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合集下载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如何评价文明冲突论萨缪尔·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1993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主要观点:1、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2、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3、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4、文明、文化具有"本土化"趋势,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积极:他创造了有别于"冷战模式"的新的理论框架,打破了过去从政治、经济、霸权的角度谈论国际文化的旧格局,而将"文明"作为自己论点的核心范畴来界定当今世界后冷战新格局,这有可能使我们摆脱一般狭隘的地区意识,以一种新的更大的跨国际语境来看当代西方和中国的问题。

消极:首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文化决定论。

亨廷顿不从文化之外去探寻文化差异与文化矛盾的原因,仅凭现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出文明冲突的结论,自然是坚持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他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文化不平等与经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更不愿意让人们触动或改变制约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为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内涵着文化霸权的理论。

文明冲突论”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提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合作。

这样就将不同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推向了冲突与斗争的前沿。

再次:从亨廷顿学术思想的脉络看,“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

六、对未来的展望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吸取亨廷顿的理论教训,更加重视预防和解决潜在的文明 冲突。我们要以“911”事件为鉴,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水平, 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我们也需要 通过教育和传媒等渠道,传播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理念,以减少由于文化差 异和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以及它所蕴含的警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创造一个 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参考内容
亨廷顿(Huntington)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国际政治学界引 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该理论主要预测了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格局,以文明间的 冲突与紧张为主要线索。本次演示将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角度解读当今 世界的政治局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再解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尽管“911”事件强化了亨廷顿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因素。事实 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非绝对真理,而是一种可能性。它的有效性取决于 多种因素,包括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同时,我 们也需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而这种复杂性决定 了文明间的关系将是动态和复杂的。
参考内容二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术观点。这种理论认为,未来的 世界格局将不再是以国家或意识形态为主导,而是以文化或文明的冲突为主导。 本次演示将对这个观点进行再评析,从其背景、核心观点、影响和局限性四个 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在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提出的,当时世界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化。在冷战时期,国家间的竞争主要是在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而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逐渐被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亨廷顿提出 了他的观点,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表现为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

名词解释文明冲突论

名词解释文明冲突论

名词解释⽂明冲突论美国哈佛⼤学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明冲突论”,⾄今影响巨⼤。

这⼀理论试图以⼀种新的视⾓来解读当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为西⽅特别是美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此论⼀出,⽴即在国际上引起了⼴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明冲突”⼀词也频频出现在国际媒体中,形成⼀股颇有影响的思潮。

亨廷顿⾸次提出“⽂明冲突论”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对这⼀观点进⾏了全⾯的总结归纳,“⽂明冲突论”基本定型。

基本观点第⼀,导致未来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明的差异性,⽂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类⽂明冲突的阶段。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明是⼀种⽂化的统⼀体,⽂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种族或民族,⽽是宗教。

世界将由七⼋种主要⽂明相互作⽤下形成,它们包括西⽅、儒教、⽇本、伊斯兰、印度、南斯拉夫⼀东正教、拉美及⾮洲⽂明。

未来的冲突将在把这些⽂明分隔开的⽂明交界处爆发。

第⼆,导致⽂明冲突的原因,即⽂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们的⽂明意识,加剧了⽂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正在把⼈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

西⽅处于权⼒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明意识的发展;⽂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妥协的⽅式解决,等等。

第三,西⽅和⾮西⽅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与⾮西⽅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化差异。

未来国际政治的核⼼因素,将是西⽅与⾮西⽅的冲突。

⾮西⽅社会希望⾛⼀条现代化但却不西化的道路。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西⽅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第四,⽂明冲突的主要形式⼀般有两种。

⼀是地区或微观层次上的冲突,即属于不同⽂明的毗邻国家或⼀国内不同⽂明的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是全球或宏观层次上的冲突,即不同⽂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冲突。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亨提出在冷战期间,人们很大程度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世界政治的,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人们需要借助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的冲突”即是亨廷顿提出来的新模式,主要用来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世界政治局势。

亨廷顿还提出,在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的文化,而是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这些文化和文明在世界中并存;国家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那些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对抗或联合的主要因素。

对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从一提出开始,国际上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都激起了层层波澜,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异质文化的碰撞除了会导致冲突外,还会产生文明间的交往和融合。

虽然亨廷顿看到了文明对塑造世界而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他明显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武断的认为异质文明接触必定导致冲突。

2、历史也表明,不同文化间没有完全、绝对、纯粹的对立和冲突。

而亨廷顿却极力宣扬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性。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者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能相容的。

但是世界进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异质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两种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恒久对立与冲突。

3、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冲突的根源大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地缘等诸多利益的争夺,而并非文明的对抗。

而亨廷顿却将文明因素凌驾于政治、经济、地缘、意识形态等因素之上,认为文明在政治冲突中所起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试图以他的“文明冲突”理论来构建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理论体系。

这一单一的分析视角是有失偏颇的。

比起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秩序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利益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文本解读前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观测方式,称之为“文明冲突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

他认为,未来冲突不再像以往纯粹基于意识形态构诉的斗争,而是将会是基于着各种文化和宗教区别而展开的升级和升高的斗争。

该理论一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本文将结合亨廷顿的原始著作以及相应的后续评论和拓展,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解读和探讨。

文明冲突的概念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高度综合体,是共同的历史、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和制度的总和,被限定在一个明确定义的地理边界内。

”在这里,文明的定义就不再仅仅是指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而是更加广泛、复杂的一种文化整体。

文明是超越个人或民族的概念。

基于这个信仰的人们不仅在内部维护自己的文明,而且在面对其他文明时也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文明冲突的概念是指“各种文明体制之间的一种基本性的对抗。

它是因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或者物质需求以及各自的文明体制之间的差异而引发的。

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冲突或者一种联结的过程,它并非类似单纯的战争或者和平的问题。

“文明冲突的核心假设及其争议点在亨廷顿看来,文明冲突并非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趋势。

他认为,在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要的矛盾。

在这个基础上,亨廷顿提出了三个核心假设,分别为:文明间的对抗性比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对抗性要更明显;各个文明对自身的认同和维护优先于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性不是表面上的政治和军事冲突至关。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反对者指出,亨廷顿错误地将各种文明视为单一、统一的整体,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没有注意到文明之间认同和交流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了对抗性;而且还有些批评者指出,亨廷顿的理论似乎是在为美国通过使用文明对抗和矛盾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寻找理论依据。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与秩序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所揭示的文明冲突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亨廷顿,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通过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明冲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将对亨廷顿的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最后探讨这一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和启示。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主要动力。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

他强调,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走向。

本文接下来将详细分析亨廷顿所揭示的文明冲突现象。

我们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

我们还将分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地缘政治观念。

本文将探讨文明冲突现象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

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包容和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它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世界秩序的启示意义。

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源自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利益的竞争。

这一“文明冲突论”为理解国际政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

亨廷顿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新时代,相反,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紧张关系,即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_兼论_9_11_与文明冲突论_孙相东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_兼论_9_11_与文明冲突论_孙相东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解读———兼论“9·11”与文明冲突论孙 相 东 【内容提要】在关于文明冲突论的争论中,许多批评者曲解了亨廷顿的本意。

批评者的误区主要在于:制造了文明和国家、价值和利益的简单对立;混淆了冲突的根源与冲突的结果;对文明和普世性文明的语义使用混乱。

批评者往往忽视亨廷顿一生学术思想的连续性。

界定其连续性的核心是反理性选择理论和保守现实主义,这是理解文明冲突论的钥匙。

“9·11”之后,亨廷顿延续和发展了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涵,并强化了反理性选择和保守现实主义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误区;连续性;9·11【作者简介】孙相东,1971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2000级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生。

(北京 邮编:100091)【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34-06 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夏季号发表了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的文章《文明的冲突?》(The Clas h of Civilizations?),由此引发了一场持久而又热烈的讨论。

从那时起到现在,近十个年头过去了,这场讨论也渐趋平静,甚至正在淡出学术舞台。

但“9·11”又一次掀起了文明冲突的大讨论。

本文拟在回顾这些争论的基础上,理出亨廷顿批评者的误区,同时结合亨廷顿一生学术思想的连续性,对文明冲突论做出新的解读。

但没有完全说清楚建构主义理论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而且还支持了现实主义理论,证明了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不是先验性的理论。

结 语 回顾国际关系理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理论的发展带来诸多局限性。

出于对国际关系理论西方(美国)中心主义的担心和不满,王义桅博士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这种勇气令人敬佩,只是批判的方式违背了学术批判的基本原则,有关论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从而使批判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推动学术进步的功能。

浅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浅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交事务》 双月刊(Foreign Affairs)上发表了题为《 文明的冲突?》 外 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此文以阴郁低沉的笔调为西
方人描述了一幅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图景 ,从而在全世界引起 了一场大辩论。 二、 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及内容 概括说来, 亨廷顿在《 文明的冲突?》 中所阐述的观点是: 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历史时期,导致人类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 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 而将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文明间 的虚线与鸿沟将成为未来的战线,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 际政治的核心。
工” 却处在城市的最底层, 身的权利没有任何保障。 自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 农业、 农村、 农民已处在我们社会发 展中的边缘地带, 处于被忽视、 受歧视的地位。农业经济先天 的脆弱性以及其长期以来薄弱的基础, 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
会一直都在低产出、 高负担的恶性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 从而导 致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在市场化进 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权 、 话语权。 三、 在建设“ 以人为本” 的和谐新农村中, 要体现出“ 三农” 的作用和地位。 1.虽然社会进步了, 科技发达了, 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正 日 益科技化、 信息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全然不能和古 代社会相比。但古往今来 , 我们是农业国家的地位没有改变, 农 民仍旧占我国人口大多 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儒家的“ 国以 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的道理到今天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 “ 要矛盾越发突显。 进人新千年特别是加人WTO以来, 环境变化
了, 市场开放了, “ 三农” 问题演化为重大的社会政治、 经济问
题的可能性随之提升。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指出: “ 没有农 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 民的小康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 国民经济的现代 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自问世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从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发表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出版,亨廷顿对他关于“文明的冲突”的论断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阐述。

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争议,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掀起讨论的热潮。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一种分析和预测。

他把“文明的冲突”作为理解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范式,认为冷战后世界范围的冲突将主要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文化或文明将成为国际上合作或分裂的基础。

学者们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文明冲突论”作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文化之间是否只有冲突、文化冲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文明冲突”的争论似乎已经过了它的热议期,那么,现在再来谈论或分析“文明冲突论”是否还有价值?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展,全球化已由经济领域向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延伸,文化的全球化也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冲突与共生问题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明冲突论”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对其进一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文化全球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文试从全球化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剖析,以期深化对这一全球化文化理论的认识。

一、“文明冲突论”的背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前言中,亨廷顿就明确指出:“这本书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本社会科学著作,而是要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作出解释。

它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的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

”①因此,冷战的结束是学界关于“文明冲突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拆除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结束了,覆盖全球的东西方对抗终止了。

战后国际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后冷战时代”成为当时人们描述冷战后世界最常用的词汇。

“文明冲突论”即是亨廷顿对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与预测。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5、文明冲突范式。它的最大优越性就在 于它兼顾了简化和现实。首先,它给我们 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其次,它包 含了其他范式。再次,这种范式符合当前 国际关系的现实。
三、文明分类论
1、什么是文明。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 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来的。文明 是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 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所整合了的系统。或者说,它是“世界观、 习俗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 连结。它形成了某种历史的总和。”(第25 页)
亨氏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就其深刻 的时代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 于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原来基于 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抗 不复存在,随之而起是不同文明之间 的对立和冲突。过去,国际范围内的 矛盾被强烈而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所 遮隐,而现在这种矛盾就以文明冲突 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二、文明范式论
2、文明的分类。 、文明的分类。 ()汤因比 汤因比( ()汤因比(1855-1979)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 个:西方基督 )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26个 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 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二者合称为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 、(可分为中国文明 )、古希 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可分为中国文明、朝鲜文明、日本文明)、古希 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认为这些 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西代中国文明 。 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 文明中的多数得到了发展,但少数文明停滞了,如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 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 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和奥斯曼文明。 (2)斯宾格勒(1880-1936)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 种:古典文化(希 )斯宾格勒( )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8种 古典文化( 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 )、印度文化 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 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3)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 )亨廷顿将现今世界划分八大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 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东正教文明。 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100-400年之间。 年之间。 亨氏指出,其中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它出现于公元 年之间 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 中华文明以儒教为中心,印度文明以印度教为中心;伊斯兰文明以伊斯兰 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 教为中心;西方文明以基督教为中心;拉丁美洲文明可以看作是欧洲文明 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 的后代,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因为它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线。许多 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学者不承认非洲是一个独特的文明,但考虑到现在的南非有可能成为撒哈 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拉以南非洲连胜的核心国家,这个地区可能会粘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文明。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评析“文明冲突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

总的看来,冷战之后的国际形势是: 一是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西方政治社会的安全感较之以前有所增加; 二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反美情绪高涨,由此也增加了美国的忧虑感。

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试图说明冷战结束后,文明间的对抗正是现在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在对人类文明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绘制出一幅世界新地图; 同时,以文化为尺度,设计并构想未来的世界格局。

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冲突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但从本质上看,这一理论是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理论,只不过采取文化“包装”的形式展现出来,他在声称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的同时,又陷入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对立。

一、文明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冷战结束后,东方阵营的消失使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欢欣鼓舞,因为,二战后两大阵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较量后,意识形态之争终于有了结果。

对此,1989 年夏,福山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后来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在他看来,由于自由主义民主解决了人类所有真正的重大问题,“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1]( P3),历史因此到达终点。

针对福山等人提出“历史终结”的盲目乐观思潮,亨廷顿则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依然存在,“到1993 年初为止,估计全世界共发生了 48 场种族战争”[1]( P17),因此,冷战虽然结束,但世界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和平,并且“新共产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开始复活,宗教原教旨主义得到了加强…… 一个正在兴起的中国日益自我伸张”[1]( P12)。

而造成这些冲突和不和平因素中,文化的冲突是主要因素,是“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1]( P8)。

简析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断

简析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断

简析亨廷顿对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可能性的论断王萌1996年,受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用文化和文明考察人类历史的独特视角启发,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27-2008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认为冷战结束后,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再不是意识形态的或经济的,而是源于文化差异,而当中尤以伊斯兰与非伊斯兰之争最为激烈。

“冷战”已经结束,意识形态的冲突减弱,但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各种文明间的冲突和碰撞却日益加剧,这样,意识形态的冲突让位于“文明的冲突”,一种新的“范式”出现了。

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主旨是对冷战后的世界作出判断,他认为,在冷战后世界,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政治,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让位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地区政治是种族政治,全球政治则是文明政治。

但是究竟如何认识亨廷顿所列举的冷战后世界的冲突行为?这些世界政治冲突是否是文明的冲突,以及亨廷顿预言的文明冲突在两个层面发生的可能性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是亨廷顿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根据亨廷顿的判断,1990年以前的大国冲突如果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属于文明内部之间的冲突。

这一点是与历史不符合的。

人类社会早就存在文明之间的冲突,比如十字军东征,俄罗斯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甚至180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四次霸权主义战争(拿破仑战争、一战、二战和冷战),其中的每一次都卷入了两种文明以上的国家,另外,大多数其他大国卷入的战争(包括殖民战争)也是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

因此,亨廷顿声称,“在后冷战世界上,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了多极和多文明的政治”,显然与历史不符。

冷战的终结为两极对抗画上了句号。

冷战后的世界,既是一个相对平稳的间歇期,又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混乱期。

原来的由意识形态对抗为主导的国际冲突已经渐渐消退,各国都开始重新思考、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

原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变成为“我”应该怎么办。

冷战后的世界由于缺少了维持稳定的两极结构,国际政治行为体日益增多,政治分离主义崛起,国际冲突发生的面和频率都有了较大的增加。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

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二、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

该书籍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世界激起的反响一浪高过一浪。

主要观点有:第一,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

人类在经历了君主冲突、民族国家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之后,将进入文明冲突的阶段。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第二,导致文明冲突的理由有:文明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加深,强化了人们的文明意识,加剧了文明之间的敌对情绪;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正在把人们从地域属性中分开,削弱了民族国家的地位;西方处于权力顶峰,刺激了其他地区文明意识的发展;文化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也难以用妥协的方式解决。

第三,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因此,在不同文明之间,跨越界限(Crossing Boundaries)非常重要,在不同的文明间,尊重和承认相互的界限同样非常重要。

第四,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抗将成为冲突的焦点。

亨廷顿认为,西方与非西方冲突的根源在于军事、经济、社会制度的竞争和与基本价值观念及思想信仰有关的文化差异。

在可预见的未来,冲突焦点将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与西方阵营间爆发的纷争。

三、对“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的评析自“文明冲突论”提出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见仁见智。

一些西方舆论和西方政要认为,过去几年的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判断,世界政治热点恰恰发生在文明的断层线上;“文明冲突论”将使人们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为理解21世纪全球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完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

(完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意义美国出版的国际政治和事务的权威刊物《外交》,在其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延顿的“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亨廷顿教授是研究国际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专家,“诸文明的冲突吗?”一文则是作者站在国际政治及全球文化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矛盾冲突所作的新的概述,该文及其所主张的“文明冲突”论一发表,就在欧美国家、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及港、台学都中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

“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词,已见于近年来西方及世界的主要报刊杂志的政治理论和评论中。

因此可以说“文明冲突论”,是20和21世纪末仍直现在影响最大的国家政治理论之一.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在亨廷顿看来,一种文明就是一个文化实体,每一种文明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文化特征,无论这种文明就人口和国土规模看是大的(中国),还是小的(讲英语的加勒比人)。

西方人倾向于把民族国家看作是全球政治的主导因素,但实质上,只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情形能与引此符合,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因此,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更大,为弄清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格局,更值得去探索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原因。

亨廷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观点的主要论据: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现代世界冲突演化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亨廷顿认为:一般说来从标志着现代国家体系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以来为,世界范围的冲突经历了几种重大形式。

在《和约》之后的150年间,首先是王子之间、皇帝之间、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所争斗的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还有企图扩大自已的官僚机构、军队、重商主义意义上的经济实力等等.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逐渐产生了民族国家.其后,是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

这种19世纪的冲突模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结束。

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亨廷顿的_文明冲突论_解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创作由来及主要观点。

亨廷顿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其次,文章分析了亨廷顿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即将西方以外的文明都看成一个“他者”。

再次,文章指出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不完善,并指出冲突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

最后,文章指出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则提倡“和谐世界”。

关键词:文明;冲突;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D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041-0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解读何世杰(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文》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称,“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并非主要源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

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源于不同文明的歧义。

”他把不同文明分为七八种之多,主要指“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出笼,便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立即在国际舆论界与学术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尤其以第三世界为甚。

中国学者更是对其大加挞伐。

接着,亨廷顿又抛出一篇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又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载于《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文明的重建》概括分析

第三大经济圈的亚洲,可能到2020年将拥 有世界五大经济国中的四个,世界十大经 济国中的七个。到那时,亚洲国家可能占 全球经济产值的40%以上。大多数经济竞 争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国家可能都是亚洲国家。 亚洲社会越来越无视美国的要求和利益, 越来越有能力抵制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 压力

核心国家之间的战争只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生:
伊斯兰与西方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论是东正教,还 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它 们的关系是一种激烈竞争的、发生不同程度 热战的关系。 1095年到1291年 ,基督教世界发起 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90年代中期,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
间发生的28次断层线冲突中,有19次 发生在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与东 正教徒的冲突为11次,与非洲及东南 亚国家的西方基督教信徒之间的冲突 为7次。 在西方阵营,美国将7个国家列为“恐 怖主义国家”,其中有5个是穆斯林国 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 苏丹),另外2个是古巴和北朝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 缪 尔
· 亨 廷 顿
一、文明冲突论的作者

塞缪尔· 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他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 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 着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1950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亨廷顿获得了哈 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他 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 亨廷顿在 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 重建》一书在全世界激起强烈的反响,至 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 .

西方对权力资源的控制在20年代达到顶峰,而 后便无规则地但显著地下降。 到21世纪2O年代,即距达到该顶峰1O0年 之后,西方将可能控制世界版图的约 24%(顶 峰时曾达到49%),世界人口的10%(顶峰时 为48%)和社会动员人口的15%-20%,世界 经济产值的大约30%(顶峰时可能为70%), 制造业产值的 25%(顶峰时为 84%),以及 全球兵力的不到 10%(顶峰时为 45%)。 西方的衰落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正在促进非西 方文化的复兴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创作由来及主要观点。

亨廷顿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其次,文章分析了亨廷顿的后殖民主义话语,即将西方以外的文明都看成一个“他者”。

再次,文章指出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不完善,并指出冲突的核心是利益的冲突。

最后,文章指出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我们则提倡“和谐世界”。

关键词:文明;冲突;和谐世界中图分类号:D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7-0041-0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解读何世杰(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在美国《外文》季刊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称,“新世界的基本矛盾并非主要源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

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源于不同文明的歧义。

”他把不同文明分为七八种之多,主要指“西方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而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

亨廷顿还强调他本人所属的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他特别担心的是儒教文明(以中国为“核心国家”)与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可能联合起来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经出笼,便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立即在国际舆论界与学术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尤其以第三世界为甚。

中国学者更是对其大加挞伐。

接着,亨廷顿又抛出一篇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又是什么?———冷战后世界的范式》(载于《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

文中他把自己的“文明冲突论”称之为冷战后新世界的一张地图。

在亨廷顿的这张地图上世界不再划分为自由世界、共产主义世界或第三世界。

他称,简单地把世界分为富国和穷国或者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的观点已陈旧过时,而且也不甚准确。

只有文明范式将是冷战时代三个世界范式的自然继承者。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认为他提出的“文明”已代替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等而成为今后观察、讨论、判断一切国际纷争的“范式”。

之后,亨廷顿又在1996年底出版了一本书,题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并且又在同年一期《外交》双月刊发表了一篇18页的长文《西方文明只此一家,并非普遍适用》作为他那本书的摘要。

一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认为,冷战以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展开。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国际间真正值得注意的不再是“国家”,而是植根于过去宗教渊源的文明。

亨廷顿又明言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实现之后又都反对西方价值而复兴本土文化,实行自我伸张(self-assertion),今后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

从价值取向上看,本书凸显出作者所持有的西方立场及后殖民主义的话语,即主要立足于西方文明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纷争的格局:谁是西方文明的劲敌?谁是西方文明的盟友?不过,在这所谓“诸种文明的冲突”中,亨廷顿最关注的还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

他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来审视“诸种文明的冲突”的。

二亨廷顿的这种看似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待冲突的“文明冲突论”,就其本质是后殖民主义的话语。

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文学的价值与传统,都拥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被贬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一种本能的“后殖民意识”,都试图对于其他民族实施文化渗透,以求跻身于中心文化的地位。

但就目前的现实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科技、经济优势占有了这种“后殖民特权”。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播媒介强行进入世界文化的运行机制之中,灌输给他们所认为的“落后”民族。

这一点正是萨伊德在其名著《东方学》中表达出的观点。

亨廷顿就是站在基督教文明的角度来俯视其他文明,其他文明也因此变成了一个他眼中的“他者”。

亨廷顿内心深处的种族思想是站在西方角度的“他者”思想。

在历史时期,西方文明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扩张性。

根据过去的这种历史来判断,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西方文明仍将不断地扩张。

对于世界上的非西方文明来说,今后的问题仍将是如何应付西方的扩张问题。

在西方文明的扩张过程中,在那些已经拥有自身深厚文明传统的地方如中国和伊斯兰文明地区,可能会激起一种抵制,从而有可能引起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的理论受到了来自东西方的学者的批评。

学术界批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亨廷顿低估了民族国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二,亨廷顿的“文明”概念模糊,似乎是个文化、宗教以至种族和地域的混合体,并且标准不一。

例如中国和日本同属儒家文化,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文明。

第三,亨廷顿强调文明之间的隔阂与潜在的冲突,却低估了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接触、对话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甚至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文明之间互通的可能性或许比亨廷顿预期的要大。

三福勒认为,“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而麦哲也认为“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

……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

”而我们批判“文明冲突论”是因为亨廷顿的理论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本质上却是本末倒置,其核心是极端错误的。

事实上当今世界的不稳定、不太平的根本原因不应该是“文明的冲突”,而应该是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是引起当今世界一切冲突之本源。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任何磨擦、冲突抑或动荡,归根结底都是利益的驱动和利益矛盾的激化。

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正是利益,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利益作为主体间中介化的客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范围。

同样,利益矛盾也必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

如意识形态的利益冲突,古巴与美国的持久对抗;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美国插手中东;军事利益的冲突,导致两伊战争;宗教利益的冲突,导致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相互对立,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对立。

有时,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冲突还可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矛盾引发。

例如国家、地区间利益的矛盾,导致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民族间利益的矛盾,引发了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冲突,等等。

在不少情况下,世界冲突与动荡常常是在多种利益矛盾激化的综合作用下引发的。

由此可见,世界上的任何冲突、动荡都与利益有关,从根本上说都源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但利益矛盾与冲突并不必然导致世界的冲突。

如果利益矛盾在内部得以及时调解,利益冲突得以缓冲、化解,利益矛盾与冲突就不至于激化为世界冲突。

四既然冲突的原因是经济利益,而非文明之间的冲突,那么亨廷顿为什么要提出文明的冲突论呢?我们在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也能隐约地找到答案。

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导言中亨廷顿引用了迈克尔・迪布丁的小说《死亡环礁湖》中的一段话:“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

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

”他的重点不在文明之间的相容性方面,而在它们之间的不相容性乃至冲突性方面。

因此,在亨廷顿看来,如果没有敌人,那就虚拟一个。

这样,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预设的“他者”也就成了西方世界共同的敌人。

冷战结束之前,亨廷顿认为世界不安定的根源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分歧。

因此,美国的敌人是其意识形态上的对手。

随着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冷战之后,因意识形态而成为敌人的对立面已不复存在。

在他看来,冷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已不再以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划分,而是以文明来划分,这就是其推出的“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对来自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威胁的夸张也许是出自于对异己文明的一种扭曲的理解。

这种扭曲,就像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批判的,总是将东方文明同专制暴力等西方人认为恶的、非文明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在后冷战时代,曾经作为西方民主与自由社会的主要对立面的法西斯德国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都已不复存在,西方知识界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意识形态对立。

而一个民主与自由的文明社会的对立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进一步确立其代表正义、人性、进步的形象。

这种对非西方文明扭曲了的理解,对其威胁的夸大,必然会导致一种夸大了的对策。

就像亨廷顿所建议的那样,对假想的来自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威胁进行遏制。

但是“九一一”发生后,亨廷顿对“文明冲突论”作了修正,亨廷顿用“文明与野蛮”取而代之,进而引出了对策。

在一个以文明与否作为分野的世界上,他提倡西方成员国之间实现更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拥护北约东扩、吸收其他西方的东欧国家(比如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加盟;他希望将拉丁美洲并入西方集团,同时阻止日本向中国靠拢。

因为中国和伊斯兰文明是对西方的最大威胁,所以西方还应该接受俄罗斯在东正教国家的霸权,并极力限制中国和伊斯兰权力的增长。

五亨廷顿强调文明之间的隔阂与潜在的冲突,却低估了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甚至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而将把“和”作为价值核心的中华文明看成是冲突的对象更是大错特错。

因为,从历史的层面上来看,中华文明历来重视和谐,包容。

从现实的层面上来看,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中国一贯主张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外交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十一世纪初又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思想。

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思想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中国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与愿望,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与进步的坚定信念。

建设“和谐世界”,就是要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充分展示了发展中国家或者说第三世界的话语,鲜明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