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合集下载

文明冲突论批判

文明冲突论批判

文明冲突论批判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文明冲突论批判1.文明冲突论概述1.1文明冲突论的诞生和时代背景“文明冲突论”,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最早见于其在1993年发表于《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文明的冲突》。

而后,即1996年,亨廷顿正式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学说,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讨论。

随后亨廷顿又撰写了一系列作品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其学说更完备成熟。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对学说本身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内背景而言,大量的移民涌入美国,威胁到这一移民国家自身的经济与文化。

而国际局势亦不明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中国、古巴等少数国家之外,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全员崩溃,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海湾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却激起了广大穆斯林强烈的反美情绪,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极度强势并没有带来意料之中的文化霸权,西方文明所推举的普世主义也难以像战斗机与航空母舰一样长驱直入。

这不禁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并怀疑其原本引以为豪的文明是否能得到其他文明实体的接受和认可,更担心其他文明会反过来逐渐征服西方文明。

1.2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可以将文明冲突论概括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是最广泛层面上的文明认同)形成了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是这样用五部分来阐述这一命题的推论的:第一部分:历史上,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和多文明的状态;而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第二部分: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穰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图解历史

图解历史

图解历史: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2013年12月19日18:34 新浪历史作者:孙力舟我有话说(56人参与)世界分为8个主要的文明区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模式,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亨廷顿与自己的学生、“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科•福山的观点完全不同。

他认为,把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看做西方永久赢得了世界的想法,是十足的傲慢。

穆斯林、中国人、印度人和其他人不会仓促的把西方自由主义当做唯一的选择来接受。

冷战所造成的人类分裂已经结束,但种族、宗教和文明造成的人类更根本的分裂仍然存在,而且产生着大量新的冲突。

在冷战后的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对于文明的界定和各个文明边界的划分,依据的最重要标准是宗教。

他宣称,在现代世界中,宗教是重要的,可能是唯一主要的动员人民的力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主要地区都出现了宗教复兴的运动。

亨廷顿划分的8大文明区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把世界分为8个主要的文明区域:•西方文明区,即图中深蓝色区域。

包含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欧、中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有前苏联的新教为主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前南斯拉夫的天主教为主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这些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为主。

这一文明区的核心国家是美国。

•拉美文明区,即图中紫色区域。

包含墨西哥、中美洲地峡诸国、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除外)、古巴和多米尼加。

这些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为主。

有些人认为,拉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分支,特别是南锥体国家(South Cone,一般指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三国)的很多人认为自己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亨廷顿认为,拉美与西欧和北美在社会和政治结构方面有所不同,可以看做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区。

亨廷顿的_第三波_与_民主和平_思潮

亨廷顿的_第三波_与_民主和平_思潮
该书在结构上分成 6 章 。第一章回答 “是什么”( What ?) 的问题 ,是对于全书研 究对象的提出和说明 ,包括对民主含义的 限定以及对民主化带来的问题的思考 。第 二章回答“为什么”( why ?) 的问题 。探讨 了民主化呈波浪式运动的原因 ,重点则是 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找出第三波民主化的 五大肇因 ,即 :合法性的衰落和政治的困 局 、经济发展和危机 、宗教变革 、外部势力 的新政策 、示范效应或滚雪球 ④。在第三 章回答“如何会这样”( how ?) 的问题 ,把第 三波中转向民主化的威权政权分成 3 种 , 即 :一党体制 、军人政权和个人独裁 。然后 根据第三波民主化政权中执政集团与在野 或反对集团的互动关系 ,概括出这样 3 类 变迁过程 :一是变革 (t ransformation) ,即威 权政权实现自我改造 ,由执政精英推动走
向民主化 ,这样的政权最多 ,有 16 个 ;二是 置换 ( replacement ) ,即威权政权垮台或被 推翻 , 这 样 的 政 权 有 6 个 ; 三 是 转 移 (t ransplacement) ,即执政集团与反对集团 达成妥协 ,采取联合行动走向民主化 ,这样 的政权有 11 个 。此外 ,他也提到了一个例 外模式 ,即象格林纳达和巴拿马那样由外 部势力干预而带来的民主化 。第四章继续 回答“民主化过程的特征如何”( how ?) 的 问题 。他提出了“妥协 、选举 、非暴力是第 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征”⑤ 的观点 。第五 章则 回 答 新 民 主 政 体“如 何 持 久”( how long ?) 的问题 。既然民主化浪潮有明显的 进两步退一步的规律性 ,第三波民主化已 出现了这个征兆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回潮 的问题呢 ? 他为此总结出了新民主政体可 能碰到和必须面对的 3 类问题 ,即 :转型问 题 (t ransition problems) 、情境问题 (contex2 t ual problems) 和体制问题 ( systemic prob2 lems) ,并且还花费大量笔墨探讨了前两类 问题在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及 重要性 。第六章回答民主化“何去何从” (whit her ?) 的问题 ,展望了民主化的前景 , 提出了“时间属于民主一边”⑥ 的观点 。

文明冲突论课件汇总(“政治”相关文档)共8张

文明冲突论课件汇总(“政治”相关文档)共8张
哈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 授、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外 交政策》杂志,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1977~1978 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1987年因 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文明冲突论没有新思想。
文明冲突论对于国际政治的视角过于单一。缺乏多层次分析。
归纳一下,以上讨论主要涉及以下主要问题: 1,文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当代世界各文明是走向冲突还是融合? 3,在西方和非西方冲突中,谁将点上风? 4,如果西方非西方的冲突的假定成立,西方的挑战者主要是谁? 5,如果文明冲突论范式成立,它是否排斥其他范式。
主要内容和重点
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学者的反应 三、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框架 四、质疑两个前提 五、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思考题 1,简述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 2,评析亨廷顿的文明文明冲突论
萨缪尔•亨廷顿(1927-8-18~2008-12-28) 美国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
二、中国学者的反应
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世界政治的本质是政治经济利益冲 突,精神信仰冲突起的作用不大。
当代不同文明之间固然有差异,但文明是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全球一体化。
文明冲突论反映了西方的悲观和迷茫的情绪。
说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将走向联合对抗西方,是缺乏依据的。 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划分不准确。
归导纳致一 人下类,冲以突上的讨主论要主原要因涉是及精以神下因主素要。问题:
5文,明如冲果突文论明反它冲映突了以论西范方维式的成护悲立观西,和它迷方是茫否的利排情斥益绪其。他和范价式。值观为出发点,担心西方势力不敌非西方,主 43, ,如在果西西方方和张非非西西西方方的冲方冲 突突中加的,强假谁定将与成点立上俄,风西?罗方的斯挑日战者本主要拉是谁美?和东欧,分化和遏制伊斯兰和儒家国家, 认为全球冲突以的主此要根作源为不再美是意国识形外态交或国的际间长的经期济战摩擦略和政。治对立,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再认识明冲突论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亨提出在冷战期间,人们很大程度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世界政治的,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人们需要借助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文明的冲突”即是亨廷顿提出来的新模式,主要用来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来审视世界政治局势。

亨廷顿还提出,在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的文化,而是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这些文化和文明在世界中并存;国家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那些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成为影响国家间对抗或联合的主要因素。

对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从一提出开始,国际上无论官方还是学术界都激起了层层波澜,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异质文化的碰撞除了会导致冲突外,还会产生文明间的交往和融合。

虽然亨廷顿看到了文明对塑造世界而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他明显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武断的认为异质文明接触必定导致冲突。

2、历史也表明,不同文化间没有完全、绝对、纯粹的对立和冲突。

而亨廷顿却极力宣扬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立性。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者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是完全不可能相容的。

但是世界进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异质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两种文明之间你死我活的恒久对立与冲突。

3、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冲突的根源大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地缘等诸多利益的争夺,而并非文明的对抗。

而亨廷顿却将文明因素凌驾于政治、经济、地缘、意识形态等因素之上,认为文明在政治冲突中所起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

他试图以他的“文明冲突”理论来构建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理论体系。

这一单一的分析视角是有失偏颇的。

比起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秩序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利益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爱德华·亨廷顿发表的著名著作,它提出了一种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政治紊乱。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根源以及文明的不同发展历史所引起的。

文明之间的冲突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而且还表现在心理和道德领域。

他认为,文明冲突的本质是文明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政治紊乱。

亨廷顿认为,要解决文明冲突,必须通过对话和协商,尊重彼此的文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文明交流和互动,以达到和平发展的目的。

他认为,文明冲突的解决只能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

综上所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文明之间存在深刻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政治紊乱,要解决文明冲突,必须通过对话和协商,尊重彼此的文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文明交流和互动,以达到和平发展的目的。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 1961年成为肯尼迪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 之一。1962年任国务院顾同和兰得公司顾 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 事务助理。此后,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 发表文章和著作,为美国政府出谋献策。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1989年
• 在“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 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

• 在现今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 济空前繁荣,对意识形态的争论已成为人 们所厌倦的事情,成为了历史。

•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88年撰写《1999, 不战而胜》一书,提出“不战而胜论”, 试图以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世界各国的意识形 态最终必将终结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旗帜之 下。
• 第四,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所出 现的各种复杂矛盾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局面更加错综复杂。
软新闻
• 从新闻题材讲, • “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
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 “硬新闻” • 而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 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 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 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是西方意识形 态终结论的开端,黑格尔从哲学历史观的 角度,系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
• 绝对理念是世界历史的基础与本质,历 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的发 展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
• 历史的终结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 界,而是一个可以实现并正在实现的过程。
• 东方是历史的幼年时代,希腊世界是历史 的壮年时代,而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老年 时代。
(一)政治领域
• 1.鼓吹国际接轨论
• 认为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党专政的缺 乏民主、自由、人权的独裁、专制国家,精神不 健全。中国应该消除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万恶之 源”,实行“宪政”,并坚决取缔“以党代政”, 取缔四项基本原则。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内容提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一、文化帝国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入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理论.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90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 1993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入.如果说从60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这样,"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后殖民文化批判"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文化帝国主义",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据考证,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研究巨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许勒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被首度被使用和诠释的.二次大战之后几十年间,大约有将近100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地区成立新兴的民族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与文化上严重依赖着少数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就传播与文化领域来说,西方几个大型通讯社主导了全球信息的流通与诠释权,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席卷了绝大部分新兴国家的市场,国际文化的交流出现严重的失衡,新兴国家的文化发展空间被严重地挤压.许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研究过这种现象,并就美国的大众传播政策与结构对新兴民族国家的控制进行了批判.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许勒开篇就表示他的研究是架构于华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之上.他认为华勒斯坦的观点有三个要点,第一是资本主义追求极大化利润的逻辑,是首要的切入点;第二是国家之间存在着层级结构;第三是这个层级结构的剥削关系是三个层次即中心、半边陲和边陲.许勒说,"我认为,当今的文化帝国主义,可以透过这些要点获得理解".他接着说,"世界体系的文化—传播部门,必须同整个体系连系起来共同发展,并且促进整个体系的目的与目标",因此"文化—信息的呈现,大体上,尽管不是完全的,是被那些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财货与劳务之生产的同一些市场动力所决定的".1许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现象,涵盖了包含媒体讯息的各个生活层面;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集中议题并不在对讯息诠释的同质化,也不在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面向,而是集中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是如何形成、扩大和加强了一种新型态的跨国支配.总之,"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统治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致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适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2"文化帝国主义"被不同的学者界定为经济先行、文化是目的倾向的"文化帝国主义",或者是文化先行、文化是辅助经济与政治进行支配的工具倾向的"文化帝国主义".前者这样来界定文化帝国主义:"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种种价值与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3后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指: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文化上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于帝国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有论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有三种方式:一是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二是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文化媒体传播它们的文化,例如通过电视、国际互联网络、书籍、刊物、广告使广大民众耳闻目睹.三是在文化性的物质产品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方面大做文章,使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4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比较复杂,它其实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分开来看,"文化"与"帝国主义"本身就是复杂而争议颇大的词,再加上"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连用,就进一步扩张了"文化"与"帝国主义"原来就难以界定的意义.虽然一开始就对概念加以界定的研究方法具有限定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围的好处,但它也存在着忽视概念本身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变动特点的缺陷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方法上的矛盾.这里,本文的处理方式是并不尝试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只求能够抓住这个概念的实质特征,以及它在不同理论形态中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历史背景下的变化趋势等也就是注意其运用的语境.这样,有些表面看似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实际上暗中支持了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有些以话语分析的方式,好像是在解构文化帝国主义,其实是在建构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就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而言,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只有具体考察与评论这些理论才能揭示其思想实质.二、萨伊德的东方学研究萨伊德的东方学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批判性研究,被认为是开创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先河.萨伊德认为,西方人制造出的东方学是被当作一种西方认识东方的框架与视角,它以西方对东方的支配、霸权为基础上让西方处在有利地位而替东方讲话的东方学,这种东方学本身是西方创造的一个理论与实践体系.例如,萨伊德在分析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后,认为西方人对西方的文化生活的理解,霸权这一概念必不可少,"正是霸权,或者说文化霸权,赋予东方学以我一直在讨论的那种持久的耐力和力量."5长久以来,西方就有一种欧洲民族与文化优越于非欧洲的民族与文化的观念,这种观念,也交织在他们的东方学研究中,因此,东方学是欧洲人的东方学.总体来说,萨伊德通过对东方学文学文本的分析,主要是想解决或阐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想回答:上层建筑的总体层面和文本研究、历史研究存在着怎样的微妙与精心策划的关系西方政治帝国主义在政治的、体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方面如何影响了东方学的研究其二是想弄清楚东方学话语的政治情境.东方学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现实反映,其话语本身当然和粗俗的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它直接表达的并不是西方帝国主义阴谋颠覆东方话语,而是说它是在西方霸权意识形态的框架中、通过与不同形式的权力关系的互动如政治权力、学术权力、文化权力与道德权力创造出来的并存在于这一互动过程之中的话语体系.东方学虽然在表面与直接的形式上并非是西方文化霸权伎俩的表达,但它确实是在西方的霸权观念中、在单个文本的背后意蕴中隐藏着其操纵、控制、甚至吞并的愿望与意图.东方学出版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与政治背景的人对它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与反映,这样,实际上就存在着对东方学的大量形形色色的误读.正如萨伊德自己指出的那样,他的东方学并不是要制造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但确实有人对它误读了,并且有两种观点相反的误读还奇怪地混合在一起.一种就是认为书中体现了反西方论的倾向,认为整个西方就是被西方所殖民所支配的东方的敌人.第二种是认为一个掠夺性的西方和东方学正体现了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的侵犯.实际上,按萨伊德自己的看法,他要反对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东方学的本质主义立场,因为这种立场暗示了一个不变的东方本质,也同时暗示了一个同样经久不变的西方实质,并造成两方的割裂与对立.东方与西方在现实中都是多元的、动态的与复杂的.萨伊德的意图是认为"东方""西方"这样的词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自然事实而存在的稳定本质,他的东方学不是想去加强与永久化东西方政治与文化的对立,而是试图减轻这种对立,并指出对立的可怕后果.因此,萨伊德更希望人们把他的东方学解读成为一种持有多元文化主义的倾向,而不是认为他坚持排外、孤立的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当萨伊德说"人文研究是以理想的方式寻求对强加的思想限制的超越以实现一种非霸权性的、非本质主义的学术类型"时,6我想,他想强调的还是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理解,而不是想强化差异与对立萨伊德当然也不是简单地否定差异,他也认为民族和文化差异在人类交往过程中是起作用的,他否定的是把差异看作是无法消解的对立的观念,他批评的是民族主义中偏执的本土主义和好斗的军国主义思想,主张对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生活的环境、历史与现实进行批判性的考察,这样,才能以和平对话方式缓解这两个民族之间无休止的冲突.萨伊德正是在他后来的东方学的姊妹篇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任何一种对其进行一元化与简单化描述的企图都注定是要失败的.三、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分析以其着作文化帝国主义为代表.汤林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模糊、散漫的概念,若要对其分析与考察,则从这个概念可以理解的范围与谈论的方式而言,他认为有四种途径:作为媒介帝国主义的话语、作为"民族国家"的话语、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话语,以及作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的话语.应当指出的是,汤林森虽然借用了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解释学的方法,力求给人以客观公正的外表,但实质上他还是消解与否定了谈论文化帝国主义的四种话语体系.如他认为用媒介帝国主义表达文化帝国主义是不成立的,具体有以下原因.其一,一些经常对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批判的研究,其分析层次总是要退缩至政治经济方面或制度方面,并且虽然宣称文化支配是其分析对象,但经常没有分析文化支配这个特定的层面.其二,媒介并不是现代文化的核心,或者说,媒介只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中介,而非决定性的文化经验.这样,汤林森实际上是主张媒介是中性的,其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含有意识形态性.其三,在汤林森看来,主张媒介会对另一个文化产生诸多效果的观点,其局限性在于只是把媒介机构与媒介文本作为分析对象,而接受媒介传播的受众其实是一些对"实体的生活经验"即汤林森所说的文化具有互异体验的"主动观众",不同种族、观众对话语的解读能力是相当复杂的,他们在"消费"西方的文化产品时,实际上存在着和西方的文化价值相互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主动观众"不是被动地被媒介所支配,他们在接受媒介的同时,既批判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强化了本族、本人的价值观.这样,汤林森就消解了媒介帝国主义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表达.再者,汤林森认为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民族性的话语也是不能成立的.一些对文化帝国主义持批判态度的论者感觉到了西方文化霸权的控制使民族文化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但汤林森却试图以消解民族国家与文化的方式反对这种观点.他赞同安德森的观点,认为民族国家与文化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社群".所谓"想象出来的的社群"是说,即使是最小的民族国家的人们,大多数也是互不了解与见面的,他们只是在各自心目中存在着彼此共处一个具有共同归属的社群的想象.汤林森说,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在今天以其普遍同质化原则,使原来来自公共领域的文化认同已日益不可能的结果.文化认同现在更多是来自私人领域,如家庭、私人朋友等,"我之所以认同英格兰人,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与朋友等等,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国人".7这样一来,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就不会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构成威胁了,因为认同的内涵本身已是处于个人的想象中的.总之,笔者认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的文化同质化正是汤林森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调,对四种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分析中流露出来的也是对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的辩护,这些都说明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绝非消解了文化帝国主义,实际上他是以消解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谈论的方式维护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四、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再看一下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后,西方民主制已彻底战胜了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这两个旧的敌手,而新的敌手原教旨主义与民族主义现在由于自身的缺陷又不足以对自由民主构成威胁,因此,历史已终结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8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与最后形式,消费文化必将造成一个全球同质的、西方化的社会.福山说,原来那种被视为唯一、一贯的演进过程的历史现在走向终结的思想,是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观关系密切的.福山相信,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有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终极形态的看法,对黑格尔来说,社会发展的终点是自由国家,对马克思来说,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现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已先后战胜了布尔什维克主义与现代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在目前遂就普遍存在于全球不同的地区与文化之中,成为唯一的政治憧憬对象.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哲学上的依据,就是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普遍史".在从康德和黑格尔那里追溯思想渊源后,福山觉得,普遍史的存在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为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规划了普遍的进化道路,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所有经历过这一发展的社会具有同一的影响,如科技提供的军事优越性对国家独立自存的重要性、近代自然科学对经济生产的影响等.然而,福山指出,近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其实是历史变迁的经济解释,它不足以解释民主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蒸汽机和工业促进了带有专制倾向的、集中的和等级的政治制度的产生,虽然灵活的信息技术和服务经济也促进着民主的制度和自我意愿的表达,但近代自然科学只能引导我们通向自由民主之路,它并不必然给我们带来自由与民主.这就转向了他对"普遍历史"的第二种解释,也就是借用黑格尔的"承认的欲望",即任何人或团体具有的要使自己的尊严得到他人承认的欲望把它视作普遍历史的动力.承认的欲望可以联系自由经济和自由政治间的断层,人不仅是有欲望与理性的动物人的欲望与理性可以解释工业化过程与经济的发展,人更重要的还是要求自尊获得承认的动物,正因为人具有这种普遍的人性,所以他们需要民主政府,因为民主政府是唯一承认他们自由个人的自主性的政府.自由的民主制度乃是一种可使人们获得充分"承认"的制度,而"极权主义逐渐为自由民主所取代,因为极权主义是一种对承认含有重大缺陷的统治形态".9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其立论的哲学前提即对马克思、黑格尔、康德的解释并不是十分准确的,而其观点中鲜明的西方中心论的倾向更是不能令人容忍与接受的,福山的乐观的普遍主义的态度实质是为当今不完美的社会提供合理化的基础.难道说全球性的消费文化真的可以消除文化差异与多样性的存在吗西方式的自由主义真的是最高层次的社会组织方式吗经济的繁荣和价值观的普遍西方化真的就能带来一个和平的世界吗这些,都是笔者所不能苟同的.福山可以说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典型代表,他为西方的文化霸权提供了一个并不能让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福山相信西方文明具有普世性相反,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似乎更坚信文明的差异性存在及各种文明之间竞争与争夺的不可避免性.他认为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的民主不是普遍的模式,被西方文明视为世界性的东西,其它文明则视为帝国主义.亨廷顿指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是最高的文化群体和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它确定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同一性.冷战结束后,重在"认同"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国际上正在取代由经济和意识形态所引起的冲突,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八种: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驱使,人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越来越变为对更大的文明的认同,人民和国家之间的联盟也由按原来意识形态的组合变为沿着文明之间的界线进行重组.这样,文明冲突就以文明的断层线为界,发生在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上.微观层次上,指不同文明的邻邦或同一国家之内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在文明断层线上的冲突;宏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主要核心国家的冲突.亨廷顿认为,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具有历史上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宗教和人口因素构成的复杂特征,因此,文明断层线上的冲突或战争也就比单纯政治与经济造成的冲突更难以调和,这种冲突是无休无止的,它不能永久地结束,而只能暂时性地休止.亨廷顿对正在走向衰落的西方文明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他对处于上升势头的伊斯兰教文明与儒家文明充满忧虑,为对抗这两种文明的结盟和延缓西方文明的没落,他的策略就是严守北大西洋公约以保卫和维护西方文明."文明冲突论"问世后,引起了无数的批评与争议.笔者认为,对其致命的批评可能就是除了他坚持文明差异、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融合与交流的作用以外,他的唯世界之冲突是文明冲突引起的观点大概不能让人信服.当今世界的冲突表面上确实有文化差异上的原因存在,但以文化差异作为国际冲突的根本动力,是不是模糊与掩饰了世界冲突的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呢凭什么说几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一定大于经济之间的冲突呢"冲突的真正原因是社会经济,而不是文明.虽然文明差异确实助长、促成了许多讨厌的冲突,但它们与一些冲突并无必然的关联,而只是作为诸多因素中的一个起作用,或许在有些情况下,文明的差异甚至有助于避免战争."10由此途径入手,亨廷顿是不是以否认经济构成冲突的作用来维护西方的经济霸权主义呢经济支配确实是文化控制的基础,因此,当我们再度审视亨廷顿将东欧与拉美融入西方文明、加强俄国与日本的联盟来对抗儒教与伊斯兰国家的策划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亨廷顿的确暗含有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六、后殖民文化批判最近,人们所谈论的后殖民文化批判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殖民批判理论继承了马克思及法兰克福学派的反压迫、反专制的批判传统,又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观点,因此,它可称之为后现代和后殖民对抗性批评.后殖民文化批判继承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一些观点,吸收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有关思想,如反中心性、反元话语、反二元论、反体系性等这些思维向度,提倡取消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后殖民文化批评家反对殖民主义的二元主义思维方式,主张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复杂的异质性、偶然性、历史性,并把它们拿来用作反对西方文化殖民和语言霸权主义的思想武器.与后现代主义概念是有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色彩的话语体系一样,大多数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批评者由于兼具东西。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

历史终结论名词解释历史终结论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论,它涉及到历史发展、中心目标、理想状态、必然性、完美以及规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针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解释。

1.历史发展具有线性方向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一个线性方向,即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不断进步的趋势。

这种线性方向意味着历史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历史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目标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目标,这些目标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

这些中心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实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就是历史中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3.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全体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种理想状态通常是一种没有矛盾和冲突的、高度文明和和谐的状态,例如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过程就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

4.历史是向着终点发展的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是向着终点发展的,这个终点就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

历史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即从野蛮社会发展到文明社会,从专制社会走向民主社会,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繁荣。

历史的终点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5.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即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虽然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波折和曲折,但大趋势是确定的,人类社会必然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

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是注定的或不可改变的,而是指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必然的,是在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6.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发展最终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这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

“文明冲突论”的评析作者:张艳杰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8期摘要: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是针对冷战结束后而进行的一个思考,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内容,过分地夸大了文明的冲突,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等,他的文明冲突思想利弊参半,要正确看待他的文明冲突论,既要发现其中的亮点又要理智批判其中不足。

关键词:文明冲突论;亨廷顿;评析塞缪尔·亨廷顿是美国非常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公职或顾问的期间,就世界文明冲突这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对冷战后的世界圖景的描述在当时社会上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一场极大的辩论。

一、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主要内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20世纪末影响最大的国际政治理论之一,他站在国际政治及全球文化战略发展角度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和矛盾冲突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

他关于文明冲突的研究内容非常深刻,观点众多,对西方文明肯定中透露着否定,否定之中又不乏赞扬,亨廷顿的这种内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文明冲突论”的发展。

(一)亨廷顿的“八大文明”及普世文明关于文明,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廷东正教文明、阿拉伯、希腊以及古代中国文明等陆续出现构成一个世界的整体。

而亨廷顿则以宗教为划分的基点提出了“八大文明”这一观点,他还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西方、中华、印度、日本、伊斯兰、东正教、拉丁美洲和可能的非洲等文明构成,世界是一个多文明的社会。

西方的基督教与东正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等等这些文明之间都发生着冲突,而且还呈现出宗教繁多的地区冲突更为严重频繁的趋势。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将会联合在一起对抗来自非西方文明所带来的挑战,人类的历史不是民族国家的历史而是文明的历史。

近些年以来,西方国家极大地鼓吹“普世价值”,他们宣扬这是一种可以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和民族,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的价值和理念,并以此作为其共同点,认为是一种普世文明。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读书报告————————————————————————————————作者: ————————————————————————————————日期:ﻩ关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报告一、简介塞缪尔·亨廷顿以“文明冲突论”著名,然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却不是我所读到的亨廷顿的第一本著作。

最先读到的是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本书虽然条理比较清晰,但是读起来却不怎么省力。

相比较之下,《文明的冲突》就比较容易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让人忍不住想到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两本书都是对后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的构想,在行文结构和行文风格上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我的第二份读书报告就围绕这本书而展开。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2008年),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23岁即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长达58年。

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过公职或充当顾问。

曾任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亨廷顿生前撰写了9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17本书。

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最为著名,已经被翻译成39种文字出版。

书中认为后冷战世界由文明的竞争和冲突主导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特别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更受关注和热议。

二、内容提要如亨廷顿所言,该书的主题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后冷战世界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围绕这一主题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全球政治第一次成为多极的或多文明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解释范式已不能再适合全球发展,由此出现了多种解释方式,如一个和谐的世界、两个对立的世界、国家主义、无政府状态等。

马克思作业。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作业。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结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阐述宗教文化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要求⑴、要明确作者的思想是什么?即:其观点以及相应的论据⑵、要对作者的观点展开讨论,及从今天你的观点与视角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⑶、如果找到不合理之处,尝试给出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

从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上看,后冷战时期产生了各种对世界图景的解释,在这众多范式中有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即“一个世界的范式”,有“两个世界的范式”,有强调民族国家的“国家论范式”。

其中美国的世界政治理论学者罗森诺提出的“后国际政治”的概念颇引人注目,他认为在后冷战时期原来的国家概念消解了,国家用“文化”活动(而非国家活动)达到扩大影响和保护主权的目的,随着“全球化”和世界性的移民浪潮的发展,文化的多极成份越来越重,一个新的力量即由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非国家机构等行为体构成的多中心国家已经崛起。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范式,强调文化扩张和文化权力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上的主权斗争的新领域。

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等“软权力”问题,恰好是今天把文明和文化引入国际关系中的新举措,并可能出现为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争夺“文化霸权”的新战略。

这些论述已经将文明和文化、软权力等纳入分析的框架。

但在此基础上,亨廷顿的分析比他们更为清晰,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他认为,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文明之间在信仰、价值观上明显的差异以及各文明对自己的理解和对对方的误解是冲突的根源,这些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新“国际地缘政治地图”。

下面将总结《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结构及其主要思想并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反思,简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观点,说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思想来源并讨论其文明范式对儒家文明与中国崛起的现实意义。

11.文明冲突论

11.文明冲突论

他文明边缘化 冲突不仅存在于文明之间,也存在 于文明内部
新闻报道的选择性 新闻报道奉行“双重标准” 报道的负面性

《东方学》中的描述

有三个因素导致人们将阿拉伯和伊斯兰,哪怕是最简 单的问题高度政治化,把一潭清水搅得浑浊不堪:第 一,西方流行的反阿拉伯和反伊斯兰偏见,这直接反 映在东方学研究的历史之中;第二,阿拉伯和犹太复 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及其对美国犹太人和西方人文主义 文化以及公众的影响;第三,由于不存在任何文化特 定立场,人们既可以以认同的姿态、又可以无动于衷 地谈论阿拉伯或伊斯兰。更有甚者,几乎不言自明的 是,由于中东现在与大国政治、石油经济以及热爱自 由的、民主的以色列和邪恶、专制、恐怖主义的阿拉 伯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等问题复杂的搅在一起。使人 们很难看清真正的伊斯兰。
亨氏理论的内容

推论未来趋势
西方大国主导的时代在终结
新兴大国反西方且偏爱自己的文化
规范 以内部文化价值做为个人和政治认 同日渐重要
四.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1.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国际政治的基 本矛盾。 2.当代不同文明之间固然有差异,但文明是发展变化 的,总趋势是全球一体化。 3.亨廷顿理论反映了当代西方一种迷惘和绝望的情绪。 4.世界正走向西方式民主,西方应有信心。 5.说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将会联合对抗西方文明, 是缺乏依据的。 6.亨廷顿论文中有种种概念不清之处,对当代世界 “七个文明”的划分不准确。 7.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没有什么新鲜思想。 8.文明冲突论对于国家政治的视角过于单一。
二.“文明冲突论”的背景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政治进入了新时期。 冷战结束后,许多地区的民族矛盾加剧,民族主 义上升,民族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增多。 海湾战争、波黑冲突,国际人权问题等事件。 西方国家同非西方国家之间在经济、军事实力上 的差距缩小,而且前者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大低于 后者。 四种国际政治范式难以解释当前的各种冲突。

恐怖主义与文明冲突论

恐怖主义与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与恐怖主义“文明冲突”概念最早是伯纳德·刘易斯使用的,但“文明冲突论”则最早出现于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1992年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做的一次演讲。

1993年, , 为了回应福山教授的历史终结论为了回应福山教授的历史终结论为了回应福山教授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发表了《文明间的冲突》一文。

1996年,他又将这篇文章拓展成一本使其在政治学界以外获得很高知名度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冲突论认为,,人的文化和宗教身份将是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

但这一理论到底是提示了冷战后时代国际冲突的根源, , 还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魔咒还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魔咒还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魔咒? ? ? 这些都让学者们争论不已。

这些都让学者们争论不已。

这些都让学者们争论不已。

一、文明冲突论对恐怖主义问题的论述文明冲突论的重心本来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非国家行为体并不是其关注重点。

但就是在一片论战之中,“9·1111”事件爆发了。

”事件爆发了。

“9·1111”事件产生”事件产生了两个结果了两个结果: : : 一方面一方面一方面,,很多反对者停止了攻击文明冲突论的声音, , 认为这起事件认为这起事件可以部分地证明文明冲突论的有效性。

但令人意外的是但令人意外的是,,亨廷顿本人却在“9·1111””事件后不久就宣称事件后不久就宣称, , “9·1111””事件的根源不是文明间的冲突。

但无论如何但无论如何, , “9·1111””事件都使文明冲突论成为考察当代恐怖主义问题的一个角度。

在诸多论述中在诸多论述中,,亨廷顿都将恐怖主义视为文明冲突的一种形式。

在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冲突中西方世界的冲突中,,文明冲突论将恐怖主义视为非西方弱者的一种武器。

特别是论述伊斯兰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时论述伊斯兰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冲突时,,认为尽管所有宗教都涉及到不同形式的暴力活动与恐怖主义之中力活动与恐怖主义之中, , , 但是数据显示但是数据显示但是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中穆斯林比其他宗教信徒更多地涉及到这些活动之中。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兼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几百万年前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然而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

文明之所以形成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各种不同的人群(比如部落、血亲集团)之间相互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从而突破血亲的纽带,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也就是早期国家。

我们都知道,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比如尼罗河、黄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等等。

这里除了“水源”这个因素,“交往”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也是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包括物资交换、掠夺、征服与反征服、技术与器具的交流等等,因此也最经常受到改变自己的压力,以应对种种变化。

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老子说:“上善若水!”住在水边的人最容易产生文明,水把星星点点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爿水是海而不是河。

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有一点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

“城邦”这种早期的国家形态,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出现过,比如在两河流域下游。

不过希腊却被城邦制度“固化”了,长期不变化,长期不发展,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

在世界其他地方,像波斯、埃及、两河流域,乃至中国,最终都向地域国家或“帝国”发展,这是古代世界的共同现象,最终就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

但古代希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辉煌无比的古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很快就在茫茫的黑暗中湮没了。

古希腊的情况很特别,在古代世界不是普遍现象;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的现象说成是“普世”的,历史由此被修改了。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

1993年夏季号《外交》(ForeignAffairs)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The ClashofCivilization?》一文,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竞说争鸣;亨廷顿本人随后也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申辩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作者对自己个别观点的修改。

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IfNotCivilization,What?)(《外交》季刊1993年冬季号),《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The WestCivilization:Unique,NotUniversal)(《外交》季刊1996年冬季号),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TheClashofCivilization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

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

我国学术界对亨廷顿的观点的反应是敏感而及时的,且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复杂的论争,以至于"文明冲突论"在中国学术界的争论,已大有从一个"敏感"的学术命题,转变为一个"敏感"的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之势。

正因如此,我们打算从亨廷顿的观点本身和哲学、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角度谈以下三点。

对亨氏"文明冲突论"之价值评析,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教授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并承认,亨氏所讨论的问题,在现实国际关系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但同时强调,亨氏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之嫌。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

”——塞缪尔·亨廷顿一、倍受争议的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物。

和他接触过的人总爱用“腼腆”、“学究气”、“不善言辞”这类语言形容他,而读过他书的人却会发现另一个亨廷顿,他思想犀利、咄咄逼人、似乎总想挑起争论。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旅馆业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他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专门揭发政界、商界丑闻内幕的杂志)《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

亨廷顿很早便显示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

随后他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从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

在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又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

1957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亨廷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士兵与国家》。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书评当中,批评家就指责这本书有军事主义色彩,让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

在60年代,哈佛大学一些激进的学生在得知亨廷顿曾经在约翰逊政府内任职的消息后,占领并焚烧了他办公的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有人甚至在他的寓所门口涂上了这样的标语:“战争罪犯居住于此。

”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福山、扎卡里亚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

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17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

他毫无疑问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他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

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圈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

文化帝国主义的几种理论形态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种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即进一步加强文化外交,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并且把“西方的思想和实践”视为“具有普遍性权威”的唯一标准,认为“凡是不顺从西方、尤其是美国人权观念的政权都是专制和非法的”(参看英国《卫报》1994年4月4日约翰·格雷的文章:《拒不接受东方有希望的前景》)。

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政策相呼应,一些西方学者纷纷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后殖民主义论”,经济、政治、文化、人权“无国界”论等各种观点,试图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扩张披上一层道德的、合法的外衣。

这可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形态。

现择其主要的作扼要介绍。

关于“历史终结论”。

美国《国民利益》季刊1989年夏季号刊登了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副司长、原兰德公司分析家弗朗西斯·福山纪念冷战结束的文章,题为《历史的终结》,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和苏联不得不进行改革和西方文化处于统治地位等现象,不仅标志冷战结束,更表明西方自由民主的普及而作为历史的终结,即今后统治物质世界的将是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人类社会发展不会再出现更新的形态。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在20世纪,西方的自由主义首先与专制主义的残余,然后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最后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斗争,最终西方思想取得了胜利。

这表明,有系统地取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可行方案已经取尽用竭,人类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演变,以西方自由民主的普及而终结并且巩固下来,世界已进入大同状态,即:在政治领域中享有自由民主,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容易得到录像机和立体声系统。

费朗西斯·福山还进一步阐述:在西方国家,资本与劳工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阶级问题已退居次要地位,共产主义今天在发达的西方世界的吸引力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低;在亚洲,日本人以自己的方式采纳并改变了传输到日本的西方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对西方自由主义在亚洲的发展与普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改革表明,中国今天已不成为亚洲或世界的指路明灯或典范;在苏联,斯大林主义已经开始为自由主义所取代,苏联过去的制度已遭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批判;今后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的,只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宗教信仰,另一种是民族主义,但它们都不能对西方自由主义构成致命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 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舒 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师从塞 缪尔·亨廷顿。
代表作
•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1992年) • 《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 • 《国家构建:21世纪的治理和世界秩序》
(2004年) • 《政治秩序的起源》(2011年) •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2014年)
• 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其东正教、印 度、非洲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
• 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 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本质

1.资产阶级唯心史观的现实运用。 •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攻的思维
模式。 • 3.西方文化的普世情结
福山的代表作
• 〖目录〗
代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一个重新提出的老问题 人类的古老时代 为获得认可而斗争
…… 第四部分 型雕像 …… 第五部分 ……
跳过罗德斯岛上的巨 最后之人
二、“历史终结论”的基本内容:
• 历史终结论及其理论 基础:
• •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历史的终结
• 历史的终结指冷战的结束以及西方自由 主义的实现。
• 冷战的结束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 义战胜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成了 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 度是人类最完美的政治制度。
(2)历史不可能终结
• 第一,人类的实践没有停止,历史就不 会终结;
• 第二,自由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 第三,社会主义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
没有过时。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控制着高科技武器工业
非西方文明的复兴
1、亚洲的自我肯定 • 日本 • 韩国 • 中国 • 印度
2、伊斯兰教的复兴
• 伊斯兰教的复兴也是“西方权力和特权衰 落的产物
第三、断层线战争
• 具有相似文明的国家正在聚合,文明之间的断层 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
义过时论。 • 三、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熄灭论的马克思主义过时
论。 • 四、与实践不相符论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 五、从信息生产力要求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过
时论。 • 六、人口资源环境制约论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主张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自由
主义者们极力推崇休闲文学,主张文化领 域的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他们鼓吹 “解构”,鼓吹“后现代主义”的时髦路 线,只关注眼前的感受,否定客观规律, 反对探讨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2.宣扬告别革命论

全盘否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全盘否定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具有原罪的性质,革命除了造成灾难和破坏以外一无是处。
• 把批判目标指向一切人民革命运动,攻击和诋毁中国革 命,甚至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 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起置于批判的靶子 上,从而彻底否定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解放的革命斗争。
四、应对路径
• 基于世界全局视角,认清当前两种意识 形态并存与斗争的客观现实
• 首先,看似前卫的“全球化”思想已成 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展开进攻 的意识形态工具。
• 第二,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
• 第三,意识形态的载体更加丰富,意识 形态斗争的手段更加灵活。冷战结束之后, 影视节目、体育活动、娱乐产品、软新闻、 食品等都可以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载体。
3.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新时期的教条
主义、本本主义,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僵 化,是精神垄断,束缚人们的思想自由。 • 提出要解决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首先 必须取消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意识形态限 制,实行意和补充马克思主义不足。
• 发表于:《红旗文稿》2016/11
• 1961年成为肯尼迪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 之一。1962年任国务院顾同和兰得公司顾 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 事务助理。此后,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 发表文章和著作,为美国政府出谋献策。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1989年
• 在“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 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
马克思对当时西方社会矛盾不满的一种发泄,是 非理性的观点,在学术领域根本占据不了主流地 位。 • 马克思主义哲学算不上哲学,只能算作一种狭 隘的个人学说,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 理性,要求废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现 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 形: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 一、时过境迁论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消除或缓和论的马克思主
• 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是西方意识形 态终结论的开端,黑格尔从哲学历史观的 角度,系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
• 绝对理念是世界历史的基础与本质,历 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的发 展就是“自由意识”的进步。
• 历史的终结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 界,而是一个可以实现并正在实现的过程。
• 东方是历史的幼年时代,希腊世界是历史 的壮年时代,而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老年 时代。
意识形态终结论
• 20世纪缘起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终结思潮围绕 “意识形态终结”这一主题,贯穿于整个20世纪 至今,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东 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悠远的影响。
• 以黑格尔为起点,涂尔干、韦伯、曼海姆、贝 尔、利普赛特、福山、亨廷顿等在人类历史上如 此名重的学者都对意识形态终结从不同视角做了 阐述,这一思潮延续到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并以之为标志达到了巅 峰。
三、西方意识形态终结思潮在中国 的蔓延

中国主要表现为“淡化意识形态”、“消解 主流意识形态”等观念,反映了国内的实际思想 状况。 • 这种思潮在各门具体科学域内,从学术理论研 究到大众文化生活,无处不见其身影。 • 这种思潮以自由主义为导向,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提出来一整套理论体系,特别 是处于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危害极大。
塞 缪 尔
· 亨 廷 顿
• 1927年出生于纽约,16岁考入耶鲁大学,
• 1950年,年仅23岁的亨廷顿获得哈佛大学 博士学位。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 研究所所长。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 会安全计划顾问。
• 2008年12月逝世。
代表作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 《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 • 《我们是谁?》
“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 的国际体系彻底崩溃。在后冷战的世界中, 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 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明的区别。对国 家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 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
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 1、西方文明的兴起、兴盛。
• 第四,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所出 现的各种复杂矛盾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局面更加错综复杂。
软新闻
• 从新闻题材讲, • “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
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 “硬新闻” • 而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 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 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 书中为“和平演变”作了“理论”论证: (一)从总体上攻击和诋毁共产主义。 (二)全面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 (三)曲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称其为 “商业共产主义”。
• (四)提出“机体排斥”理论。 • (五)提出所谓“后共产主义”理论。
历史终结论
• 一、福山与历史终结论的产生 • 1、福山(Francis Fukuyama) • 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
我毁灭。
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 西方社会的阶级性已经不复存在,以往的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 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相互已经妥 协,就重大政治问题达成一致。
• 整个世界走向新型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相互走近,互为补充,有同质化的 倾向,政治思想领域里的争议开始趋同,马克思 主义正在瓦解,取代意识形态的则是统一的社会 知识。
• 在冷战背景下,西方社会发展进入了相对 和平的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持自由主义 倾向的西方学者们缘于对前苏联的苏式专 制社会主义的反感,加之身处社会环境的 变化, “意识形态终结论” 被再度提起。



围绕苏联前景、斯大林主义的论战中,加缪
第一个使用“意识形态的终结”一语,他于1946
提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骗人的把戏,已经走向自
• 精神的“老年时代”充满成熟与力量。
• 整个世界都渐渐达到了西方的水平,达到 了日耳曼世界所实现的原则,把我们带到 的历史的最后阶段。
• 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实质上体现了西方中 心主义,日耳曼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
•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韦伯、曼海姆等 社会学家对意识形态终结问题的理论探索 演化为一股颇具声势的社会思潮。
(一)政治领域
• 1.鼓吹国际接轨论
• 认为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党专政的缺 乏民主、自由、人权的独裁、专制国家,精神不 健全。中国应该消除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万恶之 源”,实行“宪政”,并坚决取缔“以党代政”, 取缔四项基本原则。
• 他们认为中国要彻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西方 的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
3.呼吁政治多元论
•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社会形成
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利益主体 必然产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要求有多元 化的政治组织来自由地表达各个阶层和社 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 • 政治多元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