , 17 ~)
遂 据 各 书辑 成 八 卷 ,则 所 出 不 同 编次 不 同 ,遂 与 三 刻大 异 ,
然三刻之脱漏藉此订正亦不可谓无功 , 特以兴公之淹雅 , 三
刻又 出 自闽而 不得 见 ,亦属 诧 。 适 园藏 书 志 录 欧 阳先 ” 生 文集 八 卷 附 录一 卷 ( 万历 刊 本 )也 认 为 “ 八卷 本 ” 另 编 可 疑 :“ 书 明 徐兴 公所 刊 即兴 公所 辑 ,按行 周集 有宋 十卷 是
收 稿 日期 :2 1 -0 —1 00 3 1
二 明万历 中刻本 和万历 影抄 本
现存最早为 明万历中刻本 ,九行十八字 ,明徐蚴揖,附 录一卷 ,明万历三十四年 ,叶向高等刻本 , 现藏北京大学图 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山东省
图书 馆 、南 京 图 书馆 、 福建 省 图书馆 、广 东 省 中 山图 书馆 。
儿子欧阳价为了不让 父亲著述湮没而 予以结集 。李贻 孙在
欧 阳行 周文 集 序 》记 述 “ 为 福建 团练 副使 日,其子 价 自 予
南安抵福州 , 进君之 旧文 共十编 , 首尾 凡若干首 , 泣拜请序” 。 可知 欧阳行周文集>最初便是十卷 。正史 ( ) < 新唐书》卷六 十 ,别史 ( 志 卷七十均著录 “ ( 通 欧阳詹集十卷”。 宋史 卷二百八著录 “ 欧阳詹集一卷”,此后不见有关 “ 一卷 ”本
《 欧阳行周 文集 》八 卷本版 本 晤六 l L 考述
杨遗旗
摘
黄红英
( 湖南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 南 永州 4 5 0 ;湖 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文物管理所 ,湖 南 永州 4 5 0 ) 2 10 2 10 要:欧 阳詹有 ( ( 欧阳行周文集 八卷本和十卷本行世,八卷本比十卷本多 ( ( 秋月赋 外 内吝无异 ,但编次体例不同。
细 ,两 个 系统 没 有 渊 源 。
一
闽刻本
( 阳行 周 集 》 八卷 本 ,最 早 为 闽刻 本 , 鄙亭 知 见 传 < 欧
本书 目藏 园订补 有录语 :“ 此集宋时有两本 , 八卷本在前 ,
十 卷 本 出蜀 中 ,在 后 。 ”相 传 八卷 本 始 于 明徐 兴 公 ,但 缪 荃
中国古籍善本 书目) )著录 ( 阳行周文集》善本 1 ( 欧 8种,作者对其 中八卷本系统 的版本源流进行 了考述。
关键词:欧阳詹 ;版本;八卷本 ;源流考
中图分 类 号 :G 5 .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26 2 文章 编号 :1 7— 2 9 ( 00 5 08 — 3 6 3 2 1 2 1 )0— 14 0
欧 阳詹 , 字行周 ,中唐著名文学家 ,贞元八年 ,陆贽知 贡举拔擢天 下文才,他与韩愈、崔群 等 2 同榜登第,时 3人 称 “ 龙虎榜 ” 。官居 国子监四门助教,有 ( < 欧阳行 周文集》
传 世 。欧 阳詹 在世 时并 没 有给 自 己的文 章 结 集 出版 , 他 的 是
孙疑不可信 ,跋语云 :“ 至万历间,徐兴公求行周集不得,
五记述 “ 唐欧阳詹……有集十卷”南宋尤袤撰私家藏书书 目 遂初堂书 目》 和南宋晁公 武撰私家藏书书 目 郡斋读书志 也著录 “ 阳詹集十卷” 欧 。南宋陈振 孙撰 直斋书录解题 著录宋刊本 欧阳行周集》为五卷。可见,宋 时,欧阳詹集 已经大量刊刻 。 然宋刻本早 已不见 , 眼下所见欧阳詹文集仅 限明清两代刊刻本和抄本。据 中国古籍善本书 目》著录, 凡 l 种 ,其中十卷本 l 8 3种,余为八卷本 。下文就 欧阳行
周 文 集 八 卷 本 系统 的版 本源 流 略加 考 述 。
国家图书馆 欧阳行周文集 》 ,十卷 ,附缪荃孙撰校记一卷 , 2册,半叶 1 行 2 l O字 ,上鱼尾 ,此本有盛铎手写记语 ,提
到过 宋 闽刊 本 :盖 此集 宋 时 故 有两 刻一 为 八 卷 , “ 一为 十 卷 。 ” 吕亭 知 见传 本 书 目藏 园订 补 》 万历 丙 午 徐 录 刻 本 影抄 本
.
第 3卷 第 5 l 期 21 0 0年 5 月
湖 南科技 学 院 学 报
J u na fHun n Un v riy o i n ea d En i e rng o r lo a i e st fSc e c n g n ei
Vbl3lN O5 - . M a . 0 y201
的 记述 ,当是 “ 十卷 ”之 误 ;地理 类 书 ( < 明一 统 志 卷 七 十
本 ,有明弘治十七年庄粟翻宋十卷本,蔡清序 ,有正德重刻 十卷本,有嘉靖慎独斋重刻十卷本。是集原书 尚在 , 况三刻 均在福建 , 以兴公之博洽竞不知 -集尚存而从文粹文苑辑出 -
另 编八 卷 ,可疑 殊 甚 ,只秋 月 赋 一 篇为 原 书 所 无 耳 。 ( ” < 郎 园读 书 志 、 思适 斋集 》和 思适 斋书 跋 曾提 及 。今 藏
之识文云 : “ 两本诗文全 ,十卷诗不分类 ,此本赋类多秋月 赋 。诗文题 目,十卷本多删篇,此本独详 。疑十卷本外别有 此本。 徐氏据 以重刊, 藏书家又 以徐刻罕见 , 故从而影抄之 。 ” 看来藏书家大都怀疑八卷本并非始于徐氏, 认为宋时就有八 卷本行世。理 由有二 : 一是十卷本明弘治本、正德本、慎独 斋本都出 自福建 , 且时至今 日都还保存完整 , 徐兴公从文粹 文苑诸 书中摘录出另行编订成册不可信 ; 二是十卷诗歌不分 类而八卷分类, 十卷本诗文题 目多有删减而八卷本唯独详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