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联(苏俄)早期的双重外交
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看苏俄早期对华政策
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看苏俄早期对华政策作者:薛瑞汉来源:《历史教学》2003年第02期[摘要]从十月革命到1924年5月31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俄早期的外交政策,自始至终以维护其国家利益(包括沙俄在华权益)为出发点,视国际局势的演变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分析: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及中国的反应;从北京政府转向孙中山;加拉罕使华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
[关键词]《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俄,早期对华政策The Signing of OutlineAgreement of Resolving Chinese-Russian Depending Issuesand Early Soviet‘s Policytoward ChinaAbstract:Before the signing of outline agreement of resolving Chinese-Russian depending issues,the Soviet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pragmatic diplomacy,andtried to maintain its interests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ollowing three issues:the Soviet-Russia two declarations on China and Chinese response;from Beijing governmentturned to Sun Yat-sen;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KeyWords:Outline Agreement of Resolving Chinese-Russian DependingIssues;Early Policy toward China国内外史学界关于苏俄早期对华政策的专著和文章不少,笔者所见主要有:杨雨青《国家利益:苏俄对在华合作者的选择》(《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林军《中苏外交关系》(1917-192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李嘉谷《中苏关系》(1917-19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田保国《民国时期中苏关系》(济南出版社,1999年);杨公素《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郭廷以《俄帝侵略中国简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王聿均《中苏外交的序幕-从优林到越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版)等。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举足轻重。
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中。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系统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约的威胁,保证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军控谈判,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还包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将自己视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希望各国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合作来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帮助它们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活动,如举办共产主义党派的国际会议、支持解放运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苏联的对外政策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导致了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和争端。
此外,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也经常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并未有效地解决和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体来看,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苏联秉持维护自身安全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双重目标,通过建立军事同盟系统和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未能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它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评早期中苏关系
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看早期中苏关系张建1924年5月31日,中国北京政府外交部长顾维均与苏联外长加拉罕于北京签定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大纲除规定了中俄在东北三省的利益归属外,苏联放弃了沙俄原来在东北地区的一些不平等权益。
恰逢九十周年之际,回顾曾经孱弱的中国在当时外交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
“十月革命”在当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与俄国有着世界上最长陆地边界线和复杂历史渊源的国家,更是受到了这场革命的强烈冲击,这使得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对俄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苏俄在国际上也得不到承认,处于孤立地位。
而且协约国还发动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占领了苏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了远东很多地区。
因此,如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干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时摆脱外交孤立、争取国际承认就成为摆在苏维埃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苏俄要冲破封锁、巩固政权并确保其远东边界的安全,就不得不力求协调和改善同邻国的关系。
自然,作为苏俄最大邻国的中国就成为苏俄外交的重点。
当时,中国北京政府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
他追随协约国,不承认苏俄政府,并于1918年3月召回驻俄公使,断绝了与苏俄的关系。
同时,还允许沙俄外交人员继续在中国行使权利,仍将“庚子赔款”交给沙俄使馆。
北京政府还与日本缔结反苏军事协定,使大批日军开入中国东北,甚至在1918年8月还以保护俄国境内的中国公民为借口派了一个团的部队与日本一起参加了反苏战斗。
这些都成为苏俄在远东的极大隐患。
因此,作为苏俄来说,它不希望北京政府保持同沙俄的旧的外交关系,成为沙俄残余势力的据点,也不希望北京政府长期亲日拒俄而出现中日联合对付俄国的局面。
所以,尽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取得中国的外交承认就成为了苏俄对外政策的主要战略目标。
正是为了实现其对华外交的战略目标,苏俄政府分别在1919年和1920年发表了两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奴役中国人民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沙皇政府攫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废除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苏联在20世纪被誉为是世界大国,其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践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出发,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苏联时期的国际格局。
一、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苏联时期苏维埃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其外交政策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公正与和平利益。
从苏联成立之初,其外交政策就一直坚持着“革命国际主义”的原则,倡导国际革命统一战线,与共产主义运动和开展反殖斗争的国家保持紧密关系,为这些国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当的支持。
苏联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于世界十分重要,它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苏联不分敌友,加强了同那些曾经与苏联进行过战斗的国家的合作。
其发达的工业和农业为苏联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苏联国家在经济上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
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苏联时期的土地国家和北京政府曾曾经常保持着接触。
而且,苏联也不仅仅是制造武器,还大量生产了消费品。
苏联工业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6%以上,指数比同期西方国家高出3%到4%。
到1952年前后,苏联经济仍以拉式增长率法轻力而继续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繁荣到达顶峰,处于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些最好时期。
二、苏联时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时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其外交政策对于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产生了影响。
在冷战时期,苏联积极参与了东欧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要的国际事件。
苏联在这些事件中不断发展其军事力量,为那些在这一时期都是关键战役提供了支持。
其高科技、先进武器的出口也给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因此,苏联成为最具影响力、最为争议的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角色。
在经济领域,苏联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国有经济。
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国际社会中也产生了影响。
西欧国家和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功能共性发展的挑战,推出了以计划模型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一外交政策(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
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
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
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
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
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
(苏攻美守)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冷战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苏联采取的外交策略和其卓越的领导力,使其在冷战时期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方,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聚焦于对抗美国的扩张。
苏联领导人普遍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代表,并试图将其对世界的影响力遏制在一定范围内。
为此,苏联采取了多样化的外交策略,包括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方集团,支持解放运动和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等。
苏联对抗美国扩张的姿态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从而推动了其外交政策的调整。
其次,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和非洲地区。
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和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帮助他们获得独立和自主发展。
苏联不仅提供军事援助,还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这种支持使得亚非国家倾向于与苏联合作,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改变了世界格局。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亚洲和非洲地区的独立运动,塑造了后冷战时期的世界。
另外,苏联还在欧洲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与东欧盟国结成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苏联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东欧国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势力范围对欧洲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东欧国家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此外,苏联的外交政策对冷战时期的核军备竞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在冷战期间大力发展核武器,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苏联通过外交手段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试图达成军控协议,限制双方核武器的数量。
这些努力终于在1987年达成了《中导条约》,对于减少核武器的威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联的外交政策使全球陷入冷战的核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总而言之,苏联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与美国的对抗到对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支持,从欧洲地区的控制到核军备竞赛的谈判,苏联的外交政策塑造了世界的格局。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扩张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扩张冷战时期,苏联是与美国进行长时间对抗的主要力量。
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扩张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种对外政策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外交手段和区域扩张。
首先,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多种外交手段来实现自身的扩张目标。
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结盟与援助。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联盟,如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用以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阵营。
此外,苏联还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此获得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支持。
此外,苏联还通过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手段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苏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并通过提供廉价的技术和资源来吸引其他国家与其合作。
同时,苏联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通过援助建设学校、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方式,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联系。
在区域扩张方面,苏联通过对邻近地区的干预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的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这些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支持了一系列的革命和起义,以扶植亲苏联的政权,并通过军事干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苏联还通过军事扩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苏联在冷战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并将军事力量部署到全球各地。
苏联的军事扩张行为引发了对全球战争的担忧,并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然而,苏联的扩张政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苏联的扩张行为引发了西方国家的担忧和反对,导致了冷战的激化。
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其次,苏联在扩张过程中也面临了困难和挑战。
苏联在支持各种革命和起义中花费了大量的资源,但并不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苏联援助的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动荡。
最后,苏联的扩张政策也对其本身产生了长期的经济和军事负担。
俄罗斯文化两面性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
俄罗斯文化两面性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内容提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它有着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缘环境,有着受到东西双重影响的漫长历史,更有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的民族文化。
总体而言,是既入世而又富于理想,既传统保守而又富于创造,既关切民众而又崇尚强力和权威。
这些看似矛盾的文化性格,却集中的出现在俄罗斯民族身上。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因素或单一或复合的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国家行为,使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本文着重从历史、地缘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两面性外交政策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在提到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时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不可能建立在一张白纸之上,这个政策不可避免的带有由该国地缘政治状况、历史文化特点决定的继承性。
”①由此可见研究俄罗斯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对深入探寻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探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要综合考虑该民族所处地缘环境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
俄罗斯地跨欧亚,领土广阔,民族众多。
1.4亿人口中俄罗斯族占82%。
从人口构成上看,俄罗斯族无疑在国家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历史和现实政治中也是如此,即便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和斯大林这样的非俄罗斯人掌握国家权力时,亦是如此。
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影响到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国家文化主要是俄罗斯民族的文化。
从地理上看,俄罗斯地跨欧亚。
其中欧洲部分自然条件较好,是俄罗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
俄罗斯陆上边境和海岸线漫长,邻国众多,且各邻国之间差异巨大,这也对俄罗斯文化产生复杂影响。
而俄罗斯的历史同样复杂。
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历史上既建立过强大的基辅罗斯国家,也曾受到蒙古人的统治和压迫,既有沙皇骑白马进入巴黎的辉煌,也有克里米亚战争中惨痛的失败。
在这样的地缘和历史基础上,形成了俄罗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民族性格和文化。
俄罗斯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矛盾性和复杂性。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中苏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友好,历史上中苏关系出现了很多波折和变化,其中一些历史根源至今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一、中苏关系的重要节点中苏关系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结盟和合作、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再到如今的相互协作和友好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曾有过亲密的关系,建立了结盟关系,并与美国、西方国家形成了铁幕阵营和东西方对峙。
但是在 1956 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去斯大林化”议题,引发了中苏历史上首次的矛盾。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异军突起,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减少,关系愈发紧张。
最终,在 1969 年,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终于爆发了冲突。
之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好转。
二、中苏关系的历史根源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中苏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相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候主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义,而苏联则主张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并规定各国应遵循苏联的军事策略。
双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差异,逐渐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彼此联系、合作和交往。
2. 中国人民固有的国家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于外族侵犯和占领自己的土地是非常敏感和不容忍的。
在20世纪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更加强烈和饱满,中国人民不仅强调自主而且对“卖国贼”或是“内奸”非常反感和愤怒。
196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优先考虑苏联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相冲突,由此,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论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李玉君内容提要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
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
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 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
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斯大林 契切林 20世纪20年代 苏联 对外政策我国学界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评价波动很大,经历了从全面肯定、不容批评到大加批评的过程。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意见!。
本文尝试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对外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进行探讨。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外交理论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认识、评价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外交是革命外交,世界革命理论影响了苏维埃外交政策的制定。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苏维埃国家逐步放弃了世界革命思想,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资产阶!林军先生认为,我国对于苏俄对外政策的认识和评价长期处于一种近乎二律背反的状况,表现为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认识与评价上存在两种偏向(即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称颂赞扬和后来对苏联、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对外政策的批评),以及在对苏联对外政策评价上前褒后贬的两段论观点(即一点论地赞扬列宁时期和几乎全盘批判斯大林时期)。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兼论苏德关系广东新丰县第二中学潘腾飞1929-1933年,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开始走上了公开扩军备战的道路。
随后几年内,便在欧洲、亚洲先后形成了以德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两个战争策源地,新的世界大战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此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为抑制战争的爆发,苏联作了怎样的努力?它为何对英法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并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现行高中教材仅寥寥数语,学生难以理解。
本文就此问题对战前的苏联外交策略及战前的苏德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苏联处于两大战争策源地东西夹击的威胁下,苏联不得不对其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作相应的调整:从反对和防止英法美策划反苏新武装干涉转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非侵略国家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及苏联的国家安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强调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精力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
这就是说要实行集体安全外交策略。
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决议强调,“为防止战争,保卫和平,苏联考虑参加国际联盟,并和广大的欧洲国家缔结区域性的共同防御侵略协定。
”为贯彻这一外交策略,当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季维洛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建立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
经过一番努力,苏联与美国等一些国家建交,加入国联并与一些国家签订互助条约。
1933年10月,苏联与美国建交,在此前后还与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33年7月,苏联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邻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苏联可以利用国联这个论坛遣责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政策,敦促国联采取行动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二战史解读连载32: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政策
二战史解读连载32:二战前苏联的外交政策第三十二章苏联的外交政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苏联的对外行动主要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与世界各国开展外交行动,特别是与帝国主义大国展开和平外交斗争,扩大国际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和平环境;二是继续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帝正义之举,苏联始终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视为自己的天然盟友,支持他们求解放、求发展的革命要求,遏制帝国主义的反动性,从另一个方面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苏联指导、援助各国人民的革命虽为正义之举,但也常常出现不当之举,造成了革命损失。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苏联对外行动的第一个方面,特别是与帝国主义大国展开的和平外交斗争。
苏联开展这一外交斗争始终坚持的一条底线是:决不允许在列强之间结成一条反苏统一战线。
苏联利用列强之间矛盾,联合威胁较小的列强对付威胁较大的列强,以此达到维护和平的目的。
苏联这一时期的外交行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法西斯崛起前的二十年代和法西斯崛起后的三十年代,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之。
总体来说,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外行动也许并非十全十美,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应有的担当。
第一节开辟和平共处新时代二十年代是苏联初登国际舞台,结束与帝国主义武装对立并开辟与之和平共处新时代的一个时期。
1920年,内战接近尾声,帝国主义的反动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苏联和帝国主义之间进入了一个均势时期,谁也打败不了谁,这就为苏联开展外交活动、与帝国主义和平共处提供了条件。
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一天,苏俄就颁布了《和平法令》,表明自己的外交政策是真正的和平政策,因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
从帝国主义方面来讲,长期与苏联对峙也是不利于己的,特别是在那样一个战争结束、满目苍夷的时期里,帝国主义急需通过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恢复自己的经济,而广大人民怀着真诚的愿望要求本国政府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党和政府因势利导,以改善经济关系为突破口恢复与帝国主义世界的联系。
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
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在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也开始了一场历时几十年的冷战。
在这场冷战期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地位。
本文将讨论前苏联冷战期间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一、“一国独大”的思想冷战期间,苏联领导人采取了“一国独大”的思想,即通过强大的武力和政治手段来维护苏联的利益和地位。
这一政策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对国际社会的不信任。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苏联加强了其军备实力和对外政策的力度。
二、扩张主义政策苏联的外交政策也被称为扩张主义政策,意味着苏联试图扩大其领土和影响力。
苏联扩张的主要手段包括武力、外交和经济手段。
其中,武力扩张是苏联最为常用的手段。
苏联曾在1945年占领了东欧的一些国家,并在1956年镇压了匈牙利的一场革命。
这些行为不仅导致了国际社会的反对,也加剧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
三、敌视美国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苏联领导人视美国为敌人,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阻挡美国的影响力。
苏联通过援助受其政治影响的国家来增加自身的力量和影响力。
苏联还试图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并进行了多次反美宣传。
这种敌对关系最终导致了世界的两极化,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四、间接入侵苏联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时候,采用的策略多为“间接入侵”,秉承其宣传口号中所说的“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苏联在世界各地资助共产党,比如中国、越南、古巴等。
苏联支持左翼民族主义运动,在非洲和亚洲资助民族解放运动,侦测外国情报,从而真正的成为了全球威胁者的身份。
五、军备竞赛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壮大自身力量,苏联在冷战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军备竞赛。
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力量同美国相当,也在陆地导弹和航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苏联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和反作用,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意和争端。
六、多极世界苏联提倡建立一个多极世界,被广大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但是反被许多西方国家所反对。
苏联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演变
苏联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演变1945年,在苏联红军攻占柏林的那个春天,二战欧洲战争正式结束。
苏联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的生命代价。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没有意味着苏联可以放松警惕。
相反,苏联必须面对新的外交挑战,以维护其国家安全和利益。
在二战后,苏联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初的战争后期,苏联寻求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收益,到1947年以后,苏联转而采取更为积极的扩张主义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键事件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年到1947年在二战后期,苏联一直试图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收益。
例如,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领袖斯大林坚持要求在东欧建立苏联利益范围。
此外,苏联还在战后几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自己在国际关系中获得重要地位。
首先,苏联成立了自己的卫星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苏联在这些国家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确保了它们对苏联的忠诚,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
其次,苏联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在联合国组织中拥有自己的代表。
苏联还支持成立一系列国际性组织,以帮助解决战后国际问题。
这些努力为苏联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重要地位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1947年到1962年1947年,苏联采取了新的外交政策,标志着苏联外交政策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苏联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扩张主义策略。
苏联试图通过不同方式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首先,苏联在欧洲部署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苏联还鼓励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共产党政权,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其次,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帮助其他国家建设经济基础设施,并鼓励这些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试图借助这些举措赢得国际上更广泛的支持。
第三阶段:从1962年到1991年苏联外交政策的第三个阶段始于1962年,这一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
12
俄罗斯对待颜色革命政策
后期:适度反击,维护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
3、军事领域:独联体集团安全组织在军事演习方案中增强 了对抗颜色革命的内容,同时与亲俄国家频频举行双边、 多边联合军演。
4、文化领域:发挥软实力作用,在俄总统办公厅设立对外 地区及文化合作局,以对邻国文化、人文合作产生影响。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zhao ming
13
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表现
2 着手修复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苏东剧变后,东欧各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度 趋于冷淡。多数东欧国家都提出了加入北约 的申请,俄罗斯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北 约东扩,通过外交努力缓和了与东欧各国因 此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并保持了良好关系。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zhao ming
7
一、重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变化
甩包袱
1992年—1993年
政策调整
1993年—20世纪末 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重中之重
21世纪初
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策 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zhao ming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zhao ming
18
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表现
4 积极倡导和推进世界多极化,实施“积极参与”的外交政
策
(2)积极谋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 化进程是俄唯一理智的选择,1993年俄申请入世,经过长 达18年的“入世长跑”,2011年12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 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俄罗斯正式 加入世贸组织。
苏俄外交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苏俄外交的启示
要点三
坚持独立自主
苏联外交政策的失败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要点一
要点二
重视软实力建设
苏联过于强调硬实力的威慑作用,忽视了软实力的建设,导致在国际社会中形象受损。因此,要加强软实力建设,提高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苏俄外交的政策
苏俄外交主张与各国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或建立军事集团。
结伴而不结盟
苏俄外交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与合理。
积极推进多边主义
苏俄外交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呼声,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视发展中国家利益
推动多边主义
苏联在某些时期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这对国际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要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要点三
苏联的外交政策深受霸权主义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国际形势。未来,俄罗斯需要摒弃霸权主义思维,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
摒弃霸权主义思维
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的重要国家,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地区稳定和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俄罗斯也可以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加强区域合作
苏俄外交的未来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苏俄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维护国际正义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外交的政策实施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03
苏俄外交的实践与影响
早期苏俄外交
中期苏俄外交
晚期苏俄外交
浅析1941年之前的苏联与伊朗关系
2020年12月第47卷第6期西伯利亚研究S I B E R I A N S T U D I E SD e c.2020V o l.47 N o.6•苏联研究•浅析1941年之前的苏联与伊朗关系魏亮[内容提要]十月革命后,苏联和伊朗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受国家性质、国际形势、现实利益、国内政治斗争等因素影响,苏联一方面主动放弃殖民特权,积极构建新型的和平平等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坚决与英、美、德等西方大国进行斗争,确保伊朗成为苏联的南部“缓冲国”。
1917—1941年,苏联对伊朗实际采取的是以政治“修好”为主、强力施压为辅,软硬兼备的外交策略,带有一定不公正、不平等的特征。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苏联通过对伊外交达到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早期苏联新型周边外交的重要成果,同时也保持了其最有影响力外部大国的地位,为继续与英国和二战后的美国展开博弈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苏联伊朗建交斗争大国博弈[中图分类号]D851.2;D837.3;K51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 0961 (2020)06 - 0076 - 17[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项目“大国与中东关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魏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的统治终结,俄国历史迈人新阶段,世界历史也由此进人新时 期。
]941年之前的伊朗®先后经历恺加王朝末期和巴列维王朝初期,期间发生了 1921年政变推翻反英政府、1921 —1926年礼萨汗逐步攫取大权建立巴列维王朝、礼萨汗实施平衡外交并启动现代化改革等重大事件。
自十月革命至1941年,苏联®与英国共同出兵占领伊朗,苏伊两国分别经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巨大转型。
因此,这一阶段的苏伊关系是苏联在资本主义世界围堵下谋求生存和发展与伊朗在民族独立大潮中谋求政治独立和现代化①自1935年1月起,礼萨汗正式将N名波斯改为伊朗,为方便起见文中对20世纪后的波斯(伊朗)统一使用伊朗作 为国名,20世纪前使用波斯为闻名涉及20丨It纪初至丨935年间的部分引文因须忠实于原文仍使用波斯为国名②文中有关苏联的称谓,1922年以前称苏俄,1922年之后称苏联• 76•浅析1941年之前的苏联与伊朗关系的复杂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历史进程中具有同向性,也受制于各自不同的国际 环境与经济社会基础,既奠定了和平的主基调,也使两国的合作与斗争异常复杂、多变。
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什么意思
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什么意思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国内和外交政策调整。
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它体现了苏联对于旧世界秩序的反对和对于国际和平及公正的追求。
这一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首先,不兼并原则意味着苏联不会将曾经被俄罗斯帝国侵占的领土或国家并入自己的版图。
在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解体,一系列原俄罗斯帝国的边疆地区独立出去,成为独立国家。
然而,由于苏联是俄罗斯帝国的继任者,理论上可以要求这些地区重新并入苏联。
然而,苏联的不兼并原则意味着他们不会追求这样的领土扩张。
相反,苏联支持并尊重这些新独立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其次,不赔偿原则意味着苏联不会要求战败国家或被侵占地区支付任何赔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对德国提出了巨额的战争赔偿要求。
然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了不赔偿原则,他们认为赔偿要求只会加剧敌对,不利于恢复和平与稳定。
因此,苏联不仅没有要求俄罗斯帝国曾经占领的领土或国家赔偿任何损失,还拒绝了其他国家要其支付任何赔偿的要求。
苏联的这一原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推动了一系列国际和平运动。
苏联通过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向外界展示了自己对于世界和平的承诺,积极参与了一系列不结盟运动以及促进冷战结束的谈判。
然而,尽管苏联在理论上坚持不兼并不赔偿原则,但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与此相悖的行动。
例如,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将波兰等东欧国家置于其控制之下,这被一些批评者视为对不兼并原则的违反。
此外,苏联在对待一些独立领土时也存在双重标准,对符合其利益的地区采取友好立场,而对不符合其利益的地区则采取强硬姿态。
总的来说,苏联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是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体现了对于世界和平、公正与发展的追求。
然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偏离此原则的行动,这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现实主义的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势力 , 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 埃共和 国。这些 国家的革命 都受 到十月革命 的影 响, 得到 了苏俄 的支持 和援助 , 并 与其 鼓 动密不 可分。当 12 9 0年 苏俄进 军波 兰时 , 列宁强 调 : 我 “ 们不是 同波兰 的工人和农 民作战 , 而是同波兰资 产阶级和地 主以及站在他们背 后并指挥 波兰老 爷们 的协 约国资 本家作
它具有 明显 的垄 断性质 , 是腐 朽的 、 死的资本 主义。帝 国 垂 主义所具有的垄 断性质决定 了战争 是不可避免 的, 而无产 阶 级可 以利用这一机会推进革命 , 消灭帝 国主义。列宁从时代 特 征的角度 阐述 了其 世界革命 的思 想。此外 , 世界革命思 想
还 与 苏 维 埃 政权 的生 存 发 展 紧 密 相 连 。 十 月 革 命 胜 利 后 , 列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波兰军队就是粉碎维系当前国际关系整个体系的凡尔赛和宁等苏俄领导人把新生政权的命运寄托于其它国家的无产约olsj由此可见进军目的不仅在于推翻波兰资产阶级政阶级革命认为没有其它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府还要激起欧洲的工人运动推进世界革命进而打破凡尔政权难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
2 1 年 笫 3期 01
11 9 7年 l 月 7 日( 历 l 1 俄 O月 2 日) 俄 国 工 人 阶级 在 5 ,
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下发动 武装起 义 , 推翻 资产阶级政 府 , 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 主义 国家。十 月革 命的胜 利不仅
开创 了俄 国历 史 的 新 时 期 , 国 由 此 进 入 苏 联 ( 俄 ) 代 , 俄 苏 时
的影 响 。
一
下联合起来。 “ ” 全世界的无产者 , 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 , 在 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的革命 斗争 的旗 帜下、 在第 三
国际 的 旗 帜 下 联 合 起 来 ! 由此 可 见 , 产 国 际起 到 了世 界 ” 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 交政 策 的 指 导 思 想 : 界 革 命 与 和 平 共 处 世
还深 刻 地 影 响 了人 类 历 史 的 发 展 进 程 , 全 改 变 了 世 界 格 完
局 。对 于 一 个 出 现 在 国 际 舞 台上 的 新 生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来
说, 其奉行什 么样的外交政策 , 怎样 与其 它 国家打交道 , 这一
问题 必 然 要 引 起 别 国 的高 度关 注 , 将 对 国 家 关 系 产 生 重 要 并
列宁 的世界革命思 想主要 是以马克思 和恩格斯 的无产 阶级革命 的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 联合 的行 动 . “ 至少是各文 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 , 是无 产阶级获得解放 的首
要 的 条 件之 一 ” … 也就 是说 , 国无 产 阶 级 的 单 打 独 斗 难 以 。 一 取 得革 命 的胜 利 , 国无 产 阶级 走 上 联 合 之 路 才 能 保 证 共 产 各 主义 理 想 的实 现 。列 宁在 实 践 中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马 恩 的 理 论 。 列 宁认 为 , 资本 主 义 已经 发 展 到 垄 断 阶 段 , 帝 国 主 义 阶 段 , 即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io i g A mi it t n Col g o r l fLann d ns ai l e n r o e
No 3, 0 I . 2 1
(第 1 3卷第 3朋 )
( o.3 N . ) V 11 . o3
:一 : : ●: : : :
国政府接 触, 争取 建立外交关 系和经贸联 系, 另一方面积极联络各 国的革命 力量 , 导帮 助他们开展革命 运动 , 到推 翻资本 指 达
主义制度 的 目的。这一外交政策有得有失 , 多国家承认 了苏联 , 苏建立 了外交 关系, 国际处境 大为改善。但是 苏联 ( 很 与 其 苏 俄) 依然坚持世界 革命 , 和平共处只是 一种 策略 , 在这种 情况下 , 苏与其 它国 家的 关 系虽有 改善 却极为脆 弱 , 然存在 着尖锐 依 的矛盾, 爆发冲突也就不足 为奇 了。 [ 关键词】 苏联( 苏俄 ) 双重外交 ; ; 利益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0 1 0 .0 4 -0 0 8. 03 2 1 )3- 19- 3王 . - - 4 - . - - - 过 的《 共产 国际纲领》 出 : 新 的时代 已经 开始 !这 是资 本 指 “ 主义土崩瓦解的时 代 , 是资本 主义 内部分崩 离析 的时代 , 这 这是无产 阶级共产 主义革命的时 代。 E 《 ”2 共产 国际宣言》 ] 指
出 :现 在 国际 共 产 党 的 任 务 就 在 于 推 翻 资 产 阶 级 的 世 界 秩 “ 序 , 代之 以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大 厦 。我 们 号 召 全 世 界 的男 女 并 工 人 们 在 已成 为 前 几 次 伟 大 胜 利 的 旗 帜 的共 产 主义 的 旗 帜
[ 中图分类号]D 5
革命司令部 、 指挥部 的作用 , 后各 国无产 阶级 的革 命运 动 今 将接受其领导。 ll 9 8年芬兰爆发革命 , 革命者 占领 了赫尔辛基并 于 1月
2 8日建 立 了革 命 政 府 ( 民代 表 委 员 会 ) 同 年 , 牙 利 也 人 。 匈 爆 发 了革 命 ,9 9年 3月 2 11 1日 匈 牙 利 苏 维 埃 共 和 国成 立 。 11 9 9年 4月 , 国 巴伐 利 亚 地 区 的无 产 阶 级 战 胜 了当 地 的 反 德
蔓 : ::: : 廖 攻 t 海 :+0 ,: : t
试 析 苏 联 ( 俄 ) 期 的 双 重 外 交 苏 早
祁 迹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北京 1oo ) 0 oo
[ 摘
要]
十 月革命胜利后 , 在世界革命思想与和平共处思想的共 同指导下 , 苏联 ( 苏俄 ) 实行双重 外交政 策 , 一方面与各
战” ¨ 我们进 攻 波兰 , 。 ‘ 却是进 攻 了协 约国本 身 , 我们 粉碎
波兰军队 , 就是粉碎维 系当前 国际关 系整个体系 的凡 尔赛 和